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7 14:41:34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1篇

对城市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约需要4.4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849亿美元)

6月7日,在峰会召开期间,一份由保尔森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中国)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的《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万亿美元),用于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该研究由彭博慈善基金会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提供支持,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投融资方案的一项探索。

联合国城市与气候变化问题特使、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中国已提出了使全国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宏伟目标,并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齐头并进。中国的引领促成了《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而现在,中国正在寻找用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投融资途径,以达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筑和能源作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门,其绿色化进程也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报告共分为三篇,分别聚焦三个关键领域――建筑、交通和能源。研究探讨了诸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碳融资等不同绿色金融工具、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潜力,从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低碳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根据由保尔森基金会负责撰写的建筑篇的计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投资1.65万亿元人民币(约2540亿美元),用于支持新建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住房和商业建筑的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

建筑篇作者、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表示:“政府已经承诺通过实行更完善的建筑标准和提供公共补贴提升建筑能效,同时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对这些项目也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投资兴趣。我们正在开发创新的节能建筑投融资机制,比如结合第三方评级机构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政府担保机制,那么绿色建筑领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

十三五”规划就中国城市的绿色交通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对城市铁路、公交、电动汽车、自行车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约需要4.4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849亿美元)。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2篇

[关键词]绿色技术扩散;共生博弈;绿色供应链;横向生态耦合

一、绿色技术扩散机理

绿色技术(也称生态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正外部效应。[1]绿色技术扩散可以分别从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视角予以解释:一方面,绿色产品作为有形的物质状态,从上游供应商正向转移至被观测企业作为绿色原料;另一方面,被观测企业的绿色研发、清洁生产活动促进了其上游供应商的绿色技术开发与应用,这里表现为信息流的逆向运动。特别当被观测企业作为群落中生产规模大、实力雄厚、对群落经济带动和主导性强的“关键种”[2]企业时,被观测企业出于降低成本和专业化经营的战略考虑,通常会将企业研发的绿色创新技术有偿或无偿扩散给上游供应商使用。

另外,被观测企业所制造的绿色成品或原材料会以物质流的形式供应给其下游企业或终端用户,下游企业在获得被观测企业绿色产品和服务后,其产品设计、工艺及输出产品的绿色化无疑也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例如,下游厂家购买了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光伏发电系统”,即一套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发电系统,由于“光伏发电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分、无污染、无噪音,厂家在以这类清洁动力系统进行产品加工时,便获得了清洁生产工艺特征。在此,绿色技术得以扩散。[3]

同样,企业群落中的横向生态耦合链接关系也是以绿色技术的创新扩散为支撑的,如图1纵向线框所示:被观测企业出于“三废”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考虑,将其产生的副产品“工业排泄物”进行无毒化、无污化和原料化处理,出售给关联的、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作为工业原料使用,被观测企业这一举措本身就内含绿色技术的利用或创新。另外,结合对潜在成本与潜在受益的考虑,处于同一“食物链”的上、下游企业会在绿色技术扩散问题上达成交易,例如,上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把对“三废”的处理从其生产边界内排除,而下游企业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会自愿选择“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业务,在此过程中同样可能伴随着相关技术的交易转让。反过来,在满足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的前提下,来自“食物链”,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需求和政府的强制性治理法规,也能促成上游企业从下游企业或政府依托的技术部门那里购买绿色治理技术。[4]在此,绿色技术在横向生态耦合链接中实现了扩散。

二、绿色创新技术扩散的发生机制

(一)绿色创新技术扩散的发生机理

绿色技术扩散一方面具备了一般技术扩散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着独特的扩散特点。例如,伴随绿色(生态)产业链耦合的绿色技术扩散从生态学角度看具有“共生”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互利共生”(mutual symbiosis)和“偏利共生”(parasitic symbiosis)[5](11-14,18)两种形式。在绿色产业链接形成及绿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各生态链节点企业之间主要体现的是“共生博弈”,而并非其他类型技术扩散那样更多体现的是竞争博弈。

实施绿色技术应用的企业只有确信采用新技术能给企业增加盈利(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时,企业才会设法获取并采纳创新技术,否则将予以拒绝。[6](139-143)虽然绿色技术扩散同样存在着这类竞争博弈结构特征,但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主流机制却是一种“共生博弈”。例如,美国2003年启动的“未来电力”项目被称为Future Gen,[7]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项目成立目的在于建立一个CO2接近零排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并以此作为在其他地区煤气化的示范典型。该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发电总量为27.5万KW,同时还生产氢气并伴生出CO2来。

从图2中可以看到:左面虚线框中显示了传统的煤炭企业通过采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将煤、氧气和水在气化炉中转化为富氢合成气,然后通过变换反应装置生产出主要成分为氢气、水蒸气和CO2的混合物。在此,煤炭企业输出的并非洗选后的原煤,而是更新产品――洁净的氢气、水蒸气和CO2的混合物,其中造成环境“温室效应”的“元凶”――CO2通过管道一部分被输往附近的油田,灌入油井内用于强化采油(EOR);①另一部分则被煤炭采掘企业封存在地质内部,使之避免污染环境。另外,通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产出的主打产品――氢气作为发电企业(图中右边虚线框所示)的洁净替代燃料用以发电。为此,传统发电企业除了先前使用的火力发电所需的燃气轮机外,还必须添置采用氢燃料发电的燃料电池发电设备。伴随着氢气产出的水蒸气没有被弃置不用,连同燃料电池发电尾气中的另一部分水蒸气一起被输送到燃气轮机用于传统的火力发电,这使得通常被认为是无用的副产品――水蒸气得以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最后,传统煤炭企业通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产出的氢气还可以作为化工和炼油的原料,由于氢气是一种洁净燃料,因此,使用氢原料的炼油和石化企业也必须采用清洁工艺进行生产,这无疑又衍生出了一条新的、绿色的供应链关系,即“氢气―炼油―石化产品”。从Future Gen项目运作中,可以发现:传统煤炭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及清洁生产诱导了关联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或扩散。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技术扩散中的“竞争博弈”结构被“共生博弈”结构所替代。

(二)绿色技术扩散渠道类型分析

1.绿色技术的诱致型扩散

其一,“交易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8](235-236)。在被观测企业A的前向和后向供应链上(图1的横向线框所示),企业A对清洁工艺的采纳会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关联促进绿色技术的运用与扩散。另外,在企业间的横向生态耦合过程中(某一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企业的生产原料,如图1的纵向线框所示),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对上游“排泄物”的原料化利用行为也伴生着绿色技术的交易和扩散。绿色技术的这类扩散模式被称之为“交易传染型”扩散。

其二,“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在企业群落中,绿色技术有效扩散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通过群落里生产相同或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现的。例如,假设被观测企业A运用绿色技术,尤其采纳的是工艺型绿色技术,其生产排污、耗能耗材情况得以有效的改善,而且其产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特征,[9]另外,企业A还和位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建立的综合利用其副产品的契约机制。更重要的假设是:由于产品系统的清洁、节约品质被越来越多的责任型消费者和具有“绿色原料”供应要求的下游企业所青睐,因而A的绿色生产工艺以及横向产业生态耦合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综合效益。企业A的成功模式引起了同行业者B的注意,出于竞争的需要,对企业A产品系统的绿色技术特征进行模仿被纳入了企业B策略选择集中。模仿点主要出现在:产品工艺设计阶段(含替代材料选择)、加工制造阶段、副产品处理阶段、产品报废后的处理与循环利用阶段。

