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循环经济方状况

循环经济方状况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9 10:45:29

循环经济方状况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65-0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笔者将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社会层面)、中观(生态工业园区)和微观(企业层面)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指数(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绿色发展指数(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社会发展指数(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再细分为分指标层,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对控制层进行度量,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即所带来的附加值)。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企业活力,2007(7)

3.赵保安.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物流经济,2005(5)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财贸研究,2009(6)

5.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与信息,2005(10)

6.王晓慧,任景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经营与管理,2006(7)

7.高慧荣.循环经济的内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9)

9.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10.雷学勤,袁九毅,潘峰.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1.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境保护,2003(9)

13.李晓敏.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14.朱冬元,刘婧.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2)

1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16.钱翌等.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黄和平.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资源科学,2006(6)

18.陈德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19.吴未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0.李晓敏,官姝婧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2008(03)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性过程,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描述功能:所选指标应能客观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二是解释功能: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协调程度、失调原因、变化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三是评价功能: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在总体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四是监测功能:在获取有关资料后,可对大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导致系统失调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为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五是预警功能:可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三)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测性和对比性,易于量化和获得。三是评价目标多元化与系统优化相结合原则。其评价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环境保护目标;既有效率目标,也有发展潜力目标。各种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互相兼顾,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够兼得,评价标准也要灵活进行调整,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四是评价指标相对性和评价标准相对性相结合原则。由于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由于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因此要随着系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补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

此外,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地区间资源使用状况的差异性、地区间经济不循环状况;不能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上述3个层面,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能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绩效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反映产业结构内部循环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见图1、表1)

(一)层次结构

一般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也有将准则层分为准则层Ⅰ和准则层Ⅱ的,不过3层结构更为常用。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减量化和再循环指标)26个指标。目标层:通过我们测算的结果综合评价循环经济效果,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过比较确定经济系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它的来源为准则层的各模块。准则层:将总体系统划分为几个子模块,它们是能够代表系统状态行为的关系结构。要素(指标)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系统状态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如用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对循环经济进行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二)循环经济的指标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的单位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评价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各种不同主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时,运用了熵值法、德尔菲法、均方差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指标的综合评判。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建立评价因素集;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通常为3级)。

三、发展及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系统综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基于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特征、指标构建原则,并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指标架构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最后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的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理论架构,但同时也考虑循环经济的特征,设计了能够体现“3R”原则的指标,一些学者更以“3R”理论架构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另外,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与其他领域的指标评价方法基本一致,缺乏对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方法改进的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反馈,更多的方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参考文献:

1、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3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究者鲍尔丁首先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积极开发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农业从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所以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内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层次上的新生体展现出十分巨大的生命力。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是指通过资源的高效化与循环化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再利用与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型线性经济转变为多向型和多向循环式彼此联结的综合发展模式,从而让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高消耗、高污染以及高投入等特点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成具有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等特点的现代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就宏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对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加以调整,从而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从而形成更好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就微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节能与降耗,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减量化,而且对于生产中形成的废物实施资源化的利用,并且依据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来推动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切实减轻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的部分农药、化肥或者农用薄膜等化学物质等,因为长时间的不合理应用或者过度化应用而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极大的恶化,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以至于出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状况的加剧、森林生态质量的降低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开始逐步地消亡,进而造成我国的生态安全倍受影响。有鉴于此,唯有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清洁化生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农业领域的污染问题,把经济活动对于自然资源之需求与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影响切实下降至最低的程度上,如此一来才能够运用最少限度的资源与最小的环境发展代价以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环保间的复杂矛盾。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真正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如今我国农业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具备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低效益等特点的粗放式农业,在此模式之下的农业产业,环境往往是被生产者视为资源的自由获得与废弃物实现自由自在排放的场所,这么做的后果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我们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民众持续发展之所需,是为了能够持续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让其能吃得放心、喝得放心、呼吸得安全,在现有的环境之中更好地生活。为此,就一定要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切实改变农业生产者们的生活方式,切实消除农业领域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

三、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匮乏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诸多环保法律法规,其中部分与循环经济具有紧密的联系,然而牵涉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确实偏少。即使我国已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这部法律在农业循环经济上还缺少具体可执行的法律法规依据,而且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极度缺乏。

(二)资金缺乏导致政策激励不够健全

循环农业经济的降本提效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过程,但是政府还没有实施足够多的推进性政策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变化,比如,实施合理的财税激励政策、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健全金融支持以及保险制度、激励农民群体更好运用创新精神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供给不足

