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护理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护理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儿科护理管理

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有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5~15.0岁,平均年龄(9.6±1.5)岁;观察组患儿有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龄5.0~15.5岁,平均年龄(10.0±1.4)岁。且所有患儿无心、肝、肾疾病,无心智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等。两组患儿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施与常规护理模式,即每天按时测量体温血压,按时嘱咐患儿吃药治疗,进行常规出院指导等常规工作。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首要前提,护理人员应该更新自己的护理服务理念,对待患儿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做到轻声细语、动作温柔。如每天早晨查房时,可以亲切的问候孩子一句“早安”,在做身体检查之前给予患儿必要的鼓励,表扬孩子某方面做得很好,当孩子某项检查出现错误时不要责怪孩子,应该给孩子讲解刚刚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再一次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影响着孩子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见面的每一分钟前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喜悦的状态去执行每一项孩子的护理操作。同时应记住患儿的全名或乳名,当以乳名呼唤患儿时,使患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无形中也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一个护理人员在有态度的同时还应有过硬的业务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员才能保证在碰到紧急情况时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应对事件。因此平时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锻炼护士护理技能的基本功,不断扎实护士各项技能的理论知识。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3例患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9.4%,实行细节管理的观察组53例患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9%。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39,P<0.05。对照组53例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包含:非常满意27例、满意18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84.9%;对照组53例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包含:非常满意12例、满意26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1.7%。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97,P<0.05。

3讨论

细节护理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他们的病情恢复甚至是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在工作中时刻谨记小心谨慎,细致入微,用一颗谨小慎微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3]。儿科护理又有其特殊性,因为儿科患者年龄较小,依从性差,所以更需要医护人员发挥细节管理的作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儿的巡查和监督,无论是在安全意识的培养还是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都要重视细节问题,体现细节护理。用细心、耐心去关爱每一名患儿[4]。因为患儿都是家长的心头宝,所以护理好患儿同时也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以说,在儿科护理中有效实施细节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细节管理是一种符合时展需求的管理办法,有较好的效果,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作者:隋耿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

参考文献:

[1]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2]骆雪英.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5):530-531.

第2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第3篇

目的探讨分析安全文化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效果,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儿科住院患者216例为实验组,2014年1—12月儿科住院患者216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及两组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率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安全文化,能有效提高使护理质量,避免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安全文化;儿科;护理管理

安全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中的人员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安全态度和行为能力,它决定了这个组织的安全管理方式和专业程度[1],其主要目标是在每个工作环节融入安全文化管理观念。为了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加强安全管理,该院护理部自2014年1月起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于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儿科住院患者216例为实验组,2014年1—12月儿科住院患者216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1~4岁,平均年龄为(2.1±0.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1~3岁,平均年龄为(2.1±0.7)岁。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融入安全文化理论于护理工作之中,具体方法如下为。

1.2.1落实预防措施

只有加强和落实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士长与全体护士共同总结以往发生的护理差错事件,查找安全隐患,对科室目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改正。对新技术的开展和新仪器的使用,要将安全放在首位。改进现有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组织护士探讨科室高危因素和重点防范措施,严格控制高危环节,重点关注薄弱环节,加强高危人群的安全教育,矫正高危意识,增加高危时段的警示[2]。

1.2.2加强安全监督

在护理部领导下,加强安全监督,主动积极地探讨防范措施;建立主动报告的管理机制,鼓励患者和护士及时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和总结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吸取经验教训,帮助护士在错误和缺陷中寻找预防方法,并制定改进措施,有效杜绝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其护理质量[3]。

1.2.3加强交流沟通

医生与护士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监督和提醒,能够及时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沟通,能有效避免交接工作中的差错。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4]。护患关系是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还要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和谐护患关系,在不同阶段给予相关的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良好支持。

1.3评价方法

采用护理部统一制定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由专人在患者出院前发放给患者本人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和健康宣教4个项目,设有“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护理质量每月评价1次,满分为100分,护理质量的评分为每个季度的平均分。

1.4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安全文化管理制度是衡量医院医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医院发展的重点。该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儿科在护理管理运用中安全文化的作用[5]。从研究结果来看,开展安全文化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通过营造安全文化和开展优质护理,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及护理安全,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时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弥补临床护理中的缺陷,从而大大降低了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患者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验组对护士的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及健康宣教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用安全文化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大大提高护士对安全风险意识的认识,也提高了患者对安全隐患的认识,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主动防御能力。实验组差错率和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强护士的安全性教育,提高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全面和完整的安全文化管理制度,对护理差错和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相关的预防和改进措施,不仅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护理整体水平,还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安全文化理念,能有效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和谐护患关系,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降低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作者:李军勤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董高悦,邾萍,孟爱凤.肿瘤医院护理人员安全文化态度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641-644.

