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26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1篇

关键字: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目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信息化在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铁路事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铁路工程项目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对工程建设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一、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要求

铁路总公司、路局要求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铁路建设而言,隧道施工安全一直是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重点,以信息化实现超前预报、围岩量测的过程控制,成为了新形势下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面对铁路建设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只有充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高速传递、充分共享,才能对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实施有效控制。

2、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要求

信息化也是提升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各参建单位人员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最终会在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方面反映。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一个能涵盖工程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才能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涉及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实现高效、统一、规范、协调的管理和控制。

3、铁路项目特点的要求

铁路工程施工一般都比较复杂,通过采用现代通信、网络、计算机、遥感遥测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对各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1、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隧道施工安全的凸显问题,为强化风险管理,课题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

2、为加强现场监理的履责管理,课题开发现场监理管理设备(PDA终端)。

3、为加强原材料进场监控与管理,课题开发拌合站、试验室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4、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开发、完善了检验批管理分析系统。

三、信息化实施及应用

1、质量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原材料控制、工程过程试验及现场检查、工程质量验收等手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主要使用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监理管理模块、物资管理模块来完成此控制功能。采取对拌合站和中心试验室检测数据的采集并自动录入检验批,加强对工程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通过对监理人员现场及时签认检验批和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如为了加强工程管理,更多的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监控项目进展,辅助管理决策,研发专用终端PDA设备,开发监理移动办公平台以支持监理相关工作,引入身份验证、GPS定位等技术支持现场检查工作,可以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针对性验证;通过无线4G、WIFI传输技术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解决数据采集及时性问题。

2、进度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信息化进度控制主要通过收集各单位工程完成情况,系统自动汇总检验批完成情况,形成整个项目的实物进度报表,并以形象进度图的方式直观对重点桥、隧进行实物进度管理;通过网络计划的制作形成整个项目的时间进度图,对于项目的超前、滞后信息进行直观反映或报警。工程进度仅用传统进度报表的形式无法形象、直观的表达。研发工程形象进度动态管理系统,对图形功能进行扩充,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状态,按照设计或施工工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工程完成进展情况。

3、投资控制实施

主要通过系统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验工计价、计划统计、变更设计管理来支持参建各方围绕工程投资进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为控制投资提供基础支持。其它支撑模块包括设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支撑模块。

4、施工组织设计动态管理的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期控制的重要手段,建设单位负责编制整个项目的指导性施组,并按照实际的工程进度调整,且可控可追溯;施工单位根据指导性施组,结合现场的环境及施工条件编制实施性施组,根据实际进度也可以调整实施性施组。研发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①以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为展示载体,提供指导性施组及实施性施组的导入和维护,支持对施工组织的动态管理与调整。②引入版本管理的概念解决施工组织调整带来的原有方案的追踪问题。③建立桥梁控制点及隧道控制点的进度分析模型,用于自动分析当前进度及计划进度间的差异。④系统集成,实现形象进度图、横道图、曲线图、内业资料的无缝链接,便于施工管理和信息追踪。

5、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实施

根据建设指挥部管理项目特点,按下列原则设置视频监控点,实现对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的监控监管:①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及Ⅱ级以上的高风险隧道。②深水基础桥梁施工现场,大跨、连续梁等特殊结构桥施工现场,50m以上的高墩施工现场,新结构或其它复杂桥梁施工现场,靠近既有线、既有城镇道路及城区桥梁施工现场,制梁场,铺架现场。

6、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的实施

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在软弱、破碎围岩及部分浅埋隧道地段应用自动量测手段,及时采集和预警围岩变形收敛的信息,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模块,实现地质预报的远程诊断和变形超标自动告警功能。在独头掘进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应用施工人员考勤管理系统,取代翻牌制度,实现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功能。在高瓦斯隧道,应用自动化瓦斯监测功能开展瓦斯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瓦斯浓度超标自动报警功能。

7、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的实施

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项目对整个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而影响,所以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系统应运而生,用来进行原材料试验检测过程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施工配合比的下达、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监控、梁厂养护环境的监控、试块检验评定试验过程的监控,将“事后把关”的混凝土质量管理模式转向从源头上把关,实现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监控。

总之,加强铁路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时展潮流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应用面广、技术要求高、人员设备质量高的工作,需要铁路建设各个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了解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铁路建设单位的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协调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参建单位的统一合作、优势共享、资源共享。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快了项目信息的交流速度和频率,有效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了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整个项目工程的决策提供了量化的数据分析资料,提高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最终必将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28-30+34.

