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4 17:51:14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北大光华 ;建筑设计; 教学空间

Abstract: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is a well-known School of business. School of busines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management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space for the proposed special design requirements. Teaching spac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building design business school, have very different teaching space and campus of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teaching space. As business schools must for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o the teaching space should also be appropriately open, combination of siz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fully to meet the teaching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Beijing University Guanghua Xi'an Branch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proces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project of teaching space.

Keywords: Peking University Guanghua;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spac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项目概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临潼分院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凤凰大道以南,芷阳三路以东。学院部分用地大约39.3亩(约合26242平方米),建筑面积22251.2平方米。整个项目用地位于坡度变化不规则的地块之上,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南部紧邻贾平凹文化艺术馆,东边是悦榕、悦春酒店项目用地。用地内另有一部分设施为东方雅致大酒店,学院与酒店考虑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但酒店项目具体要求及内容不在本文中赘述。

光华学院的整体布局呈院落围合的形态。由于地形上有一条明显的高差分界线,将整个地块分成南北两个坡度相对均匀的地形,因此方案在设计上利用这个高差,将建筑如阶梯般布置于两个不同的地势上。地势较低的部分设计有学院的办公楼,其中包含主要的办公空间及计算机教室。另一栋呈L形的教学楼则主要包含管理学院所需的100人教室、60人教室及少量的讨论室和茶歇空间。西南侧的建筑横跨两个高差之上,布置了全部的阶梯教室和高级办公空间。位于中间部分的院落也随地形呈现阶梯状,整个院落上方设计有室外连廊及一部楼梯,使院落和建筑相互串联,空间相互渗透。

学院方案在建筑内创造出方便学员交流、讨论的开敞茶歇空间,又在庭院内和建筑的角落设计具有私密性的交流空间。

学院建筑外立面均采用浅黄色及白色石材,不仅典雅端庄,而且给人以踏实、稳重之感。建筑造型厚重、沉稳,简洁大气。学院在局部窗口及出入口设计有穿插的体块和大面积玻璃幕墙,充分彰显了学院的现代性及先进性。学院在形体上充分注重自身的高低错落与穿插,突出了建筑内部与院落围合、渗透的空间感。

经济技术指标及总平面图

用地面积:26242 M2(约39.3亩)

总建筑面积:20338 M2

报告厅规模: 354座

阶梯教室规模:108座10间

容积率:0.85

绿化率:29.0%

2 西安分院的教学空间设计

2.1 百人教室设计

教学系统中最多的就是100人马蹄形教室,阶梯的和平面的总共设计16个,占总教学用房的4/5。由前文可以看出,马蹄形教室无论阶梯与否,在设计的要求上极为相似,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教室形式设计,通过控制建筑层高来满足阶梯教室上升之后的高度要求。具体细节设计如下:

1.工程模数设计:百人教室尺寸较大,任务书要求300平米每间。结合常用工程模数计算,8.4米的框架尺寸较为符合设计要求——即4个方格网形成一间教室,大约282平方米。配合一定尺寸的出挑,一间教室的面积就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2.马蹄形详细尺寸设计:马蹄形座椅布置,共108个座位。阶梯教室分四阶抬升,室内上升高度共0.6米。桌椅前后相距1.6米,其中桌面宽度0.6米,方便学员上课时放置笔记本电脑;座椅空间宽度1.0米,减少学员进出走动相互干扰。

3.教学功能交往空间设计:教室尽端出挑2.4米,分为室内外两部分。室内空间设计咖啡吧台,台上设计电脑,以此形成室内的交流空间。室外部分为阳台,设计休闲座椅,阳台的扶手与座椅很好的提供了“逗留”的硬件条件,且位于教学功能与室外景观的空间“交接处”,满往空间形成的区域要求。室内吧台和室外阳台为教学空间的交流场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得教室更加适应开放的教学要求。

4.教学功能改进设计:方案中教授的讲台设计位于马蹄形圆心而非靠近黑板的位置。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减少了因为空间尺度较大而影响到教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影响。使得教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依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距离内,保证每位学员与教授之间的交流机会均等性。

5.多媒体教辅设计:由于教室尺寸较大,学员与黑板、投影幕之间距离较远,因此设计3套多媒体系统,并以此减弱尺寸带来的声学影响。在部分阶梯教室旁加入同声传译室,该功能一方面满足外教上课的翻译需求,另一方面加入声控设备,在平时上课时可以成为声控室调节室内话筒音量。

人性化设计:主入口处设计更衣室,方便学员冬季放置外套,改进清华、北大等教室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设计不到位情况。

2.2 教学空间模数设计

最先确定的是百人教室的规模及尺寸,因此其他教学空间也应当以此8.4米的框架网格进行设计。考虑到“教学与讨论就近结合布置”的设计原则,因此60人教室、大讨论室、小讨论室的空间尺寸也就确定下来。

