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逻辑思维的优势

逻辑思维的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5 10:13:19

逻辑思维的优势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1篇

公务员考试需要逻辑思维能力

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该考试从人的特定思维入手,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支撑,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①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检验未来的公务员是否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考生认为行政能力测试就像是另类的智力测验,而我们都知道,智力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它是对应试者就某些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解决,检验考生阅读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能力的测评方式。②该考试是考核对逻辑知识的具体应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中的综合分析、准确判断、适当概括的能力,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新颖的思路、灵活的方法来自考生是否具备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水平。因此,申论考试的前提依然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逻辑基础知识,经过不断的积累、训练,使自身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眼界开阔。

综上所述,两科考试的考查,主要体现为所谓“能力倾向”,而“能力倾向”是以“智力”为核心的,“智力”则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所以考生们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复习,但考试成绩并不高。原因就在于考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逻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缺乏如何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大学逻辑学教育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逻辑学是不被重视的课程,这与社会需求形成反差,需要教育部门尽快解决,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国外,逻辑教育一直被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在我国,逻辑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逻辑知识的传授,大学教育在培养非专门人才的逻辑学教学也面临困境,教学地位在高等教育中不断下降,有的专业将逻辑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其学科优势和竞争力越来越不明显。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层面看,我国本科阶段设有逻辑专业的仅有北大等几所学校,设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点的大学、设有逻辑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不多。近几年各逻辑学位授权点又连续不能完成招生计划,造成高校逻辑教师整体上学历起点低,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本科期间学过一点传统逻辑,知识结构单调,不成系统,没有高层次逻辑研究的基础。③受课程地位下降的影响,高校逻辑学教师的师资队伍不断减少,造成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难,直接影响了逻辑学专业的普及和深层发展。

逻辑学的作用

目前,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所遇到的尴尬境地,主要是公众对逻辑学的作用认识不足,那么逻辑学的作用有哪些呢?学习逻辑知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逻辑学能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具体训练,借助于符号和公式等手段来理顺我们原有的思维习惯,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形式化(机械化)地思考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增长。当今各学科日趋系统化,生活日益符号化,似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能力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以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④

逻辑学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思维效率也就是思维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出的正确思维成分或有效思想的数量和质量。逻辑学要求我们在思维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有利于人们减少思维的弯路、避免误入歧途,由此,就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效率。另外,对逻辑学的深层次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才得以发展,可以说,当今计算机是人类思维效率极限化的机械化实现。

逻辑学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如果不以逻辑为基础,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尽管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途径和方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逻辑教育无疑是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提高人们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这主要是由逻辑的实质所决定的:创新基于创新思维,创新过程实质上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互补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思维习惯,在推理、论证中想象、顿悟。

总之,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呼吁社会对逻辑学作用的正确认识,重视逻辑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在大学教育中尽快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大学毕业生的公务员考试提前做好准备。(本文为“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注释:

①谭林斐:《从命题角度解读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10-11。

②何美荣:《浅谈公务员申论考试》,《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③张路安:《高校逻辑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④何向东、张绍友:《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2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逻辑特性;社会功能

一、何为批判性思维

谈到批判性思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学者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问答法,他利用启发、比喻等手段,通过不断问答,使对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从而不断驳倒错误看法,以求接近正确知识。但是在逻辑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只能接近而无法达到的思维方法相较经典逻辑而言,并不占有优势,经典的演绎逻辑以其“合理精确的推出结论”受到人们的推崇。

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时期,形式逻辑运用符号化、形式化等人工语言的方式,使得逻辑学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显得捉襟见肘:对于一个演绎推理,经典逻辑认为它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并不存在其他中间状态,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导向在科研活动中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化的划分与分析,并不能解决实际难题。

我们可以举个简单地事例:吸烟好不好?如果从经典逻辑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找出所有吸烟不好的原因,如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增加生活成本等一系列的理由,难以穷尽。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简要举出几个理由就可以了,就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虽然论据对论点的支持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但是用于交际、论辩足矣。

对于这样的一个论证过程,我们很难说它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单从经典逻辑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是不恰当的。但是我们不能怀疑这个论证的结论获得了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非绝对化的,非形式化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现实需求使逻辑学的发展和研究需要转向批判性思维。

谈到这里,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我们该如何定义批判性思维呢?在笔者看来,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就其本身属性而言,就是一种抽象存在,不仅指谓具体思维技能和方法,更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运用认知技能和策略以增加获得期望结果可能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批判性思维服膺理性、逻辑和真理,是一种讲道理的、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其基本预设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接受质疑和批判;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论证为自身辩护。