[2]赵杰.以信息化管理提升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3:77-78.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2篇

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尚处于制定阶段,这就造成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很主要原因是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基本上还处于制订阶段。这就造成在铁路工程建设各个方面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管理规范,从而导致高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技术很难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3)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自主知识产权从传统观念上来讲,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在于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难题,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人才的配置上,主要是配置各方面的工程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型的管理人才。在铁路建设的总指挥部和承建单位的指挥部内部都缺乏信息型的人才,管理人员的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限制和阻碍了一些新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

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对中国铁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提高铁路建设的效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在数量上相对较少,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又不完善,所以从商业市场上较难吸引有规模的高技术公司在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开发。在目前情况下,铁路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技术主要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这些机构在研究过程中,要同时承担着管理制度、规范的研究和具体产品开发的任务,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科研机构在产品化和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的缺陷,也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这样可以有效结合新开发的先进管理技术,使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有自身的管理系统技术,从而使铁路工程建设优化对资源的利用,加快建设工期的速度,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2)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完善铁路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是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铁路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处于人制的模式,许多管理制度和规范都是现行制定,跟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改变。这就造成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从而会导致在工程建设期间出现一些缺漏,使得工程建设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使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我国铁路管理制度系统化,使得工程管理制度能够不断适应铁路建设中的各个过程,从而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完整的铁路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而能全面地保障铁路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3)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可以突破我国铁路建设在管理组织机构模式的局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铁路建设管理的模式,基本上是对于每条新建铁路由铁道部组建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由总指挥部作为建设单位来统筹和组织对全线的管理工作。对于总指挥部的人员组织,一般情况下,是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临时抽调人员组成,这种方式造成管理人员的临时性和缺乏延续性,不利于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的积累和持续发展,容易造成各个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手段低水平重复。所以,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对铁路建设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特别迫切的现实需要。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3篇

关键词:铁路计算机 信息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6-0125-01

1、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定义和设计原理

1.1 何谓计算机信息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指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管理人员通过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处理数据之后,获得自己所需要资料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多计算机硬件方向资源信息的优化和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协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预测、控制以及帮助决策的作用。总的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新系统就是充分利用网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全面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1.2 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设计原理

(1)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一般设计过程: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其系统构建的原理是首先要全面分析数据信息,进而确定对信息管理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设计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铁路系统的信息化。

(2)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在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中,往往采取分层设计的思想。从目前应用实践的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四层结构:数据输入层,数据输出层,信息检索层和软件维护层。

2、铁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从当前铁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2.1 文字处理

在铁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用于业务需求的文字处理功能。从过去传统的文件管理与打印,到今天提倡的无纸化办公业务中,文字处理是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最基本的业务范畴。

2.2 数据采集

铁路计算机对信息管理离不开对相关数据的采集,这也是计算机超越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由于铁路系统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对数据采集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目前的技术手段也基本成熟,比如我国高速铁路的建成,其运行基本上是全自动化操作,而这其中就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2.3 数据处理

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其本质就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加工成各类信号与信息,为铁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从管理层面来说,数据的处理还涉及到各类数据资料的管理,比如存储与计算等。

2.4 科学预报

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还涉及到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为铁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信息预报。比如对客流量的预测从而为票务的发行提供依据。

3、当前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1)信息设备老化,网络不健全。尽管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建成大量的高速铁路,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中,网络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从基础设施来讲,还存在着部分信息设备的老化情况,影响了铁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投入建设经费有限。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由于经营的经济效益问题,而把铁路系统戏称铁路是“铁老大”。事实上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经费的投入仍然不足,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铁路基础建设以及硬件设施方面。对于铁路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而言,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比例。

