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6:52:59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篇

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符合发展人的创造性目的的教育理念,是关心人的权利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教育理念将对21世纪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文章主要分析和探究的问题。党和政府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造社会的和谐;学校要实现教育民主、制度公正和管理科学并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塑造校园的公正;教师要做一个坚定的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材施教、关爱学生。

关键词:

学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造性;爱心

一、学为中心的发展意蕴

我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对传统教育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相对“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考虑如何“教学”,如何服务“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整个教育的重点和中心是偏离学生的,教师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是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客体之间不是平等关系。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既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建构,也依赖于这种平等条件的创造,学生权利的声明和维护,也依赖于主动建构环境的创造。在对传统教育存在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刘献君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顾灌输或传授知识,这样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教育质量。“教师的教授没有吸引和打动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不少学生在玩手机、睡觉、听音乐,显得心不在焉。”[1]刘献君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李培根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能够解决“钱学森之问”,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教育的大爱。“这样的教育要求教师‘无我’地、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正的爱。”[3]林光斌教授认为大学之大在于学,以学为中心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学教育要培育有自信有竞争力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培育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改变国内学生的管制型学习状态,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4]和“学为中心”相近的提法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截至2015年5月,知网上“以学生为本”为篇名的文章达6454篇,“以学生为主体”为篇名的文章达4406篇,“以学生为中心”为篇名的文章达4549篇。研究“以学生为本”的学者们的主要诉求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认为教育是引导、感染、解放,而不是控制、教训和支配。但是“以学生为本”存在许多自然的误解和现实中的过分解读,存在着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问题,“过分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盲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使得教师在教育中失去了主导作用”[5]。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者们的主要诉求是正确对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本身就饱含争议,甚至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等教育主体的教育责任,同时也未能从理论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和层次。“学为中心”的“学”是指学习、学术,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但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习、学术,也包括教师的学习、学术,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学术,管理者和服务者要以学为中心,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看,学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育中被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从师生关系上看,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负起主体的责任,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从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上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视角,学生参与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定和分类

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厘清后,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就是谁来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从概念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张耀灿教授这样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P4)从张耀灿教授的这个定义中我们发现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要“对其成员”进行影响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客体是“其成员”,受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者们同时清楚地界定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张耀灿教授、邱伟光教授和王建华教授在他们的专著中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我们党。张耀灿教授说,“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7](P6);王建华教授认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8](P5)其次,我们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过程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者们的论述差别不是很大,我们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为例证。徐志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9](P208)从徐志远教授的定义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相反,不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邱柏生、董雅华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活动。”[10](P131)这个定义同样认为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实现教育者的期望。再次,我们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祖嘉合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11]我们从学者们的定义中能够看出受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也不能意识到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失败或效果不好引起的后果,因此,受教育者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确定了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后必须对主体进行分类,这是确定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根据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原生性主体和派生性主体。国家、阶级和政党都是原生性主体,它们的主体地位具有原始性和原生性;学校、教师都是派生性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原生性主体授权而获得,具有获得性和派生性。原生性主体和派生性主体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性质也不同,原生性主体比派生性主体主动性和主导性强。第二,根据主体涵盖的范围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有国家、阶级、政党和学校、企业、军队等,个体主体有主席、部长、省长等个人主体,还有校长、厂长和教师、员工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国家和政党需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其他群体主体需要依法、民主、科学行政和管理。个体主体要思想高尚、业务精炼。第三,根据主体实际履行职能的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应然性主体和实然性主体。应然性主体是指所有的思想和行为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主体,如政党、学校、教师、各级领导、公务员等;实然性主体是履行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应然性主体,比如符合教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师是实然性主体,腐败的党员干部就不是实然性主体。

