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的概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6:08:15

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的概述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分析

云计算是继大型机、PC、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自2006年谷歌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以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云计算俨然成为互联网公司、IT企业以及商业的最大热词。云计算就像法国大餐一样,正被人们津津乐道。中国第一次引入云计算是在2008年。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教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相结合的指示方针,云计算也将成为教育人才培育与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技术。

一、云计算教学的概念

目前,业界对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从对云计算的定义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共识:首先,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计算模式[1]。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同时由这些技术加以实现。云计算强调商业模型,所以能更广泛地被市场接受。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云计算教学分析

(一)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国内对云计算教育应用的文献从2008 年开始出现。而对云计算教学应用的文献在2009年只有3篇。但自从2009年开始,每年与云计算教学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呈现出倍数攀升。云计算教学应用的中文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专家学者们对于云计算教学应用的关注度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2012年云计算教学应用的文献新增23篇,数量增长最多。第二,源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易操作的、低成本的新技术设备使得很多教育机构能够轻易购买和使用。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其的研究也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预计未来相关研究还会不断地增加。

(二)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及辅助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研究角度决定的,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希望通过构建各种云资源库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并试图通过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来充实其服务功能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2]。因此,云计算在教学方式、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及辅助教学等的应用是当前我国云计算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三)研究机构分析

根据数据库检索文献的实际情况,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研究机构以暨南大学、南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这五个研究机构发表文章数量最多。

(四)资助基金分析

在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相关文献中,仅有13.3%的文章受资助,其中受部级资助的文章有9篇,剩下3篇是受省部级资助。这说明国家对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的拨款还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计算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的进展。

(五)关键词分析

在与云计算和教学相关的文献中,出现最多的词是云计算。另外,教育信息化、云服务、教学资源、云计算辅助教学都是该领域最重点关注的领域。除此之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云平台、教育云平台和深度融合也在众多关键词中脱颖而出。从整体来看,除了云计算,其他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频数最高不过10次,大多集中在3次,这说明在云计算教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研究范围不够集中,研究领域比较松散,整体上来说研究规模不够理想。

三、云计算教学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概述研究较多,实用技术开发较少

由于云计算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炒作,各国家、各领域的研究学者纷纷关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被大家普遍接受。但目前针对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学者对其研究仍限于理论层面的概述,云计算教育应用的实用技术开发层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对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的开发研究相对缺乏,如在选定的样本文献中,多数文章都对云计算的定义、特征和服务体系进行大篇幅的描述,而真正涉及实用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却显得外强中干。

(二)高等教育研究多,基础教育研究少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云计算技术应用及其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其次是通用教育,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分析其原因可知,一方面是中小学研究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他们对云计算平台以及辅助教育等前沿信息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较多关注书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一些新兴的技术或者教学模式关注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机构较为单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高校院系是研究云计算教学应用的中坚力量,但因为研究人员和机构比较单一,所以也容易导致研究单一、难以突破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从云计算研究方向的视角分析可知,多数研究者是结合云计算概念、服务理念以及教育原理进行应用模式的探讨,局限了研究者的开拓、发展和创新思维,让其很难做到更深层次的突破;第二,从云计算研究力量的视角分析可知,力量单薄,尚未取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以至于除高校院系外,社会各界的其他研究力量非常微弱;第三,从云计算专门的研究组织出发分析可知,相比国外的多个组织致力于研究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国仅有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等少数几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在从事云计算方面的工作,而侧重于研究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组织则更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云计算的概述第2篇

云计算是2008年IT业界最流行的词汇,也无可争议地位列我们评出的2008年10大IT技术之首。事实上,云计算的兴起有点突然,一年前云计算还只有很少的几个专家听说,而如今,哪个厂商的产品如果不能和云计算挂上点关系,其市场战略似乎值得重新评估一下。然而,尽管现在不少厂商、咨询顾问言必称云计算,但是能把云计算说清楚的却很少,甚至时至今日,对什么叫云计算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云计算之所以众所纷纭,与主流的大厂商,包括IBM、Google、Amazon、SalesForce.省略是最有代表性的供应商)、把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如微软云操作系统Azure)。如果要细分的话,还有管理服务、外包服务等也被一些厂商归为云计算之列。

在上述三种云计算的主要形式中,基础设施服务被用户接受得比较容易,这一方面与IBM在这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而另有部分原因在于它与我们以前常说的公用计算(也称网格计算)非常相似,以至于今天也有人把公用计算列为云计算的一种。然而,不论是云计算还是公用计算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即要像用水和用电一样使用计算服务(这也是描述公用计算特征的一句话),因此,即使两个概念可能有所区别,那也一定是殊途同归。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公用计算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项目并不多,如果云计算成为主流,供应商们自然会聚集在云计算这杆大旗下,因此公用计算很有可能最终会被云计算取而代之。而在国外,已有人把公用计算也列入到云计算之中。

在几种云计算服务中,除了SaaS已经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外(SalesForce.省略的Force.省略上开发应用程序的方式截然不同,使用某厂商的编程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要迁移到另一厂商的平台上也并非易事。因此,用户一旦选定某厂商的服务很有可能被该厂商锁定,这是用户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云计算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08年的概念推广,以及厂商一年的技术储备,特别是虚拟化、SOA的日趋成熟,今年会有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形式和解决方案推出,相应地也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出现,相信云计算之路将会越走越实。(文/邹大斌)

