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的特点

金融危机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5:23:54

金融危机的特点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危机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锐减,企业营运资金紧缺,出口企业对外信用销售风险加剧。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坏账率增长了3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研究海外应收账款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寻求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的新特点

(一)银行信用评级降低,结算风险增加

金融危机对欧美银行信用体系构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曾经叱诧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倒闭或被并购,保险业巨头AIG、商业银行CITI BANK以及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房利美在美国政府巨额财政救助下艰难生存,中小银行纷纷破产,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急剧下跌。银行破产及银行信用等级降低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银行结算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一直被视为安全稳妥的信用证支付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信用证及收取部分预付款的结算方式变得不再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仅2008年1至10月就收到了12起针对银行的报损案件,报损的主要原因均为开证银行恶意挑剔,以各种借口逃避付款义务,规避支付风险,甚至还出现了多宗海外开证银行配合海外买家逃废信用证支付义务,欺诈出口企业的恶性案件。

(二)信用风险蔓延,海外销售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不仅使银行的信用体系受损,还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信用危机,企业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乃至国家信用风险增加。各层次的信用风险相互交织,互为作用,使风险呈现倍增效应。信用风险的蔓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海外销售锐减,经济效益下滑,破产企业数量增加,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攀升,财政减收,政府开支增大,财政赤字屡创新高,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货币发行增加,货币贬值,国家信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8年12月,中国信保了最新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报告首次将美国的信用评级调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成熟市场国家也被调降评级。国际评级机构也调低了一批欧美国家的贸易风险评级,涉及的行业包括航空运输、工程建筑、汽车、造纸、零售、电子零配件和纺织品等多个领域。2008年,我国出口企业由信用风险引发的贸易损失较上年度明显提高,出口收汇违约率增长了189%。

(三)海外坏账损失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赔付屡创新高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海外客商通过拖欠、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向出口企业转嫁风险。中国企业成为海外客户的融资工具,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赔付屡创新高。

来自中国信保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出口信用险实际赔付率约为77%,比2007年大幅飙升近30个百分点。由出口贸易风险引发的赔款金额增长了209%。其中拖欠案件占报损总金额的84%。以温州为例,在2007年温州辖区内出口企业报损案中,美国买家造成的损失占报损总额的34%,居各国之首,欧盟买家造成的损失达33%。2008年美国买家致损案数量增加了33%,欧洲则剧增125%。印尼、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乌克兰、巴西、韩国等新兴国家市场报损案件也迅速上升,报损区域以美国为中心,欧盟紧追其后,并呈全球蔓延趋势。

(四)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企业面临利润下滑及经营现金匮乏的双重压力,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周转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主要表现为:

1.海外销售收入减少,利润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的数量及亏损额剧增。据统计,2009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1%,比上年前11个月回落27.2个百分点。出货值下降17.7%,海关出口下降21.1%。受销售增速大幅回落及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亏损企业的数量及亏损额剧增。2009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 191亿元,同比下降37.3%;亏损额1 343亿元,同比增长36.6%,亏损面达25.3%,比2008年1至11月扩大了7.3个百分点。

2.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规模增大,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周转率降低。由于金融危机对国外客户影响不断加剧,大批客户纷纷推迟原有订单交货进度,出现拖延付款,甚至赖账拒绝付款等情况,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应收账款、库存存货剧增。据中国物流中心PMI指标显示,产成品库存指数自2008年7月份以来持续攀升,9至11月份均达到50%以上,为2005年以来最高值。2009年1月,生产资料库存指数再次攀升至历史高位,达104.6%。到2009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19 802亿元,同比增长11.7%,应收帐款39 286亿元,同比增长7.3%。金融危机对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通常情况下,欧美国家的进口商在拿到提货单后在30天内支付货款,而金融危机后,付款期推迟到交货后90天,有时甚至长达120-150天;而拉美地区的客商更是把付款期推起至360天。

