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17:51: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开放空间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校园 道路开放空间 场所感

校园道路开放空间是校园开放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本身作为校园内部各个区域的交通联系的纽带作用,还表现在其给予校园建筑与区域之间的环境衔接作用。因此决定道路开放空间不仅仅指道路系统本身,还包括道路边界上的环境空间。以道路为主体的物理空间的场所感不能仅仅依靠道路本身的设计来营造,场所感需要使用者在空间内对于可见可感的所有物质属性感受进行综合把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功能性

道路开放空间的功能包括道路主体的交通功能与道路边界环境的休憩功能,两级功能的有机结合是空间场所感营造的基本条件。

交通作为道路应该的本质属性,保证了道路开放空间的通过功能。而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作为交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何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分析,目前交大九里校区交通系统功能层次布局较合理,车行道与人行道比例设置合理,但在交通高峰期易发生交通堵塞,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停车侵占大面积道路空间,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混杂在道路上,严重影响动态交通通行能力。2道路重要交叉口和北校门口主干道未设置红绿灯,车辆和人行的通过性差。3现状以机动车为主体,方便了车流的通行,却使行人失去了优先通行权。

而道路边界环境作为通行功能的补充,表现为提供行人作为休憩的场所,而休憩的同时又能够满足聊天、交流、甚至读书、恋爱等一系列活动的发生。按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必要性活动在各种社会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较宜人的户外条件下选择性的发生,而社会性活动是由前两类活动的社会属性发展而来的。道路边界环境承载的几乎是后两种活动,这就要求场所的休憩功能具有一定的宜人性和舒适性,既“留得住人”。事实上,我们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交大校园道路边界环境有部分具有这种性质的场所:如w街处在人行道路边界,与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的阴角空间所具备的性质吻合,具有围绕着人的活动且服务于人、开放并且尺度宜人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其功能具有可塑性,学生们都很愿意在这里发生一系列的活动,如交谈、等待、喝冷饮等等;又如镜湖边的道路边界景观恬静而舒适,是道路与自然景观的过渡衔接,师生都愿意在傍晚散步或者交流,而清晨又是学生独自早读的首选去处。但这类场所在校园内的比例较少,大部分场所在街道的边界环境上处理较为生硬而功能边界明显,缺失功能可塑性,似乎道路除了通行之外,再无其他可以想象的活动发生的可能。

2. 安全性

安全性是道路开放空间重要的基础属性,这包括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两个方面。

生理安全表现在作为道路的使用者,能否安全而有序的通过,这涉及道路本身的安全性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大九里校区内的步行道路宽阔且通过路缘石的限定,步行者具有很好的生理安全性保障,但步行道路部分地方井盖凸出,路面不平整而多路缘石,夜晚行人走路易摔。并且随着校园内机动车近几年的迅猛增长,渐渐出现了机动车主导道路系统的问题,原本机动车道路设计路面较宽,本也无可厚非,但大量无法停在停车场的机动车侵占道路,令本来就没有分流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经常发生抢道行驶的状态,极其不安全。

心理安全主要表现在对于不同使用者在各自使用道路及其边界过程中对于视线环境、声环境等不易受不良影响的心理诉求。例如九里校区内,目前没有分流出的非机动车道可以通过地面的铺装或者喷涂不同的颜色进行心理上的空间界定,使非机动车行驶更加安全;又如夜晚的灯光照明对于急忙回宿舍的学生而言,应该温暖而明亮,道路易辨认,但对于处在道路边界交谈或者休憩的学生来讲,就不应该太过敞亮,且避免被放置在易于视线干扰的地点上,当然,他们还希望声音不致受路人等干扰音的影响。因此安全性是场所感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应该具备的基本特性。

3. 舒适性

在道路开放空间满足功能性与安全性之后,便需要达到使用的舒适性,这才是营造场所感的核心的内容。首先总体规划布局上应该保证合理,道路使用者应易达而方便。表现在人行上,应该以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宜,交大九里校区在尺度把握上很合理,使空间场所感在不失教学、科研、生活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又较为易达。其次在道路开放空间环境营造上,为使用者设计理想的环境空间,如夏天成片的遮阳树荫,街道边界上的有遮阳伞的露天冷饮店是师生们渴求的理想环境,交大九里校区的南北向道路是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区连接的主干道,但事实上这条重要的道路边界部分居然基本上没有多少树荫空间;又如道路边遍植的乔木与灌木及花草,不仅仅能够使师生在课上紧张的气氛舒缓释放,本身也是一定的空间界质,界定出一些具有独自领域感的空间,令各种活动的可能性在场所中产生,还是一种微气候调整的手段。最后还应在开放空间内合理布置人性化的小品,如距离合适,相对独立的座椅,在满足心理安全距离的同时尽量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边界的亲近性。(通常应该靠近空间边缘、如建筑物、道路、湖边、景观旁等的位置比位于空间当中的位置更容易被人们选中),并且符合人体尺度,使用感舒适。亮度适宜的街灯,气味佳的景观植物,美观平整的铺地等都是增加舒适感的具体方法。

4. 文化性

最高层次的场所营造在文化性上需要对场所的艺术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做出合理的回应。艺术性是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表达,在满足大众美学要求的同时具有可识别性,使场所易于辨认定位,具体可以采用例如设置道路中心节点,或者通过小雕塑,不同类别的铺地,不同类型的景观构建方式等等创造个性;历史性要求在场所营造上反映大学的历史文脉,在发展的同时记录历史的闪光点;社会性指两个方面,一指校内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性,这要求具有更多的校园开放空间以供使用,这是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多积极考虑的场所;二指校内对校外的开放性,要求场所不仅作为校园师生的开放空间,更是对外社会人群的开放空间,使社会人士同样能体验校园场所,领悟校园精神,共享文化资源。