影响力指数:9

创新力指数:8

云计算的概述第3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云模型;态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Network Security Research under Cloud Computing

Yue Yang

(Naval Institute of Computer Technology,Beijing100841,China)

Abstract:Predi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al awareness of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existing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prediction algorithms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training data to predict the results of objectivity poor.Proposed based on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prediction of cloud thinking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Keywords:Network security;Cloud model;Trend forecasting

现有网络安全产品仅限于对某几方面的安全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获取的安全信息零散杂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能提高网络系统的综合防护能力、降低网络攻击所造成的危害。安全信息提取能够全面反映网络安全态势的指标信息,是研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首要问题。网络安全态势预测可以预测潜在攻击威胁,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网络态势预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云和网络安全态势概述

(一)网络安全态势

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网络安全状态的指标数据,用于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和态势预测。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指标体系,

1.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对指标体系进行把握。本文总结归纳出以下四条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全面性与相对独立性原则、相似相近原则、系统化与层次化原则、科学性原则。

2.网络安全态势指标:生存性指标侧重描述网络自身对安全事件的防范能力、网络能够承受和抵抗攻击的能力。将生存性指标与威胁性指标和脆弱性指标相结合,对于了解网络抵御攻击威胁能力有十分重要实际意义。

威胁性指标侧重描述各种网络活动对于网络内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的程度以及危害的严重性,统计已知攻击、疑似攻击和恶意代码的数量或频率,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衡量网络环境的参数,使得对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更加准确、全面。

脆弱性指标侧重描述网络自身在安全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关注网络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承受多少以及攻击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和损失。从整体上来衡量网络面临威胁的时候可能蒙受的损失程度。

(二)云概述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基础,现有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大都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态势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一个网络安全状态。由于态势数据之间,以及态势数据的发展趋势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得到,并可以为未来态势的预测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基于云的安全预测研究

由于传统的属性论域区间硬性划分方法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边界元素的归属问题,采用云模型的属性论域区间软划分方法,对属性区间进行划分。

云变换是基于云模型的属性论域区间软划分方法的核心方法,从数据挖掘角度看,云变换就是从某一属性的实际数据分布中抽取概念的过程,是从定量数据到定性概念的转换,是一个概念归纳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采用云模型对频率曲线进行拟合,即计算一系列概念的云模型的数字特征值。

给定论域中某个数据属性X的频率分布函数,根据X的属性值频率的实际分布情况,自动生成若干粒度不同的云C的叠加,每个云代表一个离散的、定性的概念,这种从连续的数值区间到离散的概念的转换过程,称为云变换。

云变换从数据频率分布函数构造概念集的基本思想上得出启发性原理:数据频率分布中的局部极大值点是数据的汇聚中心,可作为概念的中心;出现高频率的数据值对定性概念的贡献大于出现低频率的数据值对定性概念的贡献。采用启发式算法得到了一种峰值法云变换方法。峰值法云变换认为数据分布的局部峰值处是数据的汇聚中心,把它作为云模型的数学期望是合理的,峰值越高,数据汇聚越多,应当有限考虑其反映的定性概念。

设S={s1,s2,s3,…,sn}是一组时序态势数据,si表示S中第i时刻的态势。采用云变换将数据集合S论域划分为m个区间,B={b1,b2,b3…bm}为m个区间对应的定性属性的集合,其中bj表示B中的第j个元素,每个bj对应一个定性概念。C={C1,C2,…,Cm}为云模型的概念集合,其中Cj表示C的第j个概念。集合中的每一项概念Cj对应且只对应着B中属性bj,Cj的语言值由其所对应云的数字特征来表征。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定量数据与定性概念之间的联系:定量态势数据S中的每一个元素si,利用云的极大判别法可以找到其对应云模型的概念Cj,而Cj与定性概念集合B中的bj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定量数据S与定性概念之间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实现了定量数据和定性概念之间的转换。

三、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与环境下网络安全态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和分析了基于云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规则,并进行了安全等级的分析,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在以后的应用中慢慢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娟,张凤荔,傅,陈丽莎.网络态势感知中的指标体系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8(27)

[2]王健,王慧强,赵国生.信息系统可生存性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J].计算机工程,2009,3(35)

[3]任伟.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智能化研究[MS Thesis][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云计算的概述第4篇

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日益兴起。这一概念最初由互联网巨头Google公司提出,并随着IBM、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的加入而得到迅速普及,成为IT行业、服务型行业、数据驱动型企业及对信息高度依赖的组织、个人纷纷追随的一大流行趋势。

从技术角度讲,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从经济角度讲,云计算则是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在此模式下用户按需租用第三方设施和服务,从而降低自身成本投入。广义的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量计算机和服务器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的“云”,可能是借鉴了物理学中“电子云”的概念,以强调说明计算的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会性特征。

通俗地讲,云就是一组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访问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这些硬件通常归第三方所有,放在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里联合运营。用户通过交互接口从云服务器中获取和存储自身需要的资源。以早期电力革命打比方,在电力公用设施出现之前,每个农场和企业都需要各自配备发电机单独发电。电网建成之后,农场和企业自身无需购置昂贵的发电设备,改为直接从公用企业购买电力,价格比自行生产更低,可靠性也更高。

二、云计算的优势和不足

目前云计算主要具备如下优势:

以用户为中心。一旦连接到云端,用户将获得(其权限范围内)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文件、数据、消息、应用等。此外用户访问云端的手段也充分自由,包括任何可用的电脑和手机终端设备。

