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6:1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icu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院感染是ICU患者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的严重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他是指住院病人在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发生的感染和住院时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以开始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ICU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部分的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还给病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现从护理角度对ICU病房医院感染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1 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ICU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有报道称,神经外科病区75例气切术后病人均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68.18% , 致病菌以格兰式阳性菌为。另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前由于原发病的影响,机体情况差,加之手术打击,术后禁食使机体过分消耗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呼吸治疗器械污染,以及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胃肠道感染 正常胃液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防止胃内细菌过度繁殖.在医院感染中消化道感染主要在儿科病房,血液肿瘤病房,老年病房,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通过胃管逆行引起感染.
1.3 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正常人的尿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个防御屏障.而80%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也易诱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总医院统计留置导尿管三天以上的病人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留置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另外,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于膀胱。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人员不熟练,无菌技术不严,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5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科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空气环境的处理 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病房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操作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2.2 预防肺部感染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45°,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及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瓶,防止逆流置湿化器和患者气道内.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特别是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以硅胶尿管为佳,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厘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要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从而起到机械性冲洗作用,会阴冲洗2次/d,禁止膀胱冲洗,以免尿液逆流和增加导尿管口连接处污染的机会。
2.4 加强静脉穿刺 静脉留置针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严防原发性血液感染,除保持导管连接紧密不可脱落外,还需注意插管外口保持无菌。局部消毒,用湿的无菌棉拭子擦接头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病原体。用酒精擦可增加其效果,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1周内每日行痰、尿,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需要48-72h,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极易导致多重细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互相作用,可出现药理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生或降低抗菌作用。
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ICU的特殊环境,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管理,做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唯利等.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
[2]姜启用,王氓,余月英.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27.
[3]伏平.重症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72.
【摘要】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ICU病房。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等,因此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为封闭式管理,家属定时探视,除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护士完成。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结合目前ICU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本文总结如下。
1 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业务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2 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 医源性因素: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 环境因素: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 控制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防护理学杂志,2006,25(3):195~197
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病人就医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1]。护理人员如在工作中稍有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就会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造成病人的不满和投诉而引发医疗纠纷。面对脑外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如何化解防范,保证医疗安全,已成为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
1. ICU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与侵犯病人合法权益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科病人绝大多数是需手术的病人,病情危重且意识不清,各种治疗及护理多,在护理工作中忽略病人享有的知情同意权就会引起纠纷。如病人意识模糊躁动需使用约束带固定但事先未告知家属,又如进行深静脉留置在没有告诉病人及家属留置套管针的目的、用途就给予穿刺留置等。
1.2与护理记录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记录单是直接反映病人病情与治疗的记录,如记录不慎就容易引发护理纠纷。当病人突发脑疝,不仅要写几点几分发生病情变化及如何抢救,还应写明几点几分医生到场,如记录不详或不一致,就容易卷入法律纠纷。
1.3与护理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给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未按无菌技术或气道湿化不到位,继发肺部感染;病人躁动意识不清未按常规予肢体约束带使用,引发非计划拔管。
1.4与急救物品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如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日常维护检测不到位,或护理人员仪器操作不熟练,反应能力差,易引发护患纠纷。
1.5与使用镇静、降压药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伤病人当脑内血肿较小需保守治疗时,而此时病人躁动对治疗与护理不配合,临床上为了防止继续出血,常使用镇静剂,但镇静剂会影响意识的判断及血压下降的危险。另外高血压脑溢血术后常出现血压难以控制,目前也常使用降压药物,但降压药使用过程中如未控制好剂量或速度过快均可引起血压下降过低的危险。
1.6与执行医嘱有关的潜在风险 医嘱是护士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唯一依据,护士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均属违规行为[2]。与执行医嘱有关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1.7与健康宣教有关的潜在风险 健康宣教应始终贯穿整个住院过程,但临床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常忽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如脑出血病人没有告知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因,造成病人自行起床,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对伴颈椎骨折的病人,没有告知颈部制动的原因,病人剧烈活动头部,导致病情加重。