5. 结语

校园道路开放空间仅仅是开放空间的一个部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重点对道路及其边界的开放空间场所进行了浅谈,但往往开放空间总是需要综合考虑。在当代国内大学新校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更多的考虑校园的开放空间场所对于我们以人为本营造优异的校园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芦原义信[日],街道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 风貌整治点线面空间规划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小城镇作为城乡建设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角色日益被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城镇建设理念作为指导,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自身的文化和生态特性,造成形象单一、个性缺乏、千城一面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小城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展现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质和个性,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以青岛胶州市铺集镇风貌整治规划为例,提出以风貌形象定位为“绿色铺集、休闲小城”主题,为其他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铺集镇概况及其总体建设风貌

(一)铺集镇概况

铺集镇位于青岛胶州市西南部,地处胶州、高密、诸城三市交界中心,素有“三七”铺之称。区位优良、交通便捷,距青岛国际机场70公里,青岛海港80公里,黄岛港口50公里,距北济青高速公路40公里,南济青高速公路6公里。铺集镇全镇共辖69个行政村,6.6万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3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全国环境优美城镇和全国减速机生产重镇。

(二)铺集镇总体建设风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铺集镇作为胶州市重要的生态型小城镇,其城镇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铺集镇林地、水资源丰富,胶河穿镇而过,澄月湖与王吴水库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镇区城市功能骨架初步成形

镇区建成区规模为4.8平方公里,已形成 “五纵三横”的道路网络系统。配套设施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客利来购物中心、客利来农贸市场提升了铺集的商贸发展水平,也改善了城镇的总体形象。

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

城镇建筑布局较为规整,部分区域呈现红瓦黄墙的民居形态。

但是铺集的城镇建设也面临着当前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建筑形态日益呈现多样化,使得景观不协调。

由于城镇建设对建筑颜色、立面材质和风格等方面缺乏规划控制和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建设风格,总体不协调。

部分道路路面破坏,交通设施较缺乏。

城镇的主要干道朱诸路承担着过境交通和城镇主干道两重功能,造成交通拥挤,路面损坏,并且镇区缺乏红绿灯、人行斑马线等交通设施,影响交通安全。

城镇的开放空间较少,已有绿化种植缺乏层次性。

镇区内部缺乏广场、绿地等集中的公共开放空间,现有道路两侧的绿化树种太小,缺乏种植的层次性。

城镇的广告标识、市政管线较为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镇区的广告随意搭建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管理。电线设施没有进行埋地处理,影响城镇的景观形象。

二、风貌整治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铺集镇城镇之一,是2009年胶州市重点建设乡镇,其风貌整治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内容涉及建筑的拆除、改造与整治,交通设施和步行系统的改造,绿化景观环境塑造,以及户外广告与街道家具的规范等,需要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因此必须制定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政策保障规划的实施。同时由于小城镇自身资金、人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有限,如何制定经济、便于操作、无需大拆大建的整治措施,成为规划的关键。

风貌整治的思路与目标

铺集镇规划确定铺集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家级的城乡和谐发展示范镇。并且提出它的风貌形象定位为“绿色铺集、休闲小城”。通过利用铺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条件,打造一种异于城市生活、富于乡村特色、具有闲适精髓的生态化小城镇。

风貌整治的方法

通过对城镇整体风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铺集镇整体的风貌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这包括

重要节点、建筑地标、景观地标、重要街道空间、视线通廊以及重要开放空间,并对各要素提出规划控制导则。

基于发展定位,规划对铺集制定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整治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治:点的塑造——塑造良好的入口和中心景观:通过对入口和中心区域的重点景观塑造,彰显生态、活力、热情的城镇形象;线的塑造——营造高品质、具有独特气质的街道形象:通过加强对沿线建筑、开放空间的景观塑造和特色挖掘,改善交通组织和绿化设计,完善街道家具,凸显铺集的文化内涵;面的塑造——形成具有人气和魅力的重要区域:澄月湖度假区是铺集打造休闲小城的重要依托和前期启动区。通过项目策划、功能布局和景观塑造,打造铺集最具代表性的滨水生态度假区。

线状空间规划设计--街道空间的风貌整治

通过对现有街道空间的分析研究,结合规划实施的现实需要,规划以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广告标识与街道家具作为街道空间风貌的构成要素。主要通过对各要素现状问题分析判断,提出整治措施。

(1)建筑形态整治

现状镇区四条道路两侧的建筑形态多样化、建筑色彩杂乱,整体不协调,部分建筑损坏或脏乱,违章搭建现象较严重。规划根据街道两侧建筑的质量和其对街道景观影响,并结合远期规划,将沿线建筑划分为保留建筑、整饰建筑和拆除建筑三种类型。

由于建筑色彩涵盖了城镇的历史、气候、植被、建筑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它最直接地体现了城镇个性和形象,规划将其作为立面改造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根据美学原则、特色原则和时代原则,推荐白色、灰白色和乳黄色作为铺集城镇的主要基色,以红、橙、灰蓝色为辅色,整体色调素雅中偏暖。

建筑形态整治

(2)道路交通整治

根据道路的现状情况以及其在整体道路系统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和道路红线宽度。针对道路路面情况,规划分别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提出了改造措施。

为了体现地方特色,推荐人行道主要铺设红色混凝土砖,并以浅黄色混凝土砖作为分隔。另外为了体现人性化,在人行道中间设置盲道。

在交通设施方面,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在朱诸路的主要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人行斑马线、停车线、交通标示牌等交通设施,改善了的交通设施,提升了城镇形象。

(3)绿化景观整治

绿化景观系统由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和屋顶绿化三部分构成。

街头绿地,是城镇主要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区域。由于镇区建筑较密,所以主要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规划街头绿地,成为居民日常的公共活动场所。

屋顶绿化,主要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围墙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上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它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规划结合铺集的实际,主要选择耐旱性、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喜光、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以及抗风强、耐短时潮湿积水的植物品种。

道路绿化,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具有鲜明城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首先对道路两侧的绿化进行分段研究,找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根据道路断面设计以及道路的功能要求,对道路绿化提出整治措施。

以朱诸路为例,现状道路绿化的主要问题是机非隔离带灌木枯黄、杂乱、不整齐,乔木树种偏小,未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与朱诸路作为城镇景观大道的定位不相符。另外人行道上没有种植行道树。为此规划提出了具体整治措施。

枯黄和空缺的灌木丛中重新种植新灌木,并整体修整维护;

