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8:35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1篇

[关键词] 语料库; 网络资源; 大学英语; 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吴晓昱(1976―),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民族教育研究。E-mail:。

一、引 言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英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教学活动也已成为实际的教学需要,成为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鉴于网络教学能够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适时互动,使大范围、经常流成为可能,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课程资源匮乏的困难。运用网络教学,尤其是学会利用语料库的资源,促使学生与教师共享丰富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充实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及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20世纪中叶,语料库语言学在欧美兴起,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迅速,逐步走向成熟。在当今语言教学中,语料库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却并不普及,学生并没有将语料库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去辅助自己的语言学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Freeze”这个词在伍乐其主编的《淘金式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全真考典》[1] 中的含义是“1.结冰,冰冻,凝固;2.感到极冷,冻僵;3.冻结。”在三民书局编的《最新简明英汉词典》[2] 中的解释是:“结冻,结冰,凝固;(食品)可冷冻;(天气)冷得快结冰,非常寒冷;冻死;……(因恐惧等)呆立不动,(身体)变僵硬,无法动弹。”在张芳杰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3] 中的解释是“1.(无人称用法)冷至结冰;酷寒;2.(指水)结冰;(指其他物质)冻结;3.冰冷;感觉很冷;4.使冷;使冻结;使结冰;覆以冰;5.(财政)封存:冻结(财产、存款等);稳定(价格、工资);6.(俗)(以竞争、冷淡态度等)逼走某人;7.(俗)紧握;紧执某物;8.不动(例如动物为避免引起注意而静立)”。在这三本较为权威的辞典中,我们可以学习到“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作为“不动”的词义都出现在学习者容易忽视的最后的词条中,而口语“Freeze”在美国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的含义是“站住”、“不许动”。有位留美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听懂这个口语而被美国人枪杀。[4]假如这位留学生知道这个词在真实情景中的这个用法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语料库就是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对语言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如果通过搜索语料库,就可以发现,从Freeze的914个使用情景中随机选取50个用法,作为“站住,不许动”的意思出现在8个语境之中。[5]

二、语料库资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驱动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信息进行有机的融合,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教学、指导教学,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1. 语料库资源应用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又须懂得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熟练地把相关的网络资源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制作之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语料库资源开展教学,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正如Sinclair曾指出,“语料库使用者一方面要驾驭一大批语料,另一方面还要从中作出分类和归纳,这是以往教育缺乏的一种智慧型能力培养”。[6] 教师需结合网络资源和教材的特点,融合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因此,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系统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信息化。

2. 语料库资源是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

传统的课本资源在外语学习方面非常有限,而且内容更新缓慢,有些篇章已然过时,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无法满足,致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低下。利用语料库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海量的学习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语境理解目的语,正确理解目标语。因此,运用语料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共享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充实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运用语料库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够促使学生学到真实地道的语言。语料库提供以真实语篇为基础的例句,既真实生动,又具有时代感、说服力强。对语料库中的相应语言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当代英美本族语人最常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从实际的网络语料中发现西方人实际上是怎样说英语的,驱动学生自己选择和组织真实的语言学习材料,把学习重点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自然地道的语言,并能随时发现并纠正自己以往学习中不规范的表达形式。

3. 语料库资源可以促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语料库资源能够驱动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搜索引擎和超链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网络良好的交互界面能帮助实现形式多样的交互,学生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的需求、职业的规划等进行探究式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是平等的,尤其是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输出时大大降低了焦虑感和紧张情绪,有助于学生提升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同时,网络平台还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驱动其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可持续需求。

三、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状况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语料库及自主学习的研究。语料库(Corpus)是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电子文库。[7]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Brown语料库,开始应用语料库从事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现在世界上超大规模的语料库有:英国Cobuild(Collins Birmingham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ata Base)语料库,语料规模达5亿词次。其中1亿词次的Bnc(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英语国家语料库;Cic(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rpus)语料库;Ice(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语料库,等等。这些超大型语料库都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以语词为中心构建语言意义系统、创建口语语法理论以及使用语料库开展语言教学创新实践等研究学习。 [8]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也开始进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建成多个语料库,如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关于语料库与外语学习的研究,Tim Johns 于 2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简称 DDL),是一种新的基于语料库数据学习外语的方法,对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外语教学进行了挑战。随着语料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DDL学习外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发现、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学习。[9]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实现了自主学习,而且掌握了地道的目的语语言。

就目前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来看,利用语料库等网络资源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力度远远不够。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硬件设施,但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及学生对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将自主学习等同于学生自学,忽视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导致多数学生放任自由,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眼中的自主学习只不过是脱离教师的讲授,是课堂内的自学。由于教学质量和教学监控得不到有效保障,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资源未能优化融合的结果。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能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驱动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就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很多学生“所谓的英语自主学习只不过是运用电脑记记单词、读读课文、做做练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现象。

四、语料库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进行融合的实践探索

目前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已逐步深入到英语教学,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学生通过手机也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各大语料库已成为共享资源,且语料库的部分检索软件能够直接在互联网上下载使用。这一切都为语料库资源与英语教学信息融合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条件。笔者用学生所学过的最基础的实例来阐述利用语料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语料库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情景化教学探索

