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7 15:03:07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 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 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它并没有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实践,笔者把它称为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仔细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全部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技术学科在全国已经有5个博士点、20多个硕士点和上百个本、专科专业,它们遍布于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文理工科院校和军队院校,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之中。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有一批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研究对象不但明确,而且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属于自己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定位;有明确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

根据上述条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学科定义的问题,其他的内容放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1.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7]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8]

(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9]

(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10]

(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11]

(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2]

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

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

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

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

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

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

H. 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

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

A. 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

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

(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

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

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

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

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完整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2. 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三者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完整地阐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义体系为我们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与交流的平台。当需要论述和了解教育技术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以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为准;当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际工作时,应以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为指导,既简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当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时,则应以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为准,它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所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和方法”,不仅包含了美国AECT’94定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更为明确和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讨论

“教育技术”名称进入我国不久,便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提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对“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它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语;有的认为过去的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现在所从事的教育技术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的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还有的干脆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时代的一种表述,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现在时段,它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可以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详细分析定义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个要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3)现代信息技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合其他现代教学媒体,下同)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1998年,南国农先生曾经给电化教育赋予了新的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3]并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14]

如果把我们给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和电化教育1998定义及其解释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教育[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A].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杨开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11]冯秀琪。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A].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2.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2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当代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很鲜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重要动力”、“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可以概称为“科学技术动力观”。

科学技术动力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放到了一个显著位置。此前,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科技思想中,对科技价值的理解通常是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都是如此。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科技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众尽可能地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二是(也是更主要的)让公众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定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更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事实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确立为新时期科技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最初起,就坚持把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与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大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建议,推动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明确地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79页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动力观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科技和知识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物质(实物)生产力,并且最终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速度乃至方向。当今时代是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所有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唯物主义哲学必须给予定位和确认,确认科学实践的社会第一实践的客观地位,确认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的客观支配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科学技术动力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个飞跃,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一条基本的实践路线。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3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4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五、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六.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七.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5篇

一、科技进步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和动力

江主席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洞察国际战略格局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态势,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度关注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高屋建瓴而又精辟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战斗力的坚实支撑。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0—21页)

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证明,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国防安全、国际地位和国家尊严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国防高新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防实力,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抵御侵略、遏制战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宝贵的、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并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军事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革命,已经引起军队作战理论、作战手段、组织编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出现了新的特征,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空前提高,数字化部队建设已开始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把发展军事高科技作为抢占新世纪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正如江主席指出的: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军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高科技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战略。”(同上,第224页)

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同上,第66页)怎样进行创新呢?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世界军事发展和我军建设的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我们的军事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勇于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创立新学说;要注重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着重研究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探索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立足我军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特别是要加强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研究我军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新形势下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办法,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二、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

科技强军战略思想是江主席深刻总结我军多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军事发展大势提出的重要思想。军队质量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技优势在军队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中是其他优势所不能替代的。“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江泽民:《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引自1999年1月8日《解放军报》)质量建设是生产力发展对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军队的质量建设必须立足于科技强军,牢固树立科技强军、质量制胜的观念。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就是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战斗力,使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军队质量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使最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军队的现实战斗力,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战斗力的全面提高。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迎接挑战、谋求质量优势的正确抉择,也是解决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一个根本途径。当前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一矛盾,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必须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尽快提高我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必须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军队战斗力的转化;必须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培养符合现代战争需要的优秀的联合战役指挥人才;必须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结合起来。

三、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增强国防实力的历史使命

江主席指出:“在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36页)

国防科技工业要寓军于民、能军能民。坚持寓军于民,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军能民,既可为国防工业发展积累资源,减轻国家负担,又可以锻炼队伍,提高素质,同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创造条件。国防科技工业企业通过生产民用产品来支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把先进的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技术,又可为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武器装备现代化,要坚持科研先行,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世界武器装备的发展史表明,任何新式武器的出现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往往是新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的率先运用。科学研究是促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最有力的杠杆。如果我们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搞科研,而是仅仅致力于现有技术生产武器装备,就永远改变不了武器装备的落后面貌。坚持科研先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抓住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排除干扰,坚决迅速地把关键性的高技术搞上去。必须重点发展一些尖端武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巩固我们的一席之地。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科学管理,始终抓住质量和效益。江主席强调:“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大科技与建设项目,越要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始终注重质量管理;越是高科技,越要加强管理,讲求质量和效益,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同上,第166页)国防科研和生产管理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建设投资的效益问题,而且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问题。而武器装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败。一定要把国防科研和生产的质量,作为重大问题管好抓好,精益求精,严格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武器装备达到预期效能。

