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1:18: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1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疗系统也响应时展,建立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院信息利用率,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化含义不明确,对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不成熟,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对其管理还存在错误操作。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及前任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明确医院信息化含义,阐述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医疗质量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求保证医院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表明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态度。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 医疗质量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中电子软件产品对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能力在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三甲级医院为例,每日接待的患者均超过医院承载量,信息化的管理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对医院接待情况进行了解,避免无效挂号情况产生。同时,让医院信息更加透明化,方便医务人员工作,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因此,医疗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如何能够熟练掌握医疗信息化系统操作技术?如何运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化提高医疗质量?这些都是每个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及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结果如下:

1 医院信息化含义与医疗质量标准

医院信息化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内容,其是指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对医院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管理,从而达到医院医疗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化的医疗管理手段使医院信息交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与医疗质量水平的途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医院信息化管理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前景,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可为医院提供有力的竞争优势。

医疗质量标准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就诊情况、医生对患者用药的规范情况、医生对患者病案的录入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监管情况等一系列医院所能提供的达到患者客观需求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疗质量决定着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是患者医疗安全的保障。对此,医院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抱以严谨态度,规范操作。

2 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医疗质量间关系

医院信息化与医疗质量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医院信息化管理能反映出医疗质量的好坏、医疗服务的漏洞,对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为医院信息化提供更佳便捷的通道。从医疗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的信息能够做到高度共享,在同一个信息库中医院的各级人员可以随时调阅有关患者的诊断、治疗手段、费用等医疗信息,提高信息传送效率,较少非医疗服务的工作时间。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还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全面观的医院运营数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监控医院各阶层工作情况,创造一个多角度、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系统。

从医疗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信息化管理为其筛查漏洞,扩大管理范围,对管理进行全程记录,便于医院管理人员日后对管理工作的总结完善。有了医院信息集中化的帮助,管理人员可以从部门到整体进行医疗工作漏洞的筛查,有利于发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的问题,进而针对性管理,完善医院医疗体制,从而扩大了医疗质量管理范围。全程化记录用于医院事件检查,找到不及时、不通畅的信息问题,有效解决,反过来提升管理质量。

3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按其类型可分为医疗行为质量、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药品质量及医院费用管理质量四种。四种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的根本,下面对如何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提高四个医疗质量做出阐述。

3.1 医疗行为质量

医疗行为指的是患者在到门诊进行咨询就治至出院期间接受的一切诊疗活动。对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存有该过程的信息,如患者信息、接受检查信息、治疗信息及住院信息等。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是患者的治疗知道,同时也是医院医疗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对此医务人员应积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规范录入信息,避免错误操作引发医疗事故,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3.2 医技人员工作质量

医技人员的工作包括输液、输血、麻醉及各项医疗检查。医技人员的检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师的诊断结果及治疗结果,是影响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医疗管理将各项医技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医技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监管控制,规范其操作,减小检测误差,进而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

3.3 药品管理

药品是患者治疗结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医院总支出的重要主成部分。对药品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医师对药品库存量及治疗功效的了解,帮助医师为患者开药,用药,及医院采购药物,减少药品的囤积浪费现象。另外方便医院对药品有效期的控制,避免过期药物流通。药品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帮助医院达到药品使用表混,从效药品的疗效、经济等面提高医疗质量。

4 结语

医院信息化管理对医疗质量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医疗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医院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提供更加良好的通道,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了医院发展,医院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自身医疗质量。同时医院的医疗质量还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配合,对此医院还需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敏,傅雅丽.信息化医疗质量控制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04期.

[2]崔运昌,文香兰.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促使医疗质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3期.

[3]梁志刚,李小莹,刘春玲,李瑞,康瑞莹,王力红.试论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J].中国病案,2012年10期.

[4]吴其强,张玉初,陈瑞新,赵国艺,黄志刚,余少华,潘银妹,陈志华.实施医疗服务质量记分管理 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J].现代医院,2009年08期.

[5]张永良,邱永荣,姜添荣,张立新,陈厦,刘志刚.浅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做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0期.

第2篇

【中图分类号】d922.16;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1—0007~03

在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中,患者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是医

疗纠纷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高质量的尸体检验鉴定,是公正、

客观、科学地处理医疗纠纷的前提和科学的依据。但是,目前我

国缺乏一个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从而

无法保证每一例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的质量。

因此,建立一个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管理与

控制体系,是相当重要和迫切的。它既能体现医疗纠纷处理的

公正性、科学性,又能提高法医学鉴定人自身素质,促进法医学

及临床医学的发展。

在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在某些领域已有先例,

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医院管理等等,这些均为涉及医疗纠

纷的尸检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和经验 。本

文参考了相关文献,结合尸体检验鉴定及医疗纠纷的特点,对涉

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出一些初

步的设想。

、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含义

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指按法医尸检工作的特

点和客观规律,运用管理学、系统学的有关理论、方法,以及相关

的法律和法规,结合医疗纠纷的特点,对尸体解剖及法医学鉴定

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尸检鉴定

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二、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包括公正、科学的