二、基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世界政治与经济产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市场环境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更趋复杂。面对席卷全球的信用危机,出口企业仅凭企业自身能力难以抵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及损失。因此,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紧密配合的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国家信用管理部门及各行业协会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及时掌握金融危机的发展动态,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完善风险信息机制,及时向企业风险动态。建立健全在特殊时期的风险评级制度,全面准确各贸易国的国别风险及行业风险。加强行业协作,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数据检索平台,建立海外客商诚信数据库,建立信息互通及信息反馈制度。及时风险警示,完善国外企业资信调查和商账追偿网络。其次,要大力培育信用信息服务产业,提高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最后,提高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保费扶持比例,提高出口企业信用保险的投保率,引导出口企业运用保险手段降低贸易风险。

(二)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出口企业债权性资产的安全

中国政府应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及贸易磋商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中美、中欧、中日等高层对话机制及贸易磋商机制、高官论坛及领导人峰会机制,将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作为战略对话的重要议题,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信用危机的合作机制。敦促西方发达国家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和义务,重塑国际信用体系,加强贸易风险管理,保护债权国利益,保障国内出口企业债权性资产的安全。同时,各国间应加强信息交流,建立贸易信息互换体系,及时通告本国信用欺诈名单,提供贸易商和银行的资信评级,各国联手,预防、控制、打击国际信用诈骗。

(三)加强货款结算的管理,维护债权性资产安全

在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时不仅要看各种结算方式收账程序的复杂程度、费用大小,还须考虑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

1.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选择结算方式。对资信度较低的客户,避免采用承兑交单的托收方式或赊销方式,应采取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对于大额的承兑交单交易,应当要求汇票要加具银行的保兑。对于多批次大额交易的赊销,应选择无追索的保理结算或安排无追索的双保理模式,挑选国外信誉好的保理商作为国际应收账款交易的对象。对于一次性的大额资本货物出口,尽量不采用赊销方式;对付现确有困难的进口商,要求对方提供大银行的保函,方可先货后款或采取“福费廷”结算模式。

2.应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结算方式。当客户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较好时,可以选择托收、汇兑等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反之,应选择信用证等风险比较小、约束力强的结算方式。

3.根据贸易术语选择结算方式。由于不同的贸易术语所规定的交货方式和运输方式对货款收付方式的要求不同。在使用FOB、CIF、CFR、FCA、CIP、CPT等属于象征货术语的情况下,控制单据就意味着控制货物,这类交易可使用信用证方式或跟单托收方式收取货款;在货物通过海洋运输时,由于货物在途时间较长,可采用信用证支付与托收方式;采用航空及铁路运输或用邮包寄送方式时,由于货物由买方控制,不适宜采用托收方式,而应采用信用证或汇付方式结算。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1.出口企业应逐步建立可控的国际销售渠道。对于经常性的出口大额交易,企业应当设法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和终端客户交易,避免受制于人,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

2.优化出口结构,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商品附加价值,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手段来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提供更多服务与支持。

3.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贸易摩擦。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应收账款拖欠。

4.注意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损失。为了减少海外应收账款结汇风险,可采取灵活的出口结汇方式,如改用人民币结算、或采取币值稳定或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计价结算,规避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结汇损失。

5.建立企业的债权保障机制,规避风险。一是通过外部力量转移风险保障债权,如通过银行进行债权担保及保理,或通过保险公司提供信用保险、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二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客商签署人担保、物的担保抵押、债权性资产抵押担保,债权资产证券化及商业银行融资等方式转嫁信用风险。

(五)建立完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

首先,应加强应收账款风险评估指标研究,尤其是建立完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应加强出口企业应收账款风险评估制度,对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防范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全面评价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最后,区分出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规模,通过应收账款风险指标体系对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及时发现风险并作出预警,建立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在海外应收账款无法如期回收的情况下,出口公司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建立风险管理的应急机制。企业在发生海外拖欠后,应尽快启动追讨与清偿程序,如中止与进口商订立其他合同,中止合同履行,停止向对方装运货物,对于已经装船出运的货物,要立即通知运输公司停止交货并到目的地接管已发出的货物;要查清货款不能按时回收的原因和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根据欠款所处阶段确定对应的收账程序及追讨方式。对已经逾期的应收账款,按其账龄长短和收回的难易程度逐一分类排队,针对不同的拖欠对象,分别采取自行追讨,委托专业机构追讨、仲裁及通过法律诉讼等手段追讨货款。

【参考文献】

[1] 赖永天,吴子云.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9,(1).

