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15:32:53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1篇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区域质量总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竞争力。今天,我们召开全区20__年质量兴区暨名牌、驰名著名商标表彰大会,就是为了总结一年来的质量兴区工作,部署下一阶段质量兴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表彰奖励获得重庆名牌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鼓励全区其他企业牢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狠抓企业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__年质量兴区工作回顾

20__年,我区的质量兴区工作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作为质量兴区工作的着力点,促进全区总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切实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领导有力,齐抓共管

一年来,区质量兴区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质量兴区工作的领导,先后召开5次领导小组会对质量兴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协调。各质量兴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始终把质量兴区工作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管理等方面为质量兴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街、镇把质量月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大力实施质量兴区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普及了全民质量意识,为质量兴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辖区企业积极发挥质量兴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质量管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20__年,我们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以“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为重要内容的名牌经济工作。坚持质量兴区与高新技术战略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将品牌经济作为————区的特色名片,通过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培育和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实现“培育一个名牌、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力争把————打造成重庆市名牌聚集的高地。在推荐重庆市智能水表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劲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争创重庆市名牌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帮助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产品标准的制订、工艺的改进到质量体系的建立、产品的检测都对企业进行了具体指导,夯实了企业的质量基础,为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认真开展保护名牌产品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严历查处假冒名牌产品和商标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20__年,全区新增重庆市名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重庆市著名商标3个。截至20__年底,全区累计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42个;著名商标27个,驰名商标3个,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数量均位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拥有名牌产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6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的42.4;实现销售收入157.9亿元,占40.2;利税9.65亿元,占35.8,品牌经济的积极作用正逐步凸现。

(三)严格把关,提升质量

1.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开展各类管理活动,促进全区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开展节能降损活动。全区有2家企业获得重庆市降损先进集体。二是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20__年我区获得5个重庆市优秀QC小组,2个重庆市信得过班组。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对辖区内119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并签订了责任书。四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和许可证管理。辖区内39家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35家企业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大幅度增加了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五是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区内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0__年,我区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和创优活动,工程监督覆盖率、竣工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新建工程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共创优质结构工程9个,巴渝杯工程2个,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4个,使全区工程质量再上新台阶。

3.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质量

通过在服务行业开展创“精品”服务项目、“窗口工程”、“优秀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服务质量。全年,全区创建四星级酒店1家、AAA景区1个;2家医院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建立临床重点专科5个,创建“放心药房”1家;创建市级文明大道1条,新创部级文明集体4个,市级文明集体13个,区级文明集体68个。

(四)严格执法,打假治劣

坚持服务企业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监督与打假治劣工作。按照集中整治与日常整治相结合、重点整治与

综合整治相结合、加强市场监管与引导企业自律相结合、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四结合”工作方针,从源头上打击了假冒伪劣违法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名牌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并将其引向纵深。坚持对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帮助企业结合自身产品线的延伸建立全方位保护体系,实现全方位商标注册和防御商标注册的立体保护。20__年,全区以食品、农资、建材、轻工、电器、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强制性认证产品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品为重点,严格执法监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近2万人次,检查市场主体1600余户、企业主体10000余户次,查获价值530余万元假冒伪劣及不合格产品(商品),保护了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20__年的质量兴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的质量兴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质量兴区和打假治劣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工作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政府各部门对企业质量监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从源头抓质量工作有待深入;三是部分企业质量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淡薄,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四是个别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五是辖区内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多,名牌产品的培育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我们要认清质量兴区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推动质量兴区工作不断前进。

二、切实提高对质量兴区工作的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增长的发展观

“十一五”期间是————区“负重前进,爬坡上坎”的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区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西部地区领先,还要向沿海发达地区看齐。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发展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有所作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区93万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增长方式,离不开质量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高质量增长的发展观,一手抓经济增长,一手抓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由扩张量向提高质的转变,促进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我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持续高速协调发展。