思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思想;标准化、

规范化、程序化的思想;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的思想。

公正、科学的思想是医疗纠纷中尸检鉴定工作的出发点和

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有关医疗纠纷尸检鉴定的质量管理和

控制就无从谈起。对尸检鉴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际上是全

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全系统、全员、全程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的事

后质量评价变为尸体检验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包

括接案检案程序、尸检鉴定人员资格、尸检规范程序、实验室规

范管理及工作程序、诊断标准化、会诊制度化、鉴定书书写格式

等一系列的有关部门、人员、工作程序及规范标准的质量管理,

形成一个质量管理体系。

在尸检鉴定中必须要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只有这

样才能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失误。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

管理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不是一个繁琐的工程。尸检鉴定工

作要求从实际出发,需符合医疗纠纷案件中的特点和规律,以求

实用、快捷。

三、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使鉴定过程合法化、管理程

序化、技术操作规范化、鉴定结论的公正和科学化。具体原则:

(1)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相结合,突出宏观控制的原则;(2)全面

鉴定质量与环节鉴定质量相结合;(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

合,突出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例具有不同的条件

和特征医疗纠纷尸检鉴定的质量。

四、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管理体系构想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管理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方面的

管理体系,一是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即管理的合法化和程

序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医疗纠纷的特点,而对涉及医疗纠纷的尸

体检验鉴定具体技术的要求,即鉴定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一)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方面

· 8 ·

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具体包括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认

定、相关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实验室硬件的要求、涉及

医疗纠纷法医学尸体检验有关法律规定及接案、受案的程序要

求等方面。

1.涉及医疗纠纷法医学尸体检验有关法律规定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可被用于判断医生的行为是否存

在过失,也有利于改进医疗质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6条

规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

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

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和病理解剖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

进行尸检的义务。”由此可见,对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尸体检验

是法制化的要求,尸体检验必须严格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2 鉴定人的资格认定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最重要的就是对死者的死因鉴

定准确、科学,因此,要求法医学鉴定人应具备一定的资历和水

准。因为涉及患者的死亡原因、死因与疾病、损伤和医疗差错的

关系等复杂问题,要求鉴定人具有较高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法医学知识及相关的法学等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分

析判断的能力,由此对法医学鉴定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缺乏一个相关的医疗纠纷尸检鉴定人资格的考

评、审核标准及体系。但在发达国家,如在美国,这些均由法医

局承担,因此对承担尸检鉴定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人要求就很严

格,只有获得法医学鉴定人资格的技术人员才能承担该工作,而

法医学鉴定人资格一般是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在医学院校毕业

后,做3~4年的病理科医生,再到指定的大城市法医鉴定局工

作一年,具有500例的法医尸体解剖实际经验,然后再经过国家

考试委员会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法医学鉴定人的资格,发给从业

执照。获得从业执照后定期换发执照,换发时要审核其实践工

作量及知识更新程度,合格者才能换发执照。英国、加拿大等国

家也有类似规定_3 。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是整个湖北地区医疗纠纷尸体检验鉴

定的定点单位,1993-20__年10年间承担了410例涉及医疗纠

纷的尸检,而尸检鉴定人均为从事法医学研究、教学20年以上

的法医学专业人员,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有硕士 研究生以上学

历,但通过根据聚类分析仍有16例属于不合格鉴定_4一,提示我

们仍要加强法医学鉴定人的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

提高。所以,为了提高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笔者认为

在审核和考评法医学鉴定人资格时,应注意学习经历、工作经

历、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通过相关的考评等几个方面。

具体的包括:(1)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法医学专业毕业;

(2)经历:系统学习过法医学及病理学相关知识;(3)能力:独立

承担200例以上系统病理解剖及鉴定;(4)考评:通过相应考试

或考评。

3.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考核

对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着重提到的是实验室技术人员,他们

虽然不具备鉴定人资格,但技术人员对尸检中提取的检材的检

验,是鉴定人做出正确鉴定结论的依据。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资

格也应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能熟练掌握实

验室各种常规检验方法,如常规病理切片、法医学特殊检查方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l卷(第1期)

法、免疫组化技术及相应毒理毒化检验技术等,同时,最重要的

是定期的对其技术方法和水平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鉴定所需要

求。

4.尸检鉴定的程序

整个尸体检验鉴定工作必须按接案、受案、全面尸体解剖、

检材的提取、实验室检验、病理学鉴定及其他如药物或毒物鉴

定、会诊讨论、鉴定结论的规范书写等过程严格进行,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整个尸检鉴定结论在程序上合法,从而保证其科学性。

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应按法律要求,受理案件,

但必须严格按“接案、受案的程序和要求”,对案件进行有关资料

进行审核和相关案件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主要是:(1)使尸体

检验鉴定合法化;(2)对医疗纠纷中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其他可

能情况如损伤程度、药物过敏等有所了解,为全面的尸检和分析

打下基础;(3)审核医患双方提供的病历资料,辨别有无涂改和

伪造,以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全面尸体解剖、检材的提取、实验室检验、病理学鉴定及其

