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意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3 16:53:04

创意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1篇

关键词:创意旅游;旅游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54—05

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创意旅游及其特征属性分析

Grey Richards和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interactiveworkshop),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

国际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厉无畏先生在2007年又分别给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国际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可直接参与经历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游客建立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厉无畏先生提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前两者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后者着眼于整个行业,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以又化为本位

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不过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前者比后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创意旅游称为高级的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的创意旅游自然也是如此。创意旅游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体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旅游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是对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要求。创意旅游的文化本位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无形性等特点之外,还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

(1)高品位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温饱等低层次需求一定程度满足后,才会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创意旅游中,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自己创造的,而游客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会领悟到周围环境的内涵,与环境产生共鸣。如果游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在的刺激物对于游客只不过是无关之物,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创意旅游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

(2)高流动性特点

创意旅游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世界各地均可以创造并展示表演艺术以及各类艺术品。创意旅游的可移动性特征源于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作为创意旅游客体的旅游目的地不需要大量的实体建筑,也无需支付高额的保护和维修费用,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流动性高的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少。

2.以创意元素为基础

创意旅游中的创意元素蕴含两层含义,其一,创意旅游的客体资源源于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表演艺术、摄影等;但与创意产业相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构成创意旅游,创意旅游要求有动态的创意过程,旅游者不是被动地参观,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创意灵感,发掘创意潜能,从而形成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创造,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因此,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旅游者参与到他们所消费的创意体验当中,这是旅游目的地必须要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由于旅游者要能够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有义务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过程和创意生产。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2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 定义 分类方法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平均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并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概念范围不统一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范围的界定仍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范围界定上也存在差异。这导致政府无法掌握各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制订针对性的政策,影响其长期发展。本文在对创意产业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通过的创意产业界定方法。最后,本文还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二、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1. 文化产业的提出。文化产业起源于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并于20世纪早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由Adorno和Horkheimer于1947年提出,目的是引起社会对艺术商品化的批判性关注。

在20世纪的后50年,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包括:(1)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技术进步使个体休闲时间增加;(3)消费者文化水平提高,对文化产品需求增加;(4)电视等新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Hesmondhalgh, 2002)。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文化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得不可能”(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

虽然文化产业在20世纪后期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始终存在争议。Horkheimer和Adorno(2002)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涉及生产娱乐性产品的行业,包括广播、电影、出版、音乐等,但不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美术等与艺术相关行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4)认为,文化产业指利用创意、文化知识和知识产权生产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2.创意产业的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最早由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门于1998年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提出的原因包括:(1)政治原因。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英国政府为扭转在世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收效甚微;1997年英国大选后,布莱尔政府为树立新的政治形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2)经济原因。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强调文化产品、休闲、娱乐等创意活动对经济的贡献,有利于推动以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新兴行业发展(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Galloway 和 Dunlop,2007;Foord,2008)。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门的定义,创意产业指依靠个人创意、技术和天赋,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并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潜力的行业(DCMS,1998)。此后,该定义被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但在具体产业范围上又存在差异。

3.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关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学术界仍存在争议。Cunningham(2004)认为两者兴起的时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早期技术进步的产物;创意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是技术变革的产物。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认为文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是从当时场景中产生创意内容的行业,而创意产业则是从版权和创意内容分销中产生价值的行业。

虽然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仍存在上述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采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原因在于:(1)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2)从实践角度看,把文化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围是多数国家的惯例(Galloway 和 Dunlop, 2007;Foord,2008)。

三、创意产业衡量标准

尽管在过去20年,创意产业引起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衡量标准仍不清楚(O’Connor,1999)。Galloway和Dunlop(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五个衡量标准:(1)创意性,指创意产业常被描述为以创意为基础的行业,创意是其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创意产业的标准之一;(2)知识产权,这是创意产业的组织原则,也是定义创意产业的基础,允许产权拥有人对产品行使经济权和道德权;(3)象征意义,指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象征意义的产生与传播,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4)象征价值,指创意产业具有传播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特点,是创意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5)生产方式,指创意产品具有独特性特征,定制化程度较高且无法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四、创意产业分类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传统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行业分类法出现得比较早,目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社会网络分类法由Potts等人(2008)提出,以复杂社会网络市场为基础定义创意产业,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还比较少。

