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2 08:56:36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临床护理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护组和预见组,各50例。其中,常护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1.32±2.39)岁。预见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1.28±2.2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分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常护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临床护理方式,而预见组患者则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2.1常规护理。50例常护组患者接受常规骨科护理。1.2.2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50例预见组患者加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预见性心理干预:提前做好加强护患沟通工作,以预防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给予更多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护理配合度。2)预见性危险干预;预先告知护理注意事项;床旁设置床栏,防止患者坠床[3];保持各区域地面干净、整洁,避免患者跌倒。3)预见性并发症干预:协助患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指导家属为其轻度按摩,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定时开窗通气、定时换洗床品、定时空气消毒并嘱患者保持个人生理卫生,避免感染发生;以及给予一些其他可预见性的临床护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总有效率的对比。预见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47例),常护组为74%(37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率的对比。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47例),常护组为64%(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并发症率的对比。不同护理方式的两组患者皆出现一些相关并发症,但相比较而言,常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例)及病症状况较为严重,预见组为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绝大多数骨科疾病患者的病发部位较为敏感,将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且常导致行动不便,需相对长期卧床静养,但在此期间很难完全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会进一步加重骨科疾病,因此,在治疗期内如能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那么将会加快患者病症的恢复,避免病情发生恶化。综上所述,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很高,对预防并发症有很积极的作用,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艳.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2):103-104.

[2]华琼.关于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探究[J].心理医生,2016,22(20):131-132.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2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过程技巧方法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85

每年临近中考,九年级科任教师的教学压力都会很大。由于时间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又缺乏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复习资料。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进行高效复习成为每个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九年级大部分学生升学欲望强烈,但由于自身学习水平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他们大多数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中等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健康,精心准备能够为他们减压的话语,有意识地与他们接触,把关爱融入交流之中。这些行为看似简单,却收效显著。其实很多学生渴望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得到老师的信任赞许。有些教师虽然课上得很好,学生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缺失正好阻滞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无形中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考前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适时适度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尤其是中等或以下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备考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分阶段复习,注重过程的高效性

1.读透教材,梳理整合

第一轮的复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按教材的单元进行,复习内容要做到细致全面,复习时可用整理、分类、比较、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方法把表面杂乱无章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连成线,织成网,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将前后内容融会贯通,注意知识的迁移和重组、交叉和拓展,注意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结合考点、热点、重点展开。例如:环保低碳生活是全人类共同倡导的,因此环保低碳方面的考题每年必出复习时应注意有关大气污染、化肥、农药、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抓住污染途径、防治措施等考点,以大气的污染和防治为重点。同时切实做好查漏补缺、不重不漏的地毯式扫描,以不变应万变。

2.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第二轮复习,应针对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复习。复习时把同类型的题放在一起反复练习,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掌握相关题型。例如:推断题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中出现频繁,可对这类计算题开展专题训练。如以碳为主线的推断有:碳完全燃烧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碳不完全燃烧生成常见的还原性气体,该还原性气体在高炉炼铁时发挥它的还原性,得到黑色常见金属,同时得到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在高温条件下又能和某种常见黑色非金属单质反应得到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毒气体。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通过精心点拨、有意识的暗示、启发、引导,将解题思路与技巧融入其中,无形中给学生传授了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3.模拟训练,实战演习

在复习中,很多学生因盲目选择资料而陷入题海之中,对此笔者建议学生前期复习时应研究本省市近几年的中考原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后期专项题型练习和模拟训练相结合,在题型、题量、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训练。专项练习要注重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模拟训练要选择本省各市近几年的中考原题,在审题、规范答题、自我检查到时间分配上注意自我调控。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提升学生的应试素质。

三、重视复习技巧,注重分层指导

1.强化基础,注重“双基”

化学涉及的概念多、考点多,且易混淆,因此应加强学生记忆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记忆的同时去理解,理解的同时去记忆。每节课的前10分钟,由教师提问,然后让学生反复背诵,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化学性质包括哪些、化学中常见的三大还原剂、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离子的颜色、三种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的气体、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及用途、常见的元素符号等。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轮流循环提问,文字性的知识让学生背出来,涉及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的让学生写出来。

