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5:23:53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1篇

第一层次:高端大型全面。据笔者统计,这一层级的机构数量只占陕西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5%,数量有限,作品丰富,具有“高大全”特点,如上述五大国有资本影视制作机构。其影视制作平台高端,规模大型、产业全面,影视制作实力雄厚。西安电视台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原西安电视剧艺术中心),多年来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同时开拍多部电视剧,与全国知名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制作了《铁市长》《在陕北》《特殊使命》等优秀的作品,是陕西影视艺术精品软实力建设队伍中重要的一支。第二层次:中端少数精锐。本层次机构数量占整个产业的10%,数量较少,中坚力量,制作平台中端,影视制作业务范围极广,除投资影视剧、广播电视节目外,大都另外经营其他业务,用以维系发展,表象较复杂。包括部分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如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和经过市场检验的优秀民营资本影视制作公司。民营资本影视制作公司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也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投资影视剧生产,如西安光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五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公司经营范围多样,发展良好且经验丰富、固定客户多。其中多数与陕西大的公关公司和第一层次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赖性较重。第三层次:低端繁杂数多。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带动的影视制作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层。这一层次的机构数量最多,占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85%,制作平台低端,业务繁杂,投资少,经验欠缺,是在此行业中运营最为混乱、浮动最大、亟需整合的群体,除了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外,尚有许多工作室、私人团队,以及高校影视制作队伍。众多小型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作坊式运作,仅靠从电视台谈到的一两个节目生存,离真正的影视制作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期规划,节目价值链开发不完全,经营模式不科学或者根本谈不上经营模式。做出的节目质量不稳定,生存无保证,常被市场淘汰。

二、陕西影视制作产业层次构成运营中的困境

运营是指对产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模式可称为经营模式。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是企业在产业运营过程中不断积累、改变之后形成的。通过调研可得出陕西影视制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所体现出的运营发展传统和历史。陕西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制作出众多影视佳作,取得积极成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有较大突破,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产业布局高度集中,集群化发展格局趋势明显。国有和民营等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投资趋于谨慎,多角投资主体正在形成,发行渠道多样化。尽管陕西影视制作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在产业层次构成的整体发展中,仍遇到许多发展困境。从大环境上来看,陕西整个影视制作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平均一个企业的规模不到40人。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原创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更少,整个产业发展还很不完备,产业化程度不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产业链不完整,骨干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影响力度有限,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质化现象严重,题材扎堆雷同、情节撞车,品牌特质不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跟风现象时有出现。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和强化,盈利能力欠缺,资源配置交易成本高,人才流失严重,面临新媒体、数字化等新技术问题。

三、陕西影视制作产业层次构成中运营模式创新发展

产业运营模式在现代产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创新的理念虽已提出很久,但需创新之处无所不在。最需要创新的一个环节就是运营模式的选择。针对三大层次构成的运营模式创新。第一层次需国际化、集团化、纵深化,全产业链式战略化产业集聚运营模式。全产业链是一种最能体现文化产业“一意多用”特性的商业模式,它呈现为一种同一文化创意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都重复延伸使用的结构,显示了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打造国内一流集聚平台,打通产业上中下游,发展集创意、剧本、融投资、制作、营销、播出、后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第二层次要响应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影视陕军品牌,需积极培育、扩展品牌影响力,陕军陕派、丝绸之路等都将成为新的品牌增长点。应转变单一生产方式、多方融合资金、拓展产业链条特色化运营模式。企业发展遇瓶颈时,要重视改制,进行重组。第三层次需复合化、集中化、特定化,精益差异运营模式。精益差异运营模式,主要指运营管理上的精益生产与组织、产品内容上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在影视制作产业精益生产与发展的同时,注重个体的差异化,强调专业化,实现高效、合理、灵活、多样。针对陕西整个影视制作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借力影视制作产业集聚区域与基地开发,大力发展泛西部战略思想。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作模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崇尚科学集约、讲求环保清洁的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农村虽然较迟缓,但也稳固确立。而农业作为维持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其低碳化运营程度的高低,则无疑能够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高耗能向低碳化的转化实效。近年以来,得益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流行,各种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新型农作模式开始纷纷涌现,例如谷物与果蔬的立体化种植、禽畜与水产的生物有机饲养、林木加工与畜牧产品的一体化经营等等,都得到了较快的认可与应用,推动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牧业、副业等主要农业生产类型的运作革新。而通过农作模式的更新,则可以引入更为集约、高效的生产与经营方式,促使民众形成低碳发展理念,加强农村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也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与成本投入,推动了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并可以确保农村社会保持可持续高效发展的势头。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思潮的推动之下,农作模式的创新则成为了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变革的主流趋势,并使得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等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均实现了显著提升。[1]而由于农村整体生产力的落后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以及认知理念的单一性,在时下的广大农村,对于农作模式的变革仍方兴而未艾,尚未形成规模。其中,规范引导的缺失、宣传手段的僵化、运营趋同性的普遍、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的短期性,使得盲目性的粗放经营依旧占据很大比重,导致了资源浪费、能耗增加,加之市场竞争混乱、实际收益不佳以及扶持政策的有待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作模式的创新,继而也制约了农村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推进。所以,如何调整发展观念、加快制度革新,大力推动农作模式的创新,也就成为推进农村经济朝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作模式的创新对于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一)经营途径更为集约、高效,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与成本投入

尽管机械化耕种、密集型养殖、定制式林牧经营等现代化的农作模式已经在当下的农村得到了广泛推进,然而自给式、自营性的运作方式仍占很大比重。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其开展各类农业生产所需的能源,主要局限于碳含量高、环境破坏力大的传统能源,对于风力与光伏发电、循环微生物沼气等低碳新能源的认知与利用都比较有限。经营方式又都集中在小规模的订单生产,对于市场的反馈、跟进比较滞后,同时集约性也较低,故难以有效推进农村经济进行低碳化转型。[2]而通过对既有的农作模式进行创新,引入立体化种植、生物有机养殖、林牧一体化经营等新型模式,就可以逐步引导分散性的自给式经营实现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充分发挥农业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供给效用,并通过效率提升、营收增加,去有效改善经营者的生活水平,带动其他农户、企业参与到新型农作之中。此外,农作模式的更新,也引入了更为科学的能源供给方式,使得农业生产不再完全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泥等高能耗资源,有效遏制了对废气、废水、废料等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之生产方式的轻量化,也不再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人力,这也自然减少了前期的投入,优化了成本控制,为农村经济的低碳化良性发展创造了积极的外部条件。

