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11

产业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并且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伴随着人们对公平和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和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

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观。免费论文。有着重从发展的社会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经济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资源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也有从生态环境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可能单从某一方面的可持续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是各子系统的互动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是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林区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既包涵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了林区社会的发展和保持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包含着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依靠内涵的增长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综合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谋求林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目的。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不仅是林区社会和生态问题,而是形成的林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互动运行的综合复杂系统的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林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某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永远进行下去,而是要根据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地进行林业系统内外部的变革,使林业发展在不断提升的层次上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追求公平的概念。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时间的公平(时间维),也就是不同时间段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尤其是满足当代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不能损坏后代对其需求满足的能力;二是空间的公平(空间维),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资源与环境需求满足的公平;三是活动间的公平(活动维),是指林业系统内部以及林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公平。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社会、经济、生态、资源发展为核心,以时间、空间、活动所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为动态运行轨迹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在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系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改造。林业产业化是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林业产业化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以森林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高经济效益的发挥为前提,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的目标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林业产业化将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环节相互连接、相互拉动或推动,带动了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林业产业链的相互补充,分散了林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必然导致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壮大和改善。同时林业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产前和产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林区社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森林资源,没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会有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通过建立各环节的利益互惠机制,克服各经营主体的短期行为,促使各经营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具有连续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

第四,林业产业化实行的是区域化布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的特色,构筑林业产业链条,同时各区域间又有密切的协作与互补。免费论文。这样,可以实现各区域在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免费论文。

第五,林业产业化是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与高度开放化。它己跳出了部门经营的界限,将林业生产经营置入整个社会经营系统之中。同时,借助社会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组织形式,产业大部类之间及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部门间的协作不断加强,使相关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融合与渗透于林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以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前提的。林业产业化必须以林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和不断强化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效益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有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择而渔。即使是商品林或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也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布局,还是资源基地的建设,都必须从区域林业可持续的角度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区域间密切协作和互补,共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其他产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的参与,但这些部门或组织可能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或因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而使得这些部门或组织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过程。这就要求林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吸引相关部门的参与。同时,根据公平的原则,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组织模式,使各活动主体都能在长期经营中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林业产业化要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必须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走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高技术水平化、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引入,并发挥其对林业各产业活动的扩散、辐射和长入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鸣骥.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 2000,(10) .

[2] 夏自谦,滕秀玲.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3] 李庆,宋志辉,孙业堂,杜文峰,张鹏. 威海市封山育林及其发展措施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03,(03) .

[4] 李然,严立冬. 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02) .

[5] 窦芳. 三北地区封山育林成效、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00,(04) .

[6]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模式及“九·五”的政策重点选择[J]财贸经济, 1996,(02) .

[7] 顾凯平,刘音. 用系统论指导我国林业政策体系的建立[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

[8] 弓孟谦. 我国社会林业的若干经济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05,(04) .

[9] 陈晓倩. 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

[10] 杨学云,邵丹. 退耕还林工程区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林业资源管理, 2005,(03) .

第2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11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甘肃省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后续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1],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因此也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矿产资源及其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种,下同),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0种,为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和铸型粘土;居全国第二位有3种,为铬、铍、普通萤石;居全国第三位有4种,为锌、金、碲、红柱石;居全国第四位有3种,为铅、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居全国第五位有5种,为锑、钒、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肃省探明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重要地位,探获矿种多,主要矿产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储量分布集中;多组分综合矿床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综合利用程度较差;有些重要矿产如铁矿、磷、硫铁矿等贫矿多,难采、难冶的矿多,富矿少;探获资源储量的矿产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铜、硫等的资源储量不足,又存在结构性缺陷。

2.矿产资源产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来,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确立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肃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尤为突出,矿业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矿业在甘肃处于基础地位:一是矿业产值和矿业增加值在工业产值中和工业增加值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二是矿业产业的延伸和与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相关产业从总体上推动着甘肃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在甘肃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甘肃省第三产业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矿业所产生的产业链效应形成的,比如,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相关产业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偏离-份额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矿业产业相对增长率为0.8820,增长速度低于全国。2000~2005年甘肃省的矿业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890.2181亿元,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亿元来自全国平均增长。结构偏离分量为937.3407亿元,即结构性因素是甘肃省矿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91.892亿元,竞争效果指数为0.8791,说明矿业产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负面影响较大,矿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导致甘肃省矿业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甘肃省Nj>0,Pj>0,Dj>0的产业部门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说明仅有这两个部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矿业相应部门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部门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在全国矿业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说明这些部门内部的结构还比较合理,但在在全国矿业经济发展中竞争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偏离分量为-13.6791亿元,开发应用研究不够,经济效益普偏低,资源优势未能形成经济优势。