2.绿色技术的推广型扩散

由于绿色技术的扩散和运用能够产生资源节约、优化环境等社会综合效益,因而绿色技术具有了公共品的特性。[10](44)而某类物品一旦具有了公共品特质,由于搭便车效应的存在,单凭市场机制促进私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注定是没有效率的。对企业而言,绿色技术采纳与创新所需的巨大投入、所面临的技术与市场风险使得企业自发实施绿色技术工艺的激励不足。为此,政府负有向社会推广绿色技术的责任。政府面向社会公开征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类技术研发课题和项目,然后依托那些经过资质检验的科研院所、具备实力的企业研发部门、高校的研究机构对这些绿色技术课题予以研究和攻关。由于政府是相关技术开发的主要投入者,当成果产生后,根据政府与依托研究单位事先签订的契约,作为绿色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主要由政府向社会企业进行专项的绿色技术推广。

三、绿色创新技术扩散与法制监管

最后,各类型绿色技术扩散的效果还取决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法规的完善程度与监管力度。绿色技术作为一种准公共品(具备私人品与公共品的混合特性),企业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取决于企业对受益与成本的权衡,而权衡过程中无疑包括着政府的法制监管因素。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企业对绿色技术的采纳与法制监管之间的关联作用,可以采用静态博弈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来进行解释。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其策略选择的出发点是:成为完全的清洁工艺企业,技术投入成本较高;完全不采纳绿色工艺进行生产,必然招致政府法制的惩罚。考虑自身的成本因素,企业会针对法制的完善程度、政府的监管力度、监管实施的技术可行性相机调整自己对绿色技术的投入力度。

模型变量说明:p1代表政府选择对企业“三废”排放以及资源节约利用实施监管的概率(或治理与监管的力度);p2表示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的概率(或采纳的意愿程度);I代表企业为创新或吸收绿色技术而做的投入。由于该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效应,政府的收益可以表示为企业的绿色投入所带给社会的好处,用ωI表示,ω是一个放大乘数;K表示政府的监管成本;另外,在一定的监管机制、技术可行性条件下,企业造成社会公害,逃避监督被发现和惩处的概率为β;②d代表政府对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不予以监管,招致社会公众不满,从而导致的政府信誉损失;f表示企业排污、浪费超标而支付的罚金;R表示企业应用绿色技术而获得经济收益。企业绿色技术采纳行为与政府监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及其得益矩阵如下。

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构架下,企业究竟以多大的概率去采纳绿色技术,这取决于企业所采用的混合策略效果,而混合策略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得政府感到实施监管期望收益GEY与不实施监管的期望收益GEN相同。政府实施监管的期望收益GEY与不实施监管的期望收益GEN计算如下:

从上式(1)中,可以看到企业采纳绿色技术实施清洁生产的可能性p2主要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几个因素影响:政府的法制监管成本K、政府监管失职招致的信誉损失d、特定制度及技术条件下的监管效率β。当监管成本K较大时,会给企业拒绝采纳绿色技术留有较大的机会空间,由此滋生企业的投机行为,使之采纳绿色工艺的努力减弱。反之,当K较小时,会促使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吸收和应用(p2变大)。d增大说明政府环境与环境的监管工作面临着较强的公众和舆论监督,其行政信用价值增大,在此情况下,政府会增加监管力度,企业采纳绿色工艺的努力p2得以提高。同样,法规监管效率、违规企业受到的处罚也强化着企业对绿色技术的吸纳和应用(p2变大)。

四、研究结论

(1)就绿色技术扩散与绿色供应链、产业生态耦合形成的关联作用而言,在特定的企业聚集区域中,当清洁生产工艺被处于同一纵向供应链的不同企业所要求时,当某企业的副产品衍生出企业间横向“工业食物链”生态关系时,一定同时伴生着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因此,绿色供应链或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正是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载体和作用状态;反过来,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又是绿色供应链、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动力和原因。

(2)在绿色技术扩散机制中,技术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共生博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技术转让所表现出的竞争博弈关系。企业群落里的某个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会诱导纵向供应链或横向生态链上的相关企业吸纳或研发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扩散渠道可分为:由市场活动诱导的“交易传染型”、“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和借助行政力量的政府推广型绿色技术扩散,两种扩散模式均属于市场诱导下的企业自发行为,尤其“交易传染型”扩散模式主要以企业间的“共生博弈”作为绿色技术转让与扩散的协调机制。由于绿色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政府支持的推广型绿色技术扩散能够有效、深刻地促进企业群落中的清洁生产开展和产业生态链接。

(3)当一个社会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民众的绿色消费行为、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处于初期阶段时,政府的法制监管对促进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法制监管成本、政府监管失职招致的信誉损失、特定制度及技术下的监管效率、处罚力度等因素都对企业吸纳绿色技术的努力程度产生影响。另外,法制监管工作所产生的政府信用价值越大,企业的绿色技术投入努力就越被强化。

主要参考文献:

①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改善了水与原油的流度比、并且使原油中轻烃得以萃取和汽化,因此这一措施增加了原油流动能力、提高了原有的采收率,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②β值的大小反映了在既定制度和技术水平下监管部门对企业排污、浪费行为的监控与监测效率。其中对企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情况进行计量的可操作性、准确度以及所费成本决定着监测效率的高低。0≤β≤1。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炳艳, 靳乐山.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5年25卷02.

[2]谢 涛,夏训峰等.关键种理论对构筑生态工业园的指导作用研究[J].生态经济, 2005(5).

[3] 陈英婕,傅仲文.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展望[J].电源资讯. 2006(7).

[4]魏晓平,李 昆.基于“复制动态”进化博弈理论的生态工业链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5] 王兆华,武春友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软科学,2002,16(2).

[6] 王开明,张 琦.技术创新扩散及微观层面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1).

[7] 朱成章.煤炭成为清洁能源的途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6(1).

[8] 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9]Lindhqvist.(1992).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Lindhqvist, T.,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strategy to promote cleaner products(1-5). Lund: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und University.

[10] 杨发明,吕 燕.绿色技术创新的组合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1998(1):40)44.