2.精讲多练,注重质量

在中考备战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习题进行精挑细选,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选出来,认真细致地剖析,讲透彻,做到抛砖引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强化训练,探寻规律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3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疼痛

近年来因各种事故、长期累积病症造成的骨折、骨损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情况较多,调查显示,血栓、肺感染、褥疮和疼痛是骨科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其中疼痛会伴随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有报道显示,对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2]。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常规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耀68岁,平均(44.23依5.0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病4例,骨髓炎3例。预见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耀68岁,平均(43.90依5.8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肿瘤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执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严重性肝肾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日常喂服药物、静脉滴注、清洁伤口、床上引导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模式。预见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与安慰,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以消除心理不适;(2)健康指导。由研究者制定骨科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阅读材料,并经高端专家审核通过后,印刷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由护士派发给患者及家属阅读,以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疼痛及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更好地减轻疼痛,提高护理效果;(3)总结与反馈。研究者每周进行预见性护理总结与反馈,一是总结护士按照分工履行预见性护理职责的情况;二是护士进行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三是对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平分为10,用0耀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剧痛。生活质量评价:干预3个月后,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每个指标有5个备选答案,分别为1耀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好,满分为60分,分数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軃依泽表示,用t检验,以P约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跃0.05);预见组患者采用无痛病房模式后,在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预见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需手术治疗,术后要长时间卧床,还伴有多种并发症情况,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感强烈,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会有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压力,给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4]。因此,在骨科的临床护理治疗中,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疼痛、心理压力等提前做出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护理在疾病治疗及转归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其中预见性护理是以长期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以预见意识并积极主动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其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5]。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通过对现存问题及风险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预见组患者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结果还显示,预见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各功能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在给予无痛病房护理模式之后预见组的生活质量均明显强于常规组。这与赵红学者[6]《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的研究成果接近。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艳丽 孙迎春 单位: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2):233-234.

[2]吴成华,薛静华,张亚英,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82-2183.

[3]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3(5):1255.

[4]郑暖.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11-12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4篇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的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认识和掌握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有助于我们克服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别人产生偏见的原因。这一点,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尤为重要。

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

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和启示是:其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其二,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三,“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有利于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一直长期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受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威胁和竞争作用,它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霍桑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5篇

    一、尊重教师的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人的个性是其自主性、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的管理,不能为追求共性的东西而摧毁了教师的个性。摧毁了人的个性也就摧毁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作为教师这一颇具创造性的职业来说,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是些所谓“听话”、“稳妥”、“周到”、“循规蹈矩”的人,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校长要把尊重教师的个性贯穿在自己的管理始终。

    1、把学校对工作的统一要求和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结合起来。

    学校对工作作出统一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为规范和引导教师们的工作提供依据,是一项基础性的,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但是,只有统一要求,而没有对教师们个性的尊重,那么,学校的工作就不会有活力。因为,统一要求的主要作用是规范和引导,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动性,他们在工作中应该有创造的自由,并且正是这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使学校的工作不断发展,管理者不能把教师们的创造性工作视为“不服从”而加以限制。

    2、在保证正常工作秩序的同时,给教师们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工作时间常常是没有界限的,一个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教师,他的心中装的是学生,头脑中思考的是工作,工作起来,他们从来就不会计较是上班还是下班。所以,我认为学校不要把教师们管得太“死”,应该在保证正常工作秩序的同时,尽量给教师们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我们不要让教师们的工作太麻烦,尽量减少无效劳动,尽量减少没有意义的检查,尽量减少临时性的工作安排,为教师们挤出来更多的、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努力减轻教师们的工作压力。过重的压力会束缚人的思想,不但不利于教师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使教师们丧失工作热情。所以,管理者要多途径地为教师们减压,特别是,要用发展性评价办法来评价教师们的工作。

