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5:54:21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 汉语授课 数学学习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43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on

Uygur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ZHANG Jing[1], GAO Quanzu[2]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Changji University,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2] Changji No.1 Middle School,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Abstract At pres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the "Wei Ha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ing effect on Uygur bilingua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factors that affect bilingua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recognition, comprehensio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disorder disorde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ay of thinking. In view of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minority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bilingual teaching

0 引言

中国教育在线网显示,我国高考重点院校文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09~160分,一般院校文科民汉录取线相差95~140分;重点院校理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40~206分,一般院校理科民汉录取线相差120~186分。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近几年,新疆高考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24分,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48分,汉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约为78分。可见,新疆母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从2016年新疆的高考成绩来看,民语言与汉语言的考生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45分,理科相差120分,民考汉与汉语言的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69分,理科相差59分,双语班与汉语言文科一本分数线相差82分,理科相差26分。其他各批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数差。通过近几年高考录取成绩的比较,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在不断缩小。而我国朝鲜族、蒙古族考生与汉族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基本相同,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线与汉族考生录取分数线的差距比都新疆小得多。可见,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与其它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有一定差距。①尽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数据显示,汉语授课的民族学生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因此,认真研究汉语教学,弄清汉语教学中影响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锻炼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少数民族数学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1.1 对语言的识别、理解障碍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而维吾尔语是没有声调的,因此,在用汉语授课时,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众数与中数、负数和复数、奇数和级数、倒数和导数混淆等。学生虽然学习了汉语,但由于音调的问题造成识别的困难,认为将音调一样的汉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在写“成正比关系”时,会写成“乘正比关系”,“形状”会写成“形装”。在学习一些含有字母的公式时,对英文字母代替的意思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混淆。

维吾尔文在语序上与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维吾尔语一般是主+宾+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语序的作用在两种语言中都显得很重要。另外,在动词、量词、介词、副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造成汉语的实际教学中,有些少数民族教师用汉语授课时,会因为语序问题出现错误句子, ②如:“三角形是要掌握非常的图形”、“把概念跟我读”、“出去教室”等等。维吾尔语是从右向左写,在上完汉语课后,虽然学生基本能调整语序,从左往右写,但使用作业本时却会从最后一页往前写。语序的问题,迁移到数学上表现为,学生在做四则运算时弄不清楚运算顺序,如,144-960?8,他们会用母语的思维从右边算960-144再除以48,四年级学生在读小数的时候, 受到这种差异的干扰,往往将11.01会读成“一零点一一”。0.32会读成二十三点零。

另外,对于一些数学概念,一些维吾尔族教师会在课堂用维吾尔语解释数学术语,用汉语授课,课堂讲解中学生理解了,但是记忆中是用母语思维记忆的,考试时,卷面又都出现的汉语,学生就不理解了。

1.2 语言的转化和构造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思维过程是:先把所接受的汉语知识信息译成母语,用母语进行思维加工、内化,然后再译成汉语,最后变成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这三种语言对译的困难,在学习数学时常出现语序混乱、不合逻辑等错误。③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起始课教学(课堂实录)

T1:请大家做一做(略), 观察下面的答案,我们有什么发现?

(x+y)(x y) = x2 y2,(m+n)(m n) = m2 n2,

(c+d)(c d) = c2 d2

生1:后面的等于前面两个数的平方差。

T1:怎样用语言叙述?