二、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特性

(一)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容就是逻辑思维。二者属于种属关系,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思维去考察事物。其次,作为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批判性思维的进行必须借助逻辑的工具。这种借助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思维需要借助命题表达,对所提出的问题需要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论证,这些都必须符合逻辑的规则。最后,逻辑理性通过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精神则本质地蕴含在逻辑中。

(二)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有与批判性思维并非像经典逻辑那样,具有形式化的结构,这就很容易使人将其与非形式逻辑混为一谈,批判性思维的倡导者们的“去符号”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就是非形式逻辑,也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能够不遵守形式逻辑法则。

三、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功能

(一)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建构理性化的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亟待需要理性社会的建构,以克服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些列无序、失衡、失范现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理性的需求是社会存对社会意识决定性作用,无疑,批判性思维作为补充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力不能及的角色被人们重新重视,它要求语言概念名确,判断恰当,推理具有论证性,严格遵守逻辑规律,对实现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和有序化、规范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知识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并且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其倡导的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对于推陈出新,创造新事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理论创新主要就是批判性思维在起作用。

(三)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和谐社会

由于批判性思维具有逻辑的特性,因此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理性和真理为前提,而当下,我们大力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其本质上就是要以理性的态度去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共同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规约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理性的法则。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3篇

关键词:认识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64-01

一、初探渊源

认知逻辑关心知识和信念概念,并源于哲学中对这些概念进行逻辑分析而发展起来的。认知逻辑也被译作认识逻辑,是认识论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认为认识论逻辑包括问答逻辑、假设与支持逻辑、信息逻辑、归纳逻辑以及本文要介绍的认知逻辑,而认知逻辑则又包括断定逻辑、知道逻辑、信念逻辑、自知逻辑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逻辑学相关知识来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有利于我们所力图探索、建设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认知逻辑的研究

认知逻辑是认识论逻辑的组成部分,在逻辑学思想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应该受到重视,也应该进行深入研究。80年代前后,马希文教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曾与麦卡锡(J.McCarthy)合作从事过有关认知逻辑的研究,用认知逻辑的思想设计了对话解题系统KP―O。在认识逻辑研究方面,鞠实儿采用逻辑分析与心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经典自我欺骗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研究展示了逻辑分析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认知领域研究中的优势,为以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认知逻辑的研究范例。周北海在《多主体认知逻辑》中运用广义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两种方法对多主体认知逻辑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基础上对多主体认知逻辑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的项目中认为认知逻辑可作认识逻辑,主要是研究知识和信念的形式化问题的逻辑分支。并认为认知逻辑是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所“发现”的核心工具之一。

(二)国外对认知逻辑研究

国外在20世纪40年代就对认知逻辑有了专门的研究,1947年卡尔纳在《意义与必然》讨论中带有相信和断定认知模态词的语句。这可能是最早的认知逻辑的研究。1948年,波兰逻辑学家耶西发表的“多值逻辑与内涵项的形式”论文中提出了关于信念逻辑的7条公理,信念逻辑也成为认知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对认知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作用。1972年霍丘特发表的《认知逻辑可能吗?》中提出了认知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了相关的阐述。再早几年葛提尔发表短文《有掂的其实信念就是知识吗?》中又对认知论知识和信念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这对于认识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概念性的补助。2006年荷兰逻辑学家J. 范・本特姆发表《认知逻辑与认识论之研究现状况》中认为认知逻辑则是作为对认识论的一个贡献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工具而产生的。并利用可能世界的域定义上面的公式的模型论语义提供了一种外延思考方法,从而可以考虑在给定情形下主体知道或者相信什么。

三、应用意义

(一)理论意义

认知逻辑试图通过逻辑演算的方法来研究有关知道、相信、断定、认为、怀疑等这些认知问题的一门逻辑,对于认知逻辑的研究而言,逻辑学家主要关心的是与认知概念有关的一些模态词的逻辑性质以及在此模态词之上所形成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地,认知逻辑将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等认知模态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认知逻辑与推理密切相关,而信念逻辑又与量化归纳推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认知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推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意义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对各门其它具体科学的创立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切具体科学都不可能脱离逻辑所划定的内容范围,都需要概念、判断、推理,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对于认知逻辑的总体而言,它主要处理有关断定、知道、相信、认为、怀疑、理解、意识等认知概念的逻辑问题。认知逻辑将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等认知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在日常生活中,知识和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多数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知道或相信的事情。当我们为了用某种特殊方法来编程实现需要说明行为的主体时,就会广泛涉及到知识的表示和推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力量,除遵循思维规律、正确运用思维形式之外,还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在本质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思维方法论,把认知逻辑思维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别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中,会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4篇

