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护理病例

儿科护理病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08:49:57

儿科护理病例

第1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第2篇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疫情;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传染性极强,若控制不当,极易引发流行性疫情。该病的发患者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我院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管理方法,有效控制了疫情,避免手足口病大流行,全部114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出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114例病例均为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疱疹或溃疡,符合2010年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男69例,女45例,年龄2个月~8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1~13d,平均病程(5.6±3.7)d。其中6例合并有肺炎,9例合并有脑炎。所有患儿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及对症治疗,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1.2方法

1.2.1强化意识,迅速应对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极强,极易发展成大面积流行性疫情,因此平时应加强防控意识,不断完善医院管理体系,确保在疾病暴发时,能迅速反应,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及时有效地救治染病患者。我院在收治手足口患者较多,且地点分布较为密集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设立手足口病病区,并成立疫情防控小组,由院领导亲自带队,抽调各科室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组,调动各部门资源,统一协调工作,做到井然有序,确保救治护理工作能够迅速运转起来。

1.2.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在不影响各科室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从中抽调护士人数应按照国家针对流行性感染疾病的护理规定,确保病区中病床与护士之比达到1:0.6,指定其中有儿科工作经验同时业务能力强的护士担任护士组组长,负责安排指导护理工作,全面配合主任医师的救治工作。在疾病高发时期,本着"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职业道德准则,病区所有工作人员应尽量减少休息、休假时间,随时待命,确保医护工作良好运转。

1.2.3强化疾病相关知识培训 由于护士是由各科室抽调,多数对于手足口病了解不足,为此护士长应配合感染科对病区所有医务人员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应急培训,其中消毒隔离防护和护理部分内容尤为重要,应详细讲解,提升传染病的防控水平,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相应的一般护理和急救操作。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分发到个人,定期组织学习,确保每位医务人员能正确执行各项医护工作。

1.2.4优化就诊流程 疫情突发期间,儿科各门诊就诊人数剧增,极易发生交叉感染,为确保手足口病患儿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特优化就诊流程,成立独立的发热门诊,指派专人进行预诊、分诊、导诊工作,避免就医混乱,保证所有患儿能够及时就诊,及早得到治疗。

1.2.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避免交叉感染,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安排在病区病房内,病房定期进行通风换气,确保温湿度适宜,整个病区3次/d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与患儿接触前,应严格消毒,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安排专人处理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受到污染的物品。严格控制人员出入,禁止探视,患儿症状完全消失15d方可解除隔离。

2结果

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所有114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无1例患儿发生护理并发症,取得疗效显著。住院时间4~9 d,平均住院时间(6.8±2.3)d。

3讨论

手足口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因此该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对于防止疫情扩散、确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我院通过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充分调动各科室资源,通力合作,认真做好防控、救治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所有114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出现1例护理并发症及医疗差错。总之,应对手足口病类似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注重平时的防控意识,做好应急预案,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在手足口病暴发期间,能够协调、管理好各方人力和资源,保证救治护理质量[1-3]。

参考文献:

[1]路宏昌,韩世发,李立,等.临夏州2008年夏季儿童住院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1046-1048.

第3篇

潜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就提出了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很多没有表面特定的某一个器官明显的衰竭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的被关于以及治疗会使得病情集聚发展甚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是出现危重病请最多的一个科室,其中儿童急诊的潜在危重病的发生几率要远比成年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儿童并不善于表达甚至很多低龄儿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向医生进行反馈,医生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各类仪器检测以及对家长的询问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这样的确诊使得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死亡几率不断上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儿科建立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儿科急诊潜在为重并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1.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1.1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

儿科急诊人数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流行病的趋势而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其每日儿科就诊的人数会达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仅仅凭借患儿家长的主诉和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难对潜在危重病花儿进行甄别,所以这也成为了儿科预检分诊的难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院在近几年根据我院儿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这一流程我们简称为PAT,其具体安排如图1

