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5:43:34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1篇

一、课前做好精心准备

课前准备是实施优质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精心研究教材

优质的课题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有效研究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掌握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其次,要充分尊重教材,不能一味地追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实现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拓宽教材资源。

2. 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设计好优质新颖的数学课必须突出以下几方面。

(1)导入设计要突出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有效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用别出心裁的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地探索。

(2)新知探究设计要突出实效性。要做到新知探究设计的实效性,首先突出教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再次要突出教具的作用,重视多媒体使用的设计,体现多媒体应用的实效性。最后要突出重、难点,重视板书设计。板书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示范性和永久性,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3)练习设计要突出精练性和层次性。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做到适度、优质,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练习设计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突出练习的精练性,也可以遵循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如基本题、综合题、拓展题和开放题,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4)小结设计要突出拓展性。小结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思考价值的拓展性问题,作为联系实际应用的纽带,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探究能力。

3. 精心做好上课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手忙脚乱。课前准备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具、学具的准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用也就成了 “摆设”,没有实现在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制作好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直观教具,还要提前检查多媒体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放学生的课堂作业本,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具。

(2)心理状态的准备。师生的情感互动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上课前要按时候课,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预热课堂气氛。

(3)课堂生成的准备。提前做好学生课堂活动的预设,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等。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预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必要的预习,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弄明白。

二、课堂组织优质学习

课堂是学生优质学习的主阵地,应着重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的内容要与知识点相吻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情境。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当然,也可以对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2. 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实效性;灵活调整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时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3. 组织学生有效地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练,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当堂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作业,教师能批改部分作业,就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训练的形式不仅仅是笔试,也可以是动口、动手的训练。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性,可分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减轻课业负担

目前,学生的课外作业存在着 “一多”“二重复”“三低效”等弊端,致使教师整天沉湎于大量的作业评改中。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的教学反馈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数学作业的布置、批改、讲评等几个重要环节力求优质。

1. 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保障。要改变以往学生作业机械重复、繁杂低效的弊端,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工夫,要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确保作业的价值,真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评改作业要灵活多元

评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教师迅速准确地得到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得到学生学习效果信息的主要依据。批改作业要做到批改方式要活,评价要多元化。

3. 讲评作业要顾“两头”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

为了促进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需要注重包装设计的教育质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环境中,应建立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包装市场上,就设计层面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图文色彩过于简单、相似设计较多、设计呈模式化形态等。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主要工作为增强包装的美观度,其综合素养与包装设计质量密切联系。为了提升设计师水平,我国应从教育抓起。纵观我国高校现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师的讲授模式为:理论知识+对应的设计优秀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学生需要按照作业主题,制定市场调查报告,同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最后再提交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保证学生能不断进步。该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上调整了办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理念渗透于我国,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设计专业应注重引入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强特色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很多高校设计专业之所以没有特色,主要原因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并未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当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袭运用时,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理念,注重引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输更方便,人们的观念也从原来的求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我国某些学校艺术专业在教学期间,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属于现阶段创新各地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开发对我国地域文化资源,而且能为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点而言,高校应加大改进创新力度,将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设计课程质量。通过加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展览馆中呈现了西方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学生学习西方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出现了崇洋的态势,某些学生十分热爱西方艺术作品,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摒弃态度。同时在一味地借鉴西方设计作品时,还会缺乏创新意识。因此通过收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方式较多,包括问题探索、元素对比、收集整理等,当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升设计质量。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弘扬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为班级营造更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包装设计实践活动涉及较多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划设计活动等内容,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元素期间,能发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对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后期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具备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期间,高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于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我国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涵盖很多当地元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项珍贵的资源,能促进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期间,高校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当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鉴精良的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课程设置中,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地方风俗。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服饰品、风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设计题材中,使设计作品不仅具备创新性,而且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良好协调。

(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学模式中涵盖理论传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设计体系得以创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增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给学生方法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设计主题上,教师应注重计划性、意识性,能基于地域背景开展教育活动。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地域文化收集作业,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在班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调研期间,学生应提前设置好探索问题,使调研活动更具高效性,当调研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调研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在点评期间,教师应多表扬学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尊重肯定,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活动

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日常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设计社会实践作业,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包装设计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后,能增加获奖机率,而且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比赛中,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设计主题,保障后期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符合比赛规则,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将地域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仅含有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学生认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设计作品获奖不仅给高校带来荣誉,而且有助于宣传地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备独一无二的特征。高校在艺术教育期间应注重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使这些元素能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优势,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具创新性与民族性,从而促进我国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丽花,彭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教学中引入本土化设计的初步研究.高教论坛,2013,06.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3篇

