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变电运检一体化

变电运检一体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0:50:04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1篇

关键词:大检修;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管理新模式;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02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电网建设同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整体电网规模逐步扩大,电网运行检修业务也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电网设备数量增多和运行检修效率低下,且两者间的矛盾性日渐严重。怎样促使运行检修的管理方式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优化性处理,并使得运行检修人员的效能得以提升以及促成运行检修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是当前生产管理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1 概述

在传统的变电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中,日常的变电运行维护与检修从属于不同的主管单位,实行独立管理与运作,其权利与责任的划归较为明确。变电运行主要负责现场倒闸操作、变电设备(含站内附属设备)的日常巡视和维护,设备定期试验轮换等工作。伴随着“大检修”体系的持续推进发展,运行检修专业逐渐步入了精细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原本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用于集约、高效、经济、细致的大检修管理新模式。

在传统的运行检修管理模式下,出现设备故障问题需通过检修人员予以处理,而这中间的处理环节较多,而且往往存在职责不清、权限不明以及处理时间久拖不决等问题,从而使得人员、物资以及设备的过度损耗,使得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极度提升,人身和电网风险也明显提高。并且在220kV及以下的变电站由于无人看守,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周期被延长,即便出现了明显的运行隐患往往也难以得到及时性的处理。此外,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对较为单一,对于设备的定性分析能力较为缺乏。

2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2.1 基本要求

安全是变电运行维护的绝对核心。实施运行维护的一体化,需要在人员的调整、业务往来交接、现场操作等诸多方面加强安全隐患预防工作,全面、细致地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严格审核好相关的施工作业方案,确保安全监督过程的严谨性,做好相关维护管理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保障开展施工作业的安全与质量均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

保障制度的先行落实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行运行维护的一体化建设对于管理、监督、评级以及考核等内容做出确切落实,并促使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职能与责任得到具体的落实,同时构建起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对日常的作业规范流程制定出相应的指导依据,从而使得工作流程能够得以明确固定,并对安全措施的布置以及验收把关标准做到科学、合理的规范,最终促成整体全过程的闭环式管理。

人才培养是重点。切实实行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为做好对于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于认定资格考核的严谨性要求。在实施考核的初期阶段,应当在变电检修专业人员的指导之下,借助于技能培训、模拟操作、监督管理以及独立实施等过程来促使各方面的人员、岗位以及工作内容能够做到合理化的融合与促进。

装备配置是必要的支撑手段。实施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为相关的设备运行管理人员新加入设备的清扫、维护以及一般的检修内容,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作业工具、检测仪器等逐步落实装配到位,以促使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要求能够得到合理化的满足。

分层推进是必要的实施策略。在实施变电运行维护的一体化项目分类执行时,由低压至高压、由基础设施到运行设备、由模拟作业到带点测试,比如可在初期实施硅胶更换等较为简单的维护项目,逐渐地过渡至变压器铁心更换等带电检测项目,并针对运行维护人员实时差异化的阶梯培训方式,逐渐促使运行维护的水平能够得以显著的提升。

2.2 实现方式

借助于专业融合来促使变电运行维护的一体化管理能够得以有效推行。依据人员按照业务模式的转变进行调整的原则,要求变电检修人员的业务同步调整到变电运行维护班组中,并由这一部分人员来承担相应的带电测试以及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等,借助于专业间的互相协作配合,最终促使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的实现。

实施一岗多责。由通过资质审核的运行维护人员进行一体化项目的管理,采取“一岗多责”的管理方式。在此种管理模式之下对运行维护的值班模式进行优化,同时结合以倒闸操作、带点测试以及维护消缺等工作内容,并就值班人员与值班时间进行科学化的安排,防止出现重复交叉作业。

建立独立班组负责制。在变电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下建立变电运维班组,主要就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清洁、缺陷处理、带电测试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促使变电运行、检修能够达到统一性的管理。还可以结合变电运行维护的大修作业、专业化检查以及周期性检查等实施,亦或是同现场的具体整站开展作业,以确保实施的质量与效率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

3 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3.1 一岗多职风险

在“大检修”体系之下,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可于变电运行维护的内部结构当中实施以闭环式的管理方式,其中相关的运行维护人员一方面充当着实施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扮演着监管者的角色,没有外部的监管力量来进行监督,难免会由于一岗多责导致监督出现漏洞,责任未能够切实地落实。对此相关管理单位应当出台相关的管控、检查、责任追查等机制来进行定期考核,并予以抽检调查,从而确保运行维护一体化业务的实施能够具备有明确的标准依据。

3.2 人员思想波动风险

开展运行维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运行人员能够由设备的使用者转变为对设备的维护与检修者,这种角色上的变换在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初期会导致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大,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加重,因此也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不愿意主动做好运行维护工作,针对牵涉到人员岗位调整的情况也会使得运行维护人员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性,促使其责任、安全、管理等意识明显降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便会由于这些人为性的负面因素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出现。对此相关的运行检修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就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以相应的运行维护岗位技能标准要求,通过人员的责任心、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等数个方面加强考核的力度,同时结合以岗位职责的改变来进行人员薪资待遇的调整,通过多个角度来促使运行维护人员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3.3 技术支撑不足风险

