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7 10:23:18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1篇

1营养与保健方向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预防专业本身的发展演变是在经典的四大卫生基础上进行的特色发展,这是预防专业发展到今天21世纪的必要性。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而特色教育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预防疾病的内容更加广泛,这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营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人类的健康长寿及疾病的发生和康复息息相关。但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人群中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同时存在[1]。目前,人类疾病的致病原因近70%是来自食物、膳食等环境因素,因此,食物、膳食对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癌症等有着决定性意义。国务院高度重视公众营养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改善公众营养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在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管理条例》中规定,对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求配备专业营养师[2]。在高等医药院校应设置医学营养或食品营养专业,强调了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公共营养师也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的新职业,营养与保健知识在未来预防疾病领域中的需求会不断增高,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营养与保健方向的培养体系,进行特色预防专业建设十分必要。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设置预防专业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广东药学院作为广东省最早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高等医药大学,自1978年一直招收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广东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以来预防专业按照国家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预防专业人才,其中1990至1995年培养了第一批营养方向的毕业生,1995年因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后停止招生,因此在原有师资基础上设置营养与保健方向是完全可行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的设置,使预防专业学生在掌握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后期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的学习,可以系统学习有关营养和保健的知识,对即将踏入社会的预防专业学生在就业的竞争力和扩大就业领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在后期分流中设置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及预防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相对接,培养地方特色预防医学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调整思路,进行改革,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3]。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也是地方高校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4]。因此,结合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在地方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是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5]。我校作为省属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即为地方服务是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发展,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疾病防控培养应用性强的高级卫生人才,不仅是高等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珠江三角洲地区稳定且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下,培养地方特色预防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样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及专业特色。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营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营养与保健的专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广东省一直以来仅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开设有预防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6]。目前对于疾病预防的有效方式是采取合理的营养膳食模式,针对健康人群起到预防作用。地方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只有顺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使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真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使高校人才培养真正做到跟上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并在为服务社会中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3面向珠三角地区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

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地方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如何使预防医学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作用,是预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特色设置的思路。据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慢性疾病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上升。因此,预防和控制各种新老疾病仍然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公共卫生事业重要的工作内容[7]。总书记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因此要立足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将人才培养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务院提出加强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应急医疗救治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的规定,预防人才培养要及时作出调整[8]。疾病防控工作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核心内容之一,要实现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实现预防疾病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饮食安全、合理营养是疾病预防控制的根本[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因此,社区是今后未来作为人群疾病预防的重要基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是地方实现新时期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向社区卫生的转移,疾病的预防手段也发生变化,即以社区为中心,以人群为目标,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综合手段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广东省是全国的人口大省,对预防疾病所需的专门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据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目前广东省卫生专门人才特别是基层单位学历及素质普遍偏低[10]。因此,为适应广东省卫生事业发展,需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培养具有动手块、能力强的大批应用型预防医学的专门人才,真正为广东的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 国内外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各国高校都在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普遍实行有利于综合人才成长的学分制,开设大量的跨学科课程,选修课比例为课程的25%~40%;美国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欧洲很多国家更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流行,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预防医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培养不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调整教材和实习内容,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迫切要求、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还应能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卫生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从医病到医人、从个体到群体,还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上[1]。“单一性培养模式”已经失去其市场竞争能力。根据WHO对21世纪培养医生的要求和目前我国医疗的现状,注重以社区为导向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其具备医疗-预防一体化的思维和意识,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型人才的要求,改变预防与医疗脱节的状况[2,3]。从全球卫生战略的高度、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及我国现实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预防医学教育21世纪的根本任务[4]。

二、 广东药学院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广东省是我国医药工业大省,“九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将医药工业作为本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的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要求。广东医药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为我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作为省属医药院校的广东药学院,在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中,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来,勇于面对挑战,紧抓发展机遇,在50年的办学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坚持并发扬“以药为主,医药结合”的特色,遵循面向医药卫生行业,逐渐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思路:即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定位相对接、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满意度较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的满意率超过95%,近87%的接受调查的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有调查的单位均表示欢迎该校的毕业生[5]。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广东省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已发展到21个本科专业,涵盖5个学科门类,药学和预防医学仍然在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学科都分布在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预防医学都先后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