以任务为中心。用户的关注焦点不再是应用程序能够实现哪些功能,而是需要做什么和应用程序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传统的文件格式观念不再重要,任务本身是什么才是关注的重点。

性能强大。云中成百上千台电脑相互连接组成的矩阵的计算能力,远非一立的计算机可以比拟。

易于访问。由于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可随时从连接在云端的多个库中检索和获取信息,不再受到单一数据源的限制。

智能性。随着大量信息被存储到云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更加快速智能地访问这些信息,并完成收集样本、分析数据、统计预测等工作。

可扩展性。大量运用云计算的任务都涉及自动化,同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只有通过提供可定制、可扩展的服务,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

除了上述主要由云计算物理特性决定的优势外,云计算的商业组织形式,也使其获得了低成本投入、低成本维护、近乎无限的存储容量、更高的兼容性、更便捷的群组协作等优势。

当然,现阶段的云计算也有自身的不足,如需要持久可靠的互联网连接支持、有待继续拓宽的应用范围、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等。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上述问题将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三、云计算对广告公司营销和管理的启发

1、把握云计算趋势,抢占概念制高点。

云计算的概念虽然在2007年左右才被提出,但其存在其实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距离用户并不遥远。Web1.0时代兴起的搜索引擎,其原理正是基于云计算。时值今日,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巨头,依然通过每日派遣“蜘蛛”程序扫描分析网页,自动收集和分拣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将它们存储在云服务器中,以供用户查询。而坐在电脑前的用户,只需要轻点鼠标,敲击键盘,就能简单地从云端搜索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说,我们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云端”。

近年来国产软件应用厂商,也越来越热衷致力于开发打着“云计算”旗号的产品。2009年,国内市场用户占有率和满意度均居首位的搜狗输入法,推出了概念产品“搜狗云输入法”(pinyin.省略/cloud/),首创全新的“能上网就能输入”式工具理念,引领用户将客户端概念抛之脑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各大杀毒软件公司也纷纷改旗易帜,将日渐偃旗息鼓的“SaaS(软件及服务)”说法,升级为“云杀毒”。目前国内杀毒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360安全卫士(省略/),就内置了“云查杀”功能,直接将云的概念与病毒库相结合,使用户省去手动升级数据库的麻烦。另有一些平台类软件,也引入云计算概念,将平台上的资源置入云端,使用户能够无需下载安装,直接获得。以上尝试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前不久,IBM公司甚至直接在电视上投放了一组以云计算为主题的TVC广告。这是国内第一支针对普通大众投放的云计算普及广告,意义重大。尽管只是引入概念,并未能详细阐述云计算与传统商业形式之间的差别,但已标志着IT行业对云计算趋势的看好和大力普及的决心。

由此可见,云计算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新市场概念。具有前瞻性视角的广告公司,应当能够正确和恰当地为客户的产品定位,早日占据“云计算”的概念制高点,填补市场空缺。

当然,断不可为迎合云计算的潮流和指鹿为马、生搬硬套,将原本与云计算毫不沾边的产品,硬生生贴上云的标签。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广告主的产品特性,以及广告公司制定的营销策略。

2、善用云计算,提升广告公司的管理和协作能力。

广告公司权责的复杂性、内部职能的多样性、客户关系的多变性,以及自身规模和文化氛围,决定了广告公司有着多种组织形式,如层级形式、项目组形式、混合形式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资源调用和信息沟通形式。广告公司在复杂的运作和项目进行过程中,常常受到有限的设备资源和信息交换的限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公司重大变动调整信息、客户临时要求提案、同组成员修改某一重要文件等突发性事件,都可能提高交流沟通成本,制造麻烦障碍。

此时,广告公司引入云计算,将能够提升自身管理和协作能力,这一能力既包含对内,又包含对外。

例如,在广告公司内部,全体员工可以共享由谷歌日历(calendar.省略/)创建的公用日历,统一了解公司近期的会议安排和小组任务,同时将自己的个人日历添加其上,绝不错过个人工作和私人计划,并设置邮件和短信提醒;同一个项目组的成员,通过接入网络硬盘 Dropbox(省略/),共同享有对某些文件的存取修改权,Dropbox 将会自动判断哪个是最新版本的文件,有效避免文件的相互覆盖和信息丢失;遇到需要临时记下的信息(比如客户电话中突然提到的想法、头脑风暴的灵感闪现、阅读资料时的手头摘录),通过笔记软件 EverNote(省略/)输入或绘制出来,不仅方便自己日后查询,就连地球另一端的协作伙伴也能第一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取;通过图片服务Flickr(省略/),创意总监、美指和完稿人员能够更加高效直观的交流探讨创意,圈点标记需要修改的部分;通过共享Salesforce(省略/) 联系人,公关人员和客服人员可以更方便地完成CRM工作等。

同时,广告公司与广告主之间,通过引入Zoho项目(projects.省略/),能够便捷地共享和管理数据资料,如任务和里程碑、项目日历、甘特图表、报告、时间跟踪等;通过使用谷歌文档(docs.省略/),多人同时能就某份资料进行编辑和标注,便于制定合同条款、协议声明;使用基于Web、面向非技术人员设计的数据库Blist(省略/),建立和管理统一的项目数据将不再困难等。