(二)促使民众形成低碳发展理念,推动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

农村自然环境恶劣、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物质供给也相对匮乏。所以,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生存、生活所需,就成为了农村民众最为直接,且最为根本的诉求,这也使得单一性、封闭式的发展理念始终占据农村社会文化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快产出、高产量、快营收,农村民众普遍都会盲目追求各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压缩饲养、养殖以及生产时间。在谷物、油料、肉类、瓜果、蔬菜、竹木料等农副产品的加工环节上,又大多采用价格低廉、化学成分较高的塑料、纸张进行包装。而在日常生活之中,农村民众也乐于使用大功率、高亮度的电子产品,对于水、电的消费不加节制,偏爱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这都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使得低碳化经济的推进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而借助农作模式的更新,高效利用之前相对松散的生产资料,增加其谋生途径与家庭收入,节省各类生活成本,促使其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作模式的切实益处。这就能够逐步扭转农村民众较为落后、粗放的发展观念,使得环保、集约、清洁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得以被了解与接纳,从而为农村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夯实群众基础。[3]

(三)加强农村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社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

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乡相比,农村的优势在于拥有数量巨大、商业开发价值很高的各类原料,尤其是发展大规模种植业、林牧业、水产养殖业及副业所需的土地、林木、草料、水源等自然资源。加之庞大的劳动力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所以,农业所具备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前景无疑是颇为强劲、广阔的。然而由于农业运作模式的粗放性,一次性大投入、高产量、快产出、多收益的运营流程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大量原材料的严重浪费甚至枯竭,难以有效控制废气、废水以及废料的排放,破坏了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并因为集约化的缺失与不足,难以使得农业运作加快低碳化的转型与升级。而随着对于农作模式革新的不断强化,利用更为科学、多样的新型运作手段,采用立体化、高能效以及环保式的开发与经营方式,完成对于农村各类资源,尤其是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实现能源节约、技术升级、制度改良以及效益分配的优化,就能够兼顾产业方式鼎新与自然环境保护。而借助农作模式的创新,再去有针对性地推进其他相关联产业,例如采矿、冶金、建筑等行业的低碳化转型,促使经营者与民众都能自发形成正确的生产与生活理念,就能够逐步使得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社会的主流趋势与群体共识,从而为农村经济低碳化的远期发展而营造切实的辅助要件。

二、农作模式与低碳经济实现对接的制约因素

(一)对于新型农作模式的引入缺乏引导性,盲目性经营导致资源浪费、能耗增加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益,化工、冶金、采矿等重工业开始成为农村地方政府扶持的核心产业,得到了大量且持续的资金、人力、物力等的支持。而经济收益较少的种植业、林牧业、养殖业、渔业以及副业等传统农业,则一直未能实现生产技术升级、经营模式改革。尽管在近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农业对于工业、服务业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新型农作模式的引入与试点推广。然而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以政绩为先的观念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改观,难以科学地去引导中小企业、个体商户进行技术改良与制度优化。同时,由于市场的滞后性、跟风性,在直接或间接认识到农作模式更新对于增加收益的显著效用之后,一部分农村民众也纷纷通过贷款、筹资,去进行新型农作模式的引入,抑或尝试进行相关技术、设备售卖以及培训的经营。而由于作坊特色过于突出,对于资源的利用都颇为粗放,自身的经营资质又普遍不合规定,一味试图通过扩大产量来抢占市场,也难以避免农副产品的滞销、积压、销毁等浪费现象,以碳为主的能耗也随之增加。[4]

(二)宣传手段的针对性仍需强化,社会反响遇冷阻碍

新型农作模式的有效传播考虑到农村社会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性、文化接纳主动性的滞后感,对于农作模式的更新,则应当由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通过多种符合这一地区认知习惯于偏好的宣传手段,去调动农村民众、尤其是规模化农业经营者了解并应用新型农作模式的积极性。然而,由于未能全面意识到革新农业运作模式、开辟新型农业经营渠道的现实紧迫感,且不愿意投入资金与人力去组建宣传机制、加快社会认知思维扭转,而是普遍都是采用一些诸如下乡发放学习手册、宣传海报以及播放影视资料等僵化形式,并未集中且灵活地去阐释、传播农作模式更新所具备的增加陌生途径与提升产业效益的现实功效。[5]这就导致民众难以有效认知到新型农作模式的重要价值,使得其大多持仅对新型运作模式进行打探、观摩,而不主动引入的观望态度,大规模推动农作模式更新的预期效果也自然无法如愿。

(三)新型农作模式的相似度较高,市场竞争混乱、实际收益不佳抑制投资热情

由于对于新型农作模式的认知比较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市场动态监测、风险防控手段。所以,为了将潜在的经营损失降低至最低,不少农户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都会比照时下最为流行的生产项目进行模仿运作。如某种水果、蔬菜的“生态化”种植,某种鱼类的“绿色养殖”,某种畜类的“无公害加工”等等。而其输出的农产品绝大部分均属于初级加工品,彼此之间的外观、成分等的区分度很小,针对的消费人群又都比较集中,缺少对于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吸引性。同时,受制于专项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监督执法力度的有待加强,削价压价批发、以次充好、假冒某产品进行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不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并不如预期,甚至有较大亏损,导致其经营难以维持。这也使得不少投资者纷纷暂停了新型农作项目的引入与运营,从而影响了农作模式更新的推进。[6]

(四)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比较滞后,配套性的优惠、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发展重工业具有快速且可观的经济收益,能够有效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在政绩至上的功利思维的影响之下,农村的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在重工业上进行优惠政策的倾斜。所以,在广大农村,以采矿、冶金、化工、钢铁等为主的重工业始终被放置在优先与重点发展的地位,种植业、林牧业、养殖业、副业等农业形式则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处在粗放经营阶段。这种狭隘、短期化的发展理念,导致了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结构比例上的严重失调性。此外,尽管近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农作模式的更新,建立了相应的统筹与管理制度。然而在中小额专项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市场管控等优惠与扶持手段的制定与执行上,又存在明显的脱节,难以真正激发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7]