他如药物或毒物鉴定等工作应严格按技术管理部分的规范和标

准进行。

会诊制度的实施,可以纠正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出现的某

些可能影响鉴定结论的主观意识,对死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

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尸体检验鉴定质量评估

每例鉴定结束后,可通过本研究提出“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

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指标,如鉴定人资格、尸体解剖规范

化、检材提取的标准、诊断标准等方面的指标,对鉴定质量进行

评估,使鉴定人能发扬优势,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鉴定

水平。

(二)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技术管理

尸检鉴定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对尸体解剖、检材提取、病理检

查和实验室检验等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

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尸检的规范和标准化

尸检的规范和标准化已由公安部在1997年制定,即《尸检

操作程序及规范》,它包括一般尸体系统解剖的程序和操作标

准,但由于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受医疗手段、患者本身疾

病、损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还需要结合每一个医疗纠纷案

件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解剖步骤和方法。如肺栓

塞是临床最常见的诊断错误_5 。张海东等_6 (20__)报道一患者

因踝部骨折外科手术数天后死亡,尸检虽发现急性肺动脉栓塞,

但尸检常规没有规定查找栓子来源和原因的方法和规则,因此

对栓子来源无法确定,法院认为骨折不能作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认定医院无医疗过失。所以,要针对医疗纠纷案件的特殊性,制

定一些特殊的尸体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则。

2.检材提取方法及其标准化

《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包装及送检方法》是对常规

的尸体解剖提出的要求,而医疗纠纷案件往往涉及疾病死亡、损

伤死亡、药物中毒以及其他相关的医疗过失所致的死亡。因此,

需针对涉及医疗纠纷的特殊情况,进行特殊的鉴定,在此方面,

需做出相关的具体规定,制定相应的标准。

3.实验室的技术操作规范及标准

实验技术标准化是病理诊断的基础。规范的技术操作,既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1期)

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供高质量病理样本。实验室应建立一

套规范技术操作程序及管理方法。如羊水栓塞是妇产科的常见

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分娩中常见的猝死原因,在实验室检验

中,常规的he染色可能造成漏诊,但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检测羊水中的角化上皮细胞,可提高羊水栓塞诊断率 。李树

华等 (20__)研究医疗纠纷中涉及中草药中毒的法医学检验鉴

定程序及方法时,提出中草药鉴定的五步法,可对案件所涉及的

中草药的毒性和毒理作用进行客观的认定和评价。

4.疾病病理诊断标准

目前,对常见疾病已有病理诊断标准,但还有不少疾病缺乏

诊断标准,需进一步研究,包括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

物学研究,以期规范辅助诊断依据。如婴儿不明原因的猝死,通

过尸体解剖后为阴性解剖时,往往易诊断为婴儿猝死综合征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reinhard (20__)曾对六

十余例sids进行原因分析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

方法确诊4例为病毒性心肌炎猝死。

5.尸检鉴定报告的规范书写

尸检鉴定报告的全面和完整,对保证尸检鉴定报告内容的

真实性及其具有的法律效力非常重要,也有利于有关人员审查

和运用鉴定结论。鉴定报告应包括治疗经过、纠纷原因、临床治

疗病历记载及诊断、尸体解剖及病理所见、死因分析和最终结论

等具体内容,同时要求文字精练,表达准确充分,结论简洁。

· 9 ·

参考文献

[1]傅征,张力主编病例分型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__ l7— 20,200~ 2l1

[2 任真年著i≮院i 疗质最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 __

[3 祝家镇,父京 .左 津关于制定我国《法医法》的建议第五次全国

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l996年9月:370~372

[4 刘艳,朱f々红,刘良,等医疗纠纷中尸检鉴定质量评价模型的初步研

究待发表

[5j kirch w .,et a1.misdiagnosi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four medical

eras m ed. 1996,75:4l~ 43

[6]张海东,卢德宏尸体解剖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角色法律与医学杂

志20__,10(3):184~ 188

[7]高彩荣,任广睦,候养栋,王英元等.实验性兔羊水栓塞肥大细胞类胰

蛋白酶的含量变化中国法医学杂志20__,17(1):4~7

[8]李树华,于建云,秦光明,等.涉及中草药中毒的法医学检验鉴定程序

及方法.昆明医学院学报.20__,(2):98~101

l9jdettmeyer r,baasner a ,marc schlamann,et al coxsackine b3 my—

ocarditis in 4 cases of suspecte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diagnosis

by immunoc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 pathologic investigations.

