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3 17:42:22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1篇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3篇

1.对绿色低碳经济重视不够

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低碳绿色环保重视不足,在绿色环保等固定资产和设备升级等方面,往往是被动整改,而不是主动作为。绿色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内的综合利益,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2.未充分认识“碳资产”和“碳金融”

传统的财务管理未将绿色低碳权纳入“碳资产”和“碳金融”管理范畴,一般都将其视为企业的费用进行管理。

二、引入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做法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公司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环节,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以分管科技、生产、财务、安全环保的领导和下属分子公司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绿色低碳发展小组。通过对矿山企业进行全面对标分析,分别诊断出了技术、工艺装备和财务管理等三大类、15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一是,技术发展方面。诊断出了绿色低碳矿山发展7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如可动态监测矿山开采和智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应用的数字化矿山技术等。二是,工艺装备方面。诊断出了以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为主要内容的5项重大工艺装备差距等。三是,财务管理方面。梳理出了以经济评价、投资决策和绿色低碳资产为主要内容的3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公司针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制约关键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

1.树立资产观念

财务上的资产定义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换句话说,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就被称为资产。绿色低碳权无论是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企业拥有或控制,还是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均满足资产定义。在公司范围内,重点针对管理层,全面宣贯绿色低碳权是资产,不是费用的观念。特别是国家财政部会计政策委员会于2016年9月了《碳排放权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管理,进一步在公司高层内部达成了绿色低碳权是资产,而不是费用的共识。绿色低碳“资产”属性的确认,为碳债券、碳质押、碳保险等各种碳金融产品设计给出了依据,也提供了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权估值标准,有助于解决绿色评判标准缺失这一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更提升了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对企业碳资产价值的认可度,激发社会各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

2.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指标

由于之前将绿色低碳视为企业费用,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方面均按照“项目收益率和项目收益动态回收期”为评判依据。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历史欠账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发展面临生存风险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经过全面对标和分析,在以往效益评价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对行业发展最低要求、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和国际先进水平四个维度全面引入绿色低碳评价因素。其中对于行业发展最低要求方面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项目,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一票决定权”,取消了“项目收益”评价指标。对于公司绿色低碳处于对标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评价权重上升为主要指标,但同时也要考虑项目收益率等指标。

3.制定绿色低碳评价考核

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评价经营层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问题,公司全面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即调整评价体系,分为短期和长期评价体系,短期评价(年度评价)和长期评价(3-5年为一周期)权重分别按照40%和60%设置。长短期评价标准中均引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行业中的水平,按行业最低要求、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区间划分,针对不同区间给予一票否决和加减分管理。通过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大幅提升了各级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对于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快速解决了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绿色低碳发展短板问题;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更加重视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工艺装备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也促进了资源高效、绿色环保开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加强业财融合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财务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只有财务全程参与,才有可能辅助业务决策。如在低碳筹资方面,财务全程参与后,理解了业务实质就可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在低碳投资方面,从项目规划开始,财务就融入其中,做好财务风险规避和收益评估等工作。通过综合衡量,将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可观的低碳项目纳入投资规划等。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4篇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and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ic environmen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has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work on new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green low-carb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enterprises in China, we should seize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work of new materials,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research work.

关键词: 低碳经济;新材料;面临挑战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new material;facing 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07-02

0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给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人们逐步认识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材料重要性。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影响的不断深入,建筑新材料体现出了寿命长,能降解以及成本低等优势,这不仅符合现代环境保护的理念,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建筑新材料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产业能耗,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1 低碳经济发展对建筑新材料的要求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也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点。低碳建筑材料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材料,是无污染以及无放射的环保材料,它和传统的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自然生态和对人的身体的危害比较少,还能进行回收,能够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建筑材料从选材、销售到使用都严格按照生产清洁技术进行。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获得长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的应用是现代建筑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也是低碳经济下建筑材料转型发展的体现。

低碳经济发展对传统建筑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如下:

首先,对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需求。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产业正在朝着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和转型,这样我国建筑产业在发展中,对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这样在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工产能进行压缩,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进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材料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的新的建筑材料,满足建筑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材料产业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加产业的柔性以及生命力。

2 低碳经济下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这样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在研究研发过程中产必须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将材料研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减少建筑材料的环境消耗,提高材料的可循环使用特性以及再生利用率,这是低碳经济对材料产业的新要求。材料的生产以及使用中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椭人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必然的发展选择。建筑行业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额物质财富,并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发展的新形势,低碳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在发展中,在充分考虑能源、环境问题基础之上,要不断完善材料科学体系,这成为当前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工作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绿色低碳材料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适应我国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我国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研发以及其产业化,其中包括了能够直接实用在绿色建筑生产中的建筑材料,以及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配套材料;二是生态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其发展的产业化。

3 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策略分析

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实用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具有两方面巨大优势:一是拥有资源优势,二是有用市场优势。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整体发展比较快,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以及积聚优势。但是,从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些产品还停留在基础产品层次,缺乏领导型企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储备与配套等。虽然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新材料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为新材料研究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文章认为加强对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发展与绿色建筑发展相互结合,确定新材料的研发目标和研发方向,实现我国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跨越式发展。我国新材料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项目,改进扩建一批项目,实现建筑新材料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以及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的提升。这样能够初步形成新料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这样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能够以建筑新材料带动其它材料领域的发展。

