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

儿科医学课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24

儿科医学课程

儿科医学课程第1篇

我国的儿科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有些医 学院曾设有独立的儿科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 儿科临床医师。后随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至20世纪末,儿科学专业逐渐被取消,而将其归入 临床医疗专业0。长期以来,儿科学专业领域在研 究“中国儿科医师匮乏”的原因时,多将侧重点集中 于对整个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对 自身儿科学医学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渥太华医学院中,儿科学的知识传授,将涵盖 儿科护理专业、儿科皮肤科专业、儿科眼科专业、儿 科药理学专业、儿外科专业和儿科五官科专业等所 有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领域。通过这样的培养, 医学生会对儿科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兴趣 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关注儿科专 业,进而选择儿科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最终 能够成为儿科医师的医学生而言,全面的儿科学知 识更是他们最终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牢固基石。

儿科医学课程第2篇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 断调整,儿科的教学任务逐渐加大,生物教学资源的 馈乏日见突出,建立和完善儿科学资源库是一个缓 解矛盾的好方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但有利于教 学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内 容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前者指的是教师和教 辅人员;后者指的是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多媒体教 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的设备等软硬件建设。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建立 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教学风气,是教师队 伍建设的基础。我院儿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 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了检查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授 课水平和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常年聘请既有丰富 教学经验又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老专家、教授们担 任教学质量督导团成员,不定期地随堂听课,课后进 行讲评,给年轻教师予以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授课水 平;院内还规定,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必 要考核条件;科内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申报 教学课题、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改革,定期评出先 进教师,为大家演示指导,并对优秀教师予嘉奖、优 先晋级等奖励,由此建立良好的教学风气,教学态度 端正认真,勇于革新教学方式。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基本保证。目前我科共有博 士生导师7人,45岁以下教师士所占比例高达 77.5%,能满足学校对长年制教育的发展定位;在职 教授均能为本科生和七年制医学班学生授课,授课 率达100%;教授承担的理论授课学时数占全体教 师承担的理论授课学时数的比例大于60.0%,其中 正教授的比例大于38.0%;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毕业前5年无理论课授课任务,主要是熟悉临床工 作,掌握操作技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5年后,采用 阶梯式培养方式,即先给成人教育学生授课,逐渐过 渡到给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班及七年制医学班 授课,而且授课前必须进行集体备课、试讲,有经验 的老教师提出意见,予以指导,以老带新,传、帮、带。

2 加强教材与辅助教材

    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进行教学的基 本工具,能够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思想 和观念的更新。教材建设是深入教材改革、提高教 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我科专家主编或参加编写各类教 材20余部。其中主要教材有:参编第1〜3版《小儿 内科学》、第1〜6版《儿科学》,主编第1版统编七 年制和长年制教材《儿科学》等全国统编教材。还 主编《现代儿科学英语精要》等英文教材,作为双语 教学的教材使用,对临床医学生和年轻儿科医生熟 悉和积累儿科专业英语词汇,提高阅读医学专业英 语文章的水平,提高专业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医 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配合医学教材的使 用,我们还将临床典型的病例予以总结和分析,编写 了一些辅助教材,如《临床病例诊治演习》、《症状 鉴别诊断学》等,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开展了以问 题为中心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 法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新编写PBL 教材的问题[1],这些辅助教材无疑在我们的PBL教 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参考价值。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主体是大量的教学资源。我校儿 科学系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4大儿科系之一,现有 6个病房,9个专业及2个急救中心(NICU和 PICU),240张病床,年收治病人约6 500人次,年门 诊量为20〜30万人次,是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 儿科之一,我院儿科规模大、病床多、病种全等丰富 的实践教学资源,均为儿科的教学建设奠定了雄厚 的基础。但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医疗环境的 影响,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当 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 教育,改革传统教学的手段,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和空 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目前教育技术面临 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教育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信 息化、网络化的一个转变[3]。