在设备的维护、带电检测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分析以及判别方面,针对设备的运行维护人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必须要求设备的运行维护人员能够明确掌握设备的内在结构与运行情况,但是这些技术与经验的掌握必须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出现此方面的问题在所难免。对于此种状况,变电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增强对于人员的节能培训力度,可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促使运维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可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实施,并适当做好对工作数量与难度的良好平衡。

4 结语

在“大检修”的体系之下,推动变电运行维护的一体化管理,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相关的管理单位及部门应当出台以更加严格的管理控制、监督核查、责任落实等机制来予以约束考核。相关的运行检修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明确出运行维护岗位的技能鉴定指标,从人员责任、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数个方面进行考核,并最终增强对于运行维护人员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能力,提升人员的技能水准;还应当推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逐步实施,同时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适当地提升工作量及工作难度。

参考文献

[1] 周妙凤.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商品与质量,2015,(40).

[2] 郑洁,郑凯.新形势下变电运行维护工作现状及措施 分析[J].大科技,2015,(25).

[3] 周珏卜.变电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J]. 低碳世界,2014,(24).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2篇

【关键词】 输、变、配电运维 一体化管理

1 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时候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测。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4 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

4.3 管理效益

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3篇

[关键词]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73-01

导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电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变电设备正常供电,必须加强电网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管理,通过实行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减少变电设备检修重叠工作,提高变电运维工作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1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概念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是对电力企业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一种重大变革,电力企业通过实行变电运维一体化,能够有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优化整合变电检修业务的专业素质、安全控制、人力资源消能以及生产质量, 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以及检修职责。 在电力企业变电管理中,通过应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能够将集控中心分为电网调度以及监控管理两个部分,从而加强变电站巡视管理以及维护管理,促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根据实践分析,电力企业通过实行运维一体化管理, 能够同时进行变电设备检查以及一般性维护,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提高电力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员工思想不稳定

电力企业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多年,大部分职工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对新型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比较陌生,内心具有一定的反抗情绪。而且,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等,很多职工思想比较守旧,新模式下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引发员工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员工心理变化的恶性循环。

2.2 对人员的要求高,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系数增大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以后,变电站的运行与检修任务同时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增加职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很可能引发其他安全事故。在现场的运行、检修工作均是劳动强度很大,工作耗时相对较长的工作,比如停电、做安全措施等工作往往就要一两个小时,一体化后的运维人员在工作中同时要承担运行和检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这样造成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增大,工作时间长,从而导致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系数增大。

3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

3.1 实施运维职能融合一体化

运维职能一体化指的是在运维中心和班组中实施变电运行业务以及维护检修,统一运维管理,将具体的运维管理工作实施到班组工作中。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中,需要加强职能培训,有效融合各类运维资源,使得运维班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业务专业知识,提升检修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承担变电运行维护职责。

3.2 职工在单位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和认可

运维一体化实现了维护和运行人员及工作的有机融合,两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个人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3.3 实施技能和业务融合一体化

变电设备运维技能和业务融合一体化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的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变电设备的平稳运行,必须保证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能够达到较高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与相应的业务相融合,促进变电运维业务的稳步发展。对于融合变电运维技能和业务,在变电设备运维管理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设备运维管理目标,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促M运维合一。 在此工作中,需要有效协调运维操作以及检修工作,由统一运维管理工作人员完成设备检修维护全过程,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业务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人力资源储备基础,促进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4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4.1 加强对运维人员专业培训

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难度较大,因此,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随着变电设备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运维工作经验已经很难适应现如今工作实际需要,对此,需要加强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 促进变电设备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现如今变电设备运维工作强度越来越高,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升运维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待遇,制定并实时奖惩制度,提升运维管理人员工作热情。除此以外,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变电设备运维理念,创新运维管理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变电设备运维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4.2 加强安全和协调工作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并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明确运行维护检修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技术监控及现场管理等工作,合理安排各个班组日常工作。另外,还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对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运检一体化管理,提升工作人员技能水平。

4.3 加强管理工作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具体应用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结合传统工作模式,从安全、人力资源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宏观管控,有效的保障运维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当前运维一体化管理主要涉及以下管理问题:第一,对当前运维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分阶段的进行相关工作的移交,以保证工作顺利实施。第二,制定工作实施的具体细节规程,对运维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加以明确,以确保各项操作都严格遵照各项管理制度。第三,为了快速有效的整合运维工作,应将部分运维人员分派至运维站中,明确职责,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

5 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电力企业发展迅速,电能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行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变电设备检修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对运维人员专业培训、强化安全和协调工作,同时还需要制订相应的运维管理标准,并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提高变电设备运维和检修工作效率,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玲玲. 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研究[J]. 电气应用,2015,(S2):420-422.

