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6 09:32:18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

[Abstract]This idea since 2008 since the global wisdom Cit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of wisdo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wisdom of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comparison of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and wisdom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bout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city of wisdom;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 11 月,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李德仁院士则运用一个等式形象的说明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即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 物联网。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2.1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2.2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2.3 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在涉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问题上,在规划方面,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集成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急用先上,稳步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3.1“以人为本”是主线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在“两型社会”框架下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3.2 以协同共享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所分割,资源的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在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使各个子系统中蕴含的资源能按照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调配,从而使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3.3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可以相信,2013 年我国将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特别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求其名,不求其实”,更不要“捡了这个,丢了另一个”。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全社会性的任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即“城市大脑”)。从而,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包括政府、市民、企业)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

由此可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所以有人说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才会在遥远的未来享受到“智慧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

笔者认为,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当前我们建设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丢,建设好后两者是建设前者的基础。十几年前,天津市还没有一副自己绘制的高精度数字地图,在那个时候,建设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我国不仅有了平面地图,还有了三维地图,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需要的服务”。无线城市建设的初期主要是采用“2G + 3G + Wi-Fi” 的技术模式,实现宽带无线传输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即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图1 可用来说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由图可见,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快上“智慧城市”而把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的成果忘记或丢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已经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还未达到“智慧”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案例中。

第一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交通”,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路况及相关信息(以语音或图像的形式),应该说这还远远不是“智慧交通”。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相关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是需要庞大的数字地理信息和各种智能分析系统作支撑的。通过对历史交通实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优化,可以为行者快速的提供一条从A 到B 的最优化路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人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和决定路由。

第二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医疗”,有的城市把实现了网上或电话挂号就称作“智慧医疗”。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是要基于在“电子医疗系统”、“电子医疗档案”、“电子医疗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系统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础性系统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当一个病人问诊的时候,大夫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PC 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疗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像记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该领域的专家系统,为病人给出精确的建议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实现即时的网上名医会诊,通过模拟系统检测治疗的可能效果,并可以实时监测病人今后的病情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第一,建立统一的顶层框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务、社区、交通、生活、医疗等方面,如何把各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智慧城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遵从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准则;

第二,完善数字城市的基础地位建设,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和优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基础,提高数据共享速度、扩展数据共享内容,对数字城市的数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

第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方面,而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应向服务方向扩展,使智慧城市为每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通过上面列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们最需要的智慧系统建好,并逐步扩大,不断改进、发展和集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应用

引言

伴随着不断深入发展的物联网技术,现阶段智能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当中,因此加强对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成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而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建筑、交通、旅游、医疗等方面着重围绕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1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物联网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简单来说,互联网在结合通信网下诞生了物联网,因此其在应用等方面也成为了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在物联网技术当中,具有感知能力的装置可以负责感知和识别物理世界中的各类信息,并借助与互联网的交互传输功能可以使得人物和物物之间顺利进行信息互联对接,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掌控[1]。物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也逐渐朝着智慧城市方向前进,智慧城市也被人们看作是集各综合物联网应用产业于一身的综合体,并且其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感知和管控城市的重要任务。智慧城市在物联网技术下能够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存储、计算海量数据信息,从而使得无论是生产技术、文化生活还是城市的其他方面均能够更加智能化,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智慧建筑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慧建筑当中,指的就是建设智慧化的小区,即将物联网技术等运用在社区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当中,实现家居安防、家居智能等一体化的智慧小区。而在此过程当中,云管理平台以及业主的手机客户端是实现小区智慧化的关键,物业通过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云管理平台同业主手机相连,使得业主利用手机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对各类物业信息进行查看,享受全方位的物[2]。以故障报修为例,智慧建筑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电梯、水电网等内部系统当中设置自检系统,同时安装故障定位装置,从而有效确定故障的具体影响范围,之后由云管理平台向业主发送故障处理情况、进展、结果等相关信息,帮助业主对故障报修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2.2智慧交通

所谓的智慧交通指的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交通工具融于统一的网络当中,使得人与交通工具能够在统一的交通网络当中建立起感知与互动,进而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保障服务水平、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以智慧停车场为例,通过在停车场安装监控探头,并利用传感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其与主控室相连接,进而在主控室大屏幕上能够将当前车位占用情况直观、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停车场的全面监控。同时,在监控停车场中的时间监控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具体的车位占用时长,并将其传输至停车场监控系统当中,而监控总系统将以此为根据计算出停车场的分时段占用率,之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停车管理安排计划。与此同时,停车场监控系统也将与收费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之间的传输与交换,进而实现资源有效共享,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2.3智慧旅游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行业也掀起了一阵“狂潮”,红火发展的旅游行业与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之下将诞生一种全新的产物即智慧旅游。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web收集和整理海量的信息,并不断添加形形的旅游元素,结合游客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借助内部软件对全部旅游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为游客进行“私人订制”如制定专门的旅游线路、线上完成旅游产品交易及相关业务咨询等,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与此同时,为游客提供一系列如酒店住宿、餐饮选择、消费维权等其他相关服务,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满意程度,尽可能满足其旅游需求。