然后,创新研发机制和研发体制,加强对建筑新材料的组织领导工作。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新材料行业领导小组,能够负责对建筑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制定具体的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根本落实。同时,在我国建筑新材料发展中,需要设立“低碳型材料服务平台”,负责新材料的领域的各个环节、各部门工作与重大资源配置,这样能够为制造业以及建筑新材料产业提供充分的对接空间。并且由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小组遴选确定若干单位,从而建设一批具体的工程中心,具体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这样能够加快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产业聚集基地建设,能够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完善政策和标准,构建材料研发的可持续动力机制。建筑新材料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条件。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支持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企业在发展当中需要根据市场原则,从产业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筑材料体系,这样在企业发展中能够确保形成高起点的产业技术基础。在建筑新材料研究工作当中要重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积极鼓励研发工作,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建筑新材料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增强新材料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构建建筑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最后,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处置、谁收费”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市场化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各类工业固废处置价格,进一步推幼试醋酆侠用。加快建立绿色建材发展的标准体系,在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施工安装标准、产品推广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建材生产与建筑应用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绿色建材的发展。制定建材行业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管理办法,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的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绿色建筑发展受到建筑企业的青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绿色低碳新材料的研发,这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加强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研究工作,能够推动我国传统建筑材料能够向着低碳经济型、资源循环型发展。这是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材料研究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罗贞礼.新材料产业的阶段演进与低碳经济的耦合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05).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5篇

【关键词】绿色北京;低碳发展;CO2排放;节能减排;发展途径

Abstract:This stud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Green Beijing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way how to develop. The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Beijing is doing well in Construction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t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capita or unit GDP, Beijing is better than Shanghai, but worse than London. In the item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ijing is the six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hich is worse than Lond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veling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is better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but is worse than London. When it comes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 Beijing’s green coverage in the built-up area is lower than 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Standard, and the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is lower than it 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besides, Beijing’s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s is less that London’s. Beijing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then creates a low-carbon condi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Key words:Green Beijing;low-carbon development;CO2 emissions; energy-saving and ejection-decreasing;development way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加快了生态建设速度和加大了环境改善力度,尤其是申奥成功以来,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城市形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巩固发扬奥运环境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升华、发展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北京市提出了“三个北京”建设。在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后,“绿色北京”使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站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人们对宜居城市、绿色生活也越来越向往。而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且还能切实提高宜居城市和绿色北京质量。“低碳”是“绿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从绿色北京的内涵、建设内容、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2~7],或者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发展途径与模式、建设水平、制度创新以及低碳经济的能源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8~14]。已有研究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但是,将绿色北京与低碳发展联系起来的研究还较少。而在大力建设绿色北京时期,急需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需要对绿色北京建设的低碳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将绿色北京建设与全球低碳发展、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有机对接。因此,本文在理解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剖析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及现状,从而探讨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途径,以期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及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涵义

1.1 绿色北京内涵

关于绿色北京涵义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马修・卡恩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与环境,指出绿色城市应为在享受当地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时,城市居民也避免给其他地区居民带来负的外部性,并从与环境相关的发病率、与环境相关的死亡率、污染规避支出、当地的不舒适度及生态印迹五个方面界定了绿色城市指数[14]。北京刘淇市长也从城市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城市要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下大力气治理空气质量,加强绿化美化,不断提升首都的环境质量;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首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王如松认为绿色北京建设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演化过程,包括形态结构的景观绿、过程功能的机制绿两个“绿色”涵义[4];何芩针对城市发展道路而指出,绿色北京建设应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提倡绿色消费、美化绿化环境[5];袁懋栓指出绿色北京是基于绿色的涵义,将绿色的要求与国家首都、国际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建设相融合,提出的行动战略[6];陈剑针对绿色北京建设而提出建设绿色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绿色措施[7]。

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群策群谋基础上,北京市政府拟定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绿色北京”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指出绿色北京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三大类16项指标构成。总之,绿色北京建设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和协调,既要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又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图1显示了绿色北京的内涵结构。绿色生产指发展科技投入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一种集约化、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低消耗的生活模式,鼓励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增强居民环境意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资源再生率;绿色环境是指有广阔的绿化空间,资源环境质量高、环境保护力度大,是宜居、优美的可持续城市环境。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een Beijing

1.2 低碳发展涵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的增大,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候的变化。2003年,工业活动发生最早的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并将低碳经济解释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此,“低碳”渗入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中。

我国学者谢军安指出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从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9]。也有些人士将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的延展使得人们更加明确,不仅仅在经济活动中会产生碳排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增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也有所扩大。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日益关注低碳发展模式及途径。