生2:两个数相加乘两个数相减等于一个数的平方减去另一个数的平方。

T1:好,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该教师没有指出书上标准的定义和学生叙述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的叙述不严谨。究其原因,该教师对数学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课后通过与教师访谈,他认为,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民族学生的表述与书本的定义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要能叙述出来,就代表他们能够理解。但他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述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不加“这两个数”,学生在将所表达的语言转化为符号时,可能会出现:(a+b)(c+d) = a2 b2的错误。其次,“这”准确表达了a与b出现的次序。虽然平方差公式的概念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在概念叙述上的不严谨,造成了对具体问题理解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更正,使得课后出现了(x+3)(X 3) = 3 x2等问题,课后与回答该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简短交流,他也不清楚叙述哪里出现了问题。

1.3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障碍

对数学知识和新数学观念的理解都是在主体已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情境。④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间的一些差异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理解某些问题情境时产生困难。

案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道 “引葭赴岸”的数学名题出自《九章算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史的认识,但解决这个问题将上述文言文先转化成白话文,再将白话文转换为数学语言,这对于汉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汉语程度不太好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遇到此题,因为对汉文化背景下的文言文理解困难,无法读懂题目。

案例2:学习“圆”的概念后,维吾尔族学生会想到除了太阳、月亮、球的直观图之外,还会想到“馕”和“达普”。馕是维吾尔族的主要食品,维吾尔族学生非常熟悉,达普是维吾尔族的乐器,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学生经常会接触。而汉族学生学习了“圆”这个概念,可能会联想到“月饼”,因为每逢中秋节时,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⑤

2 几点建议

2.1 营造语言环境,对学生的母语思维和母语交流行为进行引导

数学课堂教学中,双语生在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中往往用母语交流,当回答问题无法将维语转化为汉语时,会很着急的用维语表述。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汉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用汉语陈述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校的课程中,可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安排一门汉语数学交流课,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在课堂上讨论数学知识,相互交流,解决自己不会、不理解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巩固和加强他们用汉语学习数学的动力。

2.2 加强对双语教师各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授课水平

双语数学教师需要学习的内容至少包括汉语的听说读写、数学专业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和数学专业汉语知识等。这四部分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⑥汉语的听说读写保证了双语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语言交流,数学专业知识保证了双语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功底,在一些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教学,影响了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知识保证了双语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双语教师没有接触过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中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主要靠讲授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数学专业汉语知识保证了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数学交流与表达。如果双语教师对数学专业术语、数学词汇等内容的讲解不到位,会造成数学本原的丢失和学生在语言的理解、转化、构造上的困难。

2.3 在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数学教材,这些数学教材与民族地区,特别是文化不发达的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使用这样的数学教材很难满足各民族地区多种文化教育的需求,也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内容与文化背景脱节,不能很好的使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社会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态度与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⑦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应考虑民族文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如维吾尔族的双语数学教学中涉及数学历史时,可通过介绍维吾尔族的名著《福乐智慧》,渗透维吾尔族优秀的数学文化。

注释

① 周殿生,赵新居.谈高校汉语授课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3):56-58.

② 艾尔肯肉孜.新疆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及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67-71.

③ 孙名符,宋h蔷.民族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及对新课程实施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99-102.

④⑦付茁.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5):35-37.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顺应了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技能、较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环境下,双语课程作为基础性教学形式,对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接轨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在财经和管理类学科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经典的经济理论和提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在中文学习和查阅英文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吸取國外该学科的最新经济理论。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建设,引进国外优秀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当前先进的经济理论,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也为后续的外教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1.课程双语教学背景

1.1双语教学内涵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音,包括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王斌华在《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中外比较》中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双语教学,认为广义的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两种语言教学;狭义的双语教学指学校全部或部分地使用第二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综合对双语教学的各种定义,本文将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定义为采用英语和汉语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1.2专科双语宏观经济学定位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都有设置,但是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同。专科阶段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基本术语、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宏观经济框架,对于宏观经济研究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用来分析实际问题。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则是侧重于模型的学习分析,更加注重抽象理论和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体系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它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国外关于该学科的建设比较充分,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学课程也基本都是依据西方经济理论体系,使用的教材无论是双语教材、全英教材还是中文教材,主题思想内容是相似的。但是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要使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我校该课程面向对象为中瑞合作办学的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在教材、课件、辅助材料方面以英文为主,授课过程中中英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同时依然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不会过于侧重语言而导致喧宾夺主。