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要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国防科技队伍,在军队建设方面就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国防现代化建设,最终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影响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当前我军人才素质的差距是带根本性的差距。”(同上,第128页)要紧紧抓住人才质量建设这个根本,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大批有正确思想理论武装、懂得高科技知识的指挥人才,培养大批能够担当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实现我军人才质量建设的整体性飞跃。为此,“在全军各个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指战员中,必须迅速掀起并形成一个广泛、深入、持久地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热潮。”(同上,第84页)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提高全军官兵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加强各类军事人才的培养,为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提高军队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承担起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责任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队领导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和夺取未来军事斗争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认真抓好高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合格指挥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6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相关理论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就是应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系统科学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它们从总体上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和规律。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综合与分析统一的特点,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信息是指人们在适应外部环境时与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的总称。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信息论的催化剂;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

教学理论是研究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中要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认识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提出了“意义建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视听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概括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层,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易于理解的经验,使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作用

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目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形势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推动培养出更多高、精、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要想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的情况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与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近年来光缆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探索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加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及对策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并与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变的多样化,信息量大、速度快、课堂效率提高,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上多媒体教材。它具有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等特点,网络教育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应用重要的方面。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测试,它有许多优点: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保存系统,为计算机系统能支持在线测试,通过计算机辅助测试可以更快速地给出标准答案,日常的计算机测试练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考试的紧张感。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就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主要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高校需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互动的空间,加速学生知识化的进程。

当然,这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应用观念上存在差距,资金不足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观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详细的说,就是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能力、缺乏课件开发的能力造成低水平上的大量重复。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7篇

关键词:现代高职教学 教学技艺 教学艺术理论 构建

课 题:本论文由“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执教能力训练与测评(二期)(国家改革试点项目2013)PXM2013_014306_000039_00044484_FCG”项目资金支持出版。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术、艺术。从前,教育界多半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现在,由于新的传播技术已成为了教学的强势辅助工具,教学技术被提到重要地位,并形成了教学技术学一门学问,师范院校还兴办了教育技术专业。从现代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是互相共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一、教学技艺及其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艺”就是“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教学技艺,就是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完美融合。

教学技艺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追求的创造性、技艺化的教学境界和风格;二是教师所运用的技艺化的教学策略、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技艺化教学活动过程,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前者是高水平、高层次教学追求的富有创造性的、给人美感的至高境界;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应当从智慧美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使教学富有魅力,能吸引、感染、感动和陶冶学生。

现代教学技艺实践表明,教学技艺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从效果上看,教学技艺的效果是最佳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修养,甚至是人生的发展。

第二,从形式上看,教学技艺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模式、方法与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和睿智巧妙的,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技艺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也应用创造与美的规律,使整个教学蕴涵丰富的创意创造性、审美性和丰富的美感。同时,教学技术手段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融合势在必行。

第四,从教师素质上看,追求教学技艺化的教师,将科学美、教学技术美、教学艺术美、人格美为一炉,充分发挥其创意创造性,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技艺风格,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技艺论概念及研究对象

教学技艺论是新兴的教学论的一门分支科学,教育界对其研究对象的思考并不一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列一些观点或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教学技艺论研究的对象是教学技艺,即存在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和性能,以及规律、提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教学技艺具有双重性:科技性和艺术性,即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技性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

教学技艺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教学技艺活动规律及其具体运用。教学技艺活动规律是在教学技艺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教学技艺具体运用的现象形态,去研究所谓活动规律就成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教学技艺活动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技艺具体运用的水平和效果。两个方面的融合构成了教学技艺的整体。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技艺论是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学技艺活动及其规律、实施策略。

三、研究高职教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与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相比,我国现代高职教育起步较迟,教学技艺的研究很不足。但是,一些优秀的高职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在探索、实施高职教学技艺,并逐步形成高职教学的艺术风格。

1.高职教学技艺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虽然有个体的教学技艺实践,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样一来,如果从理论上借鉴普通教育的教学技艺论的研究成果,开拓并逐步深化高职教学技艺理论的研究,就可以促使高职教学技艺论得到系统的论证,并成为一门新的相对独立的学科。现在,国内已经出版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技术论、教学艺术论专著。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探索、总结高职教学技术实践的经验,可以较快地对高职教学技艺实践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述,帮助高职教师从理论上认知高职教学技艺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并加快探索、研究和实践。