(二)要正确处理好“做大与做强”、“质与量”的关系

质量兴区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好做大与做强、质与量的关系。一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就经济总量而言,我们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已基本处于领先地位,但还不能称得上真正的经济强区。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支柱企业来支撑支柱产业,用更多的支柱产业来对区域经济形成强大的支撑。只有在我区的战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等各个领域加快培育出一批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以规模经营和集约发展相结合,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才能达到经济强区的目标。二是质与量的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以名牌产品造就知名企业,以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带动下游产品,以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蓬勃。因此,我们要从技术创新和品牌效应入手,实现质和量的有机结合,引导企业积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要不断提高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将取决于是否创造出了品牌,是否成功进行品牌经营,品牌竞争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品牌和名牌产品既是企业立身与发展之本,又是地方形象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名牌产品往往能使一个企业名声大振而成为知名企业,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为之配套的产业链,起到火车头作用,因此质量兴区的核心是打造知名品牌。同时,自主创新又是打造名牌的重要手段。成功的企业,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创建、维持和提升自主品牌。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培育更多更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重庆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20__年质量兴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协调配合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兴区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在已建立的质量兴区工作领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融合互动,以点带面,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扶持服务力度

要根据质量兴区实施方案,针对企业面临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等问题,积极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兴区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自身职能,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突出服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各街、镇要针对辖区企业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质量兴区活动。

(三)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

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高新技术战略实施要点》的要求,科学制定“质量兴区打造名牌”的总体目标,确定近期和中长期的名牌创建工作重点并认真组织实施。各镇和相关部门要选择和推荐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实施质量兴区工作的重点对象,实施重点扶持。建立帮扶责任制,对重点联系企业进行指导培育,积极发展和壮大一批精品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切实做好20__年质量奖推荐评审工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参加中国名牌、重庆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评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免检产品。20__年争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2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重庆市著名商标2个。

(四)进一步增强质量人才素质

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质量管理人才。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使广大职工不断提高保证产品、服务质量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厂长、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企业决策管理层的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扩大质量管理队伍,提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素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质量管理人才到我区发展。

(五)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使质量兴区工作形成“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社会关注”和全区上下共同“重商标、创品牌、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质量兴区工作和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进行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质量兴区工作,积极地投入到质量兴区活动中来,为质量兴区取得实效而共同努力。

(六)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质量兴区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质量兴企”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措施。要将打假治劣作为质量兴区的重要环节,纳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范畴。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特别是假冒名牌产品,损坏名牌产品声誉的违法行为。二是抓部分质量问题突出的企业,从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技术入手,要求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七)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全区服务业点多面广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服务行业全面开展创“精品”服务项目、“窗口工程”、“优秀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引导金融、保险、证券、通讯、邮政、商贸、旅游、餐饮、酒店、交通、运输、会展、中介、房地产、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行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和规范。围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服务领域质量工作。重点探索现代物流、现代营销的质量管理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旅游、居住、购物、餐饮等优质服务行业推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指导企业对照行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服务业质量管理先进经验,推动辖区服务业质量工作与国际接轨。

(八)进一步严格建筑工程质量

抓好建设市场管理和重点工程项目及住宅工程项目质量。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推行ISO9000标准,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督、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在建设监理中要突出质量控制,对工程设计、原材料采购、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进行一条龙监控,严格质量检查和监督;大型建筑安装和重点建设项目要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和设备监理;大力推行工程质量回访和保修承诺制,认真实行工程质量投诉制度,有效确保工程质量。

(九)进一步做好降废减损工作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2篇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P)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P)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P)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P)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

   

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P)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P)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P)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3篇

这次全县“质量兴县”动员大会是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深入开展好“质量兴县”活动,夯实全县质量基础,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刚才,县质监局__*同志作了质量工作报告,__镇和3家企业的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市质监局局长__*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下面,结合我县质量工作实际,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文秘站网-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质量兴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生存和竞争取胜的关键。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稳定提升,名牌产品、优质工程不断增加,全民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质量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存有薄弱环节,部分产品仍存在质量问题;个别企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服务行业用户满意度和工程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全民质量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各项事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质量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质量兴县”活动,是基于当前质量工作实际,着眼于全面提高我县质量水平所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民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总体档次和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与责任感,把“质量兴县”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质量兴县”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用质量塑造__新形象,用质量打造__新优势。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好“质量兴县”活动

