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37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1篇

在我国教育界,人们通常在育人问题上总是和中学及大学的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而往往忽视小学教育的“育人”作用。我们知道,任何参天大树都是从小苗成长起来的,小苗长势如何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能成为参天大树。在人生的过程中,小学阶段就是“小苗”成长阶段,而小学教育就是为“小苗”浇水施肥,为其茁壮成长打下基础。可见,小学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中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因此,我们这些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的使命特别重大,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代人成长的重大问题。为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成为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参天大树,我以为,作为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务必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给他们灌输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二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这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内涵。目前我们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方法单一简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就此,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小学教育中的如何“育人”的方法,从小学生教育和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两方面谈点看法。

 

首先,从小学生教育方面说。

 

第一,深刻了解和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最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开展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肯定,目前在小学中开展的教学以外的活动还是比较多的,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在培育学生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依我的观察,这些活动在育人上所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它们对活跃校园的气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扩大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无疑有很大作用,然而在解决小学生的思想素质,特别是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上,其作用不是太大。何谓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我理解,就是指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它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关系到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也关系到小学生将来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1]一句话,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如何,集中体现在小学生思想品质上。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和端正行为规范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则是我们的学生对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问题的理解。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是决定学生所作所为的关键问题。因此,要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就应该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其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

 

应该看到,小学生心理状态虽然不成熟,容易改变。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既有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的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小学生教育的研究中,对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虽不是无人问津,但至少可以说是解答甚少,人员甚少,途径甚少。这可以从目前小学生的表现状况中看的很清楚。因此,要解决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单靠课堂不行,单靠班主任不行,单靠家长也不行,而应靠学校中所有和学生有联系的领导、老师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靠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而这种多层面、多渠道的情况,以往在我们小学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可以说,了解和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的、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目前各小学一个普遍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在小学生的“育人”渠道上,要强化主渠道,拓宽支渠道。

 

应该看到,在小学生的“育人”渠道上,有主渠道和支渠道两方面。

 

利用课堂和教材,通过上课、做作业,考试等,向小学生灌输思想品德知识,是教育小学生懂得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的“育人”主渠道。在小学生的“育人”这一主渠道中,要以人为本,从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不同侧面出发,分工协作,帮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指导他们处理好他们在学校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在家里和父母及家人的关系;教会他们认清各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学生们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做中国人的自豪感;面临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使小学生懂得如何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懂得怎么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要达到上述要求,则需改革目前小学通行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内容上,既要做到有科学性、系统性,又要做到有针对性、现实性,要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形式上,应做到讲课堂和课外的结合。

 

在强化小学生的“育人”主渠道的同时,拓宽小学生的“育人”支渠道,全方位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存在的限制。在小学生的“育人”的支渠道方面,具体有:(1)在小学中成立宣传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并配备专门教师和领导;(2)由校领导和有关教师,专门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实际定期上课,讲解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知识;(3)由有工作经验、有理论水平的教师和班主任围绕小学生最有兴趣,也最容易出事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4)校少先队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建设方面的活动;定期出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内容的专栏或专刊;(5)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给家长上课、开讲座,提高家长对小学“育人”工作的认识,并在学生中起楷模作用;(6)聘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以消除产生小学生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隐患;(7)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农村参观等活动。总之,在对小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教育上,要强化主渠道,也要拓宽支渠道,要把“育人”问题,看成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方面看。

 

在2014年教师节期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2]作为从事小学教育的“育人”工作的教师,如何挑起他肩上的重担,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呢?我以为,必须具备下列两方面条件。

 

其一,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最起码条件。正如所说:“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职业道德是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是由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和义务,以及具体活动的内容、方式等决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当然也就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即备课、上课、改作业、当班主任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由教师的利益和义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就是所指出的“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工作中,就是要全身心投入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忠于职守,有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要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要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深入学生之中,不畏辛劳,耐心细致做学生各项工作,成为学生的楷模。韩愈在《原道》中告诫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不正,意不诚,身难修。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没有重事业、轻名利,重奉献、轻索取的春蚕精神、蜡炬精神、老黄牛精神的话,何谈什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呢?又何谈什么忠于职守,有责任心,为人师表呢?

