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9:38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优化;模式;提高;成效

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历史教学应摒弃严谨枯燥的陈旧教学方式,开创轻松快乐的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

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是严谨的,所以,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别的辅助教学工具。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片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历史知识的严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除了可以提升生动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无可替代的辅助促进作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比如在开展“红军的长征”内容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缺乏直观感知体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红军如何战胜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官意识。这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看到红军“挖树根,啃皮带”,学生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展现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既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发现只要自己认真分析、用心思考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分组探讨,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活动:①鸦片战争产生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②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国内是什么情况?③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是怎样的?⑤我们从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哪些历史教训?通过层次分明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始终朝着教学目标前进,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化”

历史教材除了具有严谨性,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许多的历史内容都具备较强的情境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例如开展“红军的长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革命老红军的先进事迹,当学生听到任思忠老红军14岁就参加了红军,有着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在长征途中三过草地,险象环生,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于中国革命的艰巨性有了真实形象的了解。通过教师的讲述,不但引发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也让学生对现今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更加珍惜,更加产生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豪迈之情。

四、组织历史专题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

为了有效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学习长征精神的专题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不但讲述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还表达出对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再如教学“九一八事变”时,教师把“日本侵华”的影像资料、图片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才会有保障,为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强大,一定要努力学习。围绕教材开展专题活动,不但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感知经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思想教育更加深刻。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G633.51

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良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度,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从根本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良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今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传统的问题

(一)在教学历史教学时欠缺明确的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备课前都欠缺良好的教学目标,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标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对较差。而且在教学时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欠缺对学生进行历史思考能力和反省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历史内容,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展教学,这样虽然学生学习到了相关历史知识,却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导致历史教学欠缺良好的有效性,也无法提升历史教学整体效率和质量。

(二)历史教学欠缺良好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观念也有所转变,但也有较多的初中院校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这样的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进行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多数以灌输式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程太过压抑,无法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会整体影响历史教学效率。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很少机会分析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也欠缺良好的沟通,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倦的心理,这样会严重影响历史教学整体效率和水平。在历史课程进行考试时,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方法,对重点知识只会死记硬背,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懂表面知识,加上历史又是开卷考试,学生认为根本不用去背,考试时翻翻书,然而开放式试题呈现较多,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实际含义情况下,答题也是胡搞一通。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进行历史教学前,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也是关键部分。教师一定要制定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内容不会偏离中心。并且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历史(川教版)《春秋争霸》时,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有效掌握和理解其教学内容的中心,这样可以良好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目标等进行,并且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也可以指定游戏教学、比赛式教学或是辩论式教学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整体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历史(川教版)《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学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明确的教学课件,其中包括图片、视频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较好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也较好的实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问题找到应对措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整体水平,提高初中院校历史教学整体效率和质量,并从根本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邵文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9):66-67.

第3篇

为提升历史学科整体教学层次,全国各地各类高校均进行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外文资料或文献的引用对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此类资源与新的教学方案、大纲及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其具体作用如下:其一,外文文献与课堂教学重点的结合起到了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作用,能够为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起到实质保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承担着“灌输知识”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扮演者“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氛围和模式教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更无法体现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氛围或文化。为了突破传统的式教学方式,引入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机会与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从而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动向。为了能保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特定内容的教授环节时可引入外文文献。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言论时用足够的耐心倾听和引导并针对他们对外文文献的翻译和理解以及与自己观点的比较之后加以补充或引导。外文文献体现着国外学者的理解和思维模式的结晶。引入不同视界和观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堂思维的空间,并且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各种观点缠绕的环境中抽丝剥茧,理清思路,并且走出理论的误区。其二,外文文献本身是历史学双语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双语教学已成为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倡导及推行的创新教学方式之一。“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主要是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方式。”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双语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领域之一开始逐渐步入各类学校的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类历史学学科对应的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大流中随之应运而生且颇具特色。显然,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中根本离不开外语的频繁使用。在外语的大量使用为前提下,包含外文文献的英文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不可或缺的资料成为该种授课模式开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其实提升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设计环节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四方面能力。大部分学生对双语课如历史学专业英语、国别史或专题史等课程的授课内容的驾驭能力有限。因此在授课前课提前告知学生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和难点。在学生课前完成积极准备后,在课堂教学期间就可以发挥思维的作用,做到自由讨论,并且和学生在讨论环节一起体会原作者原语境原汁原味内容中相互交流,并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发音、词语搭配及语法进行及时纠正。