就资源禀赋而言,我国的总量往往很高,但在人均资源上却十分贫瘠。资源禀赋和人口持续增加间的矛盾必然会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如今,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更是加大了农业资源欠缺之矛盾。

(四)技术开发非常滞后

科技是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今,我国在农业污染治理研究、农业废物处理研究以及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大,一部分已经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也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以至于尚未建立起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系统。

(五)公众参与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一直以来信息较为闭塞的原因,广大公众的知情权未能得到切实保障,导致其对于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几乎没有社会参与。同时,我国还缺少与西方国家一样的非官方性质的规范化环保类组织,导致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中间环节,以至于影响到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

要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完善的过程,制定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法》,在操作等层面上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农业产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所需要负有的职责与义务,进一步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实施工作。要致力于健全完善我国的农业资源保护类法规政策以及农业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之改进。对于那些已在实施的各项法规则应当推进修订进程。各地政府要依据上级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应当提高政策扶持的强度,更好地发挥出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实施激励奖励体系

笔者建议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领域专项资金,通过建立财政资金长期投入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投资或者补贴。要积极鼓励实施符合当地农业开发实际的低碳化生态方式,尽可能地给予农户以税收或者信贷方面的优惠,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提升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积极鼓励农业类企业以及民众致力于借鉴与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比如,推广应用节水设施等。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志愿服务工作,真正将循环农业观念带到基层企业、民众之中。各地方政府应致力于采取多种途径来募集资金,全力发挥出市场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资投入得到新的增长。

(三)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与可循环化

在农业需求结构中,为了能够实现从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提升转化为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一起拉动。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要从依赖于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一起促进经济发展。在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上,要从依赖于资金与自然资源加以支撑转化成人力资源与技术发展一起支撑。在资源利用的形式上,要从依赖于资源―产品―废弃物这一单向式过程往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式过程加以转变,从而让经济的发展建立于改进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与国民素质、增加经济效益之基础上,逐渐产生低投入、高产出以及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一线农业研究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造成了非常大制约。从技术上来看,应当紧紧依靠土地养护、水资源净化、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农村居民区建设等重点农业循环经济开发领域,致力于改进纤维素转换技术、现代堆肥技术、沼气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更加全方位、系统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有鉴于此,一定要不断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工作者的培养,形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全力培养能够适应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

(五)创建职责明确的社会参与体系

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无法离开政府部门、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公众的全力参与,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要更加明确以上三者在开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重大责任以及义务,切切实实地形成以上三者之间彼此互动的新型参与体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落实广大农民群众所具有的参与职责。基层农民群众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不是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重点就在基层民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诸多农民群众并不愿因为实施清洁生产而增加投入的成本,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甚至导致当地环境被污染。所以,我国各政府部门一定要应用各类手段来调节农民群众的行为,让其真正意识到开发循环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二是要切实规范政府所具有的参与责任。我国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以政府加以主导,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政府应当健全完善整套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规划,推动农民群众与全社会一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各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相互合作,全面应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广大农业生产者真正实施清洁化生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发进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甚至整体经济状况。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应当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而且还应当正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常见问题,而且还应当对以上问题运用准确的应对策略。如此一来,才能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切实推动我国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蓉,胡宝贵.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杨坤,孙养学.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投资[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

[3]刘毅,汪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张晓先,王立,马放.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5]乔志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浅思[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4篇

目前,江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受到明显的限制,因此不利于江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江西省位处长江下游南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较好气候环境资源和较强资源节约再利用意识,但也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问题。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60.05%。然而,江西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2008年耕地面积仅为2827.2千公顷,人均耕地为0.064公顷/人,且处于逐年递减的状态,复种指数也处于逐年走低的境况中;在20(川-2008期间,江西省有效灌溉系数下降了34.7%,复种指标下降了27.1%;在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方面,历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在2008达到3350千公顷,且有继续攀升的趋势。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状况。2004一2008五年间,江西省的GDP增长率都高于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其在经济总量上仍与大部分省份有较大差距,2008年其GDP为6480亿元、人均GDP为1.47万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ro555亿元和2.26万元。在此期间,虽然江西农业经济也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达5.5%以上,2008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060.4亿元,与20()4年相比,增加了60%以上,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9.2元,也较2以科年增加了68.8%。然而,从增长率指标来看,农业的发展仍是大大滞后于总体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整体的发展上仍然滞后于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农业创收、农民增收困难。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状况。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生态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江西省的农业社会发展中,恩格尔系数稍有走低趋势,2008年为0.4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7,但高于华东均值0.428,说明江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人差异系数的各省差距较小,至2008年江西依然处于全国中游偏上水平;城镇化水平近年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由此可见,在江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面临着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城乡收人差距较大、城镇化进程减缓等问题。