三、推动农作模式与低碳经济对接的措施

(一)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统筹制度,进行新型农作模式规模化经营的引导、管理

地方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邀请相关专家、投资者以及业界代表,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以及学习会等形式,分别从制度引入、产业开发、运作以及管理的规则出发,共同拟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农作模式的更新方案。细化省级部门政策制定与督查、县级部门负责下乡推广与指导以及乡级部门进行基层工作调研与反馈的运作流程,引导农村民众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改变过去分散的自发、粗放化经营,确立清洁化生产、环保式运营的低碳运作原则,以促进新型农作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拓展。

(二)引入科学发展观念、调整布局规划,强化基于新型农作模式的专项支持政策

其一,应当建立地方政府、中小型企业以及农户三方组成的沟通与磋商机制,通过学习、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农业运作理念、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确立低碳化运作的产业布局、加快农作模式更新;其二,要加强对于优先发展激励奖励、中小额无息贷款、租金与税收减免、高效审查绿色通道等专项优惠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并细化农户之间自助交流、中小企业市场信息共享等帮扶方式,提高农作模式更新的管理、运作实效。[8]

(三)完善分地区、人性化的宣传形式,跟进新型农作模式下乡驻派指导机制适配

一方面,要依据农村社会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民众认知需求的偏好特征,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下乡推广手段,譬如采用说唱评书、小品相声、歌舞表演等为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形式,去宣传农作模式更新所具备的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整体收入的切实益处,并附带讲解国家有关部门的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技术督导、纠错培训以及反馈处理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驻派指导机制,安排适量的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进行农作模式更新的现场指导、示范、技术培训以及调研总结上报。

(四)推广创新化、多类型的农作模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要依据农村不同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推行因地制宜、立体综合化开发以及生态循环经营等全新的农作模式,注重多种类、广品种、更新快的农副产品输出模式,将清洁性、环保性以及实用性作为产品经营的重点,并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品鉴会、推广会以及体验会,有效带动本地农户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作模式的革新。同时,也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与施行,加强对于经营新型农作技术、设备以及相关培训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的不当行为。

(五)加快新型农作模式的特色品牌化建设,形成立体化、联动式的产业运作链条

一是要注重品牌化经营,强调突出地方自有特色。借助各类新型农作模式的引入,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更为灵活的商业包装,通过进一步拓展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加实际营收,来激发经营者继续进行农作模式更新的热情;二是应当强化一体式、立体化以及联动协作的产业链运作,逐步将谷物与果树种植交叉结合、水产养殖与禽畜饲养同步开展、林木与畜牧产品加工合并统筹,以减少资源分散与消耗、提高集约化程度、强化低碳化运营,并以此构建相互依托、协同互助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模式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0(09):61-64.

[2]胡明琦,魏琴.贵州省低碳生态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构建——以贵州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4(10):31-33.

[3]郭素玲.农业生产的双重性问题及低碳发展取向[J].江苏农业科学,2014(02):379-382.

[4]刘春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业经济,2015(09):42-44.

[5]杨英法,戴雅娜,徐运红.生态经济建设中媒体语言的引领策略[J].生态经济,2015(05):183-186.

[6]司春燕,王军棉.低碳物流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4(17):47-48,58.

[7]王凌.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需求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4(09):18-19.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3篇

1 政企分开以及政资分开

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导地位,减少政府行政职能对市场的干预,对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

1.1 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是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市场发展方向,科学提出来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2]政企分开是指实行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分开的管理模式,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和管理范围,调动企业自主经营的自主创造性;同时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企业自主经营权,完善企业生产系统和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国有资产实行所有者职能和行政职能分开管理模式,维护企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减少对企业生产和运行的干预,客观有利于维护市场的主导地位。例如厦门市思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环境基础,坚持发展总部与引进总部并重,以楼宇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其区属国企开元国投加快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建设,推动观音山片区逐步由中央商务区向中央活力区转变。

1.2 政资分开

政资分开是指政府实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责相对分开,实行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管理职能的模式。[3]政资分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维护政府监督市场的地位和维护市场的主体地位,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和管理市场的能力。实行政资分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企业所有制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和补充。

2 基于产权核心,完成市场化运作

以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的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核心,并针对市场特点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国有资产运作方式向市场化经营的。国有资产应安排综合评估等工作,结合相关法规政策,国有资产制定运行发展措施和经营战略,应结合市场经济特点和管理原则相应进行,以促进国有资产实现市场化的成功。国有资产市场化的运作,需要根据市场特点,由股东董事会管理国有资产运行,同时应尊重董事会的管理地位,确保董事会对市场性和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合理控制,并加强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例如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及思明区政府为规范鼓浪屿公房资产经营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推动鼓浪屿产业提升,做好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综合制定《鼓浪屿公有房产委托管理运营工作方案》,委托思明区属企业鼓浪屿资产管理公司统一运营管理。该模式有利于推动区域内的环境整治提升和世遗申报的客观需要,合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科学规划的统一。同时资产公司根据政府业态规划要求和市场发展特点,结合房产评估机构及市场实际经营状况综合拟订招租底价,以公开招租连同市场化竞价方式,有效吸收资金,对促进房产建设和活跃市场,均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在此情况下,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引入市场化元素,对加快实现房产市场化转型提供重要推动作用。

3 国有资产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发展方向逐渐聚焦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干预,合理将企业所有权放还给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有资产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对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统一,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深远发展。在国有资产发展战略的规划下,市场经济才有利于进行完善建设,进而促进市场的活跃,以带动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例如鼓浪屿公房资产的经营管理,是采用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和委托鼓浪屿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有效实现保护地区特色历史建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有利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申遗工作的进行。

4 制度的设计以及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实行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进而确保企业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现,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运行。针对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行的特点,应结合国有资产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需要,综合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以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成功过度和正常运行,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行业进行合理的升级和再发展。例如鼓浪屿公房资产管理工作和申遗工作的协调统一,采取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并注意保护文化遗产的模式,合理规划相关房产建设,利用现代元素和文化遗产结合的管理模式,合理带动申遗工作的进度,进而确保公司管理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5 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理念,同时教育企业员工尊重企业生产理念,合理进行生产创造,从而促进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企业文化应得到员工的继承和尊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营作风和企业精神等企业特色。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重视时代元素的引入,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进而引领企业文化对企业产生的前进方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文化的保护,包括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等制定工作,应尊重企业文化特色。针对国有资产市场化的运作,应注意结合企业文化,从而带动国有资产的新型发展。国有资产管理阶层应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尊重,注意市场化的带领下,及时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新事物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有效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成功转型和良性发展。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4篇

【论文摘要】 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商业模式创新尚缺乏完善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层面,着重于电信产品设计规则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层面,着重于电信业务组件和组织管理的再造和梳理;三是在产业层面,着重于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对于商业模式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和创新商业模式,现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WWw.133229.COm[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 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 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 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 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 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 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 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3.1 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 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40.