1.3 绿色北京的低碳内涵

绿色北京基于“绿色”本义应指环境绿色和环境干净。环境绿色需要保护山水、植树造林,大力进行绿化建设;环境干净需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减少“三废”排放,不断加强进行环境建设。而低碳发展就是要让生产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崇尚健康、低碳的消费方式,让环境有更强的“碳汇”功能,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见,绿色北京建设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走低碳发展道路,低碳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绿色北京。

Fig.2 The meaning of low-carbon for Green Beijing

可以将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也定义为三个内容,即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环境,如示意图2。(1)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方面,是指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度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投入水平等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是衡量低碳生产的重要指标。(2)低碳消费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健康的、自然的和安全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树立物质减量化的新观点和新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绿色产品,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和消费品,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做到低排放、低污染、少浪费。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或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气消耗量是衡量低碳消费的重要指标。(3)低碳环境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空气二氧化碳量维持自然平衡,环境中的设施对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很好的净化吸纳能力。低碳环境可以根据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市林木绿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人均水资源等指标来考量。指标分为“碳源”和“碳汇”两种情况,在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中,要设法减少降低“碳源”,增强增加“碳汇”。

2.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与问题

北京市统计年鉴的一些指标反映了城市的低碳发展状况。通过近几年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北京市2004~2009年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由21.55下降到11.36t/亿元,下降了47.29%;单位GDP工业用水量12.76下降到4.28×104m3/亿元,下降了近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分别提高了26.64%、5.94%、5.34%。2006~2009年,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33.33%,单位工业产值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57.22%,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36.29%;单位建设面积轨道交通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轨道交通长度均有所增长,而单位建设面积公共电汽车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公共电汽车长度却分别降低了4.08%、11.87%;人均垃圾产生量、人均年生活用水量有所降低,人均生活电力、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有所增加。2005~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下降了14.79%,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由64.1%提高到78.1%。总之,北京市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碳源”指标有了显著减少或降低,“碳汇”指标有了显著增加或增强。

根据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本文选择了绿色北京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三项内容的碳源、碳汇指标,参考统计年鉴等进行指标选择和赋值,来反映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并通过与国内外发达城市比较来说明低碳发展问题,如表1所示。

注: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常住人口数量而计算得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编译自《圣保罗新闻》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公共汽(电)出行频度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常住人口数量计算得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自然保护区面积比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

2.1 低碳生产现状及问题

根据计算,2008年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1亿t,低于上海市的2亿t,远高于伦敦市的0.464亿t。北京市2009年人均能耗为3.74t标煤/人,低于上海市的5.16吨标煤/人①,英国伦敦在2006年人均能耗已降低到2.71吨标煤/人②。2009年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0.54t标煤/万元③,根据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小于或等于0.9t标煤/万元。根据已有对国内城市的研究,2008年上海市能源消耗总量9737.35万t标煤[16],GDP为13 698.15亿元④,算出上海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0.71吨标煤/万元,可见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低于上海市。

北京市低碳生产好于上海市,相对比世界城市伦敦较差。自实施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始,北京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效显著,城市经济增长的科技投入力度迅速增大,经济增长的集约度也相应迅速增大,因而低碳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城市发展的低碳生产距离世界城市还有些距离,还需要设法提高生产的节能效应。

2.2 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世界城市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华盛顿以19.7t名列榜首,英国城市格拉斯哥以8.4t排名第二,居第三位的是美国的多伦多8.2t,上海8.1t、纽约7.1t、北京6.9t分列第四、五、六位。排在第六位以下的依次有伦敦6.2t、东京4.8t、首尔3.8t、里约热内卢2.3t、圣保罗1.5t⑤。根据伦敦市2009年统计年鉴,2006年伦敦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12t,到2008年两年的时间减少了近一半,伦敦市的节能减排成效非常明显。

根据2009年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各市2008年常住人口计算得出,2008年北京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277.8人次/人,上海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140.9人次/人,广州市为315.4人次/人,深圳市222.9人次/人,重庆市54.7人次/人,天津市95.4人次/人。可见,北京市在国内大城市中公共出行普及率较高。但是,相对于国外世界城市还很低,如伦敦市,2004年伦敦市每天约有1.35人次/人的公共汽(电)出行频度[17],折合全年(按照365天计算)平均为492.75人次/人。

可见,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绿色出行情况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先进地位,但是,与世界城市伦敦相比,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较高,尤其是绿色出行远低于伦敦市。绿色出行与人口数量、公共汽(电)车数量以及轨道交通建设等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与接受有关。

2.3 低碳环境现状及问题

关于绿色北京环境及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8],近几年来,北京市加强了环境建设和保护,尤其是在降碳、控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从绿色北京低碳环境现状分析来看,2008年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15%,上海市为40.62%,广州市为35.01%,深圳市为45.01%,重庆市为68.94%6,北京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大城市中处于偏下水平。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规定,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至少要达到45%,而北京市相距标准还有差距。

2009年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8.28%,2009年上海市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12.1%,重庆市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10.2%。根据生态市建设指标的标准,受保护区面积要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7%。显然,北京市在自然保护区面积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2008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3.2m2/人(原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同年,上海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2.01m2/人,生态市建设指标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11m2/人,根据有的学者研究,2008年伦敦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m2/人,首尔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5m2/人[19]。可见,北京市绿色环境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绿化来增强“碳汇”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从而促进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