(3)铁路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铁路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铁路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目前铁路系统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尤其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力量薄弱。

3.2 加强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的建议

(1)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支持。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其实质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场变革。系统目标在于铁路系统管理职能的总体优化,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主要领导统一指挥,势必难以克服传统习惯势力的阻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完善技术手段。就铁路网络系统而言,单靠以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网络环境下多项信息系统同时实施的状况。同时,人员的有限性也增加了对现有网络环境进行高效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在管理技术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可以实现网络中心服务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提升信息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各项铁路业务的正常运行。

(3)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安全策略。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离不开对信息安全的防范与管理。在当前铁路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构建了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但我们应当意识到,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考虑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安全问题,不是有了安全问题才采取措施,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防范。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发生,且尽可能减少安全问题给网络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4)建立素质较高的计算机技术管理队伍和应用队伍。计算机系统关键在于使用,系统开发与利用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应用的最终决定因素。一方面,要树立信息化观念,使大家对信息化有一个感性认识,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便利性、有效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他们既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单位实际业务,与业务人员紧密配合,促进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21世纪的社会中,我们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我国铁路系统而言,铁路系统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离不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大大缩短了管理决策时间,提高了铁路系统决策性的反应速度,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4篇

铁路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行必须结合铁路信息化实际情况,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综合保证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操作安全,保障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并最终保障铁路运输业务及运输服务的安全。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构见图1。管理和技术是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两个要素,是保证铁路信息系统及其所支撑的铁路运输业务和服务安全建设和运行的必要条件。在这两个安全要素中,管理是核心,是基础,它影响和决定技术的选择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反过来,技术也会影响到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具体形式,降低管理成本。在安全管理层面中,国家和铁路行业的信息安全方针政策法规是铁路信息安全建设和安全运维的管理基础;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方针政策法规在铁路信息安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体现;铁路信息安全组织保障是落实铁路信息安全方针政策法规、执行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岗位职责基础和人员保障;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是铁路信息安全方针政策法规和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得以高效、准确地落实和执行的保证。管理安全保证不仅通过方针政策法规、组织保障、管理制度、意识培养培训教育等形式直接对铁路业务提供安全支持和保障外,还通过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影响间接地保护铁路业务安全。铁路信息安全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等因素是制定铁路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重要基础,同时,它们也会对信息安全方案的设计、产品选择和采购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安全管理控制下,只有具备安全资质的业务人员才可以在已经获得认证认可的技术手段支持下,执行规定的操作流程;铁路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安全包括铁路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维和灾备恢复等活动的流程和操作安全,它旨在保证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在安全生命周期中各主要阶段的过程安全。铁路信息系统由铁路外部服务网、内部服务网、安全生产网以及若干生产专网组成,铁路的各种应用业务都直接运行在这些系统之上,为了更好地支撑这些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支持铁路统一的安全管理,在铁路信息系统中还包括灾备中心、数字证书系统、集中管理及认证授权中心等安全基础设施系统或安全平台,这些安全基础设施及其所服务的铁路应用业务系统的运行安全是铁路运输业务及服务正常安全运行的环境保障。

2安全保障体系要素

在铁路信息系统中,无论是系统的建设、运行、灾难恢复、事件处置等活动,还是其支撑的运输业务和服务等系统目标,都离不开管理和技术两个安全要素的综合保证,其中管理是核心,在安全管理措施的控制下,只有具备安全资质的业务人员才可以在已经获得认证认可的技术手段支持下,执行规定的操作流程。

2.1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以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以及铁路相关法规政策为基础和依据。按照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080—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208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等国家标准和指南,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将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划分为11个安全控制类别,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组织、资产业务、信息安全环境、设备使用、通信网络、配置授权、安全事件处置、安全运维、安全合规和灾备恢复等管理内容;在11个安全控制类别的基础上,建立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如铁路信息资产管理制度、互联网访问管理制度、人员安全培训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产品准入制度、系统运维制度、安全事件处理流程规定、介质管理制度、电子邮件使用管理规定、铁路软件开发管理流程规定等(见图2)。

