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09:33:29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1篇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是我国“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狮子滩水电站拦河大坝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淡水湖,总理和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视察。长寿区长寿湖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约10万亩),烊10亿立方米,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重庆市的重要生态保护区,也是长寿区30万市民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长寿湖位于素有“寿星之乡”的重庆市长寿区境内,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长寿城区26公里,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列为四川省的十二个著名风景区之一和重庆市十佳旅游风景区。长寿湖是三峡国际旅游热线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也是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以其“岛湖风光”、“长寿文化”、“乡土文化”享誉四方,被誉为重庆的中心花园。2012年12月,长寿区长寿湖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还是著名小说《红岩》的创作地,是顶峰国际规划设计公司2010年旅游规划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寿湖,重庆市长寿区邀请全国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金相灿教授编制了《重庆长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改善规划》,确立了“控源治河、生态修复、长效管理”新思路,制定了“结构调整优化、工程措施治污、监管机制创新”的新方案。2006年,《长寿湖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获得重庆市政府批准,规划面积245.22平方公里。

随着景区的发展,《长寿湖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已不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2010年,长寿区开始了对规划的修编工作,以上一轮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基础,充分结合环境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对原有功能区状况进行分析、论证,特向北、向东适度扩大生态林保护区和田园风光区范围,最大限度对长寿湖来水进行保护和控制,扩大滨湖区保护范围,以生态优先、严格保护为原则,通过排污系统、环卫工程、绿地景观、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监管、消落带处理方面的专项规划,对长寿湖景区湖泊和度假区环境进行保护及污染治理。

一是大力实施湖边绿化工程。“森林长寿湖”绿化工程含森林长寿湖绿化、长寿湖西岸公园绿化以及长寿湖湖滨消落带绿化等工程。通过采取以“水边绿化、岛边绿化、岸边绿化、路边绿化、房边绿化”为主题的“森林长寿湖”绿化建设,合理布局长寿湖绿化系统,打造环湖绿化带、消落区生态绿化带、湖心岛屿绿化带、景观道路绿化带、西岸休闲景观带。

二是开展对湖泊水源的治理。在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重庆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长寿区通过积极申报,长寿湖被纳入了环保部和财政部良好湖泊中央资金支持范围第二批名单。《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总体实施方案(2012-2016年)》于2012年10月10日通过了中国环科院组织的专家评审。筹措4000万资金对长寿湖80艘污染船舶进行了淘汰,拆除了“金港湾”重污染项目,实施了污染控制带环境整治工程;完成了湖区15公里的主干管污水管网和二三级污水管网、500亩寿岛绿化生态修复工程、600亩的湖滨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和长寿湖漂浮物清理工程。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长寿湖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湖泊水质逐步好转,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污染输入大幅降低。

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湖周边污染源依然存在

长寿区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不够,部分沿湖街镇未能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环保项目建成后,由于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和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垃圾乱堆乱放和破坏环保基础设施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虽然重庆市长寿区政府及长寿湖管委会在近十年进行了大力治理,但是因一些历史原因及资金不足,仍有一些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或取缔。如湖周边农业生产及湖内岛屿上的果树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沿湖农家乐等经营性单位的污水及垃圾、湖周支流上的养殖场及肥水养殖塘都还有一定数量,每年向湖内注入一定量的污染。沿湖流域虽然修建了一些污水处理厂,但这些污水处理厂除了少数个别的厂能够基本运行外,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不能正常运行,基本上完成了建设工程后就搁置在一边,污水管网中二三级管网不足、主管网破损后不能及时维修,并且垃圾收运系统的运行也不理想。

2、长寿湖上游污染输入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2015年1-9月监测结果,长寿湖上游入境断面六剑滩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三项指标的Ⅲ类水质达标率仅为44%(九个月中仅四个月基本达标),化学需氧量峰值达到了27.3mg/l,大幅超过Ⅲ类水质要求,总磷峰值达到了0.341mg/l,属Ⅴ类水质,已多次受到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通报。根据实地查看,长寿湖流域上游的垫江澄溪镇生活垃圾、木材加工产生的木屑大量漂流进入长寿湖,澄溪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停用,造成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对长寿湖上游造成了严重污染。另外,据悉垫江砚台工业园区已通过规划环评,随着园区企业的入驻投产,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排放总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3、环长寿湖流域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调不够