3.绿色北京低碳发展途径

3.1 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绿色北京低碳生产现状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仍然存在浪费和能耗高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还可进一步降低。当前,首都北京除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法制建设及政策制度设计等,来实现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绿色北京低碳发展。

(1)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利用新能源。利用首都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聚集优势,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做好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健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创新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时,加强科学研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首都的地理优势,不断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高碳排量的能源,从源头控制碳排量。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节能责任制。健全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体系及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导作用,全面做好节能组织、协调、推动工作。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等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规定企业的排放量,严格控制检测企业碳排放量。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惩罚碳排量超标的企业,对碳排量控制合格的企业采取鼓励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税收制度控制碳排量,实行企业退出制度,对碳排量高的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或升级换代来降低能耗和碳排,或者利用退出制而实行产业的区域转移,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企业。

(3)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对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采取一定的鼓励、补贴措施,将新能源使用率、碳排放量的高低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增大考核权重。对能耗小、碳排放量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3.2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消费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宣传和教育,并需要公众参与。首先,政府积极鼓励低碳消费。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增加低碳产品的品种,对低碳产品做专门的标志,大力宣传低碳产品意义。可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市场上低碳产品价格,采取各种形式来鼓励民众购买。其次,鼓励公交出行。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降低公交票价、限行、限购等,对治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重,拥堵必然造成高碳排量。除了现行的政策外,政府还可加大私家车的管制力度,如增加税收等,同时提高公交的便捷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增加公交路线,发展轨道交通,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再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宣传、主题活动、影视新闻媒体等,向公众宣传低碳常识、低碳产品、环境保护等,尽快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

3.3 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碳汇功能

北京市要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首先要增加建成区绿地面积。保护现有绿地,合理培植绿地,栽种生命力较强的植物;严格城市管理,保护绿地不被损坏或作为建设使用;加大保护绿地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爱护绿地、保护绿地的意识。其次,在已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结构,核心城区因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见缝插绿,重视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再次,可进一步改造老旧小区,拆违建绿,增加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此外,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还较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已有的自然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体系,培养专业的研究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妥善管理,保证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不会被破坏或减少。同时,加强土地勘测,将未保护和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圈地保护,以及废弃地工矿进行土地修复回归自然,以此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

4.结语

近年来,政府、民众以及其专家学者都对人居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北京市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奥运会之后,绿色北京的建设目标确定以后,环境有很大改善,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城市相比,北京市环境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与浪费较大,燃煤锅炉淘汰与改造还不够彻底,公众低碳消费意识还较差,垃圾污水处理率还较低,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因此,北京市应加强绿色北京低碳发展,加大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研究。

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潜力大,而奥运环境建设为北京及国内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市应很好发挥发扬奥运环境建设理念,巩固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并通过加强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作用、加大低碳消费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以及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加快促进绿色北京建设及低碳城市目标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根据伦敦2009年年鉴提供数据换算得伦敦能源消耗总量.

③数据来源: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

④数据来源:上海市2009年统计年鉴.

⑤数据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

⑥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1 2009,16(8):1-6.

[2]邓乃平.关于通州新城建设的思考――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6):49-53.

[3]刘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J].求是杂志,2008(23):3-6.

[4]王如松.生态文明与绿色北京的科学内涵和建设方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54-56.

[5]何芩.关于奥运后绿色北京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9(2):193.

[6]袁懋栓.“绿色北京”: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实践[J].城市问题,2009,(12):92-96

[7]陈剑.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64-67.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98-102.

[9]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10]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5):14-17.

[1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7-22.

[12]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10(10):95-99.

[13]杨国锐.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J].城市问题,2010(7):44-48.

[14]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12(S1):1-5.

[15]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M].孟凡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6]张晚成,杨.城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清单――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17-21

[17]佘世英.伦敦的公交优先政策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5(4):66-69,26.

[18]彭文英.绿色北京环境建设及主要问题[A].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150-161.

[19]刘欣葵,武永春.试析世界城市环境特点及北京的差距[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95-100.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6篇

《中华儿女》:戴先生既然希望致心一处,从当时进入那个曾经不合时宜的冰蓄冷行业,到今天近百亿的区域集中供冷投资和近亿平米的公共建筑服务合同面积,已经摸索出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发起这个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戴思嘉:从零散服务的单体蓄能项目到数千万平米大型综合建筑群的区域集中供冷投资;从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拿着几个专利,到一个在蓄能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系统知识产权并填补国家技术空白的部级新能源高新技术民族企业。与大多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的故事差不多,大家虽然都朝着选定的方向前行,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十年一程如铁般的专注,在这个过程中不间断地顺势而为才是主旋律,你做的事对国民经济的价值是什么?你做的事对社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贡献?你做的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一个历史阶段的贡献是什么?和平时期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的贡献是什么?绿色低碳于今天环境的现状来看必须把它当成一场战役来面对。这场战役的核心就是有战略及战术的规模化快速落地。

《中华儿女》:那么现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大势所趋了?