1. 传统行业分类法。传统产业分类是以国际行业分类体系为标准,以生产方式和产出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主要关注该行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等问题(Potts、Cunningham、Hartley、和 Ormerod,2008;Foord,2008),如英国DCMS在国际行业分类体系指导下,以创意输入和知识产权产出两个方面为标准对创意产业进行分类。

传统产业分类法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认为该种分类方法存在分类过宽、过窄和分类标准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Roodhouse,2001;Florida,2002;Garnham,2005;Hartley,2005)。尽管如此,该种分类法仍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上海等。

Throsby(2008)在总结现有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产业同心圆模型。该模型认为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而文化价值是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最大区别。评估一个行业是否属于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评估该产业中文化创意所占的比重。因此,处于创意产业核心地位的是那些产出中文化创意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在从核心向扩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产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根据这一标准,Throsby(2008)将创意产业分为四个层次,从核心到依次为核心创意产业(如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等)、次核心创意产业(如电影创作、摄影艺术)、广义创意产业(电视广播、电脑游戏等)和相关产业(如广告、建筑、设计等)。

2. 社会网络分类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创意产业定义已经不能与目前经济环境相适应,原因包括:(1)标准的行业分类体系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当时以生产制造为导向,而当前则以服务为导向;(2)从组织形式看,传统行业分类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而当前经济形态主要由经纪人、价格、商品、公司等微观经济结构构成;(3)消费者选择行为不再由传统需求理论中所描述的动机决定,而是由复杂社会网络体系中其他人的选择行为决定(Potts等人,2008)。

在此基础上,Potts等人(2008)提出,创意产业是由一系列采用新观点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生产和消费的组织所构成的产业。该定义不再从个人创意出发,而是关注复杂社会市场网络体系背景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创意产业是由生产具有新颖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构成的集合,在这些货物和服务中,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并没有建立起来。从该角度看,创意产业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由新原则支配的产业。

在此定义下,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该产业经济活动是否涉及社会网络的创建和维护;(2)该产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是否产生于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网络规制的选择、生产和消费产生。根据此种分类标准,农业、采矿、选矿等价格和市场已经稳定的制造业,及并非由社会网络决定的职业技能行业(如教师、护士、博物馆、古典艺术、演出等)均不属于创意产业。

社会网络分类法虽然提出比较晚,但是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体系建立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1)社会网络分类法从网络结构入手,以社会网络分类为基础,能够更好地跟踪和分析一般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创意产业,为进一步制定发展创意产业分类方法提供原则和理论依据;(2)社会网络分类法将网络、复杂性和进化三个概念相结合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单一分析方法存在本质区别;(3)在传统定义下,政府政策以支持补偿为主,而在社会网络定义下,政府通过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4)社会网络定义法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来评估其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5)该定义有利于通过对创意产业中市场、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创意产业对出口、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Potts等人,2008;Foord,2008)。

五、研究结论及其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适用时间和范围不同;(2)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可以通过创意性、知识产权、象征意义、象征价值和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3)创意产业的分类包括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两种,前者简易于操作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后者分类准确,但不易于操作。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政府应该从宏观上为创意产业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国家对创意产业进行管理扶持的基础。传统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和分类混乱,造成各个地区在创意产业的统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使政府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其实际发展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针。同时,分类标准的混乱,还容易造成政府无法从整体上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以至于出现不同地区重复发展和资源浪费的局面。

2. 企业应该把握创意产品的本质特征,着力提高其创意性、象征性和象征价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目前国内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创意产品的附件值较低,缺乏创意性和象征性,而仅仅是与创意相关的产品。为了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品价值的提高,企业必须着力提高创意产品的创意性和象征性,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3. 在对创意产业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对整体创意产业进行划分,统筹规划,确定发展的优先顺序。政府首先应全力支持具有高创意性和高象征性的创意产业,其次是对其周边相关产业的支持,并逐步构建形成多层次、有梯度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Hearn, G., S. Cunningham and D. Ordo?ez, Commercialism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metheus, 2004. 22(2): p. 189-200.