传统的通过规定式的方法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背诵语法规则等语法知识而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以机械记忆语法规则和例句及背诵课文和单词为主,教学过程过于依赖教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比较少,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语料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实时性和实用性较强、知识更新迅速,这些优点能够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缺点。教师在课前检索语料库,查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在课堂上联接互联网上的语料库资源网,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等,免费进入查询并下载检索结果,作即时的演示,使学生了解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语料库的操作方法,了解某一语法现象的真实语境。例如:通过搜索英国国家语料库[10]了解Make efforts 在真实情景中的用法,由于所呈现的句子太多,只选取以下几个例句予以说明。Make efforts和Take effort两个短语都是努力的意思,通过语料库中真实例句的体现,学生可以很清楚地学习到Make efforts 的主语通常为人,而Take effort的主语通常为物。学生了解到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其今后情境化的语言学习。

make efforts 努力

(1) In time, perhaps, she would make efforts to conceal her resentment about his ability to make her feel guilty, and he would make efforts to conceal his anguish about the loss of her.

(2)You can't stop a lot of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being done but you can make efforts to reduce it by acting ‘green’.

take effort 努力

(1)very hard and good, good preparation does take effort.

(2)I mean I know we're only playing here, but it does take effort and, practised effort becomes easier it doesn't become hard work.(British National Corpus)

为加强英语情境化学习的效果,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无线网络在课外重现语料库相关内容,进一步熟练掌握语料库的相关操作,安排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之前,查找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在语料库中的最新用法,了解所学过的语法在实际语境和素材中的使用情况,学习地道真实的语言形式,为课堂语篇教学和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口语交际活动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语言在真实情景中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语料库资源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

我国英语学习者更为注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学习,然而在语言输出时都不尽地道,只有注意目标语的固定或习惯表达形式,才能输出地道的语言。学习者可以借助语料库所提供的海量资源,既可以验证已学的语法规则,也可以依据语料库提供的资料分析归纳目标语在各种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规则、词汇使用的频率等情况,通过在“做中学”,自己发现语言规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国外大型的语料库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最常用的词汇、最地道的固定搭配等,通过语料库,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分析、归纳某个词的意义及其搭配规律、使用频率等,为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大量素材。如英式英语Traveller与美式英语Traveler在单词拼写上都是正确的,但有一定差异。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的搜索,可以了解到Traveller出现了859次,而Traveler仅出现3次,可以看出Traveller[11] 的使用频率更高。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类似单词,如Judgement与Judgment,Practise与Practice等等,教学中边讲解边让学生自己探究,明确语料库能够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共鸣。驱动学生利用语料库所提供的大量学习素材,了解不同词汇的使用频率,在今后的语言输出中尽量使用频率更高的词汇,从而增强他们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语料库资源促进学生协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各种考试要求学生应掌握的语言规则,是不是当前大多数英美人正在使用的语言?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学的语法、词汇等学习材料往往来源于教师讲解、语法书或辞典,并没有给出充足的语境以供学生了解其实际用法,而语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辞典和语法书上的例句有时往往是过时、不准确的,这样的学习就无法全面地反映英语语言的真实情况。而教师自身也常常受到语法规则的束缚,要求学生枯燥记诵语法规则及所谓正确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我们在中学过的单词die表示死亡时,die 后既可接介词 of,也可接 from,教学中我们让同学们分组协作讨论这两种用法的区别。A组同学从多版本的语法书中探究对两个短语的区别:“若死因存在于人体之上或之内(主要指疾病、衰老等自身的原因),一般用介词 of。如:die of illness(heart trouble, cancer, a fever, etc)死于疾病 (心脏病,癌症,发烧等) ;若死因不是存在人体之内或之上,而是由环境造成的(主要指事故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一般用介词 from。如:die from an earthquake (a traffic accident, a lightning, a stroke, etc)死于地震(交通事故,雷击等) 。”包括北京四中的网校答疑区[12] 也是这样解释的:“die of 死于……(疾病, 感情,饥寒);die from 死于……(事故,外伤)。例:die of a heart attack/lung cancer/hunger/grief ;die from the habit of smoke/smoking/an accident/wounds/polluted air。”B组同学通过对英国国家语料库[13] 中例句的随机搜索,他们发现,两个短语在实例中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出现。如在这个实例中,A0J 1491 Each year, more than 15,000 women in Britain die from breast cancer and about 2,000 from cancer of the cervix.(每年,英国超过15,000名妇女死于乳腺癌,大约2,000名死于宫颈癌。)按照上述语法规则,乳腺癌是疾病,属于内因,应用die of ,此处却用了die from。

A、B组同学协作讨论,认为die of 和die from的用法并不局限于死于哪种方式、死因是外因还是内因,而是在实际运用中,两者混用的情况较多。若死因是环境(外因)影响到体内(内因),即出于内外共有的原因,则 of, from 均可搭配。如:die of [from] a drink (a wound, overwork, starvation, hunger and cold, etc) 死于饮酒(受伤,劳累过度,饥饿,饥寒等)。语料库[13]中的搜索结果为die of出现在241个语言场景中,die from 出现在101个语言场景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die of 比die from 更为常用。