(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系统发展状况。江西省总人口为4400万人,高于全国均值4220万人,人口密度为263人/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华东均值465人/平方公里;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来看,在2008年,江西省这两个指标值分别为0.349和0.647,都处于较低水平。从江西省08年的文化教育来看,人均教育经费为470元/人,约为全国均值的61%;农村人均娱乐支出为236元/人,低于全国的335元/人;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9.6%,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所述,江西省人口密度较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较为合理,但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仍有待于提高。

二、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竞争力分析—兼与华东六省的比较华东六省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对华东六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量、量化分析,馨观、深人地分析其发展现象及潜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遵循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区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这5大原则,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综合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取了6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指标权重是用于衡量各指标和各领域对目标层共享度的大小,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二)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是将指标实际值统一归化到O一1同单位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

(三)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是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与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到的,其公式为:S二乏21*w;。其中,z‘为各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值,W.为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S为目标层和准则层的综合得分。据此,计算出华东六省一级、二级指标的最终得分,并据其得分高低进行排名。

(四)结果分析。

1、从总体竞争力水平看,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这说明其农业循环经济竞争力在华东六省中处于优势突出地位。

2、从优势指标反映的情况来看,江西省在资源循环利用上排名第一、在资源减量投人和环境安全质量上,均排名第二位,在华东六省中优势突出。反映到三级指标上,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沼气池产气总量、复种指数,这4个指标都处于第一名,这些强势指标的强力拉升,使得江西的资源减量投人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排名上跻身前列。总之,它反映出江西农业在减量化、再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环境方面虽然排位靠前,但其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应忽略。

3、从劣势指标反映的情况来看,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系统都处于中游偏下,分别排位第四、第五、第五位,分别处于中势和劣势地位。这客观上说明了江西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系统不够合理、协调,由此导致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三、对提升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几点思考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对提升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竞争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巩固优势、扭转劣势。通过25个指标的仔细考量,江西的农业循环经济处于相对很好的发展状态中,江西省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安全质量三个二级指标上都处于优势地位。从减量投人的Cll、C12和C13来看,江西反应出来的数据都比较小,一方面说明江西在农业生产中注意适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但较低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也有可能引起农膜等使用绝对量较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4个三级指标,反映出江西在资源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值得肯定,如江西的07年的沼气池产气总量达到43099万立方米,处华东六省首位;安全环境中的森林覆盖率是六省中仅次于福建的,然而其水土流失问题,人地矛盾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从江西的经济社会来看,处于劣势地位是与其经济发展一直以来较为迟缓相关联的。综上,江西省应大力发展经济以推动科技、教育、居民收人等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真正以科技带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投人”和“再利用循环”,以进一步巩固其优势所在,并能以优势拉动发展,以发展扭转劣势。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5篇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于农业之中,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它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改变了传统农业对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缓解了农业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局面。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与一般农业资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需求量大

一般农业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单一, 它仅针对其自身经营的小范围,需求量较小。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拥有着一个产业循环链,循环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有的环节只是投入资金,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资金的需求量大。

(二)风险大

由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是以资金链的形式出现,资金链上的资金环环相扣,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上的资金出现断裂,都会影响下游环节的资金,使下游环节产业不能正常运行,最终导致整个循环经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风险非常大,要保证整个循环经济产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我们对各环节的资金进行认真规划、筹措。

(三)回收慢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从初始投入到最终产出的生命周期长,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且上一环节产生的资金收益会用于下一环节的生产,再加上农业的获利能力本身就不强,属于微利行业,而循环经济下的农业资金投入量大,因此资金回收起来较慢。

二、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农业资金存在的一些问

(一) 资金短缺

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资金的依赖性特别大,没有资金的支持,循环经济农业工作就只能处于瘫痪状态。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摒弃了现代一般农业以高物质投入换取高产出的模式,而采用高技术投入换取高产出,但高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是一个产业链的组合,链上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与现代一般农业相比,资金需求的绝对值大。虽然我国对循环经济农业有大量资金支持,但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循环经济农业资金短缺。

(二) 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资金管理观念差

循环经济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循环经济农业存在诸多弊端。如管理者内部职能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对资金的管理观念较差,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甚至有些财务数据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以至于企业难以掌握准确的财务状况。