[2]Cunningham, S.,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fter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04. 7(1): p. 105-115.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3篇

关键词:创意人才;胜任力;开发策略;创意指数

自“创新”一词提出以来,创新要素作为工业化进程主要助推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演进,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开始与以知识和文化为内核的“创意”相交融。创意是一种原生态的创新,不仅强调了人类智力、知识和创造力的自我更新和变革,更彰显了“创意”与传统人力资本的凝结。创意人才是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的集聚自然产生技术、投资和就业等经济增长源,能否拥有大量创意人才,汇聚创意源,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城市繁荣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创意人才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意人才较为合理的定义,并对创意人才的基本特征、能力构成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创意人才定义的研究

“知识”和“信息”是创意的基础来源和应用工具。国外许多学者对那些工作上运用创意的工作者给予不同的定义。主要有行为说、特质说、学历说、职业说和复合说五种观点。例如,行为说的学者们将这类劳动群体称为“知识工作者”,认为他们主要从事知识生产和分配工作。有的学者则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定义为知识的创造、运用、转化和获取四个部分。从个性特征角度,学者们认为知识工作者是一群具有异常想象力、勇气以及超凡领导力的人,他们的个人需求复杂多样,人们难以理解个人工作动力是为了工作本身、工作绩效、社会地位或者是荣耀,他们认为知识工作者是具有创新意识、热衷创新行为的群体。学历说认为,从事与创意要素有关的工作群体一般具有较高学历水平或者获得较高职业技术等级。这种观点与西方社会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是密不可分的。职业说从创意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类型进行分析。他们是引领经济从制造业为主的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精英阶层,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等职业。有的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工作者的认识,定义为掌握并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主要指专业经理人。结合职业说与行为特质说的观点,提出了知识工作者主要是从事艺术、写作等创意工作,崇尚自由,热衷自己的工作,有独立心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群体。创意与知识工作的结合,既考虑了群体经济地位的优越性因素,又注意到社会阶层文化对这一群体形成的影响,印证了创意群体多元化的显著特质。

目前,国内对创意人才的研究实际上源于创意阶层的研究。有学者从人才类型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该定义过分强调创意人才的优越性,从而忽略了创意人才的普遍性。有些学者从劳动性质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通过专业技能,发挥创造能力来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脑力劳动者。该定义源于对创意阶层的研究,通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但忽略了创意工作者也可能从事部分体力劳动。最后,学者们借鉴国外职业说和行为说的观点,将创意人才定义为“拥有高水平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为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群体”。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把创意人才分为创意生产者(艺术工作:画家、作家、设计人员等)、策划者(广告策划人、项目策划人等)和成果经营者管理者(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等)三类。这是本研究所认同的观点。我国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使用中与其相近的概念纷繁芜杂,诸如“创新人才”“知识型人才”等。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创意人才是源于创新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一个溯源概念。创意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事创意(文化创意、科学创造或经济创意)生产、策划和经营管理的劳动群体。首先,在心理特征上,创意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在劳动类型上,创意人才是主要从事与“创意”有关的劳动群体,不局限在脑力劳动者,还包括部分体力劳动者;最后,在工作行为上,创意人才不仅是能够从事创意生产的群体,而且包括从事创意策划、经营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创意人才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创意产业逐渐与制造业、服务业甚至是传统农业的融合,创意人才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大量从事体力或者是重复劳动的群体都有可能加入到创意人才这个群体。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人才的诠释,都是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产业现状而提出来的。因此,创意人才的名称、概念和范围还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探索。

二、创意人才基本特征的研究

学者对创意人才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传统产业人才的差异性比较上,总体而言,创意人才在性格特征、心理需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成果方面存在诸多显著特征。如有些学者通过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实证调查,认为创意阶层具有年轻构成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追求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等特征。还有些学者通过领导行为对创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创意群体对成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高于权力与归属。有的学者在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意阶层是具有无形创造能力、行为难以预测、崇尚宽松多样和开放团体氛围等基本特征的群体。而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创意人才具有创新精神、高超的洞察力和悟性、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等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意人才具有七大特征:具有创意与创造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能力;对城市生活的便利条件需求较高;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以团队化形式进行创作;在创意城市集聚。

综合分析发现: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具有普遍特性。首先,创意人才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创意人才大部分都拥有较高学历或技术水平,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比普通员工突出。高智商的工作也决定了创意人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其次,创意人才重创新轻规则。为了不断聚集和产生创意,创意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他们往往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来组合新知识、新方法,从而推动创意源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然而,重创新的特性也决定他们崇尚自由、宽松和开放的环境。再次,创意人才与普通员工比较,创意人才自我价值导向更为突出,内在需求呈现多样化,更加关注专业特长的发展和工作成就的认可。

