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2 10:21:32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有所下降

从根本上,道德和法律是有实质的区别,法律有明显地强制、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触犯法律会受到严厉的、实质性的制裁;而道德的强制性、约束性远不如法律,不讲道德的行为仅受口头、舆论的谴责。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一些不良风气也暂且呼啸得势。作为当代祖国花朵、栋梁之才――­­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也逐渐出现偏差,其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成为了众所关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出现严重缺陷――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同时又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们出现了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不匹配的状况,大部分呈现出“生理早熟,心理晚熟”的态势,思想依赖性过于严重,在道德层面上则体现出淡薄、脆弱的一面。他们要么心口不一,要么漠不关心,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日益明显。就社会和个人长远发展目标要求而言,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大学生行为规范》等相关规定也相继出台,对可为与不可为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的出台正是为大学生们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社会的日益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足够的信心去改变,使道德标准逐渐深入到每个大学生心中。

(二)情感教育未得到充分的开展

社会出现过度物质化倾向,在物质化过快发展的同时,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未能跟上步伐,导致好大一部分学生出现情感荒漠化,学生只注重知识或技术的学习――为的是考取好的学校或找到好的工作,而忽视了丰富情感世界的展示和交流,出现了感情冷漠、缺乏同情心、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考虑后果等等。这是现如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情感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德育教育中教育方法欠妥当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传道授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对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率很重要。就目前来看,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把德育教育过于简单化。

(1)内容上把德育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一般地,政治教育倾向政治化、抽象化,政治教育往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未能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生活中,而在实践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把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诚信丢掉了,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有钱不交学费、偷盗行为、贷款到期不还、伪造证书、旷课等等。

(2)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仍有大部分学校以学习成绩论优劣。只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略德美劳教育的平衡。

(3)德育教育方式上重灌输忽启发。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仅仅把道德作为观念性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的培养。使道德观念知识过于表面化。

(4)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轻过程。若在过程体验中缺乏必要的鼓励和引导,会呈现出理想和现象的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而改变原来的道德立场。

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自十六大后,中央及省厅均定期出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纳入到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中,可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发展迅猛,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

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高校的生源数量逐渐提高,发展前景广阔,虽然各大高校管理制度各方面较为健全,但因受外部环境影响,一些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里不断滋生,学生思想、心理各方面均受到一定冲击。同样,学生的道德品行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这是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过程中不能忽视的。

(二)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进入大学,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均发生了变化,和中学时代不同,不再是成绩说明一切的学习阶段。作为大学生,除了要求学业优异外,强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每个人需培养与社会接轨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其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能帮助学生全面成才。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先做人后做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素质高低决定人生高度。另外,高校学生多处于青年时期,而青年时期是道德、价值观念急剧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几年,在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加强莘莘学子的素质教育。

(三)高等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每所高校都是以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和基本的任务。能否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又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理应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把学校工作比作打仗,德育就是占领制高点;如果把教学科研比作骨和筋,德育就是气和神。德育是学校躯体的脊梁,是学校生命力的微量元素。”从中可以看出德育工作对于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推动作用,各大高校需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高校须配备一批思想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专职老师和长期从事德育的党团政工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精干且稳定的队伍,明确各自职责,每位老师担相应德育课并结合本校实际从事本校学生思想、心理研究,通过培养德育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责任感,通过各种手段支持监督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简言之,注重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实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思政教程和教师,引导各老师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在任教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二)依靠党团组织,强化自我教育

大学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其中党团组织在学生自我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支部、共青团和学生会是在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得力助手,通过其开展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当中去,它们是进行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中间力量。建设党团组织,发展党团组织,依靠党团组织是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思路,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需注重党团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及组织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提高的同时,需同时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在社会上已出现大学生的一些负面报道,如偷盗行为、贷款到期不还、伪造证书等等。对于道德教育是一种挑战。面对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的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授人以技术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道德实践,铸就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把道德实践教育推向新的发展层面。

(四)利用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今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所以高校需重视这样的教育方式,逐步建立健全网络体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试行网络化运行,使思想道德教育全新化、个性化、生活化,利用网络激发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评估体系

建立和完善道德评估体系,是具体推广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步骤。道德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具体实施首先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样,道德评估的理论体系与实际操作方面才能互相沟通、互相促进,使评估体系得到完善,使德育工作实际运作更加有效;其次,高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评估体系时,应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创新,不应受限于传统思路。

