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陶瓷的艺术特点

陶瓷的艺术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8 11:21:00

陶瓷的艺术特点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1篇

一、历代梅花绘画概述

中国画中的梅花,历代皆有名作出现,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张僧繇,即有《咏梅图》,当是我国较早的梅花绘画作品,唐宋至五代时期的黄签、徐熙,宋代的仲仁、杨无咎都是画梅高手,五代的王冕画梅超绝一时,明清二代画梅高手比比皆是,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将画梅推向了新的高度。吴昌硕、潘天寿所画梅花泼辣豪放,气势宏大。任伯年,画技清秀典雅,齐白石画梅简括苍劲,笔简意繁。

传统画中的梅花,纵观历代画卷都有佳作呈现:其中元代时期的梅花作品犹为突出:有吴镇的《梅花卷》这幅作品清楚地表明他以寥寥数笔,将梅花的形态和精神充分地刻画了出来,更显明地进入了文人画的领域,即强调了笔墨技巧、强调和刻画物象的精神实质。

二、梅花的象征特点

1,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①隐者高士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②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③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落叶乔木,树杆高近二丈许,品种有单瓣复瓣,重瓣之分,色形上有红、白、粉之区别,苍劲古朴的树桩,雅丽清润的梅花,之所以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重要的题材,是因为它们在霜雪里炼造的挺秀刚劲的树姿,傲雪凌霜的风骨,缤纷绚丽的花朵,冰肌玉滑的品格,体现了中华人民不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我国的民族性。

三、梅花在陶瓷艺术上的特点与发展

早在中国陶瓷绘画历史上,元、明、清的釉下彩绘梅花纹样中,以青花梅花纹为主,也有釉里红梅花图案,以花卉纹为主。梅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绘画,常见与新月为伴或与松竹合壁。明嘉靖年间梅花作为瓷画装饰已大量出现。清中期以后梅花广泛地被用作瓷面装饰,多配喜鹊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喜庆的愿望。清代青花“岁寒三友”纹瓶器物造型挺拔,在画家笔下形象生动,其装饰与器物浑然一体,另有一种典雅清新的韵味。

以陶瓷为载体的作品中,明代永乐窑的青花扁壶花鸟图,描绘了一只小鸟站在梅树枝上,梅花以勾圈法描绘,作品工整严谨,因那时期作品为青花装饰,整幅作品显得清心幽雅。梅花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凌冬映雪,万点飘香。在陶瓷中以单独为主体描绘它的作品,当属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其作品构图以对角线把画分作两半,所绘物象放一边,留白的一边题款落印,树干粗壮,虬曲苍老,枝桠扭曲,穿插自然,以先勾花形,后用玻璃白打底,上填红色,表现花蕊盈闹枝头,春意渐浓的景象,作品风格鲜明。

中国历代绘画传世作品中的梅花皆以水墨画为主,在以陶瓷为载体的陶瓷作品,要想达到这一效果,用釉下青花能够表现出异曲同工的装饰效果。中国陶艺大师陆如先生的《石寿梅香》笔插,梅枝秃笔中锋老辣,花头圆中带方,方中带圆,把傲霜的梅花表现的英姿勃发。生动的体现出梅花“冰姿不怕雪霜欺”的精神气质。

现代陶瓷装饰中梅花题材的运用与创新现代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继承了传统梅花装饰中的优良技艺,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创作,创造出不少新的表现形式。不但有青花、粉彩、新彩梅花,而且运用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指画、刷花等新技艺,采取把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创作。梅花为历代画家的一个重要题材,梅花名家层出不穷,著名的瓷画艺人田鹤仙以梅花著称,创立瓷画上的“梅花弄影”技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创作的亚光颜色釉梅花瓶采用形似珍珠般的器型,以黄亚光釉为底色,以兰花釉装饰梅的枝干,以白釉堆画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雪的个性品质。陆云山为了丰富梅花瓷画表现力,创造了粉彩与新彩装饰相结合,创圆笔与扁笔及指画技法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2篇

[关键词]陶瓷绘画 瓷上装饰 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063-01

陶瓷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陶瓷绘画既可以像普通绘画一样表达情感和意识,又可以表现出自身载体在材料、工艺上的独特性。陶瓷绘画从制作工艺上可以分为釉上和釉下两大类,从制作材料上可以分为粉彩、古彩、新彩、青花和釉下五彩等。