2.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当符合本课程确立的“学以致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和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尤其是突出实战性,培育动手能力,并带动学生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专业问题。

本课程面向的是中瑞合作办学专业的同学,瑞士老师定期前来授课,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与部分旅游专业课联系密切,可通过外教课程进行提升宏观知识理论的运用。该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旅游营销、目的地管理、旅游学概论、跨文化研究、电子旅游、旅游及休闲产品、服务管理、交通运输等课程均为瑞士方外教授课。而这些课程均会涉及到部分宏观经济知识,学生通过双语宏观经济教学,可以为这些外教的专业特色课奠定基础。此外,中方老师与外教进行交流讨论,研究适合学生和旅游专业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这为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提供了良好条件。

2.1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按照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学生则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每个人都在参与着经济活动,都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份子,可以拿经济理论去分析研究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也为本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经济现象资料,运用课堂所学宏观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老师不定期抽查某小组在课堂讲解,学生十几分钟的分析讲解,也可以了解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运用,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哪里有偏差,需要进一步阐释;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对宏观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维和用英语分析表达能力,为以后出国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2案例教学法

精讲多练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课程选用当前经济时事热点,全面实施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授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深入浅出、由表及里,既严谨与简洁,同时又生动活泼,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注重传授有效学习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的广泛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2.3开放式教学法

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就需要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即,教学应当从课堂45分钟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我们根据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了大量的外文阅读文献,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有备而来。此外,也为学生准备了课后讨论题及习题集,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在CPI这章,主要讲述消费者价格指数,包括相关术语概念,CPI的计算方法,CPI与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的区别,以及用CPI衡量生活水平存在的缺陷等知识点。每位同学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变化,学生有较多感受,但是这只是感性的,而经济理论来自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而且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引导学生将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课堂上的经济理论结合。此外,该章内容并非是孤立的,与前面GDP章节的平减指数相关,也与通货膨胀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学生自己课下用案例找差别,比老师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

此外,本课程对关键知识点制作微视频,并选取10分钟以内的部分国外优秀视频辅助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GDP、CPI和失业率等章节,通过微视频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知识点,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复习资料,课下进行反复学习。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做好学情分析。该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在一年级有基础英语课程,以及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这为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之前微观经济学可能都没学好,更打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可能没开始上该课程就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学习,不能为了双语教学忽略了传递知识。具体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式学习,明确分工与责任,把学习重点分配到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将英语好的同学和相对差些的同学分到一组,类似结对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提升。但在小组考评中,也需要老师不要只看学生的成果,更要注重过程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英汉类比引导和回顾—讲解—展望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学会相应的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教”“研”融合

宏观经济学一直在发展,很多理论在继承中被不断修正。在授课时,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一,将各主流经济学流派思想穿插其中,同时将历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奖者的理论成果引入课堂,同时学生课外阅读其英文原文,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积累专业英语知识。第二,将教师和教研组多年来在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有意识地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来,使学生能够在我国经济大环境和我国的经济现实下辩证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避免照搬照抄,学的脱离现实,太过死板。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3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市场营销学 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我国正在积极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增强教育竞争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双语教学逐步进入我国高校,而市场营销学因其学科特点成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学科。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目前的状况如何,以及怎样改进和完善,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现状

1、高校双语教学的政策支持

本世纪初双语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支持的开端,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并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把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

2004年12月,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提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了各大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有关高等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重点做好双语师资的培养”。

2、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在政策的影响和实际需求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积极尝试和推进双语教学,市场营销学因时代性和学科前沿性的特点,成为高校首批大力推行的双语教学科目。市场营销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实际,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的人才。然而,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性的阻碍因素,致使其效果欠佳。

(1)教材的不适当。国内市场营销双语教材偏向于理论基础的学习,内容较死板,缺乏相应的案例教学,缺乏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国内教材在地道的英语、科学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的思维性和新颖性、技能的训练、适宜的图片和照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篇幅大、费用高,案例涉及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背景,不符合中国国情,导致案例分析难度大。同时,英文案例的篇幅过大,阅读难度大,加上价值观和理解上的差异,缺乏实际操作性。