[2] 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15).

[3] 仪垂林.海外应收账款拖欠问题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2).

[4] 王咏梅,梁静.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J].经济导刊,2007,(9)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江苏省;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6-007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张,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6%上升到2011年的26.06%,出口作为需求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增强。然而,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贸易遭受巨大冲击,出口贸易额在2009年同比下降16%,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下降了7.91个百分点。

我国各地区由于贸易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的差异,在危机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快速发展的贸易大省——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月度数据,从出口总额、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和商品结构等方面,研究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的特点,为江苏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出口贸易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外贸发展提供一些发展的思路。

一、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对应产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会使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发生变动。金融危机冲击了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因而导致市场均衡产量即出口贸易量减少。

(一)需求传导

需求传导的主要渠道是收入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金融危机首先引起发生危机的国家金融机构倒闭,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开工不足、收入和利润下降,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等情况,导致国内投资与消费水平大幅下降,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需求减少。

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和地区为了拉动经济增长,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而会造成本国货币的贬值,而其他货币表现为相对升值。根据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汇率变化会引起本国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化。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等主要货币大幅升值,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上升,因而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二)供给传导

金融危机打击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出口产品供给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类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江苏省亦是如此。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资产大幅缩水,产能剩余严重,投资意愿下降,因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连续冲击下,江苏省很多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融资压力,银行借贷困难,资金链断裂,经营步履维艰甚至倒闭,从而大大影响了出口贸易。

二、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的特点

(一)出口总额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江苏省出口总额为15.8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8%,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312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7%,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国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的同时,江苏省的出口贸易也受到重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见表-1)。

图-1表明,危机对江苏省出口贸易的冲击效应从2008年10月开始显现。2008年10月底,出口总额开始减少,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开始大幅下降,至2009年2月,出口总额和同比增速均降至最低水平,为103.16亿美元和-35.6%。从2009年3月开始,出口总额和同比增速逐渐回升,但是同比增速直至2009年11月才由负转正,2010年以后,保持平稳的增长势态。可见,江苏省出口贸易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出口贸易方式

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者占贸易总额的95%以上,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大于一般贸易。但是,一般贸易出口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因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金融危机期间,加工贸易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贸易。2008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2.22和14.29个百分点;2009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比下降22.95和13.64个百分点(见表-2)。这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会更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月度数据也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要更敏感一些,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提前2个月于2008年11月陷入负增长,比一般贸易提前1个月于2009年11月实现正增长。从同比变化的速度来看,不仅金融危机期间的加工贸易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贸易,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加工贸易的恢复速度也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如图2所示)。

(三)出口贸易主体

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划分,江苏省的出口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但是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较快。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比重逐年下降,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增长速度较快,比重逐年增加。

金融危机对各类企业出口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外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更大一些。2008年,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提高了4.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增速下降了5.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增速下降了13.47个百分点(见表-3)。

从月度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期间,民营企业出口受到的影响要稍微小一些。总体来看,大多数月份的民营企业出口增速要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见图一3)。外资企业出口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前2个月在2008年11月出现负增长,持续12个月,国有企业2009年1月出现负增长,持续11个月,民营企业2009年1月出现负增长,持续10个月。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因而在后危机时期可以迅速地做出调整,尽快摆脱危机的影响。

(四)出口商品结构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并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1414,61亿美元,增长27.01%,占出口额的69,4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31.15亿美元,增长18.8%,占比40.8%(见表-4)。

然而,在金融危机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受影响最小的是纺织服装出口。2009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降14.01%、10.77%和8.54%。究其原因是,这两类产品多以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为主,而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又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导致外贸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