一、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历史渊源

从陶瓷绘画和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来说,陶瓷绘画比陶瓷装饰出现的晚。陶瓷绘画的出现是基于陶瓷装饰工艺的成熟,所以陶瓷绘画比陶瓷装饰的艺术形式高。陶瓷绘画出现在晚清时期,程门代表的皖南新安派是当时较有名气的创作流派,在陶瓷绘画上大多数采用浅绛彩陶瓷绘画,是陶瓷绘画发展的开端。在珠山八友的努力下,巩固了陶瓷绘画的发展。陶瓷绘画的发展导致陶瓷装饰在一段时间内有衰败的迹象,后来程门等人在陶瓷表面加入了艺术的手法和情趣,使其具有奇特的艺术表达效果。这就是陶瓷绘画的雏形。后来珠山八友又把陶瓷工艺融入到陶瓷绘画中,使陶瓷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陶瓷绘画和陶瓷装饰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艺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现如今,陶瓷绘画艺术和过去相比较,在技术上已经显得十分成熟。人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新的工艺,新的材料,促进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但是,这也给陶瓷绘画艺术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些人为了弥补自己艺术水平上的缺点,过分的追求制作技术,认为工艺就是艺术,用一些新鲜的制作技术吸引人们的好奇心,走形式主义,还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模仿别人的作品,却不得其精髓,最终害了自己。现在的陶瓷绘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很多有绘画天赋和绘画兴趣的人都参与进来了。陶瓷的绘画风格、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关于对陶瓷绘画艺术性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改。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千年的历史,中西文化的结合,是目前中国陶瓷绘画艺术面临的新的挑战。陶瓷装饰是审美、技术和艺术的整体表现。不仅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陶瓷发明后,人们对陶瓷的外形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产生了陶瓷装饰技术。陶瓷装饰使陶瓷更具有欣赏性,陶瓷从诞生开始就有巨大的生命力,经历了数千的变化,在工艺上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完美。主要的变化体现在造型装饰、绘画和文字的装饰上。不管是陶器还是瓷器,都是制作者用心制作出来的,代表制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制作者的主观意识。

三、陶瓷绘画和陶瓷装饰的工艺

1、陶瓷绘画的工艺

(1)新石器时代彩陶绘画艺术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大多数选用人、鸟、虫、兽、天气、风景作为主题。

陶器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起初陶器的表面没有任何装饰,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越来越懂得追求完美,所以陶器彩绘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初的陶器彩绘内容主要体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一些表达虽然很粗糙,但是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寄托。从一些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出,那时人们的生活比较淳朴。

(2)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的工艺概况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北郊一带,长沙窑是在岳州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来到四川,为了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周围的人口大量南迁,使陶瓷技术发展到湖南。低温唐三彩和青釉绿彩对长沙窑釉下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沙窑釉下彩的瓷胎中含铁量较高,针对这一特点,长沙窑釉下彩使用龙窑烧制,龙窑的不仅温度上升快,冷却也十分迅速,对于长沙窑釉下彩来说,这种烧制方式可以保持成品色泽纯正,用彩陶的装饰手法,对陶瓷进行装饰后烧制。长沙窑釉下彩主要使用的颜色是褐、绿、蓝、白等,而绘画主要的工具是毛笔。科技的进步推动陶瓷业的发展,工艺的成熟使长沙窑釉下彩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风彩。

(3)宋代磁州窑釉下彩工艺概况

由于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的制作原料是本地的高岭土,土中有大量的杂质,当时的工艺水平有限,导致瓷胎上经常会有孔隙出现。磁州窑釉下彩主要是用黑、白、褐三种颜色装饰的。在彩绘的时候使用彩陶和长沙窑的制作工艺,把白色的化妆土笼盖在胚体上,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提高成品的亮度,但是在烧制过程中会导致釉层的外表出现裂缝,目前看到的很多磁州窑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脱釉现象。

磁州窑一般使用匣钵装烧的方式对陶瓷进行烧制。这种烧制方式可以增加烧制的数量和成品率。烧制的温度一般在1150-1250℃左右,由于当时技术上的局限性,磁州窑釉下彩都会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是陶瓷绘画发展史中的一大遗憾。

(4)元青花工艺概况

和之前的陶瓷绘画工艺相比较,元代的白瓷烧造技术更加成熟,釉子的配方也显得比较完善,由于青花工艺的材料在颜色上显得比较苍翠,所以元代的青花就带有一点水墨的味道。使青花和白釉成为中国瓷器的一种民族特色。虽然唐代也有青花陶瓷,但是从工艺上来说,元代的青花陶瓷显得更成熟。

2、陶瓷装饰的工艺

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变得多种多样,除了釉上、釉下彩绘外,还出现了釉绘的新工艺。釉绘使用的材料是介于釉上彩和釉下彩之间的一种新材料。釉属于高温快烧的新工艺,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优点,属于高科技产物。景德镇的青花艺术属于釉下彩,随着科技的发展,釉料在青白釉的基础上增加了亚光釉,无光釉等材料。使陶瓷绘画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耳目一新。而釉上彩的艺术表达效果更是多姿多彩。过去的彩绘技术在科技的推动下也重新绽放光彩。陶瓷的装饰艺术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变化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总结:陶瓷绘画和陶瓷装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创作的起点、表达手法、表达形式上都是不同的。陶瓷绘画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达,用色彩和布局等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陶瓷装饰是通过图案、线条突出陶瓷的美。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虽然两种艺术形式在表达和创作的方式上有不同之处,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刘育发.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2):129.