戴思嘉:“十二五”初期,面对国家已将绿色低碳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时,我就在琢磨,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整体节能减排需求,因为单体作业、各自为政、缺乏资金、模式落后等已经让低碳工作现状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绿色低碳产业链本身及其连带产业之庞大规模,所带动的巨量经济和就业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之间的层面。

酝酿多年的《京都议定书》背后,是因本国地理和能源条件在绿色领域先行一步的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足以影响政策导向急于套现的巨额资本;两大碳减排权交易所提供的退出窗口由于买方国家有限的市场规模也没有预期的满意,只好一边坚持,一边暂时延续老路进入中国套现;政府层面上美国、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巨额投资和政策配套除了创造就业,更多是国家能源独立和干扰别人能源独立的战略地位体现;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体量虎视眈眈。

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依靠单枪匹马的分散式发展就显得单薄了,需要进入集群式冲锋作战的时代,需要进入国家战略。这个集群实际上在2012年初就酝酿成型,重心是思考绿色低碳的全面覆盖与城镇化发展的结合,考虑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以及标准的先行,欧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已有计划分阶段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总是后知后觉,这些工作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在做。没想到党的十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的高度,感恩祖国发展特殊的历史时代给予我们这群年轻人报效祖国的历史性机遇。

《中华儿女》:听起来在这样的合围之势里我国不容乐观啊?

戴思嘉:从方向和重要性来说,生态恢复,绿色低碳城镇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产业低碳升级涵盖了国家“提高民生、培育内需、能源安全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国家主要战略。但我国以体量和庞杂、粗放型发展的惯性持续存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虽有意识调整,却根本难以找到结构,更多地方和企业还是在急功近利。对于竞争,与其单纯民族主义妖魔化对手,不如思考如何从经验中有前瞻性地解决一些基础问题,铺垫一些基础。

比如:1、如何避免重蹈过去30年间外资加技术在催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实际通过资本限制技术更新创新,在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并限制我国一些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在集群中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板块就是希望能提高集群内优秀中国企业的谈判能力及研发能力,以提高自身造血机能促进发展;对研究院的设立旨在提升对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的评估和创新能力;两者结合,为集群内企业输送血液,通过这个既聚合又开放式的技术进化板块,发掘技术创新、进化,衍生各种技术集合创新。

2、如何克服专利环节劣势,避免被各种机构、国际法规通过控制专利从源头上占据最大利益的同时,遏制我国同类产业发展。

在预防一些国际企业有组织大规模收购国内院校研究机构专利同时(太可怕了,国外一些机构已经有组织有预谋的在很多产业无上限的收购覆盖我们的专利,10年后会怎样)。集群会加强围绕技术创新专利相关的体系建设、战略制定、法务、评估、融资、产品化的服务平台建设。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引起国家重视的产业战略。需要无数前瞻性的团队战略思考并持续坚定地走下去。民族产业是长期的。

3、如何在竞争中开展合作,争取我国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就技术引进、管理经验、资源互补领域,与海外研究机构、意见领袖、政府组织在集群下设的产业发展交流板块建立官方、民间沟通的产业发展平台。

4、如何协助政策和市场规范制定者,通过完善一系列规范为绿色集群企业塑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

这应该是一个所有关系方集思广益后,经过时间彻底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一套各方认可的、清晰明确的、能系统化不断修改完善的规范集合。集群的全国减排数据中心功能将为这套规范提供讨论、制定、决策的部分依据。

另外,你光顾中国是不行的,要看全球。这是一场全球化的竞争,是一次改变定位的机遇,我们不能老是被人喊打。我们做好自身的低碳覆盖后,能否把中国的先进低碳发展模式推向全球并成为领导者?能否建立全球规则?这是一次大商业机遇,同时能否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为周边国家提供整体减排服务,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只要提到节能减排就首先想到中国老大哥。完全可以啊!

《中华儿女》:“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明白,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集群了哪些机构?有哪些功能?要做什么事情?

戴思嘉:首先,它的实体是由高灵能源发起并联合优势企业,落地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

它的定位,是在中国建立全球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三个领域为主导的国际化产业链,主要包括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等产业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链条,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各类交易孵化平台为产业聚集核心,依托技术和金融为产业发展动力源,在前海独特的政策影响力下完成产业聚集,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华儿女》:也就是说,因为集群,前海新区将成为我国及世界绿色低碳的发展典范?

戴思嘉:是的,仅以前海新区33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例计算,仅采取高灵能源投资的区域蓄冷集中冷源站一项,就能为前海新区节能50%以上,减少业主投资80亿元,减少中央空调重复投资20亿元,减少机房用地20万平方米,每年节约空调运行费7亿元,节约标煤近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2万吨,相当于减排25万辆车尾气或植树50万亩。每年将为电网转移高峰电力负荷15万千瓦,转移电力总计9.4亿度,同时为国家电力移峰填谷减少上百亿元的电力建设投资。

不仅在深圳前海,目前产业集群已经在为天津、郑州等地提供系统化的低碳规划、投资、落地等系列工作,在2年内即可实现大规模减排效应。

《中华儿女》:的确,构架很是宏伟,非常鼓舞人心。那么,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有什么样的具体实施步骤呢?