从图-4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期间,纺织服装的出口变化下降的幅度要小一些。

(五)出口市场结构

近年来,江苏省加大了对东盟、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出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渐改善。2006年以来,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同期全省出口额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占50%以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对上述市场的出口额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比重最多的是欧盟(见表-5)。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东盟的出口额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但是总体来看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发展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江苏省出口总额及其同比增长速度均大幅下滑,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欧美的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更大。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江苏省必须顺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策略,推动出口贸易,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尽管江苏省出口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技术水平不高的产品类别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较低,企业生产仍然局限于低层次加工制造领域。因此,江苏省应该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江苏民营经济在外贸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民营企业也在开拓新兴市场、创新贸易方式等方面起着领先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成长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其外贸发展。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3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4篇

论文摘要: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作为一种信用危机、道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并使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各国 经济 造成巨大冲击,教训深刻,值得吸取。应充分认清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 企业 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 发展 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了欺诈和贪婪 ,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理查德 ·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 ,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 ,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 ,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 ,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 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 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一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一房价下跌、持续加息一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 ,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问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它是抵御 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 :接管“两房”、向 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 ,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 ,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 ,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 ;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 ,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刘立峰,2000)。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无疑,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5篇

论文摘要: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作为一种信用危机、道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并使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教训深刻,值得吸取。应充分认清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了欺诈和贪婪 ,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理查德 ·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 ,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 ,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 ,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 ,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 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 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一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一房价下跌、持续加息一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 ,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问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它是抵御 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 :接管“两房”、向 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 ,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 ,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 ,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 ;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 ,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刘立峰,2000)。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无疑,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冲击和短期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和世界经济之问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 ,从目前情况看来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但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危机并不全是坏事,它只是对行将崩溃的金融体系及其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一次必要的清理,将多余的金融泡沫挤压掉 ,并促使宏观经济与金融重新走向稳定。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调整方式,它是在所有的政策和体制均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用近乎破坏性的方法对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现象进行一定程度 的纠偏,尽管这种纠偏是被动的(刘立峰, 2000)。可以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 ,现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和缺陷还不至于这样明显和充分地暴露出来。

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是对发展中国家一次生动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游戏规则”教育 ,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 ,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货币危机。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魏波,2006)。金融危机,不得不使我们对现有的金融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战略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王德祥,2000)。因此 ,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这里仅就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提几点思考。

(一)加强创新与完善监管相匹配,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对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的缺失。虽然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使创新和风险控制相匹配。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中国在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必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予以高度的重视,需要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这是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能力的关键。

第一,政府监管部门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 ,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制度建设的角度注意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等,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第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 ,永远要将 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强化资本充足性管理和风险管理,防止某些金融机构因资本充足率过低,抗风险能力薄弱,在意外事件影响下倒闭破产,冲击金融体系(马字 等,2008)。

第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尽管相对于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次级债规模并不大,但金融衍生品放大了这一风险。因此,对于金融创新,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甚至会加大风险。

第四,建立金融危机监测和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测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 (魏波,2006)。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外资流动、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 的预警系统。

第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管。存融危机中,股市的大幅波动甚至崩溃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股市风险的影响与表现力往往要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体系性风险更为显著,这可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股市的连续重挫看出一斑。我国也不例外 ,政府应高度重视近期我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和持续低迷状况 ,通过积极的利率政策、税收政策和完善的制度建设以及有效的监管等措施,来重振投资者信心,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严格房地产金融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贪婪逐利的美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控和政府的政策运用不慎之外,还有就是美国的透支消费文化使许多不具偿还能力的人加入买房队伍。而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上述情况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 我国有高达 90%的购房者是通过银行贷款购房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已高达2.25万亿元人民币(苏锐,2008),总额接近美国,而且这些贷款人基本都是中低收人者。其二,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同样逐利贪婪而不惜冒风险。银行不断放大房贷在贷款总盘子中的比例,同时又降低放贷门槛。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将资金风险转嫁给银行,也将本不具备买房能力的消费者拉入买房行列,给买家和银行都带来风险。为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防同类事件在我国发生。

第一 ,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低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 ,加强按揭贷款的审批管理和风险控制。由于我国没有对抵押贷款进行次优分级,所以房贷的风险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银行要严格房贷审查程序,特别注意那些有超出实际购买能力、有不 良信用记录的贷款人,应该更加严密考核按揭人的收入状况、资信状况,尽量减少风险累积。