通过在英国国家语料库中对这两个短语的搜索,发现语法书的这种通过是否死于外因还是内因来区别两个短语是不尽完全准确的,因为看到了两者互用的实例。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了解到所学过的语法现象存在一定误区,如果学生仍然按照不恰当的语言去学习,势必是事倍功半。学生需有强烈的意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语言发展的变化,我们对已经掌握的语言需要不断地探索其是否存在不完全的情况,对语言加以更新。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课后查找语法书及课本上学过的语法现象,通过语料库验证其正确用法及时效性,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发现哪些语法存在错误的情况。通过这种协作学习,学生了解到原来自己长期以来所信赖的教科书及语法书上也存在误区,急于发现其中的错误与语料库资源加以比对,既对以往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予以及时的纠正,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利用语料库改进学习的兴趣。

(四)语料库突破学生固有的英语学习思维定势

长期以来,学习者使用的教科书由于受到篇幅、语域等的限制,无法提供多种语域或语体的内容,我们所学习到的只是相较理想化的交流模式。就口语来说,某一个交际主题,它所涵盖的内容会有在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千变万化的交际体现,而教科书只能提供一、两种典型的交际活动,语言的涵盖范围过窄。笔者曾经学习语言的一个亲身经历,当向外教问候“How are you?” 时,根据经典英语教科书《新概念英语》[14] 对“How are you?”的解释:“这是朋友或相识的人之间见面时问对方身体情况的寒暄话,一般回答是: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 too.”,但当笔者问完“How are you?”,期待外教用这个句型来完成对话时,不料想外教的回答是“Not too bad.”,笔者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对话。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环境不是单一理想的,也不会完全按照教科书所列出的句型照搬进行的。通过搜索“密执根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The 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15] 查阅How are you? 的使用语境,How are you?用作问候语时美国人的回答是下面这些情况:

How are you? Okay.

How are you? Not too bad.

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 doing? Uh, I'm okay.

How are you? I'm doing, great.

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today? Good, how 'bout you?

How are you? Yes.

并没有我们教科书中给出的经典句型的回答模式,而中国很多人在听到别人问“How are you?”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就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就是由于受到英语教科书的影响太深,其实这句问候还可以有多种回答。

通过这个简单的问候语,要使得学生意识到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到的语言有可能并不是英美国家人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基于口语语料库,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教科书的这种局限,让学生了解到大量实际生活情景中语言是如何使用的。教学中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收集类似实例,查找教科书的用法,再搜索口语语料库,对比其在相同语言环境中语言的不同使用情境,然后制作成PPT,带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搜索语料库,接触到更贴近生活的各种语言表达形式,不仅拓展了学习者的视野,增加了其语言输入的内容,而且突破了固有的英语学习思维定势。

对语料库资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懂得语言的实际运用规则无须再死记硬背,而是可以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实例的研究自行分析得出结论,如此更加注重情景化学习,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也无须再一味地灌输语言规则和语言知识,而可以教会学习者通过搜索语料库,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观察语言现象,分析和归纳语言规律,作出假设,并在语言运用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假设。[16]

五、结 束 语

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笔者只是做了一点的教学实践尝试。通过调查学生的感受和观察他们的课内外行为表现,可以初步看出,学生对使用语料库教学的反应良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程度有所提高,主动提出语料库的相关问题。学生开始对语言信息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和分析,而不再机械地记忆既定的语法规则,还能够对某些语法形式进行归纳等。学生对语言的输出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正确词汇、语法或语义搭配,还能借助上下文语境的信息进行目标语的理解,使语言输出趋于更加地道、流畅等等。可见,语料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强调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无限扩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运用语料库提供的生动、符合实际生活情景的信息资料,弥补传统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语料库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还有待于一线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伍乐其.淘金式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全真考典[K].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84.

[2] 三民书局.最新简明英汉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87.

[3] 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K].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470.

[4] 王薇. 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5):33.

[5] [10] [11] [13] [14] 英国国家语料库[DB/OL].http:///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6] O’Keeffe, M. A. & F. Farr. Using Language Corpora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edagogic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J]. TESOL Quarterly,2003,37(3):389~418.

[7] 杨惠中.语料库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33.

[8] 何安平.语料库如何走进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探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8,(4):8~12.

[9] 甄凤超.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思想、方法和技术[J].外语界,2005,(4):19~40.