戴思嘉:首先是产业核心企业建设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总部。作为前海第一期建设板块,打造具备世界水平的绿色低碳产业总部集群(目前低碳基金和低碳规划院已设立并已大面积开展工作),我们用两年时间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并进一步打造各个支撑平台。总部将整合最先进绿色建筑科技,完成节能、自然能、动能的高效结合,设立绿色建筑节能的典范,并引用投入节能审计系统,在实现零排放的同时,使成本投入符合市场化要求,为进一步高速复制积累经验。总部整体将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展示范例,为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际实施依据。

其次是为部级新区提供服务。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同时结合地方特点优势,首先完成各个新区的低碳服务。在5年内完成以我国几大低碳生态新区的实施。除了深圳前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口低碳旅游岛、南沙开发区、兰州新区、福建平潭开发区等已经在启动阶段,预计综合规模在2-4亿平方米,单区域整体蓄能能源站就能实现节约标煤6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24万吨,相当于减少300万辆汽车尾气的排放及植树600万亩;同时节约土地约240万平米。另外集群已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达成电力移峰调频的战略合作,将大幅度提升国家电力能源的利用率,促使达到少发电、少烧煤、少排放的巨大减排效益。

集群下属的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以为新城新区建设提供专业全面的低碳能源规划服务,综合当地的能源条件为新区设计最经济、可循环的清洁能源供应链。集群同时为新区提供系统的技术整合落地服务,从技术定位、技术配套、技术实施、技术运行、使用监测、数据统计等全程服务。集群还将为新区节能减排提供全程的资金配套服务,为地方政府减轻节能配套资金压力。我们打造了一个低碳发展实施的循环链。

集群的发展目标,是五年内将集群打造成为具备国际水平的企业集团,中小型绿色高技术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组合,同时形成具备规模效益和灵活性的可持续发展有机体。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和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通过5-10年服务于我国城市化低碳建设和改造,催生数万亿的新能源金融产业,同时兑现我国减排承诺。

《中华儿女》:前面谈到碳交易方面,集群对我国眼下的不利态势,能够产生什么影响?

戴思嘉:中国一直没有碳减排额的定价权,听任于国际市场行情涨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碳交易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缺失。

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合1200亿美元。而碳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原因是碳价格在2010年有所上升。2010年全球各地碳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增加了17%,由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1.6欧元上升至13.6欧元。2012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权输出国,获签发CER(核证减排量)数量超过4亿吨,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却没有定价权。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为我国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获得减碳效益后将国内碳权拿到国际上进行交易,价格至少要翻5到10倍,从中谋取暴利。

因此,掌握碳交易主动权,就是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加强国内碳交易平台建设和低碳产业集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设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就能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化平台优势,为国内低碳产业搭建与国内外进行碳权交易的平台,符合我国未来发展需求,利用碳交易平台能够很好地鼓励低碳创新企业,积极有效地为客户服务。产生的碳权又能够变成企业利润,有效刺激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利于激活国内企业的减排热情,有利于客观衡量国内低碳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树立国家低碳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华儿女》:项目运营搭建的产业平台中,金融服务的分量有多重?

戴思嘉:集群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需要金融服务行业的支持,相关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会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爆炸性增长的动力。

绿色金融服务在与外资对接过程中,将为中国国内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为外商投资者支持中国的绿色产业提供机遇,增加贸易融资的渠道,加强与海外目标市场的联系,强化中国作为绿色产品出口国的领先地位,实现支持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绿色产业。

《中华儿女》: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已经起步,并且开始大步前行。大家想知道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戴思嘉:集群建成五年内,是一家具备国际影响力水平的企业集团。对内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

从拉动产业链增长来看,可带动区域上下游产值2000亿元,聚集区的贸易平成各类交易及金融服务在1000亿元规模。绿色低碳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总值不低于500亿规模,纳税达到10亿以上,聚集区良性运转年收益达到50亿元目标,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推动力,积极促进国家整体新兴产业战略的落实,推进国家形象的转变。

对外则通过将绿色技术与资金注入东亚和南半球各国,为其创造就业并为当地完成从低碳规划、能源优化设计到绿色建设的一站式可持续发展建设,同时分享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收益。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主要特点体现在高新技术密集度和全球协同的不可欠缺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建立,可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迅速转化,创造出巨大的技术产业潜力和经济能力,完成在新兴产业中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的集合和创新路径的探讨,切实推进国家经济战略转型,为新一轮的低碳城镇化建设奠定标准和服务基础。

《中华儿女》:可以想见,建立集群,可以发挥强强联合,互为补充的优势。大家都很想知道,在绿色低碳方面,集群中各企业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戴思嘉:目前已经能够确定的技术研发方向,由项目投资方高灵能源作为发起机构,引进整合欧、美、德、以色列等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技术,下面说说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技术。