三、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过各学院教师和同学的努力,去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学校存在的薄弱方面,如整体学术水平,现有专业之间不协调,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资源浪费等。为了使我校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学校的建设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1.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有三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中西医临床方向)。过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中西医临床方向的课程设置,在与纯西医或纯中医大学的临床课时比较,西医及中医的临床课时均受到严重压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造成的后果是:(1)理论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本科知识沉淀不够深厚,变得和专科生无异;(2)毕业后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均不能达标,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应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终身本领,临床技术培训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实践能力。

2.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参加以社区为范围的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但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具体运作及教学质量的控制较难,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与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而我们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基层去,如果没有雄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就很难在基层扎根,发挥为社区和基层服务的作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进步,对全科医学或社区医疗卫生方向学生的要求,从某些方面讲可能更高,而且和临床医学专业一样,他们要考医师执业证;按照目前我国社会及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果减少临床实习或降低学习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按照普通医药院校的标准来进行认真、严格的培养。

3.目前其余需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专业存在的问题

广东药学院有很多专业及方向的学生安排了临床医学课程,目的是让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生理等,教师要在短的课时里讲解某疾病的所有知识给学生,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只不过是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初衷可能相差较远。

四、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东药学院朱家勇院长和吴梅兴书记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5,6],均着重提出,学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依托五级实践教学平台,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即“早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中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后期科研实践技能培养”,形成空间与时间立体化的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广东药学院服务对象的特色定位是:“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将多年办学实践和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而提炼出来的办学特色。药学是龙头,预防医学是优势,临床医学是支撑。临床医学专业是药学和预防医学的支撑,是广东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理念,建立“分类教育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分类教育模式就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行临床医学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广东药学院的教学框架下,临床医学专业怎么做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强有力的支撑?怎样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转贴于

1.完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涵和目标

(1)认真执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中西医临床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按照普通医药院校的标准来进行培养。不管三个专业方向的区别有多大,基本的理论课程都是不能少的,只是理论课时及临床实习时间分配有区别而已,要实事求是,做精做细。

(2)合理、积极、创新安排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广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探索专业平台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 等创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开设中西医结合的系列讲座,特别是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通过“中西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后期导师制等。摈弃陈旧老化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打破中医、西医课程自成体系、互相分离的现状,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研究和实践,使中西医课程之间有机衔接,反映学科最新成就,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深度交叉

强调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教学的深度交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疗的重点转向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随之变化。临床与预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深度交叉,既培养在基层能做预防工作的临床医生,又培养具有扎实临床技能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应成为我们培养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临床医生具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可成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防病治病工作的最佳连接点;而以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扎实的临床技能培养,将更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疾病预防控制职业发展形势,发挥更好的作用。

发挥广东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合理安排并最大程度上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现有临床和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设置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的交叉力度,将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临床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深度交叉,达到培养造就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根据世界预防医学发展的趋势(即在应对和处理急性大规模传染病时需要更扎实的临床医学技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担当双重角色,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的安排进行训练。既要有扎实的预防专业知识,也要有全面的临床医学技能。

(2)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为毕业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好的作用做好准备。

3.认真对待本科其他方向如药学及其他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学

临床医学院专业作为药学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临床医学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面,设置合宜的课程框架,开设精选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确实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个广东药学院好比是一支舰队,衡量其前进快慢的标准不是看跑得最快的那只舰,而是跑在最后的那只。学校的发展应该也是一种各专业的互相支持、支撑,有机、协调发展。通过积极、有效的内涵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要为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7],力争在国内外学术界有更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余金明,王阳.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Delphi专家咨询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5):251-254.

[2]叶葶葶,傅华,夏昭林,等.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生[ J].上海预防医学, 2001, 13(10): 454-455.

[3]郭淑霞,张翼华,秦江梅,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实践[J]. 农垦医学,2007,29(3):223-225.

