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6 10:11:49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1篇

【关键词】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升级,乡村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太多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国内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投入、经营体制、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等原因,造成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普遍缺乏规划,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盲目经营;经营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经营项目单一,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无序竞争带来很大危害;基础设施不健全,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现代管理意识薄弱,品牌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季节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等[1]。

郭家沟位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东部,依山傍水,山湖相依,风景秀丽,泉甜物美,民风纯朴。山上松柏郁郁丛丛,山下的果树花果满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山村。郭家沟村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先天资源外,还开发了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旅游产业,工艺葫芦的深加工。近两年来,郭家沟村充分依托固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大搞农家旅店,用商业的眼光审视生态,用发展的眼光经营生态,将郭家沟建设成了山村风貌凸显,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颇佳的旅游专业村。

随着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规划设想、基础设施、接待规模、营销体系、服务水平、利益分配方式等已滞后,不足以支撑郭家沟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愈显突兀。为进一步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天津市政府出资,并以蓟县主导,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蓟县下营镇人民政府委托巅峰智业集团进行运营咨询,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具有郭家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模式。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在郭家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村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由郭家村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通过实践、提升,笔者总结出该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治理”,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中,“大规划、大联动、大融资、大产品”是政府主导的特征;在“农民参与”中,农民成立村集体机制,全程参与经营、全程跟踪监督;在“企业治理”中,“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最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郭家沟乡村旅游运营发展新模式[3]。提出此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业内人士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对国内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主导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 政府引导,旅游发展规划

天津市级政府起到良好导向作用,不仅从高度和深度上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进行宏观把控,并出资修编《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蓟县主导,聘请专业的规划单位进行编制。蓟县政府对项目规划提出具体的实施操作要求,明确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这充分说明国内乡村旅游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和行业的宏观指导。

(二)创新机制确保旅游发展资金

政府部门通过重大项目、转移支付等形式,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补偿等关系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金融机构资金以各种形式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业,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硬件配套设施,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问题。同时,郭家沟采取权益融资方式,创新了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了农村土地合理、有效、规模化的利用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地产能;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成经济联合体,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增加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三)打造核心产品确保区域领先

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上,郭家沟乡村旅游以定位高端产品为核心,摒除了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低层次、低等级问题,重点发展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型产品、休闲景观型产品、参与体验型产品、商业经营型产品、特色主题型产品这五大产品体系,塑造“山水田园风光、北方乡村文化、塞上民俗风情”美好意境。以高端、休闲、度假的理念,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为蓟县乡村旅游,甚至是天津地区模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完善农民利益分配制度

农民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经济利益再次分配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如何激发农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保持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激情,以及有限的参与乡村旅游的管理,一直困扰着中国旅游的理论界和实践者,而郭家沟的农民全程参与运营和监督,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全程参与经营

按照规划设想,郭家沟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经营的内容有:直接到旅游公司就业,旅游公司成立后,将吸收郭家沟村民到公司就业。参与各项节庆活动,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郭家沟村知名度,旅游公司每年将举办不同主题规模的旅游活动,每次活动村民自行参加。参与销售旅游商品、从事旅游接待,在旅游公司和村党委的帮助、引导下,村民可以搞工艺品生产、土特产品加工,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等。

(二)全程参与监督

公司成立后,农民可以成立村集体机制,参与郭家沟旅游发展,监督村中及公司财务开支,通过村集体机制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旅游经营中,村民如有意见或想法,可通过村集体机制与公司和村党委进行磋商。为了确实反映村民的意见,郭家沟村村集体机制负责人由村民自己选出。

三、企业治理市场化运营确保高效率

郭家沟乡村旅游在运营管理上采取的是公司化的运营管理方式,从而将过去单一的一家一户农家院经营发展成农户乡村旅游联合经营体。管理上效益、营销促发展,分配增和谐,有利的推进国内乡村旅游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步伐。

(一)企业统一管理

为规范和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品质,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郭家沟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并征得农家院经营户同意,与其统一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村公司负责整个村庄的旅游环境打造、维护、整治;对农户的床上用品进行统一的采购、洗涤、消毒;通过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对参与的农户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利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产能;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农家院经营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和揽客现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村民素质培训,定期质量检查与监督,创造竞争、有序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统一营销

为避免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郭家沟乡村旅游将传统的由农家院经营户单体销售进行整合,利用村公司的优势,集中、统一的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产品渠道销售,重点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郭家沟乡村旅游营销的最大创新就是通过蓟县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智慧旅游概念引入到郭家沟乡村旅游中,通过智慧旅游挖掘客源,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信息化营销管理。广开渠道和网络,坚持品牌理念,系统运用营销精细化管理工具,实现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的二次飞越[4]。以上举措均走在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开创了规模化、节约化运作乡村旅游市场的先河。

(三)企业统一分配

郭家沟乡村旅游统一分配的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客源的农户分配,二是经营收入的分配。客源的分配。统一分配方式,解决了困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多年的利益分配难题,是一种创新策略。

村公司根据各农家院装修、规模等综合条件设定农家院等级,不同的等级统一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村公司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按照排序进行循环安排,最大程度地保障同一等级层次农家院的接待量。

利润的分配。郭家沟乡村旅游利润的分配原则是在扣除农家院经营户缴纳给村公司的管理费的基础上,依据公平的原则,按照“核定股份比例+经营考评”办法进行。村公司根据对农家院经营户日常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的综合考评,结合农户土地入股比例进行利润分配。

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分配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产能,增强村民的经营意识,避免了粗放式经营,同时公司利用各种资源可以有效地开展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从软件上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质量。