[2] 周淑芸. 变电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2015,(35):47+49.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节奏的加快,对安全、可靠、经济的高速电气化铁道需求日益迫切。高速电气化铁道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功能完备、配置合理、运作高效的高速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检修体系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2 牵引变电所运行和检修体系的构想

2.1 建立综合维护与维修管理体制

高速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地系统工程,为保证其高效性,在维护维修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有机地配合与协调,因此,综合维护、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2.2 运行和检修模式

根据牵引变电所的特点,其检修模式为监视、检查、测试、更换零部件,部分设备的中、小修。设备大修外委。根据多年的电气化运营经验,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一次设备故障率较低,而二次常动(如真空断路器、控制保护测量元件等)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就相对较高。而其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牵引变电所的安全供电。因此不断采用新工艺、新的检修试验方法,使其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对于牵引变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及高速电气化铁道运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实现运行和检修的机械化与标准化

机械化与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高效率,在牵引变电所的运行和检修中,充分实现机械化与标准化作业至关重要。检修流程优化,不仅仅是对检修工作过程进行梳理,而是对整个与检修工作有关的工作进行统一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检修质量,缩短整体工作时间,通过及时总结,不断更新和完善检修流程。检修流程优化包括检修计划的制定与审核、停电申请与审批、停送电操作、检修工作的准备、设备检修过程等方面。

4 运行和检修自动化联网配置

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先进的自动化配套设施,将牵引变电所的运行和检修自动化、合理地进行联网配置。

4. 1 重视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铁路供电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供电所正积极开展变电所无人值班的实践。变电所无人值班工作的实施,使供电部门提出的"减人增效"工作得以实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铁路供电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供电接触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提高供电接触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铁路供电企业内部发展情况看,要实现企业的"创一流"110KV及以下变配电所亭必须实现综合自动化变电所。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实现可以加快推广状态检修,使状态检修早日能够代替现有的检修模式。达到科技增效、减员增效的目的。

常规的二次系统中,各设备按功能配置,彼此之间相关性甚少,相互之间协调困难,需要值班人员比较多的干预,难于适应现代电网的控制要求。另外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试验和维修,即便如此,仍然存在设备故障很长时间不能发现,甚至这种定期检修也可能引起新的问题。发生和出现由试验人员过失引起的故障。

而无人值班变电所可以实现如下经济效益:1.提高运行可靠性,由集控中心直接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操作控制,可以统管全局,减少了人员误操作和事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2.减少了运行值班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运行的各项开支。3.降低了变电所的综合投资,实现自动化,可大大减少变电所的建筑面积,减少二次电缆。4.促进了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整体管理水平。

4. 2 遥视系统在无人值守牵引变电所安全运行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以及远距离传输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为无人值守牵引变电所实现远程图像监控系统(俗称"遥视")提供了技术支撑。铁路供电部门大多已经实现了对远程牵引变电所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即"四遥"功能,如果再将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铁路供电自动化系统,将使牵引变电所运行和维护更加安全和可靠,并可逐步实现铁路供电系统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铁路供电系统运行更为安全、可靠,此举将成为铁路供电系统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牵引变电所的图像监控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涵盖了工业控制、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较为复杂的综合系统。主要用于牵引变电所的安全防范、环境状况和对付自然灾害等。将遥视系统用于无人值守的牵引变电所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牵引变电所存在大量的常规表计和室内外设备,在调度端或集控站端可以对其进行直观监视。过去由于没有可视手段,对于表计的读数以及设备外观状况无法进行观测、比较以及校验,同时系统具备集中性和远程性(即一个监控中心至少同时管理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牵引变电所,并且不受距离的限制)。遥视系统的存在,将使上述工作成为可能。这些都有助于无人值守牵引变电所的安全生产工作。

4. 3 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牵引变电所中运行中的应用

京郑线某变电所是北京局管内第一个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的牵引变电所,改造工程于2005年10月分完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按照IEC61850变电通讯网络和系统协议,变电所通信体系分为三层:变电所层、间隔层、设备层,变电所层主要包括通信管理机、当地监控机、显示器、打印机。间隔层主要包括各个保护单元、监视控制单元,设备层主要包括变压器、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一次设备。

1.2 站级通信管理机和间隔单元之间采用光纤以太网总线型拓扑结构、点对点通信方式,为了解决网络媒体中数据包因碰撞而造成数据损毁的问题,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存取和冲突检测)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局域网技术;其特点是:当节点有报文要发送时先要监视信道,只有在信道空闲时才能发报。在发报过程中,仍对信道进行监听,如发现有冲突,就发一个简短的干扰码,以加强冲突再停止发送,然后推迟一单位随机时间继续检测信道;发报过程中如无冲突,在规定的时间内受到对方的肯定性回答,就结束这次通信,否则再检测信道,重复以上过程。

1.3 通信管理机与后台机的通信规约为CDT,该标准规定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中循环式远动规约的功能、帧结构、信息字结构和传输规则等,适用于点对点的远动通道结构及循环字节同步方式传送信息的远动设备与系统。CDT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发送端按预定规约周期性不断向调度端发送信息,主要缺点是完全不了解后台监控主机的接受情况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5篇

关键词:变电检修;运行现状;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187

在当前电力系统持续进步且变电装置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怎样提高变电装置工作的稳定性是目前电力公司急需消除的问题。我国变电一次检修虽然获得一定成效,可不能否认当前时期,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中依然有许多不足。本文以我国电力一次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前提,列举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