4.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分析

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强劲,矿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甘肃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矿产资源产业。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 本文用区位商指标分析甘肃省矿产资源产业进行分析。某区域某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部门在该区域的相对集中度比较高,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部门,区位商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肃省矿业产业增加值区位商。

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未形成基础部门,但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区位商却显著大于1,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肃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相对优势在迅速上升。甘肃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不丰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依赖外省供给。青海油田年原油产能222万吨、天然气17.8亿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过已经投入使用的涩北――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部分资源已经输往甘肃。目前新疆境内的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产量已超过 2000 万吨,区域内的原油产能远远超过其加工消费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万吨,随着乌鲁木齐――兰州 1000 万吨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 2000 万吨原油管道的生产运营,甘肃省加工所需油气资源即可得到满足。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明显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这是因为甘肃省黑色金属矿产以小型为主,且矿石质量欠佳,贫矿、难选矿、复杂矿多,富矿很少。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甘肃省铁矿石消费单位主要是酒钢公司所属企业,其外购矿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现已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甘肃省富铁矿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钢开采内蒙古自治区黑鹰山铁矿和外购大量富矿予以解决。中、远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投资开发新疆哈密地区富铁矿;二是向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购进富矿石,或投资开发哈萨克斯坦铁矿。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均显著大于1,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肃省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铅锌、镍、锑等,按现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证30年或更长时期的需求。未来冶金工业的发展将是金属合金的冶炼技术的创新,提高材质性能的收益将远大于提高产品数量的收益[4]。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属材料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5]。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应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延伸产品产业链,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使现有的粗放型的初级产品上升为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相对优势在急剧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相对优势在下降。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非金属矿产矿山数量占总量的76.84%,但人均产值低,多以原矿或初级产品投放市场。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产在环保、节能、电子通讯、高档建材等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应对价格低廉的原矿和初加工产品进行超细、超纯、改性、合成等工艺处理,这样将形成极高的附加经济价值 [6],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对策和建议

5.1 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开采、综合利用,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和充分利用。实施资源增值战略,延长产业链,使资源加工增值,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属矿产开发力度

甘肃省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大省,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矿山采掘技术装备落后,开采规模小,不但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竞争力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大多数以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售;综合利用和应用研究差。甘肃省在巩固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快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扩大非金属矿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肃非金属矿业的竞争力。

5.3 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甘肃省矿产资源既有总量不足,又有结构性短缺,而临近省区及国外资源对甘肃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甘肃省在用好省内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扩大矿产资源领域的省外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多种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并积极开拓省外、国外矿产品市场。

5.4 依靠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创新与甘肃矿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大矿业技术改进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创新,及时吸收、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5 促进矿产资源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矿产,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8]。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铮,李刚强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8):831-839.

[4]蒋毅.论甘肃矿产资源接替与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7):327-331.

[6]姚书振,胡立山.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1999,(7):344-350.

[7]张翔,牛洪斌,李海林.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甘肃冶金,2005,(1):1-4.

第3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林业产业发展成果

榆阳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国后,榆阳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榆阳区全面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108.6 hm2,使榆阳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43%。南部山区69600hm2面积的水土流失区得到有效控制;北部风沙区380000hm2荒沙全部达到了固定和半固定,局部地区出现了沙漠化逆转,“沙进人退”的历史正在变为“人进沙退”的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处于前所未有的局面。

2 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

榆阳区作为矿产资源大市,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盐及全国少有的优质煤。1999年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多数矿区在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经济利益驱动支配下,使矿区森林和林地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森林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受到了威胁,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无法正常生产、生活和生存。