二、外文文献的甄别与使用能够提升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自身具有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学在自身特性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其所承担的培育新时代历史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目标确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当前以实用风气为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更加需要实践能力强、社会知识全面丰富以及就业适应面广的全面型、创新性人才。在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前提下还需保持历史学独有的专业特性,这无疑凸显了新时代对历史学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在这种新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武器无疑便是不断锤炼自身的历史学专业素养。在新环境、新挑战的要求下,历史学专业素养便与外文文献的利用密不可分。首先,历史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查阅历史文献及其他工具书的能力。历史学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一面。历史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阅读历史古籍及其他文献的基本能力。“出于正确理解文献文本的需要,认识异体字、生僻字,熟悉古汉语语法,培养发展文字脱漏衍讹的能力,应当是历史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文字阅读技能。”在涉及到世界史学科或者相关外国历史方向的学科时,学生还需掌握相应的英文等其他语种的阅读能力。因此,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提升英文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独立自主的氛围中体验原作者的文化氛围和背景并从中获得观点性启发或者能与传统观点做比较的能力无疑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其次,培养学生甄别及使用外文文献能力是专业素养提升的衡量标准之一。众所周知,历史学资料浩如烟海,而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条件里如何能够对历史学一手资料特别是外国文献做出及时正确的反映和处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研究中这一链条本身就体现了一名历史学从业者或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再次,历史学专业教学长期以来注重中文历史资料的参阅与利用,而对外文历史文献的使用远不及前者,使得历史学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无法取得质的突破。因而对历史学专业学生外文历史文献的参阅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此外,历史文献是无数祖辈或前人研究成果的积累,除了纷繁复杂之外,对待各种文献还需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所有的历史文献包括外文文献必然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下不合理的因素。如果在对待原始材料时未作相应的反馈而囫囵吞枣式的接受则无疑失去了历史学研究的严谨和科学性。最后,对外文文献的甄别和处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环节,学生不断接触外文文献的过程也是其外文(英文)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对接触的原始外文文献或资料的翻译和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该资料的使用价值的高与低。这个价值判断过程一方面可以反映其史学功底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当学生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对外文文献鉴别能力的提升,其外语水平特别是词汇量和语法的掌握会有显著提升。因此,甄别和处理外文文献的能力与外语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了更好的提升历史学的专业素养,历史学专业学生有必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并且应明确认识到提升英语水平与专业素养二者之间有不可割裂的关系。由此可见,训练有素、功底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外文文献的甄别和使用能力,最终真正做到去伪存真,在史学文献里游刃有余的畅游显然是其必备的能力。反之,对于一名历史学专业学生来讲则是明显的技能缺失。在以往的历史学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历史文献资料特别是外文文献进行处理的相关技能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学生与“活”的历史直接对话交流的重要机遇。在新形势下,鼓励和教授学生掌握与历史对话的能力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环节。

三、外文文献与历史学科未来全面和深入发展密不可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三维目标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理论制度。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变迁,新时期教育开展不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单层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而是思维与能力并发的双重性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最大限度突显学科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学科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诚信、奉献以及真诚等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意识等综合发展的学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融合,必须紧紧地把握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综合的教学课堂。(一)课程内容的结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讲解为学生展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发展画卷。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始终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发挥学科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将朝代歌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教师以朝代歌为教学引子,并简单地进行历史演进概述,提出疑问:“通过听老师的历史框架叙述,那么,同学们对历史的发展分析时,研究下‘个人发展’和‘朝代更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然后,教师进行历史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案例描述,该教师辩证历史观的引导,融合在历史初步更迭演进的讲解中,并在后期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以人文素养为论证观点,具体的历史内容则作为论据,为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建立运用平台,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式融合;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问题求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蕴的作用。(二)历史情怀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应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情怀,具体而言,是指爱国情怀、诚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唐代”历史讲解时,在课堂中补充了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讲述了他们的相关故事,尤其对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行讲解,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被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对爱国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引导,在于教学的思想启发,以案例中教师的人文情怀教学为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爱国情怀,联想到屈原,这种引导式,反思式的人文素养的启发教学,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条线”,成为学生历史学科探究的主要指导理论。(三)主动式参与、思考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抽象的思维引导,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为了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人文素养长期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构建方式。上节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教学情怀引导,是培养高中生独立化的人文素养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种方式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增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途径。例如:某高中教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历史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科历史事件讲解,也要借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实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生通过历史描述、文学作品描述的综合分析,逐步建立起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宽领域的历史知识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维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某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历史研究会”,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歌历史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其内容可以是诗歌、词、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将个人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站在个人的角度剖析历史,解读历史,将历史作为个人思想独立、成长的过渡,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探究,是实现现代教育三维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中生文学素养提升、辩证性历史观念增强,国家意识提升,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得到实践。因此,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综合推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靳振玲,孙小海.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岭,朱光辉,袁静怡.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杨守昌,罗军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14(04):147-148.

