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6 15:38:43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2篇

    大学阶段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且全是必修课程,目标是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能力为目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礼仪;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等。工程技术教育课程。工程技术教育课程是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上。课程中包含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学科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现代汽车导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汽车制造工艺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测试技术基础;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技术;汽车材料;计算机在汽车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管理科学教育课程。管理科学教育课程也是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课程主要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二手车评估与交易实务;汽车保险与理赔;营销心里学;汽车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汽车技术法规与法律服务;供应链管理;汽车保险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心理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在达成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我校2009级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及汽车电器实训;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汽车底盘检修实训;转向系统拆装与试验实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实训;课程设计(论文、大作业);毕业实习;军训与入学教育;汽车场地驾驶基础;劳动。课程设置的特点学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工科基础特点更加明确,从课程设置看,包含了大部分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只是相对于其它机械类专业及车辆工程而言,课程相对较软;第二,专业知识范围更加扩大,贯穿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整个应用过程的技术服务;第三,工程技术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科学类课程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这既保证了工程技术教育具有系统完整的学科基础,又有利于毕业生在知识层面上能够应用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服务。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探讨

    相对于其它专业该专业发展历史较短,不管是从专业定位到专业培养目标再到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执行以及实践教学的目的、方法与安排,均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是“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但在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实践;企业或公司与大学毕业生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企业或公司反映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毕业生接到企业的任务或项目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做事的流程,不知道怎么去做。第二,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有效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第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不够。学生的抱怨是: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企业或公司不适用,在学校的所学与企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学生在学校不是没学到东西,也不是学的东西没有用,而是不知道用在哪里,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我们通过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分析,认为教会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如何应用到完成企业布置的工作中,如何按工作流程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极其重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培养目标设定为:面向“汽车中、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技术、汽车贸易、企业管理、保险理赔方面知识,并熟悉相关法规,适应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汽车产品设计服务、汽车制造服务、汽车销售服务、汽车定损与理赔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将“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确定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使得毕业生成为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我们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校重视三个方面的学习:(1)学习知识: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2)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应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要有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扶贫济困的同情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参与行为、与他人交往的社会能力。(3)学会做事:应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熟悉企业或公司的工作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和过程控制的方法,熟悉企业或公司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建立过程与过程控制的概念和理念。课程体系重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需就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处汽车制造、汽车服务领域最起码专业知识;够用就是本专业毕业生所学知识能满足本层次人才就业岗位所需知识(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新建课程主要有: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与实务;汽车材料;汽车技术法规与法律服务;供应链管理;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心理学。其中,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与实务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所需的岗位技能,分成若干典型实训项目,通过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的开展、分析、讨论、实施,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质量管理技能。本课程为学生熟悉企业或公司的工作流程,项目开发的过程和过程控制的方法,熟悉企业或公司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建立过程与过程控制的概念和理念很有帮助。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教学方法根据纲要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强化与市场需求接轨[1]。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汽车服务相关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的定位、方法与安排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设计,突出行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实践教学的定位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教学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做事方法、做事的习惯和做事的程序,应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具有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和服务项目的应用,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就业岗位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为其特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工程或服务项目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此,我们以培养学生就业岗位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主线,把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融合,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对接实际工程服务应用的新模式,并在实训中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目前,几乎所有的制造企业、服务类企业都建立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每一项工作或对客户的服务都是按项目及流程进行管理的。因此,围绕本专业培养“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结合企业实际,在实训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根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在工程技术教育课程和管理科学教育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组织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应紧贴生产实践和服务现场,使学生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熟悉生产和服务现场的实际问题,实现在校学习期间便知今后就业的岗位任务和环境。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属于一门交叉学科,既有机械工程、车辆运用工程专业的内容,又要掌握汽车营销、汽车保险理赔、供应链管理等新内容,更要有汽车装饰与美容、二手车评估、汽车保险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心理学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专业知识的面上看,教师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分散。况且,要实现本专业培养“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对学习者进行鉴定的能力。第二,还要具备职业、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的能力。第三,应具备组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不仅要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批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教师。所以本专业教师队伍,急需一批高素质人才组成一个团结、高效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这样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从社会上汽车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这些高级技术人才具有丰富的汽车服务实践经验,熟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可为更好地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加快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要求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深入汽车企业进行实践;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依托企业、兄弟学校和高一级学校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鼓励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职业技术等级。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3篇