补种花灌木,增加景观层次、丰富四季观赏效果;

将现状乔木间隔更换成大型乔木,加强修整和养护。

此外,还对灌木、花灌木以及乔木提出了树种指引。

(4)广告标识与街道家具整治

广告标识

广告、标识的设置不应损害建筑与环境特征,其形状、尺度及形式应与建筑、环境协调。规划从广告标识位置、尺度、形式与色彩三个方面提出了设置要求,力求实现广告标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科技性和人性化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展现城镇形象、体现城镇特色的载体。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街道上的雕塑、街灯、消防栓、邮政信箱、电话亭、垃圾箱、公共汽车指示牌、座凳等设施,被视为城镇景观中的环境小品,是体现城镇个性和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元素。

规划对各种街道家具的放置位置和设计形式提出了指引。

此外,考虑到夜景系统已经成为城镇形象展示的重要内容,规划还对道路照明、人行道照明、广场绿地照明、建筑照明、其他装饰性照明等提出了照明设计要求。

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的规划设计

除了线状空间的整治改造外,铺集还重点选取了镇区入口空间点状空间规划设计和澄月湖度假区面状空间规划设计作为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

(1)点状空间规划设计

镇区入口空间现状为开敞空地,杂草丛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门户印象。规划以迎宾和印象铺集为设计主题,在此建设一处入口迎宾广场,由城标和绿地广场两部分构成。城标以张开双臂的抽象造型,体现热情欢迎远道来客的寓意。绿地广场以模纹绿化、色叶植物以及硬质步道构成,展现绿色铺集、休闲小城的建设理念。

(2)面状空间规划设计

澄月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铺集镇区东南区域,在清乾隆年间被誉为胶州八景,在青岛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重要的旅游点,是铺集发展休闲度假的主要区域。规划通过对现有资源分析以及青岛市整体旅游格局的判断,确立了“生态绿谷、水上田园”的总体定位,并以“生态”资源打造为核心,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田园体验、健身娱乐、都市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城市居民疏解压力,体验生态之美和田园之趣的理想目的地。为此策划了农村新天地、四季林、度假别墅、休闲会所、户外拓展基地、森林氧吧等建设项目。

总之,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是规划建设者的重要工作目标。城镇风貌整治就是随着城镇的发展,对城镇一些地区不相适宜的功能和景观进行调整和提升,使之能够不断适应城镇发展的要求。风貌整治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有机更新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审慎的态度进行。只有真正认识城镇风貌的特色、个性,并在城镇建设中予以体现,才能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2] 张泉,王晖,梅耀林,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程俊虎,齐君.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5):39-40.

[4]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

[5] 韩勇,城市街道空间界面研究[P].学位论文,2002.

第3篇

关键词:营造住居环境 人性空间 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营造融于自然、具有精神文化灵魂的住居环境是当代人对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重视环境构成要素的组合运用,实现住居环境各系统功能的有机协调。本文阐述的户外环境也毫不例外是由多个复杂系统和多种多样的元素构成。所以,住区环境设计应将多元的环境要素加以整合,强调整体环境意识和观念,把住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探析、实现人――建筑―― 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营造良好户外环境的措施探析

2.1 住区户外环境整体营造的内容与手段

住区环境的整体营造涉及住区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声环境、通风环境以及光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住居环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的内容上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并对基地所在城市的文脉、肌理及基地在城市中的位置、环境作出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形成住区空间环境、人文环境、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设想,获得规划设计的整体构思。

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选择优化的经济指标,合理安排多层、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的量与比例,确立整体空间的竖向构成,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和风格塑造的和谐。

3、通过用地周边交通环境的分析,合理组织交通流线、道路骨架网络,为住区空间环境的分区提供依据,并以此形成整体空间环境的平面框架。

4、根据总体建设的规模,确定大型公共绿地的位置尺度,以及周围健身、休息、娱乐、文教、医疗等建筑设施的结合和必备的配套设施,优化公共空间的营造,为社区环境提供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心,形成空间环境的特色和良好的整体氛围。

5、对于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通过围合、渗透、限定、融合的方法,协调各因素间的矛盾,争取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使消极空间转化为具积极意义的空间,增强社区的可防卫性和安全感。

6、住区环境的色彩、铺装的变化、硬质、软质景观的合理搭配,结合整体规划,恰当地设置景观节点,使居民在动态的空间转换中,能享受步移换景;并注意和强调城市文的延续,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味,营造出住区整体空间环境的地方特色。

7、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条件,在组织景观元素设计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

2.2 组织人性空间相关节点的措施探讨

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但综合起来就是希望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趣味的心理感受。而这样的空间特征就是常说的人性空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者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阐述一个人性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

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明确表达该场所可以被利用,该场所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

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有吸引力。

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的活动需求。

鼓励使用人群中的不同群体的使用,并保证一个群体的活动不会干扰其它群体的活动。

在设计中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会造就失衡或不健康的空间。

因此,为了尽可能满足“人性空间”的要求,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重视一些“节点”措施的合理应用。

1、强化可进入性,尽量创造条件使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其中。通过铺地、活动场所的建构、组成空间层面要素的组合运用,创造“参与”条件。

2、利用空间的围合,形成空间的多样化,增强使用者的场所领域感。空间的围合可以采用“意象”和“具象”的手法。“意象”是利用特色景点构成“虚拟”围合区域,区域是开放的但在区域的边界设置景点小品,形成有别于其它的空间塑造。“具象”则是利用实际的形体围合成有一定限定功能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围合,加强空间的识别性和场所领域感。

3、强化精品意识,在细部处理上精雕细刻。一个空间的营造,不可能组成空间的元素都是精品,但是我们可以在空间的入口或空间转换处或视觉中心设置有标志特点或具识别性的景点(如花台盆景、山石标志等)来加强导向和创造具有刺激性强的景观。

4、注意空间环境的选位,提高供坐能力。空间环境的选位宜临近居住区,以保证体现出较高的利用率。供坐能力是衡量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坐”的设置可采用配置桌椅,结合花台(池)尽寸和随意置石等手段来进行。