(2)教师和学生语言关难以突破。市场营销双语教师都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但英语水平不过关,不能自然洒脱地进行课堂教学。偶或有一两个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英语水平又高的,但是形成不了双语教学的团队,影响不大。

学生方面,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大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偏低,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互动,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由于语言的问题,学生在专业英语上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另外,由于没有天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既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以后的工作并没有很大帮助,因而积极性不高。

(3)缺乏完善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授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时停留在纯语言教学的层次,以译代讲,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双语的营销世界中,不会融会贯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部分内容的中英文重复,英文作为第二语言讲解和沟通速度慢,教学进度明显减慢。另外,部分教师计算机和网络运用水平低,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资源,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1、教材的选择

我们对已出版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英文版教科书作了统计,考虑到市场营销学的前沿性,在统计结果中我们省略了2004年以前出版的教科书,同时,对相同教科书的多个版本只选择最近版本。统计结果如下(按价格由低到高的顺序),见表1。

可以看到,与其他双语教学的科目相比,市场营销的英文版教科书在数量上相对较多。但是能成为高校教学教材的却很少。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对教材价格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四十元以上的教科书很难获批为教学使用教材。二是经典的市场营销教科书往往内容极其丰富,篇幅很大,既定的教学量无法完成其涵盖的内容,而学生面对如此厚重的英文教材,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上表中所列前几项的教科书在价格和篇幅方面较适合作为教材,其余的教科书,教师可有选择性的作为教学参考书。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所选教材罗列的知识模式来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知识架构,删减或补充内容,同时,对于教材中不合适的案例和习题亦可进行替换。

2、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关

语言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做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日积月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1)教师精心备课。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英文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教学课件以及背景资料。并且,教师要对其每堂课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练习,做到流利、熟练、准确。

(2)教师通过各种辅助手段辅助语言的帮助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图片、图表、动画等直观手段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表达效用。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也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进行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3)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解决生词、语法等基本问题,做到对下次所讲内容的了解,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复习、巩固其所学内容。同时,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完成作业和案例的习惯。

3、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帮助,同时开展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软件方面,市场营销教学软件有助于将理论扩展到实践,使讲解和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英文的模拟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并且这种直观的、图文并茂的、音频与视频一体化的软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完整而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如美国Innovative Learning Solutions, Inc.(ILS)公司推出的市场营销导论模拟软件(英文版)、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软件等。同时,中文版的市场营销教学软件也可以作为辅助软件,如泽科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上海翰和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等。讲授方面,教师要到做到语言连贯、思路清晰、循循善诱。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可以把问题呈现在多媒体上,使之更加清楚明了,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出基本观点。在小组讨论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他们用英文进行讨论,最后选出代表用英语阐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聆听、指导、参与到每小组的讨论中。关于案例分析,英文的案例分析不宜过长,并且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先对案例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点拨,再让学生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有条理的呈现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就某一市场营销专题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观点、展开论述的工作,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用英文进行阐述和答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课堂环境的轻松、活泼、趣味和充足的准备。

4、思维方式的转变

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和学专业英语知识,而是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教和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语言方面进行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进行转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西方人的语言以及思维方式来思考、分析、传递和表达。比如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4Ps,学生头脑中的第一反应要是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而不能首先反应出产品、价格、分销、促销,而后才把这四个词翻译成英文单词。

三、展望

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此的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改进现行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市场营销双语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如何改善双语教学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制度性的交流、缺乏提高途径的实际状况,如何建立系统的双语培训和业务指导机构以及如何开发更多更广的市场营销双语培训基地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将会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林:《市场营销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2] 宋利: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3] 赖磊、姜农娟: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4] 郭英:高等院校《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5] 陈玉兰:关于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姜桂娟、王蕾: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7] 贾艳瑞、王玉: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8] 李秀丽、陈晓明: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刍议[J].黑龙江教育,2008(5).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国际化;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99-03