1 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存在问题,则对总体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利,会对社会的健康运作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关检修机构需提升对变电一次检修工作的重视程度。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1.1 变电监测的目标模糊

大多数工作人员对变电一次检修的目标比较模糊,对变电一次检修的任务依然有很大的误解,此类情况导致变电一次检修人员忽略了检修的关键性。现实的检修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实时找到电力系统发生的故障,导致了检修的失误,造成电力系统运行阶段依然残留部分风险。大部分变电公司对电力系统的变电一次检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重要的安全防范手段,检修人员对变电一次检修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较差,最终造成电力系统运作阶段发生非常严重的失误情况。

1.2 变电一次检修信息记录欠缺

变电一次检修工作对于保证总体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备非常关键的作用。工作人员需通过有关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后,方可参与到变电一次检修中去。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人员需针对变电检修的步骤与检修细节有充足的了解。可当前时期,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通常有很大程度的缺陷,大部分工作人员未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针对变电检修数据信息的记录同样比较轻视,对变电检修的重点和成分具备的重要意义不了解,则极易造成工作人员对数据记录不够完善,最终对变电一次检修成果的验收和探讨产生很大影响,对设立全方位的变电一次检修规划和检修步骤非常不利。

1.3 变电一次检修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变电一次检修需以科学的检修体系为前提,可现行的检修体系依然有很多不够合理的部分。比如,当前的变电一次检修体系中规定的定期检查方面。以现实的变电一次检修状况来分析,此类检修体系有很多缺陷。其在现实的运用阶段,针对电力系统装置进行检查时,不论在装置的初始状况或是运行环境方面均存在部分疏漏。该体系会导致发生问题的电力装置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修复,同样造成部分未发生故障的装置出现反复检修,一方面缩短了电力装置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无谓消耗。

1.4 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提升,对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水平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可当前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并缺乏培训教育,导致检修人员无法实时获得最新的变电一次检修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对先进技术与先进理论把握同样较差。另外,变电一次检修人员中还有部分年纪大的工作人员,其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存在制约,则很大程度限制了变电一次检修工作的整体能力,最终对变电一次检修效果与精准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2 消除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制定全面的变电一次检修体系

对于目前电力公司变电一次检修中的问题,需以减少变电一次检修成本投入、提高变电一次检修成效的前提下,制定全面的变电一次检修体系,进而切实满足变电装置和变电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定全面的检修体系能够自如下几方面进行:第一,针对变电系统状态进行在线检测;第二,针对变电装置的故障种类和形成因素实行评估和探析;第三,针对变电装置的运行状态趋势实行评估和分析。以全面变电检修体系为指导,电力公司利用对变电装置的工作状态实行在线监视测量,进而切实有效的找到问题所在,以便对变电装置中的风险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检修工作。制定全面的检修体系,一方面能够减少变电一次检修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最终提升了变电一次检修成效。

2.2 规范化变电一次检修程序

当前时期,电力公司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因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人员缺少对一次检修数据信息的记录,导致了变电一次检修数据信息缺失,进而不能实行有效的制定变电一次检修计划。所以,电力公司的管理团队需深入强化变电一次检修工作规范管理,确保变电一次检修工作人员在规范的变电一次检修环节中提高对变电检修数据记录关键性的认识。电力公司管理团队还需以规范的变电检修体系下,促使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端正检修认真态度,提升责任感,确保变电一次检规范化环节深入全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去,防止出现形式化的情况。

2.3 强化变电装置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快速提升,各区域内的变电装置呈现出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对于此类问题,为切实有效的保证电变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电力公司需强化针对各个变电装置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特别需重视对相对陈旧装置的日常巡视管理,进而更好在完善变电检修体系的前提下,满足对变电装置状态检修的要求,最终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3 总结

如上述,当前时期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通常能够划分成设备问题和管理问题。但随着变电一次检修技术水平和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持续提高,以变电一次检修步骤和体系持续健全的前提下,一定会消除变电一次检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终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剑宏.变电一次检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09):51.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变电设备;运行维护

作者简介:张海文(1987-),男,黑龙江庆安人,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永州供电分公司,助理工程师。(湖南 永州 425000)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230-02

电网生产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职责主要分为调度、运行以及检修等多个业务部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电网的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原来的模式之下,开展停电检修工作时需要运行单位与检修单位都要到工作现场,这样的情况是对人力和物力的一种重复浪费,这样的检修操作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电网的发展脱节,难以满足现代电网发展的需求。