四、郭家沟运营模式研究的意义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产业效用示范、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凸显、环境效益明显、文化效益可期。在推动蓟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蓟县基层民主建设、提升蓟县乡村旅游管理规范、提高蓟县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蓟县经济结构布局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对国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一)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常抓不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恰好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法、范式。按照郭家沟模式的发展,最终会是形成城乡经济有效互流、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企业长期投资获利、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推动中国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近30年,国内众多学者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研究上,始终存在一定的分歧;始终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即使有些学者提出一些理想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发生案例佐证,始终成为一种“乌邦托”式的理想。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中,不管是河南“栾川模式”、成都“龙泉驿模式”、还是贵州的“天龙堡屯模式”,都解决不了利益长期分配问题,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新发展,恰好可以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案例。

(三)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

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决定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发展乡村经济、政治、文化,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是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乡村旅游模式较少,通过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研究,旨在从规划、产品、管理到营销角度提炼出一套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和思路,一方面丰富中国乡村旅游模式的内涵,同时能达到良好的示范意义,进行全国乡村旅游的纵深层面的推广。

(四)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不缺优美的自然、文化资源,最缺的是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中国城乡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注定了中国绝大部分乡村无力自己出资发展乡村旅游。农村财政紧张,金融机构少,且贷款数量非常有限,乡村旅游发展缺少实质抵押品,向银行融资极其困难。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破解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难问题。郭家沟同时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主体,投资建设郭家沟乡村旅游,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 69-73.

[2] 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118-120.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不同地区多样式的乡村旅游成为当前我国当前旅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发展前景广阔。

一、乡村旅游概念与特点

1.乡村旅游概念

在现代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所谓的乡村旅游,就是指以旅游者各种形式步入到乡村野居的旅游模式,这一旅游模式具有“环境的生态化”与“样式的多元化”特点。所谓“环境的生态化”,是指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自然生态的形式,如农村田园采摘游,在生态环境下,旅游者可以品味到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到都市文明所不曾拥有的生命力;另一种则是人文生态形式,如民间古居游,在民间古居游中,旅游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民情风俗等有所了解,从而感受到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乡村旅游是在当前社会文明进步、都市人们休闲需求高涨的前提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者知识品味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特点

(1)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的乡村旅游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地的乡村旅游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诸如民俗风情游、农村田园采摘游、民间古居游等都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在此过程中,旅游者可以认识不同的民俗风情、体验农民劳作的辛苦、感受古代文明的伟大;

(2)发展的高速化

乡村旅游归属于旅游产业的的范畴,其产生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产业转型的需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满足旅游消费群体的多元化的需求,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赢得了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二是现代都市群体的心理需求,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收入的增加使之具有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的经济实力,再加之“绿色”与“生态”业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原因,乡村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高,乡村旅游市场成为了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

(3)开发的初级化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时间来算,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时间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真正的繁荣发展起于本世纪之初,这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市场只是在近十年间才获得世人的青睐。但是在总体上来说,乡村旅游市场还只是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滞后、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加强、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等问题比较凸出,尤其是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同质化的问题降低了乡村旅游内在的魅力,严重阻遏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4)地区的边缘化

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空间局限的范围较为狭小,大多是处于具有观赏旅游价值的乡村或山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只有这一地区才可以使旅游者摆脱都市繁华的喧嚣,才能够使旅游者享受到休闲娱乐与清净,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的乡村旅游将一些具有远古气息的民风民俗也纳入到了乡村旅游的范畴,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来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地点都具有边缘化的特点,只有地域的边缘化才可以与现代都市隔离,才可以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二、乡村旅游市场的营销

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活力,但是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之下,却又处于一个发展的“艰难期”,问题层出不穷,矛盾日渐尖锐。

1.市场营销手段滞后

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的表现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营销手段的单一化。所谓的单一化,就是指现如今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还未走出传统“旅行社+乡村”的市场营销模式,即依靠旅行社的带动与引导,促进乡村旅游的客源量的增加,单一化的营销模式难以适应网络化旅游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目标市场只是局限于较为狭小的地域内,其辐射的范围较小;二是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性差。在当前的乡村旅游市场所运用的营销手段中,常常会满足于产品的销售,只要是引来了客人就是完成了自己的销售任务,至于如何让客人满意、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牌则无人问津,久而久之,乡村旅游市场必将会出现萎缩的迹象。

如果从深层次来分析,之所以会导致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营销意识不强,即使在某些地方,乡村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强势推进,使之取得辉煌的成绩,但是传统的意识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被动发展、懒于创新、排斥新生事物的思维定势影响到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方方面面,前景令人堪忧。

2.产品开发不具竞争力

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的开发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许多乡村旅游市场的产品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自己的主打产品,缺乏自己特色,更有甚者,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脱离当地的文化发展的实际,盲目照搬外地或国外的旅游模式,结果造成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浪费了较多的资源,令人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产品设计不具有“人性化”,所谓的人性化,即是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照顾到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科学设计、量力而行,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会使旅游者失意而归,但是从实际来说,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只是依照主观的愿望,没有服务思维与全局意识,比如一些探寻古民居的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只是在吃喝玩乐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并未在文化价值的挖掘、旅游产业链的延伸等方面着力,从而导致产品销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市场营销战略缺失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科学合理的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关系到区域旅游市场的稳定。但是,当前的乡村旅游市场的营销战略缺失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而大大羁绊了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

(1)区域性规划的前瞻性不强

乡村旅游往往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大力支持往往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因为地方政府在急于发展当地经济思想指导下,在不调研市场、不了解自己、不看清形势的基础上就盲目规划,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农村一夜改制、农民一夜翻身、建设一夜完成”,如此快节奏的发展极有可能造成“短视”的严重后果,不利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的尚待完善