我县“质量兴县”的总体目标是:5年内,主要行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所有大中型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到20__年全县工业生产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主要行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要求;全县大部分企业普遍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县经济核心竞争力。名牌产品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县国家免检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2个,产品整体竞争实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根据“质量兴县”的目标要求,到20__年要争创1个以上的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任务还很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激发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县政府决定,对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获山东省名牌产品或山东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要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发系列产品,扩大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产品的优势,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兼并联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聚集,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夯实质量工作基础。企业作为质量活动的主体,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对全面提高我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县广大企业不断强化质量管理,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县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质量体系认证企业5家,3C认证企业3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6家,有18家企业的30种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3个单位的3种农产品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虽然我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积极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引导企业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生产企业要努力学习和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法等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大力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积极申请质量体系认证或产品质量认证。建筑企业要坚持施工过程“三控制”,加强从施工计划制订、桩基施工到交付使用每个环节、工序的质量管理,做好分包队伍管理和竣工后保修、用户回访等工作。服务企业要深入开展创优质服务企业、评最佳服务明星等活动,强化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经营服务水平。二是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制订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健全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对计量器具、设备的管理,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方法,确保生产全过程的量化监控。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等方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每年选择一批企业技改项目作为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项目用地、项目推介、贷款贴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按照全县工业结构调整规划,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扶持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拳头 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质量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质量监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依法惩处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紧紧围绕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等重点产品,组织集中打假行动,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要列出名单,实行重点监管,指导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建设、房产管理部门要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工商、经贸、卫生、旅游、交通、文化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对各类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群众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建立质量监督抽查通报制度,对产品质量稳定、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对产品质量不合格、违法经营的企业给予通报批评,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认真做好质量投诉和质量仲裁检验工作,鼓励、支持用户和消费者依法进行质量投诉和仲裁检验,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群众性活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检验、计量测试、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公证检验、测试、采购验收检验、保险商品风险评估、质量认证咨询以及工程、设备监理工作,为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服务和保证。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兴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质量兴县”活动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科学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质量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兴县”工作的投入,保证“质量兴县”工作的宣传、办公等经费及时到位。对于重点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重大质量课题攻关等,财政部门要给予扶持,推动“质量兴县”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行质量工作责任制,制订和完善质量工作责任考评办法和考核细则,把质量工作责任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并进行层层分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加强质量工作责任的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有较大差距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因监管不力,致使制假售假问题严重或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确保“质量兴县”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质量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是“质量兴县”活动深入扎实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质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宣传《质量振兴纲要》、《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标准化法》、《计量法》以及其它有关质量法律、法规、规章,切实增强全民质量法制观念。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严格职工上岗前的质量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要把质量教育作为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内容。各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质量知识,让社会各界了解“质量兴县”的意义、目标和要求,大力宣传为“质量兴县”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典型质量案件予以曝光,努力营造“质量兴县”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4篇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过程,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文化直接影响经济政策实施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说明,我们的经济文化还存在许多误区。为了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当前的经济文化进行系统反思。所谓经济文化,既是指在经济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结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1],同时也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2]。因此,经济文化谈论的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对科技的关注也应该成为经济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文化问题时,自然离不开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的研究。

一、中国在科技与经济关系处理上的成就与问题

经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关[3]。在分析科技与经济关系时,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不同经济文化理念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上,即经济发展是以资本、劳动、资源、制度、技术哪类为主的问题。

(一)成就简述

从这些年中国的发展来看,在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变上。20世纪80年代,为了缩小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加速经济增长,我们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现在,我国数百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继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一任务后,1995年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21世纪后,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剧,2001年起,国家开始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适时提出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大力谋划创新型国家建设: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并公布了详细的配套政策;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些举措,极大地推进了有助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应该说,在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理念转变已经完成。