2.4智慧医疗

(1)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身体全部变化情况在内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进一步扩大共享医疗健康信息资源的范围。从而使得患者入院求医时,医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2)还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建立起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信息等在内的公共卫生系统[3]。通过优化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并积极实现共享,能够使得政府在面对各种突发医学事件如传染病等时,可以立足于各种医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决策,节省宝贵时间。(3)物联网技术还可以运用在远程急救当中,在救护车内安装监护设备帮助急救人员采集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信息,之后通过CDMA网络直接将信息传输至急救指挥中心或是医院急诊中心,进而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其存活率,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城市建设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事实证明,在物联网技术下构建出的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确实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在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在医疗、教育、住宅等各方面落实好与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的智慧与智能程度,努力为城市居民打造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笑娟.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发展应用.《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2]曹宇.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全国各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16:3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3篇

城市大数据“潜伏”于各领域

由于医疗健康、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火种安全、交通流控、通信、制造业、贸易、财务防欺骗、防风险、零售等领域都可使用数据,所以智慧城市即充分利用城市掌握的数据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有效掌控。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利用Google提供的心情分析工具,将网民的近千万条微博留言分为6种心情,从里面寻找并分析道琼斯工业指数,准确率高达87%。华尔街银行根据求职网站提供的岗位数来推断就业率,根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深入了解产品销售状况。然而,因为中国有“差评师”的存在,所以产品销售状况难以真实客观。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创新,它与各项研发密切联系。美国宝洁公司建立了内部创新平台,鼓励公司外部专家多参与意见,如今它60%的新产品都由外部专家提出,极大缩短了决策时间,提高整体研发效率一半以上。同样,日本丰田公司也利用数据分析缩短新品开发时间,并避免了正式制作样车80%的缺陷。另外,数据分析还可以优化库存、方便系统管理。资料显示,全世界零售商因盲目进货造成1000亿美元/年的库存积压,可想而知如果有提前、到位的数据管理,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我们通过观察超市购物车在每个货架停留的时间,可以分析顾客钟意什么样的商场布局、货架排列、热销产品。美国曾有家超市搜集整理了6000户家庭的收入、住房、子女数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向顾客发送邮件,介绍“对症”的商品,结果购买者比一般情况下多了近20倍。

此外,亚马逊网上购物也常分析顾客购买记录、爱好等,当你买某个产品后,它会提醒你可能还需要的相关东西,以及其他购买该产品的顾客还购买了什么别的商品,由此循循善诱、触类旁通,增加了30%的销售额。还有美国第2大超市Target认为女士是其黄金顾客,特别孕妇最喜欢买东西。于是,Target从数据仓库中挖掘25项与怀孕高度相关的商品,建立了一个孕妇预测指数,里面罗列了孕妇希望购买的无刺激性化妆品、营养钙片等。根据这些商品统计,Target借机把与孕妇有关的商品广告发放顾客,细分市场大大提升了它的销售额度。沃尔玛也一样,2009年12月31日超市结账时打出一个单子,专门分析顾客购买商品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得出尿不湿有助于啤酒销售的数据。原因在于一些新爸爸去超市买尿不湿,会顺带犒劳自己买些啤酒。目前,中国的淘宝网等大型购物网站也都建立了这种可以共享、分析的大数据平台,以帮助商家全面摸透、掌控市场。

智慧城市的6大“变脸”

1、创新城市。很多创新城市本身就是大城市、金融中心,例如华尔街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它通过分析全球3.4亿微博账户留言判断民众情绪,以了解人们何时高兴会买股票,何时焦虑会抛售股票。通过系列数据统计,它往往赶在大家买股票之前迅速购进股票,在大家抛股票之前先行卖掉股票,从而获得很好的基金收益。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缺少担保而贷款困难,阿里公司专门从淘宝网筛选财务诚信企业,不需要担保条件就给予慷慨贷款。