教育国际化背景分析和概述

随着教育国际化在欧盟国家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同时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提出,要通过一些工程,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外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和特色专业,提高双语教学课比例”。“实施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计划,在我省高校建成20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专业和60门用外语授课的特色课程”。

纵观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实践,他们特别重视和体现“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学生”。并把“国际化的课程”作为教育国际化建设的核心。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际化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见,国际化课程主要是通过英语这种世界通用语传授专业知识,使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因此,浙江省的高职院校要完成向国际方向的转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高职院校负责英语教学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所在院校的国际化建设,为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做准备。

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定位和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与欧美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建设方面还非常滞后。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对当代日本的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和大学教师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育进行的研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双语教学进行的研究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和课题组成员对杭州地区、西安地区、天津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方面进行的摸底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学需重新定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在定位上,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服务不同,还是以为国内学生服务为主,培养其具备国际化的技能(外语技能+职业技能),为其今后进一步深造或到国外学习(即终身学习)做准备。高职英语教学应从原来以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通识类英语教学(EGP)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主的特殊用途英语教学(ESP)的定位上,为高职学生接受以英语和汉语为共同语言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即国际化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应对策略上,高职院校应秉承“教学体系双语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对象区别化,评估体系立体化”的理念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

教学体系双语化,是指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时应通盘考虑,确立整个学校的教学思路,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英语师资和专业课师资资源,做到优势资源互享、互补,切忌只改革英语教学或专业课教学。要整合现有的各自独立的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师资力量,构建一个新的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学科技能的双语教学体系。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汉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授课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承担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国际化的技能,即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同时,又深谙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情况和近几年的人员录用情况来看,不同于本科院校以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为主的途径,高职院校在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时,更多地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现有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技能培训;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会,由外方提供师资对本国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对象区别化,是指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科类别和年级有区别地进行双语教学,可采取分级教学、先试点再推行的方法。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也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中的某一个章节,还可以是某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应优先选择涉外学科,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电子商务等。

评估体系立体化,是指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评估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升评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评估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评估内容应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方面的内容。过程性评估应包括每次授课结束时以教学(学生)日志形式进行的评估;每周一次以研讨会形式进行的小组评估;课程前期、中期和后期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和不定期的以个人访谈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

国际化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案

基于国内外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要完成向国际化课程的转变,应将英语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为期三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拓展到四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第二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职场交际技能。第三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通晓相关专业学科的基础词汇、句型,能理解简短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篇章,能用英语就学科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四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以下将以笔者所在院校目前开设的英语课程为例,对照改革后的英语课程详细说明教改方案。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开设在第一个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1”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和今后的职业不相关,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生源(普高/三校)的区别,选取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材,教师的授课语言为英语和汉语。根据国际化建设方案,改革后的课程1(简称“新课程1”)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提高英语交际技能为目标,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全英文的,教师在授课时应以英语为主,必要时用汉语辅助。

开设在第二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2”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高专英语1”类似,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改革后的课程2(简称“新课程2”)与学生所学学科的内容相关,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各专业、行业学生通过学习此课程,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英语职场交际技能得到提高。

开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的是“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专业英语教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通常由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能读懂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能撰写简单的英语产品说明书。教师的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改革后的课程3(简称“新课程3”)的教学将由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具备“双师”素质的英语教师担任。提供全英文的教材给学生,旨在培养学生通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根据改革方案,开设在第四学期的“新课程4”课程由接受过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教师或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是全英文的,内容涉及本学科较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留学做好准备,成为具备国际化技能的高职人才。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要顺应此潮流。但是,与本科院校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高职院校在完成国际化建设任务时面对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高职院校的领导一定要在摸清本校师资力量和专业美誉度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国际化建设,且不可急躁地搞“一刀切”,盲目追求国际化建设的速度,不追求实际效果,从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协调好本校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关系,不能因为国际化建设进程中英语课程比例的提高而导致其他专业课课程大幅减少,从而挫伤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制定一套既能调动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又能调动其他专业课教师积极性的方案,从而实现双赢,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77.