一、项目目标

通过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和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急诊急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技术水平,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项目管理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农村卫生人才、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是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重要举措。省卫生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督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教处),相关市、县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项目实施。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科教工作的领导要具体抓。

(二)统筹规划,整体安排

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纳入《**省卫生发展“**”规划》、《**省“**”卫生人才规划》和《**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年)》,做到“五个结合”,即: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促进全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②与提高农村卫生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相结合;③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相结合;④与村卫生站(室)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⑤与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结合,统筹安排,逐层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三)明确职责,精心组织

省卫生厅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总体实施和全省监督评估,具体负责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各有关地市卫生局负责本市的组织和督导,具体负责组织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与县(区)卫生局共同安排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县卫生局负责组织一般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和乡村医生的培训。

(四)加强督查,确保质量

省卫生厅将制定监督评估方案,具体监督指导培训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培训过程中,要切实注重实效,确保培训质量,严禁弄虚作假。必须保存受训人员和师资名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考试成绩、进修安排等有关原始资料。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一周内应将实际受训人员名单、课程安排、考试考核成绩等报省卫生厅备案。省将组织专家督导组对各地的培训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三、项目内容

(一)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内儿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进修学习1个月。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15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各培训1名外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卫生局组织,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和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妇产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进修学习1个月。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预防医学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免疫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实践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学习1个月。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15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各培训1名护理人员。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临床护理进修学习由市卫生局组织,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

6.乡村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共培训19718名乡村医生。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该项培训由县级卫生局组织,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培训时间共10天,每周培训2天,5周完成。补助标准:40元/天/人。

(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培训全省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131名和卫生监督所所长120名。通过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提高各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该项培训由省卫生厅组织。培训时间7天,补助标准:1500元/人。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为11个经济欠发达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分期分批各培训1名院长。通过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该项培训由省卫生厅组织。培训时间7天,补助标准:1500元/人。

四、总体要求

(一)培训要求

1.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培训计划,统一培训时间,统一培训地点,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

2.委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具体负责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委托**医学院、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理论培训。相关市、县(区)卫生局负责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相关县(区)卫生局负责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教学点设在乡(镇)卫生院。

3.完成时间:2007年9月启动该项培训工作,2008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全部培训任务。2009年第一季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绩效评价。

(二)制定计划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2个地市卫生局按照省卫生厅实施方案制定本市临床进修计划、组织落实乡村医生培训计划,12市临床进修计划于2007年10月底前报省卫生厅。12市及其县(区)卫生局要指定专人负责本项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经费管理

本项目培训经费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省财政管理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下达的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发现有不符合规定使用项目经费的,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在下一年度经费安排时予以相应扣除。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4篇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委直属企业上海建工全资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目前拥有职工2400人,年施工产值近60亿。近年来,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对项目人才要求,公司加强了对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逐步完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

在人员数量方面:一是近年来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增多、项目体量加大,管理能级提高,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公司管理部门人员新老交替和人员提升后,表现为项目部各岗位人员数量出现缺口;二是承接项目数量增多,也使项目施工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是新承接项目对技术管理要求提高,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二是新引进的大批员工,短期内无法完全适应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项目工期都比较紧,要求项目人员业务技能最好短期内快速提升。

(二)建筑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已无法适应形势要求

建筑安装行业从业特点是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依赖于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项目人才培养传统的做法就是师徒带教和岗位实践,在传统方式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通过4、5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独挡一面,而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工作,则要求新上岗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最好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三)属地化员工的培养要求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

随着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外地市场不断拓展,如何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加快属地化员工的培养,也对公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速度和效率的要求。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项目人才队伍是公司各类人才的来源;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为公司输送各类人才,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并且,只有加速项目人才培养速度,才能尽快满足不断新开工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渠道和方式,也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散、工期紧张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面临集中培训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加快项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实施。

二、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实施

公司认为,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各类岗位管理技能要求,以及据此形成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包括项目人员的学习培训方式、培养渠道等实施办法,同时,项目人员的薪酬、职级晋升等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引导员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并最终体现在个人业绩、项目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围绕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公司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之前,公司就开始加强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探索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人员的基础教育培训。通过明确项目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要求,形成项目部人员岗位职务说明书,同时针对岗位职务说明书,展开项目部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提升业务技能,主要以结合工程实际为主,集中上课培训指导,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