[4]沈慧; 郑媛媛; 郭俊生. 浅谈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02-203,207.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4篇

Study on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ibet University

WU Jibin Deji Lhabasangzhu Zhaxideji Cis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Tibet An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chedul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thods 231 preventive medicine bachelor students from 2008 to 2012 grad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eachers and staffs in college and practice base were collected. Generally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for courses, number of class hours, practice of clinic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s well as quality of teaching were inquiried, and suggestion and comment of curriculum were included.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was good in most of students, but there were 57.0% students (non-native Tibetan language) need strengthening of skill of oral Tibetan, student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 and capacity of profession accounted for 43.3 % and 51.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urriculu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eeds further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hallenges Tibet.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Countermeasure

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事件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少[1]。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应急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指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2]。随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2003年起,全国每年预防医学本科招生已超过6000人[3]。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4年招收了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了培养适宜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对象为我校5个年级的本科班学生。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1.2.2 问卷的录入和分析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录入到SPSS 18.0,就业信息通过Excel导入SPSS 18.0分析。主要分析率、构成比。

1.2.3 质量控制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对问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质量。在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各班班主任和学生科的积极配合下,每个班级所填的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填写,发问卷前都做了详细解释并现场调查,现场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8~2012级在校学生231名,其中男136名(58.9%),女95名(41.1%),藏族学生113名(48.9%),汉族学生104名(45.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4名(6.1%)。调查期间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010级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正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发放231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主要从以下12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不满意选项中,对藏语会话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57.0%、43.3%),其次为科研能力的培养(33.8%)。见表1。

表1 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情况[n(%),n = 231]

注:藏语会话能力是指母语为非藏语学生的日常藏语会话能力

2.3 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

主要从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等课程设置的11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安排满意度,2008级学生中有45.9%的学生认为满意,而2012级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认为满意。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是2012级学生较高。2008级学生中有67.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较短。2010级学生中有57.6%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安排较短。见表2。

2.4 需要增减的学习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2008~2012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2008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素质和藏语口语能力。见表3。

3 讨论

课程体系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设置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全面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ERPHE)[4],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培养涵盖了6个领域的37个条目。为了达到全国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相对不便,卫生服务的半径大、难度大,同时,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我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高校,需要针对西藏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计划。因此,在2008~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2010~2012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等满意度,以及对任课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收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本研究将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高于2008~2009级学生,但也存在着西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如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要求在五个班级中具有共同性。在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级学生被安排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水县4个乡卫生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临床专业实习,在进行入户调查和门诊就诊时,非藏语为母语的学生们发现与当地农牧民之间语言交流有障碍,极不利于开展专业工作[5]。在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为农牧民[6]。目前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农牧民不懂汉语文,藏语文是基层主要的交流工具。我校培养出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沟通的基本能力。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藏语文等级考核要求外,还应加强藏语口语的学习,特别是医学术语方面的藏语交流能力、防治疾病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中,在原有的公共藏语文76学时的基础上,我校计划在第5学期增加藏语文医用口语课程36学时,同时开发与编写相关的教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藏语为母语学生的藏语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在应届学生中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外语能力的要求,部分来自基层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达标了,但因英语能力差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运用英语能够及时查阅国际上发表的各种文献,与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之一[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应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当然,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预防医学群体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还要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必须拓宽其知识领域,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提高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以及人文素养等,使之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8-9]。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是值得公共卫生教育思考的问题[10]。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应当具有实验室分析的能力,还应具有进行现场调研、开展疾病控制和人群预防保健的工作技能。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要有及时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9]。长期以来,鼠疫、麻疹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是西藏地区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r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DC)重点防治的传染病[12-14]。西藏大部分高山草甸地区分布着喜马拉雅旱獭,此类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宿主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12]。因此,西藏的鼠疫防治工作任务尤其繁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提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我校通过“211高校”、中央财政支援高校发展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途径,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给予了政策倾斜,先后投入近540万元购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此平台的建设为拟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数,还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西藏高原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课程,如增加“西藏地方病学”课程的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聘请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讲座和现场疫情处置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各种重大中毒事件、自然与意外灾害的控制方法、卫生应急策略、应急机制等。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数,教学内容紧密地与西藏地区公共卫生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带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方法和内容。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技能。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档案;档案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56-02

1预防医学档案特点的概述

1.1点多面广

就预防医学档案的内容来看,点多面广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例如既有疾病的防治和卫生监测检测以及科教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以及重点业务活动的记载等。而做好这些工作,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是周期性的或者中断后反复开展的工作,尤其是其开展的范围在涉及本系统的同时还涉及其他相关部门或专业,在地区上来看,不仅有本地的,还有相邻省份、全国和全球性的,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档案的内容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1.2种类繁多