一、当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实施现状

当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以下简称“运维一体化”)实施的最好选择是将一部分一次检修人员调整到变电运维中心去,并入到变电运维操作组中,和变电运维操作站中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展设备的D类检修与运行操作。同时,利用好检修人员的培训以及带动作用,以此来促进运行人员对设备维护技能的逐步提高。这个阶段是运维一体化实现的过渡阶段,要求能够最终实现运行和设备的不停电维护以及消缺工作(包含有D类检修)的运维一体化。同一组的运维人员需要承担起设备巡视、操作与维护、缺陷处理等相关的任务,并对设备维护与消缺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工作和风险防控工作进行自觉的落实,对设备维护、消缺的质量控制以及修试、验收记录资料等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二、运行维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现场作业过程安全管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下,有很多设备都需要进行停电检修或者是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变更,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运行人员来进行严格的把关。在设备进行检修之后由专门的运行人员来负责验收,形成清晰的职责范围,同时对于现场安全措施、工作质量管控等都有具体安排,这些工作都落实到位,安全监督就到位了。运维一体的实施,出现了“一人多角”的情况,也就是让一个人同时充当工作票签发人、工作票许可人、工作负责人等多项角色。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工作签发、许可、检修、验收以及工作的终结都可能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使得曾经形成的监督管理体系不能够发挥作用。

2.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都在增大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下,运行、检修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劳动强度,工作耗时也往往较长,在实行运维一体化之后,运维人员则需要在单一的工作中同时对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承担。例如220kV停电检修业务,就需要停电做安全措施,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同时加上检修的过程,就会产生出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又相当繁琐。因此,工作人员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这样很容易让工作人员产生精神疲劳,使得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3.当前阶段缺少复合型运维人才

运行与检修的工作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别,当前阶段还缺少那种能够做到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变电运行、检修工作的具体对象都是电力设备,但是运行工作要求的是具备较强综合性知识,而检修工作要求的却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性知识,例如一次、二次、试验等。很多专业的员工对于其他专业的工作往往只是熟悉其原理与流程,可以很好地配合完成工作,但是却没有跨专业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大检修模式所需要的就是能够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对综合性的任务进行完成,在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明显缺少的就是一岗多能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运维人才。

4.从基础的工作来看,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标准与流程都需要重新进行定义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之下,通过“两票三制”的实施可以很好地对电力人员在工作中的违章现象进行杜绝,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模式之下,运维人员需要在单一 工作中既承担运行人员的工作职责,又承担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这就使得原来的工作标准与流程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重新修订工作标准与流程。

首先,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运维一体化的实施,使得现场安全管理中的相互监督的作用不能发挥,只能够是依靠班组内部来加强监护,因此需要对内部监护机制进行制订并完善。其次,需要对工作标准进行重新定义。运维一体化工作对运行与检修工作进行了整合,原有的变电运行与设备检修工作的标准都是针对单一工作性质下的工作任务的,已经不能对当前的要求进行满足。因此,需要对设备维护、消缺工作的项目进行明确,并及时编制出和维护、消缺项目相关的现场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现场作业控制卡。同时还需要构建起能够适合运维合一的现场安全与设备管理制度。

三、加强运行维护一体化的措施

1.进行业务划分,制订合理方案

首先需要对变电运行以及变电检修的专项作业项目从简单到困难进行仔细的区分,然后进行打包分块。根据运维一体化和运维人员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阶段性实施的运维作业项目,并制订出合理的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与项目来分阶段的开展运维业务。

2.加强部门整合,做到职责一体落实到人

对变电运行、变电检修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分别设置集控组与运维组。集控组的主要任务是值班以及正常设备巡视,运维组主要负责的是运行停电消缺检验。同时运维组当中的任务中也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位与职责,例如运行、检修需要有独立的职责。任何工作都要明确具体的内容和责任,同时在现场安全监督管控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进行加强,尽快实现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的一体化。

3.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开展集中培训,进行分段移交。一方面,根据业务的具体划分,对运行与检修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分阶段逐步扩大运维整合的范围。进行集中培训是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步骤,通过培训之后的运维人员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运维业务工作,逐步实现部分业务的运维一体化。在另一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将培训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增强,使得一岗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增加,并通过新增加的一岗多能综合型人才来促进运维业务的整合,彻底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

通过培训来有效提升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运维一体化的实现对于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要求较高,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推动运维一体化,为此还需要将培训工作有效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中,使得人员技能与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使得运维一体化建设可以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合理的运维一体培训计划。将新增的维护类检修作业项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并进行三个阶段的培训和考核。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那些技术技能要求相对简单的业务,例如更改微机保护装置定值、设备防锈补漆工作等等。第二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则是对于技术技能有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例如蓄电池放电、变压器呼吸器矽胶更换。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是更进一步,需要对要求更高的业务内容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上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并且从公司内选调相关的专家,通过“现场讲解 + 演示 +学员动手练习”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说。为了能够促进复习消化,每一个班组还需要在培训员的指导之下开展练习与考核。通过技能培训,逐渐成长为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某方面的C、D类检修技能人才,并且在通过考试之后能成为独立承担运行与维护职责的人。

4.上级部门需要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标准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地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它不仅仅涵盖现场作业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同时还包括施工的具体流程、标准以及危险点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运维一体化工作相当于是对运行与检修工作进行了整合,运维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工作许可人,还是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同时劳动强度增加,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容易导致安全监督环节的缺位。因此,上级的相关部门需要尽快编写出运维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实现规范操作,并降低安全风险。对运维班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原有的运行和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针对运维工作中的安全性、重复性特点的作业进行辨识并编写相应的指导书。新编写的指导书中需要逐层对工作重点进行细化,将每一项作业都对应到相应的指导条目中去。对运维作业进行合理的分解,将在各个时期中的危险点与相应的应对措施都融入到具体的指导执行条目中去。要进行跨专业、多层次的讨论,这样才能够让指导书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还必须积极对基层实施后的意见进行收集,并进行快速的修改和完善。