3、伴随云计算而来的营销机会

云计算的平台特性、扩展能力,使之能够实现更精准的用户定位和更个性化的营销方式,同时极大减少营销成本,甚至实现零成本营销。

营销机会之一是“免费”。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一书中提到两种可盈利的免费模式,“一是生产者不花成本生产,全免费不亏,部分免费盈利;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新价值,免费用新价值支付。”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既是云服务提供者资源的重新整合分配方式,同时也是租用者低成本获取和投入实际使用的模式,符合免费经济的两大特征。广告公司可通过打造云计算平台,将低边际成本的广告主产品(通常是IT类产品)以免费形式提供给目标人群体验,一方面可获取大量有效的消费者信息和口碑宣传,一方面也能够寄希望于通过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实现产品盈利。

另一营销机会是创新的媒介渠道。随着云计算应用市场的逐步细分和媒介机会的显现,公共云计算服务将变得有利可图。在用户逐渐对网页上的横幅、弹窗广告麻木,对SNS里的偷菜、抢车位再也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出现在人们每日接触的工作应用、生活服务类云计算工具中的信息,往往令人无法轻易忽视。典型的渠道如Gmail中的上下文关联广告,用户在使用Gmail提供的海量存储服务时,系统将会自动根据邮件上下文,推算出最为相关的广告内容。视频分享类网站也是云服务的一大重要分支,常见的广告形式如片头载入广告、病毒类视频,全美第二大视频网站HULU(省略/)则更是直接将广告权出售给了电视台。可以说,越是聚集着大量专业型用户的云,越是具有极大的媒介价值。

云计算目前还只是IT行业的一大新兴趋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必将展现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作为锐意进取、引领时代的广告人,应当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及时追随云的时代步伐,突破创新,开发出其独特的管理和营销价值。

参考资料:

[1]《云计算》/ Micheal Miller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9.5

[2]《免费》 / Chris Anderson / 中信出版社 / 2009.9

[3]《2010年全球数据集成》 / Chris Boorman / Informatical / 2010

[4]CSDN云计算频道cloud.省略/

[5]WikiPedia en.省略/wiki/Cloud_computing

[6]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316082.htm

云计算的概述第5篇

>> 云计算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浅谈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 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迪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探讨 医院信息化与云计算 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展望 云计算在我国统计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关于云计算在校园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浅谈云计算与高校信息化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探讨 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探讨 探讨云计算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物联网和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启示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Buyya Rajkumar, Chee Shin Yeo , Srikumar Venugopal. Market- 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In: Proc of the10th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200

[3]黄鑫檑.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7:32.

[4]黄鑫檑.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7:32.

云计算的概述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健身课程资源;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0906

Abstract:By adopting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al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ethod, th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utline, theoretical location and status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industry technology, the study focuses relevant theoretical factors, connotation and layers on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big data age,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role that cloud computing plays in distribution of fitness resources on the platform. At last, the research shows expectation o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big data;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力量。上述新兴技术力量超越、突破甚至颠覆了传统信息资源在组织架构与传播环节上的旧有范式,为社会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深刻的变革。作为基础性质的信息化资源,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加快体育健身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必须直面的论域,也是将体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对接,将自身打造为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健康产业的语境下,体育健身已逐步具备了与医学保健同等重要的理论高度与理论权重,然而作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来看,前者显然还缺乏结构化的整合。作为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命题,我国在体育健身课程建设的理论要素领域探索起步较晚,在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项目从论证到落地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论层与操作层上遭遇各种障碍。因此,势必要从整合理论要素的方向上做出突破,结合当代兴起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背景展开理论考量,为推进并优化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当代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与技术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大数据技术的理论视野和发展逻辑出发,将其构成的云平台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概念、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分,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进行理论要素的整合。

1 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与理论定位研究

1.1 当前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研究的发展现状

向社会大众提供健身课程资源是当代体育文明话语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以资源平台作为投送健身课程的渠道与契机,则是计算机应用实现广泛普及,并且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健身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的特殊文化结构进行信息化衍进的历史必然。我国对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关注,始于20世纪的最后几年,这与互联网兴起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当的,例如,通过对知网文献数据进行全文关键词的查询整理,此类研究首见于《电化教育研究》之类的教育技术类杂志期刊,能够查阅到的代表性文献,是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影响的理论向度上提出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命题。于今天来看,早期的理论洞见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如研究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 ……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与开发带来许多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如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课程资源、平台化教学工具、超文本、超媒体软件设计、仓储式、积件化教材类型等。”[4]

进入21世纪,课程资源平台概念逐步形成并被学界所接纳。课程资源平台作为一项具有建制性的理论课题,首先源于我国在21世纪初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上述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质量远程课程平台潜在需求日渐增长与既有教育体系在供给数量、质量和投送效率呈现出的阶段性的供需矛盾,这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理论上谋求突破,对当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建构何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展开反思和探索。这一理论探索,首先是从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起步,发展到对多种课程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化、系统化研究,再过渡到上述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上线、远程访问、后台维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性研究,最后演化到具有高度流媒体整合能力、多样性的信息传递路径、复合型的用户体验推送、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和快速智能响应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技术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该时期我国课程资源平台的主流建构模式是体育类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或者健身课程类的视频点播系统。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从“互联网1.0”(普及阶段)陆续过渡到 “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若干具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技术与实体产品,囊括了从云计算技术到新能源、智能化响应终端、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装备等当下主流的科技成果,当然也包括了这些成果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泛普及的过程。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外修习健身课程,不得不依赖俱乐部、健身会、私人健身教练的健身指导,或者通过收看、观摩电视节目或健身网站上相应健身课程。对于健身课程资源平台来说,历史的契机在最近几年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步浮现出来。对于普遍具有健身诉求的社会公众而言,智能化终端和便携式移动可视化设备的出现使得上述变革的力量向着“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以更为迅猛的速度推进,这种体育健身模式无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模式的发展,并逐渐勾勒出了在新世纪时期呼之欲出的“云体育课程”轮廓。有研究对南京市24所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假期学生锻炼情况的调研后,提出了用智能体育平台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自我健身的方案[5]。