第3篇

关键字: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监理;工作程序

一、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1、控制工程质量的三层依据

(1)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公路工程质量监理有法可依。

(2)在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交通部质量监督总站制定了《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3)在具体实施阶段,业务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制定专项的工程监理及测试方法。

2、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三个层次

(1)工程承包商的自检,这是最基本的一层,在施工过程中,自检不合格或未进行自检的各项工程,监理工程师不予进行检查和验收。

(2)质量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测和工序验收,这是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工程质量监理过程。

(3)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实施的质量监督和抽查检验。

3、工程质量检查的三种手段

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主要是通过检、量、测三种手段获得的数据而定,这三种手段,对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表到内里、从原材料到产品都能给予全面客观的质量评定。

二、高速公路建设中施工质量监理的程序

1、工作程序

我国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都是参照FIDIC条款组织实施的,通过招标来选择承包商及监理工程师。它是一种较为规范的合同工程,具有严格的合同要求。这就要求业主、工程师、承包商各司其职,所有的行为要有章可循,大家所做的工作,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法的,符合合同条件的要求。所做的工作必须依合同规定的程序来开展。落实到监理中,工程师应站在公开的立场上,认真审查承包人的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劳动力、材料等“硬件”的到位情况,对照中标合同的内容,逐个落实。

2、施工组织管理

需要应用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技能。监理工程师从大到整个项目的开工,小到分项工程施工,都要把好这个关。认真地分析检查、落实;其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内容是否全面、具体,质量是否切实有保证,进度、投资是否最佳等,工程师只有做了这些工作,才能总体把握,细步落实,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真正以一种较科学的成熟理论来指导施工实践。几年来的监理实践,认为承包商、工程师、业主都不太注意施工组织管理的问题,常常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又流于一种形式,没有逻辑思维,不能切中要害,使得内容与施工脱节,工程师很有必要把好这一关。

3、材料监理

原材料的进场、加工、施工使用,成品构件的安装,工程师都要从严控制。近年来出现一些劣质工程,乃至质量大事故,都与之相关,这应该是有血的教训的。所以实际监理活动中,工程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合格的材料绝不能进场,进场后逐步变质、不能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清除出场;不能满足强度、使用性能要求的混合材料一定要作废,重新配制;材料加工不规范、储存保管方法不当,一定要积极整改,直到工程师满意为止。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从源头上堵塞质量漏洞。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时常发生,工程师一定要对工程质量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把关,秉公办事,绝不允许有承包商降低材料标准、规格、等级的现象发生。

4、工程检查验收

工程实际工作的工序控制、现场控制,最后都要归结到工程的检查、报验这一关。工程检查验收是质量监理的重要内容及具体体现。这里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1)监理工程师要求承包商做好自检工作,对已完的需要报验的工程,按规定的频率、方法、标准认真检测,自检合格报请工程师检测、验收,否则必须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返工;2)工程师积极主动地抽检,频率不能低于定数;抽检合格,确认;不合格找出原因,陈明问题,及时反馈给承包人。只有完成这两方面的工作,施工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控制质量;相反,如果承包人自检不认真、工程师抽检把关不严或频率不够、方法不当,就失去了质量控制的作用,很有可能留下质量隐患。

三、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系,是做好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监理工程师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科学管理为核心,采用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主动控制,在按照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控制的同时,把工程项目建设中质量与进度的矛盾作为协调的重点,急工程所急,千方百计采用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保证工程进度的措施。但是,当进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以科学严谨的作风,相互协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充分利用工程计量

充分利用工程计量是做好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监理程序办事是确保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的疏忽均会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行使质量否决权,对施工中出现的不符合设计、规范和验评标准要求的质量问题,坚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返工,杜绝质量问题隐患。而行使质量否决权的重要原因是有工程计量权,严格按计量程序进行操作,充分利用工程计量,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对于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予计量。

3、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车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而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存在的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这将造成许多麻烦和损失,也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4、做好监理记录

监理记录是监理工作的全面记录,是工程质量监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监理记录可以用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使做出的工程质量有据可查,还有助于为设计人员及工程验收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监理记录也是监督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认真做好监理记录。

5、加强和规范监理人员的自身管理

(1)要求监理人员对公路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以及合同文件要做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因为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其中,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合同条款则是要求承包人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中注明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允许偏差进行施工。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教材及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在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中医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现对课程和教材建设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升教师内涵,强化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主体要素,是提高高职高专中医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完善制度,加强专业团队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和外聘三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策略,优化师资结构。另外将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至医院进行临床磨练,引进不同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元化,优势互补,外聘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富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团队,从而完善实施“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引培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实践技术力量。

二、认真修善大纲,加强教材建设

作为地方中医药高职高专,组织或参编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各专业最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大纲,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或通过校院、校企共建合作编写适合中医药基层医生适宜知识和适宜技术为主的教材。调整和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学时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的科学性;必须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培养的要求及培养措施;必须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更新的时限和措施。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以上要求以及学科的发展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及时进行修改和规范,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高专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中医药教育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途径,我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完善、课程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等,都按照国家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来进行。围绕中医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建立完善“其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制度。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及时精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来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探索教学改革,并鼓励教师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融人到课程建设之中,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适应人才需要,不断改进教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培养实践技能,是促进提高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是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措施。建立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改革 “灌输式”教学方法,推行“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要有效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立项、教学研究活动,激励教师在高层次的报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五、切实教学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建立“多层次+全过程+多主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即建立完善教学管理部门、督导室、专业教研室等多层次,主管部门、学校、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多主体,教前准备、教中实施、教后总结等全过程,教评学、学评教、教评教等多方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成立学校、系、教学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及学生会教学信息员调馈进行多级化、全程化教学监控。同时强化教学文档检查,将教学文档(教案、教学计划、讲稿、课件、试卷等)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全面落实,分级分段进行,坚持课程教学记录、教学督导委员会及教研室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师评课制度,通过学生、教师座谈会、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并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学校、系部及教研室相关教师听课交流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六、深化实训改革,突出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制度。改革要将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实训的教学方法。并围绕中医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完善“专业认知+专业实训+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七、拓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条件