 

其二,教师必须要有胜任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

 

指出:教师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4]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教师必须要有胜任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胜任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是不行的。显然,这里讲的才能,既表现在教书上,也表现在“育人”上。其实,才能应该包括“才”和“能”两方面内容。所谓“才”,是指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所谓 “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衡量一名教师的师能,也就需要看他的知识水平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情况。首先,就教师的知识水平来说。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理论上的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不断更新。作为小学教师,不要仅满足自己原有的知识,而应当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种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没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没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心灵作用,显然是不行的。其次,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来说。现在,无论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进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能力尤为重要。试想,一位教师如果没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没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学生不了解,对教师工作缺乏兴趣,这样的教师能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吗?几分汗水几分收成,几分付出几分回报,无论他的学历有多高,教龄有多长,如果他不肯为教育事业、为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花费精力,付出心血,他就无法获得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

 

其实,小学教育中的“育人”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师问题。总之,要解决小学生的“育人”问题,使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要以先进的政治思想、优良的品德、较高的业务能力、诚心为学生服务的形象感染我们的学生;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成为“懂得儿童心理学”的行家。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2篇

我国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信息技能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未能与已建设完成的信息化设施相匹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尚待提升。高校相应部门与教师应当紧密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化运行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注重信息的获取、整合、利用及创新,实现信息与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发挥信息化的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化建设;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其中包括各学科最全面、最前沿的信息。信息素养不仅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应该且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涵盖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整合利用及信息的创造创新等方面。在我国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的实施,来改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大,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体系,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逐步改善,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及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稳步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信息氛围。在此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广大教师注重信息的获取,并将信息整合后应用于科研、实验及教学等环节中,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师生受益颇多。然而,信息系统的资金投入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形成合理的正比例关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往往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没有合理地、系统地去应用高校的信息体系或其他网络渠道,信息素养相对缺失,以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信息渠道没有实现其原本所能创造的价值。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体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教师对多媒体设施的使用不熟练,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教学环节出现中断;教学PPT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衔接,缺乏条理,学生对PPT内容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甚至抵触使用多媒体设备。二是教师单纯依靠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料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注重互联网专业知识的获取,某些教师的教学内容甚至多年没有变化。这样的话,无论是对教学还是科研都产生不良影响,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作内容脱节,自身的科研实验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三是教师本身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即使注意知识信息的获取,但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科研和教学上的价值。除上述三点以外,信息素养的缺乏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高校应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探索。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

高校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教育部门推行多项举措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山铺路,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政策的要求,更是社会信息化的大势所趋。高校教师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其优秀的文化素养及出众的学习能力等优势为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客观条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校方和教师本身的共同努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若高校没有信息化的硬性条件而空谈教师的信息素养,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媒体设施、校园网系统、电子数据库这些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资金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教师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以熟悉信息的获取流程及设施的操作应用。校方根据自身实际,出台合理的规定,制定有效的体系,督促教师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鼓励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及在信息获取之后的科研创造和教学创新,也可将信息素养列入对教师的考核当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者,任务之一即是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而信息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意识的作用下促进信息技能的提高,进而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一)信息设备的使用。

信息设备的使用显然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在会用的前提下做到熟能生巧。广大教师应当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计算机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学习就如磨刀,教学和科研实验就是砍柴,磨刀不误砍柴工,反而能使教学科研事半功倍,教学科研遇到的设备操作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打印机或其他教学科研设施也应熟练掌握。

(二)信息获取的渠道。

一些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完善的电子数据库、图文信息中心或其他信息系统,这对教师来说是高效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从这里,教师能搜索到所需的大部分学科知识,也包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这将有利于拓展视野,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除此之外,传统纸质文献、专业网站、专业论坛等也是高校教师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加强英文学习,有效获取外文信息,也是教师的信息技能之一。

(三)信息的整合利用及创造创新。

教师在多渠道获取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对其进行整合并保存,方便以后将它们用于科研实验和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与科研、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将获得科研、教学方面的更多思路。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就像是多人的谈论交流、互换观点,从中可以了解到更全面的知识,促使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就教学来讲,帮助学生了解全面、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科研和教学中,发现问题,触发灵感,实现信息的再创造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和合理合法的信息获取渠道,杜绝学术抄袭作假。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素养引导。

三、结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各部门要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推进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发挥信息化在教学科研中的价值效益。教师加强信息意识修养,主观学习信息知识、使用信息技能、发挥信息作用,实现信息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高校及高校教师共同营造校园信息化氛围,与时俱进,实现教育信息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江月玲,刘顺枝,胡位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2011,5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素质教育 实施 误区 出路 研究

素质教育,又叫创新教育,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种代表。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人的素质结构体系的要求,还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等都是人的素质结构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国家教委早在1997年就已经了《关于当前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的若干意见》,最近几年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各种统计情况来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显现的误区也越来越明显。只有纠正了这些误区,寻找到正确的出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才能越来越好。