2005年,我们依托已经开发的中国医科大学盛 京医院网站,建立儿科网页,搭建儿科学精品课程管 理平台,初步完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我们 收集上载大量的相关资源,主要有①文本库:收集儿 科学各专业的电子教案;各层次医学生的教学大纲 及实习指导;临床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常用的操作 常规;习题库等。采用Word文件格式,可以进行段 落和/或全篇拷贝。②多媒体课件库:根据教学大纲 分别制作中文和英文教学的授课课件。采用Pow¬erPoint 文件格式,可以在网上直接查看。③视频教 材库:录制部分章节的授课录像。采用流媒体技术, 可在网上即时点击播放。通过资源库的建立,教师、 学生、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均可以通过院内局域网 或与Internet连接的计算机上获得资源库信息,实 现远距离传输,满足目前儿科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的需求,为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从事教学研 究提供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作为年轻 医师和进修医师临床培训的辅导站,为医学工作者 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一个理想的医学信息网站,进而 也推动了我院儿科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事业的发 展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 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建设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能大大提高教学质 量,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必备的条件。院内拥有 全套网络设备,电子阅览室,师生可上网共享资源。 每病房至少配有6台电脑,儿科还自购多台台式电 脑和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数码相机和摄像 机、复印机等。儿科独立拥有1间实习教室,内配有 整套可供实习应用的电视录像转播系统,方便课间 实习、生产实习同学利用。另有多功能学术活动室 一个,内设投影系统并与医院影像诊断PAC系统相 连,为讲座、病历讨论及出科考试答辩等活动提供了 场地,同时活动室里还收藏大量儿科学及相关基础 医学图书,20多种中外文医学期刊,购买的视频教 材、录音带心脏杂音或心音的听诊),录制业务学 习小讲座的授课录像以及重要的临床操作过程的录 像等,可以充分满足实习和临床教学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建设, 我院儿科学 于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选参加国家 级精品课程的评选,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 段已显单调,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培养跨世纪合 格的医学人才的需要,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PBL”教学、“启发式”教学、整合式教学等教学方 法,收效甚佳,与此同时,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 了许多新课题:教师需求量大,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 间投入,如何构建PBL教材和整合教材,制作PBL 病例和录像来弥补PBL网络图书资源缺乏的问题 等。教学评估等环节管理,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实践, 形成了一支不仅具有过硬专业知识,而且懂教育理 论和教学方法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骨 干教师38人,其士生导师6人,硕士导师16 人。组成结构为:知识结构:博士 18人占47.4%), 硕士 19人占50.0%),本科1人占2.6%);年龄 结构:35岁以下教师5人,35〜50岁的24人,50岁 以上9人;职称结构:教授/主任医师14人,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人, 讲师/主治医师5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级职称 授课学时数所占比例达90%,高级职称人员实践 教学学时数所占比例达70%以上。

儿科医学课程第3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一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某种情绪色彩的、或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为主体的具体场景,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案例、理解角色,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技能、心境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关键与核心就是放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情境与情景意思相近。《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情境的: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可见,情境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可以看到的、可以感知的。

我国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对人的教育功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先生主张“相机教学”。所谓“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各种情境因素,对学生开展各种因地适宜的情真意切的教育。我国古代文献《列女传》中曾经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孟母作为孟子的母亲,早早认识到环境对儿子孟子成长的影响,通过三次搬家,给孟子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原有家庭周边环境对孟子不良的学习干扰和生活干扰。

那么情境与教学法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传统的讲授法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需要环境设置,只需要一个老师、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或者只需要一个老师、一个PPT课件。采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教学由于不需要环境设置,学生们无法产生有效的联想、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而采用情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由于课堂需要环境设置,我们的学生在环境中的得到感悟、在环境得到体会、在环境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效果明显并且非常有效。

二、儿科教学概述

1.儿科学科的认识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是一门二级学科。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从胎儿开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因此,我们认为儿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与发育规律、有效提高小儿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与质量的医学科学。

儿科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其生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和相关疾病的防治。目前,儿科通过研究方向细分,可以划分为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方向。

儿科专业有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同时,需要知道的是,儿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主要有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

儿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培养能掌握儿科科学、拥有丰富的儿科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儿童进行有效医疗服务的有创新能力的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医务工作人员和技师人才。

2.儿科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的儿科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方法与发达国家的儿科医学还有不少的差距。在我国,多数儿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以讲授法为主,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大量的儿科专业的学生依旧在被动接受教员的知识,学生正在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及思考的动力与能力。据笔者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如下:

(1)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元化。现阶段,我国许多医学学院还是采用了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没有采用其他教学模式作补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重视,因此使用这些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的老师较少,同时,对最新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应用也缺乏尝试。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较差。课堂的互动由于对信息技术运用不多等客观因素很难实行。

(2)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的主角是教师,现代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而不能代替学生成长和进步。传统的教育,让教师越教越能教、越来越熟练;而接受教育的学生却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生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来讨论与互动,老师作为指导者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而学生作为实施者进行课堂讨论和临床的判断。

(3)实践方法不当,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不佳。在我国,儿科专业的临床见习一般都是在实体医院完成。但是由于实体医院有实体医院的规定,因此儿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到的患者少之又少。这种更多靠自学、自我专研的“放羊式”的实践,对学生上岗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佳。

三、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由于儿科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一直都发挥的不是很好。为此笔者对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价值做了以下研究,现对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

选取40例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选择20例,女性选择20例,全部选择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学员进行分组,第一组为观察组、第二组为对照组,每组都是20个学生。研究要求,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学员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上均不具有差异性(P>0.05)。每组都安排2位教员来负责教学安排工作,同时,选择的两组教员,其在职称、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均不具有差异性(P>0.05)。其中,观察组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授课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2.研究方法

(1)对照组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对照组教员根据病种,对学员开展讲课活动。整体过程是先理论,再实习,最后是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设计。当学员们的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就被安排在医院儿科临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实习报告,同时开始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撰写,并做好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在对照组的教学安排中,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惑,均由学员自行解决,老师没有参与。

(2)观察组的教学设计与安排。首先,要做的是授课前的资料准备。教员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教学目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准备相关的病例,并围绕着这些相关病例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每堂课要讲解的病例与理论知识整理好并于课前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学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下发病例与理论相关的知识。其次,课堂设计。上课时,先采用SOAP格式引出病例,然后依照病人的客观资料、主观资料、评估、计划即PACD的方式向学员详细分析病人发病的原因是什么、发病机理是怎么样的、病人的症状表现、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法,随后进入学生分组讨论阶段,讨论的重点是围绕如何开展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最后,教员对学员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与总结,点评内容涉及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技巧、讨论的角度等,总结内容则主要包括病例诊断、病情控制方法,以及该疾病目前医学界最新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3.统计学分析结果

使用SPSS17.0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我们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我们采用率表示;同时,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我们采用成组设计t来进行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则采用c2来做检验,P

观察组学员该课程结束后儿科临床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是(86.5±4.5)分,

该成绩被认定为优良以上的成绩,对照组学员课程结束后儿科临床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73.4±5.5)分,该成绩被认定为良好以上的成绩。实践表明,两组学员临床考核成绩具有差异性(P

同时,实验还发现,观察组学员儿科得实操技能掌握率高达90%,而相应的对照组学员的儿科实操技能的掌握率则只有70%,两组学员对儿科实践技能掌握存在差异性(P

四、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

情境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在真实的环境中互动,该教学法把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融合在一起,重点突出在临床环境下的各种工作场景。情境教学法是在我们的学员进行了知识预备的前提下在模拟病房内开展教学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运用出来,解决课堂情境中出现的各类医疗问题,通过环境给予的那种医院实际工作的真实感,来提高学院临床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典型的儿科医疗情境训练,促进学员迅速掌握理论和实践的转化,掌握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从而有效缩短临床工作适应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儿科医疗的实践工作中。

2.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按部就班的讲授式课程往往让学员们打不起学习兴趣和精神。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设计,自然而然地把学员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里面,学员作为医生的责任感自然而然的产生,那种救死扶伤的内在的职业感让他们不敢懈怠、不敢分心、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师精心安排与设计的病例的分析与治疗中。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可以让我们的学员切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医者的责任以及医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3.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

情境的设置离不开大家的相互配合。在一个模拟的情境中,会有焦急的家长和亲属,也会需要有问题的护士以及需要来解决问题的医生。通过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学员们明显感觉到了自我的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自我沟通能力的提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理解更加到位,彼此的信任日益增进。这些都是一个好团队要具备的条件。

4.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员的临床评判能力

临床判断力是衡量一位医者水平的关键指标。临床判断需要医者大量的知识、经验与工作体会,是个复杂的判断过程和思考过程。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再现,能大大缩短培养医者临床判断能力、临床治疗体会的时间。通过不断的情境重复、再重复,学员在不断分析、判断、做决定的循环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关雪茹.高职儿科教学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J].河南医药信息,2002(15).