    3、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倾向,重视消极落后的个性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首先要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在教师管理中,作为管理者,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情感融融、心情舒畅、相互鼓励和尊重。其次要注重发挥感情激励的作用。管理者要善于帮助教师优化情绪,使之具有稳定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要善于组织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使之具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追求。三是要重视消极落后的个性倾向。一方面我们对这些教师要抱有良好的愿望,不打击、不排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生活和工作上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绝不轻言放弃。

    二、尊重教师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其过程的复杂性和效果的内隐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所以,评价教师的劳动,必须以尊重为基础,让教师们的劳动付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肯定。

    1、尊重教师们的劳动付出。

    在我们的教师中,有的善于表达,自己做了一点工作就会马上向领导表白;有的教师性格内向,在默默地工作;还有的因为工作成绩不很理想,自己做了工作但不好意思表达等等。所以,管理者必须要经常深入到教师们中间是非常必要的。有的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有的不顾路途遥远走访学生;有的为了改进工作,虚心向他人求教;有的为了备好一节课,收集教学资源;有的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所有这些,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肯定,我们的教师才会越干越有劲。相反,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这一点,只凭别人的反映和成绩结果来主观判断教师们的劳动,就很容易打击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那些被错误批评的教师就会说:“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得到的还是批评,还不如应付着过算了。”这样时间长了,人数多了,教师们的埋怨声就大了。

    2、重视教师们劳动的有效性。

    劳动的低效性,是目前教师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就很难减下来,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问题。因此,重视教师们劳动的有效性并逐步解决低效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要努力增强教师们的工作效率意识,让教师们养成做什么事都要想一想“还有没有比这更好、更有效的办法”的工作习惯。二是要加强教学研究,关注工作细节,引导教师较好地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收集教师中工作低效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并利用专门时间向教师们讲解,使“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改进工作的主题。

    3、尊重教师们的劳动价值。

    任何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大小的不同,或者说是我们怎么认识的问题。教师只要有劳动付出,它就一定有价值,不论是有效劳动,还是低效劳动,甚至是负效劳动,对于它的价值,管理者都不要忽视。对于高效劳动,我们要帮助总结、推广,实现其劳动的榜样、示范价值。对于低效劳动,首先,我们要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不要一味指责。其次是以真诚的态度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工作中哪些作法是有效的,要坚持,哪些作法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对于负效劳动,一方面,管理者要明确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给予高度重视。比如: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的行为;罚学生重复抄作业的行为;歧视、排挤学困生的行为;无度地占用学生时间的行为等。这些劳动都是负效的,我们应该坚决制止。另一方面,当负效劳动出现后,管理者要利用好它的教育与警示作用。

    4、尊重教师们的劳动成果。

    教师们的劳动成果是他们辛勤工作的结晶,所有的人都是非常看重它的,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教师们的劳动成果对教师进行激励,让取得成果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赏识和奖励。一是丰富“成果”的内容,把教师个人和基层单位在工作过程各环节中取得的成绩都纳入“成果”之列,可设为个人成果和团体成果两大类。个人成果类,就是把教师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的成果。比如:优秀教案、转化学困生、教学质量、教研成果、控制学生流失、综合实践活动等;团体成果类,是以基层组织为单位综合评估成绩为依据进行成果认定。比如:先进年级组、优秀班级、先进教研组等。二是对取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要利用发光荣榜、经验交流、颁分奖金或奖品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宣传,让取得成果的教师充分享受被尊重的快乐。

    三、尊重教师的意见

    尊重教师意见就是要求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根本之策和力量源泉。

    1、让教师们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校是大家的学校,只有每位教师都能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师们的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学校的凝聚力、工作的执行力才能大大增强。为此,管理者必须把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交给教师们。一是让教师们充分参与学校工作的决策过程,吸收他们意见,保证决策科学。同时,可以让教师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学校管理者,增强他们的参与管理的意识,减少工作的阻力。二是向教师们公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随时接受他们的监督。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把工作过程中教师们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收集起来,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得到解决。