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让传统的“两票”难以有效发挥出作用,使得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风险。因此,可以将“两票”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补充完善。例如针对运维工作劳动强度增强、安全风险增加以及安全监督环节容易缺位等情况,可以在“两票”中增加危险点分析条目,对危险点进行明确,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对各种事故进行有效杜绝。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2]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管理措施

0 前 言

实施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生产管理集约化水平调整组织架构,建立全省统一的生产组织机构以“安全第一,稳妥有序”为准绳,按照“一部四中心”的原则优化生产管理的组织体系,地市局的生产部按照准事业部模式设置,成立输电运检中心、变电运行中心、变电检修中心和配电运检中心四个生产中心,作为地市局的二级单位,由生产部对其进行归口管理。“一部四中心”生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打破了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生产管理格局,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公司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优化配置的能力。

1 集约化管理措施

1.1 加强生产应急系统建设,构建集约化的应急抢修机制

全局从集约、快速、高效出发,建立完善了输变电及配电应急抢修队伍组织体系建设,构建了以输电运检中心为抢修主体的110千伏电网应急抢修机制,负责全局110千伏电网设备的应急抢修;建立以变电检修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电网应急抢修机制,跨区域调配抢修资源,提升110千伏电网设备重大故障异常应急响应速度;建立以配电运检中心及各市、县供电局抢修突击队为主体的配电网应急抢修机制,按照属地化、分职能、全方位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抢修体系,细化应急抢修工作流程,落实应急抢修工作职责。全局生产应急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局应急抢修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了全局应急抢修的应急响应速度,提升了全局对突发设备故障的响应能力、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1.2 开展输变电设备的集中检修,推进检修的集约化

为进一步加强供电安全生产工作,合理配置检修资源,按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对全局110千伏变电、线路检修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将县局从事的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集中到专业管理所,由专业管理所统一管理和实施集中检修。220千伏设备检修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作将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调整到省超高压检修公司,2011年已完成了110千伏设备的检修管理的调整。专业管理所集中检修的实施,促进检修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了检修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检修质量的提高。

1.3 优化检修策略,全面实施状态检修

针对电网发展、设备数量增多、人员不足、装备水平提高的状况,市局积极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整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按照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以安全、环境、效益等为基础,通过设备的状态评价、风险分析、检修决策等手段开展设备检修工作,达到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检修成本合理。2009年全局建立了状态检修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健全了相关制度,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的验收,在系统内全面开展了状态检修工作。

1.4 深化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推进运行操作的集约化

积极开展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目前,全局负责运维的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已采用省公司500千伏集中监控中心,实行集中监控,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已实施“集中监控、分设维操队”的运行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调度操作管理模式优化”,实现了市、县调度操作量的优化分布,大大缩短了设备停复电时间,确保了“三个零时差”。运用同业对标成果,大胆尝试开展了“检修人员从事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倒闸操作”,全局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无人值班率已达到98%以上,有效适应了电网技术发展,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近300人。

2 流程化、精益化管理措施

2.1 以可靠性管理为龙头,强化生产精益化管理

强化指标管控。把管理指标分解到基层单位并与生产计划紧密结合。通过加强综合停电计划管理,月度计划编制完成后再返回测算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控制指标。坚持检修以计划为指导,严格控制一切计划外的停电,计划外停电坚持“一支笔审批”且必须同时测算对可靠性的影响。

强化作业组织管控。加强对作业的组织和管控,量化下达公司各项作业的标准控制时间。事前严格审查方案组织和技术措施,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控制施工时间,采取调度和运行操作提前的方式避开晚间闲置时间。合理安排多工种多班组平行作业与交叉作业相结合,必要时集中全局力量和引进外力集中作业。

切实强化综合检修协调。在一次停电时间内按照提前编制的检修方案,综合消除设备隐患和缺陷,开展设备周期性维护,建立规范化维护报告,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降低设备非计划停运几率。杜绝设备重复检修造成时间、人力、物资的浪费。从历史数据库中认真分析设备缺陷分类和成因,科学安排备品备件,改进设备安装、检修工艺,加强设备在线检测。

不断优化配网结构设计和改造。通过加大配网的分段和互倒互供能力,实现配网设计、施工和设备选用标准化。努力解决当前配网雷击故障、计量箱故障、客户产权设备故障、外力破坏故障等主要因素。优化配网故障抢修流程,提高抢修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带电作业管理,拓宽带电作业项目范围,提高带电作业水平。确保所有配网接入全部实现带电接入。

2.2 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评价体系

一是对基层生产单位进行工作绩效排名。市局生产部每月初对各基层单位当月工作完成情况和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并以月报的形式。每季对各基层单位同业对标指标排名,在季度生产工作会议上通报。