明晰方向,确定优质课评价标准

教师在进行优质课设计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优质课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上好优质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内容、知识点,评价的标准肯定不完全一致,但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还是有共通的地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优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1.体现课程思想与理念

一堂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必须能体现课程的思想和价值,因此,真正好的信息技术课也必须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课堂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尊重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过程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2.符合一般优质课的要求

一节优质课离不开以下基本特点:教师基本功过硬,语言表达规范、简明生动、富有情感;教态亲切自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然,没有哪位教师可以把上述思想、理念、评价标准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心里装着这些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并尽量用这些标准设计自己的课堂。只有把课堂的设计与优质课的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密切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上好一节优质课。

聚焦目标,定好优质课教学核心

1.依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专家、上级教育部门制定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执行教学的指南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优质课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一致。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从三个维度去制定,并让三个目标相互渗透,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2.吃透教材,搜集素材

教师备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先熟悉该单元的全部内容,避免孤立地看待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注意整个单元内容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找出重难点,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但不能教教材,一定要注意搜集网络、书籍和相关素材,充实自己的课堂内容。

3.依据目标,选好案例

教师要顺应时代,搜集富有时代感、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时,笔者引入了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的触控玻璃屏幕的设想视频,视频展示了未来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很多方面都会使用的触控技术,整个视频充满了科幻色彩,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巧设任务,达成目标

课堂任务设置也非常关键。任务设置太简单对知识的生成、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难有促进,学生会觉得没意思;任务设置太复杂,学生无从入手,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任务设计应该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选用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章节都有重难点,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并引入到学生的任务中,使重难点不但看得见,还摸得着,让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中逐个击破,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引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科学处理各教学环节,让知识互相关联,使课堂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系统的有机整体。

讲授式教学模式适合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时使用,它常有课件演示配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效果较差;讲练结合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适合教学各种应用软件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让学生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之后学生在自助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立足实践的学科特征,是教师比较多用的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题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在高中阶段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选择,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做好准备,及时关注教学环境

1.关注不同教学环境

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情况就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也就不足为奇,备课时,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如果是外出授课,教师则更加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了解上课对象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免精心准备的课堂“水土不服”。除了关注学情,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环境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机、学生机上是否已经安装有上课需要的软件?学生收发作业如何更高效?这些细节很重要,考虑不周轻则影响上课进度,重则使整节课瘫痪。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化学;O计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可以扩展、优化教学资源的模式正逐渐在高中教学中得到应用。本文作者就以“质子守恒式”为例,谈谈自己对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及应用的体会。

一、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要点

1.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刷微博等方式在移动设备上获取信息。以此针对学习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其次,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还应当在时间、内容和模式上有所突破,从而能够给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要,能够使得微观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显得更加的活跃。

2.知识结构完整可靠

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应当确保其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可靠性。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微型课程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此外,微型课程最早的形式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更为集中的学习体验。根据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视频与其他教学载体进行有机结合,在不到10分钟的微课程中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充实,因此该教学模式实际上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

3.支持多种学习模式

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应当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模式。众所周知微课程是一种学习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够支持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较为复杂并且包涵了许多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知识碎片。因此只有通过诸多信息平台的有效支持,才能够显著的提高微视频教学中的音频、文字与图片质量。

4.可实现个性化教学

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可以有效的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微观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因此这意味着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可以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情境中去。其次,微型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对于基本概念和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学习,并且可以解决之前教学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流程

1.选择教学主题

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通常来说微型课程的开发过程主要包括了设计、编程、教学、问题准备、视频处理、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流程修改和辅助软件下载等多个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课程形式和方法如何微观课程设计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因此这需要高中教师能够从宏观上和微观上突出课程的总体研究方法,并且渗入课程设计理念,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突出微课程设计的优良特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优势。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还应当做好课程设计的整合,从而能够在文献分析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课程优化。

2.明确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微课程设计离不开对于课程结构的明确化。高中教师在课程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对于知识结构和教学难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其次,教师在明确课程结构时还应当对于微课程设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的解决课程难点与关键点。

三、以“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守恒的书写”为例的高中化学微课程应用

以“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守恒的书写”为例的高中化学微课程应用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活动、教学模块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

