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9 16:35:58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 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 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 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 (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

3.2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 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 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 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 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 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 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张建利,谷岷.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6(2)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2篇

关键词:轮胎产业;循环经济;策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轮胎在人类的交通出行、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于轮胎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了完善的轮胎发展产业,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对中国轮胎来讲,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走高端是一个必然趋势。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结合概念分析,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和利用进行循环,通过再循环和再利用系统来讲企业的生产投入和资源使用尽可能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生产企业内,更要重视节源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的资源使用情况,对于实现绿色能源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生产完成后,产品的营销、回收、废弃等等也是需要重视的,循环经济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加以控制,比如在产品销售出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产品可以通过循环回收来进行第二次的利用。这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相呼应的,循环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更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与能源可持续的共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循环经济的实现和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重视,但仍然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全然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三废”,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非常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的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受到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经城市95%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污染的来源非常多,据统计,每年我国排放到河流、海洋中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高达60亿吨,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新开发地区和人口聚集,给当地的水资源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环境的改善情况,直接与人类未来的生存相挂钩,根据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保护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对于环境会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更加直观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变,循环经济中所倡导的再循环、再利用,能够对生产厂商的工作加以引导,提升能源的使用率。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量化。减量化是指减少物质化的输入,是指在生产中尽可能控制输入,并且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减量,尽可能避免消耗过多的资源,并且要杜绝废物的产生,将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数量减到最低;二是再利用:循环利用是指对生产、运输、回收等过程中的废物进行再次利用,可以将破损、残旧的产品进行修复和翻新,若修复和翻新存在困难,则可以选取其中能够使用的部分,作为启用它产品的组成原料来进行再次利用;三是再循环:再循环是对产品后期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监控处理,回收废物来组成原料,规划产品周期,定期进行回收循环。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关于轮胎产业的循环经济研究也逐渐受到较多的关注。

二、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轮胎产业在2008-2012年的发展情况有所下降,原本的CRS为36.26%,在2012年阶段下降到了28.7%,并且与国际平均水平(64.3%)进行比较,我国还处在较为落后的位置。整合分析来开,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轮胎工厂开工率分化情况较为明显,高端合资轮胎企业工厂的开工率要显著高于中低端工厂的开工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且我国轮胎产品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在国际上能够得到认可的轮胎品牌非常少,我国的轮胎外销道路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在2012年后,我国的轮胎产业逐渐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进行学习,有学者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经济保护意识来作为支撑,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我国的轮胎产业还需要积极响应,做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工作。

三、循环经济在我国轮胎产业中的实现途径

轮胎企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到现如今的节能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将智能制造创新性地融入传统轮胎制造行业,实现了轮胎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个性化,将人、机、料、工艺、质量、能源等信息资源互通、互联、互感。关于循环经济在我国轮胎产业中的实现途径,可以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方面来实现,分别采用小循环、中循环以及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多个方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在企业中实施小循环

在轮胎企业中,实施“小循环”的生产方式,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在生产源头就做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工作,避免在企业生产中出现资源浪费、过度使用资源的情况,尽可能减小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找轮胎生产中,原料有80-90%是标胶,工程胎会用到少量烟片。普利司通会用烟片多一些。部分轮胎厂会使用全乳胶,有的会使用天胶与合成胶的替代,或者使用聚异戊二烯,聚异戊二烯和天然橡胶化学构成相似,力学性能良好,可以替代天然橡胶。由于没有蛋白质等成分,性能上甚至比天然橡胶更加优越。这些生产原料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一定的污染物,需要重点控制原料的使用。同时,轮胎产业也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研发等多重领域全面发力,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把握创新技术的核心价值,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打造轮胎行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做好“轮胎制造”向“轮胎智造”的转变,实现绿色生产、节能生产的意识。比如我国的森麒麟轮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不仅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还建立起精英团队,向国内外的优秀生产技术学习,并联合一些知名的厂商、名校等,积极沟通循环经济的落实工作,上下贯彻循环节能的意识,通过控制生产能源的消耗与技术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的同时正在完成全球战略版图勾画,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探索创新,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结构的良性转变。企业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尤其是要在企业内部强调一个观点——环境因素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在区域内实施中循环