5、结合自然,珍惜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绿化要尊重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规划的绿化设计中去。

6、重视典型特征场所的设计研究。在营造环境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游戏场所、老人活动适宜空间等典型特征场所的建构,使居住体中的老、幼群体得到愉悦的娱乐和良好的精神享受。

2.3 互动创作是营造良好住居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住区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互动创作”是指在住区建设的全过程中,设计师、开发商、政府主管部门、物业管理者、居民以及其它所有人为因素之间互相推动项目开发建设的良好性过程。住区建设是一个牵涉众多层面、包含众多环节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综合体。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专业人员,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具体工作中,应提倡一种多元的良性互动。基本方案设计小组已经是美国建筑业的一个主要特征了,以小组为单元的设计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建筑组的概念。这些小组成员包括:建筑师、业主、承包商、金融家、制造商与各种专家。为了获得最优的设计效果,小组成员应该经常互通信息、交换思想,在设计创作中产生良性互动。他们的互动创作既要关注开发商的需求,准确把握其意图,与开发商密切协调,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也要关注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通过对住户对产品的反馈,在一定条件下让居民参与一定层次的创作意识,据以确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创作出居民所认可、欣赏的住居环境。

3. 结语

居住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涵义也随之扩展和延伸。今天所言之居住区,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因此,在进行住区规划设计时,要关注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与行为休闲活动功能等深层次问题,认真关心和研究人的环境行为及其含义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和影响;探讨如何营造高情感、高质量的居住园区应成为我们规划设计常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田英莹.城市居住园区整体空间环境的塑造.南方建筑,1998,(3):8-10

2. 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建筑学报,2004,(4):5-7

3.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费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9

4.罗嘉,蔡道馨.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兼谈长沙城市改造.南方建筑2002,(1):62-63

5.方怡.浅谈市场经济下住宅设计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建筑学报,2004,(4):61-62

第4篇

关键词:园林;边缘空间;探索

1、前言

边缘空间是园林空间中人们广为利用,行为活动非常丰富的空间。然而对园林空间的探讨却大多重主体空间的功能分区和设计美学,而忽略了作为分隔和过渡的边缘空间的形态研究以及人们的空间感受[1,2]。边缘空间对空间领域进行了限定,核心空间因边缘的存在而确立。边缘空间并非空间单元的结束,而是显现相邻异质空间交互特性与相互间作用的开端。边缘空间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过渡与联结,赋予空间广博的包容能力,并使其具有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的品质。

2、边缘空间的概念

边缘空间是空间的一个子集,对边缘空间的认知和了解首先是从对空间的观察中得来的:所有空间中,边缘空间往往是人们乐于使用,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空间:对边缘空间的认可程度往往对整个空间的认可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来谈谈空间的形成和空间使用者——人以及人的行为关系,以此了解对边缘空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3]。

“整个自然基于两种东西,即物体与物体所占场所,它又是可以移动的虚空”,鲁克特莱(公元前94~55年,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如是说。这个虚空正是空间,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物理空间,以“无限、等质,并为世界的基本次元之一”作为基本特征。而现在的空间理论已经不仅限于具体的物理空间(微观的、常见的、宏观的),它还包括“在精度方面可用程度差别的近似值来说明的、由人想象出来的抽象数学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实际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入之间产生相互关系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所确定,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刚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2所以,空间是与人不可分割的,海迪加曾说“空闯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

3、园林边缘空间的研究

在园林规划中,使用边缘限定领域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时由海岸线、河流、丘陵等所强调的自然因素所限定,凯文·林奇称之为“边界”。他说:“所谓边界,就是不能看作路线的线性要素,它不一定是必然的,但通常是两种区域之间的分界线”;“边缘可把一区域和其它区域相隔离,也可把沿线两边相关地区连接起来”;“边缘并非是一定不得穿越的,许多边缘是相互联结而成缝线,而不是孤立的障碍”。5他强调了园林规划中边界的方向性、不可穿越性、连通性和记忆性。美国设计大师威廉一环特人为:“积极的边缘围合是增强广场场所感的手段,广场边缘具有安全感……”;“开放空间内水体运用的好坏,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亲水行为,提供高质量的近水边缘。”美国建筑师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我们应仔细研究传统都市,特别是界定和连续开放空问边缘的封闭性原则,找出联接各空间的有效方法”[4,5];“边界(b叫nd8ry)或明确边缘(definite edge)对传达场所的意义非常重要”;“空间与反空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一定明确的边缘限定,边缘界定是成功的都市空间之基本元素”;“建筑边缘可使空间整合为一体,创造出宜人的开放空间。”

3.1园林边缘空间的涵义及作用

“从城镇间的分隔带,建设单元之间的公共交错带,到联结园林中各功能单元的水系、街道、建筑檐廊等在地理区位上都属于边缘空间。贯穿于园林的各层级边缘空间将不同功能区、空间、活动联为一体,形成有序的园林空间体系……因所处地理区位的不同,园林中边缘区的作用不尽相同,可分为经济作用型边缘区、环境资源型边缘区、社会职能型边缘区、空间限定型边缘区。”作为空间限定的边缘区,为便于区别其它的边缘区,暂将其称为边缘空间,也有人称为“中介空间”。。园林边缘空间是园林空间整体组构中的一种联系方式或联系体,是建筑空间与周边道路、建筑、环境的综合体,具体表现为建筑与道路间的边缘空间;建筑与建筑的边缘空间:空间与空间的边缘空间。它是园林总体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它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质要素,包括人群聚集与活动的空间要素,也包扩小品、绿化等环境要素,同时还包括标识、符号等场所要素。

作为园林与建筑空间的联系体,园林边缘空间在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组织顺畅的交通流线;创造宜人的交往空间;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整合园林与建筑;丰富园林空间形态;提高经济效益。园林边缘空间不是孤立的,它是园林总体结构中的一个环节。

3.2园林边缘空间的特性

边缘空间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园林中。宅前宅后的小院,大楼周边城市边缘空间是一种具有多重涵义与广博包容能力的空间形态[6,7],它所具有的特性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认识:

空间的层次性

园林中介空间的存在使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濒进感,增添了园林空间的内容。它使街道空间得以扩展,从而改善街道空间尺度,减少街面拥挤现象。

空间的创造性

园林中介空间呈现出的融合、渗透、动态的空间形式为园林和建筑带来了异常生动的空间效果。空间本身具有的兼容并蓄、亦此亦彼的特性营造出丰富的空间范围

空间的开放性

中介空间是人流、车流、信息流频繁接触的场所,更是人们沟通、交流的社会空间。

空间的心理感受

园林中介空间的存在使不同空间形式的交替趋于“柔和”,避免了由于空间生硬交替所引起人们心理的不适应。通过中介空间建立起来的良好联系,在心理情感上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在特殊条件下经过精心营造的中介空间还具有强烈的场所感。

空间的实效性园林空间扩展了建筑空间,共同担负起园林中的一些功能。利用中介空间吞吐吸纳人流,进行园林交通流线的再组织,可以缓解园林的交通压力。

3.3在生态学中

对边缘空间的认识起源于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即所谓边缘效应”9。“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这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即指景观边缘部分由于受环境影响而表现出与景观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现象”“。许多研究表明:边缘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第一性生产力。而生态学上的边缘空间主要是探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其边缘空间主要是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园林的边缘空间由于其特殊性,在构成上兼有前两者的内容。

4、结论

通过对当前我国园林园林中的边缘空间行为与形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由表及里,进而探讨适合人们使用韵园林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补充与完善园林空间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从人的具体使用角度更全面审视园林,更深刻认识园林。对边缘空间理论的有益补充。通过对边缘空间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Q03,66—78.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8.

[4]鲍继峰.山水环境与风景建筑[J].建筑师.

[5]傅信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

第5篇

关键词:商业建筑 外部空间

1、现代商业建筑的表现形态

1.1传统商铺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便利店、饮食店、发廊”等服务于大众日常生活的传统商铺随处可见,这些是商业建筑最开始的雏形,是商业地产的原始形态,其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着比较齐全的服务种类,其出发点在于服务人们的基本日常生活。

1.2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市场细分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世纪末开始,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基本的温饱型消费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专业市场形成了,该形态以全新的模式将众多的消费者吸引了过来,繁荣的同时推动了数码广场、家居建材城等专业市场的诞生。这一类型的商业建筑对地域性要求不高,通常偏居城市四周,不过特别注重“集群效应”,上规模、有人气、有商气。

1.3大型商业中心MALL

整合区域中心、交通中心、消费中心、娱乐中心、管理中心和集散中心为一体大型商业中心。这种商业建筑可以说是商业综合体,这一形态能够让人们购物、休闲、美食等生活、消费“一站式”配套服务。

1.4社区商业中心

伴随着城市的规模与日俱增,将消费完全集中于一个城市中心商业区是不现实的,根据人们就近消费的原则,在社区、居住小区建设如社区超市、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形态。

2、解构――从商业综合体到商业建筑单体设计

2.1当代商业建筑的主要呈现形式:“商业综合体”

商业建筑,狭义上就只从事商品交换或流通的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是各城市商业建筑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加快了生活节奏,导致城市交通的日趋拥堵,传统街道式商铺的弊端被暴露无疑;另一方面,在物质文明被充分满足后,促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人们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多元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商业建筑特性必然会体现这种变化,因此商业建筑功能趋于多样化、复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规模日趋庞大,功能也日趋完善,成为囊括购物、娱乐和休闲等多种业态共存的商业建筑综合体。这是一个受多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有的组织结构,其内部空间则包括资源配置、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等要素;其外部空间包含经济环境、交通区位、空间感受等要素。

2.2处理好建筑单体设计提升商业敏感性

在大型商业设计中,各功能块联系紧密,业态和功能错乱复杂。“解构”是将“商业综合体”化整为零的过程,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建筑师的首要问题是从商业敏感性的角度分析建筑,解决好业态组合、流线组织和空间设计。

2.2.1 业态组合

城市综合体的商业业态和购物业态模式多且复杂,如何进行商业业态组合、配比和分布是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功能性选择是规划设计业态模式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业态规划的过程具有动态性,设计时摆在设计师面前的是受到空间资源约束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在进行业态落位的阶段,建筑师必须提升业态组合的相关性确保分配比例与供求关系相匹配。

2.2.2 流线组织

具备完整清晰的流线在商业设计的初期必须要得以解决。平面组织设计时,合理划分购物区和存储区以及主、次通道,促使人流路线的均衡性实现最大化,保证顾客到达每一个柜台的距离处于最均衡的状态。采用水平流线和垂直交通的结合的流线组织形式,在清晰的分流了客流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体系的多元化、合理化、整体化。

2.2.3 空间设计

营业空间、休闲空间及相互串联是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重点。营业空间首先得体现出卖场自身独有的特点,当然也必须与商业整体协调设计,比如灯光设计、流线组织等方面协调设计;休闲空间作为商业建筑一体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中愈来愈受到重视,有时仅仅是一个小景观,也会给购物者带去无限的惬意。商业设计中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组织好大且空旷的内部空间,设计可以充分借助高差、凹凸等工艺来引导组织,增强内部空间的层次性和序列感。例如一个好的设计中丰富的休闲空间能给人在购物之余提供了游戏、休息和交流的场所,错落的垂直交通空间与中庭相结合设计,让人感受到其层次深远,商业空间的灵动性顿时增色许多!