正如上文所言,乡村游游的选址往往是在偏远的农村或山区,交通不便,衣食住行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占据市场优势的旅游企业必然也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舍得投入,因为当前的旅游市场已经转向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忠诚度将会决定旅游市场竞争的格局,但是一些乡村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并未重视这一点,基础设施采购保准低、老化不全、维护保养差等问题较为凸出,基于此而言,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规划乡村旅游基础设的建设势在必行,否则将会被消费者抛弃,从而使得自己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落败。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对策

1.整体规划,明确市场营销定位

(1)整体规划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并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任务,而是涉及到当地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其规划的实践中,就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具体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统一规划协调机构的设立。地政府应该成立统一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协调结构,整合农业、旅游、国土、宣传、餐饮、住宿、商业等诸多部门,通过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规划确立乡村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社会环境的营造,乡村旅游市场的净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基于此而言,就应该在制定地方法规、加强相关部门的监察力量等方面着力,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2)明确市场营销定位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当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着力点之一,因为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所依据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据此而言,在本地区乡村旅游长远规划中,力戒重复性、同质化的营销模式引进,而是要调研自己在地理环境、旅游资源、产品的种类、外在的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对自己的市场营销予以定位,从而实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规划与建设。

2.细化市场需求,推进产品创新

(1)细化市场需求

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面临消费需求多元化的形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盲目进行开发建设,往往就会陷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旅游消费不足”的怪圈,长此以往,就无法起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充分调研市场、细化消费者的多元化的需求就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农村田园采摘游中,消费者旅游的需求不仅只是到农家田园去采摘水果、蔬菜,更重要的是去享受在田园劳作的乐趣、重温自己幼年时期的美好时光、品味农家果品蔬菜,充分调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就为进一步细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进产品创新

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对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力支撑的作用,在这里所谓的创新包括内容的创新与宣传的创新。

一是内容的创新。在推进产品的创新中,不要只求产品的高档化与现代化,而更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创新营销思路与手段,在维持原汁原味的地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展现当地农村旅游的魅力;

二是宣传的创新。将本地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出去是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方式才会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就目前来说,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可以选择的一种模式,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得潜在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登陆信息平台后快捷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旅游目的地,并借助于这一信息平台得到优质化的服务。

3.更新营销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从根本上来说,乡村旅游的发展源于现代人内在的实际需求,更新营销意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水平,就成为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以民俗风情游为例予以阐述,在民俗风情游中,开发企业的应该立足于买方市场的现实,将原生态的民俗风情资源作为挖掘的重点,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链的延伸、旅游项目的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结语

在乡村游游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市场营销手段滞后、产品开发不具竞争力、市场营销战略缺失等一些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就应该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市场营销定位;细化市场需求,推进产品创新;更新营销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等营销模式创新的方式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果文力,邓少初.浅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01).

[2]韩卢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J].滁州学院学报,2011(01).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SWOT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和朝阳产业,深受农民拥护和市民需求,潜力巨大,效益明显。本研究用SWOT分析法来提取浙江台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WOT分析法可以确定我们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之间的有机组合,进而形成相关的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台州市,乡村旅游业经历了萌芽、成长、转型的三个发展形态。2006年以前:萌芽期,属自发状态,大多依托景区发展或种养大户依托自身资源发展,为满足观光游客食住需求投资开办农家乐,功能单一。2006年至2008年:成长期,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市民到乡村休闲旅游的规模日益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重视,编制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宣传,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9年至今:转型期,2009年9月台州出台《关于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乡村旅游业开始步入转型发展轨道。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台州乡村旅游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仙居县和天台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和游客人次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目前已建成95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截止2016年6月底,全市农家乐特色村(点)达到282个,其中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61个,农家乐经营户(点)1818家,年接待游客2095.1万人次、营业收入12.04亿元,[2]为农民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搭建了平台。

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良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台州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然风光雄奇秀丽、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既有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又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水产之乡。游人来台州既可以游历名山,观览沧海,寻访古迹,栖息田园,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下放松心情,又可品尝购买绿色生态农产品,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台州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湿润,近年来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90%以上。(2)不断创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如“景区+农庄”、“生态+文化”、“观光+度假”及一二三产业日趋融合的模式,极大增添了乡村旅游的魅力与亮点。随着经营效益的显现,支持参与农家乐经营的主体越来越多,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能人回乡经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把它作为自己创业就业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主体日趋多元。(3)长足发展的旅游业。地处发达的“长三角”的台州,依山面海,集山、江、海、湖、岛、瀑之大成,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共有5A级旅游区2个,4A级旅游区9个,3A级旅游区19个,2A级旅游区8个,A级37个,省级旅游强镇16个,特色旅游村48个。这几年在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重大项目投入、品牌建设上都取得新进展,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42.65亿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台州经济重要增长点,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客源。

2、劣势分析

(1)服务水平偏低,旅游环境欠佳。普遍存在小散乱状况,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村级卫生室、厕所等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虽然实现了等级公路“村村通”,但不少村到户的道路还过小,有些路段未硬化。一些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服务质量水平偏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服务技能较弱。这些都影响了游客满意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差异化不明显,档次较低。产品类型主要以农家乐型为主,多为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休闲娱乐型、民俗文化型、科普体验型等还较少。产品内容仍主要局限在观光、采摘等活动,特色不明显。产品层次较低,在人文、民风、山水特性方面缺乏深层次文化元素注入,营销渠道、方式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大多只是单纯经营水果、水产、茶叶、传统点心等初级产品,缺少地方特色,游客往往只看不买、空手而返。(3)游客滞留时间短,经营淡旺季节明显。在现有的一些路线中,游客实际参与的层面不深,多数为当天返回,停留超过两天的很少。游客中“长三角”近距离市场占大头,住宿的仅占6.9%,而在有住宿的游客中,住一夜的占90%左右,消费环节少。[3]同时,乡村旅游业季节性显著,需求波动较大。春秋两季、双休日和节假日尤其是杨梅节、油菜花节、枇杷节、桃花节等节日期间人满为患,节日过后冷冷清清。

