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护理病例

儿科护理病例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08:49:57

儿科护理病例

儿科护理病例第1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儿科护理病例第2篇

关键词:新生儿;呕吐;临床护理

呕吐为新生儿出生早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疾病、生理特征、喂食不当等均是其发病原因,呕吐严重时,容易造成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疾病,能致使患儿死亡[1]。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以呕吐原因以及预发性表现为依据,为患儿进行早期预防与诊断,并为患儿实施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我科此次选择发生呕吐反应的4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分析其呕吐原因,并总结了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发生呕吐现象的新生小儿为我科新生儿科病房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出生的患儿,男23例,女17例,其中,3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体重如下:2.5kg者各为5例、16例、19例;起病时间如下:出生后

1.2方法 回顾分析40例新生小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造成呕吐现象的原因,对病理性原因、非病理性原因进行归类,比较病理性原因所致发病率与非病理性原因所致发病率之间的差异。由护理人员对40例新生儿提供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完善临床观察:新生小儿发生呕吐现象后,密切观察其呕吐物的总量、颜色、气味、形状,合理控制喂食次数、食量、喂食时间,做好临床记录。观察患儿的心率、体温、血压、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皮肤弹性、四肢温度、尿量、精神反应,查看是否出现显著变化,及时做好对于各项变化的应对,避免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等疾病;②病理所致呕吐干预:⑴食管反流:新生小儿消化能力较弱,平卧时常因为胃食管反流而出现吐奶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喂奶后,护理人员将小儿调整为右侧卧位或是半卧位。若呕吐严重,则给予其小剂量的吗丁啉混悬液治疗;⑵胃肠道感染:根据具体感染情况,进行细菌分析,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给予治疗,在治疗中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以加强原发病灶控制;⑶咽下综合征:此症状多由于分娩时粘液、血液、胎粪、羊水等物质进入咽部,刺激消化道粘膜所造成,开始喂奶后,容易加重。护理人员及时对患儿进行洗胃治疗,或给与患儿碳酸氢钠,以降低呕吐现象的复发率;③非病理所致呕吐干预:针对喂奶可致的呕吐现象,及时对父母进行喂奶教育与指导,帮助父母依照正确的方式为患儿喂食。同时,选择大小适当的奶嘴,合理控制喂奶量。新生儿喂奶量具体如下:足月儿每天的用奶量控制为10~20ml,早产儿每天控制为5~10ml[2]。喂奶之后,及时将新生儿的上半身适当地抬高,并轻轻拍打其背部,以辅助排出进入胃部的空气。然后,将新生儿的调整为右侧卧位,以避免出现误吸或者反流问题;仔细观察有无呛奶、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并对这些症状进行及时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1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χ2法对数据差异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40例出现呕吐现象的新生小儿中29例(72.50%)为病理性原因,11例(27.50%)为非病理性原因,病理性原因所致呕吐的总发生率显著地高于非病理性所致呕吐,P

3 讨论

新生儿科为医院中的高风险科室,患儿在医院期间的所有操作皆由护理人员开展,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以呕吐原因以及预发性表现为依据,为患儿进行早期预防与诊断,并为患儿实施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我科此次调查分析40例新生儿呕吐的原因,结果显示,72.50%的患儿呕吐为食管反流、胃肠道感染、咽下综合征等病理性原因所导致,其中,咽下综合征所致呕吐发生率尤其多见。27.50%则由喂食过多或者喂食方法不当造成,这主要是由于患儿父母对于正确喂食的知识缺乏了解。针对这些原因,护理人员给予患儿以对应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并密切观察患儿生理变化及喂奶后的反应,在患儿呕吐时,及时给予其恰当的治疗。

综上所述,食管反流、胃肠道感染及咽下综合征等病理原因,是造成新生儿呕吐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喂食过多以及喂食方法不当等非病理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以此为依据,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病例第3篇