Diffusion Mechanism of Green Technology in Enterprise Cluster

Li Kun1 Wei Xiaoping2 Cai Xiaoxu3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researched on the occurring mechanism and restraining factors, diffusion channels, laws supervision of green technology (GT) diff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ing of green supply chain and horizontal ecologic coupling between enterprises is mutually co-existed with GT diffus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green GT transferring, a “co-existence game”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ppears between transferor and transferee.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law supervision will influence the diffusion efficiency of GT.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时至今日,物流影响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物流包装物的处理,以及货物存储、配送等问题,都成为物流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行业应如何实现绿色化、环保化发展成为广大研究者以及物流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还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许多意识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制度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之路。

1绿色物流的概述

1.1绿色物流内涵概述。绿色物流是一个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模式,绿色环保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前提,是指在物流运输服务、仓储、包装等各个环节中渗透环保的概念,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也是新时期低碳经济环境提出的重要要求,是促进生态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2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完善,通过发展绿色物流,提升物流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提升物流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其二,绿色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在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可给予合适的政策倾斜,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国外物流企业融入我国的过程中,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严峻,想要在这严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物流企业也必须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而发展绿色物流便成为其重要方向,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物流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绿色物流是一个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其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得到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才能将绿色无污染的物流发展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也才能引起物流行业的重视[2]。但是,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人们对于绿色物流的认知较少,国家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措施,所以,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缓慢,且缺乏规范化发展目标。2.2绿色物流管理制度比较滞后。制度是绿色物流科学发展的保障,是指导绿色物流前进的路标,对绿色物流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绿色物流管理是最近几年刚提出的新型概念,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专门的政策体系,使得绿色物流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渗透,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较大的阻碍。此外,绿色物流管理涉及到物流服务的包装、仓储、装卸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都需要进行利益分配,但是,由于没有可靠的制度作为利益分配标准,导致参与各环节利益分配的主体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在物流服务体系中的合作度降低,许多资源被浪费,难以实现绿色物流管理目标。2.3绿色物流中运用的技术较为落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绿色物流已经实现了电子数据管理、准时生产,但是,我国的绿色物流依然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物流供应链中涉及到多个环节,想要让多个环节能够相互配合,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就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持,比如在包装环节需要绿色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物,这种包装物生产就需要可靠的技术。但是,我国可应用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的研发却非常落后,可使用的技术也非常少。同时,我国劳动力比较充足,且劳动力价格较低,使得我国对于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力度降低,这也是我国绿色物流管理技术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许多运输服务都停留在传统运输技术上,难以满足绿色物流建设需要。2.4物流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从我国物流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物流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进入物流供应链的门槛较低,所以许多工作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物流服务培训,尤其是物流供应前线的工作人员,许多都只会简单的包装工作、配送,而对于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熟练[3]。许多参与物流供应服务的劳动者都没有接受统一、正规的培训,在工作中只是按照管理者要求的简单流程完成物品的包装、运输、培训,且没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使得物流从业人员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发生争执,影响物流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而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不良影响。

3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分析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4篇

文/傅毅明1 刘杰2

“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的提出与政策解析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这不仅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而且说明了交通在现在和过去还没有达到发展先行官的要求。这是对当前交通工作的深刻反思与转型探索。

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当前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见》(发改基础[2015]969号)(以下简称《发改委意见》)印发,提出促进交通运输由“跟跑型”向“引领型”转变。主要途径包括四个方面:通过加快补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布局引导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服务稳增长稳投资,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多样化运输需求。

2015年6月,《交通运输部关于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交通部意见》)印发,提出促进交通运输由从“被动适应”向“先行引领”转变。“先行官”的职责包括六大方面:切实发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切实发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切实发挥对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切实发挥绿色交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要求,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均及时提出了相应政策措施,两部委均强调新常态下交通运输对“稳增长”、“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和“贯彻国家战略”等的先行作用。相比之下,发改委更强调交通运输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总体作用,而交通部更强调通过自身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和对外开放等具体作用。

“绿色化”的提出与“绿色发展先行官”的新使命

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生态文明意见》)印发,中央首次正式提出“绿色化”,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即“新五化”。《生态文明意见》提出,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化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需要努力实现从“发财致富”先行官到“绿色发展”先行官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要致富,先修路”和“路通则财通”等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交通作为“发财致富”先行官也被广泛认同,但是与发展先行官仍有较大差距。问题的实质在于发展观的异化,导致交通同其它部门一样,追求短期的、局部的物质财富的增长,而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交通不通畅、不耐用、不安全、不便利和不清洁等问题。

当前政策对交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成为绿色发展先行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发改委意见》在加强改善民生重大项目中提出加快实施“城市绿色交通项目”,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系统,鼓励新能源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倡导绿色出行等。《发改委意见》对于绿色交通的认识涵盖营运性车辆和社会车辆,从交通运输行业扩展到社会交通系统,但是仍然局限于交通系统自身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交通部意见》提出“切实发挥绿色交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资源节约”、“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革命”、“强化交通运输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三个方面,关于绿色交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交通运输行业自身。

从绿色化的支撑引领、行业责任、先锋表率三个层面把握“绿色发展先行官”的新内涵。本届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建设“四个交通”,其中,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共同构成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但是,目前对绿色交通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交通运输行业自身贯彻落实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上,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甚至作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先锋和突破口等方面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绿色先行官的支撑引领,重点体现在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支撑带动国土空间开发的绿色布局,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支撑带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绿色先行官的行业责任,重点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以及改善公共交通服务降低私人交通系统的能耗和排放水平等方面;绿色先行官的先锋表率,重点体现在完善绿色交通制度体系,推进“互联网+”与智慧交通,培育绿色交通文化等方面,率先为国家探索创新绿色化治理模式提供试点示范。支撑引领、行业责任与先锋表率三个职责之间相互影响,三位一体,构成绿色发展先行官的核心内涵。

张家口市绿色交通建设实践探索与重点工程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四个交通”、绿色奥运城市建设等战略的协同推进下,张家口市交通运输局率先针对“大绿色”提出打造“绿色交通”品牌城市,并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规划研究工作,为张家口市绿色交通建设提供顶层设计,为如何使交通真正成为绿色发展先行官提供地方样板。

“大绿色”,是针对“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分散管理,以及绿色交通更多局限于行业自身节能环保建设等“小绿色”而提出的。张家口市瞄准的“大绿色”,涵盖了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排放控制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绿色要素,以及包括了“支撑引领”、“行业责任”和“先锋表率”等相关绿色层面,在绿色交通建设上具有创新与突破意义。

张家口市绿色交通要支撑引领京张一体化和绿色奥运城市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已经印发,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思路,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布局。张家口市作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

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京张城市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和平台。张家口市委书记邢国辉曾指出“张家口目前最大的机遇是奥运,最大的竞争力是生态”。如何在建好首都生态屏障的前提下,为奥运城市和休闲旅游城市建设提供绿色交通支撑,是张家口绿色交通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快建设冬奥会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根据《张家口市承办2022年冬奥会综合交通规划》,张家口市奥运综合交通体系将以“铁公为主,立体结合”,规划利用京张铁路及新建的崇礼支线作为解决北京至崇礼赛场的主渠道;利用京藏高速、张承高速、新建的京北高速满足北京、张家口至崇礼的汽车客运需求;张家口机场适时改建,满足航空客运需求。

将“冬奥会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比重”作为绿色交通建设的重点指标。根据冬奥会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张家口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340.6亿元,绝大多数实施期限在“十三五”期间。

推进草原天路生态建设工程

“草原天路”目前主要位于张北县境内,是连接崇礼县塞外风景区和张北草原风情大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大陆十大最美丽的公路之一,全长132.7公里,于2012年9月底建成通车。公路沿线蜿蜒曲折、河流山峦、沟壑纵深、草甸牛羊、景观奇峻,展现出一幅百里坝头风景画卷,分布着古长城遗址、桦皮岭、野狐岭、张北草原等众多人文、生态和地质旅游资源。