第二,坚持二套房贷款标准和首付款标准不能放松。尽管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有 20% ~30%首付比例的要求,但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转向,房价出现持续下跌 ,房贷风险必然将开始暴露。虽然美国次贷的风险很高,但这种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而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尚未证券化,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爆发,必然对银行系统以及整个经济体系影响巨大。面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现状,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延长贷款年限、提高贷款额度等方法鼓励居民消费,但另一方面决不能通过降低二套房和三套房等投机性住房贷款标准及首付款标准的方法去救市。同时注意防止中国楼市出现大的跌幅,循序渐进地剔除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得到理性回归,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这也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国家应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以及租赁房市场的力度,进行有效分流,引导民众根据 自身的消费能力进行合理的置业定位和树立科学 的消费观念 (苏步超, 2008)。

参考文献

保 罗 ·克鲁格曼.1998.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立峰 .2000.宏观 金 融 风 险—— 理论 ·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理查德 ·比特纳.2008.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M].北京:中信出版社.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 .

马宇等.2008.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 此之 大[J].经济学家(3):92—98.

王德祥.2000.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3):17—20.

伍志文.2002.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3):5—13.

魏波.2006.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DS/OL]. http://www.studa.net/jinrong/060210/09442446.htrn1.2一l0.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发展趋势及其最终命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从表面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越来越多地源自金融领域,但实际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实体经济领域的背景,是实体经济的困境和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反映。近几十年来,金融领域频繁发生危机的前提在于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闲置资本,其中不乏投机资本。而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是因为受到与普通劳动者有限的支付能力所决定的总需求水平的限制,大量的闲置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寻找不到获利机会,只好将其逐利场所转向金融领域,于是,西方各类投资机构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同时,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在设计时,都有实体经济领域的相关产品作为定价依据,如果这些产品出现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缩水的状况,就会拖累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就在于此。事实上,拉美金融危机和东南来金融危机也是当时本地区实体经济领域困境的反映,只不过是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下,实体经济的困境演化成为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危机。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防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金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问题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货币汇率的紊乱,银行信贷危机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是各国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概述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混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银行行业出现挤兑潮、银行倒闭,在资本市场出现资产价格严重损失、金融市场混乱,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或者是出现了汇率崩盘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行业领域出现流动性紧缺、银行挤兑和股市恐慌等问题。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金融危机按照爆发时间的统计来说,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特别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几乎隔几年时间都会出现金融危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会直接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股票市值缩水,直接引发失业率问题。此外,金融危机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传染性,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传导至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问题。金融危机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行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是金融危C发生的源头性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爆发的最主要形式,货币危机主要是表现为货币的对内对外贬值,影响国际贸易。

三、关于金融监管的概述

目前来说,各国防范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积极干预和监管金融体系来实现。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来说,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金融属于公共产品,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能够依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但金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金融产品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剩的矛盾,为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约束。其次,金融产品交易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比如保险市场、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各种高风险项目,这些高风险项目彼此关联,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防范这些问题,离不开金融监管。

四、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不断累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风险,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资产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正逐步显现。

2.房地产风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泡沫问题,一旦房地产风险问题累积,而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

3.债务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信贷膨胀形势下的杠杆率提高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居民家庭等,债务额以及杠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加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问题。

4.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定程度上出现下跌,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仍有担忧,如果汇率问题的不到很好的控制,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之间的逆差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汇率风险问题。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方面,应该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应该准确的进行自身定位,主要是引导、改进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面的做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金融机制、证券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

另一方面,应该解决好金融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缺位问题。在金融监管的实施方面,应该根据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对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活动或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进行界定,尤其是对针对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等新兴金融业态等互联网金融制定系统完善的监管意见,提高监管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监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突出重点,将金融监管的视角放在尽快消除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领域的稳健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结语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银行领域、房地产领域、债务领域、汇率领域等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在这方面迫切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化金融监管,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379(1):20-35.