潜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就提出了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很多没有表面特定的某一个器官明显的衰竭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的被关于以及治疗会使得病情集聚发展甚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是出现危重病请最多的一个科室,其中儿童急诊的潜在危重病的发生几率要远比成年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儿童并不善于表达甚至很多低龄儿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向医生进行反馈,医生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各类仪器检测以及对家长的询问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这样的确诊使得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死亡几率不断上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儿科建立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儿科急诊潜在为重并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1.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1.1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

儿科急诊人数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流行病的趋势而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其每日儿科就诊的人数会达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仅仅凭借患儿家长的主诉和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难对潜在危重病花儿进行甄别,所以这也成为了儿科预检分诊的难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院在近几年根据我院儿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这一流程我们简称为PAT,其具体安排如图1

1.2 使用儿科预检评估法则

儿科遇见评估法则是一种对患儿进行快速评估的方式,其步骤是首先由急诊的分诊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病情询问和病史询问等等,在询问其间护士应当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对患儿本身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迅速的评估,从而确定患儿的紧急程度。其次,护士还需要对患儿的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和眼神、哭声与活动力和皮肤温度来对患儿本身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在根据护士自身的判断对患儿进行危重、急诊和亚急诊和非急诊的分诊,一旦发现危重患儿就要第一时间利用绿色通道将患儿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1.3 对患儿在候诊期间的安全进行保障

由于儿科急诊的繁忙性导致了许多患儿即使情况较为紧急但是却依旧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这就使得患儿很可能在候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使得其发生危重病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诊患儿会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恶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患儿的候诊安全进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诊护士巡视候诊区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来提升就诊的紧急程度,并且在巡诊期间护士应当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在交谈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长对患儿的高度熟悉来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患儿的患病程度进行判断。

2.结果

在实行了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即PAT后,我院从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发现了9例爆发性心肌炎以及肠道病毒69例,重症感染9例,脑膜炎3例,重型小儿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医疗纠纷,与未实施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前的医疗纠纷案例相比总共减少了11起医疗纠纷,儿科死亡人数也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3.讨论

我们在对急诊儿科潜在危重病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下的几个问题进行重视,其中包括了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例的重视,对急诊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搭建潜在危重病患儿诊治经验平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3.1 对儿科急诊少见的特殊病例进行重视

在儿科急诊当中有着许多罕见的病例出现,这些病例大多数都是高危或者是潜在高危的病例,医护人员由于经验所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例如曾经出现过一个患儿在进行就诊时家长的主诉是强烈的呕吐,在对其进行急诊分诊后患儿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进入了深度的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是极大的,而患儿的呼吸也必须依靠于机械通气,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协商经同意给患儿进行了脑部CT,其CT结果显示患儿脑内存在肿瘤,由于压迫了脑神经才出现了呕吐以及昏迷症状,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诊处理方式处理很可能被判定为胃肠道疾病,从而对患儿的病情造成了延误,这极有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并且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3.2 对儿科急诊的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提升

儿科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对于发现潜在危重病患儿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患儿的疾病发展并不与医学理论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护士不能单纯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主观判断,还应当注意对患儿的脸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温度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预见性的判断,从而减少由于“纸上谈兵”而造成的患儿病情误判。并且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发现病情后再进行抢救的方式,应当防患于问然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使患儿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急\医护团队应当经常一起交流相关的经验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得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3.3 建立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救治经验共享平台

儿科急诊由于罕见及特殊病例较多,所以单纯依靠书本的医学知识来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当与其他医院一同大家一个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治疗经验共享平台,将各大医院救治的特殊罕见患儿病例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使的急诊护士能够了解更多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特征,使得潜在危重病患儿被发现的几率增加。

4.结论

通过对医院儿科急诊采用PAT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潜在危重病患儿漏诊的几率从而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减少患儿死亡率和医疗纠纷,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种应当广泛进行推广的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滨城.对急诊医学的再认识.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166.