继续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实训室的数量及相应面积,来拓展实训基地实训功能,提高教师及学生实训水平。在现有校外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集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这样一来,使教材建设及课程建设更适应将来的高职高专中医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2]阮曙芬.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教学评估,2014,(8).

作者:赵兴蕊、刘常逊、陈玲玲

第5篇

1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逐步健康发展,人们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识日渐提高;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对血站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血站为适应新形势下血站工作改革创新的需要和对血液质量与安全性的要求,遵循卫生部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4](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中的规定,均建立起一套适合血站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控制、管理采供血工作和相关服务全过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是完成血站工作目标的基础,是保证血站血液质量的核心,是指导血站采供血业务的指南。血站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实现血站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就是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确保临床所使用的血液为合格血液;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血站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表明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血站的血液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5]。

2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要点

2.1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来实现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管理体系即为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所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组合体。我站的质量方针确定为“以人为本,依靠科技,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向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和优质的服务”;质量目标确定为“确保设备及材料合格使用率、职工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率、血液检测准确率以及无偿献血率均达100%,成分输血率>90%,一针采血率>99%,血液非正常报废率<0.5%,综合服务满意率>95%”等。

2.2领导班子重视,激励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办法,两个规范”中明确规定,血站站长是血站的法人代表,是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血站站长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发挥领导作用,要对血站的质量管理做出承诺;要联合各级领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接口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还要对建成后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努力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符合“一个办法,两个规范”要求。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只有依靠血站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员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成败,因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加强对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质量管理基础理论、质量体系文件以及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三部分内容,使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正确认识,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意义,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使质量意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均显著提高。

2.3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血站组织结构体现的是血站工作人员及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之间的关系。血站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综合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科、体采成分科、血源科以及检验科等,严格依据适度性和规范性原则,将整个血站划分为一定数量、相对独立的业务工作岗位,并由此进一步对各科室、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做出明确规定,还要明确每个科室和岗位的工作接口,实现无间断、无重叠的状态。

2.4明确标准及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统一血站工作标准:血站工作标准主要由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构成,其中管理标准主要包括ISO9001、ISO/IEC17025及GMP标准等,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等,血站的各项工作均应依据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开展[6]。

(2)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标准、程序文件、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记录表单等,此外,还应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各类试剂和仪器的详细使用文件等资料。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又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体系总要求、资源提供、管理职责、采供血过程控制办法和测量分析改进措施等具体内容。

2.5认真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1)内部审核: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自我发现缺陷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可以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问题,进而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我站每年开展2次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中所开列的不合格项均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后认真实施并经跟踪验证。

(2)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机会和变更的需要,目的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我站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每年进行1次管理评审,内容包括内部审核结果及验证情况、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用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年度培训分析、业务设备使用、管理、耗损、需求分析;关键物料控制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各部门质量工作总结以及提出的质量隐患、资源需求和改进建议等。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血站应根据评审结果、质量反馈等信息,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实事求是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对发现的缺陷,要结合实现血站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6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机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发展

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中,只有通过不断地检测、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发展。一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反馈来确保血站内部与用户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二是通过动态审核、定期审核、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等不断寻求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途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动态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加以完善,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3讨论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充实的过程,只有通过运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动态监控、数据分析、质量分析、纠正及预防等有效措施,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稳步运行、持续发展,形成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机制,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从而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谨、全面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保证血液质量、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达到提升血站整体业绩、开创血站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国英,崔丽霞.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74-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

[5]苗燕平,何华庆,王健,等.血站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22(4):348-350.

第6篇

关键词:资质认定;检测体系;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01

1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重视。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开展了省(部)、市、县三级规划建设,农产品质检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1.2取得的成绩

吉林省自2008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来,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两个建设规划, 在原有农业部门质检机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省(部)、市、县三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国家已经分9批下达了55个项次的投资计划,有3个省(部)级、9个市级、42个县级共54个农产品质检机构得到投资建设。其中建设完善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又在后续项目中进行了检测能力提升,监测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检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满足了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需要,以省(部)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龙头的农产品质检体系框架已经形成。大部分市(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都开展了以蔬菜为主的日常速测筛查监测,其中部分机构具备了常规定量检测能力,检测能力快速提升,监测范围逐步扩大,为确保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1.3存在的问题