2.项目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安装行业涉及技术面广大,新招聘应届生没有完全对口专业,新员工培养主要是师徒带教和参加岗位取证培训。对老员工则采取技能考评来鉴定他们的业务水平,公司每年举办专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并对成绩合格的人员通过专家组综合评定,通过考评结合实现员工的职级晋升。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公司通过制订《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施工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材料、安全人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等制度,把项目主要岗位人员技能与职级晋升和薪酬体系联系在一起。

上述工作对项目部主要岗位人员提高工作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完善内容

公司“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系列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各类人才最好能够批量、快速成材,以满足新开工项目的需要;二是施工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的存在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培训方式;三是越来越多的市外项目,要求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管理问题;四是如何快速、系统地提高异地项目人员技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五是企业项目人员应逐步具备完成规范化、标准化产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上述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使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提到了公司工作日程上。经过多方研究讨论,公司认为,只有通过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培训教材、开创新的学习培训方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系统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

(1)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从2006年8月开始,公司组织管道、电气、通风、设备、焊接五个专业的技术专家,历时一年多,完成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教材编写。这使五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学习培训过程中有了参考资料和教材,极大地方便了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工作。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2008年初,公司成立项目管理知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开始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培训教材编写,共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济师、项目工程师、材料员、安全员、成本员、机具员、资料员九个管理岗位的项目管理知识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基本完成九大项目管理岗位的培训教材编写。包括之前完成的各专业施工技术知识培训教材,形成了包括十大岗位在内的,共计400万字的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了公司特有的项目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的知识库。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一是作为各类岗位培训教材,对公司项目部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公司OA系统的知识管理,供公司两级管理部门人员查阅学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人才培养内容的体系框架和依据,不仅可以作为项目人员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员工平时工作要求和程序的指南与参考资料,也可为公司项目施工产出统一的产品作标准。

2.项目人才培养途径与学习培训方式的完善

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的建立,开创了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新途径。2006年初,公司召开施工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研讨会,公司领导在分析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目前形势下,就如何提高施工员的技能,并解决工学矛盾,提出建立公司的网上课堂。2007年9月,经过多方努力,公司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开通,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网上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公司教育培训的方式。

在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运行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公司开始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建设,9月份正式开通,使公司所有项目管理人员都能通过学习网进行在线学习培训。

新版的公司学习培训网除扩大学习对象范围,更增加管理功能:一是员工学习培训的自我管理功能,如了解本人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等,有利于员工对自己参加所有学习培训过程和结果的掌握;二是增加了培训部门的管理功能、如对员工的班级、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的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历史学员、历史成绩的管理功能等,有利于培训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培训过程和结果。

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开通,拓展了网上在线学习培训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异地培训的困难。目前,公司计有1000多名项目人员参加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学习与培训。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知识体系完成与网上课堂开通后,公司出台《施工技术人员网上培训管理办法》,使广大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与岗位等级考评、薪酬待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完成和企业培训学习网开通后,公司出台了《项目管理人员在线培训实施办法》,把学习培训的人员对象扩大到项目部所有人员,明确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是项目人员必须掌握的工作内容,要求项目人员必须参加网上本岗位的学习和考试,并作为员工岗位等级晋升与岗位变动的首要条件。

至此,在项目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公司把员工的技能考评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级提升相联系,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4.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形成与实施成效

经过连续几年努力,公司基本形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柜架。包括项目管理十大岗位知识体系、项目人才培养途径培训方式、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如下图。

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形成,使公司的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据可依,可以按部就班的实施项目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项目部人员除参加岗位证书的取证培训,还可以随时参加公司网上课堂的系统学习。公司则每年都开展制订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培训培养项目、组织考评晋升等。

从2007年开始,公司共组织完成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计算机等级考试445人次,晋升等级84人。一级施工员评定人数45人,高级项目经理评定11人,一级安全员等级评定21人,一级材料员等级评定15人,实现了项目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提升与薪酬、职级晋升相结合,提高了项目人才培养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意义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创新学分制;实践训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周家伦2006年提出: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等[1]。朱宏2009年提出: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等[2]。崔智林2009年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单项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整个培育系统的建立和创新[ 3]。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

就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状看,尽管许多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训练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受益面很低,完全实施新提出的创新学分制比较困难。因此,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创新学分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普遍缺乏。在进入大学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而忽视了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导致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进入大学后,同样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低层次知识的教育,而花在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这样导致目前创新教育的现状是:

(1) 低年级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训练活动的认识和培训,他们对创新的渴望没有尽早得到激发。而到高年级,往往盲目重视“挑战杯”等竞技类活动优势项目的获奖,对普及类创新教育活动关注度很小,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受益面很小。

(2) 由于受就业、考研等压力的影响,往往有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性、综合性实践训练不够重视。

(3) 对于高校中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等,往往申请热情较高,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去创新,缺乏主动自发的行动、信心和坚持的毅力,没有真正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半途而废的现象较普遍,真正自己结题的少,指导教师或研究生代为结题的多[5-6]。

以上这些均与创新教育系统性不够有较大关系。大学生创新教育涉及创新意识培养,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灌输,专业文献收集综述,分析归纳和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措施制定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等多方面教育和指导。以上内容有其本身系统性、完整性,有些内容应该在课堂内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目前课堂内外均缺乏必要的培养环节,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没有形成。此外,高校普遍没有形成统一、长效的课外创新训练机制,导致大量创新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实验条件和教师的指导而难以开展[7]。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需要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规律,构建适合多种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二、 大学生“普适型+精英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鲜明特征以及创新意识普遍较差,创新素质低,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特点,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思想,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分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普适型创新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激发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激情和浓厚的创新兴趣。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基本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专业(专业基础)课堂内创新素养引导与训练,创造学课程学习训练,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学习,课外创新头脑风暴与创新思想交流沙龙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训练等。培养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素质形成,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了解,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能力训练培养等。这些需要的资金和条件相对较低,便于实现大众化普适型教育,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的创新基本学分。在普适型创新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的普及与创新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科研创新的尝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入到高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中。

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目标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特点,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优秀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结合专业特点申报各类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实践训练、竞赛活动,进行创新成果总结汇报、、申请专利等。培养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选题立项论证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研攻关技巧与能力训练以及科技报告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能力训练等。这些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需要进行选拔培养,并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在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中,要注意在普及型创新意识和素质强化培养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理,开展创新实践训练,并注重创新实践过程的训练。

三、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建立实施创新学分制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机制,如图2所示。

在学校制定本科生创新学分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包括学生、教师、实验室3方面的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构建有效、完全开放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其次,建立稳定合格的创新教育培养、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觉主动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的长效机制。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管理,开展包括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专门创新课程创新技能训练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的创新教育培养工作,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和创新优秀学分两层次学分要求。这样将使得创新实践项目资金落实、教师指导到位,过程安全有序,成效考核评价、工作量及学分认定科学合理,创新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并能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开展,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一) 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政策措施

一套科学、完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及教师热情的基本保障。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更不例外,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千人一面,很多创造萌芽就在这种氛围中无形萎谢,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很好调动,将无法有效促进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开展。

1. 创新教育课程管理与学分认定。一方面对非创新学分一般课程提出创新意识引导培养要求,制定修改教学大纲,规定必要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对获得创新基本学分的专门创新课程如创造学讲座、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专业文献综述等,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技能实践训练要求,并补充完善教学大纲,规范各部分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要求等,规定创新课程总学分和各课程学分。

2. 学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政策和激励措施。创新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为了实施创新学分制,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有梯度有层次规定学生创新学分要求。除了区分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差异外,还需要给出创新教育合格和优秀等级,对应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创新优秀学分的,分别颁发合格和优秀创新证书,达到一定高的创新优秀学分的给予一定经济奖励,把取得创新优秀学分作为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由此引导和激发广大学生更高的热情,使其自觉主动参加到创新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创新教育实效。

3.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政策措施。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不管是专门的指导教师,还是实验员,都需要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并投入额外精力。因此,除了合理认定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工作量,颁发合格、优秀、大师等一定等级指导证书外,还必须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所取得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升和教师岗位聘用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从而确保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费紧张,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基础性实验室数量上相对能够满足大规模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但是往往设备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训练要求;各专业实验室尽管设备数量少,但相对较新、较先进,而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基础性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的各自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并添置必要数量的基本工具软件、常用器材和设备,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即在基础性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基础性工作室,在各专业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辅工作室,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开放性课外创新训练基地,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训练提供基本保障,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建立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长效机制

1. 建立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立起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有效提高课内创新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往往缺乏科研经验,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知识薄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为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掘、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是科研课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创新思路与想法,但自身没有时间去验证与解决,他们将此设置成课题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有参与实际科研的机会。学生承担完成该课题,教师科研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设备与经费支持课题开展,将研究结果反馈给老师,也有助于老师自身科研的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互动互益机制。