1.2 健身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早期的理论定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为专属概念,以往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从体育课程资源――而非从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出发来讨论有关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通过分别将上述两个关键词在CNKI体育类科研文献数据库搜索,并将搜索结果从数量和时间分布上进行绘图,可以形成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两种成果增长曲线(图1)。

从统计曲线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看出,两类科研成果大致上均起步于21世纪初,并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增长之后走向回落的走势。其中侧重体育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经历10年的急剧增长后于2012年迎来拐点,并出现了快速回落的态势,相比之下,聚焦健身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则呈现出相对平缓的走势,但是其活跃程度自2013年以来亦开始呈现出下降态势。此外,利用CNKI全文搜索模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摘要阅读后发现,新世纪之初围绕体育课程资源与聚焦健身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定位上具有极高的重合性,主要是以国民教育序列中各阶段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命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具有浓重的教育学理论色彩,这些成果可视为具有广义学校体育理论定位的课程资源建设理论,上述两个概念,仅有表述上的差异,而无理论定位的分野。

在有关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范畴中,传统理论语境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偏重学校体育,因此并不具广义体育的理论特质;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从提出到实现初步的理论发展,也没有体现出在理论属性上的独立特征。作为形式与研究内容高度相近的学术用语,上述两个概念在各自早期的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理论定位重合的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

1.3 健身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论分析及其传播学视野中的理论定位

从概念生成的指向性来进行分析,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体系坚持以学校体育学为理论定位,很难涵盖健身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应然”区域,因此难对后者展开理论统摄和理论约束。客观上,健身的概念尤为广泛,其概念的核心内涵并没有跳脱出宏观意义上体育范畴,但是却投射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体育方向――大众健身的理论区域,从而使健身课程资源具备了学校体育科学以外学科谱系的意义指向。作为预设,社会体育的发展逻辑亦需要遵循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规律,大众健身与课程资源的概念实有潜在的理论契合。再者,尽管从学科属性上人类的健身行为并不属于教育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在实践范畴上运动技能传授与习得无法绕过教育元素,社会体育不可能也不应排斥课程资源的概念。

事实上,要客观而准确地从认识论层面澄清健身课程资源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也同样无法绕过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对“课程”与“课程资源”这两个够成性语义单元的理论解析,这也是从更为宽广的理论角度对拓宽课程概念――尤其是将课程的概念从学校教育的经验主义式的理论范畴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根据相关研究对20 世纪的课程定义进行理论梳理的结果,课程曾被定义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教学计划、工艺系统等[1]。也曾被认为是发生在教与学主体间的经验概括,如Caswell和Campbell提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的所有经验的综合”[2]。作为传统理论影响的衍生后果,以往的课程资源的概念也具有明显的学校教育理论色彩。体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2006)曾对我国当前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多方表述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指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 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又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3]。审视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如下事实:传统定义中的课程概念不仅没有跳脱出学校教育理论前提下二元对立式的哲学陷阱,人们也没有将课程的概念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视野之中,这也凸显出了从教育学本位出发的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健身课程之时所折射出的局限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课程本身并不等同于教学活动本身,也不应当被简单类比为符号化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的抽象概括,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教授和学习而习得的特殊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各门各类的课程在有机整合后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运动,是人类文明在进化到当前社会阶段时期所呈现的一种信息与技术流动的“共象”――在现代社会中,健身课程的概念及其扮演的角色俨然超越了学校以及教育理论的边界,而是作为社会各行业实现发展与进化的普遍信息化现象,具有更为广义的信息论色彩。因此,当代社会中所谓的健身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学校体育之内的课程体系,也并非特指那些承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载体模型,而是广义的体育社会学范围内,具有承载和传播有价值的理念、知识、技艺等各种与现代体育文明高度相关的健身信息资源。

2 大数据视角下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内涵研究

2.1 信息架构理论对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理论建设层面的内在规定性

从历史的发展理路来讲,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从数据库设计的领域中诞生的,由理查德・所罗・乌曼创造,并由路易斯・罗森菲尔德与彼得・默非将其发展成了信息论领域的独特理论。从信息架构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归纳式的梳理,是从理论层面完成资源平台的数据分类、逻辑层次的排列与算法的前提,最终完成对资源平台的模型推演与对应数据库搭载所无法绕过的一项论证工作。作为程序化的方案设计过程,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即从具体问题的抽象过程,对抽象结论的数学建模过程,设计求解数学模型的算法(Algorithm),最后才能编程、测试、调整并投入运行。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的自身特征,对此类课程资源的抽象过程不应当按照传统哲学归纳法从个体到一般的抽象,也不能仅仅从演绎的角度对广义概念下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展开推导――上述两种传统的哲学手段恰恰面临着源于“多样性”带来的理论门槛,而多样性恰恰是影响并最终决定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用户体验环节上的战略性要素,所以对于上述资源在信息架构环节的论证势必从更符合现实的角度上展开理论的抽象――这也决定了能否在后续的工作中以合理的组织信息的搭载逻辑,来实现有效的体育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展现形式。