将“草原天路生态建设达标比重”作为绿色交通建设的重点指标。为了增强张家口坝上草原的旅游服务能力,同时强化生态保护,张家口沽源等地区也在修建草原天路,拟探索统一规划张家口“草原天路网”,并因地制宜,制订生态建设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与运营。

张家口市绿色交通要强化生态环保和公交优先建设的行业责任

大力推进绿色廊道建设

根据《河北省绿色廊道建设指导意见》,以“天蓝、水清、地绿”为目标,以完善森林生态体系为基础,以强化环境治理为保障,倾力打造交通环境优美、沿线生态文明的绿色廊道体系,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供良好的绿色交通环境。

将“绿色廊道建设达标比率”作为张家口市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指标。2013年,张家口市加大国道110线和国道109线的绿化力度,建设公路绿色廊道250公里,绿化率达98%,可绿化公路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95%。2014年,张家口市重点对塞北连接线、坝上草原特色旅游区、国道207线、省道半虎线等33处节点进行绿化,绿化里程156公里。拟探索研究开发“张家口绿色廊道建设标准”,针对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不同道路类型和区域特点,开发不同的绿色廊道建设标准,并对全市路网进行分期达标建设试点和推广,形成张家口绿色公路建设的品牌

快速提高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占比

将“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占比”作为张家口市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指标。2012年,张家口市实有公交车872辆。2013年,购置天然气公交车103部,市区天然气公交车已达190部,占市区公交车的34%,位列全省地级市清洁能源公交车前5名。2014年,主城区新购置公交车150辆,全部采购新能源公交车或电气混合动力公交车。力争到2017年底全市拥有公交车达到1182部,新增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540台,约占公交车总数的47%。

探索建设城市客运轨道交通工程

尽管张家口市目前尚不具备申报建设地铁以及轻轨的条件,但是张家口市为带状城市,南北狭长,东西距离较短,城市客流走廊主要集中在南北向的主要道路上,南北向道路通道较少,有必要打造南北向的城市轨道交通。

2014年7月起,具有105年历史的张家口站停办客运业务,只保留售票业务,探索将张家口北站至张家口南站的既有铁路线改为轻轨,有利于缓解城市客运压力,有利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同时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张家口城市轻轨建设,将极大增强公交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缓解交通拥堵,促进节能减排。

张家口市绿色交通要凸显信息科技与制度创新的先锋表率

率先推进“互联网+交通”工程

以智慧交通引领“智慧张家口”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交通”工程落地。目前张家口市建成了包括高清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视频监控和交通违法视频抓拍系统、超速检测系统、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压黄线检测系统、指挥中心系统等八大系统为一体的主城区智能交通管控系统。2014年市主城区公交gps智能调度升级改造完成,实现公交运营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农村客运安装北斗导航及GPS达到100% ;新增5个收费站ETC车道建设,实现市管高速ETC车道全覆盖。2014年11月张家口“无线城市掌上公交”查询系统开始试运营,乘客即可随时随地查询所等待公交线路的实时位置信息。

创新绿色交通治理制度体系

完善绿色交通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市政府层面的绿色交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张家口市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中心,争取申请成为交通运输部、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三方协同支持单位,争创城市绿色交通管理服务改革试点示范。加快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交通运输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健全绿色交通融资体系。探索创立绿色交通发展基金,率先策划发行交通运输绿色债券;研究开发交通运输核证碳减排量,力争实现参与国内碳市场交易;鼓励交通运输企业采用能源合同管理、租赁代购、PPP公私合营融资等方式提升绿色融资能力。

完善绿色交通监管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交通运输考核评估体系,实行节能减排第三方考核评估制度。强化对绿色交通重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领跑者制度和末位淘汰制等,对实施情况好的单位优先给予奖励和补贴,对实施质量和进度严重滞后的单位,将其淘汰出规划项目库,取消享受相关政策的资格。

作者单位: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of Green Development Law of Korea.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law are interpreted in detail with comparing the situations of the other main economies in the world. The authors emphasize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ther parts of the society in the view of competing interests. The drawing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urageous of policymakers is crucial for realizing a low-carbon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 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气候变化;排碳交易权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Law;green development;climate change;carbon trading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13-04

————————————

作者简介:王冬(198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澳大利亚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商学院项目管理硕士,部级清洁生产审核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治理。

0 引言

2009年12月30日,韩国国会第9931号法案通过了《绿色增长基本法》,并于2010年4月14日起开始实施。目前在国际上,虽然有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对应策略和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绿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韩国政府此次将低碳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立法。作为世界第十位的能源消耗大国,和一个97%的能源要依赖海外进口的国家,但是韩国政府此举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值得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1 立法背景

1.1 国内环境 韩国是世界第十大能源消耗国,97%的能源依赖于海外进口,因此国际油价得急涨急落严重地影响着韩国国内经济。自李明博总统执政后,气温上升和化石燃料枯竭等能源环境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世界环境经济亟待解决课题,李明博总统在 2008 年 8 月 15 日建国 60 周年纪念仪式上通过对国民的演说提出,应采取由政府、企业、国民共同参与的国家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并将“低碳绿色发展计划”作为国家新的发展计划制定并强力推行之。

韩国的气候变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相关法律,过去并非是一个互相链接的完整体系,而是各自单独施行。所以,为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就需要能够有涵盖经济、产业、技术、国土、环境、国民意识及行为的措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性能源、资源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且能够强有力和有效推进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低碳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

1.2 国际环境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已经或正在努力制定相关法律。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向持积极态度的欧盟则进一步加紧了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步伐。2007 年 3 月欧盟领导人会议通过签署 ‘An Integrated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y’,在 2008 年 12 月的欧洲议会上又通过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20-20-20”气候能源统合法》的法案——即到 2020 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扩大 20%的可再生能源,将能源使用率提高 20%。同时,在 2009 年10 月欧盟环境部长理事会上,发表了欧盟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到 2050 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 80—95%的目标①。

特别是过去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直不温不热的美国,在奥巴马总统执政后也开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Waxman-Markey Bill),于2009 年 6 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目前上议院审议中。根据该法案可知,以 2005 年为基准,美国以到 2020 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 17%、到 2050 年为止减排 83%作为目标。同时为达到上述目标从 2012 年开始实行“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制度”。2009 年 11 月上议院通过了‘Clean Energy Jobs and American Power Act’ (Kerry-Boxer Bill),提出了到 2020 年为止减排20%、到 2050 年为止减排 83%的目标,这也影响着韩国是否引入排碳权交易制的相关讨论。中国的主席也在 2009 年 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面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共同对应》的讲话,并提出了到 2020 年为止,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15%以上,并于 2009 年 11 月进一步提出到 2020 年将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同比 2005 年减少 40—45%的目标,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积极应对的态度。

澳大利亚于 2007 年 9 月制定了《国家温室气体、能源报告义务法》,建立了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机制。