长寿区长寿湖处于整个龙溪河流域下游位置,要搞好长寿湖的保护工作,必须全流域参与。不过,《重庆长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改善规划》《长寿湖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修编,都主要是由重庆市长寿区牵头编制,虽然征求了其他区县及其他很多单位的意见,但这些区县参与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上游其他区县对长寿湖流域的利用有了新的要求,他们对于这些规划也有一些新的诉求,甚至提出了一些反对的意见,认为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当地的发展。由于长寿区基于保护长寿湖的需要,积极争取了一些中央、市级资金进行保护工作,而上游认为上级对当地投入不够,在开展保护工作上行动迟缓。

推进长寿区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对策举措

1、建立环长寿湖流域生态环境协调治理的体制机制

一是对原来的保护规划及时修编。无论是环境保护规划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有跟现实脱节的地方,有些该重点关注的需要及时纳入,尤其要加大对上游地区的重视。同时,修改完善规划要由流域共同的上级机关来统筹协调,把各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二是要改变原来的各管一段的管理体制上的弊病,建立起对环长寿湖整个流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的管理体制。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级机关或机构、或组建统一的独立的管理机构来牵头进行管理工作。这既有利于整合流域沿线地方政府的力量,提高沿线各单位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上游各地方对源头治理的统筹力度,彻底改变下游治理上游污染的恶性循环。

2、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污水污物处理设施的功效

长寿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落实专人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举报,依法惩处制造污染的船舶,及时清除出现在水域的污染物。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运行较差的现状,要加大财政投入,把相关的设施设备真正\行起来,切实发挥污水处理效果。通过统一维护管网,把一些破损的主管网、二三级管网维护到位,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改良,提高效率。因为以各地方、平台公司为主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经验,应当将污水处理厂以及管网交由专业的单位维护和运营。针对湖周边的面源污染问题,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湖心区的果树生产要逐步淘汰,将果树更换为大山绿化类植物,杜绝湖心区域因果树生产带来的农药、化肥等污染水体。养殖场的布点应改变以前以距湖边一定距离为界为以山脊线为界,山脊线以内原则上不布置养殖场,大型养殖场一定要杜绝。

3、加大对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围绕“长寿・人人向往”旅游品牌,深挖“寿”与“和”文化内涵,扶持和培育长寿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人与人和谐和融的生态文明社会氛围。

一是通过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生态文明宣传等手段增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培育长寿特色生态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中央、市级、区级媒体开展长寿湖环保的宣传,特别是要对近年来长寿湖环境好的发展趋势大力宣传,坚定社会各界对做好长寿湖环保工作的信心。要在长寿湖天然养殖护渔工作及景区宣传中,把环保工作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宣传,让参与长寿湖钓鱼者、旅游参观者都参与到具体的环保工作当中。还要在长寿湖开展各类环保主题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环保中来。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2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 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00-01

1.调兵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1 生态环境保护成绩:

建市三十三年以来,调兵山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化”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空气污染的防护和治理,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强污水废水集中处理和水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园林式的调兵山的具体实践,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1)实施“蓝天”工程。改进城市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燃气、液化气,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投资4亿多元,拆除了33家小锅炉房,城区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面积190万平方米。加大煤气普及力度,城区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0.3%,加强了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全年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了300天以上。

2)实施“碧水”工程。投资780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经过生物净化后的中水,一是排入新湖公园涵养城市水系,二是成为循环经济项目生产补给水源。以前,煤矿企业煤泥水顺沟流淌,曾被群众无奈地称为“黑河”。

3)实施“净化”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2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调兵山市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

1) 水资源污染及短缺。调兵山市是辽宁省缺水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32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仅为全省的1/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30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484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61%;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82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9%;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地表水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2)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铁法煤业集团煤炭开采累计堆存煤矸石3800万吨,形成矸石山13座,占用土地面积1325.6公顷,并累计造成沉陷区域面积为518公顷,现仍有192公顷土地尚未恢复利用,且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3.3公顷以上。

3)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4)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农田因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染有所加重。民营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禽畜粪便管理不善利用效果不佳。

2.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人口压力。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产力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体力,而客体要素是耕地,新增劳力只有获得土地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于是,同步于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地被开发。人们以一种几近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直接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开垦荒地、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自然的自我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尤其是大批农业剩余人口进入低技术、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同时,人口就业压力迫使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工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三废”排放强度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但GDP单位能耗、物耗,及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均大大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生态保护能力落后,各地存在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禁止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3)做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矿山开采破坏地区要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4)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畜禽粪便处理、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形成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优美的乡镇和生态村、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禁止秸杆焚烧。