第5篇

1.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方式。

当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几年,但是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方式,在讲课的时候没有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感觉历史课比较枯燥,有的学生将其当做休息的时间,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比如,教师在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像流水账一样对变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学生只是大体了解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对于变法过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若是采用另外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对清朝政府在当前面临的各种内忧外患以及政府执政集团中的派系斗争等进行描述,那么就能将历史知识变作充满了戏剧张力的一个个故事,使学生有兴趣对那一段纷乱的历史进行了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

我们在历史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自我陶醉般讲课,而学生只能呆呆地看着教师,无法对课程内涵进行了解。若是在课程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只是唱配角,那么这种学习方式也太被动。学习知识难以理解,即便是师生之间有互动,也只是比较少的提问,学生胡乱回答或者是等待教师自问自答,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比较低沉。比如,教师在对抗日战争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讲述,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对学生讲述内容进行丰富,使得学生能够自发对这段历史加以了解和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将希望寄托在习题与作业上,利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完成对于历史的学习。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门要深入理解与长期积累的学科,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课,是无法学好的,要不断对其进行积累与巩固。

二、有效对策

1.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使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和我们生活的时代相隔太久,有的距离我们有几千年,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很难逾越的,若是只依靠教师利用语言进行描述,难以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出来,不能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要对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具体点来说,教师能够利用语音室以及视频录像还有录音机和多媒体幻灯片等各种设备,达到身临其境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对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到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长征电视之中的相关片段进行观看,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学习这段历史知识,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掌握。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师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热情,一定要把初中历史的具体教学过程当做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自身情感。比如,我们都清楚中国近代史是我国的一部屈辱史,同时还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在这段历史中,有的丧失与人们的苦难,同时还包含了我国人民的不断抗争与探索。教师在对这段历史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爱国情,语言要抑扬顿挫,也要铿锵有力,同时还要对各种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利用这种形式将学生自身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出来,增强学生爱国情,告诫学生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认知规律进行掌握,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

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规律教学进行重视。比如,在对世界史中的资产阶段革命进行讲授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规律进行把握,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具体任务、纲领、革命意义以及起止时间等。之后,教师可以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例子,由学生自己进行体会并参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归纳,由教师及时对其进行指正,形成正确结论。对于第一次讲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开展小规律教学,使学生在将这种学习方法与小规律都掌握好后,在自己学习之中进行运用。

4.提升教师素养。

第一,在对历史教师进行选择。很多学校在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安排的时候,由班主任进行兼职或者是选择课时不够的教师进行兼任,使历史教师队伍缺少稳定性,专业知识也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对专职历史教师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开展业务考评。第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历史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包含的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各种历史事件之外,还有文化以及艺术还有建筑和民俗等内容,因此,为了向学生传授这些历史知识,一定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和历史相关的各种知识。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规划纲要;社会需求;电大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111―03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国电大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通过《规划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电大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电大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大教育发展的影响

1 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快产

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1];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等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产业发展中,要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2007年―2020年中长期趋势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将增长16.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将逐步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将为电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电大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2008年,全国人口总量达13.2256亿人,其中城镇人口6.07亿,农村人口7、155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5.7%。在总人口中,从业人员7.64亿,其中农村4.81亿,城镇2.83亿。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据预测,到2020年时,全国总人口将达15亿左右,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左右,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3亿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庞大的劳动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都将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到2020年,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根据国家发展三步走的战略要求,到2020年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至5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学习型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为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3 教育改革与远程教育发展。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到2020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在教育体系建设及其相互作用上,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十分的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办好开放大学”和“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的要求,给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展现了美好发展前景。