[2]肖建武.儿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体会[J].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2(05).

儿科医学课程第4篇

关键词:微课;儿童口腔医学;教学

1儿童口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小综合课,它涉及到口腔医学中的各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各大门类中都已经涉及,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整本书通讲,那么很多知识点就与其它课程重复,凸显不出儿童口腔的特色,加之教学大纲中给予儿童口腔医学的学时较少,重复讲授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明确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提炼出着重针对儿童的知识点,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进行教学。“微课”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特点,广州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2微课产生的概念和优势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的[1]。所谓“微课”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的组合[2]。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

要想把微课有效地融入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微课的特点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3.1微课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抽象的知识点

儿童口腔医学是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其口腔范围内之牙、牙列、颌及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其口腔疾病及畸形使之形成有健全功能的咀嚼器官。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且杂,理解起来抽象。例如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如果只用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显得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三维动画和视频图像来模拟连续的颌面部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形象地把生长特点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2微课教学实用性强

儿童口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操作技术,微课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观看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加深印象或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引导学生逐一找出要点都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3]。例如儿童局部麻醉这一节可以根据每个部位麻醉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制作微课视频,注射部位、深度、术者姿势清晰可见,学生还可以根据操作视频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明确的问题,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印象。另外,制作的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使情景再现,作为学生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增强自主选择性。

3.3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

传统教学中也有从网络上或其它渠道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然而很多都存在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年轻恒牙龋病可以进行以下具体设计:年轻恒牙特点—患龋特点—治疗要点(深龋病例操作注意事项)—小结(强调难点)。

3.4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和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

教师在微课的备课中能更深入地研究知识点,并且思考如何把知识点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促使教师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学习和修正,这都将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又是临床医师,碰到好的病例可以将资料以微课的方式及时与学生分享。在微课视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观念、教授的语言观念、授课的时间观念等都将受到全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必定会将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中来[4]。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点有更多的创新性思考和提炼,而不是简单重复,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更有效的驾驭课堂。

3.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收集资料及获取信息,而后进行交流讨论,指出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针对性进行总结和补充。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对微课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观看视频的记录了解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进展,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临床示教过程中选择重点进行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4结束语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可用的配套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题单一明确,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发现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可进行单项强化;还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不但满足了学习现代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5],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述与微课视频的流畅衔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谢灵芝 曾素娟 谢远雯 徐冬雪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广东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黄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科技风,2013(10):259.

[3]黄剑声.浅谈“微课”在医学急救知识普及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5,17(1):148-149.

儿科医学课程第5篇

新生儿专业是儿科学中建立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新生儿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以及知识运用脱节是儿科教学的突出问题,由于临床医疗质量监督的特殊要求、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新生儿科学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新生儿学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程度,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及知识的拓展运用。在其他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的状况并不少见,这也使得很多医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医学生对于新生儿疾病的了解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缺乏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学习的手段;(2)《儿科学》课程设置中缺少对于新生儿相关技能培训的安排,没有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专题对于新生儿疾病相关技能的运用做详细阐述;(3)缺乏针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学习新生儿学的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总结、调研的意识不足。

2STS教育意义和作用

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自上个世纪末引进国内后,在医学教育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STS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要学以致用,要涉及当地与医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现有基础渗透

STS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新生儿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在讲述新生儿学基本概念和病理的课程的同时,应适当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新生儿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需求又为新生儿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所以,现代新生儿学作为临床学科,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渗透STS教育理念,将医学知识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现象相互联系;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和教学现状,我们在临床医学《儿科学》课程新生儿学的教学中,建立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新生儿学STS教育专题,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规范临床见习课程中新生儿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生开展社会人文科学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新生儿临床疾病的现状调查,并可能对临床医学中其他课程的STS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和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生儿疾病知识的同时,一并渗透STS教育观念,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内涵,并开始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后利用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心得以论坛发帖或讨论的形式,反馈到教师处。