4.结语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关涉人类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关系到人类是否能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完善环保法制,加强对国民的环保教育,为我国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2]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3] 薛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4] 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3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方向

目前广西南宁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薄膜产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这一切不但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容小觑,政府和社会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农村生态问题;(2)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生态主要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灭绝等问题;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治理农村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以上两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图所示。

2.广西南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取得的初步成绩

南宁市目前重点推进辖区生态村镇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县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目前已有将近20个行政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江南区吴圩镇坛白村、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和白山镇合作村等行政村部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厅的初步验收。

(1)实施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工程,重点对河流、道路、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

(2)加快六县六城区公益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土地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3%。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八尺江、凤凰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黄泥沟)、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治理等项目。

(4)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间,广西南宁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425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25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

(5)开展农村饮水水源区森林保护小区区划,并界定实施保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2.2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科学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知识、基本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一般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导致水体受污染,另外农村地区的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容易造成“脏乱差”等现象。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立法空白,加上个别政府部门及其领导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普遍不严。

(4)农村地区发展理念错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砍伐森林资源、破坏植被、过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新农村、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5)乡村企业与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6)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南宁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野生动植物锐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

3.1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资模式

要想把生态环境治理好,首先应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南宁市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要确保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向生态农业投资。

3.2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南宁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管理主体、管护人员、资金来源和规章制度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让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3.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减少污染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这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大量无机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宁市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力倡导机械化耕作,推广成熟的农业可以,以此减轻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使老百姓从中获益。

3.4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村和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性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清除农村工业污染物,恢复农村建设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南宁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对一些不适用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改,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添加农村生(下转第418页)(上接第319页)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够让农民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实惠,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制建设等)和技术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宁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相信在这样氛围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将永久保留,南宁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03:125-131.

[2]张雅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7-80.

[3]卓吉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新重庆,2007,05:44-46.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4篇

 

一、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在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所形成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的综合反映。

 

理论上,一个具备较高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是掌握了必须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崇尚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均能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可查询的科学证据与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出现实环境中的最优行为选择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环境保护理念、态度和一定的环保行为能力,而且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选择,积极践行。

 

二、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分析

 

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等概念,也不是仅仅在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环境保护领域的限定范围。

 

首先,环境科学素质确立了“科学性”在环境科学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具备科学精神和思想,并在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面对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并通过这个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内化形成个人的、系统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以及与个人行为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付诸实践的行为预期。“科学性”将伴随整个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既是环境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素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保障。

 

其次,强调了“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判断过程中内化、升华而形成。环境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意识”与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有着明显区别。简单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科学知识基础,他可以来源于社会舆论宣传的口号,来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好资源环境的向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个人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等等,例如人们对青山绿水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对个人生活空间的爱护以及由此产生的废物管理和处置习惯,由于生存地区资源限制或经济原因导致的对资源的节约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判断和升华的过程。这种朴素的意识往往在面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显现明显。因此,在将这种意识独立于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之外,作为评价个人和社会整体意识水平的测量尺度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较高”的假象,这种“较高的环境意识”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撑的情况下,缺少了“意识”向“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种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环境科学素质中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经过科学的洗礼后,内化而升华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于朴素环境意识它具备了三种特点:一是环境科学素质中所指的环境保护意识脱胎于个人的学习、分析和实践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了情况判断和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动态的、广义的,不限定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环境问题,这种意识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时均可以重复显现并发挥作用,三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同时,将伴随着行为能力的生成,意识与行为能力相伴相生。这个特质极大的提升了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将“行为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落脚点。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核心落脚点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6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落脚点是“行为能力”,4’5环境素质的核心落脚点是“正确的环境行为”,7环境意识的落脚点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8上述观点都是基于“意识决定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有意识+有行为能力=有行动”。这个观点在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践中,“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简单组合距离有行动不仅不能划等号,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到行为的实践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为环境保护行为实践率的影响。因为个体在选择是否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时,不仅仅要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例如经济成本、个人舒适度等),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他人不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对自身采取环境保护行为产生的损失和抵消作用,进而可能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导致全社会都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困境,这种结果使得仅仅关注于“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环境科学素质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公众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具备节约用水的行为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众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共厕所、宾馆)或家庭生活中(如过度洗澡、洗衣等)不选择节约用水的行为。又如近年在我国形成的垃圾焚烧、PX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众的不支持行为,这种“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组合,社会调查的结果分值很高,但是这种“虚高”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对于环境的改善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将“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纳入到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中来,而不是将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象来研究。这种环境行为的实践,是在科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支撑下,克服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阻碍而发生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行为。