[2]吴淑权.浅谈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8):27-28.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3篇

一、现代陶艺的发展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陶瓷艺术不断的在现代艺术熏陶之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陶艺家们试图突破传统陶瓷工艺和审美的局限性,不断尝试和开拓新的陶艺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传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现代陶瓷艺术的新态势。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往往对于事物的视觉形象带来的张力、色彩的冲击力以及事物的新奇性的需求在逐渐增强,审美角度也越来越多元化.在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陶艺是一种写实为主的古典之美,现代的陶瓷意识是一种具有抽象的现实浪漫主义的存在形式。在创作陶瓷的过程中,把现代艺术的艺术元素融合在陶瓷材料上,用来塑造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视觉形象。

二、现代艺术观念对陶瓷艺术的整体影响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现代的艺术观念以及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抽象艺术的影响,抽象表现主义是在二战以后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抽象表现主义最早实践者是美国彼得·沃克斯,他把毕加索陶艺和波洛克行动画派的艺术融合了起来并将其发扬光大,把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入到自己的陶艺理念中,用一种全新的创作观点和表现形式把自己的构想和内心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这不但欣赏者能过了解作者的内心还可以同作者产生共鸣,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出现对于世界陶艺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其次就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就是流行艺术的简称,我们又将其称新写实主义。是一种在美国的现代文明的不断影响下衍生出的一种国际性艺术形式。波普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其他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大地艺术、人体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一些个性张扬的艺术家为了增强现代陶艺设计中的装饰性、市场性将波普艺术于陶艺结合起来。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这种突破传统的、夸张的、怪异的、刺激性以及具有强烈的色彩的事物给他们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感。最后就是超写实主义风格。这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个艺术流派。在超写实主义风格的陶艺作品中,主要的标志就是装饰风格的真实性,主要使用的装饰手法是丝网印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把陶瓷贴花纸技术,这种陶瓷工艺成为陶艺发展的主流。超现实主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莱文。莱文把写实主义的手法与怀旧的题材使有效的结合起来,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了超高的水准,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陶艺界超写实主义大师。

(二)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首先就是积极影响。纵观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在每一个时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下都有着不同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陶瓷艺术所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也各有千秋。在现代陶艺创作观点和理念异常活跃的背景下,陶瓷的表达形式也是多元化的。现代陶瓷艺术在设计构思上更能反映出当代人的特有的文化特色、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点等。现代人们用独特的构思性、新奇的创意性、敏锐的观察性不断的捕捉着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然后把这些元素不断的与陶瓷艺术揉和在一起演变成现代的陶瓷艺术形式。现代陶瓷艺术把侧重点放在了造型的观赏、美感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以功能为主的特点。为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其次就是消极影响。在一方面来说,当代社会的媒体、网络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推广相对是极其匮乏的,人们对于陶瓷艺术了解不深,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有了滞后性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就是传统的陶瓷艺术观念,强调的是“创造个性”,但是随着高科技对陶瓷艺术创作的直接介入,影响了陶瓷艺术的工艺性,在本质上摧毁了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工业艺术模式,而鲜明地体现了现代艺术中的通俗性和社会大众性的主要基本特征。

(三)审美观点的影响

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装饰手法和审美习惯。首先缺陷美的发展,在传统的陶瓷审美标准里主要是造型的精美性、器型的规矩性。在现代艺术观念的不断影响下陶瓷在造型的美感上成为了陶瓷创作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上追求材质的缺陷美。在陶瓷的材质上缺陷美变成了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的方式。例如,法国的陶艺家克洛德在创作过程中无意地利用搓泥板形成的空洞而产生的瑕疵,就充分的表达了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其次就是,装饰技法的缺陷美。现代的陶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了釉的特性,对于它产生的开裂、剥离、缩釉以及流釉等因素,融入到陶艺的造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美感,这无疑是一种升华了的自美感。最后就是造型手法的时代性,现代的陶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和随行发挥的手法,来表现和把握来陶艺艺术的本质,随意的背后隐藏的是多年艺术浸染和锤炼的结果。现代的陶艺造型在结构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陶艺造型手段从而逐渐的形成了现代陶瓷艺术与众不同的的艺术风格。

三、结语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4篇

目前,从现代陶瓷设计艺术的作品上来看,有不少作品显示出了设计者的思维创新。其次是造型创新,从现有的现代陶瓷设计艺术的造型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有效的创新。因此,现代要突破造型上的创新,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现有造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人们的需求特别创新出更多新造型的艺术作品来。第三,格调创新,对于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格调创新要结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与陶瓷艺术的真实美,并且注重颜色的搭配。应该说,现代陶瓷设计艺术较好的展示了这一点。虽然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基本能够展现出思维创新、造型创新、格调创新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了现代元素和人们审美意识的需求,但是其中仍有不少挖掘与进步的空间,这就需要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发扬出创新的优秀品质来,设计出更多符合人们实际需求的作品来。