在区域内实施中循环,是对整个轮胎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控制,如何在区域内实施循环经济理念,需要做好相关企业的思想工作,让各个企业能够联合起来,积极响应循环经济的号召,改变容易产生资源浪费的生产方式,各企业间对资源、橡胶能源进行循环利用。比如将橡胶厂、轮胎厂、废气/废水处理站的工作联系起来,工厂内排出污染物后,废气/废水处理站迅速进行处理,并对橡胶厂、轮胎厂的排放量进行调查,适当增加处理站的工作力度,在最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同时,橡胶厂、轮胎厂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资源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各企业之间互相调剂互相促进。此外,在整个区域内,还要发展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来完善轮胎产业的循环经济。比如说积极发现社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协助进行解决,按照国家规定和指标来减少污染,同时,可以对关注轮胎企业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存在的不足,为相关部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只有真正落实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

(三)在社会中实施大循环

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要建立起经济循环型社会。对于轮胎产业来说,需要从公众方面来做好工作,轮胎产业要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不可将未处理的污水排放在河流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经城市95%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切实做好循环经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保护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轮胎产业也要积极响应号召,做好交通领域循环经济工作。同时,国家和社会也要充分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时可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规定,让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入对环境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让更多轮胎企业重视起环境资源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传媒方式等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想协调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轮胎产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同时一些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向人们敲响警钟,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放射和污染物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些污染源很容易进入人体,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隐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讨论中发现,循环经济是从整个产业链上帮助实现低碳经济的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控制环境变化的方法。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是当前应对环境污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了解、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生态效益和和会效益。轮胎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来看,在轮胎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种循环模式来实现经济循环,改变传统的轮胎产业链,从生产到使用、回收,都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参考文献:

[1]丁玉华.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打造轮胎产业发展的新的生产力[C].//第五届中国橡胶市场发展论坛暨2010世界橡胶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14-17

[2]潘文军,杨俊良,李喆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废旧轮胎回收体系构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03):118-122

[3]程絮.工信部对轮胎翻新行业和废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公开征求意见[J].橡胶科技市场,2012,10(04):13-13

[4]王冰.轮胎翻新产业亟须“政策扶持”“准入标准”双护航——访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原会长姜治云[J].资源再生,2012,11(10):36-37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3篇

我国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比较落后,所提倡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只是建立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的层面上,煤炭经济发展的模式,发展技术和综合应用没有创新。有关煤炭产业的观念的创新不够,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关于煤炭经济的发展理念。导致对煤炭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缺乏与我国的生态农业以及有机农业上的联系和研究应用。

二、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由于煤炭产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征,具有资源能源耗费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同时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的必由之路。

(一)在企业层面上树立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煤炭开采企业拥有制定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使用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权力。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开采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煤炭开采的技术投入,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企业应该积极地支持政府颁发的针对我国煤炭企业整体的调整政策和法规。一些较小的煤矿,安全措施不到位,煤炭开采技术落后,脱硫技术不达标,会造成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要依法对这些对环境资源破坏较大,资源浪费严重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进行整顿,或者是关闭。企业还要加大对原煤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的资金投入,加快对选煤、民用型煤炭以及水煤浆等等的技术创新,加大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高煤炭的燃烧技术和燃烧效率。煤炭的转化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煤炭的液化技术,气化和热解等等。

(二)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由于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一直不够高,这样就会严重地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煤炭地下气化之后剩余的煤渣,可以直接留在地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矿区地面塌陷的状况,也可以减少煤矸石以及废气和废水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地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改变了传统煤炭开采情况下的对废弃煤以及边角煤的浪费。同时地下气化可以减少企业在气化发生炉等大型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减少企业的开采和气化成本。对于坑口大机组火电的发展,煤电联营可以很大程度上延长煤炭产业的链条。对于开采的煤炭直接用于发电,可以减少对煤炭的运输成本,减轻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粉尘污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减少煤炭的分散污染,可以更加集中的加强对处理污染的设施的建立。最后就是加强对污染处理和防治的技术创新。有一些像矿井水、煤矸石、洗煤泥可以二次加工利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就是指,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加工的同时,对煤炭的伴生品、矿产品、煤层气和矿井水等等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也是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的过程。对于煤炭开采以及粗加工中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对这些废弃物的再利用。对煤泥和矿井水进行高效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大程度上增加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在煤炭的开采、煤炭的利用、对废弃物的排放过程中实现,提高煤炭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煤炭产业的循环发展是可持续经济的要求,也是节约煤炭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的弊端,加强了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我国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严重状况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4篇