1.2 使用儿科预检评估法则

儿科遇见评估法则是一种对患儿进行快速评估的方式,其步骤是首先由急诊的分诊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病情询问和病史询问等等,在询问其间护士应当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对患儿本身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迅速的评估,从而确定患儿的紧急程度。其次,护士还需要对患儿的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和眼神、哭声与活动力和皮肤温度来对患儿本身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在根据护士自身的判断对患儿进行危重、急诊和亚急诊和非急诊的分诊,一旦发现危重患儿就要第一时间利用绿色通道将患儿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1.3 对患儿在候诊期间的安全进行保障

由于儿科急诊的繁忙性导致了许多患儿即使情况较为紧急但是却依旧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这就使得患儿很可能在候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使得其发生危重病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诊患儿会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恶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患儿的候诊安全进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诊护士巡视候诊区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来提升就诊的紧急程度,并且在巡诊期间护士应当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在交谈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长对患儿的高度熟悉来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患儿的患病程度进行判断。

2.结果

在实行了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即PAT后,我院从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发现了9例爆发性心肌炎以及肠道病毒69例,重症感染9例,脑膜炎3例,重型小儿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医疗纠纷,与未实施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前的医疗纠纷案例相比总共减少了11起医疗纠纷,儿科死亡人数也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3.讨论

我们在对急诊儿科潜在危重病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下的几个问题进行重视,其中包括了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例的重视,对急诊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搭建潜在危重病患儿诊治经验平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3.1 对儿科急诊少见的特殊病例进行重视

在儿科急诊当中有着许多罕见的病例出现,这些病例大多数都是高危或者是潜在高危的病例,医护人员由于经验所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例如曾经出现过一个患儿在进行就诊时家长的主诉是强烈的呕吐,在对其进行急诊分诊后患儿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进入了深度的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是极大的,而患儿的呼吸也必须依靠于机械通气,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协商经同意给患儿进行了脑部CT,其CT结果显示患儿脑内存在肿瘤,由于压迫了脑神经才出现了呕吐以及昏迷症状,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诊处理方式处理很可能被判定为胃肠道疾病,从而对患儿的病情造成了延误,这极有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并且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3.2 对儿科急诊的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提升

儿科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对于发现潜在危重病患儿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患儿的疾病发展并不与医学理论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护士不能单纯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主观判断,还应当注意对患儿的脸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温度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预见性的判断,从而减少由于“纸上谈兵”而造成的患儿病情误判。并且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发现病情后再进行抢救的方式,应当防患于问然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使患儿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急\医护团队应当经常一起交流相关的经验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得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3.3 建立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救治经验共享平台

儿科急诊由于罕见及特殊病例较多,所以单纯依靠书本的医学知识来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当与其他医院一同大家一个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治疗经验共享平台,将各大医院救治的特殊罕见患儿病例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使的急诊护士能够了解更多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特征,使得潜在危重病患儿被发现的几率增加。

4.结论

通过对医院儿科急诊采用PAT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潜在危重病患儿漏诊的几率从而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减少患儿死亡率和医疗纠纷,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种应当广泛进行推广的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滨城.对急诊医学的再认识.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166.

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9-02

同其他护理有所不同的是,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心灵较为脆弱,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对其心理加以关注和护理[1]。此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健全因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使得儿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其中尤以护理过程中潜在在不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2]。本文笔者便针对儿科护理中潜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通过找出其不安全因素的主要诱因,最终找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共68例。其中男孩有37例,女孩有31例,年龄区间为2岁至10岁,平均年龄为(5.37±2.14)岁。在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中,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有10例,因循环系统出现疾病而住院的患儿共12例,另外有24例患儿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以及22例患儿因精神系统疾病住院。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8例患儿的在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患儿相应的护理反应对其不安全因素产生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根据对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患儿自身以及护理人员工作两方面因素构成,除此之外,院方的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同样容易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引发一定的不安全事件[3]。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根据上表中所得出的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类对68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通过对症下药给予患儿相应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得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8例患儿最终均得以痊愈出院。

