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卫生课程

医疗卫生课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5

医疗卫生课程

医疗卫生课程第1篇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医疗卫生课程第2篇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由收集整理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医疗卫生课程第3篇

【关键词】 中职 医疗服务信息化 医学信息技术 计算机教学 课程体系

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卫生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 “金卫工程”的实施,我国的医院正在往医疗服务信息化努力并大力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服务信息化提高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大型医院已经实现了全院信息化管理,全院信息化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全院信息化指医院建设有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一般由管理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三个方面组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是医院信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医院信息系统。

二、中职卫生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卫生类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内容,而随着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医疗卫生行业还需要的是也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卫生类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卫生类学生,重新制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精选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使学生学到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实用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

三、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设计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中职信息技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理论和实践性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加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卫生类的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实用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能力,特别还要根据学生以后的岗位需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掌握相关医院信息系统的相关操作知识。

3.2 基于岗位需求,深入研究,精选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卫生部在印发的《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学校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紧跟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在笔者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后,笔者认为教材可以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主编刘艳梅,该教材上篇是信息技术基础,下篇是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上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下篇是医药卫生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上、下两篇均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重在操作。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卫生类学生的工作岗位特点,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对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重心调整,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制定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全学期18个教学周设计,两学期上课,第一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第二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信息技术基础》56学时,《医学信息》32学时,共88学时。

3.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授课中可以采用传统举例法、对比法、图解法,也可以采用以实践为主的问题驱动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1)举例法。例如在学生学习word文字格式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通过样例来让他们对格式有表象的认识。(2)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前设计好课程开始时的一些先导问题,这些问题尽量覆盖了课程内容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探究,摸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把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案例尽量覆盖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要求,并且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多操作技能方法,而且,通过案例涵盖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中职卫生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多对医学信息技术了解不够,因此要想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医学信息技术这方面的知识。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本专业的学习外,还应该去医院或其他医疗行业单位进行学习,了解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结出现今医疗卫生行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把课本的理论转换成创新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疗卫生课程第4篇

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与发展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块。全国各地的教育体制要做相应的调整,我省也不例外。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给我省原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一个高的起点。因此,我省应看准这一时机,抓住这一机遇,在保证卫生专业的 前提下,首先在现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办医学工程系(或开设医学工程专业),力争取得教育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与支持。下面就此谈一点想法:

1 全国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

1.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根据湖南医科大学仪器培训中心在近几年对百余家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一般性医院的医疗装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的调查报告来看,当前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愿望和要求。

1.2 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人才建设的现状

1.2.1 人员缺乏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拿一级医院都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有的基层医院甚至没有维修人员或由总务科的电工兼管,这主要是与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晚,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少,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赶不上社会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1.2.2 水平偏低

人员编制比例低“半路出家”和学历偏低者在哪一级医院都存在着相当的比例,虽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由于基础差、知识较陈旧,外语水平低,因此对新设备、新科技接受较慢较难,维修水平明显偏低。有的毕业分配到医院后,技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长期不能独立胜任工作,这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经验有关,也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实习、实验条件有关。还有个别学生在校学习时绳属是混文凭。

我国医院一般在300万元以上医疗器械设备资产的配1人,而发达国家的医院配置的比例是每100万元医疗器械设备资产配备1人,可见人员编制比例明显偏低。

1.2.3 职称晋升难、留住人才难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因在医院和卫生职业学校都误认为不是主要学科,得不到重视。例如:部分医院(其中包括三甲级医院)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代管;学校把从事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人员化归数学物理教研组。同等条件或高于临床医生和临床教学教师晋升条件,他们能晋升而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却不能晋升。而那些学历低没文凭、外语应试和口语能力低、基础理论知识不系统,写论文困难的维修人员晋升就更困难了。由此引出留住人才难。具有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员到了医院或卫生职业学校认为屈才,除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称、住房等不公外,还有更大的抱负,有的到了科研部门,有的到了国内外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有的考了研究生。

1.2.4 人员来源不一、知识结构不一、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致由经过医疗器械设备培训班培训(1980年前工作)的工人、相近专业(自动控制、无线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改行和80年以后毕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组成。因此他们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来从事不同难度医疗器械的维修。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造成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这样很不利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