1.60人教室布置于教学楼的顶层、百人教室之上,面积大小为百人教室一半,即16.8米面宽,8.4米进深的空间面积。另外留出一半面积作为室外平台,作为60人教室的讨论空间补充作用。60人教室外侧采光较好,因此放弃横向布置的形式,采用传统式的纵长秧田型布置方式,避免室内大多数桌椅呈“背光”状态。

2.大型讨论室面积为60人教室一半,即8.4米见方的空间面积。该房间出去两侧走到及家具布置,最远端符合人与人交流之间的声学距离控制(小于7米的听力原则)。

3.小型讨论室面积为大型讨论室的一般,且小型讨论室之间分隔不做实体墙身,以幕帘为分隔处理。在教学要求的允许下,可以将小型讨论室做不同面积的合并,形成较大的讨论室。最大可以4间小型讨论室合并成为一间60人教室大小的面积。成为空间可变的设计点。

综上,教学空间模数关系如下:

1x百人教室=2x60人教室=4x大型讨论室=8x小型讨论室

其中,小型讨论室空间可变,最大教室数量则变为:60人教室最大8间,大型讨论室16间。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空间系统;连续性;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

Abstract:Continuity of city open space system is a new attempting of old problem. This work make open space as object, it said that city's open space is a whole system , this system contain various function. For these functions's run, must make the system's continuity. The work analyze the continuity from different level of planning, and give some advices.

Keywords:open space system; continuity of open space; city design; city planning lays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56-02

1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出现大约是在1906年的英国。英国伦敦于该年制定《大都市开放空间法》网,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用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 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这是对开放空间的最早的物质意义上的定义,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需求及城市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从出现开放空间一词以来,各国的法律或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及范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由于定义者的出发点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大相径庭。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 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 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还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综合西方国家对城市开放空间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及实践经验, 以及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城市开放空间在目前应当有更新意义的内涵,应当能体现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绿地、江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场地、农林地、滩地、山地、城市的广场和道路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开放空间包含生态、娱乐、文化、美学或其它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重目标。

2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环境保全、休闲娱乐、城市防灾、景观体系等。这些功能是贯穿在整个城市中的,城市中任何一个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或者被割裂,这些功能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以城市空间体为基础而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连续性是系统研究的核心。开放空间系统只有保证各个层面上开放空间元素的相互延续和支撑,才能保证其各种功能的完整性。

分解讨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开放空间系统连续性应该从三个不同规划层次进行讨论, 各层次讨论的对象、意义有所不同, 涉及的学科范围亦有一定的区别。

(1)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

宏观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发展策略的高度来研究开放空间系统,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

宏观层面上的开放空间连续,是注重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周边生态的相互连续,不让城市建设彻底地破坏整个地区生态的完整,整个地区生态可以延续,景观得到连续。这样可以保证城市与周边生态的良好关系,如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 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可以是多样的,这些空间形态关系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考虑,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各国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与方式。

1)环绕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开放空间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城市的扩张蔓延, 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2)嵌合的形态与方式

开放空间系统与城镇群体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形成以楔形、带形、环形、片状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空间。嵌合的形态方式遇到的问题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容易不断向外生长扩张,造成规模扩大,郊区至中心区距离过远,另一方面,开放空间易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导致嵌合的形态不复存在,城市连成一片。这些问题通常的解决方法如下:一是在交通上发展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缩短城市间往来的时距;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使市场的运行完全在规划法规的保护和限制下进行。

3)核心的形态与方式

城镇群体围绕大面积绿心发展,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相间隔的方式。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利用绿心、绿色缓冲带有利于形成中小城市,分散大城市的负担, 从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并且相应起到了避免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居住与工作相距过远、中心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的问题

4)带形相接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群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及规模的城市带。城市带与开放空间形成不同的关系,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开放空间系统亦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控制性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中观层次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规划,是宏观的开放空间系统战略的延伸与细化,又是进行微观的开放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前提。在这一层次中,应当更加关注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强调开放空间的量化控制,并对开放空间进行更为具体深化的布局形态研究。

1)指标控制

如果要保证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应该在各个区域中保证定量的开放空间,指标控制是目前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中常用的方式。在城市的总体形态中考虑开放空间的连续构成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那么, 指标控制则是人们希冀以量化的方法来达到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合理连续分布,以达到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的满足。

开放空间各种类型要素的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空间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种类型的指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城市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指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根据, 并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现状条件。目前世界各国常采用的几种指标为:①城市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以上;②绿化覆盖率占城市总用地60%;③近郊风景森林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④人均城市绿地30%;⑤人均公园绿地6m2/人。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的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日本等国家还采取空地率指标的方式对开放空间进行全面的控制。