3 生态产业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3.1 生态产业的内涵

生态产业,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甚至是一场革命。

3.2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榆阳区经济得到跳跃式的发展,而榆阳的农民年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却始终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研究和解决榆阳“三农”问题,成为榆阳区最大的社会课题。所谓生态产业的开发,就是通过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让牵头开发生态产业的企业和农民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在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和区域发展才能真正地将农民推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产业开发中的基础和主导作用,让农民和企业有效地将产供销流通和加工增值的营销活动结合起来,在这种产业开发的环节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榆阳区已建成全省畜牧业基地和饲养羊示范县区,极具特色的农副土畜产品为生态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玉米、马铃薯、羊子、生猪都处于低利润原料出售的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可以得到的实际利润相差甚远,为生态产业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大力发展林果、林牧、种植、养殖等林业生态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3.3 延长产业链是生态产业的必然趋势

生态产业除具有按生态经济原理和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基本特征外,其物质、能量、资源的多级利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链的延长和延伸,特别是食物链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进行产业研发,让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增值效益,也是当前生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目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食品、农业产业、工业加工诸多方面农、林、畜产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从原始农产品到深加工为最终上市消费产品,从种植者、饲养者到中间流通环节再到深、精加工的过程中,如果把利润比做100,那么目前榆阳区农、牧民仅赚取了10以内(一成)的利润,贸易流通者和深、精加工企业家赚取了11~100(九成)的经济利润,而在这九成利润中,流通商和加工商的利润有的是二八、三七开成,有的甚至是对半利润平分秋色。

在榆阳区的广大农村和市场上,流传这样的俗语,“养猪不如贩猪,贩猪不如杀猪”、“种粮不如卖粮,卖粮不如加工”,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榆阳区产业化流通、营销、加工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这个朴素而普遍的经济规律。

3.4 规模化经营,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理论以及实践运作,并在我国渐成气候,始于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起步为标志,以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贸一体化经营为显著特色,渐渐发展成规模化、集约化。在榆阳境内,经营运作农林业产业且资产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为数极少,使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展缓慢。但榆阳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农林牧资源的多元化、多样性、总量大,以及迅速发展的工业经济,为生态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近年来所确定的草、羊、猪、薯基本上都处于原料销售的低水平上,所谓的农业主导产业大部分属于农业经济学家总结的赚取利润指数10(一成)以内的微薄利润,所得到的经济收入相当有限。

农林牧业产业化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息息相关。如果结合榆阳区实际,对农林牧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依托,企业为龙头,与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农、林、畜、牧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大、中、小型企业与小农户密切合作的增产、增效、增收的创新型模式。

3.5 生态产业,是榆阳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榆林特色生态名市,是榆林市“十二五”规划确立的重要内容,榆阳作为这一规划施行的主阵地,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数十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榆阳区还针对不同的沙地状况采取了相对应的治理措施。目前,榆阳区380000多hm2荒沙和66666.67多hm2荒山荒地实现了以灌草为主的低标准治理,33333.33多hm2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基本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已成为了榆阳大地的主色调。榆阳区虽然几十年来在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体上的生态系统依然是很脆弱的。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态建设的同时,寻找一条可以让农民稳定收入、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对整个榆林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4 结论

建设绿色生态名市是榆林的战略抉择,也是榆阳的奋斗目标。只有生态产业化开发才能够达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目的。经济效益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如果我们能在促进生态产业规模化开发的同时,有效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建设向广度和深度,这也将会对建设榆林特色生态名市注入强大的活力与动力,增加更深刻的内涵。

从生态产业发展的内涵来看,生态产业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三农”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政府在产业开发上必须给予政策保护、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榆林市榆阳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榆林科技,2004(3)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95―01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被人们重视,基于环境保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如何将生态文明应用到林业经济发展中是一个重大挑战,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基于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顺应生态环境的自然生长模式,还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科技带入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规模,积极创建生态文明,从而不断强化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1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系

1.1可持续发展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含义的核心,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其中包含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资金及信息的及时搜集使用;对人均收入、人均效益及人均增长率的研究和分析等内容。

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包含生态稳定性发展、生态平衡性发展、生态自我调节与恢复力发展以及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等内容。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包含人口数量、文化水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体制建设、社会稳定等内容。

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让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策略。

1.2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间关系

森林资源的重要性。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中,森林承担了系统主体的重要角色。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它发挥着生态自我平衡调节能力,吸收温室气体制造氧气,缓解温室效应的发生;固土保水,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土地沙漠化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森林还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性,也就是可再生性。因此,林业生产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优劣性。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提高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可促进森林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林业生产管理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可再生性,从而满足人们在生产中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促进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与能源结构间关系。当今社会,能源消耗日益严重,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我们应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合理的制定林业生产规划,能够使原有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而能源的优化对现今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当下国内外研究者都在寻找和研究林业生产中可再生物质能源,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带动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文化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式,它与精神、物质、社会、政治文明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而生态文化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和提升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生态文化是抽象化物质,很难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但基于林业生产这一媒介上,借助于林业保护、生产和开发过程中的宣传,可以让我们实质化了解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环境保护观。