    2、让教师们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渠道。

    教师们有了意见,不能把意见累积在他们心里而成为怨气,应该为他们发表意见提供畅通的渠道,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又可以使教师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不至于死气沉沉,还可以使教师们个个心情舒畅,劲头十足。发表意见的渠道主要有: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集中收集;以群团组织和基层组织负责人牵头的团体收集;建立校长意见箱及时收集;校长定期座谈有针对性的收集等。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6篇

[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均等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方式施护,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满意度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总体满意率(94%)与对照组(72%)相较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476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4%)相较于对照组(1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0947)。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血液透析;尿毒症;肾功能;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在肾病末期阶段的治疗方面较为常见,其能够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然而,在进行血透治疗时,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造成治疗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1]。为了使血透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安全管理质量,并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现象出现,可通过预见性护理来加以实现。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研究,现将报告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均等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6岁,平均(56.42±2.41)岁;病程2~31个月,平均(8.49±2.32)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2~75岁,平均(56.28±2.37)岁;病程2~33个月,平均(8.33±2.46)个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条件;所有患者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听力以及智力均较为正常。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患有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两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选后全部进行血液透析,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尿量及尿液进行严密的监测,并观察患者的电解质紊乱、贫血以及水肿等症状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则应该立即通知医生,并辅助医生进行处理。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应该对护理操作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风险主要包括内瘘穿刺失败、穿刺管路及穿刺针未有效固定、空气报警、设置透析参数错误、穿刺针拔除出现错误、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出现凝血等[2],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和责任心,并加强团队协作,同时以此为基础采取综合评估,各项护理工作应该提前做好安排,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具备较强的连贯性,并做好风险预案,针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或是紧急事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对事件进行解决,同时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了解到护理工作的在此方面治疗的重要性,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端正态度。②应该对患者进行评估:在进行血透治疗之前,应该对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制定,应该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透析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对透析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还要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解决患者各种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患者钾、钠盐以及磷的摄入量,嘱咐患者多饮水,多食果蔬。③对血管通路进行有效护理:通过观察、询问、触摸的方法来对内瘘进行评估[3]。主要对内瘘的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者皮肤周围是否存在破溃,并对内瘘进行触摸,感觉是否存在震颤,同时对血流情况进行了解。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培训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进行提升,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以及不良反应得以规避。④实施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在应用血液透析施治时,可能会产生诸多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以及低氧血症等[4],这些并发症发生可致使血液透析出现中断或者是不够充分,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实施血透之前便对其进行评估,并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预防。1.3评价标准:本次选取的评价标准为并发症出现率及总体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满意度方面的对比:总体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较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50),不良反应出现率方面,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0947)。

3讨论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病的有效方法,其能够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此治疗方法可产生一定创伤性,故在治疗期间有可能会出现诸多并发症,从而加大的患者治疗的风险[5],为了使血液透析治疗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应该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来对治疗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常规护理下,未能够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导致患者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风险,从而其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也会随之增加[6]。而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对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认识并预防,从而使血透的治疗效果得以提升,最终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7]。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体满意率(94%)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4%)均优于对照组的总体满意率(72%)及不良反应出现率(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肖秋华[8]等研究人员所得研究类似,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产生良好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在勇.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血透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16-17.

[2]史全芳,马玉娟,李芝娟,等.预见性护理在血透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5):270-270.

[3]肖童,许显春.预见性护理运用到血透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j].饮食保健,2017,4(21):259-260.

[4]杜樱花.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99-100.

[5]熊杰.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9):222-222.

[6]周小卫.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3):362-363.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7篇

【论文摘要】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文章论述了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心理效应的内涵、特征,总结了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心理效应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作用意义,提出了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一些对策措施。

从学生过度到社会职业人身份,对大学生来讲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还标志着大学生开始从单纯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因此,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重塑自我,导向积极的心理效应,是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关键所在。正确定位自己的心理效应,并了解心理效应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可见大学生充分了解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心理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有着奇妙的作用,我们如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效果,将极大地提高就业质量。心理效应是指在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是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主要的心理效应

(一)“自己人效应”