1.3.1检测人员队伍和素质有待完善和提高 尽管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建设基础弱、建成时间短,市(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大部分还不能完全发挥检测作用,不能完全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的职责。在省里统一部署下,各质检机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按照建设计划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建设到位,但大部分机构存在缺少成熟检验人员的问题。很多单位实验室建设完成,仪器设备到位后,缺少熟练检验人员操作和检测,有的人员甚至不敢操作大型精密仪器,导致仪器闲置,开机率低,检测工作不能有效开展,致使项目建成后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1.3.2检测工作经费无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公益,检测成本高、运行费用大。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条规定了质检机构所在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但由于地方财政政策和经费来源原因,往往是“杯水车薪”或无固定、稳定来源,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3.3检测结果缺乏社会公信力 目前,大多数市(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日常能够开展的是蔬菜等新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速测筛查,检测速度快、成本低。但受检测方法所限,测试范围仅限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结果精准性差,且无法识别具体农残参数和含量,在将检测结果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时,缺乏社会公信力。当前,大多数农产品质检机构未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实验室管理存在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样品保存不规范、检测方法不权威、检测环境不受控、检测过程记录不详尽等方面,进而导致检测结果精度差。在检测结果用于监管执法时,如被提出质疑时,难以进行检测过程复现,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而有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工作权威性。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必要性

2.1规范自身质量体系管理,提升检测能力

近年新建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大部分是在原有农业检测机构基础上筹建成立的,存在管理粗放、检测经验不足等缺点。实验室资质认定是我国适应国际检测市场要求,参照国际实验室管理体系成熟模式,按照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程序,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检测流程、认真执行质量监督、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加大检测人员培训和学习力度等方面,从而快速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2.2 确保检测公正权威性,提升社会公信力的要求

农产品质检机构是农业系统的专业质检机构,承担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的任务,为当地政府进行农业生产决策,尤其是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确保检测的社会公信力极其重要,而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使实验室的工作更公正、更独立、更科学、更权威。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资格,则是代表实验室检测工作社会公信力水平的重要依据。

2.3 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行使法定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依法经计量认证合格。”这里所说的“计量认证”就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农产品质检机构建立后,正式开展检测工作前,必须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取得相关资质。

3 农产品质检机构进行资质认定的作用

3.1系统开展质量体系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首先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到《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建立起系统的、格式化的质量文件,且在检测工作运行中严格规范遵照执行,改变以往“管理靠口头,追溯靠回忆”的不良习惯,做到“事事有记录控制,件件可追溯复现”,对不合格工作有纠正措施来纠正,对检测风险因素有预防措施。

3.2遵循标准规范检测行为,全面提升检测能力

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检测不再是随意地按照厂家方法和以往延续的做法来进行,而是严格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来进行,从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检测用品、人员操作、误差控制等方面遵照标准规范进行,不得随意缩减、改变,从而有效控制系统误差,消除偶然误差,确保检测结果权威、准确。

3.3 科学设计检测工作程序,全面控制检测流程

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后,从签订委托检测合同,到样品保管制备;从检测任务下达,到检测过程质量监督;从填写原始记录,到出具检验报告,都有科学、合理的检测流程控制,只要遵照检测流程规范开展检测,就能确保检测全程可控,可复现追溯,出现检测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找到原因进行纠正,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测工作。

3.4严格实施检测质量控制,全面确保结果准确

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求和检测工作需要,按照人员培训计划,对检测人员开展系统、全面地培训,提升检测能力和人员素质;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定期对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进行质量控制考核,确保检测能力稳定;按照仪器设备计量计划,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性能检查,确保仪器设备性能正常。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对检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升检测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进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优质检测服务。

3.5认真履行法定监测职能,全面提升机构地位

吉林省自2013年开始组织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已有4家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农产品质检机构考核,取得了相关资质。这标志着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能力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质量管理得到质的飞跃,这些机构不仅为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出贡献,而且还能承担省里下达的部分监测任务,不仅锻炼了检测人员队伍,积累了宝贵的检测经验,进而通过承担省级监测任务,得到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的重视,为争取工作经费和检测人员配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经验和做法

4.1统一认识,领导重视

以作者所在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例说明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情况。在认证前,实验室常年开展土壤肥力检测工作,尽管每年都进行大量的样品检测,但检测参数仅为十几个,缺乏系统、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检测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检测精度较低,检测结果复现性差。在2014年,中心领导决定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每个人都感到了极大压力和不适应,以往的一些固有检测习惯要改变,检测能力要提高,管理要规范,工作量极大。但全体实验室人员在农业局的要求和支持下,统一了认识,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改正以往检测做法和习惯,规范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检测工作,全面提升检测层次。

4.2精心准备,刻苦练兵

中心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认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聘请实验室资质认定专家现场指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和中心实际运行需要,建立了质量体系;派遣检测骨干人员到上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参加检测业务学习和上机操作实习;开展试运行练兵和质量控制,通过检测练兵,积累了大量的检测数据,取得了丰富的检测经验,检测数据越来越准确、稳定,仪器设备操作越来越熟练。中心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检测能力从单一的土壤肥力检测扩展到认证后的农产品、农业产地环境(土壤、灌溉水)、投入品(肥料)等多个类别100多个产品和参数,全面满足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通过开展资质认定,中心人员极大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认识高度,明确了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以前的领导要求去检测,到现在的自己主动进行检测练兵和试验研究,中心检测工作氛围和检测人员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4.3规范运行,确保权威