2意蕴结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灵魂

意蕴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乏意蕴的陶瓷艺术作品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从这一方面来看,就意味着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失败。基于这一思考,不少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者在结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非常看重意蕴的设计,这为现代陶瓷艺术增添了光辉形象。之所以意蕴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结合的灵魂,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充分展示了现代生活的元素,现代生活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意蕴。三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具备一定的意蕴。作为艺术品,人们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境界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具备一定意蕴的现代陶瓷作品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现代陶瓷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也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需要更具备意蕴色彩的现代陶瓷作品。从目前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意蕴设计来说,比较充分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生活,包括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生活特点、特色爱好等各方面。以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意蕴为例,陶瓷花鸟画的装饰意蕴首先表现在水与墨、点与线的精妙施用上。点、线作为创作陶瓷花鸟画构思手段,在今天依然具有一种新鲜感。陶瓷设计者们将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因素渗透到形式技巧之中,并通过画中花卉、鸟禽的形象表达情感,也以此感染更多的观赏者。在这里,个人的情感在画面上是以花和鸟的神态显现的,而花和鸟的形象神态又主要从两方面展示出来:一是有意味的花貌形态,或灵秀,或清新,或滋润,或灵动,或厚重,使人们的视线被画面的优美神态吸引并意会;二是以技艺塑造手段,通过对花卉、翎毛、草虫等生机勃勃的美好形象创作,表现画家对自然美的感受,从而形成富有更多美学情趣内涵和一种诗意化般的意蕴,令人产生愉悦的特有形式美感。

3造型结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本质

从目前我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基本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看,也体现出了造型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特点,同事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目前,不少现代陶瓷艺术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造型方面,还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造型设计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一是陶瓷艺术自身发展方面;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展现我国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的工艺和手法。二是从人们对现代陶瓷艺术的需求方面来看;人们之所以想拥有现代陶瓷艺术,不仅是审美的需求,也是个人爱好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要互相配合,造型设计的好了,人们就会更加热爱陶瓷艺术,因此也就促进了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另一方面,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又对人们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审美视角,促进了人们的精神境界的发展。

4装饰结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风格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5篇

一、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发展优势

1、厚重的陶瓷文化

“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千百年来,景德镇正是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天下陶瓷名匠,汇聚陶瓷名家,博取众家之长,从而实现了繁荣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本身已成为陶瓷艺术的代名词,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投身到这片热土,前来学习和从事艺术创作。

景德镇具有发展艺术陶瓷的肥沃土壤,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外来法兰瓷等企业及众多中外艺术家的加入,通过各地域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交流,创作理念、工艺技术的互补融合,使艺术陶瓷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质量、品种、装饰日益精美,一些高、精、奇、特及工艺难度大的作品不断问世,釉上、釉中、釉下及各种装饰手法不断推陈出新,争奇斗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全新景象。

2、完整的陶瓷产业链

从制作艺术陶瓷所需的原料——优质高岭土,到拉坯、成型、烧制等成熟工艺;从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艺人创作工作室,到规模化生产车间;从名师大家,到技艺独特、独树一帜的陶瓷艺人;从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到国贸广场、陶瓷城等专业陶瓷市场;从国内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到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集天下制瓷业之大成,已形成一条集陶瓷原料开采加工、生产营销、教育科研等较为完备的艺术陶瓷产业链。近年来,艺术陶瓷更是实现了跨越发展,年产值由2009年的3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9亿元,2010年在全市陶瓷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25.2%。

3、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四大传统名瓷到皇家用瓷、国礼瓷。一提起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景德镇,景德镇制成为了顶级瓷器的代名词,而提到景德镇,人们便会想到艺术陶瓷,景德镇瓷器无论是器型、花面、做工还是产品质量,都堪称一流,在国内外赢得了极好的口碑。瓷器深受上至历代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4、强大的艺术家群体

景德镇汇聚了当今世界上顶尖的陶瓷艺术人才。截至目前,共有76名部级大师,46名美术专业教授和部级专家,81名省级大师和一大批高中级陶瓷工艺美术师。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更是数不胜数。据统计,在全市150万人口中,从事陶瓷行业的超过10万人,其中从事绘画的达到2万人。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构成的“金字塔”形艺术创作群体,成为我市发展艺术陶瓷的生力军,也为我市发展艺术陶瓷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

二、艺术陶瓷发展的措施

顺应未来陶瓷发展趋势,传承历史和现实优势的艺术陶瓷是今后我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应紧密结合我市实际,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大力发展艺术家工作室

工作室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战场,也是我市发展艺术陶瓷的主要阵地。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并在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艺术家设立工作室,使其成为艺术陶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二要紧密结合我市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借鉴和推广雕塑瓷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入驻,并设立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对改制后留下的老厂房、老作坊进行再利用,使之成为发展艺术陶瓷的新载体。三要推动艺术家工作室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将有特色,能代表我市特色陶瓷文化的工作室作为旅游景点,在展示我市陶瓷艺术文化的同时,带动瓷都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2、积极推动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相融合