[12] 北京四中网校[DB/OL]. /staticpages/study/.2002.05.27.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2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社会语言学 语言社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60-01

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来进行交际和娱乐。网络技术在掀起了一场信息革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关系被语言学家称为“共变”。而网络的使用者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社区,因此,就出现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记录、加以了解和研究。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性质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1 网络语言的性质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语言学家对网络词语的研究尚在探索中,对网络词语的性质的看法也各有千秋。于根元认为:“网络词语是新词新语的组成部分或延仲,是新词新语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他还认为“网络里的一些词语属于社会方言,其中有一些或许又是一种社区词语”。郑远汉则认为网络语言不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不是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主要是网友们上网聊天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分别地看,其中有些可视为网民这个社会集团的“习惯语”。刘海燕在《网络语言》中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她认为:“网络语言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网络词语涉及网络技术、网络经济文化和网络交际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网络词语的性质不能采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加以概括,而应对网络词语中的不同类型作具体分析”。

2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 口语和书面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络语言独特的话语方式。其特点如下所述。

2.1 随意性和创新性

与传统语言变异背道而驰,网络流行语的词汇构成具有随意性和创新性如谐音类词语变异,汉字谐音:油墨―― 幽默,大虾―― 大侠,英译词email―― 伊妹儿等。缩写谐音:表―― 不要,酱紫―― 这样子等。以功能分类分,有称呼类语言变异,如:美眉――美女,菜鸟―― 新手。动作类变异,如:切――口气词表不服气,雷―― 表出乎意料。别称类变异,如:网络暴民―― 网络文盲等。此外还有时效类,也就是所谓的年度流行语,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给力,伤不起等。

2.2 展现方式和特色

网络流行语词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很难联想到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它的产生以强大的网络文化做后盾,在理解它的同时要考虑它特殊的使用环境,即语境的因素,才能认识到它独特的社会功能。与传统语言相比,它具备自己特有的展现方式和特色。

第一,网络流行语具备新异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异两方面,对传统词汇进行新意改造,有时极尽扭曲;对新词的丰富探索,善于采用夸张手法。

第二,网络流行语体现时代性。大部分流行语紧贴当时的社会现实,反应大众心理,使人们可以婉转的表达内心看法。

第三,网络流行语具有即兴和不断更新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网络空间抒发对社会认知时即兴创造的,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

3 网络语言产生及发展原因

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现实情况,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各种文化现象百家争鸣,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创造了宽松的氛围;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都给人们创造网络流行语这种新颖的语言变体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人们崇尚创新,追求个性的心理趋向使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文化语言。网络流行语也是文字,只是人们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实现了它的存在,不再借用于纸和笔的记录。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时人们在网上为了更快的传达某种信息,简单地按几个字母键,大概的意思就能表达出来,方便快捷,因此而受到大家的青睐,慢慢流传开来。

4 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对整个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已逐渐成为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网民们在网上交流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提高速度而出现错别字,并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的现象,同时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而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语法规则。

网络语言存在的这些问题,冲击和颠覆着现有的语言规范,在应用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后,难免会造成语言混乱。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另外,网络语言已经侵入报纸、书籍等媒体,甚至已经出现在一些教科书和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作业中了。因此,我们应了解网络语言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的深刻影响。

5 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并使用网络语言,更多的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及特点还会不断出现。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发生变异的,它不是静止的。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概接受或者一概否定。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对语言整体和社会文化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3篇

论文摘要: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概述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1]。ICT教学是将资讯科技融入于课程、教材与教学中,使之成为师生有效的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 

基于ICT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以及ICT与计算机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将ICT应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趋势也是必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ICT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ICT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的搜索、处理、重构、呈现为线索,发展了一种基于WebQuest(网络探究)的任务型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互动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搜集信息,运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在自己不断试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知识并掌握知识,通过互动多媒体展示、分享知识和经验。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搜集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若干个话题,分别对每个话题给定质询任务,即围绕计算机某一技术领域回答若干个“What”、“How”开头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Wikipedia、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而对于同一个主题,学生常常可以得到无数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达,此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对于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并能够在无序信息和语言表达中找到其逻辑关系,对信息和语言材料进行取舍。该环节着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高效搜集和掌握英语计算机专业信息的能力。 

2.利用网上翻译器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重构 

网上词典(如维基网上词典、雅虎网上字典、海词网上词典等)中的科技词汇容量大、更新快,例句更符合时代特点和专业需求。此外,网上词典操作简便、省时、灵活,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更符合高职专业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 

利用网上辞典,让学生对英语篇章进行翻译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英文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在多个文本的比对和参照下进行整合,形成学生自己的表达,进而加深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对科技英语句型、篇章的掌握。在此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更多的语言指导、专业指导和学生间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助合作,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协作工具交流学习成果,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 

BBS、Blog和Wiki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协作工具。BBS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意见的场所,能提供信件讨论、软件下载、在线游戏、在线聊天等多种服务。Blog指的是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日志”,可以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带有多种管理功能的个人主页。而Wiki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面向所有对某一知识感兴趣的公众,译为“维基”的一种面向社会群体的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可以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和。学生通过网络质询和网上辞典的翻译、理解和整合,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网络协作工具出来,供大家分享、探讨。教师可以通过Wiki这种简单内容管理工具,创建网页形式的内容编辑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成果,并在上面对其作出评价。 

Wiki等网络协作、管理工具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和形成有效反馈的平台,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4.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互动多媒体搭设师生展示平台 

知识视觉化、操作视觉化可以为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记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更加容易和方便,被认为是未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流技术媒体。 

实践证明,互动多媒体与外语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电子白板的操作呈现知识,达成师、生、媒体间的互动;通过学生小组成员成果汇报的方式来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以培养他们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互动多媒体搭设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展示平台,构建了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 

基于ICT 的WebQuest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打破了陈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条块分割和固定文本的局限,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提升,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而乐于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来。 