(三)筹资主体被动,筹资渠道单一

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看不到营利点是不会盲目投资的。循环经济农业高投入、低收益、周期性长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相背离,导致了其在筹资方面被动。循环经济农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性补贴和少数银行贷款,筹资渠道较单一。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循环经济农业资金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农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它要求我们加强对资金的规划与管理,降低资金的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提出解决农业资金成本高的对策

企业为筹资所付出的代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成本,资金在不同筹资方式以及不同占用时间里的资金成本是不相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资金结构,达到最佳资结构,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

(一)企业要正确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

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是企业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只有企业树立了这种理念才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减少资金的闲置和占用,才能降低资金成本。这需要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都需要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开始。

(二)合理确定借款的期限和借款金额

循环经济企业应该在以满足生产经营为前提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借款的金额和期限。对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自身资金不足就需要借入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但借入资金不是越多期限越长越好,也不是资金越少期限越短越好。资金多期限长造成资金空置,使企业资金成本增大;资金少期限短虽说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但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企业借款的期限及借款的金额。

(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不同筹资渠道的资金有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即使是同一筹资渠道的资金也可能有不同的资金成本,比如同样是银行借款,但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样,那么资金成本就会不一样。因此,企业要降低资金成本,只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增加企业资金的来源。当筹资渠道宽了,企业在筹资方面有更大的选择性,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筹资渠道,调整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四) 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广泛,在短期负债筹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且无需办理正式的筹资手续,而且没有现金折扣和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需负担资金成本。它最大的缺点在于放弃现金折扣时成本较高。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经营中常常会发生交易,在不存在现金折扣时,购入物资尽量利用自身信誉进行赊购,待资金充足时将欠款换上;在卖出物资时尽量要求对方先付款。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机制建设仍然不足.由于利益主体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甚至是消极的。如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2、发展循环经济资金匮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污染。为此,很多地区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配置污染治理设备。这些设备的成本昂贵,许多企业不堪重负。以辽宁庆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几年来,公司在环保方面累计投资近3500万元仍不能满足污染治理需要,致使该企业于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黑名单。目前,公司已无力支付治污工程项目投入所需的巨额资金。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数不胜数。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不但需要降低污染,还要减少资源消耗。这往往需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工艺的改进势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掌握领先技术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成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绊脚石。

3、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在人类三个层次的基本利益中,我国大部分公众尚处于追求经济效益层次上,看不到或无法顾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人的作用。在联合国开发署1995年公布的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我国处于低位,同时,在世界文盲总数排名中,我国又处于高位。由于循环经济的认可和实施最终要依靠个人的实践,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度转轨或创新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这些都使得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缺乏需求和动力。

4、立法缺失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据2004年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正在酝酿《循环经济法》。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建设。要更正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误解必须加强对企业和各级政府的循环经济理论教育,其中重点是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认识。首先,要杜绝盲目跟从的思想。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而放弃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其次,要从思想上杜绝将污染治理等同于循环经济。要明确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污染治理在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应趋于弱化。

2、利用原子经济原则衡量循环经济发展。原子经济是指用原子经济性来评估经济目标产物的形成效率。其计算公式为:原子经济性=经济发展目标产物的总量/所有产物的总量×100%。其中,所有产物的总量=目标产物的总量+副产物(包括污染物)的总量。经济目标产物的原子经济性越高,说明它的生产过程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目前,将原子经济性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状况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而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核实产品的原子经济性来确定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美国BHC公司为例,经过生产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其生产的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的原子经济性由原来的40.03%提高到77%,这意味着该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近37个百分点。原子经济性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且它较容易操作,将其与循环经济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我们衡量地区或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3、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建设。目前,国内的循环经济立法正在建设中。循环经济立法应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的原则。它应该既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又应该具有可执行性,其中应明确规定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职责,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利益分配、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此外,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因此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7篇

1.政府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政府环境审计的执行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促进国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一是政府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的审查,可以督促企业等经济实体严格执行既定法规;二是当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发现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存在问题时,能够及时给出改进的建议;三是当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发现当前所实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时,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提供的分析资料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参考。

2.政府环境审计可促进提高环境保护资金运用的效率与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等经济实体的活动逐渐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涉及面日益广泛,工作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但是,政府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由此导致政府预算中的环境保护资金多数被用于解决比较紧迫的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或开发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项目上,对于这些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状况的审计应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负责。政府环境审计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保障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还能够对相关部门拨付、使用资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确认。