艺术陶瓷最为核心的是其独特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日用陶瓷侧重的则是其使用价值。但是也可以从提高艺术陶瓷的使用价值上下功夫,在发挥艺术陶瓷艺术价值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使用价值。同时,对现有日用陶瓷进行艺术化改造,融入艺术元素,从瑞士手表产业的发展史来看,日用品照样能成为高附加值的艺术品。

虽然近年来我市艺术瓷和日用瓷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二者2011年的产值分别已达到63.75亿元和54.12亿元,相较2010年分别实现了25.17%和10.72%的增长,但是二者结合的相关产业则很薄弱。为此,应进一步加紧制定政策,推动艺术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进程。发挥传统艺术陶瓷创作和现代日用陶瓷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双重优势,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到日用瓷企业中从事创作,鼓励日用陶瓷生产企业进行艺术化提升,加速二者融合进程。

3、对建卫陶瓷进行艺术化改造和提升

建筑卫生陶瓷是我市陶瓷产业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市已有“鹏飞”、“卡地克”等著名品牌,建卫陶瓷在2011年的产值已达到46.99亿元,同比增长32.22%。但是由于受到资源、物流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常规化发展思路很难取得大的突破。对其同样应进行艺术化改造和提升,在提高其艺术价值方面下功夫,避开低价格竞争的怪圈,走艺术化发展之路。在强调其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画面、工艺、视觉、质量等方面上的提升,提高建卫陶瓷的档次和水平,走有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发展之路。必将抢占发展的先机,赢得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4、建立完备的艺术陶瓷销售渠道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6篇

关键词:中国陶瓷;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积淀甚深的文化形态,透过它的器型、装饰、胎釉,总能让人感觉到它独特丰富的美学价值,还有它承载的历史、凸现出的民族情怀和民俗习惯。它显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陶瓷独特的美感。

一 陶瓷的艺术美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从而否定矛盾因素的存在。和谐恰恰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过程,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下面以陶瓷造型为例具体分析和谐在陶瓷造型形式美中的体现。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形象的根本。陶瓷造型组成基本是线,由线组成面,由面组成体。局部处理一定要服从整体,器皿造型的口、腹、底、盖、嘴、把、耳等,对造型整体来讲,都是局部。这些局部处理讲究整体效果,局部处理得当,能突出造型的风格和个性。造型在强调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也要加强局部变化,局部与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处理相称得当,造型就会产生较完美的整体效果。

在陶瓷艺术中,质地、造型和装饰,虽然各有自己独立的美学内涵,但是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融为一体。陶瓷材料的质地,构成陶瓷艺术形象的肌肤肉质;陶瓷造型赋于陶瓷艺术形象的灵魂;陶瓷装饰则造就陶瓷艺术形象的英姿丽质。因此,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只有把陶瓷材料、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放在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背景下通盘考虑和进行艺术处理,才能可望酿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佳品。

二 陶瓷的生活美

陶瓷的生活美,是研究陶瓷与人们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美的观念,研究陶瓷和民族审美特点的关系。物质生活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陶瓷制品不仅属于物质产品范畴,也属于精神产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陶瓷制品这种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属性,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艺术的一个根本性特征,由此构成了陶瓷生活美的独特的审美内涵。陶瓷艺术美的内涵,由陶瓷的生活美所决定。这是陶瓷肩负的社会功能与精神功能导致的必然结果。各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制约着该时代的特定的陶瓷艺术美的风貌。正是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推动陶瓷艺术美不断展现自己奇丽的新姿。

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发展中流行心理对美的追求,又决定着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地区的陶瓷制品的历史风貌,从而构成陶瓷美学的基础。例如,唐代瓷器曾向多元化发展,但是,唐代士大夫阶层却往往从饮茶的角度来鉴赏瓷器的优劣,对比,陆羽的《茶经》讲的十分清楚:“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益茶”。正因为越窑青瓷适应了这种社会审美的需要,所以它就受到了当时文人学士的咏赞。由此看来,人民在生活发展中流行心理对美的追求,包括生活、思想、心理、品质、意识以及习俗等,所引起的美学情趣,对陶瓷造型和装饰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是陶瓷生活美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内涵。

三 陶瓷的科学美

陶瓷的科学美,是研究陶瓷制作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设计预想而自然形成的美,包括胎质美、釉色美、瓷声美、触觉美、听觉美等。

陶瓷的制作,从其原料的鉴别、加工、成型、烧成、装饰、彩料和釉料的选择、加工和组合等一切工艺流程,都要依靠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技艺。正如朱琰《陶说》所论:“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窑炉结构、烧成温度、冷却方法、窑内气体成分及其浓度的变化,对于釉彩的成色极为敏感,同一配方在不同烧成条件和气氛下,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色调。除此之外,陶瓷艺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胎质的色泽,陶瓷的音响和高低温颜色釉装饰等,不是凭借艺术技巧,而是完全依靠科学手段来获得。陶瓷制作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艺术设计构想,正是陶瓷科学美的核心所在。