3、机会分析

(1)党委政府重视,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时期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结合台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台州市乡村旅游规划》,大力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各乡村旅游重点县(市区)和特色乡镇,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定位,成立领导机构,并把乡镇的涉旅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支持,破解发展难题。(2)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为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台州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而乡村旅游业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及“小长假”政策的实施,为乡村自驾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时间保障,乡村旅游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加上产业链的延伸,市场前景广阔。(3)信息化与不断改善的交通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旅游现代化进程。借助“携程网、同城58、驴妈妈”等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分享互动,必将给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促进了乡村旅游更具开放性。“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台州“十三五”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台州的内外交通将更趋便利。

4、威胁分析

(1)可持续发展及周边竞争面临挑战。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旅游景点原始风貌的乡村家园味道逐渐失去。少数农家乐没有办理相关经营手续,导致收费杂乱、饮食卫生堪忧、安全保障乏力等问题产生,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竞争力强的旅游点和产品,使台州乡村旅游业面临激烈的竞争。(2)开发上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许多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和策划包装上没进行充分论证,只考虑当前利益,匆忙上马,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为乡村旅游做规划的机构少、水平不高。不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布局不够合理,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仍相对较少,尤其是村一级的带头人及运营、管理、营销人才短缺,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3)创新意识滞后于现实需求。当下旅游消费主体和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年轻人逐渐成为重要群体,他们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家庭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研学考察等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不断出现。[4]相对而言农民对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热情的关注度,创业创新意识弱。一些地方创新理念不科学,只关注到游客的视觉体验,忽视乡村整体文化氛围和服务水平对游客的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

三、推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乡村旅游业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必须加大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1、构建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机制

(1)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引导其在发展中不断规范提升。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增加扶持额度。金融机构应推出符合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贷款指标向经营户倾斜。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扶持环节,引导各类项目资金优先向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聚集。优化服务和管理,简化、整合审批证照手续,实行部门联动审批。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监督制约机制。(2)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水平上档次。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以一定财力支持重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和项目论证工作。[5]将乡村旅游业发展列入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范畴,分类指导;与当地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发展高效农业、弘扬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环境改善互促互动。

2、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1)进一步优化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统筹台州“两5A”景区及“三湾”旅游板块联动建设,立足村庄、农村产业特色和民间文化特色,进行编排和包装,形成众多主题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完善提升特色精品游线:依托山水资源、秀丽风光,打造集秀美山水、田园风光、农家新貌等为一体的山水画游线;依托滨海自然风光、特色渔业生产环境,打造滨海度假养生休闲游线;依托历史文化古村落、古建筑以及现代文化景点,打造集浓郁文化、古色古香、传统民俗等于一体的古风民俗游线;依托天台山等景区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打造宗教文化、养心体验游线。(2)加强以节促游。继续推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市场化办节模式,培育出一批主题内涵多元、节庆常态举办、产业延伸互动的特色品牌节庆,带动乡村旅游影响力。举办好乡村文化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古街区以及民俗节庆民间传说中的乡愁元素、乡愁文化,弘扬台州历史文化特色。举办好农事节庆活动,联动发展相匹配的景观农业、蔬菜瓜果、水产养殖、花卉种养等特色基地,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打响节庆品牌。举办好乡村美食节,整合当地特色美食、民间小吃,打响乡村餐饮品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营销能力。

3、提升乡村旅游层次

(1)促进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从旅游构成要素出发,提升品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发展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专业村,妥善处理民宿经营合规化问题,强化安全经营,促进软件升级。全面提升电力通讯、交通水利、卫生安全等设施档次,强化硬件。加强品牌建设,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分类培育一批不同个性特色的民宿型农家乐典范村和星级农家乐,形成台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乡村精品度假酒店、度假村落、休闲农场、森林公园建设,向中高档发展。注重旅游活动的深度体验及参与性,拓展客源市场,完善客源结构。(2)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游客走得进来、住得下来、游得起来。规范管理,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服务规程和规范化的服务管理办法、服务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行业自律,组建乡村旅游协会或服务中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富有竞争活力、创新能力的管理服务型乡村旅游人才。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树立诚信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2]本文有关数据来自政府文件和调研.

[3]据2016年6月对游客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

[4]罗艳玲.创新视角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158-160.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4篇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的: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

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

“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不同区位的空间产品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相互之间也并不冲突,针对这点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求异存同”,满足市场的多方需要。明确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

各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分别为:朝阳区为“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为“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一沟(带)一品

构造26条乡村旅游沟(带)的聚合产业

在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增量,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农委调整农业产业(果、牧、林、农等)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通过“一沟(带)一品”的实现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

和两年时间内,北京市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26条“一沟(带)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和“花卉旅游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赵家台沟域旅游”,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和“北线山野奇趣乡村旅游沟域”,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和“回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东北部浅山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沟带)”,昌平区的“‘阳光流村’山地休闲旅游区”、“叠翠燕平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采育葡萄大世界”和“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海17里’乡村休闲旅游沟域”和“‘桃源静谷’山地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和“汤河川满族风情体验区”,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和“古北口镇汤河‘沟域经济’”,延庆县的“妫河乡村旅游带”和“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

一村一品

开展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微观基础,长久以来处于单独生产和经营的状态,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民俗村落,共对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和“京西妙高文化·七王坟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