1.3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系

营林生产工作的良好持续性是带动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平时的林业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此实现稳定持续的生产,从而带动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林业生产工作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回报,而要以独到的眼光,长远的看待发展,从提高林业生产的角度,得到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长久稳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只有科学有效地制定林业生产管理体系,通过有效措施加强林业生产的动力,才能保证生产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同步性。而林业生态实现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后,又能循环带动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两者处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从根本意义上讲,两者均实现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思考

2.1退耕还林、合理采伐

基于林业生态和林业生产两个角度考虑,实行退耕还林、合理采伐都能有效保障林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负面问题。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有效的扩大了林业面积,大限度的满足了未来林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加大了森林面积,对自然灾害防护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在退耕还林措施进行的同时,还要制定合理采伐制度,严禁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等违法现象。在合理采伐过程中,最好以人工选优代替自然淘汰,从保留森林植物种族多样性考虑,人工选择有价值的树木进行保留。退耕还林和合理采伐制度可以同时进行,制度的实施不仅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还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效益。

2.2调整林业生产结构

林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措施的实施,不仅是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增加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林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结构思维调整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原有优势保留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培养优良品种、是提林业发展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为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压力,通过调整和升级结构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可持续性创造良好的提升空间。

2.3完善法律和评价机制

我国森林法和相关法律标准中,林业生产的法律建设体现了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整体而言,我国林业相关的法律政策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是完整性不足,没有专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具体实施到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另外对林业生态的保护程度不够,相关的条例没有体现其重视性。法律责任和履行程序中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很多责任履行替条例含糊其辞,缺少确定性和准确性。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和评价制度,在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予以制约和规范,正确衡量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两者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为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合法性提供有效保障,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长久性。

2.4科技带动,促进发展

21世纪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带动,任何产业在科技的带动下发展总能事半功倍,林业生产基于林业生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也应该引进科技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林业生产发展的科技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开展林业相关科技理论的研究工作,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极具经济价值的科技型产品,促使林业生产向更高端层次发展,让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两者共同走向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两者关系构建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考基于生态环境林业生产发展的问题时,必须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把握好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宏观和微观双方面进行调整,融入科技、法律等相关因素,推动二者共同良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延平.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3).

[2]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产业园区,具体指的就是技术、科学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相对集中的区域。产业园区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对其内部资源潜力予以深入挖掘,并且实现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和占用,使得产业园区自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得以提升,并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为此,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势。

1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内涵与特征

1.1生产可持续发展

生产的持续性主要是针对粗放式生产方式而言,现代产业园区一定要保证生产的集约性,不仅要将生产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应当重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为此,一定要对自然资源予以合理地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1]另外,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构建健全的清洁生产组织体系和生产管理制度,并制定出清洁生产的方案。基于此,应当重视其生产的前端、过程、末端治理以及清洁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1.2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对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持续产量原则,针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正常功能需要给予一定的维护,确保生物更加多样化,且生态系统能够更稳定。其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产业园区生态资源能够具备持续生产能力与功能,其中具体指的是土地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利用,绿色能源的有效开发。

1.3科技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对很多生产力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园区也一样,其对于生态环保及文明道德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产业园区应当积极地发展科技,保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产业园区企业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其中,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园区生产力的深入发展。另外,需要对科技成果予以全面开发和利用。

1.4社会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内部人口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内部消费方式的转变,全面推广绿色与适度消费,有效完善园区内部的医疗与社会保险,这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持续性所重视的是与园区居住者基本需求及高层次社会文化需求的契合程度。

2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所具备优势的分析

2.1科技优势

产业园区自身的科技能力极强,并且在资源集约型发展与环境无害型经济方面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第一,高新技术。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区域,在其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能源消耗不多,且环境污染程度不深,所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3]第二,环保技术。所谓的环保技术,指的就是社会技术的发展始终根据自然界的生态原理,基于生态技术和消费技术,通过增加其他技术以保证生产与生活肥料实现还原利用。这样能够使环境容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其经济价值,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第三,适用技术。能够同国家环境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技术就是适用技术,并且能够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予以相应的补充。

