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等教育的本质

初等教育的本质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4 10:05:37

初等教育的本质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1篇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任何一种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核心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学科做基础。步入大学行列的小学教育专业,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在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重大缺陷,即缺乏支撑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这必将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围绕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核心问题、关键所在作一初步思考。

 

一、明确学科建设价值: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重视与加强学科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在目前的初等教育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学科建设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术界也难以听到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声音。这样,明确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就成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

 

(一)有助于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角度看,专业是以学科为背景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分类方式,专业建设需要学科建设支撑。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十年建设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支持,这样,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深层的理论问题。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学复合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分科选修的“2+2”培养模式;二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为21世纪的小学培养高层次优质、合格的科研型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特色鲜明”为培养目标的“分方向”培养模式;四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小学师资”为目标的“2+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

 

一定意义上讲,这四种培养模式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现实的小学教育需要、办学机构自身的现有优势与经验,相比而言,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审视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达不难发现,定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并不明晰。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是建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不仅如此,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其他主要方面,如专业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也都需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支持。

 

(二)有助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与师范大学合并形成的,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大学的转化,但在文化层面上还主要为中师文化,如教师注重教学技法、教学操作,缺乏学术意识、科研意识与能力,学术氛围淡薄,等等。这种状况难以胜任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文化的改造,使之大学化。

 

初等教育学院文化的大学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有效的措施与长期的努力。在文化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师文化的精髓,又要突破中师文化的限制,其重点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而学科建设恰恰是大学文化精神集中而具体的体现,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因而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将促进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三)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并不是教育学中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那么初等教育学科能否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呢?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性论证。如谢维和教授从学科涵义的角度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

 

他认为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部具有一整套概念、范畴、原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学科;另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一领域作为其学科基础,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于该领域,并形成稳定的联系,具有其核心价值、核心信念、核心理论的学科,如环境、教育、生命、海洋等学科。从这个意义上看,初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学者从历史、现实和学科自身发展三方面求证了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

 

初等教育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不仅取决于逻辑的论证,而且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建设。由于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仅有短短的十年,这期间集中探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问题,学术论文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有关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却屈指可数。因此,要通过重视与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其独立为二级学科的进程。

 

二、建立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

 

建立初等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所在。其中,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着力研究这些基本问题。

 

(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初等教育学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小学教育是对小学儿童简单的读写算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和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小学教育的特性主要在于“奠基性”与“方向性”,即为人的发展奠基,为人的发展确定方向。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小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进行的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是为社会所有行业培养人才打基础。它的知识、技能不是为了选拔、升学、择业,而是尽可能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谢维和教授认为,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让孩子转变,从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转

 

变成成熟的人,适应社会的人;二是把握好转变的方向。在中学、大学阶段,方向性体现在转变过程,而小学阶段的转变性体现在方向性上。可见,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

 

小学儿童与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点。小学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小学儿童的生命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小学教育要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并实施他们可接受的教育,确保他们成长的方向性,这是小学教育的特性所在,应建立与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理论。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主体,是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直接影响者。

 

一定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小学教育是不同于中学分科教育的综合教育,小学教师专业特性也就体现为综合性,因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以综合为主,并有侧重。从现实情况看,制约小学教育的关键不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观念,所以培养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

 

(二)研究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它同时也是一门学科是否独立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论上讲,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定位。

 

所谓纵向定位是指将这门学科作为其上位学科的分支之一所具有的性质;横向定位是指在本门学科的学科群中所处的位置。据此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定位。初等教育学既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初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初等教育学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和遗产。从教育史上看,近代以来许多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大都始于对小学教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教育学理论。顾明远教授认为,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初等教育学科大部分基础理论来自于教育学,但还必须要认清小学生的特点。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要依据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探索自身的规律。

 

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教育是以问题为本,以工作对象为基础,回到问题的整合性去解决问题。因此,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探索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独立、成熟的重要标志。学科体系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潘懋元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学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如此。其中,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基础理论研究是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初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建立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三个立足点,一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科基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都应建立在此基础上;二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建立学生理论;三是养成教育理论,小学阶段主要把握儿童转变的方向性,把转变体现在德育、养成教育中。这三点构成整个初等教育学科的支撑与核心理论、核心信念、核心价值观念,要在这三个基础上整合建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

 

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或学科群的确立,借助教育学学科体系或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小学教育的自身性质而言,主要内容有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社会学、小学德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体育学、小学艺术教育学、小学管理学,等等。