2.高职教学技艺研究的实践价值

创建高职教学技艺理论的目的是运用所发现的高职教学技艺规律,指导高职教学技艺实践,使高职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逐步上升到自觉自为,并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实际上,教学技艺论是教学策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高职教师切实掌握、运用教学技艺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体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由于教学技艺能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对于培养知识情意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教学技艺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创建引发教、学灵感的教学情境之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问题,形成教学技艺创意创新。

四、探索和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技艺理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目前,还没有出现系统的高等职业教学技艺的理论。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是密切相关难以分开的。现在,由于现代传播技术和设备、教育教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应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已经密切结合,甚至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已经熔为一炉。因此探索和构建高职教学技艺的理论,已经完全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五、高职教学技艺论的内涵

教学技艺是由多种要素、多方面内涵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揭示其内蕴的规律性和应用的规律性,就需要借鉴、应用多种学科(技术论、艺术论、教学论、心理学、社会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的学问,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有时还需要几门学科的协同配合研究。这种特点要求其研究者、实践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探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六、高职教学技艺论的研究任务

对于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而言,古今中外的教学技术、艺术理念、观点、思想及实践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其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发现和揭示高职教学技艺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这是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的核心任务。指导高职教学技艺活动实践,提高高职教师教学技艺水平和效果,这是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学科的最终任务和目的。任何教学学科的构建,都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用来指导教学技艺实践活动的。高职教学技艺论学科的构建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组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54―04

引言

在我国师范教育中,为学生开设教育技术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已有好多年了。从80年代初的师范生选修课程发展到90年代的公共课程,再发展到21世纪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日益丰盈,地位不断提升。[1]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自觉性;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使中小学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加强技术对教育的服务与支持。课程地位的提升这就对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通常把技术内容与理论基础分开表述,技术内容依据技术的分类组织,理论内容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各种理论基础的罗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重复感、拼凑感,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如何组织、呈

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尴尬

1 理论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中,通常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阐述为学与教的理论、传播理论、媒体理论和系统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包括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介绍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是必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相当熟悉这一部分内容,因为他们已经先修学习过心理学与教育学。用学生的话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教育心理学”。那么这部分的内容究竟还有无必要?如果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从教材中删除,必然损害体系的完整性。如果不删除的话,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呈现这些理论?

2 技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重叠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类课程,其技术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何克抗教授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2],这里的技术手段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体系中信息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实践体系基本上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特别是PowerPoint在部分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以至于学生以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学习信息技术,甚至就是学习PowerPoint。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内容上的重叠,导致学生认知上的错觉,以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已经学习过了,现代教育技术当然也就引不起相应的重视。这种认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危害不可谓不小。

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认识上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内容体系的组织与呈现。首先,教学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微缩版,从理论到技术面面俱到,而且各部分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给人的感觉就是“教育”与各种“技术”的拼盘,缺少一种揉合各部分的“骨架”;其次,教学内容的技术部分,为技术而讲技术,这就很容易把教育技术组织成信息技术或媒体技术,理论部分为理论而说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很“教育心理学”也就顺理成章了,也就是说缺少贯穿始终的“魂”。

二 技术为骨:技术内容的组织框架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目的

张剑平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提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3]在《关于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程的思考》一文中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师范学生有关学习环境、教学策略与技能、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信息应用的基本能力上。[4]上述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应用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应用目的决定了各种教育“技术”在课程内容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该以技术作为撑起课程的“骨架”。

2 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构成

为了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构成,本文统计了2005年到2009年出版的50本教材,在统计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传统媒体技术、视听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教学评价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又分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两个子模块。

各技术模块所出现的频次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3 技术内容组织框架

(1)依据技术分类组织

在笔者所统计的教材中,技术内容基本上是按物化形态的技术加智能形态的技术的形式组织。这种技术内容的组织形式,其依据都是技术的分类,其优点是现代教育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模块一目了然。但是伴之而来的缺点也很明显,这种组织形式给人以堆积感、离散感,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对教育技术一种理解的必然体现――教育技术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依据教学过程组织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把教育技术解释成“教学中的技术”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的话,那么就会得到另一种组织技术内容的思路:根据教学过程组织、集成各种技术。我们可以把种技术分配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把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即以教学过程为主线整合各种技术。通常我们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5],那么我们可以依此划分各种技术,把上文中统计的技术模块分配到教学的相应阶段,如图1所示。