三、创意人才胜任力构成的研究

“胜任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拥有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经研究表明员工胜任力的开发是确保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应该包括综合能力、自信和风险承受能力、丰富的经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四个方面。有学者提出创意人才胜任力模型,即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学习能。

我国针对创意人才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有学者构建了包括专业胜任力和基础胜任力两个层面的创意经理人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区分为品德素质、经营管理、创意特质、社会影响力和成就欲望五个维度。有的学者以胜任力冰山模型为依据,以广告创意人才为实证依据,提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主要由门槛类胜任力(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区辨类胜任力(体现创意人才核心特征的能力)和转化类胜任力(个体的动力源泉)三大部分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门槛类胜任力是创意人才的必备素质,区别类和转化类胜任力是创意人才产生较高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动力源泉。有些学者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创意企业的开放式调查,构建了以创造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精神意识、性格和工作业绩五个方面。

四、创意人才开发的研究

人力资源是创意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而创意人才又是现代人力资源的精髓,因此,必须注重创意人才的获取、培养、使用和保护。有学者提出环境对于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应从构建创意社区入手,提出通过为创意进行投资,塑造人文气候和构建社会凝聚力,以发挥城市尤其是大学在创意人才开发中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创意人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主体,而多样的环境和适当的政策支持是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企业是创意人才的使用部分,创意人才的效用能否发挥,既取决于人才基础素质,又受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我国对“创意经济”的认知起步较晚,因此,创意人才开发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对国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引进与本土化上。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培养创意人才胜任力,社会层面强调教育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性,企业层面集中体现基于胜任力特征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的必要性,个人层面则突出了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并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培养手段。

五、创意人才竞争力的研究

关于创意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创意人才指数方面。有学者认为,城市经济增长与科技、人才和包容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指出教育发达程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主张通过采用教育指标来测量某个地区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即一个地区拥有学士以上学历的居民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种理论开创了创意人才竞争力研究的先河,但是单纯以教育指标来测量人才竞争力容易夸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而忽视了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创意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有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提出创意团体指标体系,其中提出了包括创意教育、组织领导力、政策支持以及投资力度在内的创意人才测评标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中国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曾发表了《中国香港地区创意指数研究》,提出了“5C”创意指数支架,包括了创意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资本指数五大部分。该研究接纳了学者所强调的人力资本是创意经济增长源泉这一观点,并提出“创意人力资本”的量度框架。该框架体系以全新、全面的视角对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诠释,也对创意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框架体系。

六、研究评析及展望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随着时代主题的不断演变和人类认识的逐渐成熟,对创意人才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正日益深入和多元,但在研究层面上,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解决。如政府承担创意人才的投资和转化,高校负责创意人才的孵化和教育,而企业是创意人才最终的使用者。但目前对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政府政策制定的描述与总结,直接立足创意人才特点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又如,目前创意人才指数主要是附属于创意产业、创意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子项目,直接针对创意人才综合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较少。

本文认为,未来针对创意人才的研究将朝着纵深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创意浪潮正席卷全球,对创意人才的研究不仅正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范式,而且将与经济学、教育学、情报科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融。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将融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理念,以实现创意人才研究视角多元化,推动该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分散于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相互交叉渗透并得以整合,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创意人才研究理论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7(8).

[2]蒋三庚,王晓红,等.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个性化;人性化

前言:

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关系着产品是否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关系着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能符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因此在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必须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设计,不仅要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应创造有利环境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使产品的设计方案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在进行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不断提升产品的个性化特征。

一、产品创新中的人性化设计

(一)产品人性化设计概述

产品中的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依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对产品的使用习惯、心理状态、逻辑思维方式等相关的因素来进行产品设计。通过对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便捷和舒适,获得良好的产品使用满意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产品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的尊重和关怀,进而提升对于产品和企业的认同感。

(二)实现产品创新人性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1.传播企业形象

企业的产品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工具,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设计方案等都体现着企业的生产能力、设计水平,关系着企业的市场形象,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通过产品的设计水平提升来传播企业的形象[1]。通过产品中的标志、色彩、吉祥物等与产品相关的特征来传播企业的形象。