金融危机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法律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96-04

一、金融危机定义及立法监管的中国特色

(一)金融危机定义及其成因

1.金融危机定义及特征

国际机构一般把金融危机分为四类,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最简单,持续期限一般较短,1997年俄罗斯货币危机属于此类危机。银行业危机案例,如1984年美国大陆伊利诺伊银行倒闭,紧随其后美国又有超过43家银行出现问题。2010年开始的希腊债务问题,是欧洲联盟拥有统一中央银行(ECB)但各国财政不统一问题的缩影,本质上是外债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直接原因是政府过度举债、欧洲式的高福利模式所带来的私人部门负担过重引发。

系统性金融危机,IMF将其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指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金融危机特点一般是指金融资产价格非理性下跌(证券市场中的股市或债市暴跌、房地产、土地价格明显下跌)伴随货币币值严重贬值(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的泰铢兑换美元汇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增加,一国的国际收支恶化或国外资本撤资等行为的同时发生。尤其是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15日从美国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形成机理

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普遍因素主要包括一国本币的高估与汇率定价机制漏洞、短期资本流入冲击、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监管能力低下等原因。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算是金融危机的一个特例。纵观导致金融危机爆发背景,其原因复杂多样,且随着金融不断发展,危机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变性。新古典经济学代表性大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提出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又称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或克鲁格曼模型,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其流失速度与信贷扩张速度保持一定比例。引发这一现象最一般缘由是,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信用扩张将导致通胀压力或某种形式的贬值压力,这会迫使该国居民通过对外投资、购买外国商品或直接持有外汇资产的形式抵御或转稼这种压力,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流失,并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货币危机。

如今克鲁格曼货币危机模型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各国经济周期波动加剧,引发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金融领域中理性人之间的博弈行为尤为突出,心理预期的多变、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的不对称都使经济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的不安,更加增添了这种不确定性。

(二)金融危机法建构以适合国情为目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沿着市场化方向推进的,改革的整体效果基本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特殊的资本运动市场,金融业同样是一种特殊行业,它构成对国民经济及产业主体的核心支持,因而金融业的运营受到诸多公法约束,旨在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但同时金融立法要尊重金融市场本身运动规律,要为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规则,保障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各种权益。

我们知道,金融交易本身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客观要求金融监管当局要及时依据市场变化对监管规则作出调整。学界常出现批评金融类法律相对滞后的呼声。对于立法与法律修改的时滞性,出于法律严肃性,事实上各国法律的修法程序都是相对慎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正是从积极应对金融风暴的举措中总结出监管金融市场波动的有效经验,从而不断完善自身金融立法,加强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

如2007年,仅仅中国证监会就对于包括重新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等26件规章都列入2007年法制法规建设日程中,2007年9月18日,中国证券会颁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3] 11,针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做出相应规范。

二、我国《金融危机法》立法的迫切性剖析

(一)现有金融纵向监管难于应对复杂的金融环境

我国近年来陆续颁布了不少金融法律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这些法规为金融企业规范经营和人民银行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金融法规的司法性和透明度不高。《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比较笼统、概括,可操作性不强。《商业银行法》已经不能适应未来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等新业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法规仍属空白,近期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立法也属空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深层利益调整需求呼唤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相应金融监管法规。

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应对金融危机的内容在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准则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有数条规定。此类法律法规各自制定的历史时间以及立法背景不同,法律的适用范围差别很大,对于我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积极对应及赋予某一机构处置权利缺乏统一、可操作的法律规定,更未形成能有效快速反应、全面应对金融危机整体法案,这与类似美国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比较起来,差之甚远。我国央行从2008年11月开始,针对美国金融危机深入发展,多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2008年下调幅度最大,是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堪称近11年来之最。央行增大M2发行释放流动性也是空前的,但这一政策是“双刃剑”,虽然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但也推高了资产泡沫,提高了金融风险。

1.混业经营趋势使得我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所隐含的问题日益突出

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传递滞后或失真,信息甚至不能共享。在监管的过程中除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机构以外,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审计、法律和舆论等机构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网。