2.应对措施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风险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知识安全讲课。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在为病人操作时,应考虑病人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各种操作目的意义,对创伤性操作执行签字制度,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正当权利[3]。
2.2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监控,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单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反映护理行为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直接体现护理质量。护士病情观察不仅要认真仔细,变化时要随时客观如实地按程序进行书写。科室成立病历质控责任人,每周检查病历书写,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每位护士,护士长每周不定期进行对每天的护理记录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在晨会上通报。
2.3做好防范措施,加强风险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护理病人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护。重点检查医嘱查对制度、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基础护理落实、操作规程执行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及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气管切开病人无菌操作的同时应加强气道管理;对躁动意识不清病人常规约束带使用的同时注意肢体末端血运的观察。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风险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利用晨会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及时消除及处理各种医疗安全隐患。
2.4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基础和保证[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充实自己扩展知识面。科内有针对性进行专科业务知识的小讲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每月进行理论测试和操作考试,要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的操作人人都会。每半月进行业务讲课。不定期选派骨干外出学习或进修。
2.5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切实落实好物品管理制度 对各种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做好设备保养检测记录,同时每天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设备科联系。急救药品做到随用随补,药物做到内用与外用分开放置,标签要清楚,并实行专人管理。
2.6认真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在使用降压药时注意微泵速度调节的同时,还因注意血压监测时间的调节,以免降压过快;在使用镇静药时注意意识观察的同时,进行评分,使病人合理镇静。
2.7加强护患交流,及时做好健康宣教 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尊重和关心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新入院病人除积极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外,请家属在须知上签字;对脑出血病人应嘱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伴颈椎骨折病人应去枕平卧位并制动,避免剧烈活动。
参考文献
[1] 唐玉平,熊爱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护理研究,2006,20(6):1473.
[2] 胡永梅,刘喜梅,房小惠.ICU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2005,11(9):734.
[关键词] 气管切开;ICU;肺部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89-02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危重患者抢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避免发生呼吸道阻塞症状,然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切管切开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在90%左右。本次临床实验对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诱发原因和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0~80岁,平均(51.2±1.4)岁,患者气管切开手术后至进入ICU的平均时间为(7.5±0.5)d。其中,3例患者意识清醒,37例患者为昏迷状态;25例患者需要行机械通气。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患者未见明显的潜伏期症状,进入ICU治疗48 h内出现感染症状,将X线检查、细菌培养、血象、体格检查、临床症状等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1.3 痰液采集
通过无菌吸痰法,在气管切开部位将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并将采集的样本放置在无菌试管中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72 h内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好;显效:72 h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较好;有效:72 h以上症状稍有减轻,咳痰量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征
所有40例患者的痰液细菌检查培养结果显示,共有9种致病菌,其中,真菌4例,占10%;革兰阳性球菌4例,占10%;革兰阴性球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32例,占80%。致病菌的例数是查出该类型致病菌的患者例数。
2.2 药敏检测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原因
(1)患者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的发生会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抵抗力降低,同时,重症患者在同一ICU内治疗,也会加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2)医用器械未彻底消毒。雾化器管道和储水罐污染,呼吸机回路未彻底消毒,会将大量致病菌带入患者体内,并直接进入肺泡和细支气管内,进而引起肺部感染。(3)沿气道和插入管管壁的间隙移行。患者皮肤上寄生的细菌量会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并发生演变。气管切开损伤皮下组织和皮肤,导致水肿核损伤性渗出,使细菌定植、黏附并沿管壁下移,进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4)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气管切口、气道湿化、吸痰等不当的护理操作。
3.2 护理措施
(1)住院环境护理。执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性,将室内湿度保持在60%左右,室内温度设置为约22℃[1]。(2)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要戴口罩,并彻底洗手,定期消毒吸引器储液瓶、雾化器及其管道、呼吸机回路等物品和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2]。(3)气道分泌物清理。吸痰时要缓慢轻柔,不能一插到底,防止将气管外部的细菌带入患者气管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以利于排出支气管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压力控制在50 mm Hg以下,吸痰盘保证专人专用,每24小时更换1次[3]。(4)气道湿化。雾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可使用具有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功效的中药制剂,每8小时用药1次,通过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刺激性干咳和痰痂形成的发生率[4]。(5)气管切口护理。受到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患者手术切口易发生感染,需定期消毒和清理手术切口,以及周围皮肤组织,并定时更换纱布,并保持纱布干燥[5]。(6)鼻饲护理。对于伴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醒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食用流食,并保持缓慢的进食速度,每次进食时间在30 min以上,抬高床头至30°,鼻饲30 min内不能吸痰,避免患者胃内容物进入气管,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6]。
综上所述,对于行气管切开手术的ICU患者,能够显著缩短ICU的治疗时间,适当进行药物和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问题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了的关键在于护理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并控制好起到的湿化程度和良好的吸痰技术,同时做好各项基础会工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华.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1(14):358-360.