[2]谭新姣,杨智慧.安全文化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3):111-112.

[3]屈雅婷,马宝山,罗红丹,等.护理安全文化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96-97.

第4篇

关键词:细节管理;护理管理;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18-01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加强细节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极为关键。医护人员在日常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有可能对病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具体的应用包括从细节上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在制度的落实上加强细节的管理,以及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对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

1 安全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1.1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为了使整个儿科护理工作安全可靠地进行,必须安排医护人员定期地学习《 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做到警钟长鸣。在日常的例会中也要对护士查房、护理等工作进行具体的安全教育,统计护理工作中的纰漏,由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教育。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并根据制度对新成员进行知识考核。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也可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状况组织一些情景模拟,增强医护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

1.2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患者,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和行为能力都比较弱,所以护理人员更要加强安全意识,避免患儿出现意外伤害。而在儿科护理病房中,交叉感染是非常容易引发的,为了有效预防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必须监督医护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对儿科病房每日消毒,定期检查,保障病房的卫生。医护人员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卫生。

1.3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儿科病房中要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提高警惕,对仪器的管理也要实行责任制,保证各仪器的正常状态,尤其是抢救仪器。对住院的患儿进行查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病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在作护理记录时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所以医护人员要注重工作细节,及早发现医护工作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增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4 培养风险意识:在整个儿科护理工作中,从诊断、住院到日常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风险,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带来重大的危害。因而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减轻风险的办法,并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注意控制风险,关注患儿家长的意见,及早发现隐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补救,组织专家会诊,制定出科学的补救方案,将伤害降低到最小。

2 制度落实要从细节做起

2.1 细化规章制度:针对儿科科室的具体工作情况,要依据相关的“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儿科规范化服务流程”等专业管理条例,制定出专门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的工作做出实际、具体的评价标准,控制护理工作的质量。争取实现儿科护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2 实施动态监控:建立严谨的管理规章和考核制度,使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规章制度是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的前提。而在保证管理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基础上,紧接着实行对整个护理工作的动态监控也是保障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在对儿科护理工作实行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要培养细节管理的思想,要随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纰漏,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并及时地处理问题,完善护理工作。

2.3 强化过程管理:儿科护理管理不是一种目标管理,而是强调过程管理,因此必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检查管理体制、工作程序的科学性,以及工作落实的每一个细节是否达到标准。为了强化过程管理,必须细化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并给每人发放工作手册,每项工作都要按部就班,落实到位。对于治疗医械、护理药品等物品要具体划分摆放位置,并注意值班交接工作的登记,对于特殊的药品要相互交待好。

3 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意识

儿童在每个家庭中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所以儿科护理具有非常高的风险。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与患儿沟通的难度很大;家属对于儿童患者在乎程度高使得护理增加了很多困难。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化管理来针对这些现象。强调每位护理人员都要注意细节问题,使护理更加人性化,避免出现不良的状况,为了更好的满足患儿的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模式替代原来的以疾病控制为本的护理模式。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病”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对他们的重视。然后应该更多的与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有知道他们对于护理的要求,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只有他们的满意才是对护理服务最终的肯定。我们必须不断的改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才能使得服务更加优质化。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想做到没有缺陷,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要在整个护理管理工作流程中,加强细节管理的意识,细化每一个护理工作的要求,保证规章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的缺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素芳;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公企医刊;2010(23)