 

三、环境科学素质的三维理论模型

 

环境科学素质包含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环保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三个维度。

 

(一)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是指对环境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了解。知识层面要求理解与环境保护柏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名词和术语;方法层面要求能够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常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理解环境科学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分析方法。

 

(二)环保意识和态度,是指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环境行为转化的原动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识和态度,是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态度,而非简单的原始朴素意识和态度,要求公众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科学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理解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够清醒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是指基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能够对环境事务做出客观判断、理性处理以及正确践行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学习查阅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抗拒能力;践行水平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的实践与持久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环保行为的实践和持久性,强调自觉去践行。

 

四、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分析

 

研究者们对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从“有、无”来判定。类似于文盲和脱盲,一个人或者具备科学素质或者不具备科学素质,这两种状态之间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另外一种观点是通过科学素质的高低来衡量和划分层次,认为科学素质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高或低”的关系,可以根据高低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

 

本研究认为,仅仅通过简单的“有或无”来衡量环境科学素质,或者通过“高或低”的标尺来描述环境科学素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因为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个人多方面素质、意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综合反映,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用“处于不同的状态”来定义更加合适。按照三维结构模型,公众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可分为如下状态,。如表所示,三维结构维度的排列组合共计得到了8种结果,其中三维结构内容均为“无”的情况,可以视为完全没有环境科学素质的状态,是一种“启蒙状态”,从目前社会环境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人群数量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第二种到第八种组合的结果,都可视为为“有环境科学素质”,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种结果。其中第五种和第七种结果是一种理论模型下产生的结果,现实情况中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很难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会有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合格的人,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态度和行为能力,也不能解释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具备行为能力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的人,会没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因此这两种组合结果也没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第三种和第四种组合结果,我们可以命名为“本能的环保行为”和“朴素的环保行为”,这两种行为都缺少科学性指引,因此可将这两类人群合并为“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来研究。下面,将详细对四个典型状态人群进行分析:

 

(―)朴素的环保意识状态

 

就个体而言,目前大多数的公众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从媒体、社会宣传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环保理念)信息,形成目的性简单(以对自身有益为主)的环保意识和态度。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各类调查、访谈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与关心,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怎么参与、如何参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面临自身利益的时候,则出现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选择。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公众都会表现出支持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处理,但是当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则表现出极度的反对和不理解。社会上称之为“邻避运动”,其实这是朴素环境保护意识,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后,非理性意识被迅速放大和极端化的表现。这种意识水平,参杂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会阴谋论、以及缺少科学依据的舆论引导时,会迅速的演变为行为人自以为“科学、合理、正确”的社会行为。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只要有极少数人随便抛出一个“焚烧有害”的所谓科学结论,就迅速的将公众的朴素环保意识唤醒、扩大,演变为缺少理性的公共社会事件。这说明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朴素环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在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环保意识面前,公众通常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并相信错误的信息(心里学上都是倾向于向更坏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这时的科学证据、论断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均会被强大的公众集体意识绑架,进而被孱弱的社会公信力等社会因素削弱的毫无说服力了。因此,这类人群是最需要加快开展素质提升,提高其知识水平,以期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二)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道德约束、社会规范等原因形成了浅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以个人行为为主,是一种无意识、无科学基础、未经过深度思考和选择而发生的行为(从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明显特征的人群,一类是生产者,以个体生产者为主,他们出于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环境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他们选择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外一个人群是以追求时尚为主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时尚、高端生活为主要导向,选择有机食品,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时尚产品。这个群体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其现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有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环境行为的养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为践行氛围。尤其是一些环境意见领袖的环境行为的选择,他们在毫无科学理念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号召,带领某个村或者社区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见领袖的思想,直接开展了环保行为的践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对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影响,但是他对促进社会的环境行为的养成,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的。

 