(1)制作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窒息、黄疸专题、新生儿复苏、氧疗后ROP专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瘘术专题、新生儿早期信号专题、新生儿口腔功能异常专题、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唐氏综合症专题、新生儿唇腭裂、外耳道闭锁、多指专题、新生儿静脉内应用造影剂过量专题、新生儿输液液体外渗导致的腔隙综合征专题、静脉营养液引起的新生儿组织坏死专题。教学准备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对于题材的挑选,不仅要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现状乃至国情,并且还要考虑到本教研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基础,因此,我们选择的专题必须是临床常见、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儿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足够的临床病例及治疗经验,配合教学的实施。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程完成对专题的总结及: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完成相关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的制作,将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多媒体制作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将本身技术性很强的临床新生儿学融入多媒体中,对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资料整合编辑,选材以及教学设计很重要,后期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医学美学基础。我科已有网络课程系统,可供数百名学员同时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答疑及考试,课程网站中的论坛作为开放的交流区,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组织学生利用教室和宿舍的计算机终端自主学习相关专题:仅仅通过授课和被动的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实际的增强。这和教师的引导及督导作用不够息息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无法抵制网络中无效信息的诱惑,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和小说阅读中。对于真正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这个高效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监督导其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在线时间的控制,自学笔记本、知识点习题以及在线自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督导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且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在网络课程中,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则更好地将我们的网上教学从一代、二代的被动和延迟交互模式,逐渐过渡到同步教学的模式。

(4)利用儿科技能培训室,以PBL教学法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技能培训:目前,临床医疗质量监督要求严格,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新生儿学的特殊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得不依赖模型和教具,儿科技能培训室便应运而生。许多在真实人体上实施的临床操作都可在高仿真的模型上进行,例如心肺复苏、误吸急救、气管插管、胃肠减压、导尿、清创、缝合、穿刺、输液、腰穿、骨穿、胸穿、腹穿、脐部护理等操作都已一一实现。我院已经建立的儿科技能培训室(临床技能培训室),包括标准化新生儿、新生儿护理模型、新生儿复苏模型、新生儿静脉穿刺模型、抢救台等。其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考试,解决了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较少能实践的新生儿疾病的查体、护理、静脉注射、心肺复苏等一些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可以在技能实验室供学生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技能培训中,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和示范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在该过程中,我们将PBL教学法贯穿始终,以模型模拟的疾病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整体的概念,对于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把技能培训当作单纯地在模型上重复机械的动作。

4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前景

新生儿教学渗透STS教育在现有基础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关设想如下:

儿科医学课程第6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儿科医学课程第7篇

在新疆医科大学自维吾尔医学院成立以来,我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创性地完成了《维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编写,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常实施奠定了基础,并由课堂教授来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地获得维吾尔医儿科学理论的内在实质。

《维医儿科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维医儿科学》的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笔者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和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制订教学计划,引入新进展

维医儿科学一般开设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刚刚结束了维医基础课程和部分维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初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维医儿科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故要根据我校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主要阐述维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维医儿科学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等基本学说,又要重点介绍上述学说在支配器官疾病、被支配气管和被支配附属器官疾病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同时,要融进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维医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如哈木拉提·吾普尔等重点进行“哮喘维吾尔医体液分型及其免疫、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本研究按维吾尔医辩证分析,新疆哮喘患者易患异常黑胆质哮喘和异常黏液质哮喘,异常黑胆哮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容易罹患。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感染因素等可能诱导集体形成异常黑胆质哮喘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同证异源”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研究发现同一疾病可由不同异常体液所导致,即“同病异证”,但同一疾病在不同体液中的构成比有所差异;同样,一种异常体液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即“异病同证”,但一种异常体液导致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

二、注重维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维医儿科学是维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科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一门名老维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维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从维医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维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时,融入名老维医经验,着重突出维医儿科学疾病诊断和维医辩证特点,重点讲述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如,维医认为小于12岁的小孩慎用成熟剂和清除剂,以增强自然力(生命力)和调节药为主进行治疗,使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立“方药结合”,融会“维西医贯通”

维医学专业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维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维医儿科学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儿科疾病治疗时把维药学与儿科学合为一体,结合疾病讲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维药学知识,另一方有足够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点。如,在讲疾病时,先讲解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等,讲到治疗(药物治疗)时,结合疾病讲药(讲方)。如,讲哮喘时,具有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并将临床疗效肯定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讲到一起。体现维医诊治复杂性疾病或儿科疾病时,从维医辩证思维来论治各种疾病的特点。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儿科医学课程第8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儿科医学;医学生