[2] 姚磊. 综合ICU气管插管患者并发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防护措施[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1):132-133.
[3] 朱以芳. 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0,20(20):79-80.
[4] 吴艾霞. 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62-63.
[5] 江东红.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10,36(3):178-179.
【关键词】 ICU机械通气; 程序化管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84-02
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开始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程序化管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ICU 病房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住院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等疾病。其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龄28~79岁,平均(54.6±26.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如日常护理、插管护理、消毒护理、心理干预等。观察组同时给予程序化程序化管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硬件设备的程序化管理 机械通气前做好设备的管理:(1)病房环境管理。定期查看温湿度,定时消毒,制定相关操作规程,按照标准操作,确保ICU病房环境达到标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也可用电子灭菌灯或紫外线灯消毒2次/d,30~60 min/次,或空气喷洒消毒,地面湿拖3次/d。每周做一次细菌培养。(2)密切观察通气机运转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检查机器故障的程序:查电源、稳压器、气源、参数、管道(打折扭曲)、湿化器积水、气囊等是否正常。采取“听、看、试、查”四法程序化进行:听有无漏气声;看口、鼻有无气体漏出;试气囊放气量与充气量是否相等;查套管位置有无改变致漏气。(3)严格落实交接制度。对于每班交班时,当班护士必须告知接班人员患者的治疗进展,上一班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时记录通气机使用时间、工作参数、治疗用药情况、生命体征、尿量、血气结果等,并以汇总表的形式告知下一班护士。
1.2.2 工作人员的程序化管理 成立专门的ICU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小组,设定专人负责,定期组织培训,定期召开护理小结讨论会,并严格上岗培训,对于经验不足的护士应有年资较高护士辅导操作。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和周四进行,对护理质量较差的工作中人员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其改善护理质量,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1]。
1.2.3 患者的程序化护理管理 (1)患者准备。住监护病房或单人病房,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取出活动假牙。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尤其关注体温升高的患者,通气频率要适当增加。机械通气时,还要观察患者两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强弱相等。保持患者伤口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无菌纱布2~3次,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更换。定时对患者翻身、叩背鼓励咳嗽。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医务人员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2)人工气道护理。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注意湿化度的掌握,保证患者充足的液体入量,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可以使用加温加湿器湿化:通气机湿化器内有足够量的蒸馏水,温度33 ℃~35 ℃,湿度100%。机械通气机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遇有严重感染患者使用时应用消毒液擦拭。通气机过滤网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3)撤机堵管训练。撤机开始阶段应选在充分休息的白天进行,停机训练间断时间从几分钟至数小时延长,患者逐渐适应48 h后拔管(以整夜停用通气机作为完全撤机标准)。拔管前后最好保持空腹以防误吸[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ICU通气时间、监护时间和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ICU通气时间、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重症监护(ICU)患者机械通气是一种利用机械装置进行人工呼吸的通气方法,被称为呼吸机或通气机,是ICU重症患者的生命线。针对如何加强ICU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效果,临床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4]。本文采用程序化护理管理,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医院管理、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重点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细致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表明程序化护理管理在ICU机械通气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冷利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ICU机械通气监护与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6):16-17.