3.政府环境审计可以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审查企业是否在发展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方面做出努力,鼓励国有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所属的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在生产经营时能够时刻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切实践行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作用机制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于2009年首次提出了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论”,其核心观点为:在政府政治制度体系中,监督系统必不可少,政府审计在监督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产物,相应地,政府审计的发展也能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政府审计作为一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可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这与人类的免疫系统相类似,因此,政府审计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着安全防护、科学预警、问题揭露与机制修复的作用。环境审计通过对整个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过程进行跟踪,有利于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与完善,进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刘家义审计长的“免疫系统论”,首先,应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帮助企业等经济实体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机制;其次,应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科学预警功能,发挥自身的权威性,针对企业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及时的预警;再次,应该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问题揭露功能,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依法披露,并交由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理;最后,应该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机制修复功能,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应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从根本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可行路径

1.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状况进行审计,确保其有效性为增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性,政府环境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实际执行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两条基本方针的践行状况进行环境审计调查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审计。

2.对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审计,提高使用效率政府环境审计通过对政府拨付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审计,以此发现相关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资金的征收、拨付、管理、使用与核算上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敦促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好、组织好、使用好环境保护资金,确保其征收完整,使用得真实、合法。同时,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应成为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因为如果一个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一个错误的项目资金使用决策,即便围绕这一错误决策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均真实、合法,也很难达到资金使用应有的效果,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资金在使用上的极大浪费。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环境审计时,应以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资金使用决策的科学性,确保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对企业环境保护状况进行绩效审计,促进企业主动加强环境保护就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等经济实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提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微乎其微。企业在环境保护初始时期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来购置污水治理仪器、购买环境保护技术等,因此,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很多企业均不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为使企业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状况的改善这一双赢的局面,可以考虑将环境审计的结果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之内,促使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四、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目前,环境审计的概念还仅被环境审计的执行者以及学术界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了解,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十分陌生。为此,应向社会公众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强化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保护环境、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终极目标。如果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了解程度,其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自然会增强。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公众关于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2.推出标准化的环境审计指南当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环境审计的指导性规章,审计人员在执行环境审计时大多均是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指导,导致可比性较差。因此,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关于环境审计的指导性规章,用以统一标准、规范化操作,以便为审计人员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具体指南。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8篇

1.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一,客观全面的原则。因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是预警模型体系的基础,确保预警指标客观。全面、真实、准确,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评估、分析,调整等工作。其二,“3R”原则。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一定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点。其三,先行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预警指标,通过预警指标对循环经济现状予以分析。为了充分发挥预警指标的作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一定要具有先行性。在以上三则原则的约束下,科学合理的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促使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有效果应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构建的具体指标如下:区域环境发展预警指标包括三个大方面,经济社会方面、资源方面和环境方面。其中经济社会指标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R&D占GDP的比重、自然人口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GDP的比重和恩格尔系数。资源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耗能、单位GDP耗水、煤炭自给率、石油自给率和人均发电量。环境指标包括: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单位GDP的COD的排放强度、化学氨肥的使用量、可降解农膜比重、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2.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是根据期望水平,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期望水平向偏离的程度进行度量。目前,在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警度的预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或者压力指数法。本文将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向量夹角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偏离程度进行预测,利用向量的夹角将循环经济发展偏离期望值的程度表示出来。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的构建,主要是:①数据规范化处理。为了确保所构建的警度测度模型可以充分表现循环经济各方面,在数据规模化处理中,采用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这两种方法。②循环经济发展偏离度为了确保所设置的循环经济发展偏离度能够充分体现一段时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期望值,在此采用的循环经济发偏离度测量方式是利用两个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来测量。

二、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

体系的具体应用综合上文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笔者就江苏循环经济发展进行预警验证,确定江苏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江苏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实证的内容为:

1.明确江苏预警指标。江苏站我国国土面积的1%。,承载着全国6%的人口,在发展经济方面又要保证环境良好,又要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的确是较难的一项任务。在此种情况下,明确江苏经济预警指标,对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参照循环经济期望水平,掌握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调整,可以大大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当前江苏省所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及江苏省当前现状,江苏省循环经济预警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土地产出率、人均发电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等。

2.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测度。对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测度,主要是根据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对江苏省近些年经济发展警度值进行计算,将其作为了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依据。

3.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预测。利用上文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精度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值序列进行光滑性检验,得到警度值序列的所满足的光滑性条件及其所满足的准指数规律条件。从此点出发,对江苏省未来循环经济发展予以科学、合理的预测。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当前我国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江苏省循环经济与期望的循环经济水平之间的偏差。按照江苏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所得到的内容,适当的调整江苏省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促进江苏省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将逐步实现。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