儿科护理病例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9-02

同其他护理有所不同的是,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心灵较为脆弱,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对其心理加以关注和护理[1]。此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健全因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使得儿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其中尤以护理过程中潜在在不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2]。本文笔者便针对儿科护理中潜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通过找出其不安全因素的主要诱因,最终找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共68例。其中男孩有37例,女孩有31例,年龄区间为2岁至10岁,平均年龄为(5.37±2.14)岁。在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中,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有10例,因循环系统出现疾病而住院的患儿共12例,另外有24例患儿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以及22例患儿因精神系统疾病住院。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8例患儿的在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患儿相应的护理反应对其不安全因素产生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根据对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患儿自身以及护理人员工作两方面因素构成,除此之外,院方的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同样容易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引发一定的不安全事件[3]。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根据上表中所得出的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类对68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通过对症下药给予患儿相应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得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8例患儿最终均得以痊愈出院。

表 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根据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相关方面的文献报道来看,在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儿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患儿由于心灵较为脆弱,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面对自己的疾病而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便使护理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4-5]。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心智尚未健全,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便加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过于担心而对正常的护理干预工作进行干涉,从而也对儿科护理中患儿的安全因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像。

其次便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缺乏一定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以至于护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对患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距离来说,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某些护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68例患儿护理中,有6例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发生了医疗药物以及器械误用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疾病治疗。此外,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够,本次研究中有4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治疗时面临患儿的恐惧抵触而无从下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5.88%。

再次便是由于院方所提供的医疗设备以及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对患儿的护理安全所产生的影像。医院病房的设置是否合理,病床上是否针对患儿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围栏以防止患儿从病床上滚落以及病房的卫生清洁是否到位,是否会有病菌感染到免疫力较差的患儿[6]。至于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则由于一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沟通困难,以至于误导护理人员给予错误的护理干预治疗。

3.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通过施行以下措施使得68例护理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均得以顺利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干预对策介绍如下。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着重对其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的效果。其次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多多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对患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健康教育的常识以获得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同时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便是在保证为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的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通过多多和患儿接触以获得其的喜欢和信赖,在和患儿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其心理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护理[7-8]。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应当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生理心理情况给予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2):273.

[2]石塔芹.儿童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02):185-186.

[3]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52(03):287.

[4]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3):117.

[5]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9(01):215.

[6]董波,孙晓萍,沙影丽,王宏.医疗服务中儿科护理人员常见不安全因素剖析与防范[J].吉林医学.2009,52(08):739-740.

儿科护理病例第5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 隔离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21-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常见。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能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传播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相对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等,个别重症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院本组病例为2009年10月10日-2010年9月10日共398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118例收在医院另设的隔离区,由于2009年6月广东省卫生厅通知手足口病可收住儿科病房,所以其余280例手足口病收住儿科病房。398例中重症28例,无一例死亡。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9年10月10日-2010年9月10日共398例,男230例,女168例,3岁以下190例,3~5岁120例,5岁以上88例,其中危重病例28例,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疾病宣教 手足口病家属因对本病不甚了解,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恐慌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患儿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多有恐惧心理,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片、玩具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310例在就诊前1~2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对住院患儿建立床边隔离,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注意面色、神志、瞳孔、心率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实时准确记录。

2.3 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 398例病例均出现皮疹,2天内出齐,2~6天后消退。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皮疹处也可涂抹炉甘石洗剂以减少患儿的不适,皮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抗生素药膏。臂部有皮疹时保持臂部干燥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的前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蒙脱石散,以促进愈合减轻疼痛。198例因为口腔疱疹抗食的患儿涂蒙脱石散第2天就能进食。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2.4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以EV71型病毒和柯萨奇A16型病毒为主,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为EV71型病毒。

2.4.1 神经系统 28例重症患儿,2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0例有肢体抖动,2例高热后出现抽搐,1例先嗜睡、颈硬、昏迷。密切观察患儿瞳孔的变化,发现患儿有肢体抖动、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立即报告医生,如有呕吐立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的发生。观察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尿潴留的发生,必要时导尿,严禁按压排尿,以防脑压增高引起脑疝。保持大便的通畅,既可促进肠道病毒排出体外,也可防便秘用力排便引起脑压增高。