表 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根据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相关方面的文献报道来看,在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儿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患儿由于心灵较为脆弱,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面对自己的疾病而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便使护理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4-5]。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心智尚未健全,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便加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过于担心而对正常的护理干预工作进行干涉,从而也对儿科护理中患儿的安全因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像。

其次便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缺乏一定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以至于护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对患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距离来说,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某些护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68例患儿护理中,有6例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发生了医疗药物以及器械误用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疾病治疗。此外,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够,本次研究中有4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治疗时面临患儿的恐惧抵触而无从下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5.88%。

再次便是由于院方所提供的医疗设备以及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对患儿的护理安全所产生的影像。医院病房的设置是否合理,病床上是否针对患儿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围栏以防止患儿从病床上滚落以及病房的卫生清洁是否到位,是否会有病菌感染到免疫力较差的患儿[6]。至于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则由于一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沟通困难,以至于误导护理人员给予错误的护理干预治疗。

3.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通过施行以下措施使得68例护理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均得以顺利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干预对策介绍如下。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着重对其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的效果。其次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多多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对患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健康教育的常识以获得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同时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便是在保证为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的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通过多多和患儿接触以获得其的喜欢和信赖,在和患儿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其心理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护理[7-8]。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应当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生理心理情况给予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2):273.

[2]石塔芹.儿童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02):185-186.

[3]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52(03):287.

[4]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3):117.

[5]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9(01):215.

[6]董波,孙晓萍,沙影丽,王宏.医疗服务中儿科护理人员常见不安全因素剖析与防范[J].吉林医学.2009,52(08):739-740.

第5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理护理;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以来收住的468例患儿,年龄14岁以下,病种包括小儿肾病综合征38例,小儿肺炎300例,腹泻19例,新生儿78例,其它33例。全部病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施与整体护理。

2护理体会

2.1重视患儿和家属的行为角色转变: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经常受家长宠爱, 多有任性、好动、爱哭、娇气等特点, 加之疾病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又从熟悉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 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 面对医生和护士穿着白色工作服, 大部分患儿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疑虑, 针对儿童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 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儿科病房走廊悬挂一些卡通画, 或儿童喜欢看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画, 使住院患儿产生好奇感, 进而消除他们的陌生恐惧心理。多数儿童喜欢明亮的颜色, 因此, 将儿科病房墙面粉刷成淡粉色, 儿科护士选用淡绿、淡蓝色服装, 病房内配备的被服、窗帘等用品装饰有小动物、花草等图案, 让患儿在病室如同在家里一样舒适、温馨。儿科推出24h 陪护, 病房设立单间, 实现病房家庭化, 满足了患儿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了治疗和护理效果, 缩短了住院日。

2.2培养护士语言沟通技巧:人际交往、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也影响治疗效果。我们给患儿治疗护理时,多说鼓励性的话,边操作边讲故事以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我们还通过手势、表情、触摸、拥抱患儿等方式建立护患感情交流,使患儿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住院环境,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针对儿童情绪易感染的特点,我们以一些年龄较大,有一些号召力的患儿为重点,对他们给予鼓励,由他们带动整个病房的气氛,促使其它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

2.3掌握好患儿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疾病的不同,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也不同。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唯一的表示就是"哭"。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分析哭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如:给患儿输液后哭闹,经详细检查没发现异常,就让家属在不牵扯动输液管拨出的情况下,轻轻抱起患儿哄着玩。对于幼儿,由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医院,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已经习惯了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因此,心理状态由轻松变得紧张、恐惧,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同时,我们护理要针对性地启发、诱导他们一块做游戏,学习讲故事等,消除他们对医院及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治疗、检查、尽早康复。