[摘 要]本文利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原理,以汪洋循环工业园区现状为例,对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汪洋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029-02

1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主要有企业模式、园区模式和社会模式3种。其中园区模式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面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区域生态园区模式。它是在更大范围内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并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建立起循环链,把不同的企业和产业联结起来,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代谢和共生组合如工业园区或农业园区,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园区模式的关键在于要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间单向式线型的生产方式,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生产间的共生耦合。

3 汪洋工业园区现状

汪洋循环经济园区地处仁寿县汪洋镇。距仁寿县城44千米,威远县城45千米,面积约291平方千米。

3.1 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汪洋已形成以煤焦化、建材产业为主产业体系。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并且尚有大量企业准备入驻。从总体上看,汪洋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②以“煤炭、化工、建材”为基础的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③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量企业准备入驻。

3.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将逐步加剧

随着汪洋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张,对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企业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加剧。

(2)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不连续

汪洋工业园区目前以煤化工为平台,形成了一些简单循环产业链,但是不系统的煤化工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低,资源化程度低、分散化。汪洋循环经济园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引导,共生耦合的产业链还很少,横向、纵向的循环经济链条网络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启动阶段,如110kV变电站等才刚刚投入使用,而园区道路、燃气(尤其是生产用气)、水厂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还未修建,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机关机制还相当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再回收、再循环、再利用的链条,园区集中供热、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共享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汪洋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初步显现,循环经济的设计和规划正当其时。

4 汪洋工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4.1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综观国内外各循环经济园区,它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汪洋现状产业看,园区内存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内的工业循环共生关系多样。故汪洋循环经济园区类型应定位为综合型园区,其运作模式为多中心依托型循环共生网络。

4.2 循环体系的构建

(1)基于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

汪洋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不能仅限制在本园区发展上,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趋势,将循环产业链扩张到周边区域,从地域上将经济园区扩展到附近周边地区。

(2)汪洋循环经济园区总体框架

“一个平台”:以煤焦化厂为主要平台,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共同构成循环产业系统基本框架;

“三条纽带”:一是副产品与废物的闭路循环,二是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其中煤焦化厂是这三条纽带的核心,通过这三条纽带的作用,将园区的企业、项目和机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汪洋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三大循环产业链”:根据汪洋目前的产业格局和未来产业定位,构建煤炭、化工、建材三大循环型产业链,这三大产业链围绕“电、水、煤、气”为主轴进行延伸;

“五大支点”:以化工、耐材、陶瓷、机械制造、物流五大支柱行业的重点企业或项目为支点。

(3)基于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①系统基本构成——共生耦合产业链。汪洋循环经济园区由煤炭和建材两大工业板块组成,均以资源利用为核心向外辐射。将这两大板块的重要项目都布局在资源附近,一方面通过就近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聚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附近核心企业这个平台的副产品(包括废弃物)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两大工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与资源共同构成汪洋循环经济园区的骨干,它们的有序发展和企业的合理布局是整个循环工业系统高效良性运转的关键。

②系统“关键种”——重点节点。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用于循环经济园区,是指规划中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园区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

③系统成员——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汪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过程中,应系统考虑园区生产者(资源生产型企业)、消费者(加工生产型企业)、分解者(还原生产型企业)的物质能量代谢过程,补齐、延伸生态链,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市场机制和绿色招商、因地制宜的逐步形成,使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健、高效运转。

(4)园区产业发展战略

①煤炭行业。就煤炭业而言,应克服单纯输出资源多、就地转化少的倾向,向资源的洁净化利用转变。向电、液、气转化是煤炭深度开发、提高资源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根本出路。

②化工行业。煤焦化业应严格煤焦化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工艺,优化产业布局。推广普及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加强焦化酚氰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③建材行业。耐材、陶瓷业是汪洋的主导产业。对耐材业中污染大、规模小的企业进行整治,采取“关”、“停”、“并”、“转”的策略,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型企业不仅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更要淘汰倒焰窑、推板窑等落后窑型,推广隧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对陶瓷业,应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沿海大型建陶企业进驻。