2)区位控制

在英国的T.Turner在长期进行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工作后,对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形态做出过总结,归纳了六种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图,用抽象的图解方式描绘了在开放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中曾出现过的规划理念:①单一的中央公园;②分散的居住区广场;③不同规模等级的公园;④建成区的典型的绿道;⑤相互连接的公园体系;⑥可提供城市步行空间的绿化网络。这些归纳总结了近一个世纪来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指导思想的变化, 基本涵盖了目前城市中各种开放空间系统布局模式。六种开放空间布局模式的连续性逐级增强,最后一种模式连续性最强。但在具体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中,由于城市发展阶段有差异性的存在,具体的形态理应各自不同。

要达到连续性比较强的开放空间布局模式,指标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各国在这方面采用了各种方式。荷兰在50年代建立了理想的开放空间等级体系,把开放空间提供的设施规模和性质与对这些设施需求的范围和特征联系起来,以吸引范围作为唯一的变量,解决开放空间需求与供给及其布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个简练而又综合的理论框架在荷兰南部包括鹿特丹组合城市得到实施, 并对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巴黎则根据城市内部各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的不均衡状态,使用空间均衡法,在规划中尽量把绿色空间插入高强度开发、人均开放空间相对较少的区域,使开放空间的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均衡。还有一些城市, 通过对城市居民需求的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来提供开放空间。

一般来说,城市某个区域的开放空间连续性规划中,有几种比较常见的构成连续性的规划模式:①多极发展模式:在地区内均匀地建立多个不同等级的开放空间点,如广场、公园等。②点轴模式:城市功能区域结合城市发展的走向,与个别开放空间极点的位置,规划形成轴向的开放空间。如日本横滨在城市中心区形成长的绿色轴线。这条轴向的开放空间担负了促进关内绿洲综合发展的作用,还担负了建设都市空间――新横滨的象征。③网络模式:当点轴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合成网络模式,不仅使城市内的开放空间网络密度增加,而且要使网络向外延伸,加强与其它网络的联系,使更大区域的整合得以加强。

(3)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

该阶段是开放空间实施项目的设计,是把总规、控规阶段的构想最终得到实现的基础。由于工作内容与人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必须以人的各种行为模式为基础,考虑各种行为在空间中的连续性来进行设计,创造人性化、生态化的场所空间。具体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规划设计、广场的规划设计、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居住区游憩绿地的规划设计等。

3结语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在不同的城市规划层面是具有不同内涵的,将开放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每个层面开放空间的连续性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从总规、控规、详规三个层面对连续性进行阐述和分析,为开放空间连续性在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2] (英)彼特・霍尔.城市与区域规划.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 朱锡金.城市的轴向发展.1981年同济大学出版社.

[4] (美)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3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院级规划课题“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设计研究”(编号:Z1610)和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采集与转译”(编号:201610669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12-03

建筑学专业教室是为满足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绘图训练、作品展示以及交流讨论的特定教学空间,也是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受学校发展历史、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各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室从形式到空间上均有较大差异。为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各高校对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的改造与设计进行了多种尝试。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教学空间类型。它将传统教室的空间敞开,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由于其布置灵活、易于分割的大空间特点,满足了不同功能使用的需要,具有较好的空间体验,备受建筑高校师生的认同和喜爱。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建筑教育

“开放式”教学又称开放教育,它是针对封闭、教条、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要理论。开放教育强调发挥教师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兴趣,主张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现代建筑教育起源于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发散性和“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较其他理工科专业有较大差异。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教育中,通常是采用师徒传承式,强调进行一对一地教授和指导,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受西方建筑教育影响,国内各高校对建筑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并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实践创新。开放教育作为重要理念,得以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教育和教学中。

二、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影响下,传统“师徒传承式”“授课式”的教学空间逐渐被取代,而具有一定学习、绘图、交流等功能特点的专业教室空间则被重视和强调,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是为满足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的需求,并为“开放式”教学服务的一种特定教学空间。它具有丰富的建筑功能与空间特点,能够为建筑学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和交流探讨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

三、功能特点

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的功能较为复杂,可分为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两类。为更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是以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其剩余空间安排一定的辅助功能。由于各高校教学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及其开放式教学空间大小不一,以致其“剩余空间”差异较大,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辅助功能。

1. 基本功能

和普通专业教学空间相似,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是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空间,它具有特定的建筑功能。由于建筑学专业具有具有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讲解、交流讨论、画图、评图等等一系列的专业活动。为满足基本的专业教学需要,作为特定的专业教学空间,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具有一般的教学指导、学习、绘图、模型制作、交流讨论、展示汇报等基本教学功能。

2. 辅助功能

而在课程教学之外,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因其开敞通透的公共空间特点,也往往成为学生课外交流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能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和任务,学生们也常常需要在专业教室里面加班或熬夜画图。由于日常使用的需要,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还应配备一定的生活辅助性功能或设施,如休息、储藏、洗漱、厨卫等。

四、空间形式

为了满足不同班级和年级学生共同使用的需要,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通常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寸和建筑面积,是一种大空间教室。由于专业教室特定的功能要求,使得它在结构与空间形式上相较其他类型的教学空间有较大差异。参照国内外建筑院校专业教学空间的实际案例,根据其空间形式特点,这种大空间教室可大致分为开敞式、阶梯式、复合式三种。