2.2 大数据时代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数据资源采集特征

维克托・迈尔曾经指出,作为与大数据时代相对应的“小数据时代”,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私人企业和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信息资源建设命题,因为这在当时“是只有教会和政府才能做到的”,其中以人口普查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上述历史时期,人们采取了采样分析的方法来简化信息采集与信息资源分析的方法,然而统计学家却很快证明了“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6]。最终,传统信息资源在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始终面临无法实现“全数据模式”或者“全样本”的信息障碍,从而其分析结果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始终面临着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之处在于,通过海量的全数据模式,不仅可以近乎于“穷举”的方式对体育健身课程资源所覆盖的用户实现“样本=总体”规模的数据采集,也可以给予上述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为广泛和精确地个体分析与聚类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资源特征应提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平台的资源构成即总体资源。这意味着平台本身可以容纳最为广泛和全面的体育健身课程,作为信息化资源,其容纳的能力与极限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可穷举”的程度。事实上,这意味着对平台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信息化资源的数据容量、响应速度与客户端信息采集效率三大环节。

第二,平台覆盖的客户即总体客户。从理论上看,伴随互联网逐步从IPV4向着IPV6技术的过度,IP地址稀缺的情况有望得到根本的环节和扭转,这意味着在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实现对客户资源节点的可精确化推送与信息采集。用具体的方案假设来说,如果建设部级的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理论上它可以覆盖全中国的所有人口,即总体客户。

第三,用户体验与互动数据可以得到最准确、全面、广泛的采集。这意味着除了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采集到用户的脉搏,血压等常规量化信息,还可以采集到体验、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信息反馈。

2.3 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流动的特质与平台结构分析

健身课程资源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的资源,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予以归纳,其信息流动特质可以归纳为:关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相关技术范式的传播、终端用户体验与反馈,以及作为平台段所作出的动态智能化响应。按照云平台服务的种类(1.软件即服务2.附着服务3.云平台),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分类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取决于软件即服务(SaaS)与附着服务(Attached services)对于健身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方面。SaaS要求云平台须兼容各种健身课程类的户内客户端(onpremises client),即目前主流的体育健身类APP云终端软件,并尽可能实现多个版本的兼容和有效互动;Attached services要求云平台在投送渠道上须要基于现代物联网的各种智能硬件终端能够有效响应,源于户内应用(onpremises application)的其他或者附加式的服务需求。同时,平台结构在常规逻辑上,仍然需要对存储管理、集成管理、身份管理、户内应用服务管理、套装软件管理、定制应用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可能产生计价管理与网银端口对接管理等方面展开对应设计与结构整合。

3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

3.1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目前,学界对云计算的权威解读,多参考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作出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也有的资料从技术够成的角度指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的海量数据能力,代表了最为先进的运算体系尽管未来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呼声很高,但是相关研究也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量子密码技术、多光子纠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鉴于基础较弱,研究积累较薄,我国在国际主流方向上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还很少”[7],这意味着量子计算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云计算始终是进行大数据计算所必须依赖的技术基础。

结合前文的论证,云计算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扮演关键角色,在体育产业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靠拢并趋于产业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数据结构上的多样性与数据总量将不断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传统互动与分析技术逐步退出舞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云――客户端”的资源平台推送与交互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化的体育健身信息流动路径。

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命题当中,如何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覆盖、监测并对全民健身的社会诉求作出灵敏而准确的智能化响应,是未来考察城市智慧化程度的基础指标。由于要对“样本总体”(客户端)作出“可穷举”式的资源相应与调度要求,甚至未来还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智慧化的机器学习与健身体验(如环境体验)的可虚拟化,这对当前和未来的体育健身信息化平台中服务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技术层面要求,上述命题都暗示着云计算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技术层面的基础性作用与战略地位。

3.2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平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功能研究

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上,信息化资源尽管可以按照模型化和分类原则进行组织体系的建构,但是这只是信息资源的初级配置,或者说是没有经历“总体样本”检验的初级配置结构,如果这种静态结构缺乏弹性,而缺乏弹性的系统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并不占优,恰如做了一桌盛宴而应者了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静态结构即使是符合分类学原则的,却未必是适应市场偏好的,当然,一味迎合市场偏好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是到了后期会出现结构性的风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简言之,要面向社会成员提供体育健身类的信息资源,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平台,可以对多样性的或者说体育健身需求做到“全数据”式的,近乎“穷举式”的即时覆盖、智能分析、立体投送,并对终端的反馈作出快速响应,在传统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这些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在于传统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强大技术基础,单纯依赖管理员制度的数据监测和人工客服代表式的响应模式不足以完成上述的配置任务。

以传统健身资源平台的主要形态――体育网站为例,相关研究指出,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信息储备不足、交互功能薄弱、数据更新不及时,远远滞后于学校的网络发展[8],这无疑是对传统体育健身平台在数据处理环节客观存在技术短板的生动评价,但是作为现象背后的核心因素,是数据处理效率的低下与数据链条整合度过低的问题。