2、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必须是绿色城市,城市环保必须是政府领导关注的重点。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有个装置,可以先潜入水下200米取样,再返回水面取样,最后把水质报告传到卫星收集中心,完成全套环保数据的收集工作。此番数据收集不仅需要使用传感器、人工卫星,还得通过3S系统、云计算对比、分析历史数据,这类绿色城市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比如城市的某条繁华大道上有无数摄像头,它们背后均连接电视屏,后台软件将无数摄像头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就可以清晰看到整条马路的纬度、经度,以及所有路口的拥堵情况,甚至任何一个盲点都不会疏漏。

3、宜居城市。如今,美国纽约警察通过分析交通拥堵而有效防范治安,并从交通违规和事故中发现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道路设计改造。在国内,北京公交一卡通每天有4千万条刷卡记录,通过分析收集刷卡数据,能够总结北京市民的出行规律,从而改善城市交通情况。另外,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部门还利用个人位置数据来分析交通需求,准确判断哪个路口最容易打到出租车或一路畅通,帮助市民解决出行难题。同时,国外还号召带有GPS和加速器的智能手机用户,一旦发现危险路况立刻拍图传给政府,充分体现宜居城市的服务魅力。

4、平安城市。平安城市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收集热点事件与舆情挖掘;二是通过手机用户身份和位置,来检测、了解突发事件的详情。例如我国各城市地区的视频监控分布广泛,有的城市摄像头多达几十万个,边边角角都有布控,北京、上海等地的摄像头多到你上街一天,至少要被拍到8次以上,想来应该不是夸张。这些有效全面的安保措施,在保护城市平安的同时也展现了智慧数据的强大功能。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核心逻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见表1)。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见表2)。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见图1)。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见图2)。

1.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实时传送,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区 (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见图3)。

1.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从而成为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外部信息导入)、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云服务(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维管理(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运营高度分散。同时,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端)。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用以信息的收集,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管)。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云)。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应用)。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都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可以长期运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2013(1).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5篇

13领域推进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会优先在一些重点领域推进智慧城市示范项目。据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武汉信息中心主任李协军介绍,这些示范项目大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有智慧医疗(市中心医院项目)、智慧农业(汉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项目)、智慧政务(江夏区基于GIS平台的数字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智慧公安(武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智慧交通(武汉路桥隧不停车收费系统)、智慧生活(武汉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智慧交通(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项目)、智慧空间(武汉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智慧城管(武汉户外广告牌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智慧政府(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智慧通讯(无线光谷项目)、智慧社区(永清商务区弱电智能化项目)。这些项目大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约13亿元完成。

据介绍,智慧技术运用在交通上,可实现智能导航。据测算,智能交通实施后,可使交通拥堵降低20%,车祸减少50%至60%,油料消耗减少30%。如武汉路桥隧不停车收费系统今后将用于公共停车场不停车智能收费等。未来,这一系统还能实时记录通过各交通路口的车流,驾车市民能通过无线网络在线查询,及时避开拥堵路段。

智慧技术还可运用于食品安全上,如部分地区生产的牛肉,已实现全过程智能追踪。任何一家超市出售的牛肉,可查询到该头牛是哪里养的,由谁屠宰,由谁运输等等。武汉正在打造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通过超市终端机,“刷”下条码,也能显示喂养、屠宰、运输等全链条追踪。

上述项目的推进,将提高武汉城市运行效率,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最终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应用便民生活

2011年以来,武汉市选择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区开展示范试点,目前已实现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移动查房、医疗物联网示范应用、“先诊疗后结算”的院内一卡通等目标。

采用局域和广域融合的无线网络覆盖,武汉市在电子病历基础上实现了医护人员移动查房。病人可在病房直接访问医院内网,查询自己的医疗费用每日清单、点餐等。通过对病人腕带的识别,医护人员可以核对病人身份、确认医嘱、核对用药及进行各种治疗,基本杜绝了人为失误,可最大程度保障病人用药和治疗安全。

通过将医院信息系统与银行系统、医保结算系统对接,持医保卡或银行卡的病人不用再为不同的收费项目反复排队缴费,可遵循看病过程结束后统一结算的“先诊疗后结算”收费模式。

据李协军介绍,为了满足政府和企业的智能办公需要,武汉市目前开发了“领航智点”智能交互办公系统,不需使用任何鼠标及键盘,通过手指在触摸显示桌上触控操作,即可实现所有功能,可以随意对文件、图像进行拉伸、旋转。如果有多台系统,文档可通过简单的手势将内容拖拽到自己的桌面,不再需要传递和互相拷贝,并且互不干扰。可以对其他显示屏、墙面上的主显示屏、表决器等,通过物联网进行集中控制。该系统运用到会议室,可以通过事先设定的议程,调用上级领导的讲话视频,并随时将其拖动到其他显示屏上或会议室大屏幕上。通过事先拷贝的汇报材料或幻灯片,对其进行批注,拖动到其他领导显示屏上或会议室大屏幕上,同时可以手写批示,并传送到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还可以通过政务专网,调阅全市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查询系统。