就预防医学档案的内容来看,种类繁多是其另外一个特点。这是因为其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群体性预防活动进行了真实的记录,且所制成材料以及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具有多样性。例如甲骨文、纸质材料、声像材料、硬盘、光盘、磁带以及采集的样品和珍贵的标本。因此预防医学档案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种类繁多。

1.3形成周期长

人类在同病魔开展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使得我们对一些疾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尤其是一些对人类健康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从出现到消灭需要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达一个多世纪之久。例如以前最常见的“天花”疾病,虽然目前在我国已经消除,但从出现到消除经历了170年之久。由此可见,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必须经过漫长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2预防医学档案的作用分析

一是有助于对预防医学发展规律的研究,从而对疾病进行监测和预控,从而为确保人类健康奠定基础,因而在对预防医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为预防医学试验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研究预防医学过程中,其具有继承性和可传递性以及连续性较强的学科,因而必须在预防医学档案内容里对预防医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三是为有关卫生法规和标准决策的制定以及预防为主方针贯彻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是由于在这些法规制定和方针政策实行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档案,才能进一步作出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决策。

3如何促进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3.1常规性措施

3.1.1致力于档案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在意识到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疾控档案作为疾病预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以及疫情的处理的重要依据。因而必须致力于档案管理体系的健全,做到任务分解的同时确保职责得到有效的明确,在疾病预控制度和工作手册制定过程中,应加强对各档案室在档案收集和整理以及归档过程中自身职责的所在,并由每个业务科室选派一位档案员负责对本科室的业务工作档案的收集,并将其移交综合档案室,再由综合档案室的档案管理员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及归档,且加强与各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并加强业务指导,从而促进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3.1.2致力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往往只是采取纸质化的方式进行记录,而这一记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例如设置专业的计算机用于档案的管理,并选用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的管理,以最佳的查询方式,确保各种档案能在第一时间查询和利用,并在互联网平台下建立局域网,每个业务科室就能与档案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疾病预控工作的要求。

3.1.3致力于档案信息反馈及时性的提升

一旦发展重大传染病,不仅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重大的威胁,还会给社会与经济的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而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形成的文字和光盘以及照片等相关档案信息,实际就是对这一过程进行真实的记录,在积累疫情预控经验的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合理和科学的依据,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因此在发生重大疫情时,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确保反馈的及时性,为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依据。

3.1.4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做好在职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致力于自身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等综合水平的提升,成为懂得档案管理和预防医学知识的新型复合人才,并积极参与单位的培训工作,在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做好表率工作,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

3.2创新性措施

3.2.1致力于档案管理意识的创新

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的根源。因此,作为领导,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意识,充分意识到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全员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促进全员档案意识的提升,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共同努力和支持的档案工作氛围,与此同时,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数量良好的信息观、时效观、协作观和竞争观,致力于自身观念的提升,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在整个疾病预控工作中的重要性,从传统的管理型职能转向服务型职能。从而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以档案管理意识的创新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的实现注入活力。

3.2.2致力于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

虽然档案管理内容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涉及的内容将会更广,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和管理的科学化,就必须对档案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一是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做好制度的创新为档案管理成效提升奠定基础,有助于卫生疾病的预防和协调,并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致力于制度体系的完善,确保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井井有条、有法可依,尤其是疾病预控重心应制定相应的档案接收到销毁等一系列程序的执行制度,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实现。二是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分析和研究,结合预防医学的需要,精心编制检索目录,从而为档案查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提升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依据,因而必须对档案馆内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价值较高的信息内容,编制开放利用的档案资料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档案查询提供便利,最终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的实现注入活力。

3.2.3致力于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

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式,因而为了科学化地管理预防医学档案,就必须致力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下,因而对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的重要渠道就在于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人员应利用现代档案管理方式,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档案的开发和检索以及应用的服务系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档案查阅的需要,最终确保各种疾病得到及时地预防和治理,确保管理的科学化。

3.2.4致力于服务方式的创新

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因而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服务方式及创新。一是要拓宽收集面,防止档案材料的流失,使档案更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实际情况,为档案利用打好基础。二是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借阅模式,扩充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积极主动、热情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配合研究任务,分工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的档案资料。

3.2.5致力于宣教方式的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大力开展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预防医学档案还是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开展宣传、培训专业人才的有力工具。利用档案可以编写卫生科普读物和教材,绘制卫生宣传图画、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编写卫生年鉴等。在宣传中,不仅要说明档案的重要性,而且说明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的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提高领导及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如何促进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档案科学化实现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预防医学档案特点和作用,致力于档案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档案信息反馈及时性的提升以及自身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并致力于预防医学档案管理意识、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宣教方式的创新,最终实现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以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疾病预控工作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春玲,刘鸣,田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5):573-574.