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崛起的时代,跨越上述传统的技术门槛成为现实可能,这主要依赖于云计算在资源配置的技术体系中所起到的核心支撑效应。通过云计算,体育健身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对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最终要对终端客户实现有效的智能响应。所谓智能响应,通俗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平台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所有活动客户端,并且能够迅速分析出客户端的个体特征、需求层次等等因素进行存档、并通过历史比对等技术手段展开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其次是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及时将分析获得的结果和根据分析结果所作出的解决方案――例如健身计划或者营养方案,能够及时地推送到客户端,在后续的互动中获得反馈并进行妥善的数据存储。有学者提出,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9]。通过讨论云计算在体育健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实则向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资源配置在原理的层面上提出了四个向度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无一不需要学界明确的学术立场:第一,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资源整合过程,还是应当局限于学校内;第二,健身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应当着眼于平台、渠道和客户端立体整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主,还是应当以地区或者区域经营主体各自为战为宜;第三,是否应当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装备来优化,改进乃至重构当前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还是应当坚持体育健技术平台的行业技术传统;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智慧化概念和人工智能即将崛起,准确回答体育健身行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的问题,必须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行业技术范式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来展开讨论。

3.3 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终端形态与技术发展展望

在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资源配置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同时,理论界必须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视域。由于任何通过云计算所获得的体育健身方案必须有效地投送到对应的需求方的手中,而且作为需求一方的信息反馈必须通常迅捷地被平台的大数据监测体系所接受和掌握,并可以基于这种反馈订制后续方案或者作出及时调整,才能被视为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与数据链条。因此作为需求方的信息终端建设,也将成为下一步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在理论观察和理论建设的重点。在当前较为流行和普遍的运作模式,是采用各种移动终端APP来实现的,如手机浏览器、微信、体育健身软件的客户端、体育物联网,体育健身自媒体等等,采取上述模式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具有共同的“互联网+”式的信息架构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平台的运行效率,是较为高效的运行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旧有技术边际运行效率的递减,这在摩尔定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10]。参考上述技术范式,伴随硬件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智能化产品的制造业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资费价格的下降,由此也相应的会导致可穿戴运动装备的普及。在此技术背景下,由于虚拟现实概念,人工智能概念,智慧城市概念快速崛起,更为先进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发展雏形已经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母体中加速孕育。在其他行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以见习主播身份正式登陆直播新闻节目,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代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智能健身服务机器人和能够提供虚拟现实训练环境的运动装备将成为提升现行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战略性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体育大国,健身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体育文化在地域分布、民族构成、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健身课程资源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大背景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长期以来,体育界对新出现的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力量发展考量不够,没有通过理论反思+技术创新的形式来推动传统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技术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上也显得步履蹒跚,只能在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后面亦步亦趋。同时教育界对健身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在发展思路与技术升级的层面上缺乏整合观念,健身课程资源投放渠道非常狭窄,流动性很差。在大数据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理论反思,加快将崭新的技术形态作为理论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界应当将健身行为代入到更为辽阔的社会体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而不应当仅仅聚焦或单纯视为学校教育行为。同时,应当树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着重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工具参与新一代体育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运行,应当被提升到体育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高度予以对待,来指导健身课程资源平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中枢,郑学燕.课程概念:演变与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195.

[2]D. Tanner & L. N.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80:15.

[3]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21128.

[4]黎加厚,刘成新.走向多元化: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8(5):311.

[5]王国兴.“互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6466.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830.

[7]郭光灿,周正威,等.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17523.

[8]张新萍,马兰军. 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0122.

云计算的概述第7篇

关键词: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岩峰值加速度;超越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P315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2-0257-07

0前言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资料的积累、重大灾害性事件的经验总结、国际发展趋势以及防震减灾法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出发,中国地震局修编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KG-*2](GB 18306D2015)[KG-*2](中国地震局,2015)[KG-*2](以下简称五代图),于2015年6月1日正式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云南省范围内的重大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等涉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相关工作应使用五代图编图原则和技术方法。为了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方法,同时与云南地^以前的工程项目安评结果衔接过渡,本文采用五代图编图技术方法进行了云南地区试算实践,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1五代图编图原则和技术方法

五代图修编以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50年超越概率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的一般场地峰值加速度值的1/19中的较大者作为编图指标,从方法上保证了抗倒塌设计参数(即罕遇地震动)的风险水平不低于50年超越概率2%。同时提出了极罕遇地震作用(年超越概率10-4的地震动)概念,用于国土规划和地震应急备灾。

五代图修编仍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依据其基本原理,基于层次潜在震源区模型(周本刚等,2013),对地震活动性模型进行了改进。地震统计区内满足3个基本假定:(1)地震活动的震级满足截断的G-R关系;(2)地震发生符合泊松分布;(3)地震活动在不同潜在震源区之间为非均匀分布,在同一潜在震源区内为均匀分布。

五代图修编的基本技术思路和计算方法概述如下:

(1)以地震带为统计单元,分析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均匀性,确定未来百年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空间相对分布概率模型。对每个统计单元采用分段的泊松过程模型。令N表示统计单元未来t年内地震发生次数的随机变量,根据泊松过程的基本假定,发生n次M>4地震的概率为:[KH*1]

P(N=n)=[SX(](v4t)nn![SX)]e-v[HT4.]4[HT7"]t[JY](1)[KH*1D]

[HJ2.2mm]其中,v4为M>4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该值通过地震带未来百年地震活动趋势预测结果而得到,反映了地震带地震活动水平的时间非均匀性。