儿科医学是研究小儿遗传背景以及从受精开始到青少年期的生长发育,并促进其达到成人所有潜能的一门学科。儿科医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医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各种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更好的从事儿科医疗事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1]。据2013年4月《光明日报》报道,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1∶1000的标准,目前我国儿科医师缺口至少有20万,儿童看病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培养更多优秀的儿科医师进入儿科临床工作是当务之急。儿科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之前的知识储备相当重要,那么如何让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儿科知识呢?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医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医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并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信息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此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直接原因,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故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也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因此,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儿科医学教学质量,积极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目前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及参与式教学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等[2-4]。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5],此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围绕将要学习的医学内容提出问题,随后独立收集各方面资料,最后在课堂上讨论。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无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减弱了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同时也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大量的图书馆藏书及丰富的电脑网络资源[6-7]。TBL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等在2002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促进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教学法[8]。有学者研究证明,TBL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培养教学团队,但该方法同样需要较多的师资[9]。因此,结合本教研室实际情况,选择参与式教学法作为本研究儿科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参与式教学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采用各种轻松、灵活的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双向交流教学方式[10],此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增进师生感情,还可促进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1参与式教学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开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到90年代初期,一位英国人将此方法带入我国。1999年,随着教育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启动,参与式教学理念才开始全面引入我国,该教学方法最早主要用于土地管理、深林保护与发展、监督评估、技能提高等方面[11]。进入21世纪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增多,有学者已证实参与式教学在口腔健康课程教育、中医诊断学、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育、临床儿科见习等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可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2-15]。

2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表现方式

2.1课前准备

绝大部分学生来到教室上课都抱着渴望学习知识的正确态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是至关重要的,而参与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那么如何让同学参与到教学中来呢?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愿意学好每一门课程,但也有大部分学生提到他们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好地对课本进行提前预习,而仅仅用上课前的十几分钟快速预览教材。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而进行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将要讲解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将制作好的课件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而课前任务不宜过多,但对本次教学应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如肺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防及预后等,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医院呼吸科访问肺炎患者,切身感受,如发病的诱因、症状及进展、经积极治疗后的感受。其次,教师应根据疾病的特点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问题,问题由简单到复杂、表象到机制到治疗等,步步深入进行诱导性的设计提问,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

2.2实施方式

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信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激发医学生的热情,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完成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是模拟和谐的医患关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答疾病的临床表现,如肺炎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再用幻灯片播放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加深对学生的影响,接下来让一部分医学生扮演成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成医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让扮演为患者的学生根据自己因生病到医院或诊所进行治疗的亲生经历,或从患者那里得知的疾病诱因及症状,尽可能的提出问题,而扮演为医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案及合理的解释。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记录学生交流过程中对疾病理解得不正确及不完善的地方,在点评时,重点指出并完善,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应举例并深入浅出的仔细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期末考试,因此,学生们对课堂上教师勾出的重点内容非常重视,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告知该疾病的重点内容、易考内容及可能的出题方式,因为期末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尽可能的掌握教学内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在课堂末应预留5~10min,让学生向教师提问或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讨论,讨论之后教师可用2~3min梳理本次教学内容重点。当然讨论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是朋友关系,同时真诚地询问学生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也应虚心接受,让教师和学生完全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还可促进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

2.3课后总结

每一次参与式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式可以试卷得分作为评价参与式教学的效果。检验前应向学生说明本次检验仅仅是了解大家对该疾病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该教学方案效果的评价,以缓解学生对做试卷的厌恶和恐惧,同时对大部分学生易犯错误之处及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促进学生间互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提高。

3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目前,医学教育中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课时的不断压缩,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理解并记忆大量知识,以及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和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该教学的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思维、行动等方面均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亦可以更好的理解患者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医疗环境更加和谐创造了可能。同时,参与式教学方式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而愉快,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对教师而言,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颠覆了以往的“讲授—接受”“满堂灌式”等传统式教学方法[16];同时,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10]。总之,教师充满自信的神态、生动有趣的讲述、舒适的学习场所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