1.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微课程应用首先应当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式的书写一直是高中化学中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倍感棘手的一块内容。本节微课程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质子守恒的原理和书写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质子守恒的基本原理是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相等。我们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写或者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式相减得到,但这些做法往往耗时耗力,学生被这些内容弄得精疲力尽。所以,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介绍框图法书写质子守恒的技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将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图示和实验等进行结合,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教学内容,最终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效果。

2.教学要点

高中化学微课程应用应当紧紧抓住教学要点。有些人认为有些老师对知识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往往只留于表面。因此化学教师在把握教学要点时一方面应当对于教学内容的模块有着清晰的认知,对教学材料、教学线索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且要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认知特点,突出教学的要点和难点。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来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一直是高中学习化学的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之一,而质子守恒式的书写又是其中学生最大的绊脚石之一。因此本节微课针对这些情况结合了图示,数形结合的来讲解质子守恒式的书写,破解难点和要点,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可以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化学知识。

3.教学活动

4.教学模块

高中化学微课程应用需要对于教学模块进行合理的切割、分配。通常来说化学教师可以按照五步走来进行微课程设计。对于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守恒的书写这节微课我们首先可以将其微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质子守恒的原理、我们传统的做法、框图法的做法。例如,根据化学教师的微课程设计,其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的差异来进行有差别性的知识讲解,从而能够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同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高中化学教师在分配教学模块时还应当着眼于帮助学生了解关键的教学知识与化学概念,从而能够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中的困难。与此同时,化学教师在教学模块安排时还应当根据微课程设计的五个步骤来进行必要的独立设计,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共享,这对于微课程内容的完善、修改、优化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结束语

微课程合理的设计与应用能够使高中化学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程教学的研究,更好地寻找出更加适合微时代的全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惠海涛.利用框图法,巧写质子守恒表达方式.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6):49-50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美化课程 微观教学 运行机制 课堂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等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69号)都明确指出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优先向教学领域集中配置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课程学习质量,而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依托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微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宏观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最扎实、最有效的保证。浙江省教育厅适时出台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进一步提出了要推进高校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探索以美化课程为基点的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一、文献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偏向于宏观、中观课题,以逻辑演绎为基本范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微观领域的研究。黎德山(2003)指出高校微观教学改革自身的缺失是微观教学改革成效不足的根本原因,对此应通过设置教学改革组织机构、树立新型教学观和构建教学改革促进系统等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杨再石(2003)围绕微观教学设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微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彭丽(2006)则在课堂微观教学模式中引入建构主义的脚手架理论,分析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几个环节组成的支架式微观教学范式。李文爽(2011)从微观教学环境建设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当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自由、宽松与和谐的精神。

金学军(2011)指出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微观保证,在分析影响课堂质量的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宋德发(2011)则创造性地提出“微观教学学”的概念,认为“微观教学学”的研究主体以一线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和“体悟”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周建松(2012)更进一步指出微观教学改革需要处理好课程、课本、课堂、课余、课外、课表等环节的关系。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微观教学的实施成效问题,对微观教学概念的本身尚未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逻辑起点。为此,本文以美化课程为切入点,在对微观教学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角度探讨微观教学的组织运行机制问题,以期对具体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微观教学的内涵界定

对微观教学的内涵诠释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微观教学是教学研究逻辑层次中的概念,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为基本范围,以课堂教学中各种变量为要素,以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联动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操作措施的内在微观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一门课、一堂课、一个教学情节甚至是一个教学行为构成。

微观教学的组织和运行重点关注教学行为本身,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便给教师提供行动措施指引。由于课程是微观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美化就成为微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课程美化为基点的微观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开发等环节的合理安排和精心设计,激发教学活动主体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由此可见,微观教学的“微观”既指研究对象的“微观”,又指研究目标的“微观”。

三、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微观教学组织

微观教学组织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具体包括:

1.教学准备。就微观教学而言,课程体系改革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课程应当涵盖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必须具备明确的课程定位、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及功能完善的教学环境。

(1)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回答这门课为何建,为谁建的问题。例如,《外贸单证操作》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外贸单证员。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制作和办理各种外贸单据,能审核信用证和各种外贸单据,能分析和处理各种外贸单证问题。这是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归宿。课程定位的美化指标是明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科学设计理念的指引,需要回答这门课如何建的问题。课程设计理念的美化指标是体现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新趋势和专业人才市场新需求。《外贸单证操作》采用的是以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见下图)。