(5)园区的静脉产业建设

①水的循环利用。汪洋循环经济园区应根据企业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建立“水源—工厂”供水形式,减少中转环节,提高“工业循环水”的利用效率;还应建设中水回用网络,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②电的梯级利用。园区在促进能量(电能)梯级利用方面应积极争取政策,实现对企业直接供电。热能方面应促进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以电厂为核心,由园区牵头组建供热公司,建立集中供热系统;二是根据电厂内部配套企业及用气企业的不同需求,在以电厂为核心的半径为30千米范围内科学规划布局用气企业,实现余热资源多级利用;三是由工业用气向民用延伸,扩大覆盖范围;四是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热电联产项目。

③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框架,生产废水中的生化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水,替代一部分工业新鲜水;高盐废水可作为冲洗水。园区废水经回用后,不向外环境排放废水,避免对越溪河的影响。

5 结 论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5篇

关键词: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州被选定为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这为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要求广州必须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高度,基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首先,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次,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注重废弃物的减量化。第三,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2.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应符合“3r”原则。按照减量化原则,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按照再利用原则,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力发展维修、维护、翻新等售后服务行业。按照再循环原则,要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 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存在问题

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5番。尽管存在通货膨胀,但实际增长还是非常显著。按照不变价计算,30年来gdp保持了14.1%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尤为迅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世纪90年代是增长最快的十年,1991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22.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6.6%。“十五”以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200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13.6%。自1990年以来,广州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6至7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率先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三来一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成衣、家电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优势明显并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轻型外向性工业体系,同时,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4%,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顺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次调整开始于本世纪初,广州在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技术向各个产业渗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外延转向内涵。这次调整的成效是明显的,2008年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50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8.8%。

3. 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时期,随着周边地区产业的崛起、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显现,广州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产业整体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问题。广州产业结构与不断提高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不协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充分,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 545.6亿元,占gdp比重虽然超过了60%,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7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州传统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速明显,所占比重呈扩大之势。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与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配套,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不相协调。同时,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比重下降,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广州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按照ipat公式,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必须降低到0.39吨标准煤,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0.18吨标准煤。按照广州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未来5年~15年内把能耗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除非广州在能源结构上有大的改变,更清洁的能源能够容易地获得,否则,现有能源利用方式将会导致环境上的巨大冲击,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会是广州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约性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意味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而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又意味着资源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的存在,2008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6%,而能耗却占全市产业能耗总量的54.7%,单位能耗产生的增加值仅相当于第三产业的36.1%,这说明广州工业还是延续着“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联度问题。目前,广州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这与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内部的产业关联度整体偏低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企业分工和协作不足。与此同时,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程度偏低,服务业不能给予工业强大的支持,制约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5)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融合性问题。在广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体系的整体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程度偏低,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较慢,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1.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四大产业体系:一是以资源能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二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三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绿色服务业;四是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的静脉产业。

2. 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提升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农业方面,逐步建立都市循环型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制造业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环境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先进水平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服务业自身发展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改造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围绕汽车、石化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使支柱产业成为工业链条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衔接,组成生态化的工业网络体系。汽车方面,构建和完善生态供应链,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采用净化技术控制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和规范产品回收再用。石化方面,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石化基地。电子方面,延长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加强对废旧电子元器件的回收再利用。

4. 促进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化集聚。以产业生态集聚为核心,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引导产业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空间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核三极”,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核心,由南部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格局。工业形成“两轴三区”,建设“东进、南拓”两条拓展轴和“东部、南部、北部”三个集聚区。服务业凸显“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打造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培育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新客站和地铁线网四大增长极。农业推动形成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等“五大组团”。

五、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1.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制度。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广州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打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减量化方面,改进提高资源效率的税收和补贴制度,重构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市场体系,建立节水节能的分级收费制度,提出合理的技术标准。再利用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奖励补贴制度,完善促进旧物品再利用的捐赠制度和产品售后服务制度,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为推动“3r”原则的实施,要建立系统的工业废物、副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以完善环保管制制度。同时,还需要在制度上激励(或者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建立绿色预算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核算体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

2.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下转第100页)系的产业政策。广州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首先,基于循环经济的层次性,从产品、企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第三,建立产业项目筛选评价政策。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第四,启动产业约束和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生态标准,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3.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支持。鼓励发展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技术。首先,发展绿色设计技术。重点支持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减少过度化包装、减少有害物质投入和产生等特征的技术创新。其次,发展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运用税收、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体系。第五,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基础建设和质能循环项目的推广。

4.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二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技术推广,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活动。三是将循环经济纳入普及培训和教育计划。四是依靠法律、舆论、文化等手段,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取向。

5.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广州已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但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统筹安排。要切实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在规划上有更加周详的安排。要结合每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包括时间、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等,促进规划实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下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既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相适应,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之俊.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梁,杨春平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宏观经济研究,2005,(4).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

6. 吉小燕,郑垂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判别.商场现代化,2006,(9).