[2]曾莉,岑琼,胡波.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程序化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3-15.
[3]董津平,蔡宝英,张建敏,等.程序化管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效果中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38-839.
icu是集中现代化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集中加强监护、治疗和护理的病房单元。由于icu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熟练的急救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和慎独精神[1]。由于护士人力资源有限,且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培训尚未普遍开展,icu护士配置通常是从临床各科室抽调及新毕业护士补充,这些护士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胜任icu护理工作,这对icu护士长是个严峻的考验。本科2004年成立综合icu以来,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对进入icu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icu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4年—2008年进入icu护士23名(包括轮转护士在内),年龄20岁~31岁;均为女性;本科3名,大专15名,中专5名;8名为学校分配后直接进入icu,15名为从其他科室抽调的护理骨干,工作时间最长者为10年。
2 培养方案
2.1 培训目标
2.1.1 新毕业和低年资护士培训目标
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常见病种护理常规及护理要点等;同时重视新护士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护理工作。
2.1.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除具备以上能力,还必须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掌握化验的留取方法及化验正常值;掌握科内常见操作的配合及抢救配合;加强此阶段护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1.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胜任各项护理工作;熟悉专科护理理论知识。
2.1.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目标
可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特长,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达到护师及主管护师的任职水平。
2.2 培训内容
配备专科教材,如《icu护士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为培训教材,将计划中的培训题目分配给护士长及带教能力强的护士,按培训时间讲授,必要时单独讲解。具体内容如下:①icu的发展、现状,建立icu基本条件、布局及设施;②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次的工作内容;③icu常用仪器操作及专科技能培训,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的使用;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排痰法、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动脉穿刺置管术等术后的维护与护理等;④各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⑤护理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如呼吸机停电的应急预案、非计划拔管的预防等;⑥icu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⑦icu院内感染的监控等[2]。
2.3 培训方法
2.3.1 低年资护士及新入icu的护士培训方法
要求3个月~4个月基本完成培训内容。第1周~第2周以见习为主,熟悉icu环境,如各通道的出入线路、物品的放置等,明确icu感染管理的要求,了解icu基本工作程序,各种规章制度等,护士长为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尽快融入icu护士角色中,引导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第2~第4周主要培训icu病人基础护理要求及方法,有专门带教老师带领进行晨、晚间护理,讲解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特点和要求,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方法、危重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等。第2个月培训内容为icu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护理文书书写等。第3个月~第4个月培训内容为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方法、各种特殊药物的配制、专用急救技能,如除颤、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的配合等。
2.3.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除熟练掌握上述培训内容外,科室每月安排相关专科知识集中业务学习,遇特殊病例可临时安排,由护士长或教学能力强的护士讲课,同时要求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
2.3.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相关科室参加短期轮转学习,如心电图室、麻醉科、大内科、大外科,以便更好的掌握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各专科护理工作能力。
2.3.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上级医院icu进修学习及参加各种类型的重症监护培训学习班,学习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技术及操作方法,尽快普及新技术、新知识,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
2.3.5 其他
2.3.5.1 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
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护理查房,遇特殊疑难或涉及多科室的护理病例,邀请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护理会诊,全科护士参加,会诊拟定的特殊护理措施及要求,要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
2.3.5.2 参加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积极参加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及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从病情、治疗、手术和护理方面进行分析,巩固护理专科理论知识,积蓄护理经验,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水平。
2.3.5.3 利用晨间交班提问,提高icu护士的专业能力
护士长利用晨间交班时间就icu护理基本理论、专科相关知识以及病人的具体护理问题对全科护士进行提问。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实施提高了icu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了icu护士的预见性思维能力,促进了icu护士勤学好问、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的养成。
2.4 考核
科室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分层次、分阶段考核,理论包括疾病护理常规、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各项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风险防范知识等,80分以上合格;操作包括常用护理操作、各项仪器的使用、icu专科技术操作等,90分以上合格。同时结合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跟班带教中观察的情况、科室医生的评价等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思想品德、工作能力、责任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优、良、差3个等级,考核优或良为合格,根据考核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 结果