中心在检测工作中做到了检测过程规范,原始记录、环境记录清晰、详尽,检测过程可复现,用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对检测结果进行把关、确认。中心通过资质认定,确保检测工作规范运行,确保出具的检测结果准确、权威,能够向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出具有法律证明作用的检测数据,从而极大提升了中心的社会公信力和在当地同类质检机构中的地位。

5结语

中心在机构建设完成后,面对不利因素,不是消极地“等、靠、要”,而是积极想办法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开展检测工作和进行资质认证,向主管部门和社会证明中心的检测能力和重要作用。通过资质认定后,中心的检测工作得到了当地农业局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在同类机构中位置上升,在工作经费上增加了投入,政策向中心倾斜,为中心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从而促进了中心良好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在2015年的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项目申报中,中心的资质认定成为当地农业局争取项目的最有利的先决条件,中心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3,(2):2-29.

[2] 周云凤,张利国.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06).

第7篇

【关键词】质量诊断;系统理念;质量体系框架;质量保证标准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quality diagno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make clear the basic idea of qualit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We highligh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quality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se, we build the framework of quality system. We have established a quality improvement standard. We set up our ow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Quality diagnosis;System concept;Quality system framework;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

1 高职实施诊断改进的理念与指导思想

1.1 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本理念

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

第一,质量即生命。质量是学生、教师和院校,更是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生命线。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文化观,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第二,零缺陷思维。零缺陷思维是克劳斯哲学思想及现代质量发展体系探讨的内容,强调用心做事,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中,其理论也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系统理念。强调的是一体化,全面质量管理、社会质量管理、系统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将环境质量、安全质量、产品质量、道德标准、健康成长融为一体。

第四,自主发展。突出的是“自我”,通过自我策划,确定成长目标、质量标准、计划措施,不断自我激励、自我管控,从而实现稳步提升。

1.2 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

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工作的五大特征:自主性、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引导性。

2 质量体系的框架与建设任务

2.1 质量体系的框架

质量体系的框架基本由图1表示出。最底层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通过资源建设、质量生成、支持服务、决策指挥、监督控制等支撑,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标准、学生标准,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目标。

图1 质量体系框架

2.2 质量诊断主要任务

质量诊断机制建设与主要任务关键点是厘清责任,构建质量诊断共建机制。主要有五个任务。任务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12字方针,落实管理、举办、院校、社会方的责任和共治机制;任务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制定校内、外相关主体的责任、目标、标准等,使其工作常态化;任务三是分类指导推进,管理方制定推进计划,落实举办方和院校的办学责任,针对院校特点分类指导,发挥院校优势,促进质量提高;任务四是数据系统支撑,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准确采集数据信息,定期,为质量诊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任务五是试行专业诊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通过诊断反映教学质量,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3 构建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校本标准

3.1 借鉴标准

ISO9001标准:目前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很多高职院校已实施了ISO9001标准,并通过认证。这些院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教育质量意识普遍加强;办学质量和学生水平得到相应提高;教育质量文化得以强化,这是ISO9001在高校实施中取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如“应付相关检查和认证,采取短期行为”、“校内两套体系并存运行”等问题。ISO9001:2015 在“适应性”、“过程性”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原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高校质量体系中就无法深入实施,只能借鉴!

欧洲标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南包含了3部分:第一部分,内部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南,第二部分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和指南;第三部分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机构标准和指南。其中第一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包含“质量保证方针、教学方案设计与评审、实时监测与周期审查”等9个方面。

英国标准:英国虽然是欧洲国家,但是它采用自己的标准: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该标准包含了3部分。第一部分,设立和维护学术规范;第二部分,学业质量的保证与提高(B1-B11);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提供信息的规定。其中值得借鉴的是第二部分。该部分从学生的入口、学与教,到学位的认可,实现一个质量保证的流程。

3.2 制定校本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和借鉴,结合兄弟院校的情况,就可以设计并实施本校的质量标准和诊改计划。

1)统一理念认识,制定计划与目标 这项工作只有在院领导统一指导、安排下,各部门实现统一认识,开展专题学习,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诊改的计划才能实现。

2)成立主体机构和体系建设队伍 只有成立主体机构,成立专业骨干教师机构,成立管理服务机构,成立学生自治机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这四大任务完成就有利于推动诊改工作和质量目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分析现状和问题,借鉴先进经验 要分析吃透国家政策、省市政策,分析本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定期开展专题辅导、咨询,借鉴引用相关国际标准,考察、学习和借鉴国内高职经验和教训,拟定体系结构与标准。

4)构建本校的质量体系与标准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校的质量体系与标准,内部评审完善,试验运行跟踪,检查测评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8篇