1.3 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基地的现状和矛盾

80年代后期,卫生部在全国五所医科大学(北京医大、上海医大、华西医大、中山医大、湖南医大)建立了五个仪培中心。五个仪培中心的创办和开展,为我国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状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近几年虽然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一军医大学、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陆续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或医学装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班。但这些学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其毕业生不乐于从事维修工作。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云南省卫生学校、南京市第二卫生学校、杭州市第二卫生学校、河南洛阳市卫生学校、陕西咸阳市卫生学校、湖北咸宁地区卫生学校、湖北恩施州卫生学校、湖北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医疗器械维修中专班,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只能对低、中档器械进行维修,对高、精、尖的大型器械又不太胜任。鉴于上述情况,高职教育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湖北省荆州卫校自1986年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到目前为止,共有14届。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12届,在校就读和正在实习的2届。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生源及毕业的学生共分布在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和我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表现很好,已成为主要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仅这个专业就说明了该校已经培养了不少的初级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作出了一定成绩和贡献。这为湖北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医学工程系(或专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各自为阵、办学分散、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和实验室等种种问题,制约了本专业的发展,导致湖北省开办的此专业远远不敌云南、江苏等省办的中职水平。

1.4 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几十门学科汇集一体。80年代以来,在医学诊断过程中广泛使用了医学成像技术(X线、同位素、超声学),内镜技术、核医学技术、生理工能检测技术、免疫诊断技术、人工脏器等先进技术。正是有了这复杂且相互渗透的先进技术和相应设备,才使现代医学发展如此之快。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靠谁利其器?靠技能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现代医院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必然进入医院,因而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1.5 医疗装备水平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量标志之一

医学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为了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把最高、最新、最精、最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高、新、精、尖的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给医疗卫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飞跃,全国的医疗仪器装备近十年来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增长。医疗仪器装备的优劣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装备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6 医学工程的发展给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现有医疗仪器装备的功能开发没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有的仪器设备的应用只占其全部功能一半,甚至只有全部功能的五分之一,造成仪器装备的极大浪费,仪器装备的安装和使用达不到仪器装备的基本要求而造成人为的损坏;维修力量缺乏,有的仪器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坏了无人修,或越修越坏。所以,提高全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质量是全国医学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 2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应解决的问题

2.1 办学力量问题

1991年我第二次应邀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高、中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维修”等专业的大、中专教材编写会议时,了解的全国六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情况条件都不太好。十年后的今天,基本照旧。只不过是有的生格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我建议:我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医学工程系时应吸取原先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时的经验教训,应集中精力在全国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省市开办几所,把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投进去,把此系或专业办好。

2.2 专业名称问题

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实际上就是医学工程专业。“维修”一词给人的印象或一般看来就是修修补补,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此名称招生时就不吸引人,毕业后就业也难。据我对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办此类专业情况的了解,其名称均为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电子技术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样,只是专业课作一下调整就行了。建议医疗器械维修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应改为“医学工程”专业。

2.3 课程设置问题

医学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使诊断工程化。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医学、药学、数理化、电子学、机械学、分子生物学、精密仪器、激光、超声、射线、遗传工程学、材料工程学、信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汇集一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综合学科,其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传统医学的认识范畴。因此,医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选的是非电专业教材是极不合理的。专业课的名称也过于陈旧。例如“常备”、“医电”。“常备”原先讲的是钳工、电氧焊接、显微镜和581光电比色计一类简单分析仪器的内容,而现在的内容全是现代的医用检验仪器,所以应改为“医用检验仪器”。“医电”实际上是大学的一门专业,而不是一门课程。它是“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胃电图机、肌电图机、心向量图机、超声诊断仪、核医学诊断仪”等医用电子仪器的总称。如果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不改,这将会给招生和学生毕业后就业带来不利。

建议应设置为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医用物理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电工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与脉冲电路、计算机原理(注:这五门必须是电子专业的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课:生物电测量仪器、超声诊断仪、医用检验仪器、X射线机原理、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应用、制冷设备等。选修课:黑白电视机原理、彩色电视机原理、音响设备原理(VCD、DVD)、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必须再根据设置的专业再定)。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这些专业课可开3—5个专业。