经过培训,在23名护士中,逐步挑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12名护士从事icu护理工作并逐渐成为本科骨干,其余护士进入各临床科室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93-02
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进步,以及医院服务理念的更新,为了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考虑到患者的需求,我国许多医院都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设置了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unit,ICU)。ICU是一个为重病人聚集,病情多变,先进医疗仪器集中的地方,这对ICU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ICU医护uoduo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高尚的医德之外,还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做好ICU工作所必备的条件。
1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受损的具体表现
医院运转中医护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医院主要的服务主体,医护人员在医院管理和运行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有机的生命本体,医护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平常接触的治疗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巨大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调查发现,在ICU工作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最大,主要的心理问题有:
1.1 ICU医护人员有患焦虑症状的倾向 焦虑症明显的表现特征是医护人员容易出现焦虑现象,经常性的担心自己有某些工作没有做好,担心自己工作中疏漏的出现。这是一种神经症状,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由于随时可能面对重症患者的病情突变,见惯了生老病死,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常怀忧惧心理。这种焦虑症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有无缘故的担心和恐惧,并出现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不安状况。结合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这种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长期在紧张的环境中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并且重症科为了及时的拯救病患,到处都安装了报警声,再加上其他医疗设备的机械声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噪音影响,以及医护人员有可能面临的医疗纠纷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医护人员的工作,再加上医疗法律的介入,更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空前增大。在工作中,医护人员既要努力保证自身护理水平的正常发挥,又要面对重症科嘈杂的环境以及众多的衍生问题,导致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从而引发了焦虑症。伴随着这种症状的是医护人员常感到头晕、头痛,并且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经常感到缺乏力气,从而影响正常工作水平的发挥,造成恶性循环。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睡眠作为有效地休息方式,对人体机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导致现在医院的ICU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又无法保障他们的收入,再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医患关系问题,导致医护人员心理障碍的出现,若不及时的采取措施,这种状况有可能逐渐增加。
1.2 ICU医护人员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属于情感精神障碍的一种。这种症状主要的表现为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反应迟缓,懒于运动,失眠健忘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疗系统中医护人员患抑郁症的比例在25%-30%,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概率,其中ICU医生中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论文笔者根据这种状况,对工作所在医院的182名重症科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这组人员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高于其他组,说明了他们更容易患有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会严重的困扰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水平,尤其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如果患有抑郁症状,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1.3 ICU医护人员强迫症状 这种精神疾病也经常出现在医护人员队伍中。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医护人员经常会出现自我可定和自我否定的现象,对于工作中的判断反反复复,并且伴有强迫自身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倾向。这种状况主要是指患者心理明白自身所担心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自身的行动,越是企图控制这种不合理的行为,效果越是恶劣,并且会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痛苦感。
医护人员患强迫症的危害是很大的,由于这种症状的特点,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形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有时候会导致医护人员自身学习能力的下降甚至短暂的丧失,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调查表明,ICU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发病率高达51.2%,其中以强迫症最为多发。
2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损害的因素
ICU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疾病是由原因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主观因素
2.1.1 ICU医护人员职业心理压力过大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的是危重患者,医护人员尽全力抢救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死亡。虽然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术,许多患者得以治愈,但是医护人员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得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仍感到压力巨大,觉得自身需要更多地付出,自我压力不断增大,最终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
2.1.2 ICU医护人员个人心理调节能力差 鉴于工作中的生老病死现象,医护人员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对自身的工作丧失信心,导致工作时情绪低沉,悲观失望;同时由于工作技术的要求在不断地增加,压力加大的同时,有些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长期的陷于消沉的心理状况之中,导致他们对苦难的退却和屈服态度,对自身工作热情的消退和悲观失望。同时,作为医护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却无法自医。许多医护人员即使觉察到自身的精神出现了状况,但是却不注意调整,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一下,或者在坚持一下,就能克服但是精神类的疾病单靠克服是无法完全治愈的。再加上国内的医院尚未建立起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机制,医疗机构对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关注度也较少,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这些状况都导致医护人员自身抗压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下降。