2.4儿科护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儿科护士同家属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上,特别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时穿刺一次不成功,家属就产生紧张情绪,使护士的心情更加紧张,穿刺成功率降低,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心理稳定因素对于静脉穿刺成功率有直接影响。所以,儿科护士不仅对病人要有饱满的热情,还必须在操作中有过硬的基本功,使自己有坚韧不拨的意志,调节支配行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2.5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现在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转化为病儿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如针对家长刚人院时的焦虑心情,我们首先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并对主管医生、护士进行介绍,让家长尽早熟悉环境,我们还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介绍病情、介绍治疗护理措施,如高热时怎样护理,怎样喂奶,怎样喂药,怎样翻身等。饮食护理:给家长讲解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等。家长有时对因疾病预后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就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后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3总结

在儿科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 全面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 耐心周到, 细致入微的"人性"护理, 温馨舒适的家庭化病房。"一针见血"的操作技术, 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实现了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不仅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使我院护理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更提高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质量, 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使患者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2]Daleen Aragon. The effects of harp music in vascular and thoracicsurgical patientsJ . Alternative Thera 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2002 ,8 (5) :52 - 60.

[3]刘晓红, 周秀华. 护士职业的人格特征研究[ J] . 心理科学, 1995, 18( 1) : 20.

[4]马立平,王颍,王洪涛.儿童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60.

第6篇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住院患儿;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是近几年倡导的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息分享、参与、合作[1],特征是建立患儿家庭和照顾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传递健康信息[2],因此了解患儿及家长的服务需求是开展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的基础,我们对233例儿内科住院患儿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不同的患儿在整个住院期间各个环节点不同方面的服务期望,以便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33例住院患儿及其陪护家长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25例,女108例;1个月~1年93例,1~3年78例,3年以上62例;病重12例,一级护理63例,二级护理158例;呼吸系统疾病119例,神经系统疾病31例,消化系统疾病43例,其它系统疾病40例。233例患儿陪护家长基本信息:患儿父母陪护172例,祖父母外祖父母陪护34例,其它人员陪护27例;陪护家长学历:初中及以下文化104例,高中及专科88例,本科及以上41例。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儿家庭护理服务需求访谈调查表,内容包括患儿从入院至出院整个住院过程各个环节点,如办理入院、办理出院、生命体征测量、各项护理及各种治疗操作、各项辅助检查等等的服务环节,在护理操作、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知情告知、主动及时处置等6方面58个项目,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a为0.87。由3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对233例患儿及其陪护家长(有理解及表达能力的患儿由患儿及其陪护家长共同完成,无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由患儿陪护家长完成)在病区接待室,根据似定的访谈调查表采用半开放式一对一的访谈,了解患儿及家长在患儿整个住院期间各个环节点在以上6个方面58个项目的服务需求,每个项目根据需求程度分为:需要、不需要等2个级别,由患儿及家长表达需要程度,访谈护士指导填写调查表。每位患儿约需30~50min,共访谈233例,有效调查表233份,有效率100%。全部数据采用SPSS软件13.0进行录入及统计。根据患儿的不同属性分组对每个指标进行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患儿住院期间在各个环节点在护理操作、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知情告知、主动及时处置等6方面58个项目的服务需求中,总需求在80%以上的共32项。其中在护理操作方面的服务要求前3位分别是操作安全、操作一次成功、操作时家长知道怎样配合均在95.5%以上;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如何减少再次发病、用药知识、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正确均在86.2%以上;服务态度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鼓励患儿并主动与患儿交谈、关心体贴患儿、主动介绍自己均在83.6%以上;环境设施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每间病房有卫生间并且用水方便,病房有电视,病床有护栏均在82.7%以上;知情告知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分别是告知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告知检查的结果及该项检查的正常值,告知患儿病情均在89.8%以上;主动及时处置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护士主动巡视患儿,护士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当患儿有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均在93.1%以上。

2.2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住院经历、不同付费方式、不同陪护护理服务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共有17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比较见表1~表5。