2.2观念优势

因为产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所以,在对其经济效益予以考虑的基础上,应当深入地探究怎样使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与此同时,通过生态特色的有效利用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及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而且需要在产业园区中积极地贯彻并落实生态生产的观念。[4]

2.3制度优势

在产业园区内部,特别是园区与园区内部企业环境保护及资源消耗方面都存在制度的限制,所以,如果能耗与资源消耗量大,或者是污染环境的项目是难以进入到产业园区当中的,这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极大矛盾。由此可见,进入产业园区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条件和资源消耗的状况。而这些限制会对产业园区内部企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其主动改进技术,并且合理地使用清洁工艺与绿色生产营销方式,将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强化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园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5]

3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

3.1形成循环层次

首先,在产品生产层次方面,应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整个过程当中对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将污染排放降到最低。其次,产业的内部层次物能够有效地交换并且实现互惠互利,保证废弃物的排放最小化。其中,对于农业来讲,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就是立体化种植;而在养殖行业中,可以实现立体养殖;在工业当中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最后,实现产业各个层次之间的废弃物互换,保证废弃物以资源化形式予以利用。其中,对农业来讲,稻田养鱼的方式比较典型。因为稻田能够为鱼提供适应期生长的环境,而鱼在稻田中则能够吃害虫或者是杂草。[6]另外,鱼粪还能够滋养稻田,有效地降低了使用化肥或者是农药的数量,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而对于工业来讲,企业废物能够被另一企业当作原材料进行使用,进而实现企业之间在能量与水等多种资源梯级利用的目的,进而保证物质的闭路循环,而能量也能够获得多级利用,最终完成物质能量流闭合式的循环目标。

3.2合理构建生态产业链

对于产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来讲,其主要的内容有生态种植业、林业、渔业及牧业和工业,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效地交换废物并予以循环利用,以要素耦合以及产业生态链等多种途径形成网状,相互依存且密切联系,进而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其中不同产业部门在“质”的方面互相依存且制约,而在“量”的方面则是根据特定比例而形成的有机体。[7]因为,可以将蔗田种植业、制糖加工行业以及酒精酿造、造纸行业系统予以综合性处理,并且形成框架,在盘活与优化,甚至是扩张过程中,构建生态产业链。

3.3生态技术的支撑体制

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并且构建生态化的产业园区,一定要积极地转变具体的设计思想,并且完美地融合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确保物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想法,应当合理分析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流及能源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生产消费过程中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减少,也能够合理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8]另外,还可以针对建立生态产业园区过程中的生态技术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现代高新技术予以合理地应用,并且深入研究关键性的技术,使得生态技术自身的经济性与可行性都能够得以提升。除此之外,一定要将上述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积极构建并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生态产业园区更加完善。

4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

基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生态产业园区针对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以物质循环、生物与产业的共生原理作为基础,进而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模拟,并且在其中实现纵向闭合产业与横向耦合产业循环链的建构,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物的零排放,以保证所中产业的综合性发展,形成产业集团。其中,生态农业园与工业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产业园区内部的多种产业,不会受到产业自身生产方式的限制,并且在原材料的供应及产品分类等多个方面,其权利与发展的机会都是同等的。[9]由此可见,这不仅仅是传统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生态产业园区,实现生产和自然系统的集合,探索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全面优化及发展的协调性。对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能够积极地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使其在区域经济,甚至是环境与社会效益方面得到统筹发展。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且废物得以再生利用。产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也同样可以增强园区内部各个产业的前后关联,对园区内部的环境信息系统即支持性的服务实现共享。而站在环境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在降低污染源及废物源的基础上,还能够对具有创新特点的清洁生产技术予以灵活运用,有效地缓解生产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10]正因为生态产业园区自身的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也同样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与关注,而且在实践中应用。而我国目前的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量很大,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生产的效益也不高,所以,全面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之下,以生态设计手段对产业园区予以规划,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之下,不断鼓励企业积极地运用新的工艺与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而这正是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重点。

5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内容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确保其向着资源节约型及环保友好型的方向发展。然而,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特点,所以,同样需要有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得资源使用率得以提升,并灵活运用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对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为其循环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循环经济与西北工矿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4(8):326-327.