2. 建立课外创新训练长效机制。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掌握创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等创新教育基础上,在得到教师有效指导、鼓励下,在政策激励下,在完全开放性的创新训练基地,以较高创新热情、激情和浓厚兴趣自觉主动进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从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文献收集综述技能训练,再到分析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等写作能力训练,进行系统性、完整性训练,不断激发创新热情、激情,提高创新兴趣,不断提高创新活力,从而建立起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外创新训练的长效机制。

(三) 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

在建立健全创新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由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和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进行创新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开展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培养、专门创新课程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创新教育的总体协调、日常创新工作室管理、项目资料上报、归档和资金管理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负责学生科技实践项目立项评审、过程监督检查和结题审查,对完成项目的学生学分认定,并进行奖励,指导教师对奖励认定直接提供评审意见;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对学生科技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立项、创新实践训练、定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等各个环节,并对学生创新实践进行个人或者小组指导评定,在学分认定中提供建议。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缺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不健全,创新教育受益面很低,在此背景下完全实施创新学分制较困难。要实施创新学分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创新教育,结合专业特色,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有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探索。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训练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5):38-40.

[2]朱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 2008,2(3):6-11.

[3]崔智林.从系统工程视野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9(3、4):66-67.

[4]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2):84-85.

[5]李娟,金宏星,李成君,等.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全面推广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22-25.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6篇

关键词:新员工 培训 胜任模型 知识地图

如果说招聘是对新员工管理的开始,那么新员工培训是企业对新员工管理的继续。这种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将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战略、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介绍给新员工时,对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新员工明确了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后,员工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节约管理成本。同时,通过岗位要求的培训,新员工能够很快胜任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新员工培训管理者对新员工更加熟悉,为今后的管理打下了基础。然而遗憾的是,在笔者多年的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少有企业能够搭建涵盖新员工在企业发展全过程的、融培训与评价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有鉴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企业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培训与评价体系。

一、构建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目的

1.达到新员工标准化培养。通过多个维度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新员工综合能力提升的行动学习标准流程,为新员工培养新模式提供依据标准。如果是在集团公司层面上,则可以形成、提炼一整套新员工培养的制度、流程、表单,以便指导下属单位开展工作。

2.保持新员工培养的系统性。新员工的培养是一项耗时长、跨部门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仅仅通过简单上岗培训就能完成的工作。将定岗1-2年的员工纳入基于培训管理全过程的新员工培养范畴,通过新员工评价档案,为新员工的稳定快速地提升能力、适应岗位提供改进方向,再经过回炉锻造,使新员工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强化综合素质的循环持续提升,实现新员工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的结合。

3.融合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的选择和有效实现职业目标途径的确定。从员工个人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自觉地实施自我管理,明确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并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而且能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4.实现培训评价闭环管理。通过培训评价一体化新员工培养模式的实施,从各类新员工岗位模型建立,到各阶段知识地图的描绘,确立各类新员工学习路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实施,定期评估培养效果,在新员工工作1-2年后,执行针对倦怠期的回炉再造,实现培训评价一体化的闭环管理,达到培训效果持续改进优化的目标。

二、实施思路

新员工培养的总体思路,其框架必须符合新员工成长特点,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新员工在蜜月期、震惊期、调整期、平稳期、倦怠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对应的阶段培养方案,细化培训内容,匹配培养方式,制定评价标准,让新员工经过基于培训评价一体化的培养,成为公司人、职业人(如图1所示)。

图1 培训评价一体化新员工培养框架图

三、实施步骤

1.构建胜任模型。通过工作分析,设计、调整、优化现有新员工培养的工作标准、胜任资格,搭建合理的管理类、生产类、营销类、综合类等各类新员工不同阶段的胜任模型,形成具体能力项、知识点并进一步细分为需要掌握的知识深度及广度。如图2所示某类岗位新员工胜任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新员工在不同各阶段需要了解、应知、应会、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如表1所示)。

图2 某类岗位新员工胜任模型举例

表1 新员工任职要素一览表

单元 任职要素 具体内容

知识类 法律、标准、规程 某特定领域的、为完成某项工作在职者需掌握、理解的相关法律、政策、规程、标准等

专业知识 某特定领域的、为完成某项工作在职者需掌握、理解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等