2.2铁路信息安全技术框架

铁路信息安全技术框架是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身份管理、授权管理、灾备管理、监控审计、可信保证等技术机制(见图3)。管理安全是统领铁路信息安全保障的纲领,纲举才能目张,构建一个全路信息系统可视化管理平台,以便对网络、计算机设备、应用系统部署、操作用户及角色、运维状态等关键信息进行全局的监控,提高对系统中安全问题及其隐患的发现、分析和防范能力。由全路统一身份管理平台、授权管理机制和责任认定构成的铁路网络信任管理体系是保障铁路信息安全可信和安全的前提。全路灾难备份和恢复策略管理是铁路信息系统可信、安全和业务可持续性的后盾。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可信计算技术为软硬件资源的安全和隔离提供了结构化保证,为计算环境的可信可靠(完整性)提供了有效的判别手段,为关键数据提供了可信安全存储,为分布式计算的安全机制一致性和网络接入控制提供了远程可信证明方法。可信计算技术是构建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支撑。

2.3铁路信息安全的组织保证

铁路信息系统安全应该在组织上加以保证。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应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总公司)主管领导和部门具体负责铁路信息安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由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在铁路信息化的整体工作布局中设置专门机构和岗位、明确相关职责、配备信息安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和信息安全技术机制的可操作性。铁路信息安全组织保证框架见图4。总公司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应该包括以下职能机构:法规政策标准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铁路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并负责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的管理工作;安全建设运维管理机构根据铁路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参与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的设计、开发和运维审核和监管工作;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进入铁路信息系统的相关产品进行测评认证,对运行系统进行安全监控,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安全事件处置管理机构负责对系统紧急事件进行处理,对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事件性质和处理结果对事件进行通报;安全保密培训服务中心负责全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负责组织安排和协调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常态化信息安全培训工作;安全灾备恢复管理机构负责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数据备份实施工作,并在系统出现严重故障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恢复服务或业务数据,保障关键业务服务的运行连续性。各铁路局(公司)应该参照总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设置相关部门或相关专职岗位,并有铁路局(公司)领导具体分管信息安全工作。铁路局(公司)信息安全工作应该在总公司统一组织、协调和安排下开展具体工作。

2.4铁路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

铁路信息系统必须依赖于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作为其安全支撑基础。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仅可以落实铁路集中统一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还能有效降低铁路信息安全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铁路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包括铁路信息系统灾备恢复中心、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管理中心、数字证书系统、集中安全管理及认证授权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安全隔离平台、信息安全培训平台以及铁路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见图5)。铁路信息系统灾备恢复中心可以将由于系统重大故障或破坏带来的业务中断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铁路的服务水平;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管理中心是保护铁路重要数据安全和业务安全的基础保证,同时它也是全路统一信任体系的技术基础;铁路数字证书系统可以在全路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提高铁路的信息安全集中管理能力,降低安全管理成本;铁路集中管理及认证授权中心通过全路集中的信息安全平台实现高效、统一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策略的快速一致化部署;铁路信息系统安全监控中心可以对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掌握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态势,从而实现在铁路信息系统中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系统安全风险;铁路安全隔离平台是隔离铁路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的安全措施,它保证了铁路安全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行;铁路信息安全培训平台对保证提高铁路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素养极为重要,是人员安全的必要保证;铁路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对铁路了解社会评价、改善铁路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铁路形象至为关键。

2.5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

要搞好铁路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分别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人员而设。信息安全意识培养通过对信息安全术语、议题和基本概念的宣传、宣导,吸引一般人群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帮助人们了解信息安全所关注的问题,并能因此产生正确的响应;信息安全培训让信息系统相关人员获得相关的技能和必备的资质,使其在信息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建设、运维、操作、评估和使用等方面满足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岗位职能要求,培训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多个层次;信息安全教育则从信息安全专业理论、技术、经验等方面培养信息安全专家,与信息安全培训一样,这种信息安全教育也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多个层次。为降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的管理和运作成本,铁路信息安全资质认证也可以和国家其他部门的资质认证机构合作,对一些可信度高、有较高权威的信息安全资质证书采取等同认可方法。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框架见图6。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全部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宣传和贯导工作,可以通过制度奖惩、危机教育、标语口号等方式建立普遍的信息安全概念,推广信息安全文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岗位定义不同的信息安全资质要求,并这对这些资质要求建立相对应的信息安全技能和专业培训、教育,为了满足这些资质培训教育工作,总公司必须建立相关的培训和认证机制,设置相关的机构。