三、学为中心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学为中心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主要探究主体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将对21世纪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确立并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这里主要研究党和政府、学校、教职员工如何贯彻和实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党和政府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本源性的、奠基性和根本性的。党和政府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上。党要管党,坚决打击和治理腐败,贯彻民主、法治和科学的理念。腐败关系到党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然主体的党受到严重危害,部分党员干部中的贪腐分子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使教育失去光辉和净化心灵的品质。教育最终要依靠教师,腐败的社会风气导致教师失去了定力,学为中心就无从谈起。政府有广义的政府和狭义的政府,我们这里谈论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包含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我们要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立法科学、执法严明、司法公正,这样才能够正本清源,社会和谐,人人心中有法、有爱,在和谐友爱的社会,人们的创造性会被无限激发。具体到学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校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在管理上实现民主、公正和科学、高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高校,主要是教育青年学生,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创造性,这里既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启发,也包括教师创造性的保护。创造性的启发和保护依赖于学校管理的民主、公正和科学,这种民主、公正和科学主要体现在高层对于学校发展的高瞻远瞩,确定方向,审定规章制度,保证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中层制定规章制度并做好上传下达,基层执行规章制度,高层和中层不能干预基层对具体事务的处理,只能对基层处理具体事务中适用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进行判断和纠正,这样形成权力的正确分工,实现集权和分权的合理配置,保证学校的法治建设,塑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和正确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最根本的是心中有无私的大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学校、献给教育、献给学生的大爱,教师要启发学生、因材施教,树立价值楷模。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坚定的人,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把这种信仰和信念传承下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价值楷模;其次教师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提高理论素养,在学术上给学生指明提高学术修养的路径和方法,把学术精神传承给学生;第三,教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并把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如何教育好学生,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就能够被激发。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

[3]林光斌.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4]史华红,梁丽君.“以人为本”视域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建华.思想行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7]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问题

首先,高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质量的作用。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较大增长,研究生质量越来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对提高研究生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许多高校却对此重视不足。

第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许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由研究生院、院系、导师、及辅导员等多方共同参与。但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研究生院、院系、导师不可能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之高校专职辅导员数量较少,因此急需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问题

其一,研究生自觉性不明显。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更为理性。在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表现出强于本科生的自主性,但是自主性不等同于自觉性,自觉性比自觉性多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的环节。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切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关注“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助于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因此,研究生必须自觉地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其二,研究生的发展性不突出。

现阶段,很多研究生抱着找一份好工作读研,并不真心想做研究,导致与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相悖。研究生思想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远远达不到高层次人才的标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塑造及其对其他素质的导向,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问题

第一,研究生对介体的利用不足。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互动性,也就是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手段,不仅主体可以运用其作用于研究生群体,研究生也可以运用其作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第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自身的滞后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研究生介体凸显滞后。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存在不少问题。方法单一呆板,缺乏区别于本专科生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和开发滞后。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路径

(一)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1、研究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对研究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认识和确认基础上的。对研究生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尊重和倡导是着眼于对研究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不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肯定。一方面,研究生演有效开展自我教育。研究生必须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加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行自我建构,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致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研究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教育者必须致力于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要建立渠道,加强研究生与学校、导师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解决他们的交往困难。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要关心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条件的改善,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校内兼职岗位,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解决好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3、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研究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和强制压服都是不科学的。第一,双方的平等性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的平等。研究生和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的关系,教育者必须尊重研究生的人格尊严。第二,是话语权方面的平等。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强大的自主和独立意识,注重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获得知识方面与教育者处于同一个平台。

(二)科学运用教育介体

1、合理规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要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完善自己;二要致力国家建设。合理规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第二,要积极发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2、规范研究生思想政教育方法

首先,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其次,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工作。要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服务和团体辅导项目。再次,完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3、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建设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环境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因为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①其次,保障安定团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的政治状况。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也就是由谁当家做主。因而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②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最后,促进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开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促进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正面作用,就必须深度挖掘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积极因素。这就涉及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开发问题。(作者单位: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3篇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的紧要性

1.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教育客观规律衍生的必然产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研究生人数在150万人左右。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研究态度,生活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间接的影响着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水平。而对于在校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等方面较本科生有一定的增强。

与此同时,同期毕业的本科生也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锤炼,虽然没有系统的专业训练,研究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经验和生活视野上,步入社会的本科生将超过在校的研究生。