1. 开敞式

开敞式的专业教学空间是以一个或多个教室空间为主体单元,在平面上进行一定分割或组合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特定使用功能的综合性空间。它具有开敞、通透、易于分隔的建筑空间特点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班级和年级共同使用的需要,是最为常见的开放式教学空间类型。在国内建筑院校中被广泛使用。许多高校常常会利用一些废弃了的大空间教室进行改造设计,打造具有丰富效果的开敞式教学空间。如北京建筑大学是利用老图书馆进行改造,而北京大学是利用原有的老建筑(备斋)顶层空间进行改造,形成连续通透的开敞式教学空间(图1)。

2. 阶梯式

阶梯式的专业教学空间是在竖向上采用台阶踏步进行空间组织,而形成具有一定高差变化的教学空间类型。它能够较好地适应复杂的地形和场地条件。建筑空间变化丰富,具有一定的秩序和韵律感。以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教室为典型代表,它采用了层层退台的方式进行空间组织,从下往上分别为高年级到低年级的专业教室,形成一定的秩序。并通过设置餐厅、报告厅、展示厅等,营造了一种交流性极强的大型专业教室空间。

3. 复合式

复合式的专业教学空间是利用楼梯进行空间组织,通过设置夹层的方式,在内部形成局部两层或多层的教学空间类型。它具有紧凑和节约空间的特点,能够满足更多人同时使用的需求,是对教学空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其内部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进行划分,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组合关系,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

五、空间尺度

建筑空间尺度包含了空间的大小、比例、尺寸以及人们对空间的主观感知。一个合理的空间尺度往往要求建筑空间各要素之间具有大小舒适的尺寸与比例关系。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是由绘图座椅、门窗、墙体、屋顶等基本要素所构成,它们的大小、尺寸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能够满足建筑学专业师生的使用需要,并给人以良好的空间体验。

1. 空间基本尺寸

从整体上看,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的形状和面积大小是受到一定的结构和建筑材料限制。因受到结构、材料、功能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的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尺寸与面积差异较大,并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同时由于面积大小的差异,也使得教学空间可容纳的学生数量也大不相同。为满足教学的基本功能,参照人体的活动尺度,根据舒适性的要求,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出所需要的最小教学空间面积。

以北京建筑大学专业教室空间为例,按照其专业绘图座椅的基本尺寸,根据使用要求并预留走道宽度的1/2(275mm),可以估算出每学生所需要的最小面积单元为1.92㎡(图2),按照每班25人计算,每个班级所需要的最小建筑空间面积为48.0㎡。

在细部上,以专业绘图座椅为例,为满足人使用的舒适性,其长、宽、高以及细部尺寸总是受到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并与人体的活动尺寸有密切关系。同时因其数量多,对整个空间尺度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对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调研发现,其专业绘图座椅的样式与尺寸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学空间的限制,个人喜好偏爱,以及结构、材料等因素造成的。此外,教学空间的门窗、墙体、屋顶等细部尺寸,因受到不同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为满足自然采光、通风,在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人的行为与体验

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具有丰富的建筑功能,它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和空间,并营造开放、平等、共同学习的场所精神,带给人丰富的空间体验。通过对人的行为观察,认为在专业教室中主要进行专业教学、交流与讨论、看书思考、休憩娱乐等活动。

由于开放式教学空间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空间,具有灵活和易于分隔的特点。在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临时移动桌椅,使其围合成圆形、半圆形、弧形等平面或形式,形成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学习空间;而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将绘图座椅进行一定的排列和组合成,以满足2~3人或更多人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并营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氛围(图3)。同时由于教室内的专业绘图桌椅,都是直接分配到每个学生,使得它在一定时期内成了学生的私有财产。因此专业教室内一般会放有一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书。而当学生在看书或思考的时候十分方便。由此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便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图书室”。此外,在开放式教学空间内进行一定的休憩娱乐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特别是熬夜画图的时候)能够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放松。

开放式建筑学专业教室是一种特定的开放式教学空间,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它具有丰富的建筑功能、形式以及空间尺度,能够为建筑学专业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教学活动和交流探讨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同时也能够使不同班级、年级以及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强烈,有利于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文佳.现代教学建筑空间与“开放式”教学[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 段然,文剑钢,郭晓阳等.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环境研究[J].价值工程,2013,(22):125-130.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酒店大堂;空间形态;原生态材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度假酒店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平稳发展的大气候影响下,旅游业的发展有了迅猛的发展。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坎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夏威夷的维基基、澳大利亚的冲浪天堂、日本荷兰殖民地风格的长崎岛、美国南加利福尼亚亨廷顿海滩等。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30年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旅游度假日益成为人们丰富生活的首选。