园村”、“京味文化·水峪嘴村”和“农禅合一·樱桃沟村”,房山区的“穆桂英故里文化·穆家口村”、“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水头村”和“养生山吧、创意空间·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宠物犬休闲文化·大邓村”和“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原生态自然文化·东水峪村”和“异国风情·瓦窑村”,大兴区的“采育人家,葡萄酒坊·东营二村”、“梨花之乡,休闲庄园·梨花村”和“生态休闲,有机蔬菜大观园·留民营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乡土旅游的金凤凰·雕窝村”和“生态新农村·挂甲峪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栗花深处、休闲溪谷·六渡河村”和“青山、碧湖、农家·上王峪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东极避暑、养生花园·花园村”和“京都游憩,渔味人家·口门子村”,延庆县的“奶牛风情,魅力新村·大柏老村”、“凤凰城、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和“妫水源·上磨村”。生态旅游度假区

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

休闲和生态已经成为游客的两个主要旅游诉求,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根据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与环保局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并已通过了由乡村旅游行业专家、市环保局和市质监局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将申请成为地方标准,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延庆龙庆峡、昌平温都水城、丰台南宫、怀柔夜渤海、密云云蒙风情大道都在积极申报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争创部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促进京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树立乡村旅游的产品品牌,“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正是建设新时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必由之路。“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必将引导未来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

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__年)》通过专家评审;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推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至,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5月,北京旅游局在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北京市旅游局还组织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升级规划的具体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智力支持。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主要涉及:旅游局、农委、发改委、园林局、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这种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使得乡村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还启动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

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景观保护,社区参与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建立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协同机制,使北京市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不仅强调单体的、有形的、物资性(如建筑等)的遗产保护,更重视无形的、非物资性(如艺术、民俗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5篇

蛟河市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  

 

一、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湖畔,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47万。是全省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拥有三个部级森林公园,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森林公园;苏尔哈湖湾度假区被评为省4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黄松甸镇食用菌观光区被评为省银穗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蛟河红叶”是吉林省秋季旅游的代表品牌,红叶旅游节更是中国节庆30年著名品牌。2016年蛟河市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市,庆岭镇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漂河镇富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蛟河市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具有蛟河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蛟河市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乡野风光、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与发展,蛟河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5.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6.3万人次,占全市总接待人数的48.1%,乡村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58.6%。乡村旅游点达到258家,其中规模以上22家;从业人员达1.75万人,其中,农民为1.12万人,占从业人数的64%;农民人均从乡村旅游业获得收入3160元,收益率达34.6%。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发展乡村旅游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政府主导,科学分工,全面开发乡村旅游建设。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成立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旅游工作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区)、农业、旅游、文化、建设、卫计、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旅游办,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投入,多元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中央出台的扶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向上争取省、市的相关资金支持。积极吸取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通过“政府支持一块、企业投入一块、招商引资引进一块、全民创业增加一块”的投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是突出“田园乡野”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顺应都市市民倾向亲近自然、热衷假日短途旅游的休闲趋向及消费心理,突出乡村旅游的“农味儿”,形成了“一带、三区、七个特色小镇”的休闲旅游空间布局体系。三是以高端生态产品拉动乡村旅游开发,蛟河市坚持打造高端旅游产品,强势推动品牌旅游景点建设,培育出“关东奇山”拉法山、“秋天童话”红叶谷、“森林浴场”庆岭、“小长白山”老爷岭、“关东九寨”冰湖沟、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苏尔哈湖湾度假区、金蟾岛风景区、爱林度假渔港、松花湖滨湖度假区等22处较具影响的观光采风品牌旅游区。随着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和品牌化发展,蛟河市推出了四季乡村美食项目。即:春品开江鱼,夏食农家菜,秋尝野山珍,冬吃年猪宴,形成了资源山水互动,游客远近皆往,人气冬夏皆旺的休闲观光圣地。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蛟河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和探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立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了《蛟河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蛟河市旅游总体规划》、《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配套完成了《蛟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插树岭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实施详细规划,并主动与城乡建设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交通、土地等专项规划对接。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一带、三区、七个特色小镇”。“一带”即以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契机,以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部级森林公园为核心,打造长吉图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为吉长两市提供休闲度假产品。“三区”即打造以拉法山、蛟河新区为核心的养生康体文化旅游区(温泉、登山健身);以松花湖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区(金蟾岛、额赫岛、滨湖度假区);以拉新战役、国共谈判、韩恩高级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典红色旅游区。“七个特色小镇”即打造以插树岭为核心的关东民俗风情小镇;以窝集口为核心的农家生活体验小镇;以庆岭鱼街为核心的特色美食小镇;以黄松甸食用菌基地为核心的长白山特产小镇;以新站长白山酒业为核心的葡萄酒文化小镇;以乌林乡为核心的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小镇;以富江村为核心的最美传统村落建设。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自2006年以来,蛟河市先后出台了《蛟河市乡村旅游优惠政策》、《蛟河市关于鼓励支持旅游创业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关于支持鼓励下岗从业人员创业促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蛟河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蛟河市旅游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这些政策,为休闲旅游创业降低收费标准20余项,废除收费项目6项,为创业者减负3000余万元,共为乡村创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政府扶持贴息小额贷款4.6亿元。从事乡村旅游创业个体工商户享受3年返税,极大地调动了乡村旅游创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健全工作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制定了《蛟河市乡村旅游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采取市、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围绕信息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教育培训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协调旅游、土地、林业、消防、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共同为乡村旅游企业服务,形成各相关部门共同扶持、联合管理的工作机制,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旅游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蛟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地,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东北三省轴心位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间节点,京图和哈图两条铁路、长珲高速、高铁、302国道、省道榆江公路贯穿全境。随着国家长吉图战略的深入实施,蛟河市全境纳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珲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蛟河并入省城一小时经济圈、吉林市半小时经济圈,成为吉长两市“后花园”,初步形成了连接三省一区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城市供水、供电、通信、道路、公共交通、道路标识牌、停车场、卫生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1亿元,植绿化树432万株,栽花种草美化面积610万平方米,修建围墙17820延长米,改厕880座,建垃圾站132个、垃圾填埋点29个,安装路灯720盏,修建文化广场9.2万平方米。2016年,全市实现农村泥草房改造1647户。