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1.素质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对象。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无关政府、社会与家庭,而是学校与教师自己的事。这是素质教育明显的误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会被大环境制约,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国务院副总理也曾指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大环境的力量。这个大环境在包括学校与教员的同时,还包括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

2.搞课外活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多实施课外活动。所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始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这种做法虽然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实际上却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解。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课外活动,还包括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运行体系。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心,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很多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方方面面都要学,而且学得科目越多越好,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事实上,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进行培养。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的观点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与宗旨的扭曲,这样只会把学生的个性扼杀掉。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投资

国家应该进一步通过媒体、报纸等加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虽然教育总是关乎学校与教师,但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为教育出一份力,不能把素质教育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要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大的财政支撑是必须的。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的经济实力来说,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资来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对投资渠道进行拓宽,对全面办教育进行提倡,只有全社会都关注起来,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学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2.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虽然看重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但课堂教育始终是核心和基础,是对人才进行培养最主要的渠道。中小学素质教育应该牢记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启发式和探究性以及研究性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不能完全搞课外活动,但在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适当地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3.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放弃“通才教育”的追求,但也不能走向教育的狭隘一面。所以,中小学必须开展各种类型的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喜好与追求;在进行主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穿去一些通识理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有统计性地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在学习好必须学习的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专业与个性都很鲜明的人才。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误区,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和正确展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 素质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当今世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培育成长离不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从来就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素质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过去,我们对历史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虽然有所认识, 但是对如何认识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却思考得比较少,认识得很不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 ,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

我们说, 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 :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然而,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首先,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 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搞好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 , 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 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于发展智力,历史教学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历史知识的记忆信息量大。我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载的史料, 就浩如烟海;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的历史知识之丰富复杂,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这样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不主张把大脑变成信息库, 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 如遗忘规律等, 并结合历史知识特点, 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来,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不仅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历史教材以其自身的理论科学性,丰富详实的史料和客观公正的具体内容,对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作了全面总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其它学科更具生动性、教育性,是一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大量好素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古迹,使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增进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爱国英雄,仁人志士,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崇拜的偶像。爱国家爱民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就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

三、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历史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历程的记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量的增加,有些知识便从历史知识中分离出去。历史教材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数学、天文、民族等许多知识。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不仅仅是把人类已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教材中分析真善美,摒弃糟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站在时展的前列,做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历史知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人类科学知识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门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尤为必要,同样,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离不开历史知识,如历史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的数学史医学史等,它们本身就是历史学科的分支。所以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

四、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智能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大纲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智能培养、能力提高必须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体现和实现,离开历史知识的传授,智能培养、能力提高只能是历一句空话。历史课堂教W要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记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运用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素质,其核心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去提高运用能力。现代经济的竞争,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与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首先抢占科技教育的制高点,谁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的需要,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多懂得为什么,这才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五、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大多数,眼睛只盯在几个学习尖子身上,由于人的智能差异、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是正常的,教师应首先分析学生之间差别的主观、客观因素。人的聪明才智开发有先后之分,人的潜能有深浅之别,教师对此应有认识,应有信心,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都能学好文化知识,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学习潜能,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进他们的求知欲。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历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练好基本功,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这是二十一世纪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陈文滨. 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06-110.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5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渠道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历层面上,研究生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研究生在学历上的高精尖特征决定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适应研究生阶段思想发展的需要,同时,要突出强调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发展特点,有适应性的制定针对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有效途径。

一、拓展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艺术类院校研究生这一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扩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较高层次的专门艺术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创新力量,他们综合素质的优劣,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必将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不断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渠道研究,充分明确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研究意义,更加精准的把握判定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的科学依据,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充分探索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探索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既要区别于本专科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渠道的特点,又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的特点,要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已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既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可行性强的新渠道。