2.确定消费者目标与类型

产品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针对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和使用需求等来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这样在产品上市后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产品设计团队应该通过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因素、生活习惯来对产品中的功能、色彩、造型等进行定位,通过确定消费者的目标与类型来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设计,体现人性化特征。让消费者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能主动的联想“我的产品是哪家企业设计的”,不断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展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特征。

3.辨析消费市场

企业的产品如果能在设计中有所创新和突破,区别于市场中同类型产品的设计,就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竞争优势。设计是应该具有人性化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不论针对什么类型的产品都能在设计中体现产品中的人文关怀,展现人性化的设计特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提高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满意度。因此企业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展现人性化设计特点,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来突出产品的特点,增加产品在市场中的辨认度[2]。

二、产品创新中的个性化设计

(一)产品个性化设计概述

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每一类消费者群体对于产品的个性化使用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是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使用需求,突出产品在创新中的个性化设计特征,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3],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应该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

产品的个性化设计首先应该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产品最终都要被消费者所使用,因此产品的结构、功能、外观等是否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再能获得认同,这也是产品应该具备的基础,因此在产品的创新个性化设计过程中,要以人性化设计作为基础,是人性化特征和个性化特征完美的融合于产品之中[4]。

(三)实现产品创新个性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1.以设计为先导

产品的设计过程是产品的先导。在设计过程中,要将人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是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阶段和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需求,在产品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的心理因素和对产品的心理预期,不断提升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特征。

2.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定制化的产品制作

在产品的实际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和小批量的产品生产,不断增强产品与消费者的贴合度,同时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定制与生产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水平,是消费者获得专业化的产品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5]。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设计中数据的数字化计算与设计,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3.提升产品系统生产能力,提高工艺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数控机床以及快速原型成型制造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工艺以及设备等不断的普及,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无纸化设计和数码化设计,能够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数码设计与生产指令,这对实现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要不断地提升产品设计中的先进技术运用能力,提升产品的工艺化水平,是产品能够在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展现出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不断实现产品的设计创新。

结论:

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不仅仅追求产品的质量,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和个性化特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实现产品创新中的个性化和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闫丽敏,张兰芝.人性化与个性化设计在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03):155-158.

[2]朱爱霞.浅谈日用陶瓷产品创新中的的个性化设计[J].设计,2012,09(02):39+38.

[3]谢志辉.浅谈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个性化设计[J].科技风,2011,08(14):265.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业企业 要素产权特征 企业所有权 

 

问题提出 

 

本文所指的科技创业企业是指属于创业投资对象的企业(the Hi-Tech VC-backed firm)。随着我国政策支持的重点由国有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的转变,加强对这类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显得非常迫切。企业所有权是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简便说法(张维迎,1996)。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企业成员根据自己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讨价还价的均衡结果。科技创业企业的生产要素同样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两大类,前者又可细分为创业家人力资本和生产者人力资本。后者主要是创业资本,可能还有创业家投入的少量物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分别是创业者、创业投资者和雇员。雇员在企业产权理论中被称为生产者,负责执行企业经营者做出的生产决策,在企业中一般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企业所有权主要在创业者和创业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与一般企业相比,由于生产要素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科技创业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所有权结构。 

 

科技创业企业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 

 

科技创业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创业资本和创业者人力资本,分析这两种要素的特点是理解这类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关键。 

(一)创业资本的产权特征 

创业资本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本,又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本,因而是一种创新的资本。笔者认为创业资本具有两个最明显的产权特征: 

第一,创业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资本。创业企业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不仅缺乏资金,更缺乏管理经验。创新活动和管理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从事这两种活动需要不同的能力。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管理则需要日常的管理能力,即组织、计划、协调、指挥和控制能力。两种能力形成的原因不完全相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积累来获取,而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由先天性因素和成长环境决定的。现实中这两种能力的分布相互独立,有管理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一定有管理能力(宋克勤,2001)。 

创业家是一种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一定具有管理能力。创业投资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很高的学历和扎实的行业技术知识,因此,他们具有向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能力。所以,创业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者、管理型企业家(创业投资者)和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家)相互结合的机制,从而能够催生和加快发展新兴企业。可见,创业投资者向创业企业提供两种生产要素:管理能力和资金。前者是创业投资者的人力资本投入,后者是非人力资本投入。 