2.4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内开设医学工程系,除了专业名称、课程的设置要改,还必须加强该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视和建设。即要有一支精兵强将(工学博士、硕士、学士各种知识结构齐备和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组成的专兼教师队伍。在现在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把原有从事医学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过渡一下。同时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和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的教师一样,均属于主科教师,而不应该附属数学物理教研室,应单独成立医学工程教研室。其教师的专业职称应是“医学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样,可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并调动其积极性。

2.5 实验室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时,教育部、卫生部计财司应和地方财政联合起来进行扶持。可以事先把医学工程专业的几个实验室的计划提出来,力争开办医学工程系时和它所配套的实验室能够一起建起来。医学工程专业应装备五个实验室,用以解决“医用电子专业”和“医用检验仪器专业”专业基础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微机”等几门课程开设多项学生实验课的问题;而对临床医学仪器(内含X线影像专业)中几门专业课的实验应建一个“临床电子仪器实验室”;对制冷设备专业还要建一个“制冷设备维修实验室”。在财力不足的初期,后两个实验室可在临近有实力的医院内医学工程科(器械科)作为实习基地,而后逐步过渡。

2.6 教材建设问题

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维修的专家、教授不少,但著书立说的不多。据我了解情况是正式编辑出版此专业书籍的有: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的师宇东等人编著的《医用诊断电子仪器与技术》(上、下册);原武汉军区总医院的陈智文等人编著的《进口心电图机原理与调试》和《B型超声诊断仪原理》;南京大学电子系以甘心照等人编写的《常用医疗诊断电子仪器》、《医用B超与超声多普勒系统》等七本书;湖南医科大学徐栋国等人编著的《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雷元义编著的《心电图机原理与维修》、《A型超声诊断仪原理与维修》和《单导心电图机使用与维修手册》、与甘心照等人合作编著了两本书、独著的《中外心电图机实用技术》(这六本书一直都是全国二十多所高中等院校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计量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用书)。其它的人编著出版发行著作的很少,这不利我国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建议卫生部科教司应组织全国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和技术人员一起合作编写一套此专业的书籍。其理由是抓好教材建设是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对我国开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工程系的一个支持。

2.4 生源问题:

医疗卫生课程第5篇

关键词: 《卫生法学》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一、高职《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助于构建法治中国、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课程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开展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正适应国家对法治人才的需要。

同时随着健康中国理念在民众中的不断深入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卫生法学》课程是高职医药类学生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来源,是专业与法律的交叉学科,是医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掌握卫生法律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以法为准则规范其职业行为,对于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卫生法学》课程是高职医药类学生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来源,该课程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与实践性,该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学量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逻辑思维、总结归纳的能力,将医学与法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医学事件,运用合法的手段保护公民的健康和生命。然而就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看,根据高职医药类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调查,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有效地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很多学生的行为甚至与法律背道而驰,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课程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理论教育主导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其实施过程及成效同利益相关者的期待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卫生法律法规教育,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有必要进行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

由于学科发展的滞后性,《卫生法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起步比较晚,受重视程度一直不高。教学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和传统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课程教学仍然较落后,目前注重课堂理论灌输,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卫生法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虽然有一些教学改革,但仍然存在教学案例滞后、情景模拟表演性居多等问题,没有很好地与实践有机、科学地结合,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职《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课程目标定位的不同,课程实施必然不同,教学效果自然大同。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因此医药类专业基本都开设《卫生法学》这门课程。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究竟应该是着眼于卫生法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专业法律素养的提升,还是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卫生法的培训,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在课程实施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中仍是“填鸭式”教学,主要普及专业法律知识,部分是围绕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应试教育”,极少数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开展“能力教学”。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由于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导致的。

2.课程教学课时分配不足,实践教学课时更少甚至缺失。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注重人文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常常缩减人文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时数,甚至干脆不开设部分人文课程。从所调查的高职院校看《卫生法学》课程大多数为周两课时,学期共计36节,有的只有16节,在课时安排上理论可是仍占多数,只有少量甚至没有实践教学。

3.教学方法运用单一化,教学形式不合理。

目前《卫生法学》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填鸭式的讲解为中心,以教师法律概念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为主,整个学习以老师一张嘴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于学生无法深化拓展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精讲详析,但是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单一、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授高职《卫生法学》的教师普遍是从大学毕业后受聘进入学校,很少有机会进入社会获取相关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可能是在改革中转型教授这门课程,并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本身对理论掌握不牢固,更别说实践经验。有的老师可以通过寒暑假进行短期实践,增长实践经验,但是这种“参观式”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并不能满足该课程全过程的实践需求。

