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5:58:28

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第1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教学;学生;培养;实践

前言

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就化学专业而言,既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与科学素养。如果化学教学不积极、不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那么就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限制我国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非常必要。

一、科学素养培养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科学素养是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与前提条件,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今天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渗透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意识、注重实验设计能力提升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所以,科学素养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与实践

1、全面渗透科学素养

相对传统化学教学,现代化学教学的内涵已变得更加深刻和丰富,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理论,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要求,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将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贯彻与渗透。通过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的全面渗透来营造良好的、浓厚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力与科学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材为例,在讲授化学式、分子/原子结构、化学键、官能团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质的内部结构,善于发现物质深层奥秘,让学生明白通过自主探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为人知的科学真理,发现科学的魅力。在讲授电离平衡、化学式平衡、溶解平衡时,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电离及溶解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透过化学现象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

2、强化学生科学意识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的是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赖于学生的意识。只有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意识,行为上才可能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时常向学生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在全面渗透科学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科学意识。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也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引导与强化,这本身也符合化学这一学科特点,同时也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当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明确的解释出其原因,但至少得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化学现象,这是化学科学意识的最基本、最基础性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时,应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科学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3、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针对化学实验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过程中,还应重视起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在加深知识理解与掌握基础上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设计,并将实验设计任务认真布置下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教学,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对实验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在实验室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素材中选取自己需要的进行实验。在做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保证每个成员均负责一定的实验内容,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当中。例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四个实验项目,包括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解质及非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特性。试验用电解质溶液浓度可以从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0.3mol/L的氯化氢溶液或0.5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自由选择。在设计时,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先简略画出实验装置图,并对装置图进行修改使其尽可能规范,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从小灯泡亮度不同的变化中学生会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强弱,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总结今天,科学素养培养已成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且很多学校都已开始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化学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潘学良.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物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石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伟丽.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庄晓花.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03:63.

化学学科素养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38-1

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作为一个一线化学老师,笔者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如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实际出发,辨别玻璃、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P8),探究蜡烛的燃烧(P11),空气的成分(P27),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物》设计时,考虑到食物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自带各种食物,然后互相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不同的有机物,同学们讨论热烈,兴趣高涨,连所谓的差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内容:“土豆等含淀粉类物质遇碘水或碘酒会变蓝”;“区别蚕丝和棉纱线的方法”;“高温消毒的原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例如:今年苏州中考的实验题是 “粗盐的提纯”,有学生通过实验后计算得到的粗盐产率超过了100%,感到很疑惑,我及时和他分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哪些因素导致产率偏高?找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重新做一遍,这样得到了比较正确的结果,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适时介绍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学习古代化学工艺时可以介绍我国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学习盐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在讲淀粉的检验时,可以介绍在狱中写的无字书信。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仅靠单学科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就需要培养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对一些化学综合题的训练。如,“有一塑料小球悬浮在烧杯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在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在此过程中小球将上浮还是下沉?”这是一道化学与物理的综合性题目。训练此类题目,不但可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应跟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各科知识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寻求共性,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应用相关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物理、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太湖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除了要掌握水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可以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简介核武器的制造中重水的应用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素养第3篇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之现状

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近年来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近年来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一些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强调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的系统学习,强调知识的占有和积累,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行为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即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试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因此科学素养教育观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的选取以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科学知识框架时,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什么,摈弃“以过去的经验为现在人做准备”的做法,预测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现代化程度高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知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知识;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知识;具有现代化程度高的新知识。

获得最多的知识不是老师以填鸭式“硬塞”给学生的一些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地死记或是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的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起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这样建构知识,才会使学生具有学力,学生才会因习得了知识而变得“聪慧”、有灵气,并为创新、发展、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事业及认识科学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奠定基础。

2.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积极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与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但我国青少年基本上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科学知识,并不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而这种学习方式正是造成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充分体验“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从生活走进化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意识。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作出决策和评价,这是培养科学意识的最佳切入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教师优势和特长,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孙蔚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策略.

[4]朱朝菊,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观及培养策略.

化学学科素养第4篇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学习为核心"。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是通过化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三个层面中过程和方法特别重要。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逐步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科学方法。

一、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培养科学素养

1.善于质疑,勇于探索。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良好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中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老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

2.注重过程,主动参与

丰富多彩生活中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在教学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 程,在过程中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比如在《有机物》的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生活活 动休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 "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怎样将生活中化学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有机物的了解,从而对化学的分类与学习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化学元素的兴趣,生活中的化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

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培育探究素养

探究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又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与内化的。

1.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用语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学习,定会轻松快乐,并极易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讲到分子是有原子构成时,学生往往误以为二氧化碳还有氧分子,教师一句"分子中还有分子,那不就成了'繁分子'了吗? ..逗得学生笑逐颜开。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体态语,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观其形,闻其声,动其情, 悟其理,从而强化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探究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

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对科学探究 的设计要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休作用,从学生身边 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

3.化学知识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如:在教学盐的性质时,引入"侯氏制碱法、生活中的加腆食盐"等,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就会有发展,不同的人在化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拓展时空,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方面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作用,处处从教学需要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活动的"求知育能"教育教学效应。