国内在度假酒店建设方面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近两三年呈井喷式的遍地开花。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消费者生活模式的改变,旅游度假无论从方式、内容、标准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度假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休闲生活模式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度假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度假酒店建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建筑类型,其根本功能是为旅行的人在提供不断改善升级的住、食、行的基础上,让人更多关注和体验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和其他有益的活动。

2地域文化对度假酒店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流的日益频繁,迅速的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破坏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开始被削弱甚至消失,导致了设计风格的雷同,失去了自身的可识别性。

地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文化沉淀。它不仅包含那些人们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积累的科学知识、艺术内涵及它们间的结合,还包含那些人们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认识到的不同的艺术理念及与其相对应的科学理论。

度假酒店设计既有商业的需求,又有社会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文化需求。度假酒店在功能上首先要符合国际标准,不同地方的度假酒店的室内空间还应该体现其特定的地域性特色,才能对度假的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增加酒店的生命力。

3酒店大堂是度假酒店的核心区和第一印象

在酒店的公共空间中,大堂是度假酒店中的功能流线核心和枢纽,是给客人留下最初印象的场所。因其造型的灵活性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是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象征和精髓所在,它确定了酒店的风格和气氛,应给旅客已到达目的地的感觉。

度假酒店的大堂无论大小、风格各异,都在努力达成两方面的内容:舒适、轻松的空间氛围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美景致。

大堂是酒店的交通枢纽,是客人进出的必经之地,是客人办理手续的地方,也是客人进行交往的场所。习惯称谓的“大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客人到达登记区及前台办公区;另一是大堂休息区,例如:大堂吧等。

可以说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是整个度假酒店室内设计的重中之重,地域文化特色也一定要在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举例分析

4.1印尼巴厘岛的阿曼酒店

酒店大堂

休息空间

很好的展现了东南亚酒店的风格。通透的建筑空间、开放的木构架坡屋面、本地石材和木料、凸现地域文化的浮雕景墙、样式休闲的家私以及暖色的主基调,营造出安静、闲适,充满传统意味的空间环境。

而开放贯通的传统空间形式、出檐深远的屋面为室内提供了良好的遮荫、流畅、凉爽的清风,创造出很好的小气候环境,人体舒适感很好。避免采用空调系统,节约了能源。大多数热带地区的建筑多采取此类开敞的建筑格局,面积规模或大或小,但总体氛围和形式没有多大差异。

4.2三亚喜来登酒店

酒店大堂入口空间

酒店大堂

位于中国三亚亚龙湾的喜莱登酒店,气势恢宏的酒店大堂一直为人称赞。酒店落客区、接待区、休息区、大堂吧、室外屋顶无边水景沿轴线顺序递进,覆盖在一个巨大、层级跌落的坡屋面下,空间序列感极强。旅客进门伊始就可以感觉到南中国海的壮阔美景,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吸引旅客迫不及待的奔向海滩。尤其是在大堂吧外结合屋顶设计的狭长的无边水景,水、海、天融为一体,惹人流连驻足。大堂室内装饰材料以木饰面和乳白色涂料为主,色调柔和轻快。酒店大堂从屋顶构架到栏杆装饰采用了大量的实木作为建材。木构架形成了开阔轻盈的大堂空间,活跃了钢筋混凝土堆砌的沉重空间氛围;同时木材自然而富有纹理的质感,也与度假酒店整体自然清新的风格相协调。大堂门前长长的落水景观,都是同自然、开敞的酒店氛围相适应的。

5总结——度假酒店的大堂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几点思考

5.1 自然景观和人文要素的提取

自然景观是游客度假意向的心理需求之一,而人文要素是地方和酒店特色彰显的自身需要,二者在酒店大堂空间内都要有所体现。对于自然景观的提取与运用,可以结合传统中国园林中的做法,如借景、障景、框景等等。同时结合不同垂直层次上的视觉变化,达到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而对于人文历史要素的提取,则可因地制宜,或应用在整体结构、或通过小处点缀,或通过特色活动空间的设置,都可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5.2 地域空间特色的营造

地域特色的空间形式是度假酒店常用的一种空间营造方法,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建筑材料、色彩的运用营造符合当地气质的建筑空间。但也可以借自然为主题,通过空间的曲折变换、高低大小空间感受的不同,让游客体会或新奇或变化多端或舒适自然的气质。

5.3 关于地域符号的点缀作用

酒店大堂作为公共性空间,其设计必定要以使用群体的利益和看法为出发点,使营造的空间中的地域性为他们所感知和接受。散布在各处的小空间、小装饰构件往往最容易被游客注意,因而对整体气氛的烘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种装饰必然是与功能和使用者的感受息息相关的,才不至于落人形式主义的俗套。

6 结束语

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作为一种大尺度公共建筑空间,在选址、功能、材料、建造等方面都比较复杂,在有地域化要求的时候更难于把握。在度假酒店大堂的设计处理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的表达使酒店有可识别性是较为适用的一种设计策略。只有对当地自然、人文、原生态材质等多方面考虑,才能设计出合理适用同时又不失地域设计元素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唐英 王葆华 浅析酒店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32)