(三)科学的环境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内化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的群体,以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这类群体人员数量不够庞大,基于个人素质的综合修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或者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储备,潜意识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环境保护理念。这类人群可能出于各种个人的、社会的因素干扰,使他们仅仅停留在高意识(或者高意识的形成状态),他们喜欢坐而论道,却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刚刚打算起而行之,又觉得自身力童过于渺小,又继续坐而论道。这类人群是缺少一个“起而行之”的社会氛围。只要时机成熟,可以迅速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中坚力置。这类人群,如果遇到第一类人群,会很愿意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却不会引领大家一起践行。他们遇到第二类人群,会在意识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类人群的行列中,并帮助第二类人群提升行为的科学性,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进行具体实践。

 

(四)科学的环保行为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是真正具备环境科学素质的人群。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形成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能够给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能够排除感情、习惯、经济等因素干扰,赋予实践。这种状态是个人环境科学素质的最高状态。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43-02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

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

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兰、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

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

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各种企业加强生态监督,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应该注重开发再生资源。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要让公众都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多发动群众来共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部门可以多引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各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都加入到保护西部环境的行动中来。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6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 污染问题 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和严重的发展问题,即只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现如今城市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城市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于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继而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策略,并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以实现环境保护,还原生态的目的。以下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指出了当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论述了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2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噪声扰民现象严重。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为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还居民一个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就必须要对城市环境保护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力阻止城市建设的无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发展,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各种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禁止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开展实施。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从全面出发,努力打造健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城市环境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尤其应当注意实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大气污染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水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3、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在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污染状况、经济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最终选用一个最佳的生态园林建设方案。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根据设计中所选用的植物群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如利用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等。

4.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这种植物大都属于绿化环境效果显著,生长较快,且适应性强的植物,如杨树、松树、柏树等。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当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较为常见的植物群落种植模式,对于快速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减少噪音污染等危害、促进局部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4.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4.6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7篇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农村环境 保护问题

一、前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与农村也是自然和人之间的纽带,只有保护好农业资源,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才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更体现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为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实现“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战略措施。

二、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香格里拉县虽然在大力整顿,但是环境尤其是农村环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具体措施,也只有从环境保护现状入手。

1.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较差

对于香格里拉县来说,垃圾的处理比较差,除了县城中设置了一些简易的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设施以外,其农村中根本就没有这些配套设施。绝大部分的农村垃圾堆放比较随意,生活污水也是没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这成为了影响农村环境主要的原因。

2.农业生产污染日渐提升

据统计,香格里拉县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了6万吨,农药方面的使用量也超过了0.14万吨。据乡镇一农业推广主任说,过去的水稻仅仅防止2~3次,但是现在却要提高到4~5次,甚至有一些还达到7-8次,这样产出的粮食连农民自己都不敢食用。

3.破坏生态环境严重

由于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加之严禁砍伐树木。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挖沙、石以及取土卖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红星村附近最为严重,严重的破坏了农村面山的生态环境。

而且没有投入生态恢复资金,导致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破坏严重。这样不但影响到香格里拉县生态旅游形象,同时也给偷挖乱挖之人有了可趁之机。尤为严重的还是红星村与一二村等。

4.工业排放污染严重

香格里拉县的工业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虽然略有好转,但是企业中的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排放还是严重,尤其是三废的治理上比较落后。这些有害的排放从各种渠道流入到了农村中,严重影响并威胁着农村环境。这些都严重污染着农村的环境,令人担忧。

5.农村的水体污染前景不容乐观

农村中的水体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素,但是随着香格里拉县的发展,这方面也不容乐观了。污染农村的水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城镇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滞后与陈旧。经过统计,全县的污水处理率仅仅为32.5%,加之一些工业企业乱排乱放,经过城镇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且出现着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对于人们的健康、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村的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其二,全县的大部分农村并没用设置化粪池,人畜的排放物都是直接进入地表成为了农田的肥料,且生活污水也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地表与附近的河流、水沟和农田。

其三,农村的用水并没用经过检测,很多饮用水中的水质根本不达标。

三、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从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现状可以看出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够及时的防范进一步恶化。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事实上,现在很多农民对于环保的意义根本没用认识清楚,也没用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为人类谋幸福。所以经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现在香格里拉县的农村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环境污染是日渐增强。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的恶化,人们的健康更是受损。这样的趋势,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

1.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首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1.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指标看是改善生态与环境。由此可以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2.加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让广大民众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是实施具体措施的一方面,同时需要拿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才行。