物联网技术在无锡、成都等城市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武汉市也建立了肉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示范工程。通过肉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全市猪肉流通信息可追溯,一旦出现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可立即追查责任人和相关原因,便于政府和社会各方及时采取措施,以最快的时间将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据李协军介绍,武汉市围绕猪肉流通中的肉品及肉品经营者,以猪肉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支撑,以RFID、IC卡为信息载体,标签电子秤为零售输出,采用物联网、射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形成武汉市猪肉流通从生猪屠宰、肉品批发到零售终端全过程、全方位的肉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实现在本市建立信息追溯系统的零售终端(大卖场、超市和集贸市场)内购买的猪肉能追溯到源头。

为了方便居民的家庭生活,由武汉三网融合公司负责实施,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化项目也在进行中,可视对讲系统具备集成电话、保安监视、储存来访者影像等功能。其中门禁控制系统包括密码及刷卡开门、保安中心远程开门、消防联动报警自动开门、门禁远程管理;家居安全防范系统包括红外探头入侵监测及紧急按钮报警、煤气泄漏报警等;霍尼威尔的分户家居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灯光控制、电动窗帘控制、空调控制、远程抄表等;报刊及牛奶等投递到报箱后可以自动发送短信通知业主。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

李协军表示,武汉将在云计算领域发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到2015年,在虚拟技术、云平台、云存储、云安全、云终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到2015年,武汉市将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建成国内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他希望武汉借此机会,认真培育和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国内云计算产业基地的第一方阵。

2011年,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开始投资新建武汉电信光谷数据中心,一期建设施工于6月30日完成,是目前武汉乃至华中地区设计等级最高、终期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机楼,为云计算产品的发展和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保障。经过对国内产品厂家的调研和多次交流,武汉电信和武汉云在线公司合作,共建武汉本地的第一个商务公有云平台。武汉云平台自9月份上线开通以来,各类产品需求涌现,目前已经商用的资源占到平台能力的20%,取得较好的合作业绩。

武汉市致力建造“智慧城市”,“云计算”可谓“智慧”的核心。武汉市信息产业办的负责人表示,已着手实施云计算行业应用的示范工程,能给“智慧武汉”带来美好前景。

在电子政务领域,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以其为基础建立市级信息交换平台和公共云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采集、统一开发、统一维护,单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被打破,实现集中存储和资源共享。到那时,如要办理各种证件,可能只需要到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

通过整理全市车辆信息、路况集中到云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交通拥堵信息,在城市出行高峰时期,能根据车流量,自动控制红绿灯信号,把通行调整至最佳状态,实现交通智能化。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服务平台 移动健康 移动电子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TN91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33-03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运行机制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就医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同时,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的健康,凸显了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当前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现有的医疗环境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健康需求、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健康认知度低、老龄化问题导致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以及涉及移动健康产业政策推动等原因[1]。

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但由于医疗从业人员培养的周期性较长,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据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中国有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高血压2亿,但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状况[2]。

为解决上述问题产生了需要建设标准统一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提供采用便捷有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目标需求。近年来,向亚健康人群传递保健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个人掌上终端、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亚健康人群与健康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亚健康人群对健康服务可以广泛多样的选择,移动健康系统应运而生。移动健康系统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移动电话、PDA或卫星通信等,提供健康服务信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应用为主。移动健康服务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现代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个人健康管理手段,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慢性病对健康的威胁。

1 国内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1.1 国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GSM协会在2012年报告中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健康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的收入;在英国,移动健康战略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 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2010年每月3000人增至2011年每月155000人;在美国,2013年可移动便携式设备包括健康和健身设备、智能眼镜等的销量大概是1.5亿件,价值8亿元;预计在2017年预计达到7亿件,价值可达15亿元;同时,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正在征求公众关于医疗健康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的隐私性、安全性和最佳实践等方面的意见[5]。

1.2 国内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写到,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疗列为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原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写到,2020年之前,我国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4000亿投资助推医疗体系建设。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庞大的老年群体构成了医疗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医疗健康行业将伴随老年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在中国市场,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次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元,其中网易的“春雨掌上医生”上线4个月即迎来100万个下载用户。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2012年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3.8亿,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3]。