3、“整合”――外部环境推动消费意识的设计

大量数据表明,商业环境对消费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商业建筑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引导消费强有力动力所在。考虑外部坏境要素的过程是将商业建筑整合到城市形态的过程,主要在设计上表现为规划选址、交通规划、景观和外部空间塑造等等。

3.1规划选址

每个城市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在城市的控规和详规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商业行为的主体是人,趋于大众化的消费行为,人流量是建筑选址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大型商业中心建筑在规划和选址上,必须被动地适应客流规律,除此之外,选取的地址还要有发展前景,有新的道路系统开发前景,有利于引导新的人流,创造新的商业体系,具有良好的远景规划、商业定位,还要能解决大规模的停车问题。

3.2 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

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成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商业行为。反过来,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对交通有了一定的作用,致使交通、人与车的矛盾日益复杂。在实际中,商业往往与交通、步行空间紧密相连,这就对流线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好商业与交通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外部流线组织,是商业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

3.3 外部空间的塑造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但是,有活力、人性化的外部开放空间如何创造出来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人员进行思考。外部空间的塑造囊括外部空间环境和建筑立面等元素的设计,这几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形成商业建筑的整体外部形象。商业活动注重人的参与意识的启发,外部空间是人参与消费的过渡地带,能够有效吸引和引导人流,是界面元素组成,那么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多重界面的组合,而后,认识才随之产生。吸引和引导人流,就要求界面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外部广场,建筑立面,人流入口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建筑师需要面对的是当问题出来后,如何寻找一种设计上的策略将不同界面很好地整合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上。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重视商业和娱乐的整合,商业空间和休闲空间结合,商业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多样性和趣味性相协调。虽然建筑内部有相对独立性,但对消费活动的产生,它仍不可能脱离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而独立存在。外部环境空间需求更加人性化,更需要彰显休闲风情。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 尹培桐,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时匡, [ 美] 加里赫克, 林中杰.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靖, 任力之.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开放化设计!以上海西郊百联为例[J]. 城市建筑, 2006( 7): 27~30.

第6篇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儿童在城市居住区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居住区内的儿童来讲,居住区活动场地是他们认知社会、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与大小相同的儿童进行户外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集体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格的发展倾向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虽然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也有针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研究,但设计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儿童”这一活动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活动倾向和年龄区别等设计因素。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细节性考虑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城市居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环境场地设计较多,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并不多见且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城市居住区内居住者的全面需求。这样的居住区,共享的活动空间没有针对性,没有专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讲,成人活动范围和设施尺度较大,加之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给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

1.2 体验性儿童活动场地设置的欠缺

虽然在有些居住区内也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但只单纯地规划出儿童活动场地范围,进行一些儿童基本游戏活动设施的摆设,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儿童活动方式只是单一的重复,并不能达到集体游玩、启发思维的目的。

儿童行为特点和活动环境分析

2.1 儿童心理特点

依据调研分析, 城市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2岁的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于活动场地的使用方式、活动时间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增长,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儿童五岁前后划分,五岁之前,儿童的感知的目的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五岁之后,儿童能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事物,能有意识地感知和观察问题。

2.2 儿童行为特点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喜欢与同龄儿童交往。2—4岁时,儿童具备了基本的活动能力,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比较喜欢一些模仿性的活动和攀爬活动;5岁之后,他们能记住一些特殊的标识,开始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活动设施也倾向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和跑、跳、攀爬之类的工具;6-12岁,儿童活动基本有了性别上的区分,男孩们喜欢踢球、玩牌等活动,女孩则喜欢跳皮筋、捉迷藏等活动。此外,儿童活动具有自我性,即以具体的活动为线索,以自己为中心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方法

3.1 依据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追求形式美感,必须依据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在人体工程学、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儿童游憩设施规范化、科学化。

3.2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选择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出入口的选择上,应避免交通流量较大的区域,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活动的场地宜为开敞式设计且可达性较好,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始终都处于大人的视野范围内。

3.3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

儿童活动量大、耐久性差。在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和体验过程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性设计理念为指导,对活动内容、活动器械选择及场地做细致的考虑,为活动场地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尽量避免单纯活动器械的摆放。此外,丰富的活动形式不单是指单一地增加儿童活动器械,例如,沙坑、水等。许多设计人员感觉只是简单的设计元素,并不能体现设计方案的个性,但对于儿童来讲,这简单的设计元素却具有多种活动方法,相对活动器械的摆放来说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应具有特色且功能多样,注意颜色的选择与搭配,使儿童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在受环境的强烈刺激后,其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满足儿童不同品味的需求,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儿童活动场地在材料的选择和设施布局上应保障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并符合儿童视觉观赏角度及人体工程学要求。儿童活动器械宜选用自然材质制作的游憩设施,要牢固耐用,表面光滑并进行防腐处理,游戏器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方面,要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尤其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无障碍设计更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设置游玩区域和专用坡道,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活动的公平性。

在场地的绿化设计时,注意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多种观花乔木或灌木,用植物为儿童营造一个可观、可感的体验性景观环境,并可利用植物创造丰富的互动空间,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场地的铺装设计时,宜采用草坪这种软质景观。不仅自身的观赏价值,对于儿童来讲既卫生又安全。硬质铺装材料多采用水泥砖、软质材料等安全系数较高的材料,在铺装局部可点缀儿童形式的图案,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欢快的氛围。

此外,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满足景观功能性要求的同时紧密把握地域性文化特色,使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化氛围的体验之中。

结论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设计应在全面衡量活动场地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强调“儿童”这一活动主体,并依据儿童行为特点、行为方式等,对活动场地的形式、设施的选择布局、尺度、色彩和材质上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分析,对体验性理念提取并渗入到设计中去,营造丰富的儿童活动空间,让儿童能够在此体验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引导儿童认知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俊华. 幼儿园户外绿地[J]. 中国园林,2004.03

[2] 胡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 风景园林.2006.03

[3] (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余洋. 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

[5]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第7篇

关键词:残障儿童、视障儿童、游戏设施、感觉认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传统的游戏场所不同,新的游戏空间的设计不但强调儿童在游戏中所获的的娱乐程度,更强调游戏对儿童的教育性、感受度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性。因此能够在感官上产生一定刺激和感受的设计元素被广泛使用在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中,特别是对那些在感官上、知觉上、精神上有缺陷的儿童而言更有好处,可以使这些残障儿童通过游戏的过程来学习和领悟对于各种不同类型事物的反应。

1.我国残障儿童游戏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各种吸引孩子目光、锻炼孩子能力的游戏设施层出不穷。而对于身体上存在缺陷的儿童,其选择游戏设施的范围却分厂狭窄,为这个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设计游戏设施,往往被设计师们所忽视。传统的游戏设施只强调了游戏的娱乐性,忽视了对残障儿童的认知教育,大多数的游戏设施没有针对残障儿童生理上的特点,如盲童,没有针对其特性的设计出具有突出触觉和听觉效果的游戏设施,缺乏互动性。