第5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儿科;护理管理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56例患儿,进行比较研究,随机平均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5±1.3)岁;其中男16例,女12例;住院时间4~20d,平均(12±2)d。观察组患儿年龄6个月~9岁,平均(5±1.2)岁;其中男15例,女13例;住院时间2~14d,平均(8±2)d。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儿在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化护理。观察组将安全管理应用到患儿的护理管理中,确保患儿在医院期间的安全。①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很多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做得不够专业,因此医院应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上岗之前接受专业的安全管理护理培训,之后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上岗,没有通过的继续接受培训。上岗后可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先带领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直到其能够胜任患儿的护理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的管理,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有相同病情的患儿分到一起,如果病情允许,要做到每天开窗通风2次,30min/次。患儿的床单、被罩有污染时应按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及时做好终末处理,减少感染。每个患儿的床上应加上护杆,防止患儿翻身时掉下去。患儿身边禁止摆放有危险性的东西以及药物,防止乱拿乱食,以免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护理人员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每天下午用空气消毒机对患儿的病房进行消毒,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助于患儿健康的恢复。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我院2016年4月26日-5月26日开展为期1个月的“关爱生命、安全在手、感染防控、从手做起”活动,由院感办对全院职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技能的培训,提高手卫生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②加强监督管理:在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的前提下,加强护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将护理人员平均分为4个组,把将安全管理运用到护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护理人员,提升为病区质控小组组长,每月由质控小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组员进行管理并不定期抽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其护理记录、技术操作、护理情况等进行评分,指出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值班的护理人员要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在看到患儿情绪激动、在床上乱蹦乱跳,做有危险的活动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制止,嘱咐家属安抚患儿,加强看管力度,避免患儿摔到地上。嘱咐家长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小心,饭不能太硬,也不要太烫,患儿的消化系统比较脆弱,防止孩子在吃饭的过程中受到损伤。③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患儿的家属,因为患儿较小,对安全没有意识。要详细告诉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首先,家属在照顾患儿时自己也应注意卫生,在病房走廊及每个病房内均已放置速干手消毒剂,家长可以根据个人手卫生清洁情况使用,勤洗手消毒可以降低患儿的感染率,加速患儿恢复的速度;其次,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使得家属能够更多地了解患儿的病情。在吃的方面要知道禁忌,能够清楚地知道药物的种类、用量,不要将药物放到患儿可以够到的地方,避免发生误食;最后,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患儿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④改造医疗设施:现在很多医院洗手的地方仍然是手动开关,洗完手再去关水龙头就失去了洗手消毒的意义,因此医院应该将水龙头改成感应式或者脚踏式。因为多人多次使用肥皂,可能有交叉感染,应换成按压式洗手液。医院可以用消毒纸巾代替毛巾,因为毛巾需要多次消毒。洗手的效果由洗手的方式、洗手的次数以及洗手用具决定,隔段时间对手上的细菌种类、数量进行检查,检查洗手效果。医务人员如果洗手效果好会降低患儿的感染率。病房门前应安放消毒洗手液,医护人员在查房前后进行洗手,每接触1个患儿前后就要洗1次手。这种洗手液安放在病房门口和移动护士站、查房车上,使得医护人员更加方便地使用。⑤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检查时可以对其讲述卫生的重要性,让患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提高患儿的安全意识,不要在床上做有危险的动作,在地上走路时要小心路滑,不要打闹,不要赤脚或穿拖鞋在病房内玩耍,不要触碰有危险的东西,如刀、带针头的针管、药品等。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护理人员的管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8.7分,观察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9.5分,对照组比观察组护理综合评分低(P<0.05),见表1。两组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情况:对照组矛盾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以及护理情况的要求逐渐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儿科的护理管理上,患儿对医护人员表达不清,而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够,常常产生不一样的意见,更甚者与护理人员大打出手,使得医护人员很难完成患儿的护理工作。将安全管理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更加完善,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儿科的患者和其他科室的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患儿安全意识薄弱。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非常重要,如果护理人员不注意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儿科的护理人员要更加专业化,才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云秋.安全管理用于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46-147.

[2]毕堂会.浅谈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71-72.

第6篇

1.1一般资料将近两年住院的儿科患儿310例,其中男180例,女130例;年龄0.3岁到1.2岁。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60例,对照组15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一般的儿科护理程序给予日常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细节管理。最终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和病人及家属的满意程度。

(1)对患儿加强细节管理措施。更新医护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要给予患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与贴心护理。比如对患儿及其家长及时的、亲切的问候。在做每一项护理操作前,用亲切的话语,耐心地跟患儿交谈并给以鼓励,注重给家长安慰性的嘱咐和日常照顾中的指导。在例行的巡视病房过程中,注重正确的非语言交流技巧,时刻传递护士的关心、时刻不忘体贴患儿的精神和情感,从而有效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和言语距离。总的来说,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应多加提示,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要多加问候和关心,让患儿和家长能够通过护士体态、语言等多个方面感受和体会到护士的关爱和体贴,从而有效加强护患间的理解、尊重和配合。

(2)关注护士的工作心理与工作环境。护理的职业是平凡而又琐碎的,在细节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宏观的掌握,也要重视细节的调节,这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护士严谨、高效、有序的工作作风。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都是护理质量好坏的影响因素。所以,护士长应该及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理解护士,关心护士,及时清除护士的不健康心理因素。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减轻护士工作的压力,有效消除护士不良情绪,确保护理的质量和水准。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环节,并时刻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最终确保儿科护理安全。