[2]杜小平.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4):96-97.

[3]段玮玮.德、澳职业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71-172.

[4]冯时珍.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学术问题研究,2011(1):81-87.

[5]洪云.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6-138.

[6]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51-52.

[7]刘东风.稳妥推进双语教学实践 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2-45.

[8]刘焰余,邓春梅.对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101-10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5篇

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所谓的双语茶文化人才就是指精通汉语与英文两种语言文化的英语人才,在茶文化复兴、国际茶贸易不断繁荣的今天,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显得更加迫切,除此之外,双语茶文化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以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为视角,对其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几方面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英语教育学模式

茶文化语言是现阶段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也包含了很多人文精神,学习茶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人文修养以及语言能力。双语茶文化是新时期茶文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茶文化普及和传承的有力平台。

1双语茶文化人才概述

所谓的双语,当然就是指两种语言,双语人才,就是能够熟练操控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和学习的人。本文所研究的“双语”只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双语茶文化,是基于茶文化上的汉英双语人才。在茶叶对外贸易中,或者是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交际中,双语人才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能够顺利进行交际。我国开展双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英语水平。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双语教学与英语的英语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完全依照英语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而是要将教学当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能力为目的。

2双语视角下的茶文化语言分析方法

2.1实物情景与生活情景法

一般情况下,将情景的教学方法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的情景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一些实物的教学工具或者一些清晰可见的图片对学生教学,这种通过使用一些可以清晰辨认的实物的教学方法就被称为实物情景法;另一类是生活情景法,教师通过创造一些与生活中相关的或者相似的生活场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通过引进生活的方法,叫做生活情景法。实物情景法和生活情景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各自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实物情景法更强调的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通过拿出一些实物或者可以看得清楚地图片,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实物的本质和实物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引入想要教学的内容,同时学生对于这种可视的实物更具有一种主观的能动意识,更容易接受。至于生活情景法来讲,因为是对一些生活中的模拟,所以有些时候不一定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下,每个人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在模拟的情景和真实的情境一模一样时,在其中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双语茶文化的教学,其中的茶文化教学不仅是对我国茶文化的教学,还有对一些外国的茶文化的学习,就像是双语一样,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本国语言就是汉语,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一些更多的学习,只需要规范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外语的学习是必须的,虽然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的提高,汉语已经走向了国际,但是还是很多国家不会说汉语,仍然是多数的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英语的一个理由,如果对英语掌握熟练,对于一些外国的文化是很难学习的,因为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茶文化,所以,只有我们有熟练的英语技能,才能够对茶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老师可以借助模拟场景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但是对于场景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创意,新颖,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可以通过对茶文化进行拆分成不同的课题,交给学生们完成,因为现代科技的发达,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而收集到,这样,通过对学生布置不同的茶文化的收集,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收集信息之后要做分享,把不同的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最后使得每一个小组对于茶文化的各方面的信息都已经搜集一遍,之后老师再做一个最后的总结,对茶文化做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会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要注意在课堂中学生的分享过程要使用英语,因为这种通过用英语讲述茶文化的过程,会让学生对茶文化中涉及的一些名词有所记忆,同时,会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因为不同的地方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不相同的。

2.2课堂讨论式情景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记得,不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或者是单纯的茶文化教学,应该是将英语教学与茶文化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在茶文化教学中引入一些英语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一些茶文化。在这里可以添加一种课堂讨论式的情景学习,通过让学生们英语用来对茶文化进行描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根据茶文化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的环节,一方面吸引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角色可以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比如,将情景设计在一间茶楼,一部分学生模拟客人,一部分学生模拟服务人员,可以对茶的饮法进行演绎,不同的人喝不同的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和饮用步骤,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同时应该按照一些不同的国家的茶的文化来做出相应的茶的解释。这种通过课堂讨论式情景学习可以使得老师在茶文化教学和英语教学结合教学的相对轻松一些,这一场情景学习下来,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2.3游戏参与式情景学习