4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互联互通,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学术机构,用户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学习的学生超过了300万,网络教育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四大领域之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互联网的普及率和网民均有大幅提升,网民结构越来越合理,为电大发展远程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带动管理观念的变化,从而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3],将推动中国电大的发展实现第四次飞跃。

二 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提出的任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全民素质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文化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电大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对教育培训和学习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测。

1 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从总体上看,在2020年前,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都将处于上升的状态。一是普通高考落榜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平均录取率为57%,有446万学生成为落榜生要走向社会。即使到了2020年,我国普通高考的录取率也不可能达到100%,期间大量的落榜生需要通过成人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大量的专科和中职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各类专科毕业生300万人,中专(含技校和成人中专)毕业生534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要参加成人教育本、专科的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三是在职人员学历达标需要提升学历层次。社会一些行业进行的职工学历达标,形成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现实需求。

到2020年时,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23.3%提高到40%,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所占比例也将从2006年的6%提高到15%。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在2020年时要达到900万人,比2008年的758万人增加142万人,增长18.73%。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显示: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在2020年前仍将处于上升的状态。

2 劳动人口的职业岗位培训。2007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年培训量3000―40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规模9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仅为45%。在全国9800多万技术工人中,技能水平为初级的近40%、中级的 37.9%、高级的仅占18.3%。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7万人,基本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未来5年,国家职业培训将实行“5+1”计划,即“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新培养19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700万名高级技工,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对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促创业”计划,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对4000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为5000万人次劳动者参加鉴定提供服务;“技能岗位对接行动”,以强化就业信息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引导。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09年,全国1.45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51.1%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进城就业需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国家农业部、人保部、教育部、扶贫办、科技部将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等来加强这项工作。

4 社会成员文化生活学习需求。社会的变革发展使社会化教育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婴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校外非正规专项培训等,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将发展成为新的教育需求热点。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4亿人,2020年,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3%。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的需求市场。提升公民素质和道德的公益性、社会化学习,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个性化学习,都需要包括电大远程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三 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电大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以社会教育需求引领电大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适度调整电大办学定位,加快调整电大教育结构,优化电大系统治理结构,推动电大转变发展方式,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 适度调整电大教育的办学定位。较长时期以来,电大的办学虽定位在“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但实际情况仍然是高等学历教育一花独秀。基于社会未来的教育需求和电大的高等学校本质,电大未来的办学定位虽然大的格局变化不大,但内涵却应调整和丰富。

(1)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使面向在职成人的继续学历教育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十分旺盛。社会对在职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给电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办好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的高等学历教育,仍然是电大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在未来的社会里,适应社会各类成员的岗位培训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各级电大应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这既是电大的重要任务,又是电大持续发展的需要。

(3)电大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要,必须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的全民学习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这是电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任务。

2 加快办学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电大教育的结构调整,首要的是保持学历教育规模的适度,使学历教育规模与电大拥有的资源和教学控制能力相适应。研究表明,2009年全国电大的生师比已从2007年的47.7:1,上升到2009年的59.3:1,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在学生大幅度增长情况下反而有所减少,包括师资在内的教学资源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显然,适当控制电大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已势在必行。二是提高非学历培训的比重。未来社会发展对非学历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各级电大应调整布局,加大投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形成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培训规模和品牌,提升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办学总体格局中的比重,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广泛开展面向公民的远程教育服务,如网络教育、职业鉴定、认证考试、社区教育、社会化教育服务等,提升电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转变电大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高质量”和“提升水平”,电大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电大自身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还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都应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学历教育办学规模的同时,花大力气开展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细化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过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证研究,推动办学、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办学水平。

3 优化电大系统多层级治理结构。“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即治理结构,也就是大学的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4]。治理结构是系统结构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权力结构,即决策权力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涉及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科学界定学校同政府、社会的关系,主要通过法律和规章的形式,界定三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电大系统各层级、各要素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中央电大和地方各级电大的积极性,实现系统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就外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大的“大学”地位缺乏认同,长期不落实中央电大作为远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远程教育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电大系统各层级的办学及权力与义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建设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虽已提出多年,但缺乏必要的政府建设规划与措施,开放大学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

就电大系统内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为系统各层级之间因办学权的调整分配引发的对系统和谐的影响,系统要素中源于本单位利益至上所引起的系统结构异化与凝聚力下降,开放教育办学、教学管理的责权在系统各层级之间缺乏严格界定对运行效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松散的系统结构模式所导致的系统办学控制力下降等。

优化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完善电大系统办学的政策法规,改善电大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科学地划分电大系统各层级的责权利,规范电大系统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电大系统充分发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作用,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朴民.解读《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

[2] 谈松华.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影响看中国电大的发展走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8.