图 《外贸单证操作》课程设计理念

(3)课程团队组建。课程质量提升需要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考虑团队的职称结构、年龄机构及学缘结构等因素。课程团队的美化指标是结构合理、体现“专兼结合、双师素质”要求。《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创造性地提出“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培养和遴选分别形成优秀的教师职业人队伍和优秀的外贸单证员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共同开发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单证员职业人。课程团队中行业兼职教师均为外贸单证一线业务专家,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同时配备1名优秀教育技术骨干。为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进行朋友式结对。该课程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双元双优”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该模式入选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二周年成功案例师资队伍建设案例之首,获得教育部专家的认可。

(4)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和教学单元设计等要素。课程教学设计的美化指标是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方法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指导简明有效。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首先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分析外贸单证员工作过程和任务,共同开发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已开发的岗位职业标准,结合课程教学的各项要求拟订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编写、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其次,依据课程标准,遵循真实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原则设计11个项目活动载体。再次,以外贸单证工作过程为线索共同开发项目教材,每个项目都包括学习目标、工作项目、操作示范、知识链接和能力实训五个组成部分。该课程开发的教材《外贸单证操作》在2013年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拟订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将课程标准解构细化成具体教学模块。

(5)教学环境建设。课程教学的实施需要建设符合职业性、安全性、齐全性标准的教学环境和场所,以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安排。在教学环境建设与改造中,要提高教学场所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使其布局符合小组研讨、上岗演练、技能培训等研讨型、参与型教学的需求。教学环境建设的美化指标是教学场所职业化设计、硬件得到经常性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运转正常。《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全部在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以外贸单证员身份进行业务操作,形成职业认同感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将教学设计付诸实践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加工与传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等环节。教学实施的美化指标是符合教学目标,能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1)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传输。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注重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应当灵活运用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碎片化资源类型,充分发挥多媒体表现资源优势,推进微课和慕课的建设,推进课程数字化改造,可以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通过对外贸单证员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外贸单证员岗位的工作流程与任务,把课程内容分成审证和改证业务操作、制作商业发票和装箱单操作等11个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下又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外贸单证操作》课程采用以项目导向、以外贸单证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课程同时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内容与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3、教学评价。设立多维度标准,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办法,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成绩评价导向。对于终结性考核的实践内容,要明确考核重点和具体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美化指标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模式多样化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外贸单证操作》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该课程最终成绩除了期末上机考核成绩外,还包括平时每次上机实训成绩的过程考核;除了校内考核之外,外贸单证相关企业对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评价也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

(二)微观教学管理

微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构建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微观教学管理主要围绕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展开。专业教学标准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是落实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保障。在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当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开发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的课程体系,同时稳步实施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地进行科学调整。

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管理需要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级督导、教务处、教研室和课程组层面。督导制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从而给微观教学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教务处是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管理部门,承担指导微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的职能。教研室是教学基层单位,往往能及时传递最真实的教学效果信息。课程组则是微观教学的自我监督主体。学校应当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争取覆盖到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师,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定期活动制度及考核制度。

(三)微观教学保障

为保证微观教学组织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定并逐步完善一套科学系统的保障制度,包括教学规范与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等。具体可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课程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实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对选择性学习和研讨性学习的认识,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

微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应当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升级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在功能上进一步实现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教师授课管理权和系部常规教学督管权,提供多终端平台的课表查询、成绩咨询、场所预约等服务,对师生教材选用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优化教学流程管理,便捷师生教学基本信息共享,全面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微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2]宋德发,张瑞瑶.呼唤“微观教学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3]金学军.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质量的微观保证[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5).

[4]李文爽.创造能力培养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观教学环境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5]彭丽.网络环境下支架式微观教学范式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

[6]杨再石.微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师素质;优化新课程标准;潜能开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更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青年教师是教育主力军,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指导,阐述如何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 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堂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课堂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1) 青年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2) 青年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用问题经常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问题,因此,各学科教师身上的技能,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和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3) 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探究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青年教师,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结构不良,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2) 教学技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不足。(3) 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4) 教育教学中有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中缺乏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2) 新课课程标准部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前一章的习题中出现了后面几章的内容。(3) 教学内容与考试题的脱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课堂中的磨练。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动手设计课堂入手,再结合多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改善教学的软硬环境等手段,一定会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

2. 青年教师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优化课堂结构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1 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教师的课堂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因此,课堂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堂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堂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堂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2)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4)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5)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课堂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2.3 优化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堂的建设,加强基础内容学习,设置多类型的课堂、实践性课堂、活动课堂和创新能力课堂。