首先,分业监管使得各监管部门自成体系,缺乏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系列统一监管及联动协调监管机制,当系统中出现薄弱环节,被监管对象往往就有可乘之机。尤其对于不同金融机构推出交叉性业务时,对新业务监管一般要经多个部门长时间跟踪协调才能完成,这样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其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尚待理顺,同一级别及不同级别监管机构之间职权划分不明,监管合力不强,并且不重视行业自律和社会外部监管。更为关键的是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者难于全面掌握经营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央行监管也难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能有准确的把握。从下表1可看出我国金融监管的纵向分业监管模式。

2.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危机法针对的主要风险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金融市场波澜起伏、危机不断,墨西哥、俄罗斯先后发生金融危机。1997年泰铢大幅度贬值引发东南亚股市危机,进而形成亚洲金融风暴。本次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证实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严重危害性,每当系统性风险破裂导致金融危机发生,极大地伤害实体经济、阻滞经济增长,对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受到全球各国的一致重视。

依据我国证监会的解析,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单个或少数几个金融机构的破产或巨额损失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的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的可能性。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风险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构成影响,而不是对某一个单纯的局部。二是它使不相干的第三方也被动地介入其中,并承担一定的成本。三是它具有较为明显的蔓延特性和传染性。四是负的外部性以及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巨大溢出效应是系统性风险的本质特征。①

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横截面维度的风险衡量的是某一时点金融系统内累计的风险。时间维度的风险衡量的是隐藏在系统内部、在某一时间爆发的风险。横向维度是风险暴露和相互联系在金融体系内使特定冲击在金融网络中得以传播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纵向维度与经济周期相关,其主要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并演进。由于纵向系统性风险更多源于金融机构的“亲经济周期性”,所以其监管注重于逆周期监管,即在经济繁荣时期,监管当局会要求提高对金融机构净资本、拨备等方面的要求,而在经济萧条时则沿着相反方向操作。

我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商业银在股份制改造、实现资本市场上市之前,其不良贷款比重一直较高,累计了相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2014年我国的信托及理财出现违约,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及煤炭行业信托产品,部分地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我们幻想金融市场本身能依靠自身力量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客观现实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行为依法实施监管并对其风险施行干预,以防止金融市场因为信用秩序混乱打乱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本次各国对于危机救助经验也告诉我们,监管当局如果仅仅以增加货币供应的手法作为危机救助主要手段,往往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流动性效应下,造成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甚至股市暴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程度。

(二)政府依法有序监管是金融市场稳定的保障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本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各国救助方案告诉人们,政府对于金融监管和危机救治可以有大的作为,金融立法补救以及推行适度有效管制,既是稳定金融市场的前提,也是一国金融稳定的基础。

实现健全有效的监管,首先要理顺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有我国国企、居民、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及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等也参与其中。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要以《巴塞尔协议》为蓝本,对包括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类别做出规定并依据各类不同风险展开监管。

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各类金融风险突出是不争的事实。金融机构运行中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汇率风险等风险品种。

三、借鉴美国监管理念,构建我国《金融危机法》监管框架

1.我国金融危机法的立法准则

(1)立法主体。可学习美国授权美国财政部采取一切应对危机必要措施方法,在危机时期,为稳定金融市场,积极干预并推出监管法令。具体做法上我国是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事先搭好监管班子,借鉴美国经验加强金融市场监控并推出金融监管立法。

(2)应依据我国宏观经济需求设计法制调控体系,重点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要架设针对金融市场的防火墙,安全结构上可贯彻“外紧内松”准则,形成监管锁链,即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海自贸区沿海中心到广州南沙、前海、横琴一线的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链条,到逐层级化解、降低从国际金融市场传播过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等级。

(3)金融危机法要求危机救助机构具有权威性,但权利要接受监督。满足于金融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往往难于精确预见,我们制订金融危机法,要明确赋予法律关系主体面对危机的处置权利,清楚在危机来临时应当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当危机到什么风险等级需要进入危机救助的下一级别,实现风险调控的转换机制。同时,在危机救助法例中要注意协调受危机影响的各方利益,特别注意不应使纳税人的利益明显受害。危机求助机构要学习美国财政部做法,不能滥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可见,平衡各方利益,秉承以民为本是我国金融危机法的重要立法理念,克服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统一协调功能的立法弊病。