第7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35-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这一方面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进一步拓展历史知识信息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对此提出几点策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从而为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教学方面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始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选择填鸭式的教学,哪怕是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方法,也仅仅是将这种创新的技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比如将原先的黑板教学转化成幻灯片教学,仅仅是形式上出现了改变,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自然难以增强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本身现代化技术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应用创新的信息化技术,可是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较弱,在这个背景下就难以运用良好的信息技术,并将其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从而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就算是教师自身愿意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可是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够灵活掌握,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出现这种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需要深入学习信息化知识,特别是多媒体方面的信息化技术。

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导致教学重新变得呆板 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相对较差,导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好,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需要到电化教室来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将做成的课件自动进行播放,再配上相应的旁白音,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显然是将传统的人为灌输教育变成机器灌输教学,所以从本质上并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这种过度滥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导致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反感,从而降低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知识面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资源规模巨大的数据库资源,有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因此在拓展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方面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获取资料的途径基本上来自于教学大纲和相关的教辅材料,而这些材料的运用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查找,所以效率不高。但是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只要教师通过相关的关键词就能够搜索到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相关性的教学资源,然后进行简单的筛选,就能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解“新月地带国家”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搜索,并引入教学环节中,将这些国家的相关图片通过幻灯片进行展示,从而让广大学生能够对西亚国家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优化情境创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动力,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够让学生结合情境来联系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某种联想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的知识。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由于是教师相对单一的讲述模式,所以缺乏相应的情境创设,但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比如针对我国近代屈辱历史,就可以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相关片段),激发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而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提升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 为了有效增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还需要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来扩展信息含量,并能够让丰富的信息被学生吸收,这样就能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受到的时空的限制,再加上其丰富的数据库,结合历史教学的信息需求,因此能够有效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节内容时,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声像方式,让学生先观看百日维新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科学评价戊戌变法。在此期间,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提前对有关戊戌变法涉及的观点进行整理,形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并让学生针对这些观念展开自己的论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无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拓展知识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有助于难点教学的突破 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除了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还包括了经济、文化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很多内容还相对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很难理解。那么,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具体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时,对于国内各派态度和观念的理解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对此可以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切分:

第一,扣留蒋介石;

第二,宋美龄及其高参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政治斡旋;

第三,何应钦围攻西安;

第四,周恩来代表共产党进行调停;

第五,护送蒋介石到南京。

然后针对内容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要进行兵谏,而不杀害蒋介石?为什么宋美龄和何应钦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调停,希望和平解决?通过层层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第8篇

一、自主式小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式小结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式自主进行课堂总结。自主式小结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概括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自主归纳、概括,发现历史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小结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让学生在小结中成长,其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中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内容时,由于这节课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清晰,主要内容是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因此,对于本节课的课堂小结部分,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把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分别列出表格进行比较记忆。这种小结的方式,直观明了,条理清晰,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侵华史实,学习效果很好。

二、口诀式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课堂小结,同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为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基础。口诀式小结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单易记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拓展教学维度。所谓口诀式小结是指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编制精巧口诀,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口诀式小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数字口诀、成语口诀、诗歌口诀等,多样的形式能够将专业的、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诀式小结既能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概括,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运用数字口诀、诗歌口诀进行课堂小结,把本课教材重点内容整理成“一二三四五”。即一个战线――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五是指抗战胜利的五条伟大历史意义。教师把教材中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编成诗歌口诀:抗战胜利原因多,全民抗战为根本。两大战场相配合,中共抗日主力军。苏美出兵对日本,抗战胜利台回归。当把数字、诗歌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时,能有效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种口诀式小结,将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然后直观展示给学生,激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进而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三、探究式小结,启动学生探究思维

一堂好的n堂小结,并不是教师面面俱到,把教材所有问题再展示,而是给学生留出空白。这样学生自然产生学习内驱力,有进一步思考、探索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对课堂小结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在新课讲授完之后,展开探究式小结。探究式小结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产生课虽然结束但探究还在继续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开始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激活学生探究思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知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