2 移动健康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作为“新医改、支柱”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的延伸[4]。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亚健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机构之间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将不同对象或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安全、高效、便捷、易用的健康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最终形成面向智慧医疗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6]。

基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移动健康系统主要分为医疗服务和健康专家业务应用。

2.1 医疗服务应用

2.1.1 医疗协助服务

(1)移动健康档案共享。

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亚健康人群和医生替代纸张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全面的详细记录;为医生提供经过授权的患者历史病历、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并实现多方面互联互通,达到“城市管理-区域管理-院级管理”三级社会化统一管理[7]。

(2)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①远程诊断:上级医院的专家或医生对基层临床人员提供诊断意见,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超声诊断等。

②远程会诊:上级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通过音频与视频直接对基层患者进行会诊,并对基层医生给出会诊意见,如远程视音频会诊等。

③远程监护:利用家用医疗健康护理装置或社区健康驿站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网路传输到健康管理中心,由医护人员对居家患者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如远程家庭监护、远程疾病管理、远程预约等。

④远程资源共享:实现对远程医疗会诊资源的查阅与共享。

(3)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或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返回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或保健。从而减少综合性大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新格局。

2.1.2 社区医疗服务

(1)家庭医生式服务。

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和社区医生或医院专业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每位医生负责一定数量居民,发挥医护防三类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并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将监测到的数据导入移动健康档案,一边随时进行动态更新。

(2)健康评估与干预。

为重点服务人群建立全面信息化的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体检结果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个人和团体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并通过基于健康平台的医疗健康体系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3)健康跟踪服务。

成立健康管理专家组,组建健康咨询队伍,以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基础,结合被服务对象的具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设立健康咨询电话,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一对一的跟踪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不同层次的健康保障和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

2.1.3 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是在“医疗性体检”和“社会性体检”的基础上,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根据体查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恶性肿瘤几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饮食结构不规律、膳食结构不科学、缺乏运动的人群提早开展干预和管理。

通过对参检人员更加深入的健康体检服务,建立移动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康复指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开展以预防和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的“零级预防”,从而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1)健康风险评估。

通过健康体检资料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参健人员目前存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警示。

(2)顾问式日常管理。

充分利用健康管理团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保健专业经验,通过一对一访谈、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参健人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问题提供顾问式专业指导。

(3)应急指导。

参健人员在任意时间出现的紧急的健康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健康管理医师咨询和寻求帮助。

2.1.4 扩展医疗服务

(1)合理用药预警。

合理用药预警是通过PDA等移动传感设备,通过传送到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实现对各个医疗机构医生开处方、合理发放与使用药品行为的监控管理和动态预警。

(2)辅助诊疗。

辅助诊疗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允许医生调用患者非本地的历史诊疗记录,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第二,通过听诊器、PDA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和患者历史诊疗记录通过院级信息平台自动传入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向医生反馈专业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和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更加规范就诊行为,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数据支持。

2.2 健康专家服务

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移动护理服务,对在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护理的人群提供无线查房等移动定制服务。

3 结语

移动健康与健康服务被认为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技术,大众对移动健康有着强烈的需求,大量资金投资都在关注着这个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市场发展的前景和市场的机遇。预计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极大地促进移动健康的发展;中国普通消费者使用移动健康产品和服务将较为普遍,医患沟通平台较为完善;中国移动健康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将会群芳吐艳,带动无线感测器、血压计、M2M设备等产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步建成以移动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健康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提供帮助[8]。

参考文献

[1] 姚志洪.跨入移动健康时代[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

[2] 陈苒.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回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4).

[3] 盖小荣,王振捷,魏凡.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水平的思考[J].预防医学杂志,2010(3).

[4] 韩丁.健康模式变迁与中国基本健康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J].体育与科学, 2006(3).

[5]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R].

[6] 游郑标.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6).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7篇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在此背景下,国内外一些地区和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京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软件、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聚集,这一切给南京建设智慧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奥会、亚青会的举办更为南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先机,青奥会协调指挥中心如今就设立在南京智慧城市展示大厅。

南京以开放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结合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以“智慧南京”建设为起点,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新的先发优势,努力探索城市发展难题,确保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