英国在全球首次制定了《气候变化法》,该法明示了国家温室气体中长期减排目标②,还包括了碳预算系统的引进等内容,并在同步进行修改能源法。

日本自从 1997 年制定了有关地球变暖对策的法律之后,又进行了 3 次法律修订,并从2008 年 12 月起开始实施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的示范项目。2008 年发表的“福田蓝图”中明确了到 2050 年同比 2005 年二氧化碳减排 60—80%,重点发展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高效天然气等的可再生能源。2009 年 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日本发表了“鸠山倡议”③。又于 2009 年 11 月美日首脑会谈上发表“美日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声称截止到 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 80%。

法国也在推进涵盖能源、气候、建筑物、核能、绿色消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 Grenelle 环境立法(2008 年 10 月 21 日下议院通过,上议院议决中)。

世界各国接连出台温室气体控制及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计划等举动,不论其实际效果如何,已经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商中对韩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1.3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果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会议原计划设立POST-2012 体制的框架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严重对立,未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未能达成具有未来指向性的概括性政治性协议。

2 立法的推进过程

2.1 成立绿色发展委员会 在 2008 年建国 60 周年纪念仪式上李明博总统通过对全国民演说提出绿色发展将要作为国家发展计划,并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废止了既有的气候变化协约对策委员会,将国家能源委员会更名为能源委员会,将知识经济部长官指定为委员长,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归属于环境部属下等措施。

李明博政府在 2009 年 1 月 5 日把《绿色发展委员会设立及运营相关规定》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并为了支持委员会的工作,设立了绿色发展规划团,同时在 2009 年 2 月 16 日作为总统直属机关成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的职责由国务总理和民间委员长共同来负责,委员由当职委员 18 人和任期为一年的民间委员 29 人来构成。

当职委员由企划财政部长官、环境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外交通商部长官、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国土海洋部长官、国务总理室长、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总统室国情企划首席秘书官、韩国开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能源经济研究院、韩国交通研究院、韩国环境政策评价研究院、国土研究院的院长以及能源管理公共团体的理事长来构成。

2.2 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制定及推进 绿色发展委员会把 2008 年下半年推进的气候变化对策基本法案扩大、补充修订为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案,并通过立法预告和国务会议,于 2009 年 2 月 27 日提交到国会。该法律在产业界的激烈反对声中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

2.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2009 年 8 月 4 日,绿色发展委员会为了制定 2020 年的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表了 3个版本的规划案④,并广泛听取了 NGO,产业界,环境团体的意见之后在 2009 年 11 月 17 日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最终规定为同比总排放预期量减排 30%。

韩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不但作为对在 2007 年 6 月份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召开的 G8峰会和 2008 年 7 月 7 日在日本洞爷湖召开的 G8+G8 峰会上对外所约定事项的履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实上这将成为引进产业界一向反对的总量限制排碳权交易制的前提条件。

如此对国内外公布减排目标和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成为政府推进政策的强大动力。

2.4 国会通过 绿色增长基本法案在 2009 年 2 月 27 日提交到国会并在 2009 年 4 月 22 日组成第一次法案审查小委员会,围绕着通过该法的合法性问题⑤,在国会中形成了执政和在野党的激烈对峙。因此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审议也随之不断被推迟。绿色发展委员会当初预计他们的努力能使法案在上半年获得通过,但事实是比预计的审议程序慢了很多。

下半年随着在野党对世宗市修订案、四大河流项目⑥、劳动关系法等执政党所要推进的各种民生相关法案的处理持反对意见并以占据国会等方式与执政党对峙情况越发严重,国会功能被逐渐麻痹。特别是围绕着有关李明博总统所重点推进的四大河流项目相关的 2010 年预算案在国会审议和通过,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对峙情况更为严重化,致使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年内通过变得不可实现。但随着执政党和在野党达成优先审理除去预算法案之外的法案的共识,绿色增长基本法也在 2009 年 12 月 30 日以法律第 9931 号本会议予以通过,并在2010 年 4 月 14 日开始施行。作为后续的措施,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施行令从 2010 年 10 月16 日开始施行,并制定为总统令第 22449 号。

3 法案的主要内容

本法案的法律体系⑦:共七章 64 个条文

第一章 总则包括法的目的和用语定义,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国家责任,地方自治团体责任,企业家责任,国民责任,和其他法律的关系等整理成了 8 个条款⑧。

第二章 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中央行政机关的推进计划的建立及施行,地方自治团体的推进9计划的建立及施行,推进情况的检验及评价,政策相关意见的提出等整理成了 5 个条款⑨。

第三章 绿色发展委员会等 绿色发展委员会组织及运营,委员会的功能,会议,分科委员会,绿色发展企划团,公务员等的派遣请求,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的组织及运营,绿色发展负责人的指定等整理成了 108 个条款⑩。

第四章 低碳绿色发展的推进 为了体现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基本原则,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培养及支援,资源循环的推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推进,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化等的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金融支援和搞活,绿色产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和支援,税收制度的运营,对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支援、特例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标准化及认证等,中小企业的支援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园区建立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创造,规范的先11进化,国际规范对应等整理成了 16 个条款{11}。

第五章 低碳社会的实现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能源政策等的基本原则,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能源基本计划的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目标管理,温室气体减排的早期行动的促进,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能源使用量等的报告,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总量限制排放权交易制等12的引进,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管理,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及对策的推进等整理成了 11 个条款{12}。

第六章 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基本计划的树立、施行,绿色国土的管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源管理,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物,绿色的农林水产的营销及碳吸收源的扩充,生态旅游的推广等,为了绿色成长的生产、消费、文化的扩散, 13绿色生活运动的促进,绿色生活实践的教育,宣传等整理成了 11 个条款{13}。

第七章 补则 资料提供等的要求,增进国际合作,国会报告,写作国家报告书,渎职罚款等整理成了145 个条款{14}。

4 立法推进过程中的主要争议事项

4.1 政府部门

4.1.1 青瓦台 李明博总统于 2009 年 6 月在济州岛举行的韩—ASEAN 特别首脑会议中,表示各国要通过可持续发展达到共同繁荣, 2009 年 7 月举行的 G8 扩大会议上,在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 2009 年 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会议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登记簿(NAMA Registry),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会议中通过两次演讲,对国内外阐明了韩国身为早期行动者设立全球化绿色发展研究所(GGGI)计划等一连串应对意志,发挥了带头作用。

4.1.2 绿色发展委员会 总统属下设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干事由青瓦台的国情企划首席来担任,企划团长由国情企划首席室秘书官和由各政府部门派遣的高级公务员来共同负责。因此委员会为新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推行充当了后盾,并且在建立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 5 年计划,国家温室减排目标等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4.1.3 国会 自从国会收到绿色增长基本法草案,国会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审议了裴恩熙, 李仁基议员提出的立法案以及政府提出的草案,为此也听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意见。虽有产业界强烈且持续地发出反对声音,但最终在议员和政府的立法案间找到了协调点通过了基本法案。值得注意的是之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理念却在议员间成为了替产业界和环境界辩护的战。

4.1.4 政府主管部门 该法律的主要政策主管单位为知识经济部和环境部,比起政策决定和实施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谁能成为主管单位。在制定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 5 年计划、国家温室气体减少目标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纳了环境部的立场,且绿色发展委员会也表明了类似的态度,为此使知识经济部站到了风口浪尖,矛盾开始深化。