 

构建初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视角可以是多方位的,其中,立足小学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直面小学教育实践是两个基本方面。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克服简单移植普通教育学的框架、模式或其他学科结构体系而缺乏自身独特性的研究思路与做法,而应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边界等,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与独特学科体系。

 

小学教育实践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源泉之一。目前小学教育实践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在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挑战,这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当代研究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回应的问题。所以回到小学教育实践中,了解当代小学,直面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以“问题研究”为一个主要向度,研究现实的小学,总结、提炼小学教育的经验,注重揭示小学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是构建初等教育自身独特学科体系的主要途径。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关键所在。目前,从我国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教师总体情况看,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弱,这反映了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意识与能力还比较薄弱,也是制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就成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增强学科意识

 

对学科建设,学术界有着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解。从学位点建设角度看,主要指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言之,学科建设涉及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是其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比较薄弱。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历史很短,自1997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增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仅仅十年的历史;二是作为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由中师等一些专科院校升格而形成,虽然在形式上成为了大学的一员,但在实质上还没有完成大学化。三是到目前为止,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缺乏学科意识,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因此,初等教育学界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宣传力度,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价值,营造学科建设的气氛,增强教师的学科建设意识。

 

(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梯队

 

学科带头人是学术梯队的组织者和“领跑者”,选择和造就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又要重视自身的培养。目前而言,还需要吸引有志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教育学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人员投入进来,同时在初等教育科学建设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其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

 

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组建学术梯队时,需要考虑梯队成员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需要整合院内外、校内外的人力资源优势;需要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力量。

 

(三)以科研带动,以学位点为平台

 

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以科研来带动。相比而言,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的教学意识比较强。教师比较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教案的写作与规范,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等,这些是中师的良好传统,需要发扬。但作为师范大学的成员,教师的学科意识、科研能力则必须加强。一定意义上讲,将小学教师的学历培养由中师提升为大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但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需要通过真实的科研过程才能增强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为此,初等教育学院应制定一系列向科研倾斜的政策,鼓励、支持教师申请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产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设一系列的有效方式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其中初等教育学位点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又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初等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问世。通过学位点的建设,强化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凝练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

 

(四)借力而行,加强横向合作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多种学科建设的经验。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学科,抑或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还是正在起步的学科等,其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最为值得借鉴。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不得要领的。当然,学科借鉴不等于简单的知识移植或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借鉴也不能代替自身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通力合作。虽然已有学者呼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但“孤掌难鸣”。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赢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聘请教育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为顾问,建立兼职专家库,不定期地开展专家咨询、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等活动。依托现有的小学教师委员会等学会,将初等教育学界组织起来,制定初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方案、提供条件;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并应持续下去,推动全国性的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2篇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智商的开发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然而在农村,音乐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等原因使音乐教育成为了农村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短处。

一、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陈旧,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教师甚至校领导普遍认为音乐是副科,不必投入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农村孩子只有考出好的分数,才能在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音乐课基本上流于形式,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尤其是期中、期末等考前关键时刻,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音乐课几乎用于复习主科。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下的“考分第一,升学至上”仍然是套在教师、家长和学生头上的“紧箍咒”,音乐教育在农村初中依然不被重视。

2.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简陋。

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有限的资金大多流向城里的学校、重点学校,无暇顾及处于弱势的农村初级中学。国家虽然逐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专项投入,但农村学校基数太大,资金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众多的学校后也所剩无几,并且主要用于基校舍的扩建、实验室的改造、主课经费的投入等,一般情况下舍不得将资金投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改造。故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无法提高音乐的教学水平。

3.音乐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初中音乐教师短缺,整体素质偏低,有的学校甚至无专职音乐教师。农村初中高学历的音乐教师凤毛麟角,大部分只是中师或大专学历,许多教师文化素质不高、知识面窄,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缺乏歌唱、钢琴演奏、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基本功,缺少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绝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有限,因而缺乏钻研的动力。总的来说,农村音乐教师相比城市音乐教师而言,无论在学历水平、专业素质,还是在见识阅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学生音乐底子薄,因材施教难度大。

现阶段农村初中的学生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刚进入初中几乎不会识简谱,更不用说五线谱了,他们对音乐及音乐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独立、完整、准确地唱出一首歌。平常,农村孩子接触的音乐基本都是流行音乐,并深受影响,他们认为喜欢音乐就是喜欢流行歌曲,因而在音乐课上,当教师传授音乐专业知识,讲解音乐作品时,农村孩子会缺乏热情,音乐教学活动难以进行。