2.残障儿童对游戏设施的感知需求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是人的重要感觉,也是产生人的心理的主要信息来源,感官残疾儿童由于失去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给他们整个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影响,但与正常人比较,他们有着更加细腻的意识知觉。

正如美国景观设计师苏珊娜·德·蒙楚克斯(Suzannede Moncheaux)所说:“小孩子以一种非常直接和细致的方式来感受环境。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琐碎’描述,以及儿童频繁提到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同样对此,美国景观设计师加里·穆尔相信“实体环境的性质能够对儿童产生直接的刺激性影响。物体的颜色、质地、形状和活动中心的布局可以激励儿童同环境交流,并从中学到很多。”也就是说,感觉存在于人们所有的活动中,孩子们却是体验感觉的真正先行者,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包含着丰富感觉的游戏设施被特别推荐。因此对于残障儿童游戏设施设计来说,要综合考虑刺激触觉、听觉、视觉甚至嗅觉的设计因素。

3.从感官出发分析视障儿童游戏设施设计

3.1色彩与视觉认知

我们通常所说的视障儿童包括盲童和视弱儿童。视力正常儿童对于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会注意生活中多层次的灰色调,他们会大胆地使用对比色和纯度较高的原色。尽管视力正常儿童对原色比较敏感这一说法,还没有证据来支持,但可以肯定的是,视弱儿童更容易发现色彩饱和度

高、形状完整的图案。

人们应使用彩度高的颜色来刺激视觉认知,特别在为

视弱儿童设计的游戏设施上。但不是说把游戏场设计成五

颜六色就是好的,要尽量避免儿童游戏设施的颜色太过花

哨,这样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儿童游戏设施的色彩应当与

周围环境相协调,将游戏设施的色彩融于周边环境的色彩

之中。

如图2:阿鲁巴棕榈海滨的万豪阿鲁巴冲浪俱乐部项

目中的滑梯选择了和天一样纯净的蓝色,在和滑梯连接的

地面,没有使用原来的灰色沙地,而是延续这种蓝色的高

彩度和弧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母图案平台。在从滑梯

滑下的瞬间,感受着海般的感觉,既充满了童趣,也让他

们认识到色彩的奇妙。

3.2材质与触觉认知

人们在玩一个绒毛玩具时,视觉看到了“毛”,触摸

上才真正感受到了“绒毛”的存在。然而视觉障碍儿童由

于失去了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

使得这些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触觉等感知器官来完成。

对于视障儿童而言,亲切的触觉是生命早期的主要体验,

通过触摸,视障儿童知道了物体的软硬、粗细、光滑与粗

糙等。然而视障儿童普遍存在着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定

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

设计出有突出触觉效果的游戏设施,鼓励视障儿童对不同

感觉的认识。

选择不同表面特性的材料或将材料视为设计的要素,

都可以提供空间变化的信息,还可以鼓励有视力缺陷的儿

童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材质的选择要注意软硬对比,干湿对比,密实与松软对比,平滑与粗糙对比。这样的材质变化,让视障儿童在游戏的同时,触觉认知能力也有同步提升。

3.3气味与嗅觉认知

据研究,嗅觉给人带来的印象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是最长久的。然而,我们通常没有把嗅觉和其他感官放在同一标准来处理,其实嗅觉对于视力缺陷者或盲童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向引导作用。

植物是唯一有气味和生命的要素,是设计师创造出嗅诱人的儿童活动场的最丰富也最灵活的手段。研究者们发现一组植物及与其相关的泥土、树皮、岩石和苔藓在气味上都显示出差别。用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来作为向导、界定公园的小路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以帮助视障儿童在公园的不同区域独立找到往返之路,让他们重拾自信,找回乐观向上的自己。

3.4声音与听觉认知

视障儿童常年以耳和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和触觉信息更敏感。在给视障儿童设计游戏设施时必须考虑视障儿童在操作时能产生听觉的效果。如清风吹过草丛或树木所发出的声音在我们听来是相当自然的,对于他们而言却十分愉悦。

视障儿童需要参与一些可以互动的发音游戏,可以设计一些凹入的腔体空间,一些管状物或抛物线状的物体等可以产生回声、扩声、颤声的设施供一些视障儿童感受。

英国爱丁堡社区的“住区里的音乐家”的设计,将一定数量的室外音乐游戏安置在城市的公园中。 这些类似雕塑的木头是被称作“裂鼓”的一种乐器,它是用链锯将原木切成豁口而产生音符的。这个乐器可以一个人或者由六人组成一个小组玩,用大块的硬木棍子弹奏。设计师们认为打鼓具有增进和谐与合作的作用,并且正常儿童可以与视障儿童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减少孤独感,乐于同别人交流。

4.残障儿童游戏设施研究给景观设计师们带来的启示

残障儿童游戏设施针对的是特殊的儿童,要充分了解到这一群体的心理和特点,通过对色彩、材质、气味、声音的精心搭配,激起残障儿童的知觉感受,提高他们心理的愉悦感,让残障儿童在游戏中轻松学到知识,进一步的融入社会大集体。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西]卡尔斯·布勒特著、张书鸿,曹素平译.儿童娱乐空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建伟.儿童游戏场所的设计目标与创意[J].中国园林.2007,10(28)

[5]王展,马云.人体工学与环境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物流仓库,规划,设计

 

1.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

在确定需要的物流仓库空间类型之前,有必要地分析建立的物流仓库需要多少空间,决定所需物流仓库空间的第一步是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作出预测。这意味着是根据客户在一定的存储时间决定各类货物的数量来决定,通常将安全储备也考虑在内。在计算各部分所占的面积时,通常考虑相对时期增长率。在公司对基本储存空间应有了大致的估计。还必须为过道以及诸如电梯、会议室之类设施留出所需的空间。通常仓库总空间的三分之一通常无储存功能。很多仓库通过计算机模拟对这些空间进行的决策。计算机能考虑很多变量有助对将来的需求作出预测,特别海关监管仓库,除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应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物流仓库总体面积为5千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包括接货点,存储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

