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5 17:14:03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1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农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分析,以江苏邳州为例,提出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及基础、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 信息化 特色农业 发展模式

在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冯梅,2006)。实现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到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

现如今,“三农问题”、近十亿农民的生计已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环球经济衰退、海外市场萎缩、消费力大减的现状,若要继续力保经济高速增长,当下需要做的是加强软式基础建设――为农村和城郊开拓信息高速公路,即实现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培育国内本地市场衍生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各地农村也都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业信息化与特色农业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带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息化除了有利于农民接触新技术、使耕作现代化、增加收入和改善生计外,也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曹俊杰,2008)。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曹俊杰,2008)。特色农业是指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吕火明,2002)。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般来讲,按照其生产对象和提品形式进行分类:按其生产的对象可分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可分为产品型特色农业(如特色种养业)和服务型特色农业(如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各类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模式(吕火明,2002)。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多种优势(如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可以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等。

邳州特色农业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部,近年来地方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邳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大蒜、银杏及意杨和杨树各种林木。大蒜、银杏、板材及其相关产业等已经成为邳州的主导产业。

邳州市的大蒜种植是以宿羊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全国品质最高、产量最大的大蒜种植区。邳州大蒜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形成集生产、收购、冷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一体化水平。邳州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植银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邳州围绕银杏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银杏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银杏叶烘焙企业、银杏果加工企业及银杏生物制品企业。邳州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有意杨、杨树等林木资源。依托于丰富的林木资源,板材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

综合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将邳州特色农业的类型分为:特色农产品(大蒜、银杏、板材林木等)种植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邳州按照省政府“村村通宽带”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邳州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政府网络,提升办公效率;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了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如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政府网、邳州劳动就业网、邳州统计信息网等,这些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政府办事功能,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人民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邳州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只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建设模式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邳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是来自多方面的,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来说,发展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使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

(一)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与作用场

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来自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其他组织及农民四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场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仍应加大资金投资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信息化,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要进行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中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各类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邳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加大销售和占有市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而且客观实际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这样的优势,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比较贴近需求,能够形成激励机制。

其他组织是多种形式的,都是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从其他涉农相关行业协会发起的,一般都是针对特色产业产生的。比如目前邳州市银杏协会、邳州市大蒜流通协会等,它们的优势是贴近需求、市场反馈机制、个性化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并且对于建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黄祖辉,2008)。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民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地搜寻、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大转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把农民吸引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与最终的决策者,让农村信息化真正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率。

(二)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模式

邳州宿羊山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大蒜网上交易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蒜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大蒜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还可以完成大蒜购销交易。但这仅仅是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部分内容。根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推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智能决策系统。

为了对农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及环境情况有一个准确和实时的了解,需要对农田作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土壤、水分等农作物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农田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应该把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监测预报系统包括当前和历史的农田信息数据,如土壤成分、水分状况、生物状况、气候状况等。土壤肥料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世界上现有的肥料数据库,还应搜集农民所拥有的施肥经验。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农田状况和已有的数据库资料,提供合理的土壤肥料计划。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此外,该系统可以让农民通过视频、音频方式,直接了解各种最先进的栽培知识和技术,系统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土地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在病虫防治上,通过图片、文字方式系统介绍不同常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预防方法和救治方法。并可以根据农田采集的数据信息,判断现有农田的病虫信息,给出合理的病虫防治措施。

(三)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模式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加工、存储和销售。在邳州,对板材的加工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现代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行“敏捷制造”的生产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及时进行定制生产。

以大蒜产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邳州已涌现出一大批大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从优质原蒜出口到糖醋蜜蒜、酸辣蒜蓉、蒜片、蒜油、蒜素等系列蒜制品。全市共建成大蒜储藏恒温库40多座。其中万吨以上就有10座,贮藏总容量超过30万吨。