金卫钧;张耕;孙勃 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5(02)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处理主要是基于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产生的,它要求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因素是决定建筑差异、形成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针对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环境处理,本论文研究主要是依据对幼儿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幼儿园建筑设计进展的回顾和总结加以推进的。

1、幼儿园建筑与人文环境

1.1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进展是与幼儿教育理论的探索历程相一致的,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建筑设计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在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方面因为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因素较为轻视,由此造成了幼儿园建筑设计大多只注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对幼儿的人性关怀。具体来说,在建筑的总体构架上,忽视了对周围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在空间设计上,又大多按照普通的模式进行,并没有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现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和互通性。这时的幼儿园大多只充当了产业工人们寄托子女的地方,其职责只在于监护,而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成长,可以说,当时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滞后与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上的缺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到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理论认知程度的迅速提高,为了贯彻开放式幼儿教育的思想,欧美各国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都充分重视了对采光、游戏场地、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交往空间、多功能厅等多项新功能也相继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幼儿园建筑的开放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各种风格独异、极具特色的幼儿园建筑也相继涌现。

该段时期内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利用成为了实际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建筑方式上,不少幼儿园还注意与周围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相结合,从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在建筑空间组合上突破传统的分割、封闭型格局,强调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创造,这无疑是幼儿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在这一时期的北欧国家,则通过继承和发展福卢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也开始逐步向开放式教育过度,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这些国家对幼儿园的设计做出了以下的明确规定:

① 幼儿园建筑的光线必须充足;

② 幼儿园的结构设计必须面向于管理的方便;

③ 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④ 必须设置室外的幼儿游戏场;

⑤ 教师必须能充分看到幼儿们在游戏场或游戏室中的活动。

⑥ 幼儿园的各部分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入口、走廊、游戏场地等;

尽管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因为该段时期幼儿园建筑设计在总体设计思想上尚缺乏一致性,同时各种相关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程度也较低,因此尚不能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还遗留了一些的问题。

1.3幼儿教育理论第三阶段的发展进入了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深度挖掘时期,与此相对应,幼儿园建筑设计的体系性要求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案例。

以体现开放式幼儿教育模式最新发展成就的 High/scope 幼儿园设计为例,遵循开放式和自主选择的幼儿教育理论原则,在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活动区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来加以设计,每个活动空间都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同时可以满足以下四项活动的需求,即涉水游戏、体育游戏(有满足特别吵闹孩子的特定区域)构造和控制方面的游戏(进行数学和科学活动)以及创造性活动(艺术和手工活动)。此外在幼儿园整体建筑设计中,还应设有专供讲故事和阅读的安静空间,这样将能够充分实现幼儿自主决定和计划怎样生活的要求,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以上设计充分注重了各种相关建筑设计和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相互整合,因此具有更加浓厚的整体性思想,全面反映了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开放式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2、融入人文环境处理方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

2.1适应幼儿生理发展的特征和过程,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尺度:对幼儿来说,真正的亲近感仅有1.2米高,能彻底把成人排斥在外的小空间。我们虽然不能把幼儿园建立在这样的尺度上,但应考虑到幼儿生理的特点和要求,使形体和空间尽量被他们感知和接受。

1)幼儿园建筑整体体量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体量关系的推敲:

a.化整为零的体量处理;化整为零是指将完整的体量关系单元化,通过几个小体量组合的方式来弱化总体的体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将建筑物本身的体量细化,小尺度化,使其在尺度上符合幼儿的生理发育特征。经常用到的手法有:单元体量组合、突出局部弱化整体等。

b.造型主题化塑造;造型主题化是指跳出建筑的比例、尺度的限定,给幼儿园的外观赋予相应的

主题,比如童话中城堡、迪斯尼动画片定的场景等。在这种主题化造型的背景下,对幼儿的影响就不仅仅是简单建筑尺度问题了,而是一种生活气氛的渲染。

2)幼儿园建筑构件的尺度,幼儿园的使用主体是3-6岁的幼儿,幼儿的生理特征就决定了在幼儿园建筑构件的设计上要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型。

a.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功能单一,它因为结构或者设备的需要而存在,在幼儿园结构构件的尺度控制的时候除了满足结构的要求外,还应该注意结构构件的自身尺度和净高是否能满足幼儿生理尺度的要求,会不会给幼儿的活动带来不便或者不安全因素。

b.围护构件:围护构件是指门、窗、墙、栏杆等用于界定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元素。围护构件在幼儿园设计中是可以直接体现出尺度关系的,因为它与幼儿经常性的活动密切相关。