2.4.2 心肺衰竭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呕吐咖啡样物、吐泡沫样痰等,应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路输液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必要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心率异常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心慌,心肌酶谱检测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增高,应高度怀疑发生心肌炎的可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5 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发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菌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

2.5.1 隔离 第一步护理人员应分开护理病人,病区内护士每天分两组,一组护理手足口病人,一组护理非手足口病人。病区内拖地板的工友也是分开负责手足口区与非手足口区卫生清洁工作。

2.5.2 清毒 EV71 病毒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因此病室空气保持相对干燥,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1-2h。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后方可收治病人。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洗手消毒液消毒。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应专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酒精擦拭,体温计含氯消毒浸泡。病区内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仪器等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2.5.3 患儿排泄物及生活垃圾处理 患儿大小便需经2000mg/L有效氯浸泡处理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用漂白粉和含氯消毒液每日2次喷洒。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用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2.5.4 患儿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在院内使用的物品尽量遗弃,因病毒在50℃可迅速被灭活,个人衣物更换后用50℃以上热水洗涤或熨烫,也可在阳光下暴晒2h。

2.5.5 加强隔离宣教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因为病区里还有大量非手足口病患儿,为防止引起院内感染,必须对手足口病家属及非手足口病家属做好宣教,禁止手足口病患儿离开隔离区,禁止非手足口病患儿进入隔离区。不仅口头做宣教,还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小册子等方法,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对非手足口病家属更要做好宣教,跟他们说明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是省专家的意见,我们已做好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不会引起传染,以免引起家属的恐慌。经过我们的宣教没有一例非手足口病家属表示不满。

2.6 饮食与休息 手足口病患儿在病毒感染后如再继续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更易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抗食、厌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及时补水纠正酸碱失衡。

3 讨论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只要落实好隔离措施,加强宣教,就不会发生院内感染,更有利患儿的康复。28例危重病例有20例出现肢体抖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儿科工作经验很难发现,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早抢救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手足口病收在儿科病房不仅有利于病情的观察,且在治疗及抢救重病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大大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手足口68例临床分析[J].少儿急救医学,2006,12(6):559.

[2] 胡晋怀,胡晓峰.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1):44-45.

[3] 汤卫兰.手足口病68 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

儿科护理病例第6篇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住院患儿;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是近几年倡导的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息分享、参与、合作[1],特征是建立患儿家庭和照顾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传递健康信息[2],因此了解患儿及家长的服务需求是开展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的基础,我们对233例儿内科住院患儿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不同的患儿在整个住院期间各个环节点不同方面的服务期望,以便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33例住院患儿及其陪护家长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25例,女108例;1个月~1年93例,1~3年78例,3年以上62例;病重12例,一级护理63例,二级护理158例;呼吸系统疾病119例,神经系统疾病31例,消化系统疾病43例,其它系统疾病40例。233例患儿陪护家长基本信息:患儿父母陪护172例,祖父母外祖父母陪护34例,其它人员陪护27例;陪护家长学历:初中及以下文化104例,高中及专科88例,本科及以上41例。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儿家庭护理服务需求访谈调查表,内容包括患儿从入院至出院整个住院过程各个环节点,如办理入院、办理出院、生命体征测量、各项护理及各种治疗操作、各项辅助检查等等的服务环节,在护理操作、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知情告知、主动及时处置等6方面58个项目,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a为0.87。由3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对233例患儿及其陪护家长(有理解及表达能力的患儿由患儿及其陪护家长共同完成,无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由患儿陪护家长完成)在病区接待室,根据似定的访谈调查表采用半开放式一对一的访谈,了解患儿及家长在患儿整个住院期间各个环节点在以上6个方面58个项目的服务需求,每个项目根据需求程度分为:需要、不需要等2个级别,由患儿及家长表达需要程度,访谈护士指导填写调查表。每位患儿约需30~50min,共访谈233例,有效调查表233份,有效率100%。全部数据采用SPSS软件13.0进行录入及统计。根据患儿的不同属性分组对每个指标进行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患儿住院期间在各个环节点在护理操作、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知情告知、主动及时处置等6方面58个项目的服务需求中,总需求在80%以上的共32项。其中在护理操作方面的服务要求前3位分别是操作安全、操作一次成功、操作时家长知道怎样配合均在95.5%以上;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如何减少再次发病、用药知识、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正确均在86.2%以上;服务态度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鼓励患儿并主动与患儿交谈、关心体贴患儿、主动介绍自己均在83.6%以上;环境设施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每间病房有卫生间并且用水方便,病房有电视,病床有护栏均在82.7%以上;知情告知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告知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告知检查的结果及该项检查的正常值,告知患儿病情均在89.8%以上;主动及时处置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护士主动巡视患儿,护士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当患儿有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均在93.1%以上。