设备原理与结构 指岗位工作要求必须掌握的某类设备的原理与结构知识

其他知识 非本岗位必须或明确要求的,但是了解或掌握该知识能促进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技能类 专业技能 专业培训或学习而获得的,为完成某项工作在职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如针对“某类设备的故障分析及判断”)

基本技能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要具备的基础工作技能(如计算机操作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

2.设计知识地图。在清晰界定了具体的知识点之后,需要设计对不同知识点的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形成新员工培养的知识地图(如图3 所示)。

图3 某岗位新员工培养知识地图举例

3.规划成长路径。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力要求、知识地图,引入“学习路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新员工培训课程体系进行体系化的规划,形成新进员工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学习路径(如图4所示)。培养路径包含了能力素质、培训方式和培训类别等关键维度,确定新员工培训体系规划的合理性。

图4 基于新员工成长阶段的路径图

4.制定培训计划。在确定各类新员工培养路径的基础之上,结合各阶段新员工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制定各类新员工培训计划(如图5所示)。

图5 新员工各阶段培训计划示例

5.培训评价对接。新员工培训成果的落地和成效需要多方管理保障,从组织保障、培训质量管理、成长过程跟踪、培训效果评估等维度来设计培训效果评价方案,促进和检验新员工培养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新员工各阶段培养评价方案举例

6.作业指导书提炼。在前五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提炼撰写新员工培训评价一体化操作手册,涵盖流程层、组织层、实施层及保障层,从新员工成长路径设计、细分知识地图、编制培养方案、实施员工培训到开展效果评价,指导开展新员工培训工作,结合评价考核结果进行新员工转正定岗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等.人才测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3]寇家伦.人才测评实战[M].人民出版社,2011,11

[4]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

[5]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组.电网企业新员工培训读本[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8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7篇

关键词: 项目制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教师培训

一、项目制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这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项目制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按照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对整个工作过程做系统分析,开发出一系列由相对独立任务构成的与真实工作场景一致的项目课程;教师将这些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安排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既能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又能领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相关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其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模块,例如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几大模块,与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划分是一致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制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项目制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挑战

(一)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一些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以理论性、课堂型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不讲课不算上课,这种教学观念在一些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的头脑里已根深蒂固。实践证明,“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项目制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引导他们成为任务完成的主导者和践行者,使他们越来越多地承担自主学习责任。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授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在整个项目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积极热情地参与与投入,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学生,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不足

项目制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分解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去,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而掌握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前提下教师首先要熟悉专业类相关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再结合课程知识,把能够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出来,设计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达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了解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否则,不熟悉职业实践就很难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不能选择有效的实践性知识内容,也就不能胜任项目教学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和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既没有具体实践过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薪酬与福利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又未能体验过企业管理工作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缺少本行业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是实行项目制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的能力不够

项目制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项目任务的开发设计能力和项目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在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技能提炼出相应的实践能力,以作为教学案例项目选取的依据。并且要基于工作过程分解项目案例,形成具体任务,关联知识点和能力点,选用优化的教学策略。此外,项目教材是项目制教学实施的蓝本,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课程还处于开发和试点阶段,教师还面临自己开发项目教材的考验。

在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适当的工作实际问题导入教学,作为理论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激发理论思考的动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学习,教师要提高团队指导和管理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评价阶段,教师要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课程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体会。

三、项目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培训体系模块设计

项目制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应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看,是无法胜任项目制教学的工作任务的,因此需要设计以项目制教学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理论和技能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一)项目制教学的意义和效果的知识型培训

整个培训体系模块应该按照培训内容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设计,因此第一个培训模块应该是关于项目制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制教学的含义、产生背景、特点、具体操作、对教师的要求等,目的是让教师清楚什么是项目制教学,为什么实施项目制教学,从而理解项目教学法的的内容,形成全新的教学观念。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聘请研究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的专家或学者作讲座及开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研讨会等,希望能让教师转变传统的理论式教学观念,接受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法体系。这个模块的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项目制教学方法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关联如何体现,项目制教学方法如何具体应用到某一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上,教师应用项目制教学方法需要作哪些准备,等等。