如何使在校研究生获得更大的附加值,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更大作用的人才,专业研究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是带动在校学生快速进步的两条腿。

所以现阶段就应该将研究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和统一,以及用创新的方式来积极主动地适应研究生群体的时代思想特征等课题,就是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李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科研创新是主要依靠研学为主的研究生院校的。同时,随着各个领域的“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国家在创新和科研上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到本世纪中叶,国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研学、科技、创新所起到的作用将逐步替换人口红利的贡献。国家提出中国工业4.0的概念,这种目标是需要强大科研为动力的。所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这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的长远发展。

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来培养新时代人才,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创新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管子?权修》提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这段话说明无论是树还是人的培养都必须是长远之计。而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最高层次和最后系统性学习机会的研究生教育,在构建人格、品德、素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高校是学生和老师的集合体,所以对整体素质的培养,对于建构和谐高校是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来引导大家的社会价值,并且在这期间还要不断地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来不断地影响他们的行为,维护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前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让思政教育在具体实施上变得更加灵活。

同时,信息量不断丰富,给各个指导员的判断依据和交流沟通内容更加的丰富,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和云处理概念的提出,为各个行业的更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数据可以将海量、复杂的信息与现阶段前沿的信息来进行对比,并且还可以存储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量,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来与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信息进行交互,并且还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激发新的创新性,为我们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方式方法,这样就顺应了世界的潮流,也开创了我们教育新的一种思维的方式与变革形式。

1.5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不拘一格

从古至今,人类各种技术思想的进步、工程原理的诞生及重大发明的出现都是来源于大自然这个生命源泉。例如鱼儿在水中自由的游来游去,人类就按照鱼类的形体模仿造船,用木桨来仿鳍。鸟儿展翅就可在空中自由飞翔。从古书《韩非子》记载,鲁班曾用竹木作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而这些模仿生物构造和功能的发明与尝试,都是人类从大自然发现总结尝试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仿生学的由来。论文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控制系统中反馈控制和大数据分析中方法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图1。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数据采集原则及数据内容

面对众多的学生群体,以及各种可用的数据源,如何有效筛选利用巨大的数据将成为数据采集的首要问题。以下提出若干基础性的采集数据的原则,以及基于这些原则的所需采集的数据类型。

2.1 采集数据的原则

2.1.1 数据采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中提出,“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我们也需要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应用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我们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平等、开放和互动。所以数据采集内容应为学生日常生活内容而不涉及的个人隐私。

体现研究生的主体性。高校德育教育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从研究生心中不断树立以其为中心的观念,并从他们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并需要高度关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适应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针对研究生个性发展要从教育内容上做到其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特别需要重视对研究生精神层面的提升。

第二,思想教育,需要用科学的、艺术的和具有灵活性的教育方法来教育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针对个体的差异,我们需要采取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来在让研究生感受到我们对于他们的关心关爱,从而到达在思想认识上的共鸣,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第四,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方法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将其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并且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让他们每一个人做到各尽其才。

第五,建立符合研究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充分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达到健康的个性发展。

关注研究生的需求和利益。人类的需要以及利益是生存发展的内驱力,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对研究生的合理利益进行维护,切实的关心研究生愿望和实际需求,为研究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2.1.2 数据采集坚持多样性原则

依托大数据收集技术使得收集学生大量的数据变为可能,但是数据库收集的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数据用处不大甚至可能对做某些决定产生误导,但这些数据的收集又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不要过分执着数据的准确性,因为不同学生性格、背景、思想的多元化使问题的处理方法、方式不止一种,寻求多角度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要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内容作为支撑。

2.1.3 数据采集坚持相关性原则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数据结果原因性的探求,即这种数据表现说的是什么,而不是背后的为什么是这样。只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促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关系可以分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弱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是一个变量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有很强的,正向影响。比如,一个学生在朋友圈谈论助学金评定,那就要注意助学金评定问题;负相关关系是一个变量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有很强的,反向影响。比如,一个学生最近考勤记录减少明显,那就要关注他的学习状况,适当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弱相关关系是一个变量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基本没有影响。比如性别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1.4 数据采集的内容是可数据化的