3 讨论

3.1本次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住院的各个环节点在6个方面58个项目中,服务需求在80.0%的项目有32项,说明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与苏颖报道一致[3]。在护理操作方面,李爱兰[4]把安全放在首位,本调查结果也显示,95.5%的患儿及家长要求操作安全、操作一次成功、操作时家长知道怎样配合,说明家长把安全放在首位,本访谈调查显示,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方面有86.2%患儿及家长希望从医护人员中获取如何减少再次发病、用药知识、哪种有利于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患儿及家长对服务态度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只是要求护士微笑服务,而是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3.6%患儿家长要求护士鼓励患儿并主动与患儿交谈、关心体贴患儿并且主动介绍自己;环境设施方面要求每间病房配有卫生间并且用水方便,病房有电视,病床有护栏等基本要求;89.8%患儿家长要求告知检查的结果及该项检查的正常值,告知患儿病情,因此护士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些信息告知家长。尊重患儿,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分享患儿疾病相关信息,患儿及家长主动参与患儿治疗方案的制订,医患共同合作为患儿的健康服务,这些均符合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主动及时处置方面护理服务需求前3位是护士主动巡视患儿,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当患儿有需求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3.2患儿住院期间不同的个体对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表1显示,不同年龄的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需求不同,年龄越小越需要进行饮食指导,因为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5],因此家长需要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的要求1个月~1年组>1~3年组>3年组(χ2=11.296,P=0.004)。同时患儿住院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年龄越小需准备的生活物品越多,家长越关注住院时需要准备的物品,也更需求住单间,相反年龄稍大的患儿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活动范围增加,他们更喜欢和年龄相似的患儿一起住一间病房,他们对病房需要娱乐场所也强烈。

表2显示,不同病情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对于病情重的患儿住单间、告知住院费用、尽快办理入院,对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有更强烈的服务需求,病危组>一级护理组>二级护理组(P

表3显示,不同住院经历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也存在差异,无住院经历的患儿家长比有住院经历的患儿家长的服务需要多,与杜云海等[6]报道一致,两组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显示,不同付费方式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对于自费的住院患儿,由于费用全部由家庭支出,家长对费用的关注比费用可以报销全部或部分的患儿来说更强烈,与万长秀[7]报道一致。

不同文化程度陪护的住院患儿护理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表5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陪护家长有63.4%需要对健康宣教资料完整成册,便于他们系统的阅读,68.3%陪护家长要求操作不成功时适当道歉,本科及以上学历组均比别两组要求高,而对于初中及以下人员更需要进行饮食指导。

综上所述住院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不同的患儿及陪护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个体不同给与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更好的满足患儿及患儿家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戎艳鸣,楼建华,红.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5,12(5):29-32.

[2]陈建军,张大华,马秀芝."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12-14.

[3]苏颖,李素芳,郑群,等.基于kano模式的儿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属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2-54.

[4]李爱兰.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发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42-43.

[5]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

第7篇

1临床资料

66例均为我科室就诊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1例,女25例,12例年龄3岁以下,27例3~5岁,11例6~8岁,16例8岁以上,平均年龄(3.8±1.7)岁。肾炎性肾病16例,单纯性肾病50例。患儿多表现出全身水肿,下肢、颜面部水肿明显,晨起时头部、眼睑水肿明显,尿量较平时减少,颜色较深。住院天数16~68d,平均(34.6±6.2)d。院内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临床缓解34例,好转29例,无效3例。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卫生清洁、空气新鲜。常规监测HR、BR、R。空腹测体重1次/d,以评估24h液体出入量。腹水严重的患儿晨起时测其腹围,指导腹水严重的患儿采用半卧位,协助患儿大小便。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每日病室巡视多次,观察患儿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医生。