(六)高校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绝不可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身体成熟,心智不成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对社会要求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意味着看问题能较全面、客观、理性,这对于加强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的简单论述,此项工作不能一蹴而成,也不能任之不理,从上到下,从下发政策到落实政策,每步均需受到大家的共同重视。对于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客观认识到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需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做好这项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系统论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系统建构

系统论是20世纪科学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是以其特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连接起来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将系统论引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系统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内涵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在一定结构形式下按照一定的机制运行并同外部环境发生着相互关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有机系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身自成系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理论、地位、作用、价值、规律、原则、制度、机构、目标、任务、内容、活动、途径、方法、手段、艺术、评估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另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身还包含着一系列子系统,包括理论系统、价值系统等。这些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形成自己的内部结构,共同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的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总是与有关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系统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结合高校管理工作、宣传工作、就业工作、后勤服务等工作进行,渗透到相关工作中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基本原则。就业工作、宣传工作、后勤工作等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中许多思想问题,是在学习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在就业指导、班级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氛围建设等问题上经常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存在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矛盾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解决大学生在有关工作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必须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有关工作中的矛盾相结合。离开了有关工作中矛盾的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无的之矢,事倍功半。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制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又称之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条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与社会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这在社会空间位置上客观规定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离开社会就不存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社会系统中客观存在着思想道德领域,需要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索取效益,也在客观上规定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二、系统论视角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征的认识

系统的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存在和运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不仅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而且具有自身的特征。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每个系统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是,各个要素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鲜明的目的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总体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促进大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表现为层次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层次性,层次性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一种基本特征。一方面,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由各种社会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要素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有它特定的功能,这种有序性和层次性都不可以随便颠倒,任意一要素的变动都会对另一要素产生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系统和社会环境大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分为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阶段,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上行使功能,有赖于三个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又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要素。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其德育思想都是依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内容十分丰富,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强调“义”的重要性,个人行为以“礼”为规范,“孝悌”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1.关于“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亲爱、亲人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一位。这里所说的“仁”是指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就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君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理想。这种爱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层次差等的,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种“仁”所体现出来的有层次差等的爱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关于“义”与“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对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重义轻利的,提倡人们见利思义,孔孟二人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孟子在对待义利关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就是说为了道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张在义利冲突的时候,舍生而取义。可见孔孟二人在物质需求与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完全否认“利”对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否认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义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益。

3.关于“孝”“悌”的思想

“孝”是儒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所履行的义务。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一颗博爱之心,仁义之德,广爱大众。孝悌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在家庭中自然存在,是不能用功利想法去表达的情感。“孝”“悌”是“仁”德之根本,儒家把孝道作为教育之核心内容,基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人们要知礼守德。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方法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线,孔子曾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包括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层次,也就是说,“圣人”人格是最高的目标,都成为“圣人”是不太可能的。“君子”人格是大众化的追求目标,可以实现。

对君子人格的培养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而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没有人天生就是特别完美的,只有通过修身来改变自身不好的习性,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德育方法,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实效与教育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主要思想包括立志立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同时,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此外,在传统道德教育实践中,儒家学者们也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以诚相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教育者自身要“修身”“立身”,“以身立教”,时刻激励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高尚人格。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有目的的传播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教育活动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而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目标主体性、层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多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标是从社会的效能出发,以社会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过于重视国家的主导意识和社会需要,片面追求社会效能而相对忽视道德教育的个体需要。这样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的、缺乏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都会必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效,把道德教育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年轻有活力的新生代,有主见、有思想,有着自己的道德需要。可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注重教育,追求成绩、学分,却不曾真正的走入到学生生活中间,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不够,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这样的道德教育目标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道德需求,也不能有效实现。

(二)教育内容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性不强,现实性不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该门课程在很多学校作为考查课不受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泛泛而谈。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一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是重复的,针对性不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其道德水平现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内容并没有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也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课,不注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甚至会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乐观。一旦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就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三)教育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

道德教育方法是道德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实现以及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乏道德实践。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注重政治性的说教,只注重课堂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观念的灌输,缺乏道德实践行为的训练,切断了道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一种全封闭式的德育课程,导致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其次,忽视个体差异性。当前我国高校仍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式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集体教育模式。大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这种普遍灌输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缺乏人为关怀,使学生很难从情感上认同并接受道德教育内容;再次,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只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高低,教学研究成果的好与坏,在师德建设上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有些教师逐渐丧失自身道德性,功利性强,不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道德教育目标,构建合理有序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道德教育目标是对人在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这一阶段的心理要求,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他们的道德需要。