二、建议与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中小学设在农村。若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若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便会举步维艰。下面提几点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分数是走向成功的敲门砖,学生们为了分数不堪重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儿。农村学生的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必须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摒弃对常识课的偏见,重视农村初中音乐教育,造就我们民族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师资是教育之根本,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初中音乐教师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政府要想办法让农村初中的教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并且引进优秀人才扎根于农村这片热土。如何走出去?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需求定期对农村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初中通过选拔机制选送部分教师进入专业学校进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到城里教学条件和质量较好的学校轮岗,以工代培。如何引进来?可以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需求,充实音乐教师队伍,力保每一所初中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学校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吸引优秀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将志愿者活动常态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初中代职,为农村初中注入新的活力;组织城里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入农村初中,发挥城里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3.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提升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的专项投入,使之能有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农村初中首先要建立专用的音乐教室,为学生提供视、听、唱、练专业的场所,然后要配齐钢琴、音响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乐器,条件好的地方配齐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所需的打击乐器、铜管乐器、民族乐器等。只有不断地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才能改善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4.整合有限资源,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农村初中毕竟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音乐教学条件方面缺乏优势,但农村初中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天独厚的天然乡土文化优势,只是缺乏对这些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师可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尝试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地方音乐课程,把乡土音乐、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把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耳濡目染的艺术形式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汲取更多的知识。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设施,因陋就简,创造一个既有音又有像,既能听又能唱的环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展示学生的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加强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抑制颓废、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有利于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增长才干。只有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师资到位、投入到位、教学到位,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实践思路;课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初中政治教学理念落后

在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理念较为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很多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片面强调政治书本的重要性,把书本作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2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脱节

政治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感受不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实际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对于政治学科来说,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政治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目前不少政治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知识的运用。

1.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影响了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也不乐观,甚至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掩盖下,课堂教学又简单的重复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将大量的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这些问题都应县管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1.4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呆板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的最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了政治教学质量的实现。在目前初中政治教学评价过程中,一味地注重考试成绩的比较,忽视了对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知识迁徙能力、团队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实现对于学生的全面评价,很容易给学生错误的人生导向,最终会让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过于呆板、落后的初中政治教学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不断活化初中政治教学评价方式。

2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实践思路

2.1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灵活课堂

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灵活课堂,从而来不断促使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第一,应该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来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强化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格、道德、素质、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构建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老师应该从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为学生初中政治素质的不断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实现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学

实现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学,从生活中挖掘政治教学素材,来不断地为初中政治教学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支持,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教学“珍爱生命”时,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讲授,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身陷险境而仍坚持生存的希望的求救者身上懂得了坚强;从争分夺秒的救援者身上懂得了责任;从全国高涨的抗震救灾中懂得了团结等。又如在讲解“环境保护”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针对目前生活中空气污染、雾霾、水污染等问题来进行引入,从而来不断地实现与政治课堂的整合,提升教学效果。总之,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果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2.3实现多元化的政治教学方式

实现多元化的政治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本身的灵活性,突出素质教学的本质。第一,在进行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选择有效的教学视频、音像资料、音乐、动漫等,从而来不断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课堂讨论赛、社团活动、教学主题月活动等等,从而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认知,善于通过所学的政治知识来对各类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政治教学质量。

2.4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有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来合理评估教学内容,强化素质教育改革。首先,实现有效的师生互评、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让学生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中感受到自己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个人自信,不断实现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价值观、思想、情感等为重点教学目标,并将这几个方面的评价渗透到教学评价中去,从而来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来深化初中政治教学改革,构建初中政治高效课堂。

3结语

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对于不断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理论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呆板等现实问题,必须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生活化政治教学、构建多元化的政治教学方式、实现有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实现,从而不断地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怀中.初中政治教学改革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3,04:144.

[2]刘彦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与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4,11:142.