分布式能源。联合能源是高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集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创造性地将土壤热能、燃气、蒸汽、热电冷三联供及蓄能技术集成为一个梯级互补的能源系统,采用双效能源保证,实现能源按品级分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与系统运行安全,避免了各种技术单一独立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此项技术可为建筑群综合运行费用节约50%以上,代表着未来大型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建筑物整体节能系统则可利用不同能源形式阶梯供能,精确控制用能需求,从能量回收到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在生能源及蓄能技术的综合利用,推动了蓄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冰蓄冷区域供冷技术。区域供冷就是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再通过循环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这样各座建筑内不必单独设置空调冷源,从而避免到处设置冷却塔。由于各座建筑的空调负荷不可能同时出现峰值,因此制冷机的装机容量会小于分散设置冷机时总的装机容量,从而大幅度减少冷机设备的初投资。

可再生能源蓄能技术。太阳能、风能蓄能空调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的技术优势,将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蓄能技术结合起来,在日间融冰释冷,利用太阳能、风能蓄能装置转化的电力优先启动主机制冷。当转化的电力不能满足制冷要求时,再由电网供能,从而达到减少日间高峰期主机对电网的能源需求。其中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智能控制,并按照实际需求自动切换制冷方式。

凭借在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技术、蓄能技术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及资本优势,集群可以与地方政府签署整体节能减排服务,然后分解给集群内的各优势企业,集体作战,互补共生。在为政府服务中实现资源与技术互补,从而能够实现全球领先的技术要求,形成区域智慧能源并奠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坚实基础。

《中华儿女》:怎么来保证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能实现这些设想?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做到其他协会、组织所不能做到的?其优势何在?

戴思嘉:创新是生产力,创新是竞争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创新。

首先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结合的创新。通过结合绿色低碳产业顾问联盟的技术支持,建立国家绿色低碳产业产学研平台,依靠前海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港澳、欧美日绿色低碳国际化人才入驻,内设博士后工作站,建立部级论文审核平台,配合国家、企业奖励基金,凝聚联合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目前已在深圳组建并为地方政府开展规划工作)。借鉴世界各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与企业化研究院体制,结合我国特点,打造结合市场有前瞻性的自由创新平台,形成全球低碳领域顶尖人才相互吸引、聚合创新的高势能产业大脑。

其次是基于周边制造业优势的产业链设计创新。利用前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低碳服务产业聚集,挖掘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优势,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利用绿色科技快速转换技术成为产品,成立绿色产品的贸易中心,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革命的进程。

再次是以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及金融为内容的交易平台创新。以深圳前海为中心,打造辐射东南亚等亚太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易平台,打造具有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专项研究基金、项目发展基金,鼓励、整合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

最后是以行业协会等机构为核心的行业管理及运行机制创新。在低碳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管理自律机制,建立行业标准,引入有序竞争,利用蓄能监测中心、碳排放监测中心、能源消耗监测中心等实时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各企业项目的能源消耗额度与碳排放额度,用于分析项目能源使用情况、低碳环保指标和新技术应用效率。针对在全国进行的低碳减排项目进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国家政策制定作出指引,真正达到产业发展与政策的协调统一。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7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1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编号:Hbsskl15jz125)

1 引言

绿色、低碳发展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加快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仅顺应了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也是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实现与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所需。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离不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离不开政府的相应支持。绿色生态能源也称为清洁能源,狭义的绿色生态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生态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绿色生态能源是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系统的象征和代名词。

2 咸宁市低碳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能源建设现状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咸宁市也是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核心城市、全国低碳经济试点省湖北的首批两个低碳经济试点市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其本质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能源发展方向是低碳、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的,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发展之路。因此,开发并利用绿色生态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

3 影响咸宁市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咸宁市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的因素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环境金融的影响。环境金融是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的内在直接动力,包括“碳交易”市场机制的设立、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商业银行的环境金融创新、碳减排期货及期权市场等。碳交易就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形式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国际排放交易(ETS)三种。其中CDM 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碳交易的最主要形式。利用市场机制,可有效激发节能减排者自愿采取行动,推动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是能源规划。能源规划是绿色生态能源支撑体系的发展的导向。低碳城市的能源规划目标是要实现“3D”,即使用低碳能源(Decarburization)、分散产能(Decentralization)和减少需求(Demand reduction)。这些需要通过国家和咸宁市的能源规划和立法来实现,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加大绿色生态能源的利用比率。

三是低碳技术。绿色生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是咸宁市绿色生态能源支撑体系发展的保证。比如太阳能的利用就离不开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又需要多晶硅的生产与提纯。这就需要光伏技术和多晶硅生产等技术。可以说,没有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

四是低碳意识。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是新能源支撑体系的发展的基础。低碳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尤其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低碳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低碳意识,使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新能源,做到低碳排放。