1.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突出主体能动性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首先都是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人的个体。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借鉴孔子的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达到知、行、情、意的统一,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的自我完善。

2.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道德培养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标是圣人。首先要成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不断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终朝着圣人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样的目标突出了层次性、渐进性,也更容易实现。所以,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具有层次性的培养目标,以短期目标为基础,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标实现了,长远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充实道德教育内容,继承优秀传统,坚持与时俱进

道德教育内容是德育活动中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1.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加强仁爱教育。“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标准,要求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的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仁爱意识,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关爱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其次,加强礼义教育。以礼待人,为人正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重视礼仪学习教育,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礼示范,生活小事为人处事也要注重礼节。对于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后,加强孝悌教育。大学生只有在家庭中对父母孝敬、对手足关爱谦让,才能为朋友为他人着想,最后才能做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内容只有符合时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现状来进行阶段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生活化。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道德规范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删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坚持与时俱进,增强现实性,而不能一成不变。

(三)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

1.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变通教育方式,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注重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儒家学者们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纯粹的说教,应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受教育者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发生好的改变,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成效的。一个真正具有良好道德的人,不在于他学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而在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照所学标准去要求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思考,让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这样道德教育才不只是空谈。

第二,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孔子就非常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门槛降低,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更有效地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法是教师施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育者要身教师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教师自己在平时生活里要严格地按照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高尚人格的代表,其道德品格和行为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是最真实的典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大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到自觉自律

第一,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人才,承担着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克己内省,通过“内省”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对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如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却从来不会自我反省,容易苛责于人抱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只是一部分,要真正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促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了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梦竹.先秦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5):12.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太重视。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在教育界十分普遍,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学校对思想品德的重视,等事情平息后又恢复如初。第二,缺乏完备的思想品德考核标准和机制,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第三,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学中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现象,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两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德育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做人做事所需秉承的基本常识和道德礼仪。这些曾经影响而且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社会上已经掀起了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大学》等传统经典著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继承,要有所选择,而且还要把其中的精髓用现代观念重新包装起来,以符合现代人的认知。

2.思想道德教育要生活化。

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指的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光讲大道理,还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制订贴近中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目标,注重围绕中学生的切身利益进行人性化教学,让思想品德教育变成能够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做得到的东西,切忌追求那些空头教育口号。其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生活化,即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要有理论魅力和教育意义,又要丰富多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再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生活化,即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另外,还要求教师尽量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或公益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3.分层推进法。

分层推进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理想志向、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分层推进法的关键就体现在分层的标准上,分层的标准要以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依据,而非成绩。在平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到那些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优等生。这是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把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画上了等号,认为学习好思想水平也会高。其实优等生也可能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而学困生或许在品德上更加优秀。所以,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抛开成绩这个有色眼镜,平等对待学生。

4.自我教育管理法。

自我教育管理法指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其实是自主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了某个道德价值观,其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 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

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给大学生一套道德知识体系,然后按此行动,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是通过实践和锻炼获得的。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以“躬行实践”?“德行合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摒弃那种理论和成人的说教。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强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深入其中,获得真实的道德心理体验,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道德实践,保证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7-72?

[2]徐宜军,刘秀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j]发展,2002(8)49?

[3]李晓艳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140?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德育现状 改进 思考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心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报告不仅强调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表明了我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此,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举措,则显得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中国的德育现状分析

1.中国的德育内容分析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包括三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教育。

我国的德育内容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的合格公民,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倡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奠定学生的做人基础和适应社会的道德意识。

在德育内容上,我国一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我们更应该把崇高的偶像崇拜落实到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人们树立爱国心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形成全社会自律自爱的良好风尚,走出社会公德的困顿状态,为推进伟大的社会实践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石。

2.中国的德育效果分析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任务。

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种单一保守的理论灌输式教育,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学生”,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步出学校,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德育过程大众化、德育内容逃避化现象普遍存在。在德育过程中,“大班”教育现象严重,这种大众化教育,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德育思想的形成。

二、加强和改进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在我国道德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目标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加上我国公民的德育水平普遍较低,党和政府对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又特别的重视,为此,有必要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道德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德育水平,建立权威道德教育。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管理者和示范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具备过硬的知识功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此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使得其教学效果达到“影视”教学、“专家”教学效果。

2.实行德育过程个性化,德育内容需要化。改变大学里面的“大班”教育,实行“小班”教育,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提高德育教学效果;注重教材内容,不忽视、不“跳跃”与学生切身需要相关的德育内容,对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希望授予的知识高度重视、认真授课,如:性知识教育、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

3.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需求观。针对学生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的抉择困难现象,可以采取“价值澄清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传递社会文化所既有的价值观,让其明白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

4.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德育奖惩机制,把评价贯穿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中,以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主体德行,发展和评估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

5.造就一个良好的德育社会舆论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对别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表扬,或斥责这种或那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行为”,能有力地督促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在德育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或手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2]试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邓小平文选(第2卷)256.