2.2 数据采集类型

根据以上数据内容收集原则为导向,以大数据收集处理技术为基础,数据的采集类型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校园卡为基础的结构性数据的挖掘:学生进出寝室的情况,进出实验室的情况。进出图书馆的情况,还有学校图书馆图书的目录检索数据的汇总收集和图书的借阅情况。同时跟踪学生卡的金额和学生卡的消费地点和消费时间段,学生上网流量月消费额和消费时间段。通过对相关消费记录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经济状况波动进行初步的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相关勤工俭学、应急补助发放的参考依据。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在校园卡制度上实现的,并且未涉及学生隐私。

其次,依托学校数据库系统上传诸如学生活动拍摄的视频、摄影摄像、录音拍照,还有针对特定问题调查发放的调查问卷,访谈手记等传统纸质信息录入,这些数据的整理则需要相关处理软件的支持。

然后以开放性的互联网通讯信息传播平台,例如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QQ状态和搜索引擎贴吧为基础的非数字化人文信息的挖掘,收集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表达的言论,以及为寻求解决方法的途径而提的问题。这些较深层次的文本数据挖掘需要相关企业的配合。

最后是以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评和咨询历史为基础的封闭式隐秘数据的收集,数据特点是具有很强专业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数据收集需要心理中心做好数据的收集、储存和保管工作。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核心――数据处理原则

面对经过筛选后的数据,乘以总人数后,总的数据量依然可能是个天文数字,可能超出学校主机的计算量,但可以将学校的数据和算法传至云端,运算结束后再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实证性量化和问题呈现。

目前人工智能算法众多,尚未形成体系,本文推荐两种智能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博弈论算法。

两者侧重点不同,分别基于以下两点事实:

①我们只是在众多信息中选取了若干个不涉及隐私而又能描述学生行为的信息,即有大部分的未知存在。

②任何单体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

基于第一个事实,推荐采用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又细分为深度学习型神经网络,置信网络型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合理的神经网络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培养。而采集的数据本量是巨大的,并且是实时的,可以针对特定的同学,进行神经网络的形成。当结果(对学生的评价)接近实际时,神经网络形成。可以用来对全体同学的数据进行处理。

基于第二个事实,推荐采用博弈论算法。

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升华――基于结果分数的评价

这些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根据数据分析来获取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实时性。依靠动态信息数据库,利用抓取与分析其思想行为,即可实时的呈现出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价值导向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同时利用图表、曲线以及各种构图展示出学生近期或现阶段正在关注的社会热点、 思想问题等等;

第二,摆脱基于经验或直觉来推断的不足,能够实现“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说明”,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具有科学性、实证性技术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4篇

关键词 :“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 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

④倪娜,张澎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9.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5篇

就方法论来讲,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任何方法都只能来自于该学科自身的运动规律。同样地,从宏观层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首先分析其本质特性,再运用方法论从而推断出其研究路径。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包括社会性、政治性、科学性、服务性,运用方法论相应推断出其研究路径即社会路径、政治路径、科学路径、伦理路径等,这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应然价值取向。前三种研径路径概念使用经常化,相关理念较为成熟,下文对这三种路径作简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属于社会的精神系统,它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系统及其要素起着保障作用。社会路径的理论基础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社会路径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特征从宏观的层面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社会,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相联系,传递精神意识,维护社会延续和人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结果,即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也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取得社会的认同。社会路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路径,因为其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以能够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社会,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的部署,不仅体现了社会路径的重要性,也表明了社会路径由最初的简单等同于“社会实践”,走向了制度化、经常化的发展态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以一定的阶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并总是为着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保证一定的阶级和政党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政治路径,就是着眼于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坚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强化意识形态的功能,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政治导向实现此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固有的特殊规律。科学路径的理论基础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此处的“科学”不是取其广义之意,因为从广义上讲,社会路径、政治路径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都可称为“科学”的路径,这就造成三种路径概念交叉重叠、边界模糊,亦无辨析之义。此处的“科学”是取其狭义之意,科学路径是指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自身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学科化的根基。科学路径关注的既包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包括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李屏南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最主要的是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理论的彻底性、层次性、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得从实际需要出发,如果目标过高、内容太空,将会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上述三种路径,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指导其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路径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长足发展的外在动力,科学路径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政治路径指导和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三者同等重要,不能片面强调或是忽视某一路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走向极端。如果重视社会路径而忽视政治路径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社会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丧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如果重视政治路径而轻视社会路径,又会导致泛政治化、夸大阶级性,不仅在理论认识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隔离、分置,在实践中也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力、说服力和实效力。同样地,科学路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巩固其学科地位的基础,但是也不能借口科学路径,而出现中性化、去政治化的倾向。