在未来几年以及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将处于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时期,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资源整合、汇聚是城市运行“智慧化”的前提,也是“智慧南京”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管理日益复杂,为提升城市服务与管理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介质出现。南京市民卡和车辆智能卡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过“两卡”工程,南京市建立了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的信息采集渠道,汇聚到政务数据中心后,形成了城市级云计算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为“智慧南京”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建设市民卡工程。市民卡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电子支付功能于一体,是服务和方便广大群众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南京市民卡发卡已达605万张,市区居民办卡率超过85%,60岁以上老人办卡率超过90%。市民卡应用已进入社保、医疗、文教、园林、交通、小额支付等30多个领域,可消费的网点近1000家,初步实现了“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建设目标。以“市民卡”为载体,实现了老人和残疾群体乘车优惠、郊区公交刷卡、建筑业民工权益保障等重大惠民政策的落实。同时,积极协调公安、民政等部门共同探索跨部门人口管理模型和实有人口信息共享、应用长效机制,建成全市实有人口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社区及人口基础信息部门间共享,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此外,依托市民卡,以“服务老百姓、支撑新医改”为基本定位,积极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数据库等医疗信息系统,促进医疗保障的均等化和便捷化。其中,“医疗一卡通”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已有23家医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诊卡,有140多万张市民卡在联网医疗机构使用,投放自助智能终端设备200多台。市民可通过自助服务,实现身份认证、挂号、缴费、检查单打印、病历查询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建设车辆智能卡系统。这个系统是南京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核心先导工程,集合了公安“320”、交通指挥、环保限行、运输管理等管理需求,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集平台,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目标。目前,车辆智能卡发卡超过90万张,完成400多座双基自由流基站建设,初步形成南京市电子围栏系统。在此基础上,全市交通信息采集与共享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通过对海量车流数据的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有效解决车辆识别、动态监测、交通流精确分析等难题,城市交通“感知”度大大提升,为城市交通的科学、动态组织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信息服务。在去年10月17日南京应天大街高架桥枪击案中,该工程提供的高清照片和视频,以及行车线路模拟功能在侦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犯罪嫌疑人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落入法网。

建成政务数据中心工程。南京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完成政务内、外网的扩容工程,网络主干带宽达到了万兆,接入点带宽达到了千兆,分别联接了221和118家市级部门和单位,实现400台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为市级机关48家单位提供了应用系统迁移和管理服务,初步建成了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市各部门应用系统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支撑。推广试用了1000台桌面云终端,降低了硬件设备采购、运行和软件正版化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初步建立了以居民应用、企业应用、政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四大信息库为核心的公用基础数据库,为市民卡办理、人口普查、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综合治税等部门业务协同提供了基础信息资源保障。

“智慧南京”建设离不开全市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地管理、运行、展示整个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南京已有多个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系统,各个系统在资源共享、协同作业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无法综合提供全面的城市运营信息。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支撑城市快速发展,南京市开展“智慧南京中心”项目的建设工作。

“智慧南京中心”是“智慧南京”顶层设计下的物理门户,也是支撑城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智慧南京中心”的总体目标是以“数据集中、资源整合、业务协同”为主线,服务于各部门业务需求,通过整合相关应用系统,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提升城市的智慧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城市日常运行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等全景指挥中心功能。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智慧南京中心”基本建成了统一、规范、标准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空间化、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展现和应用平台;建设了一套完整的、面向全市各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能够对各类数据(如海量实时数据、大文件数据、低延时数据等)进行高效可靠地处理;建立了融合多个部门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机制,组织团队开展了“面向智慧城市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等一批课题研究;完成了大屏幕、网络环境(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信息中心云服务器等各种硬件设备的现场安装部署,重点突破后台技术支撑能力和展示指挥功能,同时全力推进对综合运行和展示平台的后台深度开发、对城市智能门户方案论证以及对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互相提升等工作。

“智慧南京”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基于不断完善扩充的“智慧南京”顶层设计,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数据集中、系统整合、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抓资源、抓载体、抓应用、抓机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围绕“两卡一中心”和“两网一门户”等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探索符合南京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智慧医疗的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036-04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这些新技术的新名词也层出不穷。智慧医疗就是最近兴起的一个专有的医疗名词,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1 智慧医疗简介

近期,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逐渐成为IT界热议的话题。人们在医疗上的需求以及现实中医疗条件的不足形成冲突,医疗健康信息化市场已然成为一片蓝海。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移动互联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实际上,这种医疗技术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也包括医院、制药企业,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卫生监督和重大疾病态势防控提供决策支持。在医院内部利用移动互联网也可以使从业医生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生、医疗研究人员、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在将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技术将拥有功能:一是医疗资源公开,如医护人员状况、门诊医生配置状况、医疗设备器械状况、住院处床位、医药和器械检验价格,以及各种疾病医疗技术方案等,使患者可以预先选择医院、医生和医疗方案;二是可以接受患者门诊预约,患者可通过网络、电话、现场等多种方式实名预约;三是具有门诊预处置功能;四是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在三甲医院推广根据患者病情,以医保卡和预储值为主要方式的“一站式付费”,可避免多次交费和反复排队;五是检验报告上网,在医院做相关检查后,患者就不必再次去医院拿报告,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查询检验报告;六是检查结果共享,推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了患者的费用和麻烦,特别是可减少放射性的检查对患者的伤害;七是患者可以进行知情权查询,可以实时便捷地查询本人的医疗方案、医药价格和医疗费用等信息;八是具有监督评价功能,医保机构可以实时查询各医院和患者的医疗情况,监管部门也可以实时监督。