[2]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3] allanafuahandchristopher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irwin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4] raphaelamitandchristoph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5] 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2,summer2000(4)55-69.

[6] garyhamel.leadingtherevolution:howtothriveinturbulenttimesbymakinginnovationawayoflif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7] russellthomas.businessvalueanalysis:copingwithunrulyuncertainty.strategy&leadership,2001,29(2):16-24.

[8] 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5篇

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概况

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基本概况如下:

该产业园分为两个区块,建成区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占地86亩,由四栋高层、一栋多层商业配套服务大楼和一栋多层园区管理与广告服务平台大楼组成,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二期位于一期西面3公里处,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已于2014年开工建设。中原广告产业同管理办公室和高新区全资公司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既负责园区的招商、企业服务、对外联络和品牌推广,也负责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还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营管理。目前,已有动漫、互联网、广告传媒公司等广告及关联企业240多家企业入驻。①

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概念分析

广告产业园与其它产业园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务产业、关联产业和后起园区上。服务产业指广告要服务于有广告需求的其他产业比如房地产、酒店业、餐饮业等等;关联产业指广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媒介、市场研究、公共关系、营销、直销、活动等的配合才能完成;后起园区指广告产业园开建于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后,其发展乃至业态都有可能与先期的产业园区发生关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广告产业园的运营会涉及服务的产业、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产业园区。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一般产业园的运营模式定义给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下一个定义:为了保障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资金的合规使用、规划设计的集群化标准、政策等资源的创新集成实施、招商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以维持园区的良性持续运行,实现广告产业集群的培育、广告产业示范、广告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所选择采用的管理模式、演进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总和。演进模式用来区别国家广告产业园不同的起步和业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运营模式内涵。

国家广告产业园现有运营模式评析

通过浏览现有的32家国家广告产业园网站和“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与运营培训班”等提供的相关材料,笔者将各国家广告产业园自拟的运营模式归纳如下:

1.多数属于政府高新区等园中园,并由其下属全资公司运营和管理

这类园区还可以分为高新区投资运营和民企投资高新区运营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投资与运营一体化,便于整体谋划;第二种模式投资与运营分离,其投资方以销售和租赁写字楼为目的,运营方以维系广告企业正常运行以及培育广告产业集群为目的,其间的协调和合作有一定难度。

2.部分园区由民营企业投资和运营

深圳、海南等少数园区的投资运营皆由民企承担,经济利益的考量与扶持资金的获得与服务于当地广告产业发展的使命存在一定的矛盾,运营方可能获得利润回报,但广告产业可能有增长而无成长,园区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实现广告产业集群培育目标的动力不足。

3.个别园区由国有媒体或文化园区投资运营或融合而成

重庆园区、武汉国家广告城、广州国际媒体港,分别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长江出版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投资运营,与媒体产业融合发展,有媒体优势。这是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一种演进模式。

潍坊、芜湖、大连、长沙、成都等由原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称或新增广告产业园区而来,有与广告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文化创意产业,易于形成觇模、融合发展和培育广告产业集群。这又是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一种演进模式。

4.共性特征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所在地的省、巾、区级政府和工商部门都成立有主导、支持和协调工作性质的领导小组,出台了注册、入驻、获奖、经营补贴等减免税、奖励等政策。

绝大多数园区属于园中园性质,由政府原有园区所属的仝资子公司运营管理,而写字楼建造的投资方大都属于民营企业,少数由政府全资子公司投资建造。

尽管是国家资金扶持和主导的人型项目,但由于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推进较快,人们对其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所以,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人部不足很清晰,也不是很全面。

5.运营模式分类

2014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的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提交的《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按照开发建设与市场运营模式,把广告产业园区分为“政府开发+政府建殴+政府运营”、“政府开发+民企建设+政府运营”、“政府主导+民企建设+民企运营”三种模式。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

影响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设计的主要因素

1.政府不缺位不越位

政府主导性质要求其运营力量不能缺少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参与,但必须清晰地界定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规划设计、建造、开园、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角色,也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绝对化和普遍化,因为国家广告产业园最终要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广告产业集群和依靠市场维系的运行机制,而这些都是市场的问题。

2.可持续和企业化是谋划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基本考量

从2011年底到现在,国家资金扶持的三年时间已经结束,大多数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完毕,企业入驻已有一定的规模,接下来的正常运行和集群化发展所需费用从何而来?这应该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3.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建构的基础

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来说,成功的运营模式既不能缺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参与,更要结合本区域的广告资源状况和广告产业使命,比如海南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就是园区统一承接海南特有的蓝色(海岛旅游)和绿色(热带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服务,然后分别委托给不同园区广告企业完成。

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运营模式描述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为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设计一个可行的运营模式:

1.管理模式

管理主体: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全资公司“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根据需要,随后可以引进民问资本组成国有与民企合作的股份公司。

参与方:河南省广告业发展领导小组、河南省工商局中原广告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工商局、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及其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郑州高新区工商分局、河南省广告协会、郑州市广告协会、河南中原广告研究院、建设方郑州仟禧置业有限公司、入园广告企业代表等政府、工商部门、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企业五方组成。

管理机制:由五方代表组成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联席会议,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议定重大事项。下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与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附设机构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设立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督察办公室,由五方代表组成,设在河南省工商局广告处。

口常运营:由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全权承担,自负盈亏。国家扶持资金和高新区配套资金由高新区管委会委托公司使用。

管理主体的职责:按照有关规定合理高效地使用国家扶持和高新区配套资金,负责招商、品牌推广、企业维系、与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产业发展处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各种集群化培育活动的进行、业务开发、自我维生机制的建立等事务。