4.1.5 地方自治团体 随着绿色发展委员会的建立,各地也纷纷自行组织了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并且定期召开由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的地方自治团体成员参与的绿色发展地方协议会。因自治团体一直与环境部进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因此为了应对运营将来的地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自治团体开始关注法律制定相关动态。为了确保碳排放交易所设立在自己的领域,各地方自治团体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4.2 民间部门

4.2.1 产业界 因绿色增长基本法明确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作为与限制总量的排碳权交易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产业界曾向知识经济部、绿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意见书(2009.2.5),2009年3月12日以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委员为对象进行了研讨会,阐述了反对立场、发表声明、把意见书递交给国会(2009.4.9)等持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国会立案审议、决议过程中也表明了强烈反对态度。

但是以部分大型企业{15}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尽管气候变化对策必然成为产业界的挑战和管制,但是也将会成为新的市场与机会,因此企业也主动通过出资参加海外造林项目获得排除权,并进一步改善自身工程的绿色化、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开发等来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2.2 市民团体、进步新党 各个市民团体一向对于政府制定的绿色增长基本法以及制定温室气体减少目标等行为进行了批判。绿色联合等市民环境团体在2009年1月28日,在制定绿色发展基本法听证会上通过记者招待会主张“绿色发展基本法不仅违反了立法预告程序,自身定位为其他法律的上位法律的行为严重毁损了法治主义原则”,并指责推进法案过于仓促。市民、社会团体主张“2009年1月15日立法预告,28日听证会,29日结束采纳意见,2月强行实施立法的行为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与矛盾。”

4.2.3 媒体 The Hankyoreh新闻、韩国日报等进步倾向的媒体称“李明博政府虽把绿色和绿色环保挂在嘴边,却缓和了对于解除绿色地带,高尔夫场建设等各种开发项目的限制,从四大河流大运河项目等相关项目上的政府态度表明,政府实际行为与所述相反。但与此相反地以每”日经济新闻、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为代表的保守倾向媒体称“绿色发展在全世界是没有明显领头人的新领域,发展绿色经济并非是选择事项,而是必须事项的。为了成为 21 世纪新经济的主流,必须要赶在前方推进。”同时大力宣传绿色发展村、绿色教育示范学校、绿色城铁、自行车道路建设情况等,站在政府立场强调正面影响。

5 法律制定之后的各界博弈

5.1 环境部与知识经济部间的竞争 环境部认为排碳权交易是管制业务,欧盟等国家也由环境部负责,因此在有关部门会议中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知识经济部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的7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部下属企业排出为依据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各种政策上冲突依然存在。

5.2 青瓦台与产业界的对立 李明博总统把绿色发展阐明为国家战略,并且通过制定法律为支援体系打下了基础。在2013年初为了任期内达到可观的效果,虽然通过环境部和绿色发展委员会积极推进排碳权交易等绿色发展所需的政府政策,但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钢铁、造船、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却通过媒体明确表明反对立场,认为李明博政府强行推进的政策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且通过知识经济部暗暗地支持阶段性推进。因此未来制定、推行绿色发展的各个相关政策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促使产业界理解的事前对话和调整。

6 结论

现阶段以先进国家为代表的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但缺乏直接影响到绿色发展的经济、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关联规定。目前韩国总体能源使用量中有97%依存于海外,作为世界十大能源消费国,制定并实行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法”,并且优先适用于其他法律(能源基本法、气候变化对策法、可持续发展基本法等),即修订其他法律时要求符合该法的立法目的以及基本原则,并且根据不同法令所制定的各种国家政策和行政计划也要与“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相协调。本文认为为了保护独一无二的地球以确保人类共同繁荣,韩国政府早期采取行动树立“低碳绿色发展”战略是明智且必须的选择,应当受到肯定和尊重,联合国等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韩国在此领域的领导作用。

注释:

①2010.6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形成过程研究,博士论文,卞钟立.

②2050年80%m2020年26%.

③以所有主要排放国参与下的积极合意为前提,与1990年相比2020年为止减排25%.

④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值对比减排各21%,27%,30%.

⑤因为在野党反对通过该法案,国会一度被中断.

⑥韩国代表性的4大江(汉江,洛东江,锦江和荣山江).

⑦2009.12.30制定低碳绿色发展基本法.

⑧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第一条~第八条.

⑨第九条~第十三条.

⑩第十四条~第二十一条.

{11}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七条.

{12}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13}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14}根据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联合基本条约,向UN报告的国家报告书.

{15}三星:2009年7月20日召开了绿色经济飞跃宣告式,提示温室气体减少战略,与能源管理团体签订减少契约(预计2013年相比2008年减少50%).

POSCO:从2008年3月,在南美乌拉圭开始组装事业,计划获得二氧化碳排除权24万8千吨.

LG:通过改善产品生产工程预计截止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3千万吨.(明天新闻2009年1月29日).

参考文献:

[1]林灿铃等,著.国际环境法 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裴广川.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卞钟立.关于气候变化对应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博士论文,2010.

[4]绿色发展委员会.低碳绿色发展推进方案.总统报告书,2009.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6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 环境教育

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是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活动,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运输活动中,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过多的在途车辆增加了道路面积的使用,造成了交通堵塞;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事故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海轮运输原油过程中原油的泄露会造成海水的污染和海内生物的死亡。

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护养(如喷洒杀虫剂、菌剂)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搬运过程中,不当的操作会损坏商品造成浪费,而且废弃物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不慎发生化学液体的破漏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包装过程中,许多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在流通加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等等。

信息处理活动,信息流对环境几乎无损害或无直接的损害。但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错误的定货信息会使工作无效,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绿色物流的内涵

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物流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物流的新的发展观。它是一种能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净化周围的环境,与环境共生的物流。它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物流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物流基础设施的绿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水运、民航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如引起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含氮氧化物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仓储设施落后,库容体积小而分散,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如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

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要使物流材料得到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可是目前我国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可是我国一些物流企业开发的软件,性能比较低,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相容。另外,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不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软件”

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是很强。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且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造成物流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政府对物流的发展前景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环境教育的力度不强,消费者对绿色物流没有深刻的了解。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不够关心。

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真正具有超前意识去承担社会责任,只是象征性地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所致。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物流的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由于我国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几年,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绿色物流作为一种良好的环保理念,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必须从发展其“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同时发展绿色物流的主体――企业,在两者的支撑下,一定能将绿色物流推向深处。

从“硬件”上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绿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

要对物流事业进行绿化改造,就必须正视我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充分发挥陆运、水运、空运的优势 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吸收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在物流成本(含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对运输方式进行有机的选择和组合,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另外,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即智能运输系统),从而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体现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本色。

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布局,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成为产销企业的中介,是整个物流企业的灵魂所在。为此针对我国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建设迟缓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城市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然后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物流体系。这样,物流中心就充分利用了资源,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先进的设备能够有效地代替简单重复的手工作业以节约人力资本,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应积极改进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如在物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搬运设备),使绿色物流在更广泛的领域获得发展。

利用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绿色物流发展的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的威力不仅能改造旧的运行方式,而且能摒弃旧的规则,创造新的方式。正是有了信息技术,逆向物流、共同配送等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措施才得以克服高成本而实现,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使物流渠道由原来的“金字塔型”转变为扁平型,有效地缩短采购周期,节约大量流通成本。所以我们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强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绿色物流也就在成熟的网络平台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软件”上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