(一)充分发挥艺术类研究生本身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为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于艺术类研究生,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单单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将教育形式转化为自我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早已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充分发挥艺术类研究生本身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利用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有意识地倡导与实现研究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逐步凸显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研究生本身的主体性,同时,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和拘束的自由发展,而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艺术类研究生个体价值和自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实践课堂、学生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等主题性领域,提升艺术类研究生自主管理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意识地激发艺术类研究生的非功利美学态度,尊重他们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引导,将艺术类研究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提升研究生专业艺术水平的同时,发挥课堂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强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深挖课堂教学的综合功能,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让研究生导师加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当中来,利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密切、熟识度高、具有权威性等特点,积极争取研究生导师的加盟,使得课堂教学既是研究生习得专业技能,提升艺术修养的有效渠道,同时又是他们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空间。为丰富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功效性,需要在导师、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等多元素上进行深刻挖掘,以艺术设计类染织专业为例,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传统文化探索、城市人文资源鉴赏、风景写生实训、以主旋律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为主题的相关设计研讨等,同时通过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示范作用,在思想层面对艺术院校研究生进行充分的帮助和影响,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艺术类专业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标准,不断加深他们对专业、对世界、对自然的感受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充分利用艺术类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平台,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有效延伸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大力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学术文化平台建设,着眼于艺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优势,营造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文大环境,创新传统学术文化平台,使其更趋于国际化,更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加强学术与文化交流、与思想交流的相互联动性。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让艺术类院校在校研究生真正在生活实践的沃土中不断汲取艺术滋养,在丰富生命体验的同时,陶冶艺术情操,不断完善人格结构,促进思想修养的全面提升,艺术类高校应加强在此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校际交流,开展跨专业和学科的交流,借鉴相关经验,同时制定严格的相关监督评价体系,保障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和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四)综合利用新媒体等有效途径,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建设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也更加灵活,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与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符合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本身的特质和需要,也能够在育人效果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网络媒体开辟党团组织的网上课堂、导师及辅导员网上交流平台、开辟和研发艺术院校研究生喜爱的交流平台,结合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网络空间对热点问题、时事政治、党的理论知识,当代艺术前沿等进行积极宣传,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研究生的头脑,充分打造属于研究生群体的有特色的媒体平台,通过平台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打破了以往研究生只在专业课堂才有机会交流的局面,在充分互动的同时,利用互联网侧面把控研究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生活常态、学业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切实有效地推进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推进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和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高校所共同倡导的,艺术类院校也不例外,不断创新素质更是艺术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为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推进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和项目建设,是近年来一种非常崭新的尝试,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及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对艺术院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将是极大的挑战,对于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也将是极大的考验。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和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社会、高校、企业的优秀资源,合理对研究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得研究生享有比以往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在接受考验和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在创业和就业方面也将享受到得天独厚的直接资源,对艺术院校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创业文化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增强了研究生的专业信心,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的同时,校企间的良性互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专业行业的发展,为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整个艺术类专业的人文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艺术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探索研究是一个极具时代特性的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更多的因素将会向传统方式与渠道发出挑战,更多新的平台与资源会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上助力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帮助高校实现艺术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成长成才,我们期待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高层次艺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环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能加油。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7).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6篇

我所在的美术教研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创建了常州市版画工作室、动画设计小组、服装表演队、特长明星展示窗等。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校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个性是指个人的智慧、气质、技能、德行等各方面的总和。本文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包括他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习惯”。

特长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张扬优良个性。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人。

综上所述,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已成为当今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多渠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学科渗透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2.课后活动渠道。星期二的第二节课后,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以各个美术活动为形式的第二渠道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3.双休活动渠道。利用星期日下午建立以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为形式的双休日学生乐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4.校外活动渠道。校外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操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

二、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个性潜能

1.开放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情感性、创造性。

2.开放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民间艺术,尽可能多地把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传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3.开放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四个方面:①师生关系的开放性。确定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过程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双主体”间的关系,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活动。②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引进实物、器乐、投影、音像、电教等手段,再现生动情景,渲染氛围,扩展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重点,使教学手段得以充分优化。③课堂训练的开放性。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氛围,进行集中训练、发散训练、独立训练、合作训练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设计开放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综合评价等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三、开展丰富的个性特长的日常文化活动

1.学校开设素描、剪纸、版画、卡通画、中国画、服装设计等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不同小组分别训练,持之以恒。要求每位第二课堂的任课教师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做到训练地点、训练时间落实,切实提高训练质量,真正使培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我们还积极参加社区的节假日学习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相关的艺术展示活动和竞赛。如“艺术特长明星”、“设计特长明星”、“素描特长明星”等。学校以庆祝“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声势浩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特色队员评比”为基础,深入推进学校写字铭志工程,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现场绘画汇报表演。开展“送艺术进家庭、进社区”活动,让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文化艺术教育渠道,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体验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精神。

四、享受活动成果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第二课堂教育历时三年,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

学校剪纸、版画在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比赛活动中均能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并且于2007年9月批准为常州市剪纸、版画工作室。

五、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学生个性特色发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在学校开放性第二课堂教育教程中,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课程资源,不仅使第二课堂教育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如实验中,我们把学生分成“优、良、中”三组,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美术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了“美术教学汇报课”活动,每月开展了“月月展”,教师观念有所更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得到深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培养学生个性特色的工作中,让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优良个性、特长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识,达到多方面的要求,保持相当的一致性真的很难。思想的统一,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其健康快乐地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共识,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以适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包括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实践氛围、全方位综合合作研究等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认识、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测评工作还不全面,还需在不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逐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孙春成.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袁振国等主编.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行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州市教研室,2008.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7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 德育渠道 辐射效应