2 智慧医疗系统应用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带来的慢性病人群增长等情况,依靠现有的医疗条件没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医疗产品、服务才会受到如此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智慧医疗系统的呢?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借助3G甚至4G移动互联网来提供的治疗服务和信息。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来解决医疗问题。移动互联网下的医疗应用和服务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实际上,移动互联智慧医疗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本质上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如医护人员把临床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录入于电脑;二是智能化阶段,本质上是通过对机器的操作,获得机器对人的服务。比如医院移动护理等系统的应用;三是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人不用对机器进行操作,便可实现机器对人的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上这三个不同的智慧化阶段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络的支持。“智慧化”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汇总,并通过决策分析与反馈,帮助医护人员、病人等实现工作和行为的指导和指引。

具体从技术上说来(如图1)智慧医疗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物联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一套复杂的体系。其中移动互联网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云平台的基础环境以及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数据库系统是智慧医疗体系的最主要的支撑平台,而凌驾与云平台之上的则是医生与病人以及相关用户接触最为广泛的应用平台以及各应用平台所对应的不同服务,同时在整个系统中还有安全保障体系和相应的规范管理体系贯穿整个智慧医疗系统。

2.1 智慧医疗的应用前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慧医疗应用也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尽在去年,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医疗应用的数量在Android平台上的增长量为150%,在BlackBerry平台的增长量为140%,而需要指出的是在Apple的IOS平台已有超过5000个智慧医疗的应用。根据研究机构数据表明,到2015年至E年手机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4亿,其中30%也就是5亿的用户会使用与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而且研究机构还预测了这5亿用户的市场将有46%属于付费服务、30%属于相关设备;14%属于付费下载;8%属于直接交易;剩下的1%为广告费用。总之智能手机将成为移动健康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设备,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医疗的中流砥柱,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中智慧医疗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2.2 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医疗应用事例

医生的高效办公是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款由医生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叫AirStrip。与Sprint结合在一起,能够从医院的监控系统中传递病人的数据到医生的移动设备上。例如:当医生照顾一个因心脏病发作住院的患者时,即使他不能在病人的床边,他也需要最新的信息。这个AirStrip能将病人的关键生命体征数据(心电图)可视化的展示在医生的智能手机上,使医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远程监控病人的情况。同时,医生也可以查看病人的其他信息,例如,查房人员对病人的记录、病人的账单支付情况等。如图2所示。

另一款应用是针对糖尿病人的,WellDoc的糖尿病管理系统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实时虚拟指导。他们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以及其他读数输入到移动设备如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中,依据患者的数据,行为算法会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这些意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协助处理高或低血糖的读数。该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多种健康保健计划为他们的患者免费提供这个工具。如图3所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遭受这老年病的困扰,例如高血压。iHealth的移动血压监测系统为使用苹果移动设备的用户配备了一个袖扣血压计和一个作为苹果IOS设备的充电基座替代品的便携式电池供电基座。患者可以查看他们的血压读数,记录读数随时间的变化并作报告。他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血压读数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其医生、家人和其他护理者共享,还可以到社交媒体上与其他高血压患者及护理者们进行讨论。使用者只需要支付监测袖扣和基座的费用就可以拥有一个移动血压计和远程的医疗保障,配套的应用程序是免费的。

2.3 目前移动互联网智慧医疗的问题

首先,用户活跃度有限。PwC全球医疗创新领袖ChrisWasden说过“大部分App都非常糟糕,用户也很少使用。在12000个App中,并非每个都质量过硬。”根据PewInternet&AmericanLifeCenter的消息,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的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这些应用有时候一次也没被使用,或者只被使用了一次。ChrisWasden称一款有效的App设计应该反映6大原则: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协同工作),集成性(集成医生的工作流和各个病患情况),智能性,能出结果,社交性和用户参与。但实际很少有App做到了这几点。