2.2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住院经历、不同付费方式、不同陪护护理服务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共有17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比较见表1~表5。

3 讨论

3.1本次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住院的各个环节点在6个方面58个项目中,服务需求在80.0%的项目有32项,说明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与苏颖报道一致[3]。在护理操作方面,李爱兰[4]把安全放在首位,本调查结果也显示,95.5%的患儿及家长要求操作安全、操作一次成功、操作时家长知道怎样配合,说明家长把安全放在首位,本访谈调查显示,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方面有86.2%患儿及家长希望从医护人员中获取如何减少再次发病、用药知识、哪种有利于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患儿及家长对服务态度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只是要求护士微笑服务,而是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3.6%患儿家长要求护士鼓励患儿并主动与患儿交谈、关心体贴患儿并且主动介绍自己;环境设施方面要求每间病房配有卫生间并且用水方便,病房有电视,病床有护栏等基本要求;89.8%患儿家长要求告知检查的结果及该项检查的正常值,告知患儿病情,因此护士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些信息告知家长。尊重患儿,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分享患儿疾病相关信息,患儿及家长主动参与患儿治疗方案的制订,医患共同合作为患儿的健康服务,这些均符合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主动及时处置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护士主动巡视患儿,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当患儿有需求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3.2患儿住院期间不同的个体对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表1显示,不同年龄的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需求不同,年龄越小越需要进行饮食指导,因为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5],因此家长需要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的要求1个月~1年组>1~3年组>3年组(χ2=11.296,P=0.004)。同时患儿住院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年龄越小需准备的生活物品越多,家长越关注住院时需要准备的物品,也更需求住单间,相反年龄稍大的患儿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活动范围增加,他们更喜欢和年龄相似的患儿一起住一间病房,他们对病房需要娱乐场所也强烈。

表2显示,不同病情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对于病情重的患儿住单间、告知住院费用、尽快办理入院,对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有更强烈的服务需求,病危组>一级护理组>二级护理组(P

表3显示,不同住院经历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也存在差异,无住院经历的患儿家长比有住院经历的患儿家长的服务需要多,与杜云海等[6]报道一致,两组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显示,不同付费方式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对于自费的住院患儿,由于费用全部由家庭支出,家长对费用的关注比费用可以报销全部或部分的患儿来说更强烈,与万长秀[7]报道一致。

不同文化程度陪护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表5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陪护家长有63.4%需要对健康宣教资料完整成册,便于他们系统的阅读,68.3%陪护家长要求操作不成功时适当道歉,本科及以上学历组均比别两组要求高,而对于初中及以下人员更需要进行饮食指导。

综上所述住院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不同的患儿及陪护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个体不同给与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更好的满足患儿及患儿家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戎艳鸣,楼建华,红.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5,12(5):29-32.

[2]陈建军,张大华,马秀芝."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12-14.