一、前言

从建国至今,我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已经迈入六十年征程。校外教育阵地包括各级各类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虽然性质相同,但分属于教育、团委、妇联、科协等不同部门,目前校外教育单位及达2000多家。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职能

中办4号文件明确了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自应具备的教育服务功能:大中城市的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示范带动、人才培养、服务指导的功能。要利用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的优势,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示范;要在积极开展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要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好领头作用,为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

1.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

校外教育是与校内教育并行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重要渠道。确定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性质,对于保证校外教育发展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少年儿童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进一步学习,即终身学习的基础;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支生力军和一条重要渠道也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的人本、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校外教育阵地的职责。

2.青少年社团普及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形式丰富、涉及面广的各类学生社团是校外机构又一职能。在校外教育机构,广大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社团;校外教育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社团。在内容上,校外教育主要从事的是文艺、体育类的活动,这些方面的教育与学校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太一样,更侧重对学生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方面的影响,这些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又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疏忽的;在形式上,校外教育的多数社团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和保护的作用,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年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相互认识、交往、合作,成为好伙伴、好朋友,这相对校外教育本身带给学生的乐趣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可见,校外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自由、充分发展。

3.个性特长教育的重要平台

个别性是个性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特异性,与别人不同的特点。个别性可以表现在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个性的发展是不断满足更高的、新的需要的结果。个性、个别性发展需要个别化教育。校外教育应该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讲述、讨论、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直接教育和个别化教育被称为七种教育策略。个别化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水平和需要调整教学。校外教育阵地具备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条件,首先,教师有更多地实践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多样性,根据个人或小组的情况,根据学习任务不同,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其次,在学习形式上,可以避开了全班教学或集体教学动,而代之以小组实践、小组学科,适应于个体。校外教育的优势是: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律性,增强学生对其学习能力的自信。辅导,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个别化教育的手段。个别辅导是校外活动教师看家本领,看家手段。辅导员是最能体现校外教育特点的、响亮的、光荣的称呼。

三、校外教育开展的形式

1.公益性的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公益活动是校外教育阵地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应以育人为本,提供公益服务、发挥社会效益。正确提供公共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的服务,确保进一步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质量。利用活动中心的各种优势功能开展活动。

校外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活动为不同个性差异的少年儿童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为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创造了宽松活泼的环境,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种的活动形式给少年儿童一个崭新的天地。完全不同于课堂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使少年儿童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己提出研究(制作)的问题,自己寻找和学习有关资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自己动脑、动手进行研究、讨论,或实验、制作,或调查研究,最后归纳总结,获得成果。

2.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校外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它通过各种动之以情、寓德于美、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校外教育培训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运动、科技、艺术、文化都可囊括其中。培训过程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校外教育的培训活动计划是灵活的,灵活的活动计划不受统一大纲、材的限制。灵活的活动计划可以使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信息随时补充到活动中来,让少年儿童尝到最新的“果实”,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是必需的。

另外,校外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意志、毅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好的课堂。到处都是发现式、探索性地学习,这同知识前沿的专家,科学家的智力活动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这正是少年宫教育有利于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学习艺术的过程具有磨练技能、技巧的特点,要想获得娴熟的演技和纯熟的书画技能,都要有一个漫长且艰辛的历程,要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和毅力的磨砺。校外教育能让少年儿童在集体中成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校外活动中、在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使他们从娇弱依赖状态向成熟自理转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8篇

一、三条渠道

1、学科课程德育渗透。学生大量活动时间在课堂,因此学科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的道德认识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学科德育渗透来深刻、持久地教会学生做人。小学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来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做人教育.例如,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晨会课是教会学生做人的主要渠道,首先担负着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认识功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伪、恶、丑等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其次还担负着情感培养、行为训练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品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操,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所以,老师要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在计算解答和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渗透做人教育.其他学科课程也蕴含无穷的德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其学科德育价值教会学生做人。如美术、音乐学科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分辨美丑、是非的能力。体育学科在教会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韧灵活的奋斗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学过程是学生动态发展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把握德育契机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调控,就能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也可能得到健康发展。

2、寓德育体验于集体活动中。德育体验是德育认识的深化,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集体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学生是在集体中成长起来的。他精辟地指出:“集体的力量强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的美。”确实,班级集体活动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作为一个“集体人”所需要的尊重、关爱、同情以及合作等素质的养成,更是最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