2.2防感染护理措施 患儿长期患病,蛋白营养不足,抵抗力差,易诱发感染,不利于疾病康复。预防感染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2]。①病室注意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②严格病室消毒。紫外线照射病室消毒至少2次/d。③保持口腔卫生。三餐饭后漱口,每日晨起、睡前刷牙。④注意皮肤卫生。及时更换内衣内裤,定时擦浴,保持皮肤清洁。⑤)医护过程中防止医源性感染,治疗操作应严格无菌,同时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尽量避免外界接触患儿。⑥对于重度水肿的患儿,应减少肌肉注射,避免引起针口处感染。⑦避免感冒[3]。夏天注意防暑,冬天注意保暖。⑧阴囊水肿的患儿,可适当抬高患处,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4],侧卧时,可在两腿间垫放一软枕头,避免压迫。⑨眼睑水肿患儿,可适当抬高头部,用棉球蘸生理盐水擦拭。

2.3心理护理 由于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患儿家长普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5],这是护理人员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倾听家长的内心感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让家长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护理常识,明白药物引起的体态改变会在在停药后可慢慢消失,自行恢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家长督促孩子按时按量服药的主动性。

2.4饮食护理 不合理的饮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6]。①饮食应以低盐饮食为主,食盐摄入过多会造成水钠潴留,进一步损害肾脏。②要多吃水果、蔬菜等,少食高蛋白食物。③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高维生素食物,注意补充钙、铁、锌、叶酸等。④鼓励少食多餐,避免油炸食物。

2.5防止压疮 水肿会导致患儿皮肤变薄,不少患儿在患病期间喜卧床,常导致皮肤血液供应不足,皮肤擦破而继发感染,容易发生压疮。患儿卧床休息时,应指导患儿经常变换,避免皮肤受压过久。同时要注意皮肤表面的清洁,保持床单的平整,及时清除床单褶皱,清理床面上的食物碎屑等。避免皮肤破损,如果皮肤破溃,要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湿傅1:50000呋喃西林。

2.6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利尿剂的应用会导致患儿尿量与平时有较大差异,要注意观察患儿尿量,注意尿的颜色,作好记录,以供医生调整利尿剂用量。发现尿量大于2000ml时,要防止患儿脱水。应用激素后,应监测血压,观察消化道症状,注意是否有胃痛、呕吐及黑便反生。如果应用免疫抑制剂,一定要定期复查血常规[7]。

2.7出院指导 给予日常生活指导,告诫家长,注意患儿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伤风,生活要有规律,按时按量服药,限制运动,避免劳累,按时到医院复查,生活中发现异常及时就诊等。

提高护理舒适度,减轻患儿病痛,是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8]。护理人员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激素,防止感染,并和患儿家长保持有效沟通,使其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合理安排饮食,劳逸结合,一定能有效减轻患儿痛苦,预防肾病综合征的复发[9],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管丽蓉,肖小冰.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低钠血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59-60.

[2]吴云芳.肾病综合征的复发原因及护理对策[J].成都医药,2002,28(4):234-235.

[3]刘玉香,张纯英,张国玲,等.肾病综合征的复发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19-220.

[4]何文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680-681.

[5]李小兰,祝国顺,李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对策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203-204.

[6]张碧丽,张,王文红,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8):746-747.

[7]孙红梅,李军石,朱丹.小儿肾病综合征63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8):1020

第8篇

【关键词】新生儿;传染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00-01

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指的是没有家属陪护的新生儿病房。这种新的护理模式不受家属的干扰,对预防院内感染,方便医护人员集中精力治疗、护理新生儿,更好地观察病情变化都十分有利[1]。但传染病医院设立的新生儿病房,既要保证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护理,又要保证患儿免受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所以探讨传染病医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三O二医院在2011年12年成立了新生儿及NICU病房,现就我们的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传染病医院新生儿病房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科室的周围环境

新生儿病房地处传染病医院,兄弟科室、辅诊科室、后勤班组均收治、接触乙肝、丙肝、梅毒、艾滋、麻疹等患者,消毒隔离不严,容易导致患儿感染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1.2 收容患儿的病种多、病情复杂