重点建设了以庆岭鱼街、插树岭、窝集口、富江、黄松甸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拉法山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3亿元,重点开发了拉法山、庆岭、红叶谷、老爷岭、冰湖沟等景区,建设了拉法山宾馆、红叶谷宾馆两个星级宾馆;吸引域外资金1.7亿元,建成了关东第一漂、插树岭峡谷漂流、高速蛟河服务区庆岭活鱼村、长白山酒业山葡萄观光园等旅游项目;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制定了鼓励和扶持的优惠政策,催生黄松甸食用菌旅游购物市场、松花湖渔家乐度假区、插树岭农家小院、苏尔哈湖湾度假区、爱林度假渔港、富江花海景区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建成。

(六)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开发

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了蛟河市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

1.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目前已经建设完备的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谷、拉法山、冰湖沟、老爷岭景区,带动了庆岭镇解放村、庆岭村,松江镇爱林村、临江村,拉法街十八垧地村、拉法村上千户农民直接参与接待和服务。

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进入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镇(街道)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松江镇插树岭村、庆岭镇活鱼街等。

3.公司加农户型模式

公司加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乡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县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旅游者。如黄松甸镇花园村、伟光村,白石山镇富强村、夹皮沟村等。

4.综合开发型模式

综合开发型模式,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松江镇等。

(七)多点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1、节庆活动营销

举办中国吉林长白山红叶旅游节。自2002年起,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吉林长白山红叶旅游节,蛟河红叶成为吉林省秋季旅游的代表品牌,红叶旅游节被评为中国节庆活动30年著名品牌,并被列入中国旅游节庆活动名录。15届红叶旅游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80多万人次,累计直接旅游收入14.2亿元。红叶旅游节新增就业13000多人次,培育旅游村屯10余个。

举办窝集口采摘节。窝集口村位于蛟河市天岗镇境内,窝集为满语,意为森林之地。史载康熙皇帝曾东游到此,欣然吟诗《阅窝稽》。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种啥得啥》于此拍摄。窝集口村有果园280公顷,年产果品4950吨;窝集口煎饼是省内名牌,有2个煎饼加工厂,20余家规模加工户,年加工煎饼700余吨。每年9月,在此举办吉林蛟河窝集口采摘节,主要活动有:果园观赏、果品采摘、农村生活体验、农家风味品尝等。

举办插树岭关东民俗旅游节。插树岭位于蛟河市松江镇境内、红叶谷景区沿线,因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插树岭》在此拍摄而闻名。主要旅游项目:插树岭峡谷漂流、关东大院民俗展示、《插树岭》拍摄地参观、农家乐体验(在农家吃、住、游,体验淳朴农村生活)。现有26户农家乐接待户,可同时接待2300人左右。每年9月,在此举办插树岭关东民俗旅游节,开展关东民俗婚礼、关东民居生活体验等各种主题活动。

举办黄松甸食用菌特产旅游节。黄松甸镇位于蛟河市东100公里、长白山脉威虎岭下,幅员面积623平方公里。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农业生态园,该农业生态园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销售集散地。2009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黑木耳之乡”称号。2012年,黑木耳种植技艺被列入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该地年发展食用菌8.46亿袋,生产食用菌2万余吨。2006年开始举办食用菌特产旅游节,以农业观光、食用菌科普、采摘、食用菌农家宴、食用菌特产品购物为主题活动,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通过食用菌产业拉动,旅游带动,该镇97%的农户已经走向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道路。

2、旅行社营销

坚持“精品营销”、“诚信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每年组织旅游企业,分四个季度外出到珲春、延吉、吉林、长春、哈尔滨、大庆、松原、四平、辽源、沈阳、等东北主要客源市场,与当地旅行社对接,开展系列营销活动,目前,我市已于35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3、展会及主题活动营销

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会、推介会等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蛟河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6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再生;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模式;钟山镇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度假经济时代全面到来,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将成为都市人生活必须消费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私家车的普及也在加速这个过程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都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大军中来,但可悲的是,大部分规划都机械地套用了小城镇和风景区的标准方法,使得原本就“小尺度、平资源”的乡村地区沦为了大同小异的农家乐。针对缺乏大景观资源的乡村地区,通过什么样的资源利用模式能够实现其华丽变身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旅游产品自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市场、乡村资源保护及乡村地区社会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关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主要从社区居民感知与参与、市场营销方式、社会与环境影响和区域旅游规划发展变迁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其中,如何使当地居民真正参与规划实践是一个研究热点:Abby (2005)对马来西亚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原有的规划缺少对劳动市场变化所引起的旅游现象的考虑,导致人力资源与乡村性保持的矛盾,提出了顾及到农村居民、当地高资本企业与旅游业关系的“发散旅游”开发管理方式。Karoline(2008)对挪威乡村地区农业景观的价值和居民对其的感知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创建平衡于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和农户之间的“旅游景观谈判机制”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解决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关者利益纠纷问题。Donald认为,小城镇将占据未来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深化当地居民的规划决策参与,但目前缺乏一种标准来衡量居民的参与度,因此,他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旅游规划的社区自我评估工具;另一方面,Dianne(1999)在前人研究的旅游行为规律、符号吸引系统和节点结构等成果之上,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合单一节点区域、多个节点区域和综合交叉节点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集成规划模式。Gulfem(2011)介绍了基于互联网技术设计的一种MCDM技术,他认为这种介于游客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交流框架,能够提高旅游规划的精准度和速度。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中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兴起,至今已经走过20年历程。从开发规模上来看,从最初的点式农家乐,到片区式农场景区,再到综合性旅游乡镇,都伴随着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学界对乡村旅游认识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和扩大。