三、高职《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前者教师处于指导者地位,学生是主体,主要通过实践探索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而课程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某一具有明确知识体系的课程,旨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升专业技能而采取的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高职《卫生法学》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卫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不是应对各种考试,而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卫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约束自身的行为并解决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以实用为准则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属于法理部分的课程内容掌握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原则,所谓“必须”是针对学生理解该课程专业法律问题时必须,“够用”则是指针对讲解后续单行法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选取课程内容时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推行项目化教学,分解成若干项目,使每一项目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高职医药类专业的《卫生法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当包含下列几个项目:卫生法学基础知识认知――医疗主体法――医疗行为法――医疗责任法,以法律关系为主线,选取临床易发生的法律关系为教学侧重点,这样学生较容易梳理知识体系,同时直面法律问题,更易分清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明确医患双方的法律责任。

3.合理分配授课时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卫生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法律课程,不能只是学习枯燥法律理论,更应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用。实践教学课时的合理分配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和真谛。因此笔者认为在一般36课时的总学时中应该安排18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掌握“够用、实效”的法律理论,同时真正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构建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高职医药类专业《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与法学专业课不同,与本科院校《卫生法规》课程有所区别。要根据高职的特点,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方法体系。

(1)卫生法基础知识部分教学

该模块基本上是理论部分,笔者认为对于枯燥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侧重启发式教育,采取梯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可分别采用讲授启发、提问启发、案例启发、实践启发等教学方式,并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提问、学生试讲、课堂讨论、课堂总结等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对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关系的理性认识。如针对医疗法律关系这一知识,我们可以先从普通的社会关系入手,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关系,然后过渡到医疗法律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卫生法实务部分教学

卫生法实务部分包括医疗主体法、医疗行为法和医疗责任法等。该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很强,这些知识一般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卫生法学》课程属于法律与医护类专业的交叉学科。因此,最理想的课程教师是贯通法律和医护专业两个学科领域。只通法律,则无法与医护专业很好地衔接;只通医护知识,则因欠缺法律思维,无法掌控法律知识。“只有二者很好地综合,才能在专业课与法律法规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与此同时,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因此,笔者认为加强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学院应鼓励和支持《卫生法》课程授课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加强相应的专业学习,同时采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教师丰富实践经历,从而提高教师的水平,更好地胜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6.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和水平为标准确定课程的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标准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乃至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确定课程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一考定终局的做法,应当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操作考核,将学生对卫生法规法律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对卫生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考核的范围。其考核体系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张演,张志斌.高职卫生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4(10):46.

[2]汪丽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医学专业认证为背景[J].医学与法学,2014(06).

[3]李筱永,袁明卫.医事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寻―多维度合作式建设[J].卫生软科学,2013(11):686.

医疗卫生课程第6篇

关键词: 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策略 注意事项

一、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卫生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虽然已经有很久,但所学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例如,Windows基础,Office的使用,等等。这样,使得计算机教学与医学专业脱节。另外,学生由于心理和年龄特点,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似是而非,一些学生仅仅通过上网聊天和游戏这种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就以为对计算机很了解。加之计算机课程不属于其专业课程,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没有学习的欲望,重视程度不够。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担负着各级医院的医疗、护理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计算机,如利用计算机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填写病历数据和治疗,等等。由于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医院工作,很少再接触计算机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设法让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到与医学有关的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二、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策略

1.了解医疗单位所需。

卫生学校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即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单位将直接参加工作,很少再进行二次培养。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应该根据目前医疗单位对于计算机使用的范围进行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医疗单位的工作需要。目前,在医疗单位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整个医院的工作之中,是医疗单位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它能够准确地随时提供医院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可以为医院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我认为,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纳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是很必要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现代医疗办公手段,熟悉现代医疗单位办公环境,这为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快速过渡提供了先决条件。