[2]甘荔.新形势下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6):1659-1660.

[3]王林.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创新探究[J].云南档案,2008(7):17-19.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6篇

一、关于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卫生专业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创办以来,虽然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培养了不少卫生专业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和旧传统观念的影响,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始终未能明确,盲目性很大。五十年代照抄照搬苏联的卫生专业教育模式,对当时我国卫生人才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毕业出来的学生,由于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轻视和歧视、专业思想的不巩固或分配专业不对口等种种原因,毕业后改行的比例不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人公开向学生宣传“卫生专业毕业生与卫生局局长平起平坐”的论点,有人提出以减少卫生专业的临床教学内容等办法来巩固专业思想,这些论点与做法,事实上脱离了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实际,违反了卫生专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历届入学的学生即使到了专业学习阶段,对其培养目标也仍不明了,甚至连任教的老师也说不清卫生专业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粉碎“”之后,中央卫生部于1977年颁布了高等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身体健康的卫生医师”,这一培养目标,现在看来,原则是正确的,但很不具体,对“专”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卫生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国经济建设、人民健康事业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卫生专业的课程设置沿袭苏联做法,课目达36门之多,总学时数为4000余学时,居医学院校各专业之冠。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各科学完后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卫生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接踵而来,“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医学基础课得不到巩固,卫生专业课学得不深不透。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卫生防疫部门对高级卫生技术入员的客观要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仍是高级卫生专业人才苦恼所在。

其次。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顶防医学是一门群体医学,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影响健康与疾病分布的囚素,制定洽拼旅并考核其效果。近年来有人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业已成熟的客观必然〔3〕。现行高等卫生专业教育,虽然较医学专业教育来说,适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课释设置,教学内容要比医学专业为多,但仍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诸如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尚未开设。现行卫生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切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模式。

此外,现行卫生专业课程粗分为普通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卫生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往往集中于最后一学年内。时间短促而又集中,显然存在“头重脚轻”之弊病。不利于专业基本理论的学深学透,专业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以及独立分析向题解决向题能力的培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卫生条件较差,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高等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这样一个国情出发,是否明确具体地提出培养“又红又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身体健康的卫生医师”更为确切?这种提法既能体现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为总原则,又强调了卫生专业学科的特殊性,社会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

二、关千卫生专业教育分工与课程设

围绕高等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我国卫生专业医师的培养途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多快好省地输送合格人才,也是我们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顾杏元副教授,龚幼龙同志等在评述国外卫生专业教育体制后,建议我国在医学院卫生系基础上建立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学院)和进修学院,以培养卫生专科医师连志浩竹门志建议将现行医学院卫生系改为卫生本科进修系和卫生专科进修索,作为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卫生专业进修教育,以此培养卫生医师和卫生专科医师。叶恭绍教授主张医学院卫生系尽最大力量、培养更多的卫生医师。这些意见的提出,有着各自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于博采众长,办好我国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北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相继创设独立干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院,招收医学院毕业生进行卫生专业的进修教育或者专门化培养。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在于:人学学生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工作实践,基础扎实,进校后通过卫生各学科的专门化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都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毕业后某一方面的工作能力较强。这种大学毕业后再教节;的缺点是培养期长,所需费用大。近年来,国外对干这种独立于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院是否恰当持有不同看法。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南斯拉夫、加拿大、菲律宾等)的大学或医学院也有逐渐设置4一6年制卫生系的趋向。我国医学院现行卫生专业医师的培养办法是在医学院内与医疗系平行设立卫生系,进行医学早期专业定向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显然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所需费用也节省得多,有利于早出、多出人才。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结果是“医学系头上加顶帽”,面面俱到,样样都学,没有体现卫生专业特色。这样做似乎是在培养卫生专业的“通才”,而事实上既削弱了卫生专业所需的普通基础、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无法将卫生专业学深学透,失去了专业定向培养的实际意义,毕业后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再学习,才能逐步胜任本职工作。千我国卫生事业、医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主张采取多种形式共存,按照我国卫生防疫事业需要的知识给构培养高级卫生医师。对于一些普通茫础、医学基础、卫生专业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条件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学院校,建议重点进行普通卫生专业毕业后再教育,学生来源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卫生系毕业1一2年左右的卫生医师,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后,人学进行2年左右的专业化培养,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重建和新建的卫生系、预防医学研究机构、省市地卫生防疫部门输送高级卫生人才。