王云才(2001)提出“田园公园”开发模式,他认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度假功能的完善、土地整治与乡村景观规划。曹国新(2007)认为,随着中国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乡村旅游的规划模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强调乡村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活动趣味性的规划模式、强调多元综合的规划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刘德云(2008)认为,乡村旅游规划在空间上尺度较小,当地社区的根治性与参与性较强,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以居民的参与为核心,并建立层级反馈机制来指导规划的实施;周新颜(2008)提出了“生态型体验博物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汪秋芬(2010)认为,成都“五朵金花”和北京民俗村的规划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并过于制式,指出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现象严重,并提出要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三大模式。另一方面,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学界不少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的研究都将视角投向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来服务新农村建设,如邹统坚(2008)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6条经验,并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即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

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研究注重与市场变化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紧密结合,但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对一般资源开发模式的梳理和总结。另外,缺乏具体操作性建议,大部分成果还无法很好地指导实际规划开发工作。

三、理论基础及模式构建

(一)理论基础。资源再生是指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狭义上的再生资源,通常指某些有机体和无机体,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或是在再生技术下可重新利用的金属、化学材料等无机物。资源再生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四种类型:1、资源经过利用,经过净化处理可以全部或部分恢复原有功能再次利用;2、资源经过利用,原有功能只有量的减少,剩余部分仍可利用;3、资源经过利用,原有多种功能并未完全丧失,部分功能仍可利用;4、资源经过利用,原有功能完全丧失且无法恢复,其潜在动能还可以利用。

从广义上讲,文化也是一种再生资源,它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实现再生。文化资源与其他种类的资源形态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除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之外,还能够衍生出新的文化资源和价值。

文化体系是整个社会的运作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乡村地区宁静质朴的休闲氛围便是由当地深厚的乡村文化决定的,对于大部分缺乏稀缺性大景观资源的乡村地区来说,吸引游客的不是自然景色而正是这种地域乡村文化。但由于大部分规划对地域乡村文化的认识和利用不足,导致其失去了与游客交流的语言能力,游客不能充分理解和体验这种文化,便使消费者满意度大打折扣。就拿钟山镇来说,当地独具特色的祈梦文化在游客看来仅仅是简单的烧香拜神。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应当从如何实现当地文化资源再生这个问题入手,寻找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切合点,复原地域乡村文化与游客交流对话的能力。

(二)模式构建。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的实质是把握好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的问题,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的思路,笔者提出“金字塔式”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层级:资源、功能和主题。三大层级之间的关系是累积叠加、逐级上升的,即资源是基础,功能是实质内容,主题就是区别于同质产品的名片。具体操作简单来说,就是在结合规划区资源定位基础之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乡村旅游的各种度假功能;以文化资源再生理论为指导,将现代主流消费文化融入当地传统文化;最终设计出主题内容,并连接产品体系中其他要素同步发展。(图1)

可以看出,当前乡村旅游之所以出现产品趋同现象,就是因为大部分规划只做到了“金字塔式”规划模式的第二层级,即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都具备了休闲、度假、养生和娱乐等功能,但缺少了串联这些功能的一根主线,使整个旅游产品形散神乱,给游客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于是在同质产品中,游客的选择就变成了随机性而不是必须性。

四、实证研究――福建省钟山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一)钟山镇概况。钟山镇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东北部山区,距仙游县城30公里,面积128.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3万人。区内有九鲤湖、麦斜岩两大风景名胜区,覆盖全镇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大片保存完好的福建山区传统乡村聚落。其中,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住区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何氏九仙是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钟山镇以农业为产业基础,盛产台湾甜柿和食用菌,目前又引进台湾花卉培育技术,逐步开发了樱花、玫瑰和七里香等花卉品种。另外,钟山镇自古是手工艺之乡,藤编工艺品大量远销海外。

(二)“金字塔式”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模式的实际运用

1、第一层级:资源定位。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源禀赋已不能成为发展旅游的决定性因素。但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虽然能够美化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但面对资源等级较低的乡村地区,无中生有的旅游规划必然将在消费者的验证下暴露“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本质。因此,乡村旅游规划要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客观定位。所谓资源定位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去粗取精的原则,从当地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乡村田园景观、人文风俗文化等基础资源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根据钟山镇的实际情况,将其乡村旅游资源定位为:独一无二的祈梦文化,原汁原味的田园氛围,底蕴丰厚的休闲农业,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2、第二层级:功能定位。产品功能被认为是销售的实质内容。旅游需求的变化决定着旅游产品功能的转化,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的各种功能要素。根据对钟山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定位,可以推出其功能定位:观光游览、乡村休闲、养生度假、户外健身、祈梦文化体验、宗教朝拜、科普教育、购物美食。

3、第三层级:主题定位。这里的主题定位并不是市场营销中的主题策划,而是立足于当地传统文化,融入特定的现代文化,催生出具备特定功能的特色产品。这个主题特色产品,在产品体系内部,是串联所有要素的主线;在市场竞争中是该地乡村旅游产品的身份识别符号。

钟山镇九鲤湖祈梦文化是当地文化的灵魂,其中包含的深厚理学和道家思想极具开发价值。但由于古老的祈梦仪式复杂难懂,使得祈梦文化显得神秘莫测,并没有获得广泛受众。因此,景区经营者在产品开发中回避了深度挖掘祈梦文化的问题,大部分游客来到九鲤湖饶有兴趣的听完关于何氏九仙与祈梦的传说,随后效仿当地信众烧香拜神祈福后便再没下文。类似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体验的分离现象,不仅仅是九鲤湖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地区目前都面临同样的境遇。