1.创设情境,引导实践。

《课程标准》还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陈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实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关于"燃烧的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火焰熄灭燃烧概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都留有通风口等,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亲自体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培养了探索能力

2.拓展时空,课外延伸。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兴趣盎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回家后继续探索。例如《燃烧的条件》这一课时中,让学生在课后了解"煤炉的燃烧"情况。

化学学科素养第5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7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以及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等[1]。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以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青春期的学生们自我意识强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表达出自身的实际想法,轻松愉快地与教师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对于教师而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有助于帮助其全面认识学生的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一: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其他办法吗?”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探究方法。在教师关爱信任的眼神以及虚心接受建议的态度下,学生得到了肯定,备受鼓舞。在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自始至终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成功,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其学习兴趣。相反,在冷漠、紧张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会陷入不良的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势必会受到束缚。

二、创设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

没有情境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化学情境中,不仅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情境创设的价值在于激发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经历一个化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使学习变得更有效。在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生活实际、化学实验、科学史实以及化学问题等不同的情境。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需要具备直观生动、富有探究性等特点,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心理需求。

案例二: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一节时,笔者表演了化学魔术“空瓶生烟”――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立刻出现空中生烟的奇妙现象。当学生看到这些奇妙现象时,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心中急于探究神奇现象背后的奥秘。这样的学习情境将神奇的魔术与书本知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燃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此时,教师再设置疑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等问题。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践行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也是重要的化学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探索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助于为学生创设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探索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2]。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兴趣由“观察型――操作型――探究型”慢慢转变,积极探索、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被逐步培养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创造了必备条件。

案例三:在学习“原电池”时,笔者提前布置每四名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完成家庭小实验――“制作果蔬电池”。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交流着不同的设计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发现的问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以及实际应用等问题在讨论中一一得到了深化领悟。实验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以帮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搭设由浅入深的发展性问题

问题是科学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结果的思维活动。但是如果设置的问题起点过高,或者难点过大,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些问题平易近人,学生易于着手、打开思路,便于利用其最近发展区以推动思维的持续性发展;而有些问题通过“海问、点问、追问”的形式,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四:检验SO42-是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可以持续深入思维的发展性问题。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作如下深入思考探究。

问题1:怎样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是否含SO42-?

问题2: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可以判断待测液中一定含SO42-?

问题3:先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后沉淀不消失,这个方法对吗?

问题4:检验SO42-应该用哪些试剂?加入的顺序怎样?

问题5:可以用稀HNO3和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检验SO42-的存在吗?为什么?

当面对“问题1”,立刻会有学生回答“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就可以证明”,可是立刻又有其他学生质疑。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学生思维的障碍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质疑升华为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层层推进中,学生一步一步分析“问题2”“问题3”,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4”。这时,笔者继续搭设台阶抛出“问题5”,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品质。在顺利解决前述一系列问题的喜悦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增强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构建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传统化学教学重知识目标,轻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过于注重量化结果。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得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进而为W生创造一个鼓励性的学习环境。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时时处处能获得学习的愉,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

案例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易错、难记。笔者在其教学中的片段如下:

[师]请思考下列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哪些能两两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发生反应,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钙粉末 硫酸铜溶液

[师]这几个小老师真不错,看来“从微观角度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来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个方法方便又准确。那么你能尝试归纳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吗?

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演练教学中,教师构建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如“生1――互评”“师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指出了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生2――自评”“生3――互评”),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维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过:“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心理学的。教和学是心理过程,而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便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序和技术与效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心理氛围。伴随着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变得更为高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准“切入点”,继续探寻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素养第6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提出自己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比如,欧盟提出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等.而我国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就已经提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生活化教学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自古以来,生活与教育一直都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劳动活动达到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分化深入,教育成为脱离生产的独立活动.然而文艺复兴的人性呼唤,使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是生活化教学理论的标杆,“从经验中学习”的理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了教学中生活化活动的重要性.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际社会更加注重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化学,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教育与生活的历史关系,到教育学家的理论主张,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生活化教学是目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深入生活、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理论,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化学学科素养第7篇

一、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其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甘油),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科学探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能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联系生活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活源泉

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一节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我受益匪浅。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还存在于艺术界,如魅力无穷的冰雕……同时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在课后的学习心得中,大多数同学都提及立志以后学好化学,为治理我国的污水源做贡献。

三、信息交流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加油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精心教好课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互相交流、相互提高,学会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化学学科素养第8篇

中学化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化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化学素质浅作探讨。

一、化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化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化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的说法有几种提法。美国化学课程标准认为, 化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具有以下五点化学素质:①懂得化学价值;②对自己的化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化学交流;⑤掌握化学思想方法。

二、中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化学意识的培养

国家教委前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化学”已成为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化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化学观。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化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化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优良化学品质。化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化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化学能力之一,也是化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化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化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化学思想方法,突出化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化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化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正确运用化学语言加以表述。

5.重视化学应用,积极开展化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化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化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6.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化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学化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7.加强中学化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化学教学体系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