[3]王永红.提高初中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68.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5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主副科教师 均衡度

袁贵仁于2009年11月强调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2010年7月13日)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广泛开展的各种均衡评估活动,都离不开对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的评价。目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度评估通常包括区域、城乡、群体等的均衡发展的评估。但现行的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那就是对农村初中学科师资均衡度关注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影响因素,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模型。

一、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比较早,主要为:(1)在经费投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实行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经费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1];(2)在师资上,美国通过经费保障、专项培训和相关的政策导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人数不够、素质不高等问题,日本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3)在法规上,制定了一系保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法律、法规[2];(4)在学科方面,美国1993年以法律的形式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外语、地理和艺术制定为必修课程。国内学者对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区域发展不均衡;(2)城乡发展不均衡;(3)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均衡;(4)义务教育均衡度、均衡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等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不足:(1)对学科发展均衡的关注不足;(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模型还有待改进。翟博[3]首次建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量指标、测量方法及测量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其评估体系有4大项25小项,而与师资有关的只有2项,其权重是很小的,这显然与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是不相符的。所以,科学地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农村初中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各科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建立

(一)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的借鉴

目前普遍认可并使用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s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ACSI)模型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它可用下图所示的模型表示[4]。

该模型把顾客满意程度及其决定因素――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联系起来,同时也把影响利润水平的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联系在一起。这一指数模型ACSI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相似于图示模型,副科教师顾客相对主科教师的均衡的评价是通过诸如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工作成效和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的。其中副科教师顾客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质量感知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地位的感知价值,直接决定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要研究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的顾客期望及感知质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体系内容有哪些。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内容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由顾客感知价值决定的,而感知价值是主、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比较产生的,顾客期望是副科教师同等享有主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地位及名誉等的先期期望。因此,对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提高了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就提高了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归根到底就是构建农村初中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测评体系,这对促进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指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感知效果与他们对主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均衡状况。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副科教师预期质量(即主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指副科教师期望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实际感受到的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的总体评价;主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差是指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评价;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主要用标准差、变差系数等指标来测度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的离散的程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对教师考核和评价内容及相关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的访谈,把影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因素归为四方面。

(1)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师德水平、法制意识(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等)、教师纪律(不缺课、迟到、拖堂、提前下课等)、课堂被占(副科上课时间被用来上主科的课、搞劳动、开会等)。

(2)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备课情况、课堂纪律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板书、作业布置批改、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等)、班级工作管理、教学改革及教学论文。

(3)工作成效: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和提高学生能力。

(4)评价体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教师地位(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的评价)。

三、提高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途径

(一)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农村初中的副科教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面无表情,教师感叹学生缺乏求知欲,学生抱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副科教师应重视师生课堂人际合作并运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来体现教学,即交往的理念。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首先,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让学生认为一堂课下来,感觉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启示。其次,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课堂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利于挖掘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最后,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在激励,引导参与,鼓励并帮助学生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副科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犯错时,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挖苦学生或侮辱学生人格等。上课前要充分备课,不缺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副科课程不随意被主科教师占用等。在课堂中的教学要情绪饱满、稳定;语言表达流畅,用语规范,语音准确,口齿清晰,感染力强;板书书写、绘图规范、准确、工整、美观,电教及实验演示操作稳健、熟练、从容、自如,适度布置作业,作业有批改有讲评有订正。这些方面都有利于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

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使农村初中副科教师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均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针对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的实际情况,必须为初中副科教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各地教育管理机构要真正将副科教师的“充电”放到重要位置,鼓励学历没有达标的农村初中副科教师参加脱产学习、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采取诸如带薪参加培训、报销培训费用、培训与职称和考核挂钩等积极措施,提高学历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

其次,均衡提高教师地位,均衡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待遇不平等,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他们地理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要尊重地理教师,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和心理需求。实行均衡政策,均衡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校舍条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均衡职称评定的指标。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或法规,提高农村或者落后地区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而绝对不能少于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教师。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要从均衡思路出发,关注薄弱学校、关注薄弱教师为学生做出的更多付出。教育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副科教师的教育研究要以教学行动研究为主,是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

最后,均衡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重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阻碍了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副科教师要有实施新课程的热情,必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师德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态度、能力与水平、工作绩效、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师生关系、法制意识,等等。在建立评价机制上,由应试教育的评价转向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敬仰教育规律,不要用“分数崇拜”干扰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思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三)降低副科教师的抱怨度和提高副科教师的忠诚度

当农村初中的教师,特别是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和地位等产生抱怨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补救,防止负面的口碑效应。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更需要关注网络上口碑的“乘数”效应,小问题扩大化,“滚雪球”不断衍生新的报道。因此,各校领导应建立及时快速的补救通道对抱怨的教师进行妥善处理,如可以通过咨询室、校长信箱等通道来缓解,还可通过定期座谈、意见箱等方式。最主要的是通过听取副科教师对学校领导及其教育教学情况的意见,及时改进自己的领导方法和提高自己领导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4]胡晓辉,王唤明.对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的初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33-38.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6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全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整体提升公办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每一名初中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程度。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区政府是实施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主体,负责全区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领导和调控。区教育局、区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宏观指导、督促、检查及服务工作。各公办初中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本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