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准备和教学环境的创设。本文中教学设计指的是微观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完善的备课”技术。为了实现教学设计设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准备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创设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准备包括传统视听媒体资源和计算机多媒体资源的创建、选择和获取。现行的很多教材详细的阐述了视听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的构造和原理,这些内容笔者认为不适合出现在公共课教材中,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对公共课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就有一定的难度。在创设和选择教学环境时要考虑到教学设计的要求,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应用目标是什么,是辅助教师教还是辅助学生学。

教学实施阶段主要涉及媒体与环境的教学应用。这一部分应该是体现课程特色的关键部分,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都作简化处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帮助教师在制作媒体资源及创设环境时,却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使用它们。当专任教师无法独自完成时,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可以给予帮助。但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资源与环境时,教育技术人员很难介入到教学过程中给予帮助。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掌握媒体与环境的教学使用方法。这样,即使资源和环境再丰富,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反而使教师忙于应付这些资源与环境。当教师疲于应付技术环境的时候,技术甚至就会成为教学的累赘、障碍。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可能不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关注的焦点,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后的评价。但是,对公共课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内容才更是他们更所需要的。例如,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可能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特长,但是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媒体出示的最佳时机呢?我们可能感觉这是教师的事情,但这正是公共课学生所需要的,这也是专业课学生与公共课学生的区别。

教学评价阶段主要的内容是教学评价的技术。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不仅仅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还应包括案例评价、量规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的方法。

三 理论为魂: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以技术为骨架,并不意味着重技术轻理论,如果直接把课堂搬到机房,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变成了以培养学生使用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为主,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解成信息技术课,那么也是有失偏颇的。技术的运用应该以理论为指导,理论是技术运用的灵魂。

1 如何凸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必然要与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信息技术等这些学科的内容存在重叠。如何才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特征,以区别于其它学科呢?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按教学过程组织技术模块,这只是一种内容组织结构上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彰显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特征。黄济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的总序中指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某些问题上的重复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阐发而已”。[6]其实现代教育技术也是这样,关键在于能否论述问题时有别于其它学科。

2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融合

为凸显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笔者的意见是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视角阐述技术之应用。我们要从系统的视角、传播的视角、教育心理的视角、媒体的视角考察技术的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不应以单独的形式出现,而应与技术融为一体,成为指导技术应用的灵魂。理论与技术的融合不仅能消除理论教学的说教感,而且能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融合我们可以理解为理论的“技术表达”,即理论体现在技术中。在强调技术的同时,各种教育“技术”以理论的载体的形式表达着媒体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正是凭借此种“技术表达”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

提到现代教育技术很多人想到的是幻灯、投影、无线广播、电影或电视、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或因特网等媒体设备及其操作,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的标签。因此,进入教育领域的媒体要体现出区别于一般媒体的特征,就需要融合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媒体的设计、选择与应用要遵循,更要体现出媒体理论的指导,以实现媒体理论的“技术表达”。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媒体的视角审视媒体,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各种媒体、教材的使用,更重要是的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经由各种渠道(媒体),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7]。各种教学媒体要置于教学传播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媒体要与其它教学要素联合起来,形成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内容的传递,从而实现传播理论的“技术表达”。

通常我们通常认为系统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系统方法不仅仅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也是其它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教育是一个大系统,教学是系统,教学资源也是系统,教学环境更是系统。因此,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中我们应该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研究它们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之间及与整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求得最优的方案,以实现系统理论的“技术表达”。

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媒体手段和科学方法,应用目标是为了促进和优化学与教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学与教的原理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上文的讨论中,笔者提出依据教学过程组织技术内容,教学过程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依据贯穿教学过程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评价,实现学与教的理论的“技术表达”。

四 小结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如何体现其特征,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是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媒体技术,也不是这些内容的拼合呢,笔者的意见是依据教学过程组织技术内容,把理论内容体现在具体的技术中,形成理论的“技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43-45.

[2]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3]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EB/OL].

[4] 李芒,赵小杰.关于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技术》公共课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1999,(3):38-42.

[5] 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494.

[6] 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7]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Sketched with Technology and Induced by Theory: Discus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Content

LIU Chun-zhi1ZHANG Wei-mi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 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