克服物流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加强政府的管理功能 针对我国现代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管理属于不同的部门而缺乏统一领导的情况,我们首先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用制度来统一管理活动,其次可以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设立物流部门,全面规划物流的发展。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淡薄,会成为绿色物流发展的外在阻碍力量。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物流,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要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使消费者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绿色法规,了解实施绿色物流的优点。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实行绿色物流管理。

培养绿色物流发展的企业人才,加强可应用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 我们应在物流与环境科学进行有益的交叉结合之下,加强企业物流人才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成为既具有物流与管理知识,又有良好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首先,各大高校应加强有关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为实践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理论研究人员应该深入到企业去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或者让企业人员参与理论的研究,另外要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应用于实践。

“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与完善,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其结果就是使发展绿色物流的主体――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在物流活动的各个过程中发展绿色物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随着全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IS14000成为众多企业送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物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物流将是他们赢得市场空间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些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1.唐渊,国际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吉福林,企业绿色物流刍议,商业时代,2003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LEED;AP誖考试

0引言

绿色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因而我国当前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2012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解决我国绿色建筑专业服务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保证国家各项绿色建筑目标的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中心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经验,于2012年9月底,召开了绿色建筑工程师项目评审会,会议规定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已经为我国输送了逾万人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合格人才。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考核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的考试认证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考试(简称LEEDAP誖考试)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1美国LEEDAP誖考试概况

1.1LEEDAP誖考试的类型美国LEEDAP誖考试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支持下成立的绿色建筑认证研究院负责开发及管理的考试项目。LEEDAP誖考试设有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准入(LEEDGreenAssociate,以下简称LEEDGA)和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LEEDProfes-sionalAccreditation,以下简称LEEDAP)两种。LEEDAP分为五大专业方向的资质,即建筑设计与施工(LEEDAPBD+C)、住宅(LEEDAPHOMES)、室内设计与施工(LEEDAPID+C)、社区开发(LEEDAPND)、运营与维护(LEEDAPO+M)五个方向。参加LEEDGA考试人员,除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外,还包括支持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经营的专业人士,如学生、绿色建筑委员会管理人员、环保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资格的人,可以为参与LEED项目的其他专业人士提供支持。参加LEEDAP考试人员主要是已经取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资格的人员,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资格的人,可以管理整个LEED认证项目的实施。

1.2LEEDAP誖考试的报名方式及考试时间和地点报名者首先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官网上新建一个认证帐户,然后按照网络信息提示,输入个人身份信息,选择认证考试类型,交纳考试费用,预约考试时间和地点。预约考试成功后,系统会以绿色建筑认证研究院的名义,将预约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考生加以确认。在原预约时间不能参加考试时,考生可在报名考试后的一年时间内,通过网络另外预约考试时间和地点。如果因特殊原因在这一年内还不能参加考试,则通过网络提交其特殊原因(如因生病、直系亲属的死亡、交通事故等)及相关证明文件,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研究院批准后,还可申请最多延后六个月时间来预约考试。一次报名后提供三次考试的机会,当三次考试都不能通过的情况下,在最后一次考试90天后,才能再次交纳考试费用,重新进行新的报名申请。

1.3LEEDAP誖考试方式及试题类型在报名参加LEEDAP誖考试时,可以有三种参加考试方式,单独参加LEEDGA考试或LEEDAP专业考试,以及一次性先后参加两项合并考试。只有通过LEEDGA考试的人员,才能参加单独LEEDAP专业考试。LEEDGA考试和LEEDAP专业考试题型类似,都由100道多选题组成。由于试题均为电脑系统随机生成,因而各人的试题通常是不同的。LEEDGA考试和LEEDAP专业考试时间均为2小时。另外包括10分钟的演示(可选项)和10分钟退出时的考试调查(可选项)。LEEDAP誖考试为计算机网络测试,试题包括计分题和不计分题。不计分题用于分析试题信息,以决定该试题是否可在以后的考试中作为计分题。考生并不知道哪些试题是计分题或不计分题,因而必须解答所有试题。当考生最后完成答案提交后,计算机自动处理答案并当场给出成绩。LEEDAP誖两种考试总分均为200分,合格线为170分,考试后考场工作人员会为考试合格考生提供打印的成绩单。

1.4证书授予及认证资格维持方案考生一旦通过LEEDGA考试,就可立即使用“LEEDGreenAssociate”或“LEEDGreenAssoc”的名称和徽标。考生一旦通过LEEDAP专业考试,即可使用“LEEDAP”加上专长(BD+C、HOMES、ID+C、ND、O+M)的名称和徽标。单独通过LEEDGA考试或LEEDAP专业考试的考生,相应可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准入证书或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证书。但一次性报名参加两项合并考试的考生,只有在同一有效期内,两项考试都合格后才能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证书。只通过LEEDGA考试的考生,则不能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准入证书。这两种证书都可以是电子PDF证书或实物证书。要维持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会员资格,在两年一期的认证资格维护期内,每个会员必须完成15小时的继续教育(CE)。相应地,会员如要维持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专业认证资格,则在两年的维护期内必须完成30小时的继续教育(CE)。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可以是从事绿色建筑相关的教育项目和实践项目,进行绿色建筑方面的写作或志愿者活动。

2美国LEEDAP誖考试内容

2.1LEEDGA考试LEEDGA考试主要是检查从业者关于绿色建筑和LEED认证基本原则、操作方法的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分为任务和知识两大部分。任务部分反映了安全高效执行LEED誖项目所需的任务。具体包括:①与团队或同事交流沟通宽泛意义的和基本的绿色建筑理念;②研究并创建可持续的建筑材料资料室;③用可持续目标帮助他人;④制作项目概况、案例研究、通告文件;⑤向客户、团队成员和公众倡导绿色理念(如为什么要建造绿色建筑);⑥追踪LEED和总体绿色策略的更新;⑦在线浏览LEED网页信息;⑧通过与所有项目团队成员(顾问、承建商、业主等)之间的LEED通信联系来帮助项目负责人;⑨帮助进行文档处理管理;⑩帮助管理LEED认证的时间安排。知识部分反映了需要掌握的LEED知识。具体包括LEED组织构架与流程(16个问题)、整合实施策略(8个问题)、选址和交通(7个问题)、可持续场址(7个问题)、用水效率(9个问题)、能源与大气(10个问题)、材料与资源(9个问题)、室内环境质量(8个问题)、项目周边环境及公共区域(11个问题)等概念。

2.2LEEDAP专业考试LEEDAP专业考试考查的是从业者参与设计过程、支持和鼓励整合设计,以及顺利完成申请和认证流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前所述可知LEEDAP专业考试分为五个专业方向,以其中的建筑设计与施工(BD+C)为例,其任务部分包括LEED项目和团队协调(22%)、LEED认证流程(32%)、LEED得分点所需的分析(32%)、对采用LEED评估体系进行提倡和教育(14%)。知识部分包括LEED组织构架与流程(8个问题)、整合实施策略(9个问题)、选址和交通(9个问题)、可持续场址(9个问题)、用水效率(9个问题)、能源与大气(14个问题)、材料与资源(12个问题)、室内环境质量(11个问题)、项目周边环境和公共区域(4个问题)。与LEEDGA考试侧重于LEED整合设计项目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规范、术语,以及LEED评级体系的各个方面相比,LEEDAP更体现专业人员在技术细节、计算、规范方面的理解能力,对资源以及项目的管理协调能力,展示专业人员绿色建筑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及对LEED各个得分点的策略的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