二是开展生产管理典型经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典型经验交流是全面提高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交流和推广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提升全局生产效率和效益。市局明确典型经验的报送归口管理部门为生产部,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联系、沟通和协调。各基层单位是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编辑和报送工作的责任单位,设立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保证报送材料的质量。典型经验的报送与采用率也列入了每月的生产排名。

三是建立生产管理月报制度。市局生产部每月初编制生产管理月报,主要包括:当月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当月主要生产活动情况;当月工作评价(包括对下级单位工作评价);下月工作计划;典型经验交流等。

2.3 严格执行生产例会制度,确保作业现场能控在控。

强调周例会的严肃性和周例会安排工作的严肃性。周例会是各基层单位进行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挥生产、管理安全、督导作风的重要平台。通过周例会,能有效安排本单位一周的生产活动,协调与基建、营销、农电之间的生产配合,明确一周内的重大事项、重点工作,是提高基层单位生产管理的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确保周例会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确保周例会内容的严肃性,主持的严肃性,周例会安排工作的严肃性。

临时工作必须按照已经固化的审批流程办理。临时工作包括事故抢修和未列入月度综合停电计划又必须进行的其它临时工作。事故抢修审批流程按公司有关规定办理;其它临时工作,必须由县(城区)局、专业所主管生产领导签字认可,指派把关人,然后提交周例会讨论、审核。未经过周例会安排的其它临时工作,原则上调度不应予以安排;非进行不可的,一律按故事故抢修审批流程办理,事后按第一类非计划停运进行内部考核并追究有关部门管理责任。

强调周例会的闭环管理。一是各级生产管理部门担负起生产例会闭环管理的责任,通过周例会全面掌控生产活动,周例会上提出的问题、安排及要求必须形成闭环,落实责任考核,并在会议纪要中明确。二是各级生产管理部门加强对下级单位周例会开展情况检查指导,每周对照发出的工作票检查周例会纪要,对照周例会纪要检查工作票。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通报批评。三是各级安监部门加强对周例会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敦促各单位开好周例会,保证安全生产工作指挥通畅、务实高效。

2.4 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

全面实施生产标准化,标准化是精益化的前提和基础。按照“生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化,装备配置标准化,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要求,全局以技术标准统领生产管理工作,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主要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200多条,编制设备运行、试验、检修等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100多篇,将危险点预控、质量控制、环境因素,控制落实到现场作业各个工序中,规范生产现场的人的作业行为,把原有的以作业面为管理单元的粗放管理模式,变为以现场各工序及其流程为质量控制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现场作业安全、质量的可控、在控和能控,又为生产的精益化奠定了基础。

2.5率先实行输变电设备检修定额,推进精益生产

针对生产检修缺乏定额、且取费项目不统一,检修外包业务缺乏合规结算依据等问题,为推进全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规范检修项目的预(结)算工作,统一检修项目预算的内容构成、费用分类及计算标准,合理控制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生产费用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营效益,市局率先在省公司系统内施行了《湖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检修定额》、《湖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检修项目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检修定额的实施进一步促进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精益化管理,为强化生产成本预算控制,有效控制检修成本,扎实推进生产运营的“三节约”活动夯实了基础。

3 实施效果

3.1生产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新模式的实践改变了过去生产管理人员重干活,轻管理的弊病,使生产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能从精益化角度审视业务流程,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全局上下形成了制度管理人,流程管事的良好生产管理秩序,输变电设备的重复停电率大大降低,2010年全局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变压器和断路器的重复停电率同比分别下降了5.605次/百条,4.275次/百台,2.917次/百台;客户报修相应时间和抢修时间大大缩短,故障停电平均时间持续时间和平均停电次数2010年同比下降0.464小时/户和0.049次/户;人均维护的设备数量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变电运检一体化第8篇

关键词:出口短路; 放电故障; 电阻检测

电力系统中最基础的设备之一就是变压器。变压器可以提供电力服务,变换电压,并传输分配电能。如果变压器出现故障,电力系统就无法安全可靠的运行。对变压器故障的诊断和分析,可以帮助消除故障。

1 分析变压器的故障

比较普通常见的变压器故障有这么几条。首先是短路故障。变压器出口短路称之为变压器短路故障。主要是由于内部引线短路,相与相之间短路或绕组间对地短路造成的。据有关数据显示,变压器短路造成的事故占全部事故的一半以上。出口短路对变压器的影响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短路造成绝缘过热故障,这主要是由于短路电流产生的热能造成的。如果变压器承受不了这么高的电流热能,就会严重损害变压器的绝缘材料。第二方面是短路电动力使得绕组严重变形的故障。绕组变形损坏的程度取决于电路电流的大小。如果电流大,损坏就会很严重。

其次是放电故障。放电故障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局部放电故障,变压器出现局部放电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可能是气泡局部放电和油中局部放电这两种不同绝缘介质的放电。也有可能是不同绝缘部分发生的局部放电。第二种是放电火花故障,虽然火花放电不会击穿绝缘,处理起来也很简单,但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三种是电弧放电故障。这种放电的能量高,通常会击穿绝缘或者使引线断裂等等。这三种放电是有联系的,一种放电可能引起另外两种的放电。