[3]苏颖,李素芳,郑群,等.基于kano模式的儿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属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2-54.

[4]李爱兰.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发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42-43.

[5]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

儿科护理病例第7篇

关键词 儿科;急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40-02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pediatric emergency patients

WANG Li

(The Pediatric Center of Shiyan People's Hospital, Shiyan, Hubei Province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pediatric emergency patient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f 1 436 patients, pneumonia was found in 458(31.89%)cases, night visit in 434 (30.22%)cases and onset in autum in 457(31.82%)cases. Twenty-six cases died. Conclusion: It is only to tak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cases, and intensify medical safety so as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ir recovery early.

KEY WORDS pediatrics; emergency;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为探讨本院急诊患儿临床特点,以寻找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我院儿科收治的急诊患儿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9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儿1 436例,其中男性934例,女性502例,男女比为1.86:1,年龄0~14岁,平均年龄(6.8±2.1)岁。患儿住院2~8 d,平均住院(4.1±0.7)d。

方法

调查方法

通过医院数据库收集该期间急诊患儿的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儿性别、年龄、疾病构成、住院时间及发病季节等。最后诊断由具备儿童急重症诊治丰富经验、中级以上的两位医师确诊,合并≥两种疾病的患儿,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病种采用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P

结果

患儿发病资料分析

急诊患儿中以肺炎为最多见,占总人数的31.89%,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种(P

急诊患儿死亡情况及就诊时间、发病季节特点

1 436例患儿中死亡26例,夜间就诊434例,占30.22%,其中急、重症患儿319例,占夜间就诊患儿的73.50%(319/434)。从发病季节分析,秋季发病患儿相对较多,占总数的31.82%(457/1436)。秋季发病患儿中腹泻286例,占秋季患儿总数的62.58%(286/457)。

讨论

加强呼吸道管理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肺炎患儿占急诊总人数的31.89%,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重症患儿102例,占7.1%(102/1436),占肺炎患儿的22.27%(102/458),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对急诊患儿的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患儿肺部体征、呼吸状况、心率、血压变化以及肝脏动态变化等。重症肺炎患儿往往有低氧血症表现,患儿发生低氧血症易引起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临床中应加强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监测,轻度缺氧表现为烦躁、精神萎靡,应及时给予鼻导管吸氧;重度缺氧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严重时出现惊厥等,应给予高流量头罩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以维持患儿呼吸功能[1]。

加强对危重患儿识别

急诊中危重患儿较多,本次调查中,危重症患儿569例,占39.62%(569/1436)。现代医学认为,护士提供紧急救助的决策对危重症患儿的存活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加强对危重患儿的识别,多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询问了解患儿病史等,以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正确性。同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救助,降低死亡率[2]。

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凶险、疾病发展较快。多数患儿起病急,原发疾病突然加重,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定期对已发生或存在潜在风险的医疗纠纷、死亡案例等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一旦患儿病情发生变化,需及时汇报,由临床医师、护士长、科主任等相关人员组织讨论,对诊治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寻找病情恶化的原因并及时给予相应措施解决。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儿科急诊的护理质量,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危重患儿的识别,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才能降低患儿死亡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文燕.儿科护士与急症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8): 120-122.

儿科护理病例第8篇

【关键词】新生儿;传染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00-01

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指的是没有家属陪护的新生儿病房。这种新的护理模式不受家属的干扰,对预防院内感染,方便医护人员集中精力治疗、护理新生儿,更好地观察病情变化都十分有利[1]。但传染病医院设立的新生儿病房,既要保证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护理,又要保证患儿免受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所以探讨传染病医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三O二医院在2011年12年成立了新生儿及NICU病房,现就我们的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传染病医院新生儿病房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科室的周围环境

新生儿病房地处传染病医院,兄弟科室、辅诊科室、后勤班组均收治、接触乙肝、丙肝、梅毒、艾滋、麻疹等患者,消毒隔离不严,容易导致患儿感染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1.2 收容患儿的病种多、病情复杂