(二)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型培训

项目制教学方法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培训是最重要的培训模块。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项目教材的开发、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目的是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使其掌握项目教材开发的方法,强化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效果等。由于是能力培训,培训方式不能是传统的理论讲授,必须是完成实际任务的训练,因此培训方式为“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型”实训,培训效果评估主要评估教师“完成这个项目”的效果。培训方式可以聘请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实战专家来校内担任培训师,或送教师参加校外培训中心举办的项目制教学方法系统培训,具体方式包括:一是“带任务培训”,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完成一项“职业岗位”任务。即选择自己任教的一门课程,完成整体设计,在完成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一次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并在限期提交接受检测。二是“校本培训”,它着眼于解决教师个体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个教师都带着自己课程设计、课堂组织、教材开发的实际问题,通过一对一为主的培训学习,完成指定任务。

项目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经验交流性培训是项目制教学方法培训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模块,因为虽然项目制教学模式是固定的,但是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是不同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如何管理和控制团队、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培训具体方式包括聘请项目教学经验丰富或有成就的教师开展讲座,选派教师到项目教学示范性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教学观摩,在本校内进行项目教学方法的技能比赛、组织教师针对项目教学过程中的疑难进行集体交流等。

(三)通过企业顶岗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的现状,可考虑鼓励教师尤其是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即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或基层临时担任与本人专业相关的职务或顶替员工从事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顶岗模式的优点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实现了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零距离”接轨,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工作,提高实践技能,增加行业经验。具体可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企业要求与实际教学工作安排,45岁的以下的教师脱产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工作六个月至一年,在顶岗工作期间服从企业的管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参与企业各环节的实际运作。笔者是企业管理硕士应届毕业后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两年多后到本系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总部顶岗工作了一年,全面了解了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结构,参与了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熟悉了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回到教学岗位后显著强化了实训类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明剑.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7,12(4):69-70.

[2]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144-146.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第8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

2015年,民航运输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851.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8%;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650架,比上年增长280架;颁证运输机场210个,比上年增加8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和相对滞后的专业教育使得民航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民航企业看重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而传统单一的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的要求,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民航运输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散。传统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为单位,以学期为单位,内容相对较为分散,无法与企业和岗位对接,也无法体现各实践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其次,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主要体现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目标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最后,传统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作用是对理论知识的解释、验证或者简单的延伸,并未结合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建立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民航运输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民航运输管理知识、具有良好政治、人文、身体、心理和专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民航机场运营管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适航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安检等方面专业能力,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商务营运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理论教育,构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2.2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艺复兴之后,大学的专业教育在被推向极端之时,产生了一种宣扬自由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在近半个世纪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愈来愈被更多专家学者所重视。民航运输专业的定位使得其在实践环节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以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民航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配合与促进,考虑各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民航企业各岗位的具体需求为基本模块,由简单操作到综合实训,遵循基础技能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创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第一环节是基础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知识结构开展诸如军训、思想政治实训、英语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以及民航企业认知实训等基础性的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第二环节是专业实践。考虑到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行业背景也有了基本的认知,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岗位的分工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细分为客运服务、货运服务、机场服务、安检服务以及专业拓展五大模块。

第三环节是综合实践。主要包含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在高年级的W生掌握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实践后,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实践。

第四环节是创新实践。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积极响应“大众穿心,万众创业”的号召,推进创新实践。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或者专题的调研,旨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 建设配套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民航客运实训中心。民航客运实训中心主要包括民航客运计算机订座、 民航离港控制、 民航值机服务、民航安全检查和飞机载重平衡等实训室组成。

民航货运实训中心。民航货运实训中心包括航空货物收运、货物仓储、货物检测、特种货物、报关报检等实训室。

民航旅客服务中心。 民航旅客服务中心由模拟机场贵宾室、模拟特殊旅客实训室组成。

3.2 加强系列实践慕课建设

由于在线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加了受众范围,提高了课程吸引力,进而也增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因而正全面的崛起,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精品课程或者精品视频课程为依托,录制相关实训项目视频,便于学生及时巩固实践项目,根据个人对实践项目的掌握程度随时控制项目演示的进度,并开发交互式平台,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在观看慕课时遇到的问题。

3.3 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既各具特点又包含着有机的联系,以模块的各自特点为出发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以民航运输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为背景,通过运用任务驱动式、体验学习式教学法,头脑风暴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对当前教学中不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同时要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以保障教学方法的运用。

3.4 强化科研训练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科研训练。如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并提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的参与程度。

3.5 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

毕业论文是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在论文选题、指导教师遴选、过程管理、工作条件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毕业论文选题须全面反映培养目标和要求,提高应用研究型选题比例,侧重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选题,严格结合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遵循严谨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