第二,创业资本具有循环流转性。与实业投资不同,创业投资是资本投资行为。其投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创业企业的私人股权,而是追求资本增值和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投资后的成功退出。可以说创业资本的投资是为了退出,因为只有退出才能收回资本并获得收益(张永衡,2002)。创业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循环流转性,创业投资者以资金和管理能力作为其投入,在收获季节以股份出让获得增值的资本收益,然后再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到新的创业企业中。创业资本的循环流转性,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安排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特定的创业企业而言,创业资本只是阶段性的资本,不可能永久地留在企业。基于这种预期,在和创业投资者就企业控制权安排的博弈中,创业者容易做出让步,这提高了创业投资者的讨价还价的优势。 

(二)创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创业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董事会,创业议题,会议流程,成员构成

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年第3期的期刊上,来自于密苏里大学的Christopher S. Tuggle、Karen Schnatterly和Richard A. Johnson发表了题目为“董事会会议室里的注意力模式: 董事会成员构成和会议流程如何影响创业议题的讨论”(AttentionPatterns

In the Boardroom: How Board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 Affect Discussion of Entrepreneurial Issues),对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对董事会会议中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前面曾经叙述过,之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针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对创业议题的影响,而本文主要侧重于董事会的咨询和建议功能对创业议题的影响。同时,本文还特别研究了董事会对企业所面临的新产品和新市场机会的识别和评估,即创业议题。

本文主要从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和团队断裂理论(groupfaultlines)两个理论出发,研究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对董事会会议中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作者认为,董事会成员的人口统计学背景特征决定了董事会讨论创业议题的能力。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的特征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偏见,而这些偏见则影响了管理者对于组织环境的理解,组织概括面临的问题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因此,董事会成员的“认知框架”对解决问题、组织问题,组织绩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文中可知,董事会成员的人口统计学背景特征异质性越大,则信息来源和视角的异质性越大,从而将会在创新议题中加入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议题和讨论。而团队断裂理论则强调多重特征中德差异化模式。本文着重以高层梯队理论、团队断裂强度为基础,研究董事会成员特征对创业议题的讨论的影响作用。

本文的样本是抽取了1994——2000年期间的184个企业,检验了作者提出的相关假设。

首先,作者从董事会成员的任职异质性、职能异质性、产品导向背景异质性、企业/产业背景异质性等方面,对董事会成员在创业议题讨论中的注意力配置,以及对董事会会议中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是: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越大,则董事会成员会将越多的注意力配置到创业议题中,从而在董事会会议中,董事会成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讨论创业议题。同时,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经验可以作为他们认知框架的参数,从而得出结论:认知框架对管理者的视角和注意力配置的领域有所限制。

其次,由于管理者只关注他们所在领域的刺激,所以他们有选择性地注意一些事情。

第三,被处理的信息被认知基础透镜所过滤。董事会可以影响高层管理者,这也是董事会的重要作用之一。尽管董事会成员的背景特征(比如产品导向、职能背景)在如何框定议题方向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董事会成员的这些特征的异质性也同时影响了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性质。同质性意味着维持现状的倾向,而异质性则代表了团队认知基础的差异。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的好处是他们研究的创业议题的视角将更加宽广,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特征都有所不同,研究方向和兴趣领域自然就不尽相同。异质性的这种特征能够带来更多对创业议题的讨论,但同时,异质性也有不利的一面。异质性也有可能导致团队冲突从而影响最终决策的制定。此外,管理者所经历的产业也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偏差以及他们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框定。一旦管理者曾在某个产业从事工作,他们将会形成了对机会和威胁的一般信念。正是因为这些一般信念代表了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具有很高的对变革的抵制力。从而有可能导致创新议题决策的“难产”。

在进行了上面的研究之后,作者还研究了董事会的团队断裂强度对董事会会议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作者认为,董事会成员的团队断裂强度越弱,则董事会会议中可以讨论的创业议题的比例则越大。反之,董事会成员的团队断裂程度越强,则董事会会议中可以讨论的创业议题的比例则越小。团队断裂是假想的一组分割线,基于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将团队成员划分为不同的子团队。团队断裂的强度随着成员的背景特征的不同而也有所不同,当越来越多的人口统计特征以相同的方式排列在一起时,子团队内部也会相应的越来越同质化,同时,团队断裂的强度也会越来越大。团队断裂理论认为,某些人口统计学背景特征配置有利于创业议题的讨论,而其他一些人口统计学特征配置则会妨碍这种讨论。多重特征的配置能够在团队中创造断裂(即团队断裂)。团队断裂妨碍团队的沟通、协调、连贯和信任。因此,如果董事会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使得子团队得以发展(即出现团队断裂),则创业议题讨论将受到限制。然而,如果这些特征能在董事会上得到充分表达而不是形成子团队,则创业议题讨论将更加开放。