2.6系统流程及操作安全保证

系统流程和操作安全是指铁路信息安全建设、运维和灾备恢复等活动的流程和操作安全,它旨在保证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在安全生命周期中主要阶段的过程安全。在铁路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制定并依托相关的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规范和组织部门机构,对系统的安全设计、产品测评准入、安全工程等过程进行安全管控,从根本上杜绝系统在结构上的安全缺陷、严防不合规的产品进入系统、保证系统建设施工的安全规范;在铁路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过程中,也必须建立系统风险监控、评估和控制的管理和技术体系,通过专业专职的机构和部门,对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系统安全风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对安全事件进行预案规划、演练和应急处置,避免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系统服务或重要数据实施安全灾备,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故障带来的铁路运输业务和服务中断时间,减小风险后果。铁路信息安全建设、运维和灾备恢复流程见图7。

3结束语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5篇

【关键词】铁路 工程机械设备 管理

1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体系是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实际管理工作中部分工程企业依然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相应管理部门与人员配置问题。部分铁路工程企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未能针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设置专业的部门与人员,而是采用由工程材料员兼任管理的方法。在此过程中,由于材料员对于相应机械设备性能与特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依照普通工程材料管理办法进行机械设备管理,使得设备难以获得有效的管护,使用过程中问题频发。同时,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一致支持,不同分部工程施工时出现设备冲突时难以协调,往往会导致内部矛盾或窝工等问题。

1.2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指导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明确划分各项设备管理权责,保证整体一致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在当前的管理工作中,部分施工企业未能严格依据管理规范与行业准则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在部分机械设备管理环节存在制度缺失,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与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使得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未能全面实施岗位责任制的施工企业,在出现机械设备问题后往往难以追责,相关责任人之间推诿搪塞,导致了管理不力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当前施工行业强调的精细化管理难以实现,不能通过科学的制度实现标准化、动态化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管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1.3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全面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是实现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流程整合与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各领域都在强调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部分铁路工程施工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机械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人工管理,在工程整体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众多设备调用与管理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设备使用维护不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精准的计划与安排。同时,在当前的铁路工程施工行业,各部门都在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信息化不足极大的制约了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工程设备机械管理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存在滞后环节,不能实现企业内部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1.4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未落实

人员综合素质是当前铁路工程行业强调的重点要素之一,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处于长久发展考虑,施工企业应结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实际需求实施体系化的培训工作,以此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理论与应用能力。但部分铁路工程施工企业认为设备管理工作并不重要,内部指派一些责任心强的员工负责便可收到良好效果。实际上,大量的铁路工程机械设备较为精密,其性能管护工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单纯强调责任心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培训工作并非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大的作用在与员工岗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行业认知水平的提升,缺少了培训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往往是一盘散沙。

1.5 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监督执行不到位

监督管理工作是保证机械设备管理落实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的重要机制。部分铁路工程企业由于人员与资金投入的限制,未能结合设涔芾硇枨笈浔缸门的监督管理人员,难以针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系统性的机械设备管理。另外,部分引入外部监督机构的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追求工期或成本控制,会认为的降低监督标准,外部监督单纯的走过场,难以起到实际的监督效果。另外,监督反馈机制运行效率低也是机械设备管理不力的影响因素,部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设备问题反馈到管理人员后执行时,往往经历的多层命令的下达,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提升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方法与对策分析

2.1 构建完善的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施工企业应首先提升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强化认知,树立良好的设备管理观念。在部门设置上,应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工作独立出来,减少其他管理工作对于设备使用管护的影响。在人员指派上,应优先选择具备良好机械设备知识与使用经验的人员担任,实现更为贴近施工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同时,应在企业内部实现更为统一的设备管理沟通,围绕机械设备管理目标调度各方要素,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设备的高效合理利用。