同时,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前沿专业资讯,提升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知识间的良性互动,并使学生最终获得了探究的体验和乐趣。 

此外,ICT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改进自身对未来工作、职业、社会的理解,同时对ICT技术本身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CT是连接学生和真实职场、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中英语;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51-02

1 引言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优势、多种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的交互为教育教学展现出无穷的魅力。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关键,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殊使命,应该顺应网络技术新发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快推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发展,推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全力提升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整合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以此优化教学模式、衔接课内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想象能力,扩散思维,实现创新思维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2 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是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融合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以及发散思维与拓展想象的过程,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快速、有效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具体优势如下。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问题,其培养的关键在于想象力的拓展,是在不断的知识累积基础上高度抽象,再迁移,进行新的组合分析。这需要为学生创建逼真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软件或平台,为学生创设英语阅读情境。尤其是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象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鲜明的学习环境,还有效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实了英语阅读知识。正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将学生更快速地带入阅读情境,感受事物表象之外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发散思维,提升综合想象力,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写作交流提供了可能 从建构主义思想分析来看,学生是信息传播、创新发展的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由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上,而是逐渐转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为学生与师生、学生之间交互活动提供了可能,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在线学习、交流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等,都能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信息、分享经验、互动交流提供动态的学习、交流情境,学生只需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就能够实现学习交互活动。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有效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知识 海量的信息,自由的交流,网络让人们体验畅所欲言的愉悦,感受天涯若比邻的便捷,这正是网络时代开放性的魅力所在。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也逐渐认识到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加大力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构建,有效衔接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育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充实,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涉猎课外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而选择自己更为感兴趣的阅读内容,通过更宽泛、直观的阅读观感,在直接思维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3 创新思维培养的优化路径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推动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若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将学生作为英语阅读教育学习的主体,以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索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是关键,需要合力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此,网络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英语阅读教学相融合,充实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对阅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如在有关空气污染的阅读教学中,可播放一段音频文件,让学生形成一个感官的认识,并根据此问题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从而深度挖掘隐藏在阅读材料表征特征之外的深层次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增加教学实践,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感和敏锐度,从而为英语语言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实践教学是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以开放式形式出现,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积累,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阅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拓展思路、发散思维,有效增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不断积累,促进创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必备要素,既是网络技术应用下新时代的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网络环境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以此推进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春鲜.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生英语,2014(2):66.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5篇

在信息社会中,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标准。按照这个要求,教学方法要打破过去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在教学方面向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方向发展,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一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探究式学习的方向发展。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当今社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

新的教学模式将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了整合,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进而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各高等学校应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上查阅与英语相关的文化信息。例如,一道四级模拟听力题涉及相关的文化信息:Man:Our car broke down,Woman:This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Now we will be late.Ouestion:What does the woman mean?如果对英国文化不是很了解,就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大学英语教学出现勃勃生机,取得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仅仅通过老师的传授来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动的建构者。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供会话、情景、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和数字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和数字化,人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大学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采取个人独立研究和小组协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4SectionA“TonyTrivisonno'sAmericanDream”时,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学习“美国梦”(American dream)。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美国电影来丰富和拓展对所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该教学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个性化,将语言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组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教育信息化与英语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6篇

[关键词] 理论指导 网络环境 远程开放教育 英语听力 教学模式

听力课是英语学习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听力理解又是外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它一直是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弱项。这和教师缺乏理论指导,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有关。不过,近年来,已有不少教师在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廖倩,2008)、文化背景知识(薛丽萍、张永美,2009)、图式理论(孙晓,2008)等来提高学生听力。还有,不少教师在探索网络环境下提高听力的方法(王翠,2008)。这些方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本人认为,通过网络和面授教学相结合,既利用图式理论,又结合文化导入以及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来探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听力的有效途径也一定很有意义,但这方面文章凤毛麟角,于是决定对此进行探索。

一、理论依据

1.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听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信息丰富到听者知识库中的过程(见腾延江,2004)。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头脑中的已知概念,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人脑中的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经验的累积和视野的不断开阔,它们也会得到扩展和修正,并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对新信息进行联想、预测和理解。

根据图式理论,在听力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图式具体可以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听者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指与听的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听者对世界的认知,对语篇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听者预测、选择信息,消除歧义,提高其对语篇的理解程度。形式图式是关于语篇的文化和结构方面的知识。

2.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中国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那无疑是在英语听力理解中设置了重重障碍,致使听力理解过程难以顺利完成。事实表明,学生越是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活,就越容易理解所听的内容。

3.交际能力

听力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专门系统的听力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听力基础。什么是“交际能力”呢?“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束定芳,庄智象,2008:87)。”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呢?束定芳、庄智象(2008:91)指出,“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始终贯彻这样几条重要原则:(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文化导入、提高交际能力都要求外语教学要传授语言知识;开展有意义的、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开展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人决定根据以上理论探索网络、面授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途径。

二、研究过程

1.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目标

试验于2009年3月至7月在电大2008秋开放教育英语专科班进行。该班有42人。试验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听力教程II》。研究内容是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相结合,利用图式理论,结合文化导入以及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探索如何构建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目标是构建网络环境下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内容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内容与形式,以期总结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