3美国LEEDAP誖考试对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考试的启示

3.1改革考生资格条件制度,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规模更快发展美国对LEEDGA考试人员没有资格要求,仅建议考生在考试之前通过教学课程、志愿者活动或工作经验了解LEED和绿色建筑理念。LEEDAP专业考试虽特别注重对考生项目操作熟练程度的检查,但也仅建议考生具有参与LEED誖项目的经验。由于对考试人员的资格没有设置太多的限制,因而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员发展很快,从1993成立至今已拥有76个分会,12870个成员组织和197000的LEED专业人士。我国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考试人员的资格则有较高的要求,规定必须是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财经类、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并且在建筑业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服务工作,符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初级、中级、高级)报名条件,参加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相关课程培训,且持有经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授权认证的培训机构出具的学习证明,满足工作年限要求时,方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考试。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适当放宽考生的考试资格条件,通过加强实践性的项目操作考核的办法,在保证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质量的同时,来培养更多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3.2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工程向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美国绿色建筑专业人员除可以参加LEEDGA和LEEDAP专业考试(分多个专业)提升职业资格外,还能根据其在职业经历中的表现,申请更高级别的LEED研究员(LEEDFellows)和专家(Experts)资格,因而绿色建筑从业人员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外,美国LEEDAP专业考试更注重对考试者参与项目的实践能力的检查。与美国相比,一方面,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考试只划分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而没有专业方向之分。另一方面,考试内容除实操技能与实务、综合案例分析外还包括有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考试难度较大但对考试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第三,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较小。因此我国可以结合最新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借鉴美国LEEDAP考试的做法,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师考试中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考核,以培养多种专业规格的各级各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来更好适应绿色建筑工程市场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设置更多不同执业能力层次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相关人员向专业纵深发展,通过实际的项目经验积累锻炼成本行业的专家,以适应国家对绿色建筑工程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管理的需要。

4结语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第8篇

摘 要:以2013 年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密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静态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没有调节作用,而对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创新绩效 研发密度

随着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缓解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政府规制的方式。很多学者认为,绿色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明智选择。但近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规制是否真的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这是否表明两者关系还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制约?文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文献回顾

“波特假说”于20 世纪90 年代早期被提出,即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创新补偿作用,企业可以弥补甚至超过服从规制所带来的成本。自从波特假说提出后,人们开始陆续关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一部分学者的研究在印证了波特假说,如Lanoie (2011)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对研发有推动作用;殷宝庆(2012)指出,环境规制政策适当可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继而赢得发展。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波特假说不符,例如,童伟伟等(2012)认为,当前环境规制政策主要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关系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Baylis 等(1998)指出,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创新投入资金较多的企业拥有更好的创新机会与能力。因此,文章在研究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时引入研发密度这一调节变量,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基本假设

企业在面临严厉的环境规制时没有选择权,只能严格遵守环境规制政策,否则会受到惩罚。面对环境规制,企业不能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企业发展,而应该寻求一种环境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绿色创新已逐渐成为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选择。绿色创新与其它创新不同:一方面,绿色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弥补企业应对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非生产性成本的增加,有效提升绿色创新财务绩效;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创新,企业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相关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有效提升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研发密度的调节作用

企业逐渐意识到绿色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受到内部资源(如资金)的限制,因此拥有足够资金支持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才有能力投入较多的研发资金。相关的文献也表明,资金投入是限制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Sanchez(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研发度低是限制企业从事绿色创新的重要因素。程华(2010)指出,因此集中市场下的大公司在面临相同规制下更有进行创新的能力,大公司一般都有更多的研发资源和环境投资,它们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创新。凤亚红(2013)认为,对拥有更多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企业来说,其创新阻力也就因壁垒相对较低而变得越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H2b: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选择2013 年的深沪A 股上市的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一共163 家企业,剔除财务状况异常(ST、*ST)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获取样本数量为98 家。样本中企业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

(1)绿色创新财务绩效

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是指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它表现出创新活动在生产环节具有的溢出效应。本文借鉴郭立新等(2010) 的做法,用销售毛利率增长率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财务绩效。

(2)绿色创新环境绩效

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是指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带来的环境表现方面的改善,包括能耗、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等。文章用内容分析法来测量,假设企业如果通过绿色创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绩效,则会选择积极的披露方式,反之,则会选择消极的披露方式。因此,若企业定量披露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则赋值4,若企业定性说明减少污染的排放,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衡量,则赋值3,若企业未提及污染的减少,但了社会责任报告书,则赋值2,若企业只是在年报中简要说明环境情况或者根本未提及环境改善情况,则赋值1。

2、自变量

用污染治理支出来代表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因为当企业面临更加严厉的环境规制时,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支出在污染治理上。

3、调节变量

研发密度。企业年度R&D 投入是从研发资金投入角度反映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内部资源,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越多,就能更好地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4、控制变量

文章把企业年龄(企业成立年限的对数)、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比率这3 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运用spss19.0 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从表1 可看出,(1)样本公司2013 年度的研发密度均值仅为1.5%,远远低于国际上认为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的标准。(2)流动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的标准差分别为2.065、0.130,表明样本公司的流动比例相对于固定资产比率来说差别较大。(3)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而且调节变量研发密度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适合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三个模型的DW 值近似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且模型2 的F 值显著,说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的回归整体上显著。模型2 的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假设1a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绿色创新需要企业在期初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而且研发产出具有滞后性,即研发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绩效需要经过一定期限才可以体现,因此,基于静态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增加企业成本从而使得绿色创新财务绩效下降;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b 得到验证。模型3 是对调节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验证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时,模型3 的拟合优度大于模型2的拟合优度,且交互作用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研发密度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的关系,但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假设2a 未得到验证,而假设2b 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建议

以资源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研发密度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选用的是截面数据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绿色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企业的研发密度对两者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文章结论对提高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资源型企业取得的绿色创新环境绩效越好,所以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规制,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研发密度越大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更有可能进行绿色创新,所以政府可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可以对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项目的专项贷款给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Lanoie,P., Laurent-Lucchetti, J., Johnstone, N.,Ambec, S.Environmental Policy, Innovation andPerformance:New Insights on the Porter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s and EconomicStrategy,2011,20 (3): 803-842.

[2]ChihHai Yang, Yu Hsuan Tseng, Chiang Ping Che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uced R&D,andProductivity:Evidencefrom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Economfcs,2012,34:514-532.

[3]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60-66.

[4]童伟伟、张建民,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5]Baylis, Connell, Flynn. Company siz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7(5):285-296.

[6]Sanchez R. Preparing for uncertain futur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y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97,27(2):71-94.

[7]程华、廖中举,影响生态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综述——基于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152-156.

[8]凤亚红,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发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生态经济,2013.11:163-16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