3)幼儿活动空间的尺度

a.室内空间:室内空间多为集体共用,设计中应考虑幼儿群体的尺度,在空间高度上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会给幼儿带来压迫感,同时如果需要将空间适当降低的话,可以灵活的布置垂吊物品(彩带、气球等)来实现;在平面上应考虑可以通过家具等简易的方式灵活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以满足室内分组活动的需要。

b.室外空间:室外空间提供了幼儿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接触,室外活动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室外空间设计中,对可以来界定边界的元素的控制就成为了室外空间设计的重点。可以来用来界定室外空间边界的元素可以是树木或者建筑的阴影、场地的铺装、简单的构筑物等。所以场地的铺装和简单的构筑物会在心理上给幼儿一个边界的暗示,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有效的界定幼儿在室外的活动区域。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6篇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由封面、目录、写作提纲、正文(含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内容、注释)、参考文献等项目构成。其中“目录”与“注释”可根据需要使用,其余各项内容均为必备项目。

(一)封面

1、封面左上角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毕业论文”字样,并用方框加以突出,方框内字体为小五号宋体。

2、标题及作者情况。封面的“毕业论文(设计)标题名称”字体为小二号黑体加粗;作者情况包括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使用四号宋体,1.5倍行距。

(二)目录(根据需要)

另起一页。“目录” 项目名称用小二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目录中要标明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所对应的页码。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在5000字以下的,不需要目录。

(三)写作提纲

另起一页。“写作提纲”项目名称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提纲内容使用四号宋体。

(四)正文

另起一页。正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内容、注释 (根据需要)。

1、标题:毕业论文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2、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简要概述,一般字数为150至300字;关键词应是文章的关键概念、词组,一般在3至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文“内容摘要”起首空两格,项目名称用4号楷体加粗,内容用小4号楷体,1.5倍行距;“关键词”另起一行,起首空两格,项目名称用4号楷体加粗,内容用小4号楷体,词间空一格;部分专业需要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可自行制定相应格式要求。

3、正文内容:除一、二、三级标题外,文字统一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5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4号黑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小4号黑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小4号黑体加粗,若独占行,则末尾不加标点,若不独占行,标题后面须加句号;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小4号宋体,其余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用小4号宋体,其余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注意: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4、注释 (根据需要)

正文中需注释的地方可在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②……”(即插入脚注)。“注文”项目名称用4号楷体加粗,在正文或注释后面空两行空两格排列;注文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用小4号楷体排列,序号用“①、②……”的形式编排。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序号、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注:引用网上参考资料的还应注明具体网址,位置放在注文顺序的最后)。

(五)参考文献

所引用参考文献如果是著作,应包括编者(或著作人)、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如果是期刊文章则应包括所引用的文章作者、文章名、期刊名、期刊日期;如果是网上资料,则应包括作者、文章名、网址、日期。

“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楷体加粗,在正文或注释后面空两行顶格排列;参考文献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用小4号楷体排列,序号用“1、2……”的形式编排,引用著作和引用文章时的注文顺序同注释。

二、打印与装订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园规划;空间形态

“校园”一词的含义应该比其他任何名词的内涵都更加广泛,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的结合,因此有人称之为“城市化的校园”。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现代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和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归纳成城市规划原理及方法在由校园建筑、交通道路、校园景观及校园运动场广场等构成的开放式的闭合空间或闭合式的开放空间的应用。

一、大学及其发展空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曾认为“大学的形式是集中在一个特定场所的时代已消失”,即认为大学的形式完全可以是分散的、虚拟的,而“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被“桌对桌(如远程教育等)”的方式取代。另外,伴随交通手段的发达,还有人主张“大学校园也未必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而今经过一段实践与思考,人们明确了一个理念,即大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产生知识或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二、校园规划基本理论

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之上的,总结校园规划原则,分析大学校园空间的类型、形成

及具体的规划要求是校园规划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经验成果来总结校园规划的理论,从而可以较为科学地得到校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高校校园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其次要精心塑造符合城市设计和空间美学要求的校园环境。另外,还要注意生态原则和环境伦理。世界著名的校园规划研究学者理查德・道伯(Richeard Dober)指出,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

三、校园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在其中活动的人去感受的,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创建中,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建筑群体设计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从校园规划原则、校园规划与生态平衡结合以及校园规划交往空间的设置方面进行阐述。

(一)校园规划原则

在城市规划原则中找寻校园规划原则的依据,结合校园规划的特点总结原则: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注重在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认真发现或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机理和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要素,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空间风格;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功能空间的有机组织与开放空间的连续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大学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总体规划应考虑到大学空间的可生长性,并且应该及时对应大学功能的充实与扩展调整总体规划;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于城市中的大学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绿色校园与生态平衡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人文环境。绿色的生态校园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宜人的育人氛围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注重生态平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校园规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生态平衡,对已破坏的要尽可能抢救,在建设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思想。

(三)校园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特有环节,根据大学生交往的环境不同而呈现多种类型。校园规划中,交往空间设计体现在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通过校前广场、文化广场、绿岛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交往空间。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水平息息相关。在武警部队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应用城市规划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借鉴已初步成熟的大学校园规划经验,有力开展部队院校校园规划的研究探讨,将警营的严谨简洁与大学校园活泼民主的风格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建促教的理念,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和谐美好的武警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2、费曦强.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发展研究热点 景观整合