统计单元内地震震级概率密度函数为截断的指数函数(胡聿贤,1999):[KH*1]

fM(m)=[SX(]βexp(-β(m-m0))1-exp(-β(muz-m0))[SX)][JY](2)[KH*1D]

其中:m0为震级下限;muz为地震带震级上限;β=23b;b即为在统计单元内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它反映大小地震间的比例关系。当震级小于震级下限和大于震级上限时,概率密度值为零。

(2)在地震带(统计单元)内部划分地震构造区和潜在震源区(周本刚,2016)。潜在震源区内地震危险性是均匀分布的。潜在震源区由几何边界、震级上限和分震级档的地震空间分布函数fi,mj来描述。每个地震构造区补充几个背景性潜在震源,且边界也不完全重叠。

[BW(S][BG(;N][BHDWG1*2,WK15mmZQ,WK140mm,WK15mmYQW][HT5"][CM(22mm]地震研究[CM)]40卷[BG)F][BW)]

[BW(D][BG(;N][BHDWG1*2,WKZQ0W][HT5"]第2期[JZ]

闻满华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KG-*2](GB 18306―2015)编图方法在云南地区的应用实践

[BG)F][BW)]

(3)利用全概率求和原理计算在统计单元内发生一次地震时,场点给定地震动值a的超越概率。基本计算公式为(胡聿贤,1999):[KH*1]

[JP3]P(A≥a)=∫∫∫∫P(A≥a[JB

其中:P(A≥a[JB

(4)利用地震发生次数的分段泊松模型,可以计算得到某个统计单元k对场点的超越概率为(胡聿贤,1999):[KH*1]

云计算的概述第8篇

关键词:云计算; 云安全;安全策略

基金支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2011.1-2013.8, 项目编号:2011J5100004)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概念和面临的安全问题,然后探讨应用安全的策略。

1.云计算的概念

2006年8月9日,Google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该概念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计算的模式可以认为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 (PaaS,平台即服务),Software-as-a- Service (SaaS,软件即服务)。

IaaS指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2.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虽然云计算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增长前景,但对于使用这项服务的企业用户来说,云服务存在着七大潜在的安全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

针对“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的七大风险,可得出云计算用户的安全需求:

(1)特权用户的接入:云服务提供商(CSP)提供和监管享有特权的管理员方面的具体信息以及控制访问方面的具体信息。

(2)可审查性:CSP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遵从相关法律法规。

(3)数据位置:CSP给出合同承诺,遵守相关数据管理法律法规,提供数据存储地点信息的查询服务。

(4)数据隔离:CSP按照不同数据,提供数据隔离存储服务。

(5)数据恢复:CSP有能力对数据进行快速全面恢复。

(6)调查支持:CSP以合同承诺来支持特定的几种调查。

(7)长期生存性:CSP提供长期发展风险的安全措施,譬如用户如何拿回自己的数据,以及拿回的数据如何被导入到替代的应用程序中。

目前,各个公司所部署和开发的云计算业务运行并不稳定,部分云计算提供商比较频繁地出现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典型案例有:2009年2月24日,Google Gmail邮箱爆发的全球性故障,2011年3月,Google Gmail邮箱再次爆发的大规模用户数据泄漏事件,及2011年4月22日,亚马逊云数据中心服务器大面积宕机事件。这些事件让用户对云计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云安全”概念(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随之也被提出、被关注和重视。

3.云计算应用安全策略

因为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是多方面问题综合而产生的,因此,关于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云计算安全的成因,需要多管齐下,需要从技术、标准、法律以及业务监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

传统的安全需求,如授权合法性、信息完整性、不可抵赖性、身份真实性等问题,但是云计算的操作模式是将用户数据和相应的计算任务交给全球运行的服务器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用户数据的存储,以及用户数据的处理和保护等操作,都是在“云”中完成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户的数据处于一种可能被破坏和窃取的不安全状态,并且也有更多更详细的个人隐私信息曝露在网络上,存在非常大的泄露风险。

从云计算的发展来看,用户数据的安全、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数据的异地存储以及云计算自身的稳定性等诸多安全和云计算监管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了云计算业务被用户的接受程度,进而成为了影响云计算业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从技术、标准、法律以及业务监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后,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上给出解决办法:兼容性的风险管理、身份验证管理、服务完整性、信息安全等。

首先在兼容性的风险管理上,可以由企业内部有经验的团队和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共同实施,将特定的级别流程透明化来实现。其次,在身份验证管理上,由于云计算的复杂性,所以需要了解身份提供者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级别,使用强证书的数字身份系统能够验证来自于自有平台和基于互操作声明的云提供商的用户,可以加大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然后,在服务完整性上,主要是在服务的设计与开发、服务的交付。那么设计与开发提供商在此阶段如何将安全和隐私保护融入其中,是要考虑的问题所在。在交付方面,就要考虑服务要以怎样的运营方式才能满足合同约定的可靠性与服务支持的级别。最后在信息安全上,对应用数据的分类是非常重要,哪些是可以共享的,哪些是私有的,共享的也要让被访问者知道哪些信息被谁访问过等等,这样有助于确定云服务所需的那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来监控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云计算[EB/OL] baike.省略/view/1316082.htm

[2]J. Brodkin. Gartner: Seven Cloud-Computing Security Risks[R]. Network World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