二、伦理路径存在的必然性分析

社会路径、政治路径、科学路径和伦理路径是同样重要的,之所以要单独讨论伦理路径,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伦理路径”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表现在研究路径的价值取向的一种“应然”,而“实然”状态是,“伦理路径”作为一种概念没有惯常使用,尽管这种研究路径已经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要提出“伦理路径”概念并对其进行学理辨析,还得解决一个逻辑基础问题,那就是伦理路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路径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从研究路径结构的内部原因来看:

第一,不论是政治路径还是科学路径,从其立足点来看,主要是从教育者,归根到底是从统治阶级的视角出发的,在思维方式上是单向的。这种单向的思维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单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制定目标一学校安排课程一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结论一通过考试进行评价;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视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单向行为。

第二,政治路径、社会路径、科学路径共同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事实,因此在研究路径提出前已经预设、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应然状态或者说是理想状态,而这种预设难免有窄化路径范围的嫌疑,看似完整的三种路径内容构成实则尚有空白区域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事实,其基本制度性教育能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性需求作出积极的、恰当的回应。这种回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部门职能的政府性解释和回应。但是“制度化”并不意味“不变化”,尽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在现阶段及今后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主义制度性教育的需求,但是还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高校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如今社会的焦点多集中于经济利益问题上,从而淡化了意识形态,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市场经济社会提供体制性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给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

第三,社会路径和政治路径单纯从政治角度和社会需要论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往往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或者说社会物质基础、社会功能和社会普遍价值导向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社会历史作用,而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深入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利主义倾向,工具理性凸显,而忽略价值理性。无可否认,社会路径、政治路径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化、常态化的研究路径,也是重要的研究路径,但是也得正视这种研究视角的理论曾经表现在功能论、价值论上的功利主义立场,并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而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个性发展、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追求短期效应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而忽视其对人长期性的教育、渗透、塑造的价值理性功效。从外部原因看,伦理路径的提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实践促进了人们新型道德观念、规范、品质的形成,人们的道德和行为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向自主转变,个体的独立、自主化取向凸显。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受教育者的“边缘主体”地位现象则与市场经济内蕴的伦理精神是相抵牾的,“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4,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所以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人对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标准的选择”,政治不再是社会的唯一标准。随着文化逐渐脱离政治的束缚,教育也摆脱了这一桎梏,于是个性、主体性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在教育中被重视起来,受教育者的权利与尊严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面对工作对象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随之调整其内容和方法。伦理路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径的存在,是从伦理视角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内蕴的诸如主体自由、利义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集体主义等伦理精神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径自身结构完整性、科学性的要求,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三、伦理路径的现实状况及学理特性

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们也尝试通过伦理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并且已有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的贡献。如:王小锡的《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1994),该书中作者尽管没有提出以伦理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但是把两者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其内容不仅有对思想政治伦理学学科性质及其理论源流的探讨,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目标、伦理内容、伦理过程、伦理手段以及道德评估进行了论述,在国内属于一种开创性的研究。之后这方面的相关著述甚为少见,直到2003年,吴潜涛的《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对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行了研究,作者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伦理学的热点问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工作管理、机制创新等问题,对国外伦理思想重点论述了当代日本伦理思想。