中图分类号:P596 文献标识码: A

1 景观的大众化1.1 景观“景观”一词,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 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环境保全、休闲娱乐、城市防灾、景观体系等。这些功能是贯穿在整个城市中的,城市中任何一个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或者被割裂,这些功能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以城市空间体为基础而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连续性是系统研究的核心。开放空间系统只有保证各个层面上开放空间元素的相互延续和支撑,才能保证其各种功能的完整性。

分解讨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开放空间系统连续性应该从三个不同规划层次进行讨论,各层次讨论的对象、意义有所不同,涉及的学科范围亦有一定的区别。

(1)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

宏观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发展策略的高度来研究开放空间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

宏观层面上的开放空间连续,是注重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周边生态的相互连续,不让城市建设彻底地破坏整个地区生态的完整,整个地区生态可以延续,景观得到连续。这样可以保证城市与周边生态的良好关系,如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可以是多样的,这些空间形态关系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考虑,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各国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与方式。

1)环绕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开放空间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城市的扩张蔓延,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2)嵌合的形态与方式

开放空间系统与城镇群体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形成以楔形、带形、环形、片状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空间。嵌合的形态方式遇到的问题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容易不断向外生长扩张,造成规模扩大,郊区至中心区距离过远,另一方面,开放空间易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导致嵌合的形态不复存在,城市连成一片。这些问题通常的解决方法如下:一是在交通上发展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缩短城市间往来的时距;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使市场的运行完全在规划法规的保护和限制下进行。

3)核心的形态与方式

城镇群体围绕大面积绿心发展,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相间隔的方式。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利用绿心、绿色缓冲带有利于形成中小城市,分散大城市的负担,从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并且相应起到了避免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居住与工作相距过远、中心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的问题

4)带形相接的形态与方式

城市群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及规模的城市带。城市带与开放空间形成不同的关系,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开放空间系统亦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控制性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中观层次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规划,是宏观的开放空间系统战略的延伸与细化,又是进行微观的开放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前提。在这一层次中,应当更加关注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强调开放空间的量化控制,并对开放空间进行更为具体深化的布局形态研究。

1)指标控制

如果要保证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应该在各个区域中保证定量的开放空间,指标控制是目前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中常用的方式。在城市的总体形态中考虑开放空间的连续构成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那么,指标控制则是人们希冀以量化的方法来达到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合理连续分布,以达到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的满足。

开放空间各种类型要素的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空间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种类型的指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城市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指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根据,并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现状条件。目前世界各国常采用的几种指标为:①城市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以上;②绿化覆盖率占城市总用地60%;③近郊风景森林绿地占城市总用地50%;④人均城市绿地30%;⑤人均公园绿地6m2/人。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的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日本等国家还采取空地率指标的方式对开放空间进行全面的控制。

2)区位控制

在英国的T.Turner在长期进行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工作后,对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形态做出过总结,归纳了六种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图,用抽象的图解方式描绘了在开放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中曾出现过的规划理念:①单一的中央公园;②分散的居住区广场;③不同规模等级的公园;④建成区的典型的绿道;⑤相互连接的公园体系;⑥可提供城市步行空间的绿化网络。这些归纳总结了近一个世纪来伦敦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指导思想的变化,基本涵盖了目前城市中各种开放空间系统布局模式。六种开放空间布局模式的连续性逐级增强,最后一种模式连续性最强。但在具体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布局中,由于城市发展阶段有差异性的存在,具体的形态理应各自不同。

要达到连续性比较强的开放空间布局模式,指标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各国在这方面采用了各种方式。荷兰在50年代建立了理想的开放空间等级体系,把开放空间提供的设施规模和性质与对这些设施需求的范围和特征联系起来,以吸引范围作为唯一的变量,解决开放空间需求与供给及其布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个简练而又综合的理论框架在荷兰南部包括鹿特丹组合城市得到实施,并对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巴黎则根据城市内部各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的不均衡状态,使用空间均衡法,在规划中尽量把绿色空间插入高强度开发、人均开放空间相对较少的区域,使开放空间的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均衡。还有一些城市,通过对城市居民需求的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来提供开放空间。

一般来说,城市某个区域的开放空间连续性规划中,有几种比较常见的构成连续性的规划模式:①多极发展模式:在地区内均匀地建立多个不同等级的开放空间点,如广场、公园等。②点轴模式:城市功能区域结合城市发展的走向,与个别开放空间极点的位置,规划形成轴向的开放空间。如日本横滨在城市中心区形成长的绿色轴线。这条轴向的开放空间担负了促进关内绿洲综合发展的作用,还担负了建设都市空间——新横滨的象征。③网络模式:当点轴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合成网络模式,不仅使城市内的开放空间网络密度增加,而且要使网络向外延伸,加强与其它网络的联系,使更大区域的整合得以加强。

(3)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