二是体现在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投入不断增加。在理念转变作用下,我们对经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认识日渐清晰,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我国已经进入科技起飞阶段(R&D强度达到1%)。2010年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全国R&D总经费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0%;R&D经费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与日本相差无几,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命题,从而使我国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处理带有了鲜明的经济文化时代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科技与经济协调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科技短缺情况依然严重。

一是研发强度有差距。2001年通过的“十五”规划要求,研发强度到2005年要达到1.5%以上,但实际上,这一目标到“十一五”中期的2008年才实现。目前,全国统计的R&D强度达到1.70%,但是高于这一比例的省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陕西、江苏、浙江6个省市。一些经济大省如广东、山东、辽宁等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说明我国还未真正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轨道。

二是自主技术少。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很高。不过在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很低,还不足10%[4];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科技管制不断强化的今天,尽管国家层面上形成了对自主科技的高度需求,但在微观层面,企业往往是从短期的投入产出比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还是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

三是自主创新理念上的差距依然存在。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科技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开发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三个内涵,后来又明确,外资企业可以视为中国制造的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跟踪模仿政策的一种延续。作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基于利润考虑,很难将工夫放在原始创新上,从而导致中国自主创新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是科技创新质量低。中国还没有走向价值增长之路,依然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为例,国人将之视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科技进步的标志性工程,但国外对我国高铁技术的质疑不断出现。尽管中国方面表示,高铁技术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同时也承认,为了引进这些现有技术,我们支付了大量的专利费。中国现在每年申请与授权专利构成中,发明专利比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提醒我们,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质量还很低。

五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战略意识欠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按照西方大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压力,实现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而且,为了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了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从而为我国技术进步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2010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说明,地方政府与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意义,对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关注中,缺乏对经济文化时代特性的感悟。

二、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不协调原因分析

人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由于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这样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摆脱诸如价值观、传统习俗、社会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影响[3]。从经济文化视角看,我国科技与经济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由以下原因造成:

#p#分页标题#e# (一)传统经济文化中存在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

国民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受不确定规避倾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权力距离大小、刚性和柔性倾向等文化因素影响[5]。在上述四个文化维度中,我国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因素要大大低于不利于自主科技创新的因素。对这个问题,以研究国民性著称的美籍华人许烺光在分析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工业化中失败时也曾做过分析。他指出:“相互依赖的文化模式是对中国工业化失败原因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6]298他认为,虽然相互依赖对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羁绊了人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状况不改变,作为整体的文化就只能保持相对的停滞,中国的社会就不能富强进步。“因为经济收益不是他们安全感的主要源泉,人们也不强调经济收益的作用”[6]306。既然这样,国民显然很难在内心里产生对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深刻关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于创新驱动型,科技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国内企业与学者虽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经济行为。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加快技术转移与升级步伐。但是,部分发达省市却担心这样做造成本地的“产业空心化”而积极性不高。其实,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主要来自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在技术创新形态上属于跟踪模仿型。在今天的社会和组织中,人们日益靠知识而不是技能来工作,知识胜于技能[7]123。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认识不是很清醒。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创造性模仿”来维持领先地位,这些观念在我国是稀缺的,并没有成为经济文化的主流。缺少这样的氛围,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必然被延后。

(二)经济发展理念重塑不到位

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学到的一系列共享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的问题,能够使群体成员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感知、思考和行动方式[8]。这一特点告诉我们,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失当。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大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理念重塑没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了发展新的经济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对如何定位自主发展等问题,我们重视得还不够。经济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时间中,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高科技含量与日俱增、信息经济逐渐扩展是目前经济文化的主要时代性特征。经济主体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以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9]。但是,理念上的偏差使得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特别是多年间形成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惯性思维,使得我们缺少一种通过观念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对公害问题、石油危机的压力,日本实现环保技术与节能技术突破的案例告诉我们,制定建立在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上的经济科技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性。不过,在科技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已经过去10年的今天,在短期的经济增长还是长期的技术进步这一问题上,拉闸限电现象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战后日本科技与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经验提醒我们,经济文化理念中确立对科学技术的真正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经济成功的包袱沉重