2.途径和步骤

通过教师导学、学生自学、集中面授、小组讨论、平时作业五个途径,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各教学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导学

引导入门。在第一次面授课介绍学习要求,特别强调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听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尽可能细化的学期自学计划;公布教师电子邮箱,保证同学们顺利使用电大平台课程网页和专业讨论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自己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努力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利用面授课、课程网页、QQ等介绍有关学习策略,培养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习惯。

导学先行。将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方案、面授和自学安排、形成性考核作业(包括网上讨论、网上学习、笔头作业)的具体评定标准等提前挂在课程网页上,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格,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单元导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听前进行知识和能力准备。结合图式理论、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概念,辅导这样展开:

①传授语言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我们按教学进度在课程网页上挂出各单元的电子教案、语言难点辅导、语言难点练习等。电子教案内容包括:单元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介绍;发音练习;听力材料中重要单词、词组的语义、用法;重要语法解释及练习。这些辅导意在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整体把握阶段学习任务的能力。

②介绍语篇知识,丰富学生的形式图式。听力中涉及的材料主要可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我们通过网页提供实例介绍这些体裁的结构特点,如议论文一般先提出论点,然后用因果、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记叙文多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只有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各种体裁的结构和特点,才能培养他们运用语篇结构信息去捕捉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能力,以利于其对篇章整体的掌握。

(2)学生自学

学生上网预习,学习电子教案、语言难点辅导,做在线语言难点测试和网上听力练习等,初步接触和机械练习词语等的运用,为后面有具体语境时的灵活运用做好铺垫。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该单元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补充的词语、辨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剖释造成差异的深层原因、根据材料所提问题选择相应的内容组织成讲话文本,有疑问时可以上课程讨论区或发电子邮件向老师发问。

(3)集中面授

面授分为三步:听前即输入过程、听中即内化过程、听后即输出过程。

听前:一是“热身”。师生交流新闻大事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热身”,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兴趣,学生激发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还丰富了世界知识。接着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所遇到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问题进行答疑。二是发挥图式的预测功能。学生浏览针对听力材料的有关练习题后,如要听对话,就推断说话的时间、空间、人物的社会角色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要听短文,就预测、推断将要听到的材料的体裁、内容、主题和语境。三是顺藤摸瓜,对课前所阅读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展开集体或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比较各人的观点和看法、取长补短,最终得出对于文化意义的各自理解,并提高跨文化意识。学生通过此前的自主学习、课堂的讨论,建立或丰富了与所学单元有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样能帮助学生确立听力目标、提高学习动机,有效降低听力中出现的不良焦虑状态。

听中:学生自然、轻松地进入听材料的状态,发挥图式的信息处理功能来处理相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整体信息,听语句、语篇,而非单词,并在头脑中对语言信息不断地加工处理,感悟语境。学生通过做笔记、根据听力信息对相关内容排序、多项选择、填充所缺失的信息、回答问题等,达到理解信息和训练技能的目的。

听后:发挥图式的巩固拓展功能。除了要求学生仿读、复述、要点总结或听写外,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欣赏与尊重不同的文化;学生还按教师给出的语境,使用刚学的真实语料,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把所学语言结构、词语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以提高在目标语文化中运用正确的言行举止的能力。听后对所听内容分析、综合、巩固、扩展,用已有知识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能帮助学生把新信息转变为头脑中世界知识的一部分,以全方位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4)小组讨论

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就组织网上小组讨论,一学期组织3次。教师根据各单元对话的专题提供若干语境,学生约7人1组,运用所学的的短语和句型,扮演不同语境中的人,进行模拟现实的角色扮演;或者,教师用一连串有关文化差异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辨析。学生通过网上小组讨论,不断升华其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产生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这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5)平时作业

平时除了布置听的作业,还布置“了解文化背景,提高文化意识”的作业,如让各小组制作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的幻灯片,要求各小组明确各人的分工,群策群力,做到最好,然后全班公示,评出最好的制作。

三、效果与分析

2009年7月在即将结束《英语听力教程II》的教学之前,我们对参加试验的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38份,回收率88%。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两块:学习方法调查、期末自我评价。

1.学习方法调查

一共有7道题目,每题给出一些选项供学生选择,有些问题还要求陈述作某选择的原因。调查结果,约81%的学生有上网预习,其中89%有预习“电子教案”、“文化背景知识”(这题是多选的);50%的学生参加了全部的课,另外50%参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课,没有人参加二分之一以下的课;分别有96%和97%的学生认为,上课先“热身”,如学习和讨论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听力、听懂有关内容帮助大或有一定的帮助。对后者,学生陈述了很多好处,如熟悉内容,知道有关表达,听不懂的地方可以估计、判断;在老师讲解、师生讨论中顺利进入“听”的状态;了解文化背景能提高说的能力,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听力;了解课外知识,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帮助小的学生陈述因工作忙没有预习。100%的学生认为,网上小组讨论内容对提高听力帮助大或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主要认为,学语言不但要学语言知识,而且要学文化背景,才能全面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选择今后提高听力的3种途径,最多人认同的前5名途径是:听、仿读课本材料;听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课前上网预习;师生用英语讨论;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2.期末自我评价