陶瓷的艺术美属于创作范畴,体现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学识修养;陶瓷的生活美则属于使用范畴,体现了能够给用者以美的享受和使用上的效益;至于陶瓷的科学美,自然是属于技术范畴,体现在美的物化方面。陶瓷的生活美和科学美,都要通过陶瓷的艺术美来体现,衡量其美学价值的高下,也主要是考察其艺术风貌中所蕴含的美学涵义。因此,陶瓷的艺术美,能够体现陶瓷美学的主要方面;陶瓷的生活美,则决定了陶瓷艺术美的风貌,从而构成陶瓷美学的基础;陶瓷的科学美,则保证了陶瓷艺术美的实现,达到美的物化。所以,本文把陶瓷美学的内涵,视为陶瓷生活美、陶瓷艺术美和陶瓷科学美三者的完整的辩证的有机统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陶瓷美学的研究定会逐步深入和完善,从陶瓷美学中得到的启示也必然会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也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7篇

一、剖析现状,立足瓷都创特色

德化县现有常住人口约28万人,瓷厂1340多家,70%的财政收入来自陶瓷产业,从事陶瓷工作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65%。根据德化县的实际,陶瓷进课堂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1.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陶艺成了一种时尚,又被少年儿童所喜爱,用“泥”塑型既符合孩子爱玩泥巴的天性,又可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通过陶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儿童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陶艺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情感、意志、动作的协调,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让学生在“以瓷悟性、以瓷辅德、以瓷促智、以瓷健体、以瓷铸魂”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2.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德化县尚思小学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为陶艺特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场所。宽敞的地下室陶吧开辟有陶瓷作品展览区和陶瓷作品创作区。创作区包括泥塑、绘画、手拉坯、雕塑、炼制等专用室。同时创建陶瓷回收站,把用过的瓷土浸放在泥槽内,实现瓷土资源再利用。另外,学校周边的许多瓷厂,以及月记窑、屈斗宫古遗址、陶瓷博物馆、职业中专学校、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资源,为学校建校外陶艺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学校还取得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协会、省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市教科所特色教育办公室等的支持,为开展特色教育研讨活动提供了智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学校95%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父母大部分从事陶瓷工作,为孩子营造了学瓷的氛围,树立了学瓷的榜样,提供了学瓷的动力支持。

3.德化长远发展的需要。

千年不熄的窑火锻造了中国瓷都德化,勤劳聪慧的德化人赋予瓷泥鲜活的生命。德化人离不开陶瓷,德化人的后代更需要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接受陶瓷技艺的教育,树立热爱陶瓷、热爱家乡的意识,才能让德化窑火传承不息。德化县已有职业中专学校、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却没有从小学开始形成完整、系统的教育链,所以在小学开设“陶艺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为瓷都培养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石,而且符合德化陶瓷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明确目标,群策群力谋发展

学校陶艺特色教育以“弘扬陶瓷文化,继承陶瓷事业,培养瓷都接班人”为宗旨,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陶瓷,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陶瓷知识,了解一些陶瓷历史,学会一些最简单的瓷雕技能,为将来从事陶瓷制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目标,全员参与,打造精品,争创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1.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1)确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学习陶瓷文化史,动手制作陶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责任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亮人生底色。

(2)掌握陶艺知识技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陶艺知识与技能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设不同目标,即低年级学生通过玩瓷,培养他们热爱陶瓷的兴趣和良好的学瓷习惯;中年级学生通过学瓷,掌握简单的陶瓷技能,初步了解德化瓷史,激发爱陶瓷、爱家乡的情感;高年级学生通过研瓷,掌握基本的陶瓷技能与技艺,初步了解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并学会创作具有儿童特性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陶艺创作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包括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和研究态度等。

2.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1)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2)改变教学方法。确立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方法,由注重教转变为更注重学,由注重结果转变为更注重过程。

(3)提高科学素养。努力吸收新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3.学校陶艺特色更加鲜明。

(1)校园文化布置具有明显而独特的陶艺教育风格。

(2)积极开发校内外陶艺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陶艺教育活动基地。

(3)结合课改实验,编写陶艺校本教材,开设陶艺校本课程。

(4)陶艺教育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

(5)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唱瓷歌,跳瓷舞,绘瓷画,写瓷作,摄瓷影”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搭建平台,活动引领求实效