“”后陆续重建或新建卫生系,反映了社会对卫生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从我们江苏卫生专业人才的初步调查来看:卫生专业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为1:13万,按照目前培养数量,到2000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恐怕难以实现。象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新增17个卫生系并不算多。但从条件来看。起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卫生系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条件很差,高等卫生专业入才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而,我们建议:中央高教部、卫生部应对重建、新建的卫生系进行详细探人的调查摸底,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稳步地院系调整。凡具备一定条件的系,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扶植,凡条件很差的卫生系,可调整下马,实行邻近合并,合并后的卫生系应当面向相应省、地招生,实行定向分配。这种调整,有利于保证高级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有利于集中优势,早出、多出、出好人才,符合当前中国国情。

此外,在明确各自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的基础七,有计划按比例地大力发展卫生专业人才的中等教育(包括防疫医士、卫生检验士、营养士、妇幼保健医士、食品卫生医士、工业卫生医士、资料统计技医士等等)可以多快好省地解决现实向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下作。高等卫生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月是培养日标的具休体现。课程设置涉及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年限、入学前文化水平、毕业后工作等等。由于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迅速发展,学科的分工一方面表现为越来越细,一方面表现为互相渗透越来越多,导致知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知识量呈爆炸性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有人主张延长学制年限、增加课程设置来加以解决。卫生专业也不例外,根据我国30多年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卫生专业的学制应以五年为宜。同一专业学习年限应当一致,但可以根据各地卫生防疫事业的客观实际体现不同特色的课程结构,重点放在学生智力培养而不是课程设置的育目增加。这样可使学生毕业时,知识和能力结构有不同侧重,做到“胸中有数,各具所长”,以适合社会劳动的分工。改变“大学办社会”的状况,适应现代预防医学迅猛发展的形势。因此,在培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各医学院卫生系应根据所在地区卫生防疫机构的学科分工和需要,扬长避短,培养相应的卫牛专业人才。从江苏卫生防疫事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江苏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健康事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县以土卫生防疫站逐渐由卫生科、防疫科分化成为学校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防疫、地方病等不同工作性质、不同门类的工作科室,设备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更新,多学科相互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形成比较健全、适应性较强的卫生防疫网,预计这种形式若干年内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基千这一点,我们主张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所侧重,在现有设备条件下,重建或新建卫生系的医学院校,每届招收60一70书学生。根据本人志耳,分设两个专业(一是以流行病学为主的防疫专业,二是以劳动卫生学为主的卫生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学时数可根据专业特点作相应变动(见表一)。卫生专业教育的如此分工和课程设置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适应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需要。2.有利于高级卫生专业人刁‘在知识结构上更切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启发主动学习精神。毕业分配方向明确,专业对口,思想巩固。4•有利于培养具万博而深的知识的卫生专业人才,促进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学科的发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5。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卫生专业的教学质量,突出卫生专业教育的特殊性、社会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无论是独立于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还是隶属于医学院校的卫生系,更确切地说,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应逐步成为综合性大学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高等医学教育才能随着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加快其发展步伐。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34-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偏见;学生,医科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的社会公共问题,截至2007年12月,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3 300万,在感染者中,15~49岁感染者为3 080万[1];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属于青年群体,又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生注定是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接班人。

1 医学生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的必要性

1.1 艾滋病依然肆虐,医学生任重而道远 在艾滋病防治事业中,医学生任重而道远:(1)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将直接面对艾滋病人,他们所掌握艾滋病的知识、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2-3];(2)在未来的工作中,医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不断出现。浙江省2002-2005 年共接到职业暴露个案44起, 涉及56 人,其中有27起发生在医院,有2起发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因此,医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艾滋病自我保护技能同样影响我国防艾、抗艾事业。