一共有3个问题,要求学生作陈述性回答。“到目前为止,听力学习中对你帮助最大的是_”,排在前3位的答案是:课前预习(62%);听教材资料(56%);参加面授(50%)。“听力理解能力与期中相比是否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92%的学生回答提高了,主要原因的前3位是多听、提高了词汇量、学习网上文化背景知识。认为没有提高的同学一致认为,自己基础太差。“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有75%的学生回答达到了,比较2007春班(52%)有了不少的进步。

四、结论

经过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分析了调查问卷的反馈意见,结合平时的观察,本人认为,网络环境下结合图式理论、文化导入以及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进行听力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听力,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该模式有如下特点:

1.网上教学、面授和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系统,进而形成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该教学模式体现了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基本程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生按照自己规定的程序自学;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再加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启发(继贤,范捷平,2005:89)。”我们重视对自主学习策略的培训和运用,使学生在将来的听力练习中也能得益。

2.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的导入,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养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范畴。网络环境下的文化教学比传统的局限于课堂、课本的文化教学更方便快捷,更有针对性。

3.“听力是读出来、说出来的,最后才是听出来的(杨智敏、陈红锐,2005:1)。”只有将听和说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整个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

4.师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角色。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的编制者、提供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探究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5.结合图式理论、文化教学和交际能力概念的听力教学紧扣听力教材,更利于单元既定目标的实现,长短期目标兼顾。

参考文献:

[1]廖倩.多媒体技术与英语听力教学[J].科技信息,2008,(33).

[2]薛丽萍,张永美.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9,(5).

[3]孙晓.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J].电大英语快讯,2008,(1).

[4]王翠.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听力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08,(46).

[5]腾延江.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与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4):28.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7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走进了课堂,给学生带来了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海量的、绚丽多姿的学习资源,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为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创造了可靠的条件。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室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协作,自主实现知识的获得与迁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基于Internet的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的研究中,我们摸索、运用以下模式,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1.模式程序

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是人类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它必将遵循学习的一贯步骤,如图所示。

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学习步骤

根据上面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学习步骤,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确定教学程序结构图示为:创境激趣,确定目标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相互促进实践运用,内化知识。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1 创境激趣,确定目标。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给语文课堂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又由于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学生很自然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自读,并自觉地给自己提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就会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策略,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学习步骤的一和二。

因此,在网络教室里上课,我首先让学生透过计算机网络感受问题情境,在被网上情境生动、真实的外在形象吸引的同时,进入情境,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感受到的情境主要有两种:①教师基于Internet资源制成的网页中的情境。②教师课前在Internet上选定的网站中的情境。

1.2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主探究,这靠传统教学的“灌输”和“再现”是不可能实现的。网络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如能自主充分使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网络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必要的内容,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使他们的语文知识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迈进。网络上世界各国的新闻,层出不穷的新思想,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大饱眼福。学生可以很便利地学习到“山寨”、“蜗居”、“被就业”等网络新词,可以轻松地查阅到苏轼、鲁迅、奥巴马等人的背景资料。所有老师的笔记讲义学生早已在网上取得,上课是应用书本上讲义上知识来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在古诗《琵琶行》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利用网上图文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认识诗人,理解诗的字、词、句,体会诗的意境。就连朗读,计算机也能给予多种帮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读、跟读、配乐读或按节奏提示读。学生在多维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各种感官,自己学会古诗,学得那么自如那么投入,这是常规的教学无法相比的。

又如在以低碳生活为话题的写作课上,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搜寻大量的写作素材,得到许多与主题有关的不同观点,以及多篇作文的范文。学生独立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收集、整理的探究过程,既是对网络上图文资料的阅读理解、概括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收集信息,借鉴信息并加以思考。很多学生敢于批判的去认识问题,发掘创新点,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下笔成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低碳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写作也进行了实践。

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平台为学生的研究、表达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教师工作的作用只体现在课前的资源设计、采集和课堂的组织引导上。这样,问题不断提出,又不断被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建构,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1.3 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个别化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相对比较独立。但同时这种学习模式又需要协商学习的支持。集多方的智慧,可以拓展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因此学习者要善于使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交流互补。

网络教室里,学生在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初步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围绕探索的问题,利用网络设备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计算机对话,就学习任务进行讨论,汇报自己的探索收获,交换不同的见解,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适时地就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我为学生设计了“语文网上聊天室”,学生既可以大胆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随意在网上了解其他同学的发现、见解,还可以选择“聊天”对象,就对方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环境为学生多边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借鉴欣赏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博客是一种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它是一种互动的语言,作为一个娱乐方式,博客比电视、电子游戏健康得多。因为博客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交流,你必须听别人讲,同时表达自己。这不仅仅带来教育形式的变化,而且带来内容的开放,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阅读和写作开放式、自主式的教学平台。更重要的是,博客是一种挑战权威的语言,颠覆了我们过去整个的文化预设。在博客里,没有什么范文,更没有什么权威,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规范和塑造博客的语言和讨论方式。博客需要非常强的创造力。所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对学生提高学生思维、写作、辩论的能力和进步促进自主地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策略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互联网、博客的流行,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权威主义话语体系,老师说、学生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瓦解。如果还是处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主观的迷信老师和课本,认为学习的东西都会有正确的答案,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因此,学习者利用Internet自主的探索、发现的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能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切实转变角色。