2.设立金融危机有效救助的制度机制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候,各国政府都为维护本国金融稳定采取积极措施,恢复市场信心。

我们要学习东亚国家在对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积累的立法经验,规范政府干预金融市场行为准则,严格控制金融行业经营所引起的风险传染,防范国际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播。我国金融危机法不仅要在微观层面上能保障搞活金融,并且在宏观层面上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金融危机的有效救助要求对金融危机监管执行机构给予监督和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我们要注意划分好各行政机关的职权,避免在危机救助执行中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等常见问题。我国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合作,建设稳定有序、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一如既往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法制建设。我国的金融立法要对即将面临的诸如银行业混业经营、银行表外业务导致衍生金融风险累积问题,及时架设风险预警体系,努力建设好金融市场监管的护城河,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开放、富有效率地运营。

四、构建我国金融危机法实现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1.金融危机法的立法关乎国家金融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立法建设主要抓手是经济立法为GDP平稳增长服务。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国民经济几度曾因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2008年四万亿政府投资的后遗症也在逐渐涌现,房地产等资产泡沫、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等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越来越严峻。加之目前困扰金融体系建设的诸如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等一系列问题,都导致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累积,处理不当将危机我国金融安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扩大国民内需,以有效的市场新需求克服产能过剩、拉动经济增长。政府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下层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财政投入,做好资源分配上的利益调整。要深度改革金融市场结构,使其能为民间资本出路,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通畅发挥正常功能。

2.金融危机法要在金融与财政之间架设风险隔离机制,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近30年我国对财政体制及银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了相当成效,金融市场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职能需求。2014年5月,中央同意10省区试点地方自行发债,未来如果地方债务发生违约,不仅对金融市场形成冲击,而且央行和中央财政很可能成为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财政与金融关系更将更为错综复杂。及早制定金融危机法,是防范金融与财政风险关联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未来金融市场将围绕降低房地产市场等金融资产泡沫,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在可持续增长模式中逐步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服务。

经济学者夏斌2013年曾提出美国有学者说2013年中国经济要出事,国外机构也有预测说2016年中国整个银行体系要崩溃。夏斌认为,我们可以将国外预测当苦口良药吃,以起到对我们的警示功能。

夏斌以打击投机炒房为例分析金融风险传导过程,并从金融及企业资金链角度来分析,即如果土地价格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出问题引起银行体系不稳定。①

3.推进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现今我国A股市场仍在调整之中,2014年上半年金融市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泛滥、余额宝对存款市场的竞争,导致银行外部资金环境恶化。我国虽然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差大,容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套利行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国际游资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加大。

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定价机制已经进入第二轮改革攻坚阶段,汇率制度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幅限制,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未来制度设计将进一步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做好汇率制度与金融市场监管规制做准备。

为稳定我国金融市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将围绕两个现实目标,一个是合理外汇储备规模,控制M2投放中的外汇占款问题;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控制国际游资的短期非对称性冲击问题。伴随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深入、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其风险程度将是不断攀升。

我国架设金融危机综合防范机制,主要是针对国际游资短期内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加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深入,人民币不仅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进而在国际金融市场扮演金融产品定价、支付货币以至储备货币功能,即初步具备国际性货币的职能。到那时候,国际市场巨额人民币资金的可能回流,对国内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

由于国际游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规模大、期限短特征,一方面,它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无序运动给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监管带来难题,给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我国制定《金融危机法》将对防范国际游资冲击下的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们架构《金融危机法》的立法框架,是以它能否为建设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服务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作为我们对架构这一法律评判的基本标准,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段居正,郭冬.克鲁格曼货币危机理论模型的新启示[J].现代商业,2010,(23):6.

[2] 李江涛,邹建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转型期金融体制改革[J].学术研究,2007,(2):88.

[3] 中国证券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方法[N].上海证券报,2007-09-18(11).

[4] 王亚丽.如何从法律层面应对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法制论坛,2009,(3):17.

[5] 王元龙.防范国际游资冲击:借鉴与举措[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6):60.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law in China

LI Jiang-tao

(Guangdong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166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