7. 蒋应时.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6篇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38 -03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皖江城市带跨越式发展乃至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契机。这个契机里面隐含着危机,那就是产业转移中工业化老问题――传统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恶性开发和利用,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承接示范区能否改善产业结构、迅速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战略切入点。因此,通过分析承接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一个兼具学术和政策意义的课题。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解决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战略切入点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的重点是第二产业。虽然经济效益明显,但是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大。因此,承接示范区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协调示范区产业经济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同步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优势自然环境,带动示范区经济发展。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环境承载能力在不断增强,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经济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也对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相统一,将是皖江城市带发展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解决两大难题,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促进安徽在中部崛起中实现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资源需求量将会成倍增加,但资源不会增加只会用一点少一点,这是难以为继的。居高不下的能耗使工业快速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使经济发展受到局限;日益短缺的矿产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途径,特别是导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经济活动纳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之中,将农业、加工业与销售流通融为一体,整体性地渗透,实现工农业经济绿色化生产和消费,才能发挥承接示范区在安徽崛起中实现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承接示范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处理量大幅增加

随着皖江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从表1数据可知,承接示范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年均增长率大于12%。虽然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均有增加,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已趋饱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无法处理。

(二)承接示范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超标。从表2可以看到连续三年,承接示范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不达标。

工业废水历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如不能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承接示范区经济的发展质量。这将会使承接示范区的发展遇到“瓶颈”。

(三)承接示范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过快。工业废气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对人体的伤害。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地危害人的健康。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这些气体会造成酸雨的危害,对土壤、植物都具有很大的危害。

数据显示,承接示范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增长势头强劲。这与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漠视长期利益存在很大关系。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一)企业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1、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产业在该地区具有优势,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保持主导地位。

2、企业作为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在该地区由大量的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小企业及为它们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单个小企业的企业组织和大量小企业集中布局”模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有很强的活力,产品品种较少,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开发、应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他们还没有能力和动力真正走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生产中对资源消耗过大,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二)政府部门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一是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影响下,许多部门和政府领导人对承接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不够重视,缺乏全局观念和忧患意识,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矛盾了解不够,或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深。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多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或保护环境,不了解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多环节特点。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仍然坚持GDP为主导的政绩观,或迫于地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在面临“要速度还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上,仍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首选。

(三)公众由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倡导与企业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己经建立了循环经济体系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国民的环境教育,公众从小就接受爱护环境的教育,日常行为深受影响。承接示范区乃至安徽,公众缺乏环境教育,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未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己出台的相关法律也未对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进行行为的明确化、制度化,导致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还具有不确定性。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企业准入、转化与转型制度

1、在招商引资阶段,严把“入口”关,实施“绿色”准入,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对项目的环评和审批管理,完善项目环评制度,提高企业的准入标准。从而预防污染,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由偏重引资转向以技术创新与制度移植转型。

2、在生产经营阶段,加强监督,实施“绿色”监控,积极有效地控制承接产业的污染排放。承接示范区应注重环境立法与执法,加强对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做到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统一规范投资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狠抓落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建立科学的污染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及时处理污染物,引导企业加快产业技术革新,从而使企业转向“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3、政策鼓励,积极引导,实施产业“绿色”化。建立符合承接示范区的产业调控激励机制,鼓励投资“绿色”产业;鼓励投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鼓励投资开发绿色产品,迎合绿色环保的消费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引资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只关注引进外资数量增长;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注意避免或减少环境的污染,避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二)切实更新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

承接示范区在大力招商引资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要对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坚持“科学承接”、“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注入政府的基本运行轨迹。示范区将努力承接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多、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承接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对相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生态循环经济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生态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管理侧重点、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做好促进本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服务工作。

(三)切实加快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地方政府要引导公共媒体和各级教育部门结合国情省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要从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抓起,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全民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资源节约、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绿色生态消费需求、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在承接示范区的全面铺开。

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由以工业为主向民用建筑、公共机构、交通、商务等其他社会领域及社区、家庭、个人层面拓展的转变,措施由技术经济性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叠加使用的转变,监管由依靠行政部门为主向节能管理、监测、监察协同作用的转变,考核由以奖励、激励为主向激励与约束、奖励与惩罚并举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4).