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指导,企业化管理,企业、行业协会、研发机构五方参与的合作管理。

2.演进模式

在原有动漫企业迁入的基础上,整合迁入高新区原有广告、网站、网络技术公司、网络市场服务公司及关联企业人驻,由此形成产业园一定的企业规模和以动漫制作公司、传统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再借助于减免、优惠、补贴、奖励等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价格优势等,招入省内外大型广告公司、大型关联公司(市场研究、大数据、公共关系公司、营销公司、影视制作公司、设计公司、会展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广告支持机构(研发机构、广告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数字广告和数字营销机构等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价值以及高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必备的结构要素、完善的产业链、以数字广告和服务于河南优势产业商品化和品牌化的专业性广告公司为园区的产业特色,以广告产业和数字广告研究为比较优势的广告研发品牌;在二期开园以形成广告新材料、新设备研发、生产与交易为重点的产业形态的同时,不断推出和完善产业集群培育的人才培养、学术研讨、广告竞赛、业务合作、创新大赛、技术推广、展览、联谊等各种活动,最终发展成为我国中部独具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广告产业集群。

3.商业模式

以园区内企业区级税收的一定比例通过财政拨付来维系园区的日常运营,以公共服务平台的对内和对外服务获取平台运行、维修等所需费用,以拟没立的独资或股份公司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来维系各种活动的开展。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6篇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产业;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9-0215-02

改革开放以来,大型体育场馆一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要阵地,更是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型体育场馆本身具有占地面积大、投资巨大、功能多样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多元化的资金参与,投资结构单一,赛后利用率低,场地闲置严重,经营人才匾乏,行政负担过重,营销手段创新不足,缺乏各类优惠政策等,在后奥运时期,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场馆资源的职能优势,达到物尽其用,从更广泛的角度深化资源的优势作用,使场馆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是决定大型体育场馆成败兴衰的关键所在。在文化产业迅速兴起的潮流的带动下,体育文化产业最近几年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研究如何利用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增强其盈利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场馆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型场馆的体育比赛和赛后利用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体育场馆的经营难题。[1]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题的,在重点分析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调研河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分析当前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和构建盈利模式中存在的关键因素,从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角度,探究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运作的新方向,从而推动我省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十一五”以来,我国把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特征,进一步地满足了人民不断增强的物质与文化精神方面的需要,由此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行业和市场,推动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经济产业。该产业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延伸广泛,主要包括与体育相关的广告业、旅游业、表演业、用品业、设施业、建筑业、健身娱乐业等内容。他们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各发达国家的GDP增长贡献作用很大,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和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体育产业的年收入都排在十大产业之内。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产值已由2006年的983亿元增加到2220亿元,增长幅度达126%;占GDP总量比重也超过了一半,由2006年的0.46%增加到0.55%,产业增加值远高于同期全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达到了年平均22.6%的速度增长。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我国整个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奥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加速器,使官方到民间对体育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促进了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全面腾飞。奥运过后的广州亚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把体育文化产业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每年都会有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各种竞赛表演市场吸引大批居民,体育文化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扩大,使“后奥运”时期的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全球经济的国际化等新特点。[2]在未来,体育及其相关文化产业将在互相融合中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润的增长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使体育文化产业得到良性的循环与发展。可以预见,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有无穷的潜力。

二、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和盈利现状分析

1.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分析。笔者对河北省部分大型体育场馆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其经营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148个大型体育场馆中,盈利的有27个,基本保持持平的有42个,亏损的79个。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委托经营方式在几种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式中表现的盈利能力较其他模式相对来说更好一些:目前我省大型体育场馆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方式的还不多,只有10.8%,但是总的来看委托经营管理方式的收益率还是比较稳定的,在已经实施委托经营管理的场馆中,盈利的场馆比率已经达到56.3%,保持持平的为37.5%,而且经营业绩总体保持上升态势。

2.构建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的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经调查,我省的大型场馆已经基本上能实现对大众健身的开放,但这些健身活动和运动训练项目的收费方式仅仅是依靠门票,这对于场馆的自身维护和运营成本支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可见,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开发,应多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委托经营赢利模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1)明确市场的经营理念、提升品牌内涵。有正确市场营销理念和手段的支持,是经营大型体育场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者要紧跟市场步伐,注重市场经济规律,在初期就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工作,明确场馆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明确客户群体,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了解其需求和价值,以此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体育项目。比如近几年一些大型体育场馆与电视台合作推出的各种闯关节目,既提高了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又提高了公民的体育兴趣和竞技热情,还增加了场馆收入,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2)确立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路线。大力经营发展体育文化业务,可以从开展如媒体广告、房屋租赁、电子竞技、连锁餐饮等多种文化业务,使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实际有效的发挥。不要照搬其他场馆的发展经验,从实现本地特色化入手,使场馆的体育服务内容与产品线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发展体育场馆自身产业相关产品展开,打造新的开发模式,增加体育场馆的文化产业服务内容,逐渐形成以观赏型竞技体育产品为主,大众健身公益服务、全民参与型消费、体育专项培训为辅,体育实物产品、软产品、电子竞技、媒体广告、连锁餐饮、房屋租赁、车辆保管等为衍生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开发模式。(3)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和价格策略。大型体育场馆的差异化经营要求其突破传统的营销观念,不断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如会员制营销、体验营销、关系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主题营销等新兴营销方式,灵活运用各种营销技巧,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同时,由于大型场馆所面向的是大众公共群体,其需求存在复杂的多样性,因而差异化的价格策略往往是其制胜的法宝。

三、体育文化产业带动下的大型体育场馆盈利模式策略

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关系非常紧密。首先,大型体育场馆的存在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在我国,还没有私人主体建设大型体育场馆,毕竟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业态形式也不成熟,国家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唯一建造者。这些场馆的存在为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提供了最根本的场地保证,也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商业功能的开发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基础。(1)场馆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现今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们要多与全球著名的体育公司进行多方的洽谈与合作,争取引入世界知名赛事,在我省的大型体育场馆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利用国际大型赛事的影响效果,提高我省大型体育场馆知名度和城市的社会美誉度。(2)注重对地方传统遗产的开发,创造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产业。我省的体育产业规划和发展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生态特点,借助河北自身独特优势加强体育品牌的建设,依托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抢抓机遇,提高河北体育产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步实现本土化体育到国际化体育的跨越。要将河北省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体育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开发吸引力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有价值的体育产品,从而把我省的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3)适当放松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目前,我省政府在发展体育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我省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不足所决定的,但是从无数的国内外发展经验上来看,发展体育产业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要进一步放宽体育产业的主体市场准入,让经营者拥有更多的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发展体育产业。放开优惠政策,吸引、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投资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基础设施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3]