2、统筹规划,逐年推进。结合全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和结构调整等工作,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人口规模,统筹拟订全区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确定目标,逐年推进。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重点建设边远薄弱学校和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

3、立足实际,从满足受教育的需求出发,实行一校一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结合我区和各初中学校实际,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每所初中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保证校舍场地、设施设备等必须的硬件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大力加强内部管理、干部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等软件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将我区规划保留的公办初中建成标准化学校,使其布局结构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优良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备,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公办初中择校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初中办学的均衡程度基本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主要任务

1、实现公办初中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通过优化布局、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调配师资等措施,努力缩小公办初中学校之间的差距,力争使每一所公办初中学校在办学规模、班额、教师配置、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2、实现公办初中教育的规范发展。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通过规范建设和规范管理,使全区公办初中学校在校园规划与建设、办学与招生行为上做到规范有序;坚持公办初中教育的公益性,逐步完善改制初中的办学模式。

3、实现公办初中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强化公办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举措,促进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进步,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工作措施

1、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规划分局、区人事局、区编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全区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区教育局办公,具体负责全区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日常工作。

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系初中学校制度。根据我区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年度计划,每名联席会议单位的负责人会同区教育局一位领导联系一所列入标准化建设的初中,以加强建设工作的领导,帮助学校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每年建设任务的完成。

各初中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并进行责任分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区政府把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标准化学校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和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寄宿制中学(石嘴学校和弘光学校)的建设与标准化建设统筹安排,全区4年内预计投入经费7660万元用于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用于校舍建设5790万元,用于装备建设1870万元。从以下渠道筹资:关山中学初中部校舍置换800万元,城市教育附加安排2760万元,市财政补贴(寄宿制学校建设40%)300万元,争取市教育局补贴(奖励)800万元,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逐步增强初中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公办初中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3、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公办初中学校布局结构。依据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立足在校学生数量和学校地域分布状况,按照《区年—2020年中小学布局总体规划》要求,对相关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或资源整合,力争使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建设规模、办学条件等达到规定标准。加强对新建小区教育配建的监管。新建的初中学校要坚持按标准化体系指标进行建设。

4、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工作,整体性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充实和优化初中学校的领导班子;选派优秀干部到初中学校任职和工作,提高初中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加强教师全员轮训和专项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根据学科配套的需要,积极做好部分教师向相近学科转岗的培训工作;深化教职工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教师轮岗交流;均衡学校师资配制;继续开展支教活动;在评聘晋升、评优奖励等方面,向初中学校倾斜。

5、强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公办初中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力度。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举措和方法。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体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对课堂教学及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性提升。同时,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概念,努力规范办学行为,招生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

6、加强检查督导,建立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督导评估制度。列入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范围的每一所学校都要建立动态工作档案,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与分析工作。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对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和指导,确保每一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五、实施时间与步骤

(一)实施时间安排

我区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从年起实施,至年结束,其中,年为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启动建设阶段;年至年为具体实施阶段;年全面完成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

(二)实施步骤

1、调研规划。以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为标准,对全区公办初中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基本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制订全区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7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精神,结合甘肃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精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破解招生录取唯分数的弊病,构建更加综合、全面、多样、多元,并使学、考、招有机衔接的招生录取制度;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普高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中阶段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统筹协调,普职并重。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按照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合理分流初中毕业学生,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职协调发展。

(三)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教育考试次数、难度和深度,降低考试压力,使学、考、招有机衔接。

(四)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探索。根据国家和甘肃省教育改革总体要求,加强省级统筹管理、市(州)实施为主的工作机制,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破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造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改革样本。

三、总体目标

按照“省级管理,市州实施,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2018年在兰州(含兰州新区)、嘉峪关两市秋季入学七年级启动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张掖、金昌、白银、天水、平凉五市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验。2020年酒泉、武威、定西、庆阳、陇南、甘南、临夏七市(州)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验。全省基本建立起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实现中考合理分流,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四、主要任务和措施(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不再组织其它考试。要把《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甘教基一【2016】7号)中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省教育厅制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省教育厅制订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要坚持正确方向,突出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录取计分科目。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模式。在考试方式上,“6”学科可以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合卷的方式。