最后是绝缘故障。绝缘材料决定着变压器的寿命。影响绝缘故障的因素很多,据统计主要有这么几条。首先是温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油、纸绝缘材料会受影响。温度高的时候,纸内的水分会增多,温度低的时候,油中的水分会被纸所吸收。所以变压器的绝缘油的含水量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其次是湿度,如果水分多的话,纸纤维素为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多,水分少的话,一氧化碳会增多。最后是过电压影响。

2 变压器故障的检测

变压器故障的检测可以准确判断故障。这世界不可能存在一种全面的检测方法,也不可能有照顾到各个角度的检测仪器。有效的途径和科学的检测技术才能够准确测出故障。这些检测方法包括,油中气体色谱检测,线组直流电阻检测,绝缘电阻检测。油中气体色谱检测,可检测出那些潜伏在变压器内部的故障。上文提到的电力变压器的内部故障很多,有放电故障,绝缘故障,还有过热故障。这些故障都可以通过色谱分析进行诊断。比如可以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分析气体的变化,判断故障类型和故障的状况。最后提出处理措施。如果故障不影响机器的运行,就要加强监视,为维修做准备。

绕组直流电阻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一般在变压器需要大规模维修时使用。它能够判断出绕组匝间短路,绕组断股,导线电阻差异与接头接触不良等故障。绕组直流电阻测量是判断电流回路连接状况的唯一方法。虽然明文规定,绕组直流电阻检测是1~3年检测一次,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要破例了。比如检测变换分接位置的无励磁调压变压器。但检修完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开关后,就必须检测所有分接。如果变压器出现故障需要大规模检修,就必须对其进行检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变压器出口短路,也是必须要对其进行检测的。

绝缘电阻检测就是检测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如果变压器绝缘体受潮,绝缘的贯穿性有问题或者出现整体问题,绝缘电阻检测都能检测出来。这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部位分别是双绕组变压器和三绕组变压器。当检测三绕组变压器的时候应至少检测七次。如果测量不同绝缘电阻接线的时候有一定顺序的话,就会消除测量上的误差,以及合理比较测验结果。

3 故障处理

如果变压器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对其进行综合处理。首先是停电时的指标不符合标准。其次是不正常运行或者停电等突况。这些情况出现后,就要先进行检测,确定故障的位置,故障的程度等等。要结合变压器的运行情况和故障数据,运用上文提到的检测方法对故障进行判断。

如果变压器是中小型的,那么就要先检测变压器的直流电阻,主要测量的是电阻值的平衡,并且比较测量的数据与厂商原始数据,如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短路断路情况和直流电阻值的完整度可以从直流电阻值上判断。另外,分接开关触电上的问题也可以从直流电阻值上判断。如果电阻的变化异常,就可以说明问题不出在绕组上。当然如果引线和绕组的连接不良也会导致故障的发生。其次要检测绝缘电阻,通过用兆欧表检测绝缘电阻值和吸收比,如果测得的数值出现异常,那么很有可能是绕组的绝缘受潮了。另外也可以检测介质损耗因数,绕组绝缘的受潮情况和损害情况都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反应出来。再次是检测绝缘油样,如果绝缘油中的闪点降低,并且有炭粒和纸屑或焦臭味的话,说明已经出现故障了,至于故障的种类和性质可以通过油中的气体含量来判断。最后是空载测验,这个测验主要是检测三相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值,根据这些数值来判断磁路和绕组有无短路情况,变压器内的铁心硅钢片是否有问题等。

至于判断故障的步骤大体是这样的。首先判断是显形故障还是隐性故障。然后判断故障的性质,再来判断故障的状况。这些状况包括故障的温度,故障的损坏程度,油中气体的饱和度,以及继电器在饱和后启动所需要的时间等等。最后要对故障做出相应的措施。

判断故障类型的主要方法有上文提到的气体法和三比值法。运用三比值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故障应符合一些条件才能用三比值法来判断。如果气体浓度是灵敏度极限的10倍或者以上的,可以采用三比法。如果有些数值不是故障原因引起的应排除在外,如果三个月内的产气速率大于10%应该用三比法进行判断。要分解处理和分析三比法以外的比值组合。另外对于含气成分的变化规律要仔细分析,监测故障类型的发展过程。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结合设备的历史,检修情况和测试情况进行比值组合的分析。

如果低温或者过热,固体绝缘体都会出现老化的现象。比如绝缘纸会在150℃的温度下,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乙烯和甲烷等气体。这个时候运用三比值法会出现误判断。这个时候应考虑各种气体的产气速率。如果二氧化碳的比重较大,就可以判断出是绝缘体老化的问题了。运用三比值法是检测不出设备的保护措施和运行情况的。如果变压器是开放式的,甲烷和氢气有可能逸散损失,所以要修正这些气体的比值。三比值法不适用于成分比值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设备停运,油中气体散失,停止产气等。

总之,变压器出现故障的时候,要运用上述的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法对其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出故障的类型和位置,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来斌.基于信息熵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机械强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