参考文献:

[1]张志辉.北京奥运会与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导刊,2007,(4):38-40.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7篇

摘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的有效成长和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缺乏本土文化根基的、不尽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积极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产品、业务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创新,通过企业文化模式、商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企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模式创新;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005

一、引 言

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趋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中国企业的巨大冲击,要求企业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其经营战略模式的创新与转型[1]。

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的核心问题:一是人心的有效凝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心协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中的问题。二是科学、合理地选择企业的业务经营及产业发展方向和建立有序的内部业务运作系统,以便有效满足企业发展与外部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得到客户信赖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工作与评判标准,使企业各项业务能够在相对规范的轨道上运作,从而让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向及目标统一,减少内耗。

中国企业经营现有战略模式的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其运营机制全盘西化,跟在西方企业后面亦步亦趋,与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相脱离,故而难以有效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进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1]。二是企业的产业选择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位置,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基本集中在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对外依存度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外部市场出现萎缩,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是企业的内部业务运作系统及其经营管理系统与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缺乏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系统 [2]。

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生存下去,关键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其缺乏本土文化根基的、不尽合理的企业现有经营战略模式,全力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产品、业务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创新[3],通过企业文化模式、商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经营的企业发展之路[4]。

二、建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企业文化模式[5]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有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模式转型是企业最彻底、最本质的一种改变,涉及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愿景、使命、价值取向、长期目标和业务界定等根本问题。企业文化模式转型将导致企业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防止经济与文明失控的感情机制。文化作为通过历史衍生和经由选择得到的传统观念及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复合体,是一种心态、一种意识和一种活动的方向标,它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某种已完成的方向、形式、结构、式态的模式和诸多客体化的价值成果,以此构成人们进行当前活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存在,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就会有怎样的一些活动行为,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结果。

文化又是一种价值,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某种需要,而且还能够确认、发现和有效选择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方式及程度。由文化所决定和通过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选择,由这种价值选择所决定和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目标,是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灵魂及其活力的源泉与保证。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属微观分析文化范畴,研究事物采取分析的方法,对客体实施细分,越分越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对问题的处理上,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办法;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强调以“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己”之心天经地义;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对于自然的“征服”、“改造”,人与自然对立,人定胜天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则属宏观综合文化范畴,对事物的研究以综合方法为主,讲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对问题的处理上,讲求追根溯源,病治根本,治头痛从脚上入手;在社会关系处理上,突出集体,由家庭、家族、村落到国家,“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有情的宇宙观。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企业都必须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借本国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发展,又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别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企业模式。否则,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就必然失去其动力和素养。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对目前以西方文化及其价值取向为基础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模式实施彻底变革,建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以中国文化理念及其方法论武装企业,统一思想,引领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这一企业文化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综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论,对企业所涉及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强调从整体着眼,从事物间联系入手 。二是让员工共享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并最终将企业的共同目标精神化为员工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来,使企业成为投资商、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的经济共同体。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所服务顾客的价值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一方面,企业高度重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目标不是追求高额利润,把客户作为企业盈利的猎取对象,而是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价值及良好服务,参与客户生活及其价值的再创造,继而实现其盈利;另一方面,企业的文化价值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企业利益攸关各方得以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

以员工、客户和社会为根本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是现代企业的生命支柱,由此所形成的巨大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企业有效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一不具有其内涵丰厚、个性化特色显著的企业文化。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其文化建设,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视觉形象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再塑造,突出人文管理,用文化熏陶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格,倡导平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重视员工素质提高和关心员工生活,坚持企业盈利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同步推进,才有可能使企业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构建以顾客为核心的企业商务模式

企业商务模式是企业围绕以营利为目的的产品出售和确保其生产及发展所需资本货物的有效供应而形成的经营活动方式与机制的集合。这种经营活动方式与机制的结合,涉及三个层面活动:一是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采购、销售、储存和运输等活动。二是为稳定企业的外部经济联系和有效开展购销活动所进行的商情调研、商业机会选择、商务洽谈、契约(合同)订立与履行和商务争端(纠纷)处理等活动。三是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长期稳定发展所进行组织形象塑造、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资本扩张、新市场开拓和经营风险防范等活动[6]。

企业商务模式转型涉及企业核心业务、企业产业及商务活动的范围与水平、行业与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业务经营总目标等的调整和改变,贯穿企业经营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商务模式转型导致企业业务内容和业务模式的彻底改变,是企业经营战略模式转型中创新内容较为宽泛、最具震撼力从而最具价值及颠覆性意义的一种转型。

企业商务模式创新与转型途径包括对现有企业商务模式某个或某些环节的改造, 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改变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等。中国企业的商务模式创新与转型,可从转变企业的市场开发程序入手,由“立足产品”,即“先有产品,然后寻找顾客”的企业经营转向“立足顾客”,即“优先确定顾客,然后再考虑如何生产目标顾客所希望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思路,构建以顾客为核心的企业商务模式,使企业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一定范围内从“人人皆有用”转向只对“少数人才有用”,从而实现“社会需要大量的商品,却唯独不需要重复的同种产品”的企业经营理念。 以顾客为核心企业商务模式的有效建构与运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构企业合作共赢的资源整合与高效的业务经营系统

一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发现利益相关各方在各自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关系,进而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及目标,通过缔结企业间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存量资源及其业务经营的有效整合与优化,使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由过去“小而全”的规模经济转向重视合作共赢的范围经济,通过生产商与要素供应商和产品分销商的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增强企业掌控其经营所需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的能力。二是促进以核心业务为基础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形成与发展,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做精、做优、做强,在此基础上围绕核心业务寻找向相关领域扩张的机会,从“产品差异化”转向“产品系列化”,使企业所掌控的核心资源转化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从有效发掘企业收入及盈利的关联来源出发,构建以主营业务为平台从事多样化服务、进行多角度化经营的业务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2完善企业经营战略思路与方式机制