2.2 客观原因 主要是指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所面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所致。
2.2.1 行业风险原因 在重症科中收治的患者大都是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这种情况导致了医护人员工作时的特殊性。他们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不仅要保证自己的服务态度,还要拓展自己的专业治疗技术。否则轻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引起医疗事故。这种高负荷的压力比将会影响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同时面对惯常的生老病死,医护人员要竭力保持冷静的态度,理性的处理患者的问题,这些都会加剧他们的精神压力。
2.2.2 医疗纠纷对ICU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治疗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医护人员在承受着巨大地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情绪问题。尤其是国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医护人员的影响更大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事件,不仅会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工作,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3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受损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而适应专科发展 作为医护人员,在有责任的对待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冷静的进行治疗。在医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工作,医护人员要注意积极保持乐观的心态,尽心服务的同时要尽量保持自我身心的平衡。虽然面对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只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专心提高自己的医术,用心的为患者服务,就能有效地减少工作中的偏差,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和谐调整医患关系。
3.2 ICU医护人员定期心理干预 针对ICU这一特殊工作环境的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便及时干预,给予心理辅导,以职业的、科学的心态面对工作中所发生的事情。要有承担、迎接风险的勇气,回避、逃避风险只能使自己处于落后、淘汰的境地。
3.3 ICU医护人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ICU医护人员在拥有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应掌握一些必备的沟通技巧。ICU医护人员应善于在交谈中发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预期,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要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注入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对于那些治疗元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抢救者,ICU医护人员要带有极大的同情心来告知病情。另外在诊疗过程中,ICU医护人员应及早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让他们对诊疗行为和医生有更多的理解,增强彼此间的信任。进而正确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医学所具有的风险性,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对待医疗活动的局限性,以此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 ICU医护人员保持健康的体魄 ICU医护人员健壮的体魄可以提高应对各种影响心理健康的工作压力的能力,有利于避免心理健康受损。钟南山院士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元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二,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结合我院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可行的应对措施的及时制定[4]。结合随机数字表法,抽取该期间不安全现象相对应患者90例,男女患者分别为50例、40例,最低年龄为22岁,最高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2.51±3.51)岁。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良好,依从性也比较高,可以与护理人员工作保持紧密的配合。1.2 方法对90例急诊ICU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予以回顾性分析,并定期随访医护人员。通过ICU护理科、医学专家开展讨论会[5],为深入分析和讨论该期间患者出现的不安全现象提供一定的渠道,这其中也包括讨论和总结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在分析出具体问题以后,及时采取可行的应对办法。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在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临床医学知识掌握不足、操作能力差、应变能力差等,其中临床医学知识掌握不足例数为40例,其占比为44.44%,操作能力差例数为30例,其占比为33.33%,应变能力差例数为20例,其占比为22.22%。见表1。表1 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n(%)]2.2 采取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回顾性分析ICU护士的护理过程,在采取措施之前,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掌握水平有待提升,护士的满意度为72.22%(65/90)。在采取措施后,显著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养和护理技能掌握水平,护士满意度为94.44%(85/90)。采取措施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采取措施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存在问题3.1 知识掌握不足在病房护理中,临床理论和护理知识是重中之重,其中骨科、妇科、外科等是ICU重症监护室接受病例较多的相关科室,所以对于急诊ICU护士而言,必须要加强专业医学知识的掌握[6],但是一些急诊ICU护士的知识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护理人员,失误现象难以避免,从而加剧不安全事件的出现,这已经成为了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3.2 操作水平有限急诊ICU重症患者,其机体处于比较虚弱的水平,出现生命危险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监测,在监护室中,借助气管插管、微量注射器等相关仪器进行辅助治疗[7]。因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熟练操作各种仪器。3.3 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待提升急诊ICU重症患者与普通病房患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出现突发状况和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8],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升上来,给予护理质量一定的保障。现阶段,在临床上,一些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没有及时采取质量治疗,并且判断也出现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