1.了解陶瓷,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

以土石为基本原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或装饰物品,然后置于火中烧炼,使其坚固定型成为陶器或瓷器,这便是制陶或作瓷。它不仅改变了材料的原始形态,赋予了思想内涵,并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功效的器具,既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是文化艺术的创造。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从中感受家乡制陶的悠久历史,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烧制陶瓷的方法,欣赏、认识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和代表人物。在博物馆,认识了作品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的一代宗师何朝宗;清末民初以捏瓷梅花见长的艺术大师苏学金;民国时期以五百罗汉瓷雕大群像传世的许友义,以及当代杰出的许兴泰、苏清河、邱双炯等瓷雕工艺大师和一批瓷坛新秀。在陶瓷厂,了解了泥土成分,了解了瓷土加工——瓷器成型——成品加工——瓷器包装的制作流程。通过参观,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陶瓷的独特魅力。

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到校讲课,让学生知道陶瓷艺术是我国伟大文明之一。学生通过欣赏,获得美的享受,懂得了陶瓷艺术作品除具有美的特征,还打动人的情感,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创作激情。

2.参与活动,提升陶艺教育的实效。

学校把《陶艺》列入校本课程,从一年级开始,每两周开设一次课程,每次为2课时。初教学时,学生拿到泥巴就莫名的兴奋,急于求成,乱揣乱捏一团,制作不出一件像样的作品。这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生一些制作方法,教他们如何揉泥、搓泥条、捏泥、粘接、拉胚等,学生掌握了技术要领。更重要的是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系列陶艺活动,进一步拓展了陶艺的内涵与外延。根据陶瓷生产各个流程的主要动作特点,自编自创了“快乐陶瓷”广播体操,丰富了陶瓷文化;2012年11月10日,组织了800名学生参加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十大项目之一的“快乐陶瓷”活动,展示了瓷都少儿的风采;2012年、2013年春季举办了两届校园陶艺节活动,让学生在“说瓷史、唱瓷歌、诵瓷诗、跳瓷舞、展瓷艺”等文艺表演中了解瓷文化;在“百人比设计、共追陶瓷梦,百人比手印、同育文明心,百人比拉坯、旋转见神奇,百人比泥塑、指尖展瓷艺,百人比彩绘、七彩画未来,百人比心愿、从小树理想,百人比习作、笔抒陶瓷情,百人进瓷厂、拜访传承人,百人陶瓷操、舞动瓷风采,百人亲子赛、窑火代代传”等竞赛活动中增强学瓷兴趣;在“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中播下陶瓷种子。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学习技能、展现风采,大大地提高了陶瓷教育的有效性。

3.注重宣传,打造陶艺特色的品牌。

学校实施陶艺特色教育三年多来,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有40多件在各级大赛中获奖;120多件作品烧制成瓷器,在陶瓷街“德化尚思小学学生陶瓷作品专卖柜”销售;1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少先队大队部自设的特色章——陶瓷章。陶艺特色教育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11家报刊做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专程前往学校录制了陶瓷特色活动专题节目,并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进行转载。学校先后承办了市美术研训会、省高中高级职称美术教师高级研修陶艺教学研讨会、全国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开题会;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校、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拓展延伸,与时俱进谱新篇

1.精心规划品瓷味。

德化县尚思小学是2010年9月新创办的县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张“白纸”。学校充分发挥身处瓷都的优势,在楼梯的转台设计了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为内容,以德化名瓷背景为衬托的文化用语;在楼道开辟了展示学生陶艺作品的陶瓷长廊;在陶吧设计了介绍陶瓷历史和名家名瓷的大型宣传画,绘制了以陶瓷生产流程为主线的陶瓷“清明上河图”;在操场建设了以匣钵为材料的陶瓷角。让学生在浓浓的“瓷味”中陶冶情操,激发爱瓷情感。

2.多管齐下练瓷能。

学校将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陶瓷文化,体验陶艺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进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在美术课中设计造型,彩绘瓷器,描绘心中的陶瓷梦想;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富有真情实感地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在音乐课中唱《瓷国名珠》《陶瓷之梦》《放飞梦想的摇篮》等,陶冶爱瓷爱乡的情操;在体育课中学陶瓷操,潜移默化感受陶瓷生产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通过这样全方位、多层面的体验、感受,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陶瓷文化,掌握了一些陶艺技能。

3.出版书刊塑瓷魂。

给尚思小学每一个孩子播下一颗陶瓷心,种下一个陶瓷梦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目标。为了把陶艺特色教育做大、做强、做细、做实,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陶艺节,出版了两期《尚思》陶艺特色专刊;更重要的是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学中收集的资料,调查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编写成校本教材《陶瓷》,从陶瓷历史、陶瓷成型、陶瓷装饰、陶瓷炼制、陶瓷鉴赏等方面系统地呈现出学习内容,做到内容生动有趣,图片清新活泼。全书图片来源于学生平时活动的情景,来源于学生自己做的夸张、卡通、幽默的陶艺作品,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增强了内驱力。

陶瓷的艺术特点第8篇

关键词:生活;陶瓷;绘画;艺术;发展

引言中华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儿女世代劳动智慧体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朴素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彩陶是我国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陶瓷绘画