[2]朱盛毅,束佳.淮河内涝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临泉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例[J].乡镇经济,2007,(11).

[3]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4]朱盛毅.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安徽旅游业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

[5]吴飞美.产业集群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6]陈瑾瑜.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循环经济相互关系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7]朱盛毅.安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EB/OL ].http:/ /ah.省略/ ahsszb/wjcsd/ index.asp.

作者简介:

朱盛毅,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许跃辉,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而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固升级。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及特点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第83~84页)。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模式,是传统工业文明危机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危机的产物,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所谓产业链,是指构成一个由产业相互关联、所有要素相互融合、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它既是以某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通过产品、技术、资本等纽带方式与相关产业结成的战略关系链,又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上形成的链条式加工转换的经济活动的关联形态。产业链联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生产某种具有同类使用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贯穿始终,各种要素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链”;二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的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第4-8页)。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根据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构建的,它以自然资源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本体现,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点

1.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循环经济产业链侧重于通过对构建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使资源在原始投入和最终消费方面提高效率,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减少传统产业链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废物回收和技术处理,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减量化”要求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进而控制生产源头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再使用”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率,通过多次使用产品,避免出现一次性产品;“再循环”要求产品在体现使用价值后能够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第12-14页)。循环经济产业链遵循“3R”原则,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代谢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不断深化产业链条

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规律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以达到节约资源(低投入)、增加产品(高产出)、减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要求。它强调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完全异于传统产业链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纵向主导与横向耦合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在于,将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链接在一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论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获取竞争优势,由此通过企业的缔结联盟构成“产业增值链”(ValueAddedIndustrialChain)。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第8篇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学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增速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据统计,我国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达23%以上,并在持续增长。而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实现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汽车产业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典型,是工业资源最密集、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之一,也是二战后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增长的领航。目前汽车的快速增长不仅威胁了环境,而且也威胁着汽车自身的发展。

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使汽车产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同时也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汽车产业成为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是如何在促进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处理好环境问题,使污染物排放更少、再循环更加彻底。

二、循环经济对汽车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1.降低成本。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即在汽车设计中遵循轻量化和节约化;在汽车制造的全过程中,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以减少汽车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2.塑造品牌。品牌是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有竞争力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具有世界级品牌。世界著名汽车厂商都十分重视循环经济涌起的“绿色浪潮”,即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清洁能源等。

3.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竞争力。在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汽车产业也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竞争力。

三、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以汽车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础,提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在原材料选择与加工、制造装配、使用与服务、产品报废与回收的各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在汽车寿命结束后最大限度地使汽车各零件重新回到使用的各阶段,再来作为产品新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在产品的使用期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因此,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其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本质特征是生态经济。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汽车产业生态学基础上并对其应用和实现。

2.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汽车生产与消费范式。推进汽车产业经济的目的,是把汽车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畴之内,从生态角度重塑汽车产业系统。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的原则。

3.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建立在汽车新技术之上。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前提的,离开技术创新不可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未来汽车行业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内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依靠的正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4.汽车产业循环经济需要政府支持和制度保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和制度创新。

四、结论与展望

综观对循环经济及汽车产业循环经济问题的分析,可知在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日益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今天,汽车产业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竞争力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主要通过环境友好设计、环境友好制造和环境友好管理来培育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协调机制研究。加强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协调机制研究,尤其是对汽车物理和商业生命周期的协调,基于汽车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两个周期进行整合研究。此外,基于循环经济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应该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

2.环境量化管理研究。

目前汽车产业环境成本计量、环境绩效评估还不能满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环境投入产出的准确分析,环境效益或生态效益难以科学量化判断,严重制约着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推进和汽车产业生态学学科发展。

3.汽车产业生态学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对我国而言,还需强化6方面的研究;即汽车产业生态学研究、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生态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汽车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环境投入的不平等问题研究、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竞争战略与产业循环经济关系研究等。为了对全球环境、资源,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汽车行业更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1]谢家平 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4):15~22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