在论文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坚强,对全球化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大伦理困境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民主、终极等伦理关怀。尽管已有学者们对这方面研究作出了有益探索,但此类有影响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对其它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只是简单地将伦理学原理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传统伦理思想或是某一应用伦理学领域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抑或是将伦理学的“道德元素”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道德的内容,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加入“道德教育”,或是仅仅强调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伦理等。这些研究囿于对某一局部的研究难免存在着伦理学视野定-f~不够开阔,表现出片面性、局限性。这种研究路径在当今多元文化交织、多种思潮并存和各种利益冲突的形势下,日益显现出其理论的苍白和方法的失当等弊端。对伦理路径的概念、特性进行重新思考、辨析尤显必要。究竟何为“伦理路径”?本文认为,伦理路径就是要从伦理视角透过表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否合理的道德追问来揭示其内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关注隐含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诸多制度和技术层面背后丰富而又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利益需求,对教育活动给予道德评价,使教育获得理想的发展。这里需要先阐释所涉及的“伦理视角”的意义。本文认为,“伦理视角”的“本体论”意蕴,就是要把道德视为一种“实践精神”,亦即“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一般说来,道德作为规范的“工具性”,陶冶情操的“导向性”,可以说是世人皆知的,这正是道德的价值所在,但这并不能完全、真正地揭示道德的特殊价值,道德与经济、政治、科学、宗教和艺术等意识形态并立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在作用的领域、方式和程度等诸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从“本体论”或方法论而视之,应该还有一个形而上学的追问。对此,马克思曾经做过精辟论述。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道德属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而它是一种精神,但由于这种精神是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就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它精神,又具有实践性。所以,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这种实践精神,它是通过价值的方式把握世界,亦即把世界分成两部分——善的和恶的、正当的与不正当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从一定意义说,伦理学就是一门有关善的价值科学。以此为视野,就要求在关系的调节、行为的约束等方面,对“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哪些是负价值”的做出回答,亦即把“价值分析”作为重要的视角或方法。

所以,所谓“伦理视角”的“本体论”认识,就是视道德为一种实践精神,以“价值分析”(亦即求善)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视角的特殊意蕴。伦理路径的理论基础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服务性,而“服务性”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学界已有争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服务性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服务功能,不能作为本质属性,若如此,难免有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嫌疑。有学者则从伦理视角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管理的一种方式,服务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历史考察得出的结论,这不是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颠覆性变革,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理论的完善和补充,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把服务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并无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的嫌疑。那种担忧服务性消解政治性的观点实质上是担忧服务性弱化了政治性的“阶级性”维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要体现阶级辩护和保障的功能,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而不是体现在服务本阶级以外的层面。这里必须要肯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又被称为阶级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任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揭示,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特征,那么这种揭示必然走向误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政治统治逐渐稳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经不再囿于传统的阶级辩护和保障的功能。对一个已经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来说,它在社会运行和政治发展中需要更大程度地关照到本阶级以外的社会成员,注重公共利益保障以及公共职能服务。因此,把服务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政治性、阶级性是不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也要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因为只有将本阶级的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持一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获得社会认同。既然服务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立的,那么伦理路径的提出就不是无本之源了。

再来探讨伦理路径关注的内容。伦理路径主要的是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利益的参与主体在接触和碰撞中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的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的,利益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伦理关系也不例外,各个参与者本身就是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伦理关系就是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形成的可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善恶评价和调节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钱焕琦老师曾依据伦理关系表现形式的复杂性把学校教育中的伦理关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以人际形式出现的伦理关系、以制度形式出现的伦理关系和以精神形态出现的伦理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伦理关系从表现形式上也可以概括为上述三种关系,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这三种伦理关系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又是不尽相同并有所区别的。以人际形式出现的伦理关系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伦理关系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伦理关系都是关系众多、关系重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又有其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6篇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优化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 浅议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教学改革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阮晓芳.高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154.

[3]郭福春,张国民.从教育信息生态视角审视高职院校课程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2(7):88-91.