2.2 制定健全的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应首先围绕施工流程与工程目标制定相应的机械设备管理责任制,将各项管理责任细分到人,通过详细具体的管理细则规范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强调标准化管理方法,将整个施工流程中各环节的机械设备使用细化,通过管理目标的细分与集中达成整体管理目标。同时,应重视动态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体现,在制度制定环节应将单项管理工作与整体施工紧密结合,实现各工序机械设备施工的有效对接,从而真正实现机械设备的合理调用与优化配置。

2.3 提升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应从软件与硬件两个层面加以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指的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理论与实践是管理人员更多的参与信息化机械设备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信息化管理流程的要点,结合既往管理经验实现创新与突破,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应有效力。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指的是相应机械设备管理系统或平台的构建,企业应结合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定制相应的管理系统或平台,保证各功能模块能够全面满足实际管理需求,业务逻辑友好便捷,易于操作。同时,硬件系统或平台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够有效应对未来一定时间内变化的管理要求。

2.4 强化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岗位培训缺失的问题,应从培训体系构建、培训方法选择以及培训工作执行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围绕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周期性的培训方案,安排管理人员定期接受岗位培训,将培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双向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应科学合理的选择培训方法,改变以往会议式的单向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观摩实践环节,让员工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最后,企业应提升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重视培训考核,将员工绩效与培训考核紧密挂钩,提升员工的培训重视程度与投入度,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2.5 落实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监督工作

针对当前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应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意识,让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管理责任,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监督管理工作。应建立多向的交流沟通机制,减少信息传递层级,保证监督中发现的机械设备管理问题能够得到的及时的反馈。在监督工作执行过程中,应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全过程监督为基本依据,对各类型施工机械设备展开动态化的管理,为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监督,各监督环节相互补充,确保不存在管理遗漏。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相应管理办法的执行对于铁路工程的顺利施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就当前的铁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状而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不全面、人员培训未落实以及监督执行不到位等系列问题,需要行业工作者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与相应施工机械的使用办法,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保证各类工程机械设备能够始终处于理想的工况条件,施工环节能够优化合理利用设备资源,全面提升铁路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友.浅谈铁路工程机械施工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224.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6篇

关键词:铁路;信息化;发展;问题;优化措施

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例如货运客运营销、运输组织以及经营管理等,通过将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铁路运输。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铁路信息系统开始向着集成化、综合化发展,不但运输形式更加多元化,还同其他服务行业共同构成了新型的信息互联系统,为旅客和货主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因而信息系统开始成为铁路运输的核心,铁路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铁路事业发展的标志。

1 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铁路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实现再生产的延伸扩展密保,为了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带给铁路运输的压力,铁路建设开始想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重点强调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无疑是铁路运输事业飞跃式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建设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现代化铁路事业的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我国铁路信息化改造已经初具成效,主要体现在:统一的信息化队伍建设、全面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列车信息化调度指挥、信息化票务处理系统(客票预定发售系统)、信息化运输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化办公系统。

2 实际信息化发展中的漏洞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著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但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2)通信网建设滞后,首先体现在设备稳定性不足以应对庞大的运输压力,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IT设备安全性不能跟上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操作系统的防破坏性、数据的安全性、各硬件对抗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还不能完全匹配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需求。(3)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4)技术部门和应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导致有的信息系统建成后功能不完善,有的系统存在重复开发的问题。

3 铁路信息化发展优化策略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的社会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并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搞好信息化,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因此,只有全力做好这几个方面,才能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3.1 提高规划起点

提高铁路信息化建设规划起点,通过加强规划的制定推行,提高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制度的建立。想要确保铁路信息化实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长远的眼光对待信息化改革,这些因素对信息化投入、信息化风险以及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基础条件,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立足实际需要,以满足铁路运营要求为出发点,有重点的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在铁路运营中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避免信息化系统徒有其表,而不能发挥作用。

3.2 提高建设标准

规划起点提高,则相应的建设标准也需要提高,从而保证铁路信息化建设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完善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投标、立项审批、建设监理、验收、评估、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的体系保障,确保建设标准满足现代铁路信息化体系建设要求。另外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以完善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3.3 提高人才培训质量