1.2 艾滋病教育应从医学生抓起 我国医务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艾滋病基本知识,但艾滋病专业知识不够,如艾滋病基本理论知识、诊断、预防等,对艾滋病的认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艾滋病的社会性和流行性了解不清楚[5-7]。在实际医务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AIDS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 造成对AIDS及其患者的恐惧心理[8]。一些医务人员恐惧艾滋病,排斥艾滋病人,不愿意到和艾滋病有关的地方工作,导致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工作的歧视。医疗机构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将会强化歧视,影响愿意治疗和护理的其他医护人员,也会对社会应对艾滋病挑战产生严重负面影响[9]。此外,由于医务人员可能直接接触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等,医务人员职业危险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因此医务人员是HIV/AIDS 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0],而医务人员缺少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自身防护意识淡薄[11]。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在艾滋病预防中的现状,艾滋病教育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需接受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12]。在开展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专业化培训,加强对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13],把艾滋病教育放到医学院校开展,从根本上缓解艾滋病培训需求增加的问题。

2 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现状

(1)部分院校没有专门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或教材。调查表明,医学生从学校教育获取艾滋病知识比例较低、专业深度不够和实用性不强,不能区分科普式教育与专业性教育[14]。(2)医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途径多为网络(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15],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通过课堂教育学习的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也不多[16]。(3)医学生艾滋病专业知识匮乏[17-18]。在观念和态度培养上,反歧视只有形式而无内容,更无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医学生在艾滋病基本知识上掌握较好,但对某些方面的认识仍不深刻,尤其是对我国流行现状的严峻性认识不容乐观,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达不到医务工作职业的要求。(4)在医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教育存在一些困境和矛盾,如活动形式的丰富性与内容的专业性、活动的广泛性与持久深入性等。在行为上,只有口号而无行动,没有向周围、向社会传播艾滋病知识,自己也并未主动关注艾滋病,更未积极参加到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中。

3 专业教育的内容

3.1 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 (1)艾滋病基础专业知识,包括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发病机理、艾滋病与性病;(2)艾滋病临床知识,包括艾滋病传染源、艾滋病传播条件和传播途径、艾滋病易感人群、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3)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包括艾滋病流行形势、艾滋病防治措施、对HIV的消毒、艾滋病预防、与艾滋病人相处;(4)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包括艾滋病暴露危险、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案例;(5)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常用术语、艾滋病相关政策和法律。

3.2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反歧视教育,包括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相关工作的态度;(2)医学生职业感的培养,培养医学生防艾、抗艾的责任和意识,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感和使命感。

3.3 医学生行为观教育 (1)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包括关注艾滋病,主动提升个人艾滋病知识和技能,关心病人,同情、接纳艾滋病患者[19],主动投身于艾滋病防治事业中;(2)促进行为的形成,培养医学生积极向社会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意识,主动参与艾滋病宣传防治活动。

4 专业教育策略

4.1 把握专业性,区分宣传与教育 艾滋病宣传是指向社会普及艾滋病基本知识,属于科普式教育;艾滋病教育指与艾滋病有关的各个人群全面、深入的学习艾滋病知识、技能,属于专业性教育。

专业性教育是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的特点。在对医学生开展的艾滋病教育中,应把握专业性,深刻理解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20],区分艾滋病教育专业性与科普性的差异。

4.2 注重知识性,兼顾实践性 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专业教育应该注重知识性,加强艾滋病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包括艾滋病的基础专业知识、临床知识、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及其他相关知识。

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独特的社会性,对医学生艾滋病教育要加强艾滋病社会性教育,加强实践性,应组织医学生走向社会、向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21]。

4.3 以知识教育为主,加强态度、行为的教育 艾滋病教育并不完全遵守知识―态度―行为模式,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态度和行为必然提高[22]。对医学生应以知识教育为主,在一定的知识水平上,加强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形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医学生的职业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行为观。

4.4 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艾滋病教育必须注重专业性;作为青少年群体之一,艾滋病教育也要注重趣味性,教育形式以活泼、丰富、多样及新颖为主[23]。在实际的艾滋病教育中,应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在专业性中体现趣味性,在趣味性中体现和融入专业性。

5 专业教育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的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使医学生艾滋病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职业感,培养正确的行为观,能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和接班人;医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时不再需要进行艾滋病相关培训,解决了目前医务人员中艾滋病相关问题[24],包括艾滋病专业知识的不足、歧视现象、职业暴露、艾滋病培训等相关问题。

6 参考文献

[1] UNAIDS.AIDS Epidemic Update.[EB/OL]. [2007-11-19]. 省略.