收治患儿中,感染性疾病患儿所占的比例较大,建科来在收治的220例患儿中,梅毒母亲患儿7例,其中确诊梅毒的患儿2例;乙肝母亲患儿85例,其中HBsAg阳性患儿4例;丙肝母亲患儿4例,其中抗HCV阳性患儿2例。

1.3 护理人员资质年轻、缺乏工作经验

科室为新开科室,护理人员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而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具有难度高、技术要求精、风险系数大、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导致了科室的人员状况和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4 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多

在收治的220例患儿中,

1.5 PICC的应用

静脉高营养液的脂肪乳剂可使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受抑制,使细菌与真菌容易在脂肪乳剂中生长,导致细菌定植[2]。

1.6 机械通气增加感染的几率

由于操作不遵守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水陷阱凝聚液的污染,患儿自身口腔繁殖菌下行均会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预防气道感染,能有效的提高机械通气患儿的存活率。

1.7 设备、设施因素

新生儿暖箱、辐射台、监护仪、呼吸机等相关设备长期使用需要定期检测维护,使用前是否进行培训或按操作规程操作等导致的不安全因素,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伤害[4];抢救器械是否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势必严重影响抢救工作。

1.8 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成熟

科室从2011年12年成立,2012年1月正式接诊患儿,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但毕竟使用时间有限,管理机制需要在实践的长河中接受考验。

1.9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加上新生儿科没有家属的监督,护理人员难免思想上会松懈,没有严格的慎独精神,容易出现差错事故,而现代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刚出生的患儿极其疼爱,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达到不且实际的程度,医务人员言语不慎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对策

2.1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科室工作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戴好帽子、口罩,穿着专用工作服和拖鞋方能进入新生儿科;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本室;允许进入本室的外来人员服从指挥,衣帽整齐,洗手后方可进入;新生儿护理工作应有很强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严格执行手消毒制度。

2.2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对科室护士进行NICU专业相关的理论授课、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改进护理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使其发挥最大潜力、提高工作质量[5]。

2.3 尽量减少操作,避免医源性失血和感染

协调好医护合作,能够集中和合并的抽血、输液等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医源性失血和预防感染,对早产儿要警惕感染的存在,抗生素的使用宜适当放宽[2]。

2.4 严格无菌技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

固定PICC导管日常维护的护士,进行PICC导管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无菌技术操作和观念的培训;加强对PICC导管使用的环节质量控制,预防感染的发生;换膜时进行穿刺局部的细菌培养,及时发现感染征兆。

2.5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5.1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手段,气道管理及预防感染是极其重要环节[3],是取得抢救成功的关键。

2.5.2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核心,密切观察呼吸机各项参数及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进行有效的气道冲洗、翻身、拍背、吸痰对维持呼吸道畅通,确保机械通气效果。

2.5.3气道冲洗及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彻底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及附件,及时清除冷凝液,定时更换或添加气道湿化水,尽可能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儿存活率。

2.6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保养

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专人负责制度;定期检测维护;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加强仪器的保管与存放:要求科室所有人员自觉做到仪器使用后、清洁消毒后及时放回原位,方便下次使用;抢救器械处于功能完好状态;急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不能随便移动位置[7],从而保证抢救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7 学习法律相关知识,不断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传授规避法律责任的技巧,保护护理人员和减少医疗纠纷。

3 讨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原发病的危重程度、NICU监护技术(静脉高营养液的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等)的应用以及患儿病房密度过大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是发生新生儿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直接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因此,预防院内感染是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管理的重点,而传染病医院的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更应该加强消毒隔离,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上,保证患儿免受各种传染病的感染,使患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霞.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313-314

[2] 苏绍玉,李凡,胡艳玲.高危新生儿院内血行感染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6-57

[3] 植玄娇.小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5):103-104

[4] 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133-134

[5] 杨凤涛,尤小丽,董玉红.规范化培训在NICU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81-38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