2.针对专业,制定课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医疗中的广泛与深入地应用,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为此,只有我们立足学科知识结构,遵循计算机科学课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整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使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我国的医疗单位中计算机的使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其培养目标以医学情报学为主,兼有向医学信息处理方向扩展的趋势;一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其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突出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卫生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应针对不同的医疗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对于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考虑到学生对于计算机初期掌握的程度不同,除了Windows、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必学以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分别设置最优化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于本专业的实用性计算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网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网络与教学合二为一。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融入教学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网络内容包罗万象,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增加了可操作性。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这样既能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网络提供给了教师和学生丰富的可用资源。在现代医疗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操作的。然而,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很难对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只能通过理论进行讲解,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难于理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能大大加强学生对于现代医疗中常用医疗设备的熟悉和使用。

4.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混合。

由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缺少正确的自我评价、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因此,在课堂上,面对着计算机,他们心里想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游戏和聊天等娱乐活动,老师稍不注意,就会偷偷地上网打游戏或是聊天,对于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他们明显已经失去了兴趣。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化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化教条古板为灵活创新,使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刺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所提高,树立正确的信息素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等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计算机教学改革形式丰富多样,采用哪种改革方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计算机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其次,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不能盲目地多用和乱用,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反复地思考和研究,制定适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大多数卫生学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去医院参观教学,让学生在真实中感受计算机在现代医疗中的使用,体会计算机给现代医疗带来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可通过观察医院中医生的实际操作,现场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认识程度,明确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性。

目前卫生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改革的力度势必影响到将来计算机教育的成果,更会影响到卫生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创造卫生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崭新未来。

参考文献:

[1]董大钧.浅谈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12-30.

医疗卫生课程第7篇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课程第8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双证融通就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沟通和互认,实现“一教双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新医改背景下,卫生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卫生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目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能力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岗位特色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本研究立足于医疗行业,借助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平台,探讨如何在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应知、应会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双证融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总体建设目标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绝大多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将来是要到医院、企业从事技术型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学校必须与医院、企业紧密结合走医工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基于“双证融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总体建设目标是,紧跟医疗信息化发展前沿,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医疗卫生行业特色下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人才的培养;完善体现“双证融通”特色的校内数字化仿真医院下的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实验实训基地;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实训基地努力探索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专业。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医疗健康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营销、售后服务等技能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学校与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锐捷等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实现与医药卫生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培养医院设备科、信息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针对这一目标,学校与新华医院、周浦医院、东方肝胆医院、市东医院等合作,实现与医院对医技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构建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如下六个环节。1.专业设置与建设。依托行业,紧贴企业需求开设专业;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设立专业主任(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和专业经理(由企业人士担任)的双主任制。企业参与建立健全专业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2.课程设置与建设。根据企业的要求明确课程定位,依据有利于形成面向一定职业岗位需要的专项能力,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吸收行业企业人士参加课程建设,形成专职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双负责人制;与企业合作进行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3.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进行课证融合。4.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考核方法。尝试让企业成为考核评价主体,并参与订立考核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5.毕业与就业。让企业全面介入毕业环节,设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企业参与就业指导与推荐。6.人才跟踪与反馈。学校应加大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重视,及时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培养过程,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在以上六个环节上,企业几乎全程参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初步建立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施步骤和成效

1.第一步(1月—3月)。①完成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相关调研。②聘请医疗卫生行业资深专业经理、兼职教师,颁发聘书,与校内老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并且聘请他们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③“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完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第二步(4月—6月)。①进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涵建设。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撰写校内特色教材4本,正式出版特色教材2本。目前本专业已经出版《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实用教程》2本特色教材。另外本专业每年还承接校企合作横向项目5—10项。②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技术培训,本专业每年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为2—3人次/年。3.第三步(7月—9月)。①完善了校内数字化仿真医院下的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实验实训基地。完善HIS、LIS、PACS系统的集成和新型应用,配备医疗移动终端开发平台,并且校企合作进行实验项目开发。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或数据库)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80%。4.第四步(10月—12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NMIE)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六、结论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行业和市场对学生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特点,让企业资深工程师参与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一向非常重视,尤其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较好,企业反馈较好。

参考文献:

[1]陈安萍.基于三位一体理念的高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沈小平,叶萌,王娟.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04).

[3]张敏,张小磊,陈兴智,张浩,王魁,孔令超,韩晓东.安徽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