一、陶艺绘画的概况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的一部分。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对陶瓷装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传统工艺图案和中国画。中国画的材料是笔、墨、纸、砚和颜料,构成画面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线条和笔墨、色彩。中国画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及韵味均能在陶瓷上很好地展现出来。常见的陶瓷装饰如釉上、釉下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工笔和写意,都能获得如同中国画一样的艺术效果。陶瓷装饰吸收中国画后,进而发展成独立的陶瓷绘画。“瓷器的彩绘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的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论青花、五彩等彩瓷,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之后,便发生了崭新的面貌①”。

陶瓷与绘画的结合源远流长,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富有特色的时代艺术特征。当人类没有出现文字时,就出现了陶瓷绘画装饰。根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瓷绘画,是对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劳动的反映。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了写实、写影、变形三种风格。原始社会的彩陶绘画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大门,因为那是古代劳动人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绘画美学中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人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天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

明、清两朝更是把陶瓷绘画推向高峰,先后出现了五彩、珐琅彩及粉彩,以及最有特色的浅绛彩等。这些实际上使陶瓷绘画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法。但经比较发现,陶瓷绘画又不同于纯粹的中国画,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素,而且又要符合其工艺特性,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同时不同的造型也决定不同的绘画装饰,陶瓷的造型有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型,平面的造型有如纸的特性一样可以进行独立的纯绘画创作表现,这时与一般的中国画本质相同,最终作为一幅画供人们欣赏。陶瓷绘画同中国画的不同除材料和表现技巧外,更大的不同多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这时进行作画装饰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在陶瓷造型不同的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但彼此又相互关联和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这时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不是平面的表现所能达到,它所展现的是独特的瓷的质地美、造型的形体美、绘画的装饰美的综合体。

二、陶瓷的起源与绘画起源间的联系:

伴随着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有的物质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人类开始寻求更利于生存的条件。火的使用让人类向文明社会又迈进了一步,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地积累摸索把火和土结合创造出一种生活的陶器,最初的陶器只是局限於盛物器皿,服务于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器的应用不只局限在盛物器皿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的提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对文明的向往,都表现在陶瓷上,从而让陶瓷更加的美观更加的生动,也就产生了制陶的技艺。,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不同的代表。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我国文化的统一融合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绘画文学陶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彩陶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绘画也就出现了。

三、我国陶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器皿都采用陶器,装饰下陶器上已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一些简单带有颜色的陶器。而且陶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已得到很高的发展程度,商代时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用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绘画也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2.秦汉时期

到了秦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稳定,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陶瓷手工业也因此成为遍及全国重要手工业之一。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日常使用的有炊器(陶釜、陶甑等)、食器(钵、碗、翁、壶等)。蚕形壶(茧形壶或鸭蛋壶)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器表除饰以印绳纹外,还施以划纹、弦纹与彩绘,随葬陶器多为实用器。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到了汉朝制陶业的各种制作技术已完全成熟,工艺多种多样,通体轮制法已应用于各种器皿和器物以陶俑为代表,汉代制陶工匠们已在陶塑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汉代陶俑“造型概括、准确,形象生动。躯体各部分比例大体合度,肌肉和骨骼解剖关系恰当,头部塑造尤精”,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特点是: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绘画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这与当时社会提倡厚葬的风气是离不开的。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注重雕塑,绘画,颜色的装饰效果题材广泛,制作精美韵义浓厚。

3.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与外交流广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绘画上陶瓷工艺上都具有空前的魅力,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画面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已唐三彩的艺术最具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4.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清代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这一时期是陶瓷绘画的鼎盛时代。

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青花瓷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浓损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而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珠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古代的青花瓷画.元代层次繁密,明代创造出“分水法”,清代的“料分五色”.成为各朝的重要特色。

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青花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元代青花菊纹把杯,外壁用青料绘制缠枝,杯心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②”,书法用笔酣畅流利,作品布局疏密得当,诗、书、画相结合,别具一格。

结论

纵观历史长河,智慧的工匠们充分的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力。把绘画与陶瓷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陶瓷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无论在陶艺制作上还是陶艺绘画装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精美,在装饰技法方面有着现代审美情趣的陶瓷绘画艺术家,摒弃了以前陈陈相因的繁缛、陋习,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出有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现代意识的简练率意、清新明快的装饰风格,一改千瓷一面之风。在国画引入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一个多种技法、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共存共荣、交相辉映的时代。开始了从拉坯、成型、装饰、烧成一体化、亲手完成的瓷艺的探索。以做到随型赋彩,因材施艺,循艺寓情寄意,丰富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语言。在装饰题材方面,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的感召下,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掘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表现领域,笼天地之形,聚宇宙之精,钟人性之灵,摹天地之秀美,绘世界之雄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世界上占有特有不败的艺术地位。

注释:

①出自著名的陶瓷艺术理论家邓白先生

②出自苏轼的《南乡子》

参考文献:

[1]谢丽君李倍雷,中国美术史[J].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82-183.

[2]李飞,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J].浙江:上海出版社,2009:295-29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艺术树丛书[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