第1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相应知识的深刻思考。二是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3层次——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2]活动课程应围绕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例如,举办“假如我是班长”(班主任、教师)等类型的演讲,对如何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做一个小调查,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总之,活动课程可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以适应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4层次——创新能力课程。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3. 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育中直间或间接地起影响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方式。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能的开发,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能的开发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4]因此,在教师教学中,潜能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的课堂设计而忽视潜能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优化新课程标准和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其次,潜能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最后,将新课程标准和潜能开发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9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3]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7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人人参加、亲自动手实践,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因而,数学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等,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大面积提高初中笛У慕萄е柿俊

一、注重调动情感因素,活化学习过程

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①重视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学会自我评价。②教师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正视个体间差异,建立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氛围中产生要学、乐学的心理,以深情投入唤起学生的真情的回报。③充分认识到促使学生动机、兴趣、意识、习惯的养成,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设计,先进的媒体方法使用,丰富多彩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调动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数学是枯燥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效营造情感氛围,数学学习也能充满趣味,充满激情。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研究,优化课堂设计

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呢?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1)导入问题的设计。作为导入的问题,应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如“有理数乘方”的引入,设计以“3×3×……×3如何更简洁明了的表示”为问题,这个问题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又具有启发性。我刚刚提出,学生就议论纷纷,进入了兴奋状态。

(2)例题问题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例题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全面性、示范性,特别是课本例题以外的教学例题,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针对性、启迪性、探索性。这类问题的讲析,也不能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而要充分发挥挖掘问题潜在的价值,发挥其特有作用。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模仿,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品质。如,把y3+3y2-4分解因式。对这一例,可引导学生先用拆中项法解之。之后,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解法作深入的探讨:是否可以用拆首项、拆常数项方法来解?除拆项外,能否利用添项法来解?学生通过相互研究讨论,给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尝试层次,是课堂教学优化的有力保证

课堂教学的层次设计,即使课堂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且梯度合理,难度恰当,重点突出,做到讲练结合、启发思考、手脑口并用,以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尝试层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要适应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我们引导学生由正方形面积与立方体的体积的表示,到3×3×…×3=3100的表示,再到3×3×…×3=3n的表示,又由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与棱长为a的立方体的体积的表示a×a×…×a=a100的表示,再到a×a×…×a=an的表示,进而引出幂的概念等。这种教学层次的设计,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易取得良好效果。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8篇

关键词 优质教学资源;“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诊断;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41-04

以提高人才培B质量为中心,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从课堂教学入手,把教学质量落实到课程、落实到“一课堂”,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

一、法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短缺

法律职业是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社会职业,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法律职业技能的学习。法律类高职人才面向基层法律服务一线,面向特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人群,如调查取证、侦察、审问、讯问、罪犯矫正、诉讼调解等,其工作岗位职业群的非生产性、非物质性等特点,对有效解决好在法律类高职教育过程中实施实践育人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类型高职教育新的挑战与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是文科类、法律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共性的瓶颈性难题[1]。因此,针对法律职业人才从事审判、侦察、法律服务、监所管理、司法行政等各种法律工作实务的需要,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实训之前,以虚拟实训和真实案例为主体,建设适用于法律高职教育特性特别是实训教学体系的专业性优质教学资源库[2],是深化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实操性技能培养难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二)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法律职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法[3],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以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自主学习较少;以注重知识再现的传统化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能力培养的过程化考核方式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近些年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也尝试了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一定成效,但真实、鲜活、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方法滞后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支持,搭建基于优质法律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迫在眉睫。

二、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的设计思路

法律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技能,其难点就在于实践教学。除去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实训环节,课堂实践教学是法律职业教育校内实训操作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受制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设施、实训教材、实训项目等)三大因素。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产生课堂吸引力,就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理念和方法之外,最为基础的则是实践教学资源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为突破点,坚持立足政法行业需求,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之路,深化拓展“校政企行”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职业岗位需求的逆向分析法为逻辑起点,以“能学、辅教”为基本定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为建设思路,着力建设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法律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如何提升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一)优质资源平台设计

破解法律高职课堂教学难题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适应法律职业教育特点、真实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环境,为“一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仿真模拟实训、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设计重点,在于坚持高等教育共性要求的同时,深入探索如何体现从职业需求出发的教育、在行动中学习的教育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教理念,有效解决好引入思维导图与知识技能树的关系、教学设计与系统化设计的关系、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转化应用与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关系等,做到有效、管用。在法律职业教育领域,没有来自行业实践的真实判例、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支撑,任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都是不彻底的、难以为继的。