[2] 赵建玲,陈萍,李宁.大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中国学校卫生,2006,11(11):988-989.

[3] 夏庆华,马骁.医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及选修课干预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400-402.

[4] 姚亚萍,郭志宏,杨介者,等.浙江省2002~2005年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1-2.

[5] 康殿民,刘学真,黄涛,等.山东省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39-441.

[6] 饶和平,吴南屏,许利军,等.浙江省17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1):664-665.

[7] 柔克明,徐臣,张云同,等.某地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2):107-111.

[8] 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 024-1 026.

[9] 吴亚君.防治艾滋病工作中医护人员自身教育. 护理研究,2007,21(2):298-299.

[10]冷梅芳,张云.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现状、特点及预防.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6):355-356.

[11]姜祥坤,周成光,于海荣,等.聊城市各级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与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3):194-197.

[12]夏盛椿.南京市医务人员艾滋病培训教材需求调查.江苏预防医学,1998,9(2):23-23.

[13]贾淑梅,姚婷.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现况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1):36-38.

[14]石福艳,白亚娜,裴泓波,等.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41-542.

[15]杨巧媛.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的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5,19(1):80-81.

[16]洪霞,方为民,张连生,等.医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 036-1 037.

[17]颜玲,李茂全,杨书.高校医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3):336-338,381.

[18]李泽荣,秦鹏哲,许雅.广州市583名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25-227.

[19]乔慧,解宾银.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5):324-326.

[20]肖丽君,方艳辉,郭亚春,等.对医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课程的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5,32(6):140-142.

[21]陆焯平,张志勇.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预防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4,2(1):84-85.

[22]周玲,王莉,齐建国.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49-850.

[23]李延军,蔡梦琦,徐丹,等.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长春大学学报,2006,16(4):83-85.

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第8篇

1.建设背景简述

目前,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化学、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的实验均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即“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已成为普遍教学思路,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为验证工具”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生缺乏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且实验目的多为验、证理论课中的某个结论,实验内容以及操作过程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发。

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示实验教学优势与价值,构建和完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1其基本思路为: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可将其进行以下分类,基本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卫生统计方法,其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仍属于该范畴。基本手段包括环境卫生实验、职业卫生实验、食品卫生实验、毒理学实验以及卫生化学实验等。上述基本手段,是在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过去的基本技术,形成新的理化检验实验、生物分析实验以及生物效应分析实验等,将地方病防治内容加至人体体质测量学实验中。在此背景下,借助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实现实验内容的划分,使得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与内涵,为构建健全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2.建设模块分析

在理化检测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且涉及范围广,例如,空气、水、土壤的理化检测;食品理化检验及化妆品理化检验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理化检测水平。

在生物分析实验模块中,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卫生学、医学消毒学等。本模块的教学以生物学实验为主线,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队整体上认识并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各种方法,掌握空气、水及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测定技术。

在生物效应分析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卫生毒理学、毒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本模块教学中需要适当结合动物学实验方法,学习动态染毒技术及组织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因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掌握环境毒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探索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疾病控制实验模块中,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社会医学、儿少与妇幼保健等均属于该模块i亥模块需面对所有预防专业学生,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进而为实现实验的模拟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

3.建设特点简述

3.1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具有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性质。换言之,在建设预防医学实验体系过程中,应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要在市场需求指导下准确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避免出现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可因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

3.2遵循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整合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整合有着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机械性的将某几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化学、以及环境卫生学,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以理化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为基本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上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整合

3.3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发展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反映国内外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与热点知识,例如,《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大纲均应纳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范畴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战略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反映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水平。

4.建设优势分析

4.1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验课按照实验模块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有相应的学分与考核标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得到提高,表现在预习质量的提高上。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每次实验课课前教师会对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测验,不合格学生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基本要求、主要方法、实验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提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备课的预实验中,队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的重视度和完成度。

4.2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更加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预防医学专业实验中,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废弃电池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水质变化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问题等等。通过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后续发展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了解。

4.3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就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知识,理化检测、生物分析等操作技能,及毒理学评价方法,故在进人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具有双向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满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