有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乏味的,没有价值的,很多课堂上出现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情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恶化,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一味地由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知识,应该让学生发挥本身的主动性,可以开展类似游戏的参与式情景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提高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茶文化具有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有时候它的教学内容就会稍显枯燥,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采取这种游戏参与式的情景学习来开展对茶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传奇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些故事,做成游戏式的内容,类似于一些将小说改编成游戏的例子,开展这种游戏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们对茶文化能够有所了解,还会因为游戏的这种新颖教学方式而对茶文化感兴趣,进而能够主动地学习,当然,在整个游戏式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要求学生使用英语。现在很多学校都使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做辅助帮助老师教学,这样就会为老师减轻一些负担,但同时也要求老师要具备一些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只有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够帮助老师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一些图片信息,让学生对茶有一些了解,这样对于接下来引入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来播放自己在课下做的课件,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因为多媒体不仅可以实时的与网络连接,还可以有展示的终端,通过多媒体,老师可以为学生找到一些外国的文化的影片,让学生们对外国的一些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和对英语的来源发展以及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在学起英语来就比较轻松。

3双语视角下的茶文化语言的合理应用

情景模式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在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帮助,它的出现不仅让学生们对英语的使用成为常态,更是加深了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印象,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英语,而且让学生们对茶文化的学习也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之前的被动接受,而是主观上想要学习,进而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也使学生能够明白茶文化。但是,教师在使用这种情景模式的教学方法时,还是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情景模式教学发挥最大效果。

3.1应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其能够适合开展情景教学,这就需要学校方面为老师组织专业的培训以及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在这里不仅要学习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东西,还要深入了解,不能只是了解表面的一点,如果那样,将会影响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因为老师是学生的向导,只有老师的引领方向正确,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同时老师也应该对英语的语言表达有所研究,应该多注意一些外国的语言文化,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在英语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改正。

3.2在运用情景模式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讨论式情景学习还是游戏参与式情景学习,都要注意其中环节的设置以及内容的设置,环节的设置要紧凑,有联系,不能杂乱无章,让学生抓不到一些逻辑可寻,比如,可以在第一堂课设置茶的起源,接着设置茶的类型等等,这样就会让学生对茶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在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设置太简单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又不能设置过于困难的,太难了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在内容设置时一定要把握好那个容易程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目标。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更加快速的普及,也受到了更多西方国家的青睐,中国对外茶贸易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茶文化教学,为中国培养更多的茶文化双语人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姚静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冲.中西茶文化交流背景下外文歌曲融入双语学习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6,05:395-396.

[2]白润芳.双语视角下的茶语言与茶文化分析[J].福建茶叶,2016,07:229-230.

[3]马庆霞.关于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和英语“茶”语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07:331-33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6篇

一位刚从内地来藏的汉族教师看见藏族校长在打扫卫生,于是走上前去,想从藏族校长手中拿过扫帚帮助其打扫卫生,藏族校长表示同意,将扫帚扔在了地上,见此情形,这位汉族教师当时心里非常纳闷: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还是说错话了?是校长对我有意见?其实,这位藏族校长将扫帚扔在地上仅仅是藏族的一个习惯而已,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意思,但是这位汉族教师却误读了其中含义,究其原因,是由于藏族校长和汉族教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在沟通时产生了误解。人们在同一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时,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对方传递过来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然而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若一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就可能导致种种误解。因此,民族地区学校管理中有关跨文化沟通的问题已经凸显。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包括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涵义,传递到不同文化中,要经过解释和破译,才能被对方接收、感知和理解。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时,我们就说存在跨文化的沟通。

二、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解读,如果这种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赋予不同的意义,且没有被沟通双方所理解和意识时,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就产生了。笔者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进行沟通时存在着跨文化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