学校借助背靠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公、检、法、司等政法行业的先天优势,协调全国25所政法高职院校和27家行业企业,汇集司法行业一线丰富的第一手资源,如真实判例、典型案例、审判流程、应用性研究成果等优质特色资源为基本内容,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培训课、公共基础课五类课程分类建设标准,以“智慧职教”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导学、导做、辅教、助训、可评功能要求为重点,共建、共享基础资源19000条、特色资源500条,开发网络学历课程19门、微课400个、培训课程10门,探索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课程内容分类改革+信息化教学”三合一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平台,为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改革提供优质教学环境。

(二)诊断方法设计

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把“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阵地,把“一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坚持问题导向,有效解决“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革问题。

学校采取以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倒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创新的思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教学督导组现场督课评课、学期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教和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从策略、技术、师资上为解决问题、提升质量提供坚实支持和保障,以真课堂(真实教师、真实进度、真实学生)为现场,以分类课程标准引领课程建设,侧重于制约“教”和“学”的关键环节,如真实判例模拟训练、实案跟踪参与、实训操作、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基于资源平台的自主学习和“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等问题,抓教风、抓质量、抓效果,形成全过程、常态化教学质量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目标效果设计

在目标任务设计上,以“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为根本,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突出“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做到教师可以找到想要的教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学习、考评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达到破解法律高职实践教学难题,促进优秀教学成果在“一课堂”教学中得到转化应用,探索形成具有体制性、机制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初步成效

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媒介,整合政法行业和社会真实、鲜活、前沿、优质的教学资源,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软件环境。通过破解长期困扰法律类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的难题,倒逼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发挥“一课堂”教学在教书育人上的主阵地作用。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学校以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一课堂”取得明显效果。

(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破解了法律高职实践技能培养难题

产教紧密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司法行业(产业)、政法单位(企业)、全国法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速录协会及法律实务类和文秘速录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类型多样、层次合理、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开放便捷、全国一流的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利用碎片化资源构建结构化课程,进行创造性组课、建课、授课,以及学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师生互动和后续发展提供基本素材,以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当前及未来需要。

在侧重点上,优质教学资源主要类型以大量虚拟软件、虚拟场景、虚拟实训实习项目、网络课程、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可视资源和在线交流平台为主,文本、图片等资源为辅,把真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法律职业工作过程、工作情景进行虚拟再现和仿真训练,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法律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有效破解了法律类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资源匮乏的难题,实践教学比例大幅提升,实训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极大提高。同时,将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为法律职业人才成长提供自主学习和后续提升平台,填补了目前国内法律大类和文秘速录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空白。

(二)提升法律高职信息化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对职业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立足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以现代高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支持,集结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搭建在线交流平台。提供教学资源网上学习、互动交流、在线浏览、智能查询、及时传载、在线测试等强大的“能学、辅教”功能,扩展法律高职教育教与学的技术手段与空间范围,使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个性化搭建课程、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带动法律高职教育“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化考核方式、自主化学习方式变革。加强师生交流、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力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学习方式的现代化。

(三)完善课程分类建设指标内涵,形成了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到教育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效果上,其实现的主要媒体――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上,因此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改革创新与课程重构是一个同步的过程。通过多年持续跟踪、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改进,不断完善改进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习实训课程以及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等五类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实现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标准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通过深入课堂,分期分类推动“一课堂”教学质量诊断评价,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基本文件更加规范,课堂教学的吸引性、形象性、启发性效果大幅提升;通过边建边改,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在“一课堂”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四)教学质量诊断纳入绩效管理,选树了一批教学骨干和育人标兵

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把“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设标准和教学诊断结果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同教师聘期考核与校内岗级聘任相结合,同教师评优评先相结合,通过把教师“一课堂”教学质量纳入教师校内岗级聘任指标,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大力加强专兼结合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调整补充教学督导人员,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此基A上,大力加强“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活动奖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在全校选树15%~20%左右的“精品一课堂”和教书育人标杆,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表彰。同时,改进学期教学检查制度,试行把学期教学检查、数据平台、“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校教学质量奖相结合,加大对教学质量建设的奖励力度,引导和激发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一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冯军,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17):167-168.

[2]赵凯东,窦琳琳.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153-155.

[3]王冰路.当前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4):27-29.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omoting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with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ase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and Law

Li Wei,Xing Yanming

Abstract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f knowledge, quality and skills of stud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laws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trial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o regar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a classroom as the fundamental,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as the support an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so 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s well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