1.1物流仓库与运输工具的接口设计

物流仓库一项额外的空间需求是为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工具提供一个接口,即收货与运货接口。虽然这一接口可以是单一区域,但通常把它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以保证效率。考虑到这些空间的需求,公司必须决定将接货点设在仓库外部还是将货物直接由运输工具上卸载到仓库内部。这关系到装卸货物以及存放设备与托盘所需的空间。

在货物整理及运输前安置货物的场所同样是很重要的。此外,对这一场所还必须有进行核对、点数和检查工作的空间。收发货物的体积和频率决定了对接货与发货空间的需求。

1.2 物流仓库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设计

配送仓库中的另一项空间需求是按要求进行分拣和组装。这些仓储功能所需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货物的自然属性以及处理时所采用的设备。。。这一场所的布局对客户服务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3物流仓库的存储空间设计

在一个仓库中,必须尽量最高效能地利用整个存储空间。公司可根据前面进行的分析决定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一空间将是物流仓库中占地最大的场所。与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一样,此外,应仔细考虑存储场所的布局。同时还必须考虑三类额外的空间。其一,许多配送仓库必须有空间进行回收工作,即将未损坏的部件从损坏了的包装箱中分离出来;其二,管理和工作人员日常所需的办公空间;其三,休息室、口岸单位生活空间如餐厅,公共场所及更衣室也需要空间。这三类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的变量,例如,货物的平均损坏量和重新包装未受损货物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回收工作所需空间的大小,而员工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所需餐厅和更衣室的空间大小。

2.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原则

一个典型的物流库对不同空间的需求,则还应对布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首先应考虑的是一般的布局设计准则。并采取以下原则:尽可能采用单层设备,因为这样做不仅造价低,资产的平均利用率也高。货物在出入仓库时应直接流动,以避免逆向操作造成低效运作;采用高效的物料搬运设备及操作流程,在操作流程中采用物料搬运设备能提高仓库运作效率;在仓库里采用有效的存储设计。也就是说将货物置于最大限度进行仓储操作和避免低效率运作的境地。即在对所储存货物提供足够的便利与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彻底地利用空间;因受物料搬运设备大小、类型、转弯半径的限制,尽量减少通道所占的空间。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货物本身和它们所造成的一些限制条件;尽量利用仓库的高度,有效地利用仓库的容积。这要求同物料搬运紧密结合起来。虽然能够在狭小通道中调动,并将货物堆码到超过常规高度的装运工具可能很昂贵,但这样的设备潜在地节省了较大的综合系统的费用,因为利用高度的成本只相当于建造等容量存储空间费用的五分之一。毕竟,等容积的高层仓库(12-15米高)与7米高的仓库相比,前者占地面积不及后者的一半,减少了土地成本。

至于分拣和备货场所,必须注意到在一个配送仓库里,这一场所以短距离频繁运输为特征。因为要将各类货物置于分拣工人可触及范围之内,更有效地利用这里的空间是困难的。虽然采用物料搬运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问题,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频繁的运动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

3.分拣区和备货场所的布局

物流仓库的分拣和备货场所有二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即采用将适当的货架和备货设备置于存储场所中,这基本上是将分拣、备货和存储场所结合在,如图: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变动的场所,它为存储和分拣、备货提供了各自的场所。为了更方便地进行操作,分拣库房通常比存储库房要小。将分拣与存储分开减少了分拣的时间和距离,但同时也降低了仓库运转的灵活性。

4.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的目的

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和物流发展需要,其物流仓库设计基本上应做到:

4.1 充分利用容积

正如前面所说的,在仓库存储区布局设计时,一条重要的准则是充分利用仓库的容积。达到这一目的时存储区设计的特征是排除存储库房越大对存取造成的限制就越多。仓库货物的周转量和提供量会影响存储库房的实际大小。例如,当周转率很低时,库房又宽又深,存取能力有限,通道也非常狭小。周转率增加就必须有更好的存取操作、更小的库房和更宽的通道。配送仓库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必须有更快的存取操作条件。

4.2 安全性、可保护性

仓库布局的安全保护是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为决定仓库空间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首先在安全保护方面,必需制定出一些一般的准则。第一,仓库中各类危险品(例如易爆、易烯物、氧化剂)必须同其他货物分开储存以避免货物被损坏。第二,必须对需要特别看管的货物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货物失窃。第三,仓库必须适当地调整那些需要处理的货物,例如:需要冷冻或需要加热的货物。第四,仓库工作人员应该避免把轻、脆货物堆码或储藏到可能会使其受损的地方。有必要对危险品运输与存储加强管理,这些危险品包括:放射性材料、易爆品以及一些其他种类的货物。因为在一定地方或处于一定状态时,这些货物危险性非常大。

4.3 仓库利用效率

关于仓库利用效率问题,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即充分利用仓库的高度,并减少通道所占空间。第二,安排好货物的堆垛以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搬运成本。

仓库利用可通过对三个变量的分析来获取效率。第一个变量是货物吞吐水平。通常将吞吐量大的货物放在最容易存取的地方,即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或高低适中的地方。第二,货物的大小也影响效率。应当将体积大的货物安置在距离运输区域较近的地方以减少搬运时间。第三,如果货物的体积超过其有序存储时的体积,则将这些货物安置在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以减少处理成本。

4.4 仓库机械化

虽然机械化系统不能解决仓库中的所有问题,但它为仓库提高货物配送效率提供了巨大潜力。在进行细致的设计时应当将在自动化方面投资的风险都考虑在内,这些风险包括:在采用科技进步造成的设备过时、市场波动以及投资回收等等。在采用机械化前的设计阶段还要进行操作分析,因为机械化操作要达到最佳效果的前提是货物外形规则且易于搬运,货物搬运量大并且搬运过程波动较小。【参考文献】

[1]王微.中国物流产业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3,(01).

[2]张新,田澎.第四方物流及对物流规划功能的外包[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2).

[3]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