(3)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根据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标准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护理结果进行护理质量的评价。满分为100分,大致分为三个等级:≤70分的为一级,71分~90分的为二级,>90分的为三级。同时,我们也对两组患儿的家长进行了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大致分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调查的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和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使独生子女表现出性格特征上的独立性差、忍耐性弱、吃苦耐劳性不足等性格缺陷,这使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难度增加。除此之外,儿科发病的情况相当特殊,加之患儿年幼,治疗过程中合作性较差;而家长的关心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定压力。这一系列的综合原因,使护士的护理工作受到严峻的考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仅要做好本职护理工作,还要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及时给患儿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和心理辅导。在儿科护理的管理中,细节管理积极有效地为患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体系,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关爱和呵护,让护士享受到工作中的愉悦感、成就感,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提升了整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水平。通过本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通过细节性管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加强。二是护士更加重视护理文件所产生的法律效应,更好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三是护理人员的自觉服务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时刻坚持以患儿为中心,自觉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四是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和专业水准得到有效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五是护理人员在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同时,还锻炼了竞争意识。在细节管理中,护士努力学习,力争将自身岗位工作做得更好,有效规避了因差错而带来的医疗事故。经过细节管理工作的开展,护士们不再是被动履行上级领导所分配的固定职责和义务,而是时刻警惕着,相互竞争、相互比较其服务的态度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带动了整体的护士细节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化。

第7篇

关键词:危险因素;儿科;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模式也有了转变,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逐渐增强[1],也越来越重视护理质量的好坏。护理质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状况,临床护理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差错都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已成为一种“高危职业”。护理危险因素是指在护理患者时,其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事件[2]。当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更加深厚与复杂,一旦孩子出现病证后其精神更会处于紧张状态;加之,儿科患者多处于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尚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与不舒适之处,其适应能力及治疗依从性都较低,无疑增加了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与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起医疗纠纷[3]。广大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了儿科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危险因素管理是儿科护理的关键,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必要途径。为进一步研究与强化儿科护理管理中危险因素管理,探索其在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效果,2015年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展开危险因素护理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5年在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3~9岁,平均(4.95±1.23)岁。同时随机选取3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3~9岁,平均(4.54±1.47)岁。纳入标准:所有患儿都是在家长的允许与陪同下自愿参与调查,患儿所患疾病多为儿科常见、多发病种,并无特异性选择。经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包括定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脉搏),保持病房清净、舒适,进行常规病房消毒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

1.2.1危险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当前阶段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疗行业的风险性与复杂性逐渐增大,患者及家属缺少相应的医学知识储备却要求极高的护理质量,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经常带着质疑的态度[4],护患间缺少应有的信任。(2)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不同于其他之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科患者为患儿,其对家长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患儿、医护人员、家属间的三角医患关系,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同时部分家长没有医学基础却又爱子心切,由此导致其对护理人员态度恶劣、要求苛刻,矛盾频频发生[5]。(3)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受思想意识与个人性格习惯的影响,一部分护理人员在思想上未予以相应的重视,导致大部分护理风险皆因疏忽大意与工作不细致导致的失误而引发的。另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护理风险的一大隐患,护理工作是以护理人员熟练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的。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病患时,常由于护理知识的缺乏引起护理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劳动强度过大常常是护理人员抱怨的原因之一,从而导致在护理工作中简化护理程序的现象频频发生,经过简化后的护理操作流程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诱发护理风险。(4)缺少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因未能熟知各种护理管理条例,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慎独意识,随着部分家属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增加了护理风险。(5)用药不当:由于患儿体质特殊,剂型与剂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意外发生,尤其对于利尿剂的使用,更是无法确定其使用剂量[6],另外,患儿好动难以固定,常常会有因护士查对发生错误而导致用药事故发生的情况。(6)意外因素:因患儿尚处于发育阶段,好奇心重,无法识别事件与环境的危险性,常常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1.2.2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在理解护理人员工作难处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强化其护理安全意识;对于新入职的护理工作人员,在正式进入护理工作前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严格规范其护理操作流程,待培训结束并且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临床病患护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护理安全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护理安全工作习惯。(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鼓励其学习儿科心理学与营养学,定期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水平,并进行定期的护理知识考核,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新入职的护理人员,首先做好护理基础知识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进一步深造等。(3)风险因素防范与健康指导: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与管理流程,定期进行紧急事件演练与培训,由此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避免出现无章可循的窘境。强化医护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规范药物检查与病例记录等工作流程,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与患儿的安全。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患儿及家属讲解有关注意事项,提高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及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仅为3.13%;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为9.38%,观察组为3.13%;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讨论护理工作中,无时无刻不隐藏着危险因素,轻者致使患者病情恶化,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这一点在儿科尤为显著,因患儿年龄较小,正处于发育阶段,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无疑更增加了护理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危险因素管理后,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施危险因素管理,可有效避免护理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祁江伟 杨伟雄 潜慧珍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芮青美,尤霞红,夏月华,等.某县级医院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5(13):368-369.

[2]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271-272.

[3]邱心.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J].中国中医院,2013,11(12):108-109.

[4]陈润.个性化服务在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J].吉林医学,2014,35(6):1277.

第8篇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应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绍兴第二医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7]牟志玲,韩衍臣,曲爱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3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