一是调整企业价值观,从“规模扩张”、“全面质量管理”转向“价值链管理”和“内涵增长”,从产业/产品价值链角度,研究企业发展及其经营业务的合理组合与重组问题,按价值链的贡献大小分配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有机整合、高效处理企业内部各板块间关系,以加强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战略控制与创新设计能力。二是深化技术创新,从传统的“单一技术研发、引进”转向“集成创新”、“原始创新”,高度重视先进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与相关措施的集成应用,关注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提前介入新的竞争领域和进行新技术储备,站在行业内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最前沿[7]。三是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本企、本业、本土发展”转向“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拓展”, 通过资本集聚和企业兼并等方式及途径,组建跨产业/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家的兼业化、大型化、一体化和联合化的企业集团。四是突破长期以来所信守的传统投资模式及其技术理论,高度重视企业“无形资产”建设的优先投入,通过“无形资产投资”的优先发展,有效带动和促进“有形资产”的建设与发展[8]。

3变革产品营销策略

一是改变企业的经营基点,从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经营什么,企业跟着市场走,经营围着需求转的“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积极地制造需求、创造商机”,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引导社会消费,让市场跟着企业走。二是创新企业产品营销模式,从“关心产品销售”转向“注重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强化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增添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从而实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有效销售和企业经营收益及利润的有效获取[9]。三是实施文化营销,即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文化渗透,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提高产品文化含量,在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营销活动的文化感染力和辐射力,以文化作媒介在企业、顾客、社会公众间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促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满足消费者需求 。

4重视企业商务活动业态及其方式的优化设计

一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等具体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按照商务活动标准化、单纯化、专门化和集中化等原则及要求,有效选择并适时变革与创新企业原材料及半成品采购、产品营销、仓储运输与物流等商务活动业态及其经营方式。二是全方位广领域地推广与发展电子商务,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完成企业商务活动与行政作业的全过程,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企业间商业文件 的电子数据传输与交换, 积极采用各种形式的现代商务手段。

四、推进企业管理的与时俱进和模式创新

企业管理的与时俱进和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方式、制度规范和职能界定等众多方面,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组织设计、管控平台搭建、经营团队建设、核心能力培养、企业流程再造、绩效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转型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不会改变企业的核心基础和核心业务的本质[10]。

1高度关注企业的创新与变革

经济领域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面对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企业必须善于从全新的角度观察与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11]。当代企业成功经营所需要的,或正如杜拉克所言:“不是更多更好的工具,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的要比我们能够使用的多得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管理的概念”。在一个激烈竞争与动荡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的创新与变革能否常态化和其能力的大小,已成为企业走向繁荣或衰落的分水岭。企业的创新与变革能力,恰如运动员的肺活量。一名赛跑运动员的肺活量决定了他的血液所能够运送的氧气量,而氧气能够增强其肌肉组织活动、耐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关注并熟练地驾驭企业的创新与变革,是促进企业增长的推进剂和动力源,是创造和发掘员工创造力的最有效方式。企业创新与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企业再造,即以企业流程改造为核心,依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模式、决策体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进行整体性的彻底改造与重构[12]。企业通过这种改造和重构,不仅将界定何为先进的流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使整个员工队伍都致力于扩充和有效运用他们的流程知识,而且将在人和技术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不断创造更大价值的积极关系[13]。

2加强对企业流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现代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领域,包括技术研发、教育与人员培训、产品设计、资源配置、生产制造、产品储运和市场营销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世界,而是被日益完全融入一个完美的价值流程,并由此引起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结构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更多更好地运用企业流程知识,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改变企业的知识投资战略,大幅增加对流程知识的开发投资,以改变长期以来的流程知识开发投资的落后局面。(2)突破企业流程的传统界定,将企业经营的社会活动纳入企业流程,对员工进行社交活动方面的必要培训。(3)对员工实施卓有成效的企业流程知识培训,培育员工的团队意识和运用流程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如果员工不能有效表达他们对企业流程及其不断改进与完善的看法,那么他们有关企业流程的知识就永远是一笔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隐匿资产[14]。

3重视并发挥员工的奉献精神

重视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奉献精神[15],是企业不断获取并有效保持业绩突破的核心所在。发挥员工的奉献精神是一个双向过程,提供培训或建立工作团队并不能自动产生员工的奉献精神,员工所要求的是采用各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发挥其技能,并分享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所增加的利得。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人本管理[14]。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解放,包括人的物质、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其中物质的解放,就是劳动者的全面富裕,生活不断丰富;思想、文化的解放则是人的文化精神素质普遍提高,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完全自主自立、全面发展的人。(2)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14],为全体员工掌握和积累其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极不确定的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等,通过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探讨和对话、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提高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能力。(3)形成合理的企业利得分配机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全新的人力资本报酬替代现有的企业工资制度,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确实成为一种人力资本[15]。

4促进信息的高效应用与管理

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和以此为依托的微博进入人们生活,旋即便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16],从人们工作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社会进入互联网微博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空前快捷和广泛化,事关一种产品、一项服务和一个创意或是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任何信息一经在互联网上传出,就极有可能导致不断加剧的自行强化,进而形成“滚雪球”似的累积效应,瞬间即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这就为企业有效利用互联网、微博进行信息传递,在几乎不增加信息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不断累积的收益提供了可能的基本条件,但同时也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果某种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经过其不断加剧的自行强化,就完全可能使企业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这就要求企业在互联网微博时代,必须从适应和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出发,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切实防止在互联网上出现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信息一旦出现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员工的信息职守规范教育,将信息职守教育纳入企业内部管理的议事日程,要求企业员工上网聊天、写博客和发送信息等应忠于信息职守,不涉及公司事务,不谈论企业事项,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对外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不利于企业的言论。(2)健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员工忠于职守、信守企业秘密、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维护企业声誉、不对外和不在互联网上谈论公司事项和发表不利于企业言论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此写入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加以明确和规范。(3)强化企业对外交易和交往活动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通过适当措施和方式规范交易或交往双方和中介方的信息行为,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对外特别是在互联网上涉及它方的任何信息。(4)建立和强化企业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对企业负面信息出现后可能导致的危机做出适时的应对和处理,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志毅,盛焕烨转机——中国企业如何转危为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8,26-41,42-52,55-61,102-112