最后,作者分析了董事会会议流程的性质对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和团队断裂与创业议题讨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如果董事会议具有严格的计划、结构化的议程、良好的进程管理以及关注细节,则董事会会议是正式的。反之,则是非正式的。作者认为,董事会会议的非正式性对董事会成员任期异质性、职能异质性、产品导向背景异质性、企业/产业背景异质性与董事会会议中创业议题讨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董事会的非正式性强化了这种关系。同样,董事会会议的非正式性对董事会的团队断裂强度与董事会会议中创业议题讨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注意力基础观说明了那些影响董事会会议流程的注意力管理的机制。董事会会议的情境(即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度)以增强或限制创业议题讨论的方式影响董事会的注意力。会议可以被高度结构化并在非常僵化的正式环境中进行,从而减少了公开的沟通。或者,会议在一个松散结构的环境中以非正式的形式进行,并使用更多的公开沟通。非正式的关系创造了更多信息共享的能力和相互的问题解决。因此,作者认为,会议的非正式性对董事会成员异质性对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尽管本文以高层梯队理论和团队断裂理论为基础,针对董事会成员异质性对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了创新,同时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是,我认为,本篇文章仍存在以下不足:一个是董事会不会将大量精力放在避免创业议题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于董事会的意外情况,因为在董事会的眼中,在他们意愿下进行的合法合理的创业议题讨论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上的损害。二是虽然本文定量的分析了董事会成员分配给创新议题讨论的时间,但是在文中并没有剖析这些时间的利用效果,也就是质的变化。这也是将来需要仔细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

通过阅读这篇AMJ的文章,我总结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高层梯队理论和团队断裂理论,对董事会成员异质性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其次,本文的研究通过聚焦董事会会议流程丰富了我们对董事会价值创造能力以及董事会流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CEO和董事会主席影响董事会成员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以及董事会成员的注意力配置对董事会创业议题讨论的影响。

同时,我对于董事会成员异质性的具体特征的理解还有欠缺,还有就是对团队断裂强度和高层梯队理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接下来,我会阅读相关方面文献,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Abrahamson, E. 1991. Managerial fads and fashions: Thediffusion and rejection of innov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 586–612.

[2] Asaba, S., & Lieberman, M. B. 1999. Why do firms behavesimilarly? A study on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in the Japanese soft-drink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 BPS: 01-08.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的创意 表现手法 产品包装设计 影响 运用

引言

设计素描的独特创意与表现手法,使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透过清晰的结构和明朗的轮廓,不仅能培养我们的鉴赏能力,还能在原有的意象中,有所延伸,有所拓展。通过合理创新,将设计素描用现代插画、包装设计等商业形式。

1设计素描的创意表现手法

1.1材质异化与质感的转变

材质异化是物体的材质,发生了形状上、结构上的根本改变,然后展示出已经发生改变的材质属性,并以此为新的物态形象。例如,笔直细小的铁丝,在经过反复扭曲、缠绕、转折等多种方式的改变之后,与原材料的差距越大,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就越强。在设计素描创意中,要有突破常规的想象,与创新联想的思维,才能寻找出,具有特色的形式美感。并通过表现材质的肌理属性、形状的专属特征,再经过对物体的扭曲、弯折、破败、碎裂、穿透多种形式,来表现材质的属性变化,从而捕捉他们的肌理特性,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意构思。

1.2尺度夸张与变形

通过对客观实物的观察与研究,将物态的材质特征与形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抓住其重要特点,进行联想,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物体进行,有意的夸张、变形,使之更具有特性,更符合设计素描的审美,或是增添它们简单、幽默的专属个性,使他们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具有跨越性。夸张变形并不是有意的扭曲、丑化,物体的姿态,而是赋予它们“活的精神”并树立新的精神典范,突出其美的特征。设计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需求,对所有的物象特征,进行随性改造、使其夸张变形,通过这一趣味性改变,满足我们对艺术的另类鉴赏,对设计素描的重新定义。