收治患儿中,感染性疾病患儿所占的比例较大,建科来在收治的220例患儿中,梅毒母亲患儿7例,其中确诊梅毒的患儿2例;乙肝母亲患儿85例,其中HBsAg阳性患儿4例;丙肝母亲患儿4例,其中抗HCV阳性患儿2例。

1.3 护理人员资质年轻、缺乏工作经验

科室为新开科室,护理人员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而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具有难度高、技术要求精、风险系数大、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导致了科室的人员状况和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4 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多

在收治的220例患儿中,

1.5 PICC的应用

静脉高营养液的脂肪乳剂可使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受抑制,使细菌与真菌容易在脂肪乳剂中生长,导致细菌定植[2]。

1.6 机械通气增加感染的几率

由于操作不遵守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水陷阱凝聚液的污染,患儿自身口腔繁殖菌下行均会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预防气道感染,能有效的提高机械通气患儿的存活率。

1.7 设备、设施因素

新生儿暖箱、辐射台、监护仪、呼吸机等相关设备长期使用需要定期检测维护,使用前是否进行培训或按操作规程操作等导致的不安全因素,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伤害[4];抢救器械是否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势必严重影响抢救工作。

1.8 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成熟

科室从2011年12年成立,2012年1月正式接诊患儿,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但毕竟使用时间有限,管理机制需要在实践的长河中接受考验。

1.9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加上新生儿科没有家属的监督,护理人员难免思想上会松懈,没有严格的慎独精神,容易出现差错事故,而现代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刚出生的患儿极其疼爱,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达到不且实际的程度,医务人员言语不慎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对策

2.1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科室工作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戴好帽子、口罩,穿着专用工作服和拖鞋方能进入新生儿科;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本室;允许进入本室的外来人员服从指挥,衣帽整齐,洗手后方可进入;新生儿护理工作应有很强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严格执行手消毒制度。

2.2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对科室护士进行NICU专业相关的理论授课、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改进护理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使其发挥最大潜力、提高工作质量[5]。

2.3 尽量减少操作,避免医源性失血和感染

协调好医护合作,能够集中和合并的抽血、输液等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医源性失血和预防感染,对早产儿要警惕感染的存在,抗生素的使用宜适当放宽[2]。

2.4 严格无菌技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

固定PICC导管日常维护的护士,进行PICC导管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无菌技术操作和观念的培训;加强对PICC导管使用的环节质量控制,预防感染的发生;换膜时进行穿刺局部的细菌培养,及时发现感染征兆。

2.5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5.1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手段,气道管理及预防感染是极其重要环节[3],是取得抢救成功的关键。

2.5.2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核心,密切观察呼吸机各项参数及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进行有效的气道冲洗、翻身、拍背、吸痰对维持呼吸道畅通,确保机械通气效果。

2.5.3气道冲洗及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彻底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及附件,及时清除冷凝液,定时更换或添加气道湿化水,尽可能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儿存活率。

2.6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保养

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专人负责制度;定期检测维护;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加强仪器的保管与存放:要求科室所有人员自觉做到仪器使用后、清洁消毒后及时放回原位,方便下次使用;抢救器械处于功能完好状态;急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不能随便移动位置[7],从而保证抢救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7 学习法律相关知识,不断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传授规避法律责任的技巧,保护护理人员和减少医疗纠纷。

3 讨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原发病的危重程度、NICU监护技术(静脉高营养液的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等)的应用以及患儿病房密度过大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是发生新生儿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直接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因此,预防院内感染是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管理的重点,而传染病医院的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更应该加强消毒隔离,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上,保证患儿免受各种传染病的感染,使患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霞.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313-314

[2] 苏绍玉,李凡,胡艳玲.高危新生儿院内血行感染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6-57

[3] 植玄娇.小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5):103-104

[4] 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133-134

[5] 杨凤涛,尤小丽,董玉红.规范化培训在NICU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