在民族地区的学校里,如果校长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他们必然就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这必将使他们对同一事物感知有所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的“编码”和“破译”就会产生偏差,跨文化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其差异就更大。世界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基于这样的认识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的进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在进行沟通时,校长(或教师)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后,教师(或校长)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和重新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歧义或误解,在跨文化沟通时就有可能产生障碍。

3.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沟通中,经常会因为沟通双方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是具体分析某一个人的特征,而是用某一文化群体共同的特征来分析沟通者的行为特征。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某个民族这样的评论××族能歌善舞,××族性格豪爽,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利于加速信息的加工过程,但是它往往会导致过分简单化、偏见。这种因为刻板印象而导致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简化,有时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但是刻板印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往往容易造成沟通失误,造成对别人传达信息的误解,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产生。

三、消除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对策

1.注重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许多障碍都是由于对自己沟通对象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为了避免无效沟通或沟通误解,就需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注重文化分析,这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首先对自己的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对学校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对不同文化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增强理解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的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为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

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在沟通时应该要具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这是决定跨文化沟通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校长和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拉大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正确的文化态度主要包括:(1)在态度上要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2)文化上做到求同存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跨文化沟通,那么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校长和教师都一方面应该正视文化间差异的存在,对他方的文化给予足够的认识、理解、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学校里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在文化上做到求同存异,承认并且做到沟通双方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3)在思想上要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或许并不是校长和教师主观上的故意,在沟通时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引起校长和教师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沟通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的看待沟通对象的文化。

3.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应有目的地针对学校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背景、文化认识、文化差异性、文化特质、文化本质、文化敏感性、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和校长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提高对对方文化属性及环境的自觉和自知,提高对对方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应能力,尽量避免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4.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组织文化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自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9-01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素质教育与自主探究为主题,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进而以学习方法的教授为主线,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稳定开展,但由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升。

1.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自主教学的必要条件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自主教学的必要条件,进而以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为依据,为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1.1 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的开展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的引导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探究以及互动交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进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是自主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

1.2 有效的课堂安排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堂是知识传播的基本平台,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对小学高年语文教学效果的发挥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通过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构建,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有效的课堂安排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1.3 师生交流与共同进步是自主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师生充分交流可以保障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效了解,进而以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进步。同时师生充分交流也能保障学生及时的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动态,并就相关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这些双方面的影响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现阶段在学生有效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在开放式课堂开展的情况下,在师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因此文章在本节,以小学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为参考,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

2.1 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为自主教学设定良好前提。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语文自主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开展起来有了一定的前提基础,但如果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语文基础词汇、基本语法知识的积累仍然非常的欠缺,则在开展语文自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自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的情况,积极的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学习成果,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进而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积极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语文自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积极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课程参与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深度。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课堂,以问题引导、课堂讨论、小组探究等方式不断的推动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进而再以学生为主体推动自主教学的有效开展,保障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

以《负荆请罪》的课程教学为例,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小组探究学习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课文的内容编排剧本、制作道具、分配角色、排练话剧,进而以话剧表演比赛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自己课文学习的收获。通过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的感受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能加强自己语文写作的能力。

2.3 构建有效的平台,推动师生课堂课后交流,保障师生探究的有效开展。现阶段由于小学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隔阂,师生交流的缺乏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存在偏差,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有效的表达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的形式来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高年级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对于古诗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兄弟班级对接,组织古诗朗诵比赛等团体性活动,以教师为评委,对各个"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最终再以优胜奖评选的形式鼓励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为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通过活动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密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更加的准确,而同时,在自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更好的互相影响,进而促进对学习成果的不断探究,为班级总体语文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推动力。

3.结束语:

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文章认为学生学习基础积累、有效的课堂安排、合理的师生交流是自主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小学语文自主教学效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学习基础,并积极的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探究,同时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保障师生的充分交流,最终推动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的有效开展,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第8篇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园”,以Shylock( 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四、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