其次,医生和医生体系不上心:除了App自己的问题以外,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病患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和他们所在的医生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上心。“消费者对它们是有需求的,但是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处事惯例的一个改造,一个颠覆。这种转型和颠覆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们并不情愿拥抱改变。”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觉得医生不积极是因为钱的原因,但背后还不仅仅是钱这么一个驱动。因橛醒芯勘砻鳎那些保险公司愿意支付移动医疗服务的意愿,超过了医生愿意提供医疗服务的意愿。医生们认为最大的隐患还是:缺少围绕移动医疗展开的培训,各方在当中涉及的责任,各种app产生的新数据给医生带来的麻烦,以及这类app对医生正常工作的一个干扰。

最后一个挑战,是整个食品药品管理局对医疗投资和医疗创新的管制。举个例子,假如一款App是用于病患问诊,或者目的是取代一名医生,那么它就要接受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审查。而随着一款App的功能变得原来越强劲,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监管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有很多消费者呼吁他们需要的App要不仅可以聚合用户数据,而且能够做病情诊断和各类推荐,有的时候应用开发者也会刻意回避这类机会。

3 智慧医疗工程中监理的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赛迪工业和信息化工程监理公司(赛迪监理)借助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及中国赛迪实验室的有力支撑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智慧医疗工程的监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监理经验。根据以上分析,赛迪监理认为智慧医院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大众的服务,服务就是来源于系统或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以及这些应用软件下的物理支撑系统,鉴于此,智慧医疗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一下两点:

3.1 针对移动互联时代智慧医疗服而开发的应用的监理

首先,智慧医疗应用软件的开发由于其受众群体庞大,软件开发既要涵盖所有用户的需求,又要对特殊用户有特别的设计,例如,对于老年使用者需要对软件界面的设计上考虑的易用性以及易读性;而对于视力不好的患者是否需要增加语音控制的选项;对于听力障碍的用户增加光信息提示或震动提示的功能;对于患有急性病的患者需要有快速反应按键,比如一键呼救等功能。这些都是在软件需求阶段需要明确的,所以监理在工作中要尤其加强需求调研阶段的跟踪和把控,全面了解软件开发需求,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严格审查,确保最终软件设计完全响应用户的需求。

其次,对于应用软件,无论是通用软件还是专业软件,都遵循这一个软件开发的周期,从需求调研、设计、开发到测试、运行。在这些过程中监理主要注重一下问题:

3.1.1 质量控制

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一个信息化项目,质量的优劣是指该项目是否到达的最初的需求。人、计划、方案、环境等条件都可能成为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些因素,在项目中进行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合理的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不切实际的计划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使得计划看起来很美妙但其实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从实际出发项目无法达成这样的目标的,质量的合格也就无从谈起了;其次,通过明确的层级划分且对每一层级的角色与责任定义明确,管理和技术的分离使得各项目干系人能够很好的参与和开展工作。这些措施实现了对人因素的控制,大大提高了参与人员的工作效率,明确责任使得参与者对自己承担的风险有了清楚的认识,减少了顾虑,如果出现问题也能更好的处理,做到责任清晰,减少了纠纷的发生;最后,整个项目流程都在控制和组织之下,把质量控制点作为项目关键点,使我们在项目中发现质量控制点的偏差与变化,并可以及时的对质量的改变加以控制和修改。

3.1.2 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

在一个项目的进行中,变更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变更的发生往往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最终的质量,所以如何有效的对变更进行控制,也与项目的成功息息相关。软件开发项目中,变更可能随时发生,但是有些细小的变化在前期可能不足以引起注意,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可能不断扩大并最终影响项目实施,甚至直接导致项目最终失败。前面说到做好计划并使得整个项目都在控制和组织之下,并且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对项目的要求、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强调业务的合理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细小的变化总能被很快的发现并及时的处理,控制了变更的影响,减小了风险。

3.2 应用软件的物理支撑系统的监理

所谓的物理支撑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以及相应的数据库所在的存储系统。对于这两方面的建设工程,赛迪监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涉及各个行业的项目案例,在监理方面的重点以及难点,总结说来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3.2.1 W络建设的监理

网络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先进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性、经济性、开放性以及可扩展性。监理在工作中针对网络系统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包括:

对网络系统整体方案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通过专家评议、横向比较、厂商咨询等方式对整体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控制进场设备检验报验、设备家电测试、设备上架安装调试。监督施工方做好调试记录及系统测试报告;

网络系统安装调试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做好试运行记录等保障工作;

检查施工方提交的试运行报告,并对相关人员培训后申请验收,提交相关文档,审核通过后由验收小组进行验收。

3.2.2 存储系统建设的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