[2]常前发.矿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金属矿山,2014(2):171-175.

[3]张玉山,李继清,张惠兰,等.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68-770.

[4]张婧文.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6):76-79.

[5]王俊岭,赵瑞芬.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率与质量二维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24-128.

[6]何建东.矿产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3(8):83-86,98.

[7]戴铁军,高新昕.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J].生态经济,2014,30(2):150-153.

[8]张梅芬.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路经探讨[J].煤炭技术,2013(10):221-223.

[9]岳兴懋.论宏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76-79.

第6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 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 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 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 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第7篇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 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 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第8篇

关键词:中药产业问题障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与追求,而且在保障人民的健康发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药的内涵以及作用在国内外都有了新的发展,研究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外对中药的多层次、多方向、多元化的需求。

二、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障碍

(一)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

法规、政策以及标准,不仅影响着中药产业的结构布局、资源配置,而且也影响着中药产业今后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涉及中药产业方面的法规、政策以及标准都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主要是针对中成药,而对于原药的部分严重缺乏;法律中知识产权方面不能对中药予以实质性的保护。政府在中药产品方面的政策以及法规制定需要大力完善的。

(二)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弱

研究发现,2012我国共有中药企业有1781家,全国中药企业100强的第一名销售收入仅有只有30亿元。近期,国家对中药生产企业加强认证,这迫使许多企业在改造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本身的规模较小,而绝大多数企业运转资金不流畅,使得企业自身难以承担风险。并且,在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挑战。

(三)新药不新,重复开发严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资料显示,中药申报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是中药申报中是以改变剂型为主,存在着严重的药品重复开发现象。并且,中药的选题立项方面也没有注重创新性、新颖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家和企业的投入效率,而且在其市场价值、科研价值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中药板蓝根,就其即型而言全国就有1091个批准文号。重复开发无助于中药产的转型升级,反而阻碍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药材质量不佳,市场秩序混乱

原药材是对中成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药的质量,同时也是维系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市场上的重要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主要原因就是药材市场秩序混乱。目前经营药材的主体大都是个体户,他们的经营思路和专业能力亟需提高。另外,药材的种植与采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药材质量的好坏,对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五)中药产业国家化发展受阻

由于中医本身与西医的医学理论有巨大的差别,并且中药在成分检测、疗效论证体系等方面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还没有确认中药的合法身份,对中药的使用上不够重视。并且在大多数国家,中药并没有进入医药体系,甚至在有些国家或地区禁止使用中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药在国际上的发展严重受阻,不利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强化行业监督

中药质量的好坏以及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大事,国家政策、法规以及标准的完善对于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积极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并且要对中药产业进行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针对目前中药行业监管不力的问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强化对中药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管理,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中药材的质量。

(二)增加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包括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药企业的技术改造、中药种植基地的建设以及药品中心派送建设等。国家可以加大对中药产业中介服务的扶持,例如建立国内外新药开发信息系统,包括中药信息库、人才信息库等。政府对中药产业的大力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中药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建立诚信的企业形象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建立诚信形象,这不仅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中药企业也不例外。首先,中药企业应该做到产品科学可信,其次应该确保经营服务可信。中药产品的诚信形象不仅包括传统精华,而且包括现代的科学技术。企业在产品方面,要使用质量有保障的药材,这对提高产品科学可信非常重要。企业在经营服务方面要注意经营行为、承诺兑现,在产品品质方面遵守行业规则,从整体上

提高企业形象。

(四)建立中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是中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企业自身要加大创新力度,而且政府要大力扶持。政府可以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扶持,首先政府可以加大中药创新的基金管理,完善中心新药的申报、筛选以及评价等制度;其次政府要支持采取配套投入方式,要彻底改变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等、靠、要的做法,这对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极其重要。

(五)充分利用资源,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

中药资源大部分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部分野生中药资源遭到破坏则难以得到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影响中药产业的可持m发展。企业要在加大中药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坚持最大产量原则,不仅要考虑眼前,还要有长远的打算,只有这样中药产业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权胜 心血管用药独尊――2006年上半年我国七大重点城市中成药亿元用药市场简析[N] 医药经济报,2006―12―27

[2]肖倩,朱昌蕙,尹新玲等q发挥资源、科研双重优势,提升四川中药产业竞争力[J] 中国药房,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