有人曾经将日本的发展定义为“适者”模式的典范,即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对策来追求成功。其实,“适者”模式需要的不仅仅是扭转逆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善用机会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容易受到“持续成功”的威胁,受到“小成即满”的威胁[7]123。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在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上存在的问题,人们对我国在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中面临压力的认识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20世纪80年代,日本领跑亚洲大陆经济,但是,在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基因遗传、软件和金融等方面,日本与美国相比差得很远[7]序言,2。不过,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日本对正在发生的历史性的世界大转换———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这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认识不到位,依然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中而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重视不足,由此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衰退。其实,无论是冷战期间日本的成功,还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以赶超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完结之后,如何迅速形成能够承上启下适应国内外巨变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常见的情况往往是,成功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容易陷入“成功的包袱”,越会滋生对支撑以往成功的制度、习惯、政策等模式的过分依赖,乃至心理麻木[10]。中国目前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情况非常相似。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需要追赶的对象已经不多,应该到了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候了。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总量的增加,更要关注这种总量增加是由什么因素支撑的。换言之,赶超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必须自己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必须摆脱从短期的“成本—收益”角度进行技术创新的惯性思维,要勇于挑战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经济文化中这种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与科技地位不相称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设计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过,由于经济文化理念方面的偏差,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文化层面入手,对如何协调科技与经济关系做出政策设计。

(一)推进经济文化的时代性

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经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是当代经济文化的主要特征。理念上的偏差使得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例如:对于中外经济摩擦,我们更多的是试图从共享性发展这一角度说服相关国家改变做法,而没有意识到正是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我们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被动状态。这种情况说明,要形成与经济文化的时代特性相适应的主流经济文化理念是多么的困难。面对日本经济低迷时期凸显的中日经济竞争,日本人提出,政治上的摩擦是个别问题,不是本质问题。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哪一方能够努力把用于政治摩擦的能量转化到提高教学质量、扩大设备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附加值上去[11]53。可以说,对国际经济文化的这种深刻体验,是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来的思想根源。对中国来讲,如何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时代性特点,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同样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文化氛围。对于发展自主高新技术的反对意见,我们应该采取中川秀直那样的态度:在难以学会计算机的那些人中,说“计算机没有必要”的人很多。但是,就算你们是这样认为的,也请不要妨碍孩子们的教育和学习。因为这样会犯旧日本军队同样的错误。旧日本军队陶醉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拒绝一切军事技术进步,用目测能力和精神力量与用雷达装备起来的美军作战,结果招致了惨败[11]77-78。必须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缺少这一共识,对经济文化的时代特性认识不清,将会像日本20世纪90年代那样,导致经济的止步不前。#p#分页标题#e#

(二)寻求发展的新坐标

在中国,对技术跟踪模仿路线的迷信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思维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国外出于对中国科技、经济成长的恐惧而开始控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时,这种情况仍然在持续。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战后日本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发展自主科技,提升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在经济赶超阶段已经结束(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候,日本马上提出要建立适应“先导型经济”的科技体制与政策,也就是要以“课题先进国”的自觉意识探讨21世纪的发展模式,将其作为开创新业绩的出发点[10]231。日本的经验说明,一旦经济追赶过程结束,民族国家就必须努力实现技术的自主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赶超时代已经结束。我们不能继续陶醉于经济总量上的繁荣,而要站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来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构建与“赶超国”向“先导国”转变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尤为重要。这样做,不是否定过去,而恰恰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开创更为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明确,如同人的一生不可能只适合穿一个尺寸的衣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单一型号模式,也不可能有通用型发展模式。适当的模式永远是动态的,随时准备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10]205-206。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战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经验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实现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社会财富总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各种附带问题的不断出现,关于发展的有效性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无论从经济、科技等哪个环节,发展的有效性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发展有效性的主要体现就是自主性与可持续性的增强。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更深层次说,要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关键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特别是要实现发展的自主性,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的扩散与普及。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智力、能力及人才真正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2]。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单纯靠制造业是不行的。单纯依靠量的扩张而不考虑在产业链上位置的提升,是一种无效的发展或者低效的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性原则的。文化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要通过科技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必须要考虑发挥经济文化的作用。面对国外的科技管制,我们要认识到,关键是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在经济还未走出困境之时,小泉内阁就提出日本未来50年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宏伟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如果没有文化底层对国家自主性的深刻关注,是不会出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反观中国,如何形成健全的经济文化,似乎还是一个问题。大多数人还满足于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自主技术水平的关注。如果说20世纪末期,是人类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化,那么,面对日益增加的环保压力,21世纪经济文化的时代性应该加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与节能技术这一点。充分认同时代观、时代的价值观,不拘泥于环保措施短期内对经营的局限性[10]35,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发展理念。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5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题主线,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围绕全县六项重点工作等要求部署组织专题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