[3]李日兰.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 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实效性,原因,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高校德育缺乏实效,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缺乏“人性化”。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改变过去开展德育工作的观念和方式,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从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重视人的具体实践和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符合人们的心理接受规律,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坚持用高尚的品德教育人,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理解人,不仅理解人的本质,而且理解人的需求和个性,在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人,在方法上主张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强调发展人,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双重功能和目标。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权权利,将每一个学生视为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培养个性。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新举措

1.德育观念上倡导人本化理念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的需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的发展的永恒主体。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优秀人才的素质构成更加强调以德为先,否则,就保证不了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坚持德育居首位的核心就要处理好德育与党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中心工作之间的关系。一要防止“取代论”,二是防止“取消论”。

在成才与做人的关系上强化做人第一的观念。学校教育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传统的教育视野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看成是人之本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的知识人化;大学生受教育合格与否已经被默认为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寡。而事实上,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一般总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古今中外历史上,对人才的考察和评价,常常以“德”为重。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规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人才自身的发展来看,最宝贵的素质,莫过于具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实现理想和志向,则需要具有相当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一个人品德高尚,才能平常,可以通过发展才华,成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人才;而才华横溢,品德低下者,必不为人民大众所用。“有才无德,其行不远”。

2.德育实践中倡导个性化教育

科学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首先,要拓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内涵。以往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或多或少都存在偏重政治教育的这样一种倾向。政治目标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在确定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时,要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目标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以往注重政治条目灌输,向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

注: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度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德育创新”(20090638)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变,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家庭、朋友和同学;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的健康。其次,要建构科学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既要确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又要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某一过程的具体目标,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指明具体方向。否则,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随时可能出现方向不明或定位不准的现象。

合理选择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目标的能否实现。现阶段,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第一内容是生命教育。目前,生命教育内容至少可以包括:个体生命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教育;自爱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观教育;个体间的生命关系教育;生命的超越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生命教育的内核——教育个体如何关爱生命,如何超越生命是不会改变的。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第二内容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国外亦称为政治社会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他所处的政治社团(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的一名合格成员”。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公民意识的强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公民与传统文化;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与国际交往;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最后,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容还有信仰教育。如果没有信仰,人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就会失去方向感,更无法确立主体性。人类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非宗教信仰包括道德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以及法律信仰等。四种信仰中,我国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是传统的优势,哲学信仰和法律信仰却发展得不够充分。目前的信仰教育关键是注意层次性,避免单一性。

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科学创新和运用各种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出自真心才能走进内心;必须尽可能的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用朋友的友情、家长的热情来与他们相处、相交、相知。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和运用,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特别是要力戒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生硬,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情理兼容,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积极拓展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即一方面要理直气壮、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灌输,强化说服教育;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健康而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二是校(课)内教育和校(课)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课)外教育的作用。要把学生引向社会,参与社会,使他们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形成符合形势发展的健康思想。三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开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着力点。第一,继续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联系改革开放实践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深入发掘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第二,大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开展学生生活园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大力推动学生生活园区文明建设,着力建立“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圈”,增强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气氛和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是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最好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社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效果。论文格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极大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应该把大学生德育工作贯穿到网络中去,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去占领网络阵地,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途径的创新,积极主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是把双刃剑,要严格控制网络中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传播。

3.德育管理上倡导人性化服务

德育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就是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德育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言教,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要重视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证明,“身正为范”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会产生示范效应。

把尊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造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造人的教育必须尊重教育对象,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最大的尊重。论文格式。注重个性就是承认不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了解其兴趣志向、特长及爱好等。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一是体现在宽容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行为,不管其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二是体现在选择上。个性教育要给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良好的选择环境。要让教育对象选择,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三是个性化教育还要注重个体的创新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考虑到全体教育对象的特点,更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论文格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自律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个人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人们的自律意识。然而,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仅仅靠人们的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他律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

[2]袁爱宁.论道德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J].甘肃科技纵横,2007,(3)

[3]石凤妍,徐健康.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7,(2)

[4]秦亚红.让道德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和品格[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