4 加快咸宁市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的有效措施

4.1 建立并健全相关新能源法律法规

政府能源行为在绿色生态能源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要特别加强咸宁市政府能源行为的创新,以更高效地推动咸宁绿色生态能源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新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相关立法,把绿色生态能源发展纳入法制范畴,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或补偿措施,为绿色生态能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以调动各地、各行业发展绿色生态能源、使用绿色生态能源的积极性,使能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从而保证绿色生态能源的健康发展,为低碳城市建设中绿色生态能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完善财政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能源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能源发展补偿机制,提高能源调控水平。

4.2 推行绿色 GDP政绩考核机制

绿色生态能源需要较大的投入和较高的科技来支撑,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为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大搞政绩工程,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绿色GDP 的实施可以让地方政府和领导官员重新审视发展方式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低碳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4.3 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

政府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职能,同时还充当着社会资源消费者的重要角色。政府本身就是能源的一大消费者,而且政府往往是生产和消费的风向标。政府采购行为的不绿色、不环保,本身就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或浪费。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政府要加速能源消费模式的绿色生态转型,要调整能源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提高G色生态能源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大绿色生态能源的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公民的生态意识,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生态能源产品,刺激公民对绿色能源产品的消费,从而极大地促进绿色生态能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第8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 低碳化物流 发展 对策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的日益增大,资源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最近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比如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人们开始关注和提倡对环境的保护,希望通过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减少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人们所重视。物流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流行业一直以来是碳排放的大户,所以说,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虽然大多数国家的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仍处于探索之中,但是今后绿色低碳化将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存在的问题

主观认识程度和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物流理论和物流业已经被引入国内,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人们所认同,但是,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行业领域和政府部门,仍未脱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对传统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倚重,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引导方面仍有待提高。在国内,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很多人仍认为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事实上,绿色低碳化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绿色低碳通道,是必须引起全社会加以关注的事情。因此,在重视传统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必须逐步提升对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并把它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来加以发展。

主管部门在宏观引导方面仍有待加强。绿色低碳化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它的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实施并不仅是生产企业本身的事情,需要包括政府和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参与。特别是在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新生事物,更需要加强宏观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政策引导方面,能够及时地制订相关政策以提供支持,比如较早地制定了抑制环境污染,大力开发各种支持清洁燃料、调控交通流量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在循环物流和废弃物流方面也较为重视,提倡对包装等废弃物品的再次利用。我国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也开始关注绿色物流的有关概念,但在实践中仍然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现有政策法规也不够细致和完善。另外,由于绿色物流的推进关联到各个行业和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部门间由于缺少协作和交流,致使许多物流在建项目的重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这方面来说,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在实践性及技术实现上仍存在差距。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过程中,现阶段很多部门和企业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在实践环节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绿色物流的最终实现,需要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持。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无论是在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方面,还是在现代物流理念的实践运用方面,仍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物流战略规划与优化方面,仍缺乏先进理论和理念的支持;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较低;在绿色包装材料的使用上也有待提高。而且,大多数物流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信息化程度较低,制约了物流效益的提升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道路仍然漫长,随着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我国面临的竞争环境将使得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日益紧迫。绿色低碳化物流将成为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的重要依托。因此,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发展我国绿色低碳化物流理论体系,调整和建立适应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组织架构,逐步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将从整体上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对策建议

调整和建立一体化的政府管理机构。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需要打破部门之间僵化的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这也是建立大物流和发挥社会物流效率的重要保证。一些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相关运输管理部门的设置上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整体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使得政府在物流领域的管理效率大为提高,管理效率的高低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较早提出了一元化的运输战略,由办公厅、运输管理服务中心、监察局,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联邦航空管理局、联邦公路管理局等11个职能部门组成了一个管理权限明确,管理效率极高的运输部,这样的职能组合对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英国运输部也通过对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提高了运输部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

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物流行业作为服务性的行业,它的覆盖范围涉及许多行业,尤其需要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为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结合振兴物流产业规划的出台,相应地制订具体的发展目标,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对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支持。

物流战略规划作为在某个时期内实施物流战略的纲领,在制订过程中应在具体目标、具体步骤和措施等方面,体现出对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有关部门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均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行动上、理念上、资金和具体措施方面都体现了对物流效益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密不可分。物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外在这方面的成熟做法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我国人口较多,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的实际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并应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同时,应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改变投入较高、产出较低和效益较低的现状,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做到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构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

建立与绿色低碳化物流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绿色物流的发展和物流效益的提升,与人们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关注和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社会对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重视,只有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才具备实现绿色物流健康发展的主观条件,才能逐步建立起与绿色低碳化物流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动作模式。

国外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演变的过程也表明,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先导。国外在物流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先后经历了从分散管理到综合治理,从功能分离到一体化管理的转变。在经营和动作模式上也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整体营销和一体化营销转变。政府管理也从之前的单纯的交通运输管理到综合的全方位的管理,实现了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化发展。

推进和解决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推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地规范和引导企业实现物流集约化发展。

当前国内物流业的发展,仍存在着社会化、专业化方面的问题。如很多企业,仍倾向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运营模式,企业自备车辆在公路运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运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企业成本,但从整体上来说,仍然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社会效益不高的困境。

因此,应从整体效益出发,大力推进和发展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率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