关键词:ISO9001质量体系;可持续控制;有效运行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进行企业管理,的确使一部分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由于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重在有效运行”、“重在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在实施管理体系中,未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执行,导致管理体系与实际运行脱节现象,使企业的员工仍按习惯于旧的方式操作,管理体系形同虚设,这样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执行,以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企业通过认证只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而保证质量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运行才是企业认证的根本。

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主要有:

1.流于表面形式、不重效果,忽视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不够,仅靠少数管理人员推进质量体系运行结果推而不进。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管理层及员工对体系建立意义认识不深,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对体系运行监管不严,致使持续改进效果。

3.质量体系文件未能针对其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对工作指导作用不大。有的企业体系文件架构虽已构建起来,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环节也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从体系运行情况来看,存在职责界定、管理权限不清晰、落实执行不力,文件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使体系运行存有偏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

4.体系运行缺乏动态管理意识。质量管理体系是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动态科学管理体系,只有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才能确保体系在PDCA模式下持续改进。例如,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法律法规的识别更新等项目中,缺乏动态管理意识,机械地更换日期而不变更内容的情况,也影响体系的运行质量。

5.质量体系自我完善机制薄弱、管理评审深度不充分,纠正和预防措施不能防止问题的再发生。单纯追求“持续的符合性”,对质量目标的实现和质量改进不能起到较好作用。

6.内审人员管理薄弱,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工作的绩效考核不全面,或考核内容不切实际,使内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团队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么,企业通过认证后将如何提高质量体系运行效果及正确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作以下探析。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是提高质量体系建立并保持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后盾。

很多企业认证后质量管理滑坡都是与领导的重视不够分不开的。如体系建立初期,企业最高管理者十分重视,授予较高的职责权限,同时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以身作则,对质量体系文件加深理解,在整个企业内营造了积极的贯标氛围。但取得证书后,很多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往往对贯彻执行力度的关注日趋减弱,主要基于质量体系建立初期的重视仅仅是取得证书的认识。最高管理者在认证后抓执行力度下降,认为质量体系只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而建立的,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体系的执行上,根本还停留在认证前的状态。有的企业领导,要求下属要严格按文件执行,强调提高执行力,而领导自己带头不按要求执行,上行下效,各级管理人员各自为战,质量体系没有有效的运行,仅仅是为一张认证证书,失去了体系认真的真正目的。

管理层是体系运行的先导,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体系运行的整体效果,因此,管理层务必要身先士卒,主动学习体系文件,要清晰体系建立的目的及意义,清楚体系整体框架结构,熟悉体系日常监管程序,每年接受不小于8小时的体系知识培训,内容包括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的安全知识,危险源有关的运行控制程序及管理方案等。同时要通过体系内审、管理评审及外部监审的机会,加强体系实践培训,提高全员对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所以,企业领导对体系运行的重视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从最高管理者做起,提高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领导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重视管理和以身作则起关键作用,培养持续改进的意识和价值观。

2.全员参与。质量体系运行是全员性的,领导的重视只是体系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做好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对新员工、特别新管理人员培训要及时跟上。企业应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必要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层次、深度、持续性。强化全员树立质量、责任服务意识,克服培训流于形式的做法,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3.实事求是,深入调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管理文件体系。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规模、危害因素、技术工艺、职工素质等因素进行科学细致分析,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简洁操作,易于执行,务实高效的文件体系构架。务必要结合实践,踏实调研,深入摸索,细化文件编制基础工作,强化文件修订评审,建立起一套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文件。

4.提高体系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全面考核,绩效管理,认真抓好质量体系内审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内审员是管理层与基层沟通的纽带,是体系持续运行的监管者,是第三方监督审核的联络员,是不符合项改进与纠正的实施者,在整个体系运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是加强内审员的选拔与任用管理。目前,行业体系内审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一定程度影响着体系运行质量。因此要抓好内审员的选拔与任用管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内审员管理办法》,对任用条件严格把关。同时要具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能起草一般性文件和专题调研报告,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内审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觉悟高,热爱本职工作。二是强化内审员培训。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内审员培训计划与方案,并要使每一位内审员达到相应的任职要求,使其深入理解体系文件,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本单位的组织、管理机制运作和安全管理基本情况,熟悉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掌握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安全教育培训和档案管理知识等。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技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是加强对内审员考核,强化绩效管理。制定《内审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及《内审员奖惩办法》,所制定考核标准必须要量化。所制定的奖惩办法奖惩明确,为员工提供一个意志行为选择的依据。

5.完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自觉按体系要求严格执行。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其目的是引导员工贯彻执行质量体系运行的动机,在实现企业质量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下去。有的企业体系执行不好,原因之一,是缺乏激励措施或激励没有兑现,工作做多做少,认真不认真,得不到激励和认同,慢慢地随大流,责任心丧失,工作拖延,效率低。因此,奖惩依据的制定必须公开透明,所有内审员都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其具体内涵和要求,避免发生为了奖励而奖励,为了惩罚而惩罚的无效活动。大大提高全员参与体系建设的热情,增加正面的激励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员工自动自觉按质量体系要求严格执行。真正会把优化体系管理为己任,对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6.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提高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