2.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普通高中学校不予录取。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主要依据。

3.合理分流,促进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及早开展有效的职业咨询与指导,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甘肃省发展。落实《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甘教厅【2012】216号),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残疾学生,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机会。

省教育厅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实施办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有序、协调推进招生工作。

4.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普通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省教育厅制定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实施办法,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各自主招生学校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各市(州)要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合理提出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规模,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

2.严格招生管理。加强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精心组织,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单独组织高中招生考试、不得跨区域、超计划招生,杜绝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中等职业学校不得违规开展联合办学,不得违规宣传招生,切实维护考生利益。进一步加强民办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不得违规跨地区、超计划招生。

3.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项目。大幅减少、严控考试加分项目,全面取消各级优秀称号、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各种学科竞赛、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上有关规定确需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5.规范招生录取程序。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依据“属地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招生计划,设定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实现合理分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升学需求;要完善学生志愿填报办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学业水平理性填报志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中阶段学校。五、组织保障1.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把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精神的政治任务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要将其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统筹规划,强力推进,抓好落实。

2.加强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要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改革试点工作,要明确改革任务,靠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一要科学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改革实施办法(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二要对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要召开试点中期总结会,梳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试点经验,修正试点方案和实施办法;三要提交改革试点工作终期总结报告,对改革试点工作做全面总结,为后续进入改革的市州提供借鉴;四要把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作为试点突破口,总结出可供参考的范式。

3.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4.提升保障能力。各市(州)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

初等教育的本质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利局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17-01

随着各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教育从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城市教育和国家新课标之要求,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体育教育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经费缺乏、师资不足,教学观念和模式滞后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广大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利局面

当前,制约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主要共性问题包括:体育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缺位、应试教育观念仍占主导、师资数量和质量双指标处于低位、教学模式落后等四大问题。具体而言:

(一)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缺位。当前,广大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环境配备不足,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主要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初中体育受重视程度、社会、学校、家庭的体育教育观念等综合相关。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保证,体育教学大纲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调研中显示,很多初中的体育场就是校园,或者是校园周围的某一空场,而器材设施主要就是跳绳、皮球等。

(二)应试教育观念一支独大,体育课不受重视。在广大农村,社会、学校、家庭的三方的教育观念仍为“应试教育独大”。由于音、体、美这些学科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基础性和后续的支撑性乏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文化课还是文化课,对于音、体、美、德等学科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调研中发现,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被挤占现象非常严重,虽然体育课基本上都已经排进了农村初中教育的课程表,但是很多情况下会被劳动课、自习课等挤占。

(三)师资明显不足。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基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农村初中体育教育不受重视,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配备到位。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由此师资的质量不难预见,这些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都是一知半解,只是能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课教学。对于那些初中专职体育教师而言,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基础,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体育教师评价及鼓励机制不适用、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也使得体育教师的发展受限,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四)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欠佳。体育学科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对于初中体育教育而言,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会体育、对运动的认识和兴趣,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农村初中体育不受重视,体育教师的自我生成诉求不强,评级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责任心不强,很难主动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以放羊式教学和单向的教学为主,缺乏交流反馈和教学反思,教学效果欠佳。

二、改善农村体育发展不利局面的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这四大共性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四点着力来扭转农村体育发展不利局面,努力缩减初中体育教学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全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硬件环境建设是改善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育不利局面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硬件环境建设缺位的农村初中所在的区域,应通过建设和强化农村体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初中体育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建立城乡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全面改善这些初中的体育教学设施,定期筹拔专项资金,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农村初中建立相应层次、相对专业的体育器材和设备。

(二)端正全面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初中体育教育发展。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各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对初中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针对当前这一不力局面,各农村初中要切实端正全面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初中体育教育发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将初中阶段的体育成绩考核也列入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制定相宜的考核机制,将过程管理考核指定其中,调动农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激励初中教师进行课程研究与改革,加强农村初中乡土体育教材编写和实施。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和实践主体,改善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利局面,高素质的教师是成功的关键。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笔者建议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双渠道进行发力。

(四)改变单一的“教授”模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改变单一的“教授”模式,构建“教”“导”双向交流模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体力教学,也蕴含了情感等的教育理论。笔者建议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要结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性和创设性,完成初中层次体育教学之目标,还可通过加强城乡体育活动交流来达到城乡初中体育教师及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互补和共识。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