2设计素描的创意与表现手法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与运用

2.1插图设计

插画设计是设计素描的一种合理延伸,在包装设计之中,插入一张唯美的图片,或是一段精短的文字,透过字里行间之内,诗情画意之外,插画不仅能丰富商品包装的色彩,还能增加产品的感染力与和活泼性,吸引顾客目光,给顾客留下美好的深刻的映象,让人见之难忘。从而实现产品包装的目的,达到商业宣传、包装销售的理想效果。现代的包装插画,其本质就是商业插画,是企业为产品销售所开辟的一条有利渠道,通过产品的外包装,传递企业的商品信息、商品功效以及商品文化,并以一种清晰的图像为表现形式,运用设计素描的构造理念与创新理念,将线条、材料、肌理、光线、明暗、空间、插画等形式,相互汇聚、相互融合,赋予了产品包装设计更深远的寓意,从而创造出令人震撼设计作品。

2.2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产品的商标设计,相比较于文字的繁琐,一个醒目的符号,一张鲜明的图片,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容易让人们所熟知,这也是标志的特性之一。它以简单、大方、清晰的图片符号为语言,向人们表达了产品的独特性、标志性,在包装设计中,它代表的是企业文化、企业象征和企业内涵。通过设计素描严谨、强烈、精准的构图绘画,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企业、信赖企业。产品包装的标志设计,其实质是企业的另向销售手段之一。

2.3动漫形象的设计

根据科学研究,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于视觉,所以,在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颜色、图片、人物等多种形式的画面效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与享受,从而进一步的打动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长久以来,动漫形象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尤其是近几年来,动漫形象不再单纯的活跃在荧屏之中,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使用范围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推广与肯定。例如乐天小熊饼的包装设计,在造型上和色彩上,设计师就采用了儿童所喜爱的小熊形象,通过鲜艳明亮的包装色彩,活泼可爱的小熊形象,瞬间就抓住了儿童的审美心理、猎奇心理和消费心理,扩张了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素描通过思维创造、形式创造、绘画创造等多种创造形式,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的同时,设计素描也以其自身的创意特点,在产品包装领域、商业销售领域,发挥了它的实用,实现产品包装设计、创意设计等一系列商业设计与策划。

参考文献

创意产业的特征第8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产业集群 形成机制

一、引言

创意产业在微观上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宏观上表现为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创意产业服务于许多产业的生产过程,能够实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意产业在对国民经济做出直接贡献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创造出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也为那些具有文化和科技内涵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研究创意产业形成以及相应的促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并涉及诸多行业。

三、创意产业的特点

创意产业把抽象的、无形的创意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改变了以往只有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实体才能生产的观念。它的兴起,刷新了传统的产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在其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点。

1.创意产业以文化为源。创意产业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这里文化才是创意产生的本源,只有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创意,然后再附加到产品上去,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也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产品创意,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创意产业以文化为魂,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和无穷魅力。

2.创意产业有巨大的延伸性。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延伸到许多产业部门。

3.创意产业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意产业中有形资产较少,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就将其与知识产权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将面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的混乱局面,整个产业都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创意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音乐产业、出版业、视觉艺术产业等文化产品,是与新科技和传媒相结合的产品,达到大量生产并掀起全球性商品流动与竞争,而传统工艺或创意设计产品,可能为手工的、少量生产的产品,它们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衍生的附加价值。

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

1.文化资源集聚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化。(1)集聚性特征。文化资源空间集聚性是指文化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因此,各种文化活动为追求集聚效应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这种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过程,在某一空间上形成文化资源的高度集中。(2)专业化特征。处于某一空间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一般都具有属于同一特定主题或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性。正是这种专业化特征,才使集群内的各种资源之间产生紧密的共生、协作关系。(3)根植性特征。根植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 其含义是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受当地社会关系的约束,嵌入于社会关系中。集群性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地理上集聚,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联系,这种地域性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2.创意产业集群利于创意萌生。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保障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创意的萌生。而产业集群是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主要传播源和生产主渠道,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加速了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同时,创意是地方风俗、文化惯例、道德观念等隐性知识交流、与异质碰撞互动的产物,这种交流与碰撞更容易产生在拥有共同知识背景的人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集群恰恰为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碰撞的空间上的可能性。

五、对策措施

基于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两者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政策,因此政府在主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产业自身特性,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