以人为本是各行各业发展最基础的要求,只有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铁路信息化水平。因此铁路部门应当加强人员培训,培养综合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专业的信息化队伍,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

3.4 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影响系统性的复杂工作,需要多部门写作建立的基础性工作,而铁路信息化建设由于涉及范围较广、管理规模庞大、投入较高因此必须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并运用一定的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同时还要依照实际的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中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程序。因此必须不断规范信息化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以人为本强化技术开发和业务沟通,建立全面而又规范的运作机制、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建设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铁路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改革步伐,确保信息化建设质量。

3.5 提高应用效率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变革是现代铁路管理体系的重大改变,但是铁路部门部分员工并不能完全理解信息化管理概念,仅仅将信息化管理等同于利用进算计设备进行管理或者买软件、硬件、网络进行管理,只要依靠购买就可以实现信息化。而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还要加强人员培训,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这对于信息化系统的高效应用、维护意义重大,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大部分还是依赖于维护,只有提高应用效率,才能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信息化铁路运营体系包括运营、技术支持、网络、软硬件维护,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章制度,依照市场方式维护信息系统。通过明确运营过程中的权责关系,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同时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坚持信息化系统采用正版软件,切实保障开发方知识产权,保障研发方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开发积极性。

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标准的建设要求、高起点的建设规划以及高质量的人员培训和高校的体系应用是推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是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需要不断地赶紧,其并非一劳永逸,铁路信息化建设并非单单依赖于一套系统就可以完成,而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不断的调试、改进,最终形成的体系,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更新、改进。

4 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购买行为,而是应综合性体系工程,结构相对复杂,且涉及面相对较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铁路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战略性规划之一,引领者铁路事业的发展。信息化铁路运营系统能够有效推进我国铁路运输水平的提升,而构建统一高效的信息系统则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虽然目前我国铁路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同日益增长的运输压力相比,铁路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7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引 言

现代化的市场运营机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秩序,促使全球化经济体制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铁路运输行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正面临着打破现有市场运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铁路运输企业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就可能被信息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所淘汰。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行业必须解放思想,革新战略运营观念,合理的理由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铁路运营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运营,为国家带来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相对其他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处于以企业内部生产为主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阶段,以内部生产管理为主的各类信息系统与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是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随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新服务产品不断推出,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升级,做好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技术标准制定、模块结构划分、数据库优化设计、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方法是关键的技术问题。

(3)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中,不同行业信息交换技术的复杂性。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根据市场定位,采取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航空运输为辅的运输服务模式,同时根据业务需要与银行、海关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环境,建立不同行业的信息交换平台是一个技术难题。

(4)铁路专业运输企业具有网络型服务的特征。保证运输网络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安全传递与共享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

(5)铁路专业运输企业需要既懂运输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型人才。设计方便客户和现场操作的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问题。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铁路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的要求, 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l)缺乏一个先进、可行的总体规划,系统建设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2)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条例和监督,某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进程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3)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环境尚不完备。(4)信息化的各项前期和基础研究工作(如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安全性、信息共享方案等)还有待于加强。(5)对信息的组织、集成和共享还存在不少问题,对如何用好信息的意识还需加强。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建好和用好信息系统有较大难度; 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规划和研究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

三、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1、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编码设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对货物运输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提供货运信息跟踪服务已成为许多生产企业产品运输服务招标的必要条件。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是使客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及时、方便地获得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一批货物的运输服务可能由一种运输方式完成,也可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完成,而客户只有运输企业提供的货物运输凭证和发票。因此,铁路运输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应该设置为客户的运输凭证编码,客户在运输企业的网站或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将单据编码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也可以使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更加优化和科学。将运输凭证编码设计为12位,零散客户在公司网站首页专项栏目中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即可查询到货物承运时间、装运时间、到达时间、交付给收货人的时间和货物签收人信息。