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人与自己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有类似性、在情感上有相悦性,就会把他看成是“自己人”,更容易与之保持稳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就是“自己人效应”。人际关系把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将行为的、情绪的、认识的三种成分调节成与对方的三种成分相一致。这就是人的相互感“自己人效应”。人与人若是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则不但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亦容易预测对方的感情与反应倾向。 除了态度与价值观类似性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喜爱引起喜爱”,即情感的相悦性。大家都希望“被人喜欢”当吸引力,彼此都把对方选择为心理趋向对象。这种两厢情愿的互择,服从于“人际吸引律”。就“自己人效应”而言,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似性便是“一致吸引律”的反映。

(二)“首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种现象就叫做“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最强烈的影响,它是社会知觉中常见的一种偏见。也就是说,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很深刻,它会形成一种定势,对以后的长期印象产生重要影响。

(三)“共生效应”之团队精神

“共生效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当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柔弱单调,甚至枯萎死亡,而与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植物界中这种相互促进、同步生长的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

三、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充分了解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纵观人类传播史,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手段的进步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力的飞跃,特别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成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信息网和智能信息系统[12],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得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每次的信息传播都不会离开对“心理效应”的研究。可见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效应对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如此重大,如何进行更有效的信息传播,来强化就业传播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将会有较好的改善。面对当今就业形式,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摆在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心理效应,及时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

(一)把握好积极的“自己人效应”

积极的“自己人效应”是以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认知态度、相悦的情感为前提的。因此,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把握积极的“自己人效应”要注意以下原则:  (1)平等相待,启迪“自己人”的心理承认。你要想取得招聘人员的信任,先得和对方缩短距离,与之处于平等地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角色互动的过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招聘人员、对待工作。

(2)高度重视,培养“自己人”的情感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有人在重视自己,或对自己感兴趣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从而因自尊心受到尊重和满足而产生愉悦,并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你要与公司人员建立良好“自己人”的情感基础。

(二)给人美好的“首因效应”

这主要表现在提高心理素质,改进语言及形象上下功夫,以取得正面的面试首因效应。

(1)掌握语言技巧,提高沟通效果。语言表达是求职面试的重要环节,是供需双方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语言表现力直接影响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不能小觑。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大学生平时要注意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面试时也要注意把握语言尺度和技巧。

(2)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形象气质。调查表明:一个旁观者在看另外两个人对话时,他对二人的谈话印象有65%来自“非口头语言信息”。可见形体语言的重要性。

(3)正确对待面试,调整心理状态。大学生要提高心理素质,除了大学四年的努力外,在面试前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用人单位及有关用人的材料,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情况,同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接受锻炼和考验。

当我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美好憧憬时,向自己提出积极向上且恰如其分的期待,能激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有利于我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目前,我国除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部分政府人才市场外,还有许多的社会机构在从事人才的中介工作。但问题是这些信息机构良莠不齐,的信息可信度不高。在政府、企业、学校、大学生、人才机构之间建立科学的、高效率的的信息网络,促进就业信息的充分对流,包括信息发送机制、信息检验机制,以保证信息对流和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总之,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任重而道远,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要从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自己的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2]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31

[3]章立早.人际交往中的-自己人效应[J].学术期刊,2005:15

[4]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罗增贵.大学生就业面试中的首因效应[J].就业与保障,2005.

[6]王滨.就业之初不可忽视的心理效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96-97

[7]宋立达.大学生求职攻略宝典[M].金城出版社,2005:25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第8篇

高考倒计时还有30天,在这紧张的复习中,考生们一直承受着强烈的心理压力,许多常见的心理问题就会在学生之间蔓延开来。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高考的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欢迎借鉴参考。

1、如何缓解学业焦虑考试焦虑体现在考生对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过于看重,说到底就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高三考生只有减轻心理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带来的精神压力,最终才能缓解对考试的焦虑。

高考的成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未知的,现在我们没必要为将来的事情感到担忧,现在应该把精力放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2、如何树立信心有部分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在短时间之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出现自卑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善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历,而不是认为靠的是运气。要学会体验内心的成就感,相信失败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说造成的。

3、怎样克服注意力分散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考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造成走神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学习方法过于单调而引起了厌倦,如复习资料的枯燥和重复;第二点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