2.2 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正确发挥网络的作用。

全球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已经使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这种网络化环境下,传统的教育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人们都迫切的希望利用网络这种强大的集通讯、交流、学习为一体的工具融入到信息社会的大潮中。

但是与此同时,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可能是信息垃圾场。面对网上如此丰富的资源该如何利用呢?很多人也对此处于迷茫的状态。主要表现在:①网络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可能会使人“中毒”或“迷航”。②大而泛,网络资源按照不同的系统结构架构起来,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与自己要找的东西相关性小,容易使人感到迷茫。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课堂调控和教学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正确使用网络的导航作用。

自主学习课堂中如何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呢?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实行目标导向和程序控制,进行灵活调控。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学习和以实践操作为导向,通过学习、实践、总结、评价等程序来控制,使课堂呈现了自主、有序、高效的局面。另外,通过使用一些合理的学习方式是保证网络化学习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和主流网站,并能围绕学习目标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至于迷航;多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有目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强调学习要有结论,建议在每个学习过程基本结束的时候创建个人的学习文件夹,对自身学习成果加以记录,创建个人的电子作品或一些心得体会,将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表述出来,例如可以做成ppt演示文稿、网页等。当然,教师自始至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作好调控。

总之,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正确发挥网络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为一体,体现语文本质。

网络信息的直接性和形象化诱导人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容易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减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弱化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受到弱化。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常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好high”代替“感觉非常棒”;“886”代替“拜拜了”等等。甚至网上还出现了一些随意组合、非驴非马的“新汉字”。大部分网友的回帖,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表达一下情绪,对博主说一声支持或反对而已。诸如“顶”、“好”、“反对”、“抢沙发”这类词特别多,完整的句子都很少。而且,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使一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受到影响。由于自律性不够,有些学生在完成语文课作业时,到网上下载应付了事,失去了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的作用。

学生形成了互联网单一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他们语文智力的发展,远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我认为,加强语言积累,强调语言文字的品味、涵蕴,是汉语言文本阅读的传统和重头戏。在网络阅读中如何多一点理性的、审美的思考,如何用文本阅读的积淀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思维发展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当前网络阅读研究与实践中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个现代人应当既善于对阅读与诠释经典文本,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会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包括对信息的搜索、筛选、处理与运用,提高信息素养。这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思维方式不应再停留在逻辑演绎上,不再满足于对一些概念、一些情节的了解,而是更多运用归纳方法,在众多的信息里看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探索信息之间的规律和能够迁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合为一体的要求。

2.4 坚持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显得单一、狭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就要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班级网上,让全体同学、家长评价他们的作品。学生们热烈地参与到评价中,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并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的氛围。

网络环境下语文课程的定位要求建立语文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我建议网络环境下学生语文能力考核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网络作业成绩占30%,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等占20%。另外,将学生平时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登记下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加分分值,最高可得20分。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第8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给力热,语言现象,学理分析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一股张口必定说“给力”、街谈巷议是“给力”、 铺天盖地用“给力”的热潮充斥着网络上下。人们不解:为什么“给力”能如此火爆?为什么一些非汉语言专业者会如此热衷于“给力”的溯本求源等问题的探讨?为此,本文拟运用相关原理和法则,分析“给力热”的三四现象,期于找到解释“给力热”语言现象的理据和解除人们疑惑的答案。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所谓“热称”,即“很受欢迎、很盛行的称呼”。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评说谈论“给力”时,热称“给力”为网络用语、网络词语或网络语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这是不准确的。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网络,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它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①的观点,它是一种包含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在内的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由于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又被网络词语所包含。因此,用有外延差异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修饰“给力”,错在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所谓“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快感,愉悦心情杂志网。”②这个理论,为我们从“给力”本体出发研究热用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上“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由于是正常词语,其词义人人皆懂,词法人人习惯,因此,为顺畅沟通提供了保证;由于有红遍网络的经历, 因此网络,“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给力”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例如:

(1)这课讲得真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真棒”;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补语;

(2)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加油”、“注入力

量”;词性是动词;句子成分是谓语;

(3)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精彩;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定语;

(4)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词语;词性是名词;句子成分是主语。

上述的例句表明,“给力”具有词义的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具有词性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具有用法的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 具有过程的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都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都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当词义符合语境时,发出开心与会意的笑声,是双方对互动、交流、沟通感到满意与愉悦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③,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网络,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

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有网民看到了网络语言被承认、被转为正常词语、被收入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希望。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关键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虽然,目前专家学者无暇顾及“给力热”的研究,普通大众的探讨略显初浅,探讨的结果还有待商榷;但是,它表明出的社会活力和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与热情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 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

②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③侯利强.对“使用与满足”学说中“使用”理论的补充[J].学术前沿,2006(8).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第五版).

[2]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5).

[3]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