1、在知性感觉上,男性视觉能力较强,尤其在空间知觉上。所以男性在辨别方向,寻找道路和线路要略胜一筹。女性的听觉灵敏性较好,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要优于男性。

2、在语言能力方面,女性在语言的流畅性,读写和拼音方面都比男性强,只是在词汇量,推理和逻辑性上稍差。

3、在思维,记忆和想象方面,男性多偏于抽象逻辑思维;女性则多偏于具体形象思维。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以男性较强,而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女性略占上风。男性的想象多属于物与物的关系,倾向于逻辑性;女性想象则偏重与人与人的关系,倾向与形象性。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5篇

我倒不觉得女人对哲学有多大坏处,也许还有好处。哲学是干什么的?是要把握世界的整体。为什么要把握世界的整体?为了把握人生的根本。所以,出发点是人生,这是灵魂的要求,哲学想靠头脑的思考来解决灵魂提出的任务。可是,头脑只有一个工具,就是逻辑。康德早就指出,逻辑没有这个能力,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据我观察,事实上,历史上一切真正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最精彩的思想都不是靠逻辑得出的,逻辑更多的是表达手段,在逻辑之前,这些思想已经作为信念和直觉存在了。所以,信念和直觉在先,逻辑在后。那么,对于一个哲学现象来说,最重要的秉赋就不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而是直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女人搞哲学的长处和短处。女人长于感性,在这一点上女人不占优势。男人长于知性,酷爱逻辑,容易导致感性的退化。形而上冲动意义上的理性,应该说属于天才,不论性别,但总的看来在男人身上好像要更强烈一些。不过呢,通过怀孕、生育和哺乳,女人用身体体会自然的神秘,又在形而上体验方面占了优势。所以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走。我同意林语堂先生的评价:男人懂得人生哲学,女人却懂得人生。如果男人不听女人的指导,他搞出的人生哲学必定是对人生的歪曲。所以,女性的智慧可以为解决这个危机做很大的贡献。

可是,我仍然坚持认为,女人不必也不宜直接搞哲学,为什么呢?理由之一是搞哲学毕竟还是需要逻辑的,少不了这个整理和表达的工具,而这是女性的弱项。这个弱点还影响了女性优点的发挥,因而逻辑思维混乱,常常把感性和理性、生活琐事和根本道理搅成一锅粥。理由之二就是怕她们反而被哲学损害。我真的认为,哲学对女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女人对哲学的害处,再说,让哲学受点损害没关系,我可不愿让女人受到损害。我反对女人搞哲学,实出于一种怜香惜玉之心。

总之,我认为女人对哲学是能够起极好的作用的,这个作用就是用她们的优点来影响男人,影响世界,让世界在“永恒的女性”引导下变得更丰富、更合乎人性,如此对哲学产生的间接影响远远大于她们的直接参与。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6篇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及意义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高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初步逻辑思维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尽快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最大限度地提前这一过渡的转折期,发展思维的自觉性。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三个阶段。虽然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能力拓展其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应遵循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1.通过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和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水平有密切关系。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2)变式问题,指的是同一个道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题。设计变式问题和训练,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3)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接替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导引。这种探究式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解答此问题的新颖方案;(4)设计陷阱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恰当地设计导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训练,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3.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同时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要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常常不止一种,有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即一题多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答案。

4.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思维依赖性强,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动脑,不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不期望得到现成的答案,充分挖掘优秀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心灵才能手巧,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愉悦的操作环境,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这些都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计算机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实践教学的主旨。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这一优势,推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调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较贴切的案例,让学生接触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相关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案例,再通过其中的内容引出对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不确定的问题和方法提出疑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索,研究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点,同时他们还明白了遇到问题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和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不但使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的应用,还使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需使用的教材是整个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实践教材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对应知识点: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实例练习:案例实施的基础,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技巧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3.案例的实施:与实例练习的作用相似,主要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灵活应用。4.任务驱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对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和观察可以发现,文科生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科生则正好相反。有人说过,科学创新人才不能只是逻辑思维缜密,还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启示,再用缜密的逻辑去探究。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由想象和假设开始,然后才有了独特的见解和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维是创意的切入点,是激发创新理念的要素之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可有效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因此,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能只侧重逻辑思维或者形象思维的培养,而是要两者兼顾。形象思维作为创意的切入点,逻辑思维作为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方面应持续探究并完善,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要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日常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象(知识点、学生类别)不同,教学方法和技能也因此有差别。例如,对于flas设计,如果对象是文科生,就应教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去处理,引导他们用逻辑思维去观察、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自己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理科生而言,教师要引导理科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要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劲松.浅析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5-27.

逻辑思维的优势第8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作者:魏凤琴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西安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