[4]彭伟,李刚.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4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政治;行为教育;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27-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介,过早的接触了社会的阴暗面,电视电影等科技产品,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其中的负面情节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不能给以正确的引导,任他们随外界的影响而自由发展,后果将是无法想像的。而且社会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成为了直接的竞争力,学校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时,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做起。

二、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责无旁贷,而且体育这门学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譬如说,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学生会感到累、疲倦甚至是痛苦,但是必须坚持,老师要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困难,教导其不怕吃苦,贵在坚持。

(一)行为教育。体育教学的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譬如体育课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方式,没有任何要求限制,有的学生可能会打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之类的,有些学生则会溜去图书馆、小卖部等等,达不到运动的效果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运动,所以,教师应该要有全面的安排,保证每个学生的运动量,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很重要。上体育课应该是着运动装,老师在进行着装检查的同时也要说明,不规范着装可能带来的后果,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后也要立即进行纠正,老师发号施令时,学生应该严肃认真的对待,然后按照要求去做,保证老师命令的实施,当然老师要先确认自己的要求的可行性,在开展活动时,要有规律,有秩序,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如果是竞赛类的活动,则要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杜绝为了比赛结果而投机取巧,损人利己。

(二)思想教育。对于体育教学,集体主义思想很重要,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强调集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集合,也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和配合,如果有一人出列,队伍就不会整齐,所以集体主义的思想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来教导学生,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在参加校运会时,整体的素质表现是一个很大的评分点,如果有一个人行为出格,就会影响整体形象,但是如果一个同学赢得了比赛,也会是班级的荣誉,在所有同学都为他高兴时,其本人也会体验到内心的愉快和喜悦,这是两种强烈的对比,在教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时,这些实例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自己代表不仅仅是个人,还有集体的形象,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把握集体荣誉感这一点,一次来培养学生热爱组织,热爱集体的思想,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交往性,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爱国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要求,也正是因为它的交往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古代体育文化,如华佗的保健操“五禽戏”,是世界的一大创举,还有中国的武术,气功,太极拳等,都是在我国的特殊历史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武术大家李小龙闻名中外,世界各国也纷纷邀请我国的武术运动员出访表演、传授技艺等,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遗产,还有由我国首创的足球、围棋、象棋等,由我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娱乐项目,为无数的人带去了快乐,我国的体育事业也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健儿从世界性的运动会上拿回奖牌,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民族感到自豪。在了解我国的体育知识时,这些实例的讲解也是一种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道德情操教育。运动能提高人的思维活跃性,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学生大都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随时注意身边活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这个时候的人都会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卸掉平时的伪装,譬如有的急躁,容易发脾气,有的沉稳、冷静,总能掌控好一切,有的则比较懦弱,容易放弃,所有的这些真实表现,都便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不同的类型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譬如长跑就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对于那些比较懦弱的学生,鼓励他们锻炼长跑,在第一次跑完后,就会发现坚持并没有那么难,以后继续努力,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样就会逐渐的克服心理障碍,变成一个坚强的人。集体比赛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艺术体操的教学是一种美的熏陶,在正确的引导下会使学生形成行为美、心灵美。通过对课程的复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结束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持之以恒,体育教师应该挖掘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其他学科的优越性,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汉中)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双主体;全员育人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30135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制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速度的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生队伍的壮大,不仅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增加了难度。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进行观念转变,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需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把研究生的各种合理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研究生需要的特点,进行潜能开发,价值提升,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因人而异,分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去实施,而要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在物质环境氛围营造、精神环境氛围营造以及制度环境氛围营造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研究生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挥,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环境营造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是树立双主体的理念。研究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如果仍像以前一样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转变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的结合,坚持双主体教育观念,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有效开展的前提和要求。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启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动力要素,因此,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观念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第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同时作为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研究生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研究生要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各种形式去帮助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研究生要积极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研究生要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三是树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工程从理论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光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如何,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育人和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育人的共同努力。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应该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环境,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环境。比如: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掀起有关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宣传热,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进行有关家庭美德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总之,只有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全方位发挥各参与主体作用,坚持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方仪.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3]张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4]杨光玮,蒋舜浩.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02.

[5]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