二、学习重点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读本,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内在逻辑脉络和重大原创性贡献。通过深入学习,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在思想上有新感悟、在政治上有新升华,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在深入学习经典原著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提高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学习在党的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不断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推动全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深入学习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四)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增强必胜信心,坚持稳字当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深刻认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开放发展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市经济发展大会、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开放发展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和全县重点工作部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要原则,推动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关于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坚定信心决心,充分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县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全域阻击战和全民保卫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六)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扶贫论述摘编》,贯彻落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深刻认识我国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打赢脱贫攻坚战标志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郑重承诺,标志着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深刻理解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深刻认识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超常攻坚认识,坚决克服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七)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全面准确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发扬斗争精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深入学习贯彻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科学研判全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全面准确把握宗教、学校和网络等意识形态领域态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八)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整体崛起,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旺盛生机活力,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此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清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既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又要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更好应对变局、服务大局、开创新局;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九)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深入学习《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宗教事务条例》《宪法》《监察法》,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委、市委、县委实施办法等,深刻理解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

(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原原本本、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在党的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读党的五中全会文件,深刻理解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和全会决策部署上来。

(十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省委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学习省委全会和全省“两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全面准确学习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三大攻坚战、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民生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思想舆论和文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部署要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十二)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市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市委坚持以成德同城为重点,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贯彻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健全“一核五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努力为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三)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县委加快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县委关于加快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和六项重点工作等战略部署。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狠抓民生改善,以凯州新城为重点狠抓新型工业化,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狠抓新型城镇化,以乡村振兴为重点狠抓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禁毒平安为重点狠抓社会治理,以从严治党为重点狠抓全民素质提升。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推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要求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6篇

同志们:今天,由市质监局、市工商联联合发起的企业质量管理论坛在这里隆重举办了。这是我市质量工作的一件大事。本次论坛将举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经验交流、质量法律法规培训和质量管理知识讲座。论坛的举办必将对推动我市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起到积极作用。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质监局、市工商联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质量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千家万户,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之策。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是我们党关于经济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运行质量,还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未来经济竞争的焦点将是质量竞争,实现经济振兴的关键是提高质量水平。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这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体企业共同努力,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结果,也是与全市各条战线上的质量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市的质量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距。突出表现在:质量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投入不足,质量水平不稳定。从整体上提高质量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需要政府力量进行组织,需要社会相互配合,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艰苦的努力、更加扎实的作风,认真做好质量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一,抓质量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工作永恒的主题,就党委政府来说,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没有质量就不可能有先进生产力,没有质量就没有诚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第二,抓质量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到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上来,这些都离不开质量工作。第三,抓质量工作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生态强市、经济强市、旅游强市。要实现经济强市的目标,质量必须先行。没有质量,就必然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谈何效益和发展?第四,抓质量工作是打造诚信**的需要。信用体系不是空的,它有很多内容,首先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信用最基础的就是质量,假冒伪劣何来诚信?所以说,建设诚信**,就要把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产品来讲,就是要体现在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从企业来讲,要把质量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企业要做“质量振兴”的主力军,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全员、全过程都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念。时时刻刻倾听顾客的满意度,牢固树立“第一次就做好,次次都做好”的观念,用“零宽容”来实现“零缺陷”,真正用最经济的办法提供相关方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广大与会的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讲课,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抓好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从政府来讲,要明确质量工作责任。明确各级政府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认真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质监部门要切实加大源头质量监管力度,汲取阜阳奶粉事件的教训,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拳出击,坚决把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打下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同时要把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有效服务,共同为促进全市企业质量水平而努力。从社会来讲,要积极投身质量振兴事业。质量振兴,人人有责。提高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参与,要注意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希望以这次论坛为契机,掀起一个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工作、重视质量工作的热潮,也希望有关部门今后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深刻变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伟大时代,质量事业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应该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巨大发展。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质量振兴大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7篇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第8篇