2、科学设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是网络型经营方式,采取集中分散式还是大集中方式,应根据企业的运输服务产品、经营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信息化投入等因素进行科学决策。企业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方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大集中的信息系统整体结构,信息系统结构由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辅助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建设初期实施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客服中心)、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其次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资金计划,逐步建设了辅助系统和大客户信息交换平台,并不断完善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保证核心基础数据库的相对独立,其他经营管理、辅助等信息系统采用专用服务器和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不允许直接访问核心基础数据库。

3、实现模块化设计。为了适应客户对运输信息的不同需求,运输基础数据的频繁更改,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业务部门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信息系统必须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保证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设计。①分层设计,首先按照不同运输服务产品设计大的模块,再按照该运输服务产品的货物流程、单据流程、信息流程、运价、计费里程等分别划分模块。②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分别形成模块,适应基础数据频繁修改的要求。③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分别形成模块,适应经营管理不断变化的需要。

4、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信息管理措施。①严格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断,严禁外网计算机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网。②对允许进入企业内网的计算机,采取IP地址、计算机内部号码、使用人姓名和密码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③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监控系统。④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技术标准。⑤制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并抓好严格执行工作。

(2)信息系统网络的安全管理构建方式。①公司信息系统与铁道部专线连接和专机使用的铁道部内部办公网;②公司中心机房与铁道部信息中心专线和船闸式结构的信息交换网;③采用VPN技术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公司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网;④公司财务与银行的数据交换网;⑤公司外网网站和电子信箱。铁路运输公司应严格执行铁道部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的规定,实行内外网物理隔断,建立了应用管理子系统与核心数据库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权,尔玲春,潘光艳.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4(12).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第8篇

1 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及问题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很多领域开始引进科学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在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铁路运输企业也紧追时代的潮流,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其存在着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很大的投资力度,因此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铁路的客货运输需求与运输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数据形式不统一。铁路运输有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在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无限的资金与精力,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重点项目去建设,这导致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也存在着多样性,这也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度,数据形式不统一使得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增大,导致数

据传输效率降低,阻碍了铁路运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度。

第三,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不足。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科学技术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其本身发展的时间还有限,我国还没有成熟、有效、系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既懂得铁路运输管理,又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使得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研究不成熟,阻碍了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减缓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进度。

2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必要举措之一。信息化的全局化和可控化,使铁路运输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可以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不同项目,导致资金散乱,财力匮乏。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采用

机器化操作,合理审批资金流向,并进行及时有效的

监督,真正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信息及时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 关于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完整规划的建议

3.1 确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原则

①结合性原则。必须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用高效的信息开发方式,将企业的流程再造过程,包括流程重组、流程分析等,与网络平台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铁路运输实际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逐步推广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开发。

②经济实用性原则。这是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握的原则,必须在制订规划时,遵循企业的生产实际运营情况,根据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管理层次和队伍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与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不能盲目追求创新,盲目追求高科技,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③参与性原则。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仅要成为其使用者,还要参与其中,成为其建设者,要分析企业的生产化流程,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全局性的预测分析,领导决策层也要参与其中,以促进信息化规划的开发进程和速度,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④动态化原则。铁路运输企业要在信息化规划的同时,保持动态变化的心态,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循环往复的运营而产生增强化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调整和动态的,要在逐步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逐步的增大效益。

3.2 形成信息化规划的整体架构

①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由于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较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毕竟资金有限,因此应该把最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急需建设的管理项目中去,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要通观全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全路的现实情况综合利弊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并监督各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实施。在各运输企业建设完信息化管理项目后,由专门专家小组进行评估,指出其中的问题,以安排资源整合共享。

②引进综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上文提到,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较短,还不是很成熟完善,并且缺乏既有管理经验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入市场机制下的商业模式,缓解人才紧缺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使运输信息专业机构参与到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减少铁路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引进大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投入到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演练中,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有效运用,为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保证。

3.3 确立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和阶段目标

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铁路客运站的综合现代化系统,全面推广编组站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启动并实施这几项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阶段性目标是在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要将长远的整体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工程项目,各个部门团结合作,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尽快建成全路客运售票系统,改造现有的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成为全路数字数据网;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在主要站段建立信息库,在计算中心建立中央信息库,实现信息统计、加工处理等功能,在网上进行汇总和分发,实现数据交换;着手建立铁路运营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