2.1严肃整顿破坏植被行为

对于农村中砂石厂与砖瓦厂要按照法律严肃整顿,该关闭的要关闭,该整改的就停业整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中山附近的挖沙场、拉姆山等地方的非法挖沙场所要强制关闭。同时要统一规划处挖沙采石的地段,严格控制乱挖乱采的现象。

针对群众乱挖乱采的区域,比如贡比、纳帕海等地方,执法部门要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关停。

2.2投入资金,加强恢复治理

这些年以来,香格里拉县大力投资到恢复环境中去,将那些破坏的地段进行恢复。2002年,香格里拉县投入8.9万元资金治理飞机场南尽台村民破坏的草场,总共治理了200多亩。2004年,香格里拉县投资了50万元,将夏那砂石场和松赞林寺石场进行关闭,并对破坏的生态植被进行恢复。

2.3加强农村水体和生活污染防治

要在农村中划定饮用水资源保护区,严禁有害有毒的物质进入,严禁污染物进入到饮用水中。还必须要制定出饮用水的水源保护措施,确保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要做到定点存放和统一收集,并要定时进行清运、建议的填埋处理等。对于垃圾中能够回收利用的要利用。同时,对于生活用水要因地制宜,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2.4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止

要在农村进行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积极的推广土配方的施肥办法,实施秸秆还田以及农家肥等方式。采用科学的饲养畜禽,切实解决因为养殖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环保问题被世界所关注着,香格里拉县作为旅游县更是要首当其冲做好表率工作。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中的一个关键点,香格里拉县必须要从现状入手,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策略,切实有效的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殷广平.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河北环境保护,2008(9).

[2]申桂顺.山体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初探.生态与环境工程,2011(03).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第8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对策措施;城乡统筹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事关城乡统筹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 农村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秀山县位于武陵山的中心腹地,是重庆市14个部级贫困县之一,2007年财政收入5.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9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区,“两翼”要以资源助推“一圈”的快速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要牢固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理念,不可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换取局部利益: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武陵之心、边城示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秀山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呈现“脏、乱、差”的现状,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秀山目前农村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2.1 农村工矿污染突出

秀山全县电解金属锰企业17家,年产锰矿石120万t,电解金属锰规模18万t,孝溪、溶溪、笔架山三大矿区水质污染严重,锰污染问题列为2006年环保挂牌督办案件,总书记和曾培炎副总理对锰污染治理作了重要批示。

2.2 农村生活污染加剧

全县农村卫生厕所仅1.2万所,3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推进村仅建垃圾处理点1.1个。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是农村生活污染源的主要源头。“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方的形象写照,“雨水是清洁工,涨水是搬运工”是农村垃圾处理的真实反映。

2.3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t和130多万t,秀山县分别为4.5万t和0.136万t,生产的作物秸秆41万t。秀山县耕地的平均化肥、农药用量情况均高于重庆和全国水平(如图),农药用量为14.18kg/hm2,比全国9.03kg/hm2高出1.57倍,比重庆5.67kg/hm2高出2.5倍,利用率不足30%,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最终影响城市居民生活,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4 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秀山县人畜禽粪便年排泄量为1024万t以上,沼气池年处理仅65万t左右,其中规模化养殖户无害化处理仅占2%左右,大多数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施用于农田土或排放阴沟、溪河,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猪圈半边屋、猪儿到处跑、粪便到处流、臭味满寨飘”是农村畜禽养殖的普遍现象,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更为严重。

2.5 农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达9000多万人。2006年重庆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3.23%,秀山县仅为36.8%,还有3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亟待解决。

2.6 农村环境管理薄弱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环保列为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自觉性低:乡镇一直没有环境保护专门机构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监督执法为手段,以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为重点,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我认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措施是:

3.1 科学制定中长远规划

农村环境保护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63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全面统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科学制定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中长远规划。

3.2 强力开展锰污染整治工作

树立“环保无优惠”的“锰”发展观。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严格环保审批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大力开展锰矿开采、加工企业的污染整治行动,严查企业违法偷排污行为,积极探索管理新思路,加大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3 强化环保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大部委改革环境保护总局升格,要明确县级各职能部门农村环境保护的职责,整合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形成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建设,形成相互关联,运转协调,效率高,机制活的新格局,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开展农民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活动,倡导良好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习惯,提升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保护环境的社会力量。

3.5 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保护城乡饮水安全,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控制点、面污染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切入点,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为农民饮水提供安全健康保障:重点保护钟灵水库、隘口水库、梅江河上游的水源水质。

3.6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