尊敬的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政协委员,按照大会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就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专题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质量安全》。

一、正确认识我市质量安全工作现状,认真找出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政府重视质量、部门监督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建议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据抽查统计,我市企业的采标率、认证率都比较高,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在90%左右。先后启动了“能源计量工程”、“千家重点节能企业行动方案”,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量检定体系和量值溯源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6%以上,55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食品安全认证,各类检测机构78家。二是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持续增加。我市已拥有7个中国名牌,93个山东名牌,13个山东服务名牌,14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山东农产品名牌,获得1项全国质量管理奖和5项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曲阜、邹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我市已有11个县(市区)政府制定了名牌奖励制度,兑现名牌奖励资金1100余万元,今年,曲阜市被评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示范市,如意毛纺科技集团、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获得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三是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做好监督抽查、工业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标准技术的推广适用、质量安全环境等认证认可、市场秩序的整治等各项工作,严把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口,常年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打假活动,重拳出击整治了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领域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制假售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质量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质检中心较好的发挥了质检高地的作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该中心规划起点高,标准要求严,实际效应大,3个部级实验室和6个省级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人员构成、检测能力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中心二期工程----国家煤及煤化工实验室及*煤化工研究院筹建工作已经就绪,近日将开工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正处在一个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的经济战略转型关键期,全市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低,名牌产品相对较少;二是部分企业技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检验检测设备、技术手段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低自我满足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的手段,有些企业重产量、重速度,重利润、轻质量的观念模式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甚至一些中、小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抓管理创新、不按工艺要求,不讲产品质量,有的甚至以次充好,进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二、切实抓好新形势下的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方针。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特别是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发展赢得了主动权。面对复杂形势,应按照“牢记责任、明确目标、工作细化、认真落实”的工作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培育主导产业、扩充名牌产品群体上下功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推进全市经济战略转型为切入点,切实把优势产业培育、精品名牌带动作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一条主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著名企业靠品牌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市优势产业,逐一制定完善培育规划,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细化落实相应的工作方案,梯次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提质量、多申报、早创牌、快扩张的运作机制,不断放大产业、品牌带动效应。

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上下功夫。以《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为指导,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和监督体系;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参与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的优势企业群体,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三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健全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上下功夫。依托*质检中心和部级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建立装备设施精良、检测手段先进、技术水平领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公共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控制,健全质量监督抽查通报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加快推进企业主打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进程,使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带动辐射作用,解决企业生产加工小、散、差的问题,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动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生产加工生产新格局。

四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在深化质量安全领域执法监管上下功夫。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涉及质监、卫生、农业、工商、药监、商检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实行政执法力量,创新执法监管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始终保持对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吃上放心食品。建立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基地、企业、市场五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安全监管网络。

三、切实发挥职能作用,质监部门要在三个方面主动谋取作为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一些人唯利是图、不讲道德是事件的祸根,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给消费者带来的极大的伤害,甚至发生了连锁性的恐慌。我市正处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关键所在,根本所在。作为全市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市质监局坚持用更高的标准审视工作,用更新的境界谋划发展,围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跨越发展,着力查找解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发展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树立新的质监工作理念,体现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这个“三服务”,才能真正履行职责,并通过服务提升质监部门有效作为,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经济的水平。

一是在落实政府中心工作上主动作为。我们认为,当前质监工作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三服务”新理念,即“围绕政府的战略决策,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着眼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于企业的迫切需要;关注社会的民生问题,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出机关、办公室,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探索解决政府、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