[2] 代宏坤企业转型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8):155-157

[3] 武亚军,高旭东,李明芳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本土企业战略:一个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101-111

[4] 魏江,冯军政,王海军制度转型期中国本土企业适应性成长路径——基于海尔不连续创新的经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1,(8):493-503

[5] 李昆转型期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研究——以深航罗盘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为例[J]当代财经,2009,(8):74-79

[6]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4-16,57-74

[7] 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3-36

[8] 朱俊,叶以军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62-65

[9] 杜鹏,万后芬企业营销战略转型: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J]市场营销导刊,2007,(1):26-28

[10] 肖海林企业管理范式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11] 王吉发,冯晋,李汉铃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2):153-157

[12] 杨继刚,沈小滨企业转型的十八道坎[J]企业研究,2011,(9):62-70

[13] 刘立奎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1,(9):259,264

[14] 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304-308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第8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分析;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了一股股商业地产开发热。就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来说,其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强重视。特别是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这样的问题本身也就显得愈加严重,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本身也就需要做到理性对待、合理发展。

二、商业地产概述及特点分析

1.商业地产内涵

商业地产指的是房地产中用于进行商业活动的收益类场所。其包括了办公用的写字楼、会议楼以及公寓,也包括了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商业场所等等。商业地产往往不会被用来居住与生产。其狭义上的定义指的是:商业活动所需的房地产,其经营范围包括了零售、餐饮、娱乐等等。而从广义上的定义来看,其还可以进行融资、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只不过其本身与传统的住宅和生产基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模式特点分析

将商业地产与传统的地产进行对比分析,商业地产所存在的特点,即为:一是经营活动的开展形式更为多样化,其往往是以租赁的形式为主。商业地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活动租赁收入,使得商铺所有者得以获得经济利润。因为商铺“只租不售”可以科学地对整个商场进行业态业种配置,并能保证及时进行商业布局调整。这是商业经营发挥集聚效应的首要条件,有利于顺利度过商场培育期。二是商业地产可以为拥有者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其不仅仅是对租金的交纳,还体现在地产本身的建筑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对比,其会受多样化的因素影响。如:地段的繁华程度、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商业企业的品牌商誉都会对租金收入产生影响。三是经营风险的存在,因为商业地产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其可能会在回收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区位环境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相应地价格波动,导致商业地产的亏损现象出现。例如周边经济环境、交通状况、人流状况、居住人群构成乃至政府的政策等。而且,商业地产的经营一般要经过2-3年的过渡期才能趋于成熟,投资回收期一般也要达到8-10年,这都构成了商业地产的较大的经营风险。四是经营活动的开展形式较为多样。在一个商业地产中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多种多样的。其可能包括了商品销售、服务行业等等类型。如,餐饮、休闲、金融、娱乐等等。

三、我国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其往往会受到地产开发商、管理者以及资本运营者三个方面的影响。其经营模式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即全部出售、不售不租、纯租及租售结合这四种。

1.全部出售的形式

全部出售这一形式是较为传统的模式。地产开发商通过对房权进行出售来获得经济利润,之后此处房产的商业经营活动便于地产开发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了。在这个关系模式中,房产开发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房产套现,继而降低经济压力与经营风险。

2.不售不租模式

开发商通过建造商业地产来进行直接的经营活动,其既不对外出售,也不对外出租。这样的经营模式会让房地产上拥有地产的产权与经营权。同时,商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但是,如果房地产商本身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往往会导致巨大的亏损,自主经营未必会让经营活动的开展利润被有效实现。

3.纯租模式

在此类运作模式中,开发商不会选择自主经营,而选择以合同的形式来将商铺对外出租,其出租规模各不相同,并在此基础上来对这些商户进行统一管理,以交纳租金的形式来获得经营利润。为此,房地产商需要做到对市场的不断培养,继而来实现经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于对品牌的塑造以此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租售结合模式

房地产商通过对部分的房产进行销售与租赁来获得经济利润,以此来削弱自身带有的资金压力。这一运作模式显得更为灵活,其可以很好地借用于社会资源来最大化地拉升自身的商业经营范围,实现商品效益与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这样的经营模式往往可以让高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具备主体性的前提下,显得更为独立。

四、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策略探究

在我国针对于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对相关策略内容优化设计,以此来最大化地发挥出策略的价值。

1.注重于对商业地产的城市景观设计

商业地产的开发作为城市的景观组成部分,其应当具备一定的美观性。这不仅仅是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是对建筑色彩、外形的要求。例如,商场、写字楼以及酒店等商业地产的外观设计就应当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我国,因城市发展缺乏专门的管理条例与控制举措,商业地产的开发也就需要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更好地做到优化设计。

2.撬动内需以此来实现综合性商业地产的开发

目前,商业地产项目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特征,这即是对国人生活方式的表现,其本身也是商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起来的前提保障性要素之一。此类综合性的商业地产会具备在三个层次的综合,即商业形态的综合化运用。其包括了商业、娱乐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我要是融合。既有着商业活动的动态,也有着休闲娱乐的静态。不同规模的商业地产可以有选择地与其他功能设施相混合,这对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有机的组合。在功能分区、动静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做到明确有效、各得其所,形成完整的生活链,以发挥最佳的综合效益。

3.商业建筑对本土建筑风格的追求

建筑的形式与风格特征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土风俗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是世界各国建筑文化的共同发展目标。历史文脉在商业地产项目中的传承也当仁不让,况且这也是其长久生命力的保证。

4.通过旧城改造促使城市老商业街区的复兴

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遭到严重的破坏。旧城老商业街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没落,作为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民俗文化遗产亟需复兴原有活力,它是打造独特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这也给商业地产开发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基本素材。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保护性开发,这种有限度的开发不仅不会降低开发带来的商业价值,而且可以带动旅游资源的挖掘。

五、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地产的开发作为房地产发展的开展形式之一,其本身较普通的开发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地方。为此,其需要更加注重于对出现问题的解决,以此来实现商业地产开发工作的更好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分析来对我国新时期发展环境下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重新认识,认为只有选择“只租不售”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而言我国商业房地产经营活动中所出现了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文.浅析商业地产运营模式[J].环渤海经济t望,2013,(8):46-47.

[2]张蒙蒙.基于服务型建造的建筑企业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