考虑到祈梦祈福的仪式性是一种精神寄托,与现代人的礼事婚庆在本质上相同,提出结合九鲤湖祈梦文化独创礼事婚庆的祈福仪式,扩大祈梦文化的受众,增加祈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服务功能。同时,将九鲤湖礼事婚庆文化的开发也融入到其他资源的利用中来,凸显这个主题特色产品的主线功能,实现各功能要素产品的联动发展。如,利用钟山镇质朴的田园风光和花卉基地,增设礼事婚庆摄影基地;以当地雄厚的手工业为基础,开发礼事婚庆用品生产与销售;在乡村休闲度假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礼事、婚庆、度假、养生的功能,等等。

五、结语

“金字塔式”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是从资源再生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次创新性思考。它以当地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大胆地将现代社会主流文化融合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中,并在此基础上为乡村旅游产品制定主题、扩大产品内涵,是今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但本模式没有将不同文化体系的管理方法与影响因素考虑在内,有待今后的继续完善。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Abby Liu.Tourism in rural areas:Kedah,Malay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

[2]Karoline Daugstad.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2.35.

[3]Donald G.Reid,Heather Mair,Wanda munity tourism planning-A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31.

[4]Dianne Dedge.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4.26.

[5]王云才.从珠江三角洲的实践看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J].旅游学刊报,2001.1.16.

[6]曹国新.从极性思维到多元互动: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J].旅游学刊报,2008.7.23.

[7]刘德云.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报,2008.9.23.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7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旧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造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

(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

(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造,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造村镇、改善环境方面,详细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5)治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造,培养民主治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造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造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二、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治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造。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造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造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3)加强精神文明建造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造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造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造、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4)推进基础设施建造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造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5)树立民主治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造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治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造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造,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造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造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造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造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造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造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调解、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峻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造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造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造、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调解、产业结构调动等关系新农村建造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造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造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造本地产品供给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

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胜利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动、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造、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动,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动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治理制度,实施行业治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导,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造和乡村旅游建造中,村民既应是建造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造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重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治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造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要害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治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仿、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造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造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造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造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造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造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调解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造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峻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和目的,必须保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造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9-07-23第5版.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2:12-18.

[3]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造的经验、机制与政府对策[EB/OL]./lyyj/ly06.htm.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第8篇

您在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意义的提案》收悉。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我单位办理,现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经济重视程度的提高,宝兴旅游产业总体呈现出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成功评选为“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县”和“四川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219.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和46%。

其中,我县围绕“旅游生态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打造,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着力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技能培训、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助推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农(藏、林)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500余户,床位数8000余张,其中星级农家乐44家。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20.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5亿元。乡村旅游成为我县促农增收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根据县委“1146”总体发展思路,我县按照以部级旅游景区为支撑,乡村旅游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田园烟溪,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

结合《雅安市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编制工作,科学谋划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和2018年重点工作,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切实抓好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储备9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纳入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滚动项目库;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抓好旅游扶贫工作,完成某县2018年旅游扶贫专项方案编制,加快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步伐;

抓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2018年1月,我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旅游强县。

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将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全面提升。

一是强化统筹规划。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划定范围勘界定标情况,在确保“核心保护区不动、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通盘考虑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雅安市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指导,结合特色小镇、贫困村规划、乡村旅游产业规划等,启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要篇章重点规划,合理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严格按照2016年出台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奖励政策、《某县乡村振兴战略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和《某县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验收细则》等扶持政策,加大旅游政策宣传力度,激发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积极引导和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积极推进某县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推动全县乡村旅游提供支持。

三是开发新兴产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

加大和平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注重乡村生活体验和乡土文化融合,打造农事体验、田园采摘、民俗文化展演等乡村慢生活体验游产品;

瞄准市场空白,深度开发客源市场,打造有主题、有深度的私人定制旅游产品,推出以科普教育、研学旅行、老年康养等为特色的特色旅游产品。

四是深入挖掘文化。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景观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产业是推进乡村旅游的支撑。下一步我县将认真组织专家、学者采风研讨,深入挖掘,整理收集,形成成果,将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融入乡村旅游各要素,打造宝兴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同时,以夹金山干部学院打造为平台,挖掘宝兴本土文化和乡村资源,开发宝兴旅游小商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五是推动农旅融合。积极发展“旅游+”项目,抢抓健康养老、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等产业的政策红利,设计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促进“农业+旅游”相融合。结合有机农业优势和精品旅游新村打造,提升乡村避暑、民宿、度假旅游,开发旅游型特色小吃餐饮、手工艺品、有机食品等自用或伴手礼品,实现“以旅促农”;

结合“林海菌乡”、“药海果香”、“云海牧场”三条特色产业环线打造,加大线路统筹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围绕熊猫文化、民俗文化,重点实施“三百工程”,打造特色民居、精品民宿、主题客栈。同时,切实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标准化建设,从产品技术管理标准化、农户组织管理标准化、供应链管理标准化入手,建立“企业+专合组织+农户+旅游业者”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

六是强化宣传营销。坚持以节促旅,举办硗碛“上九节”、抬菩萨节等会节活动,打造民族节庆品牌,打响“夹金山”旅游品牌;

策划举办戏雪赏雪游、踏青赏花游等主题营销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

组织参加重庆都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旅博会等国家、省内外大型旅游会节活动,宣传推广宝兴旅游,拓宽宝兴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文附寄《提案办理征询意见表》1份,请反馈宝贵意见。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

某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