同时,银杏叶的提取开发研制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建成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年产银杏黄酮250吨,内脂20公斤,银杏茶500吨,银杏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还大力发展医药为主体的银杏产业,以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清华大学口服胰岛素项目和三仪银杏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生态医药成为邳州新型主导产业。开发研制银杏胶襄、银杏酮茶、银杏酮制剂、银杏口服液、银杏蜜、银杏润肤露等邳州特色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邳州已发展成为国家银杏中药材GAP基地。

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要推向市场,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是加工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既起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又可以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网络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邳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众多国内外客商喜欢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洽谈合作。

目前,在邳州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网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现提供的栏目主要有:内参资讯,仓单交易,现货交易,商务短信,会员中心,商务助理,商贸论坛,会员博客,报价中心,分析预测,数据统计,国际采购,国内买家,市场速递,交易评诉,企业展厅,媒体报道等。为网络商务平台的不同用户提供了综合集成化的服务。

伴随着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板材林、大蒜、银杏为支柱产业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如图2)。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以及其他组织在整个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邳州特色农业信息化向前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邳州旅游网只是作为介绍和宣传邳州旅游资源的窗口,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服务业行业属性,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农民、游客、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的三方关系如图3所示:农民为游客提供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和农民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和游客的利益,做到促进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根据这种三方服务关系,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化就主要包括:旅游电子政务和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旅游电子政务,主要是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通过构建休闲观光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为农民和游客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事先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务的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是农民采用信息化手段宣传促销休闲观光产品,加强休闲观光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效率,达到为农民创收的目的。

综上,中国农民虽有近十亿之多,但每处农村也非全部贫瘠。相反,不少地区的农村有丰富物产,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也适合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现在的问题只是欠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主导的诱因及途径,把农村的资源与城市的需求,以及把城市企业的产品与农村对现代化的渴求配对起来。而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是把城乡之间连接上的桥梁,使农村成为城市企业的新兴市场,也使传统的农业迈向现代化和更具盈利能力,为双方造就商机。

参考文献:

1.冯梅.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J].宏观经济管理,2006(11)

2.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绥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给绥德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绥德县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1农业信息化现状

信息技术在绥德县农业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发展慢。为了及时搜集和各种信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走效益农业之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绥德农业网”于2005年3月由农业局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网站主要设有供求信息、技术咨询、农业新闻、政策法规等13个频道内容,截至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3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创办了《绥德农业信息》刊物,2006年在联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电子农务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或知之不深,认为欠发达地区,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还很遥远。孰不知越是贫困地区越有必要走农业信息化道路,以弥补信息闭塞的顽症。在安徽、江西这些农村经济信息网办得较早较成功的地方已得到证实,农业信息化在欠发达、边远地区发挥的作用更大。总理视察安徽农网时指出:越不发达地区,越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2.2缺乏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

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尽管人事劳动部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考核,但培训组织能力与推进全社会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培训与应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缺少财政资金,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大部分乡镇单位原有的计算机硬件装备已严重老化。据调查,乡镇40%的计算机服役超过3年,部分计算机根本不能用,只是作为摆设。由于部分乡镇部门经济不活跃,缺少财政支持,网络终端还不能普及到各乡镇部门,严重阻碍了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建设进程。信息化网络成本较高,农民上网率普遍较低。电信部门还没有在各乡镇开通宽带,大部分乡镇只能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难以获取农业信息。依目前现状看,网络要普及到专业大户还相当困难,普及到普通农户更是困难。

2.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网站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绥德县内有关涉农部门仅只水保局、科技局、农业局等不到5个单位建有单位网站,还有少数的乡镇网站。但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检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播视频、音频信息,信息内容少,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维护。一些已建好的网络,也还是停留在浏览信息上,未能与实际工作、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3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要从绥德县的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主要以深化“绥德农民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3.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抓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和管理。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1],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网络“进村入户”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建立统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网站数量的建设,而是网站质量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信息化中的组织、主导、推动作用,统一组织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2],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共享政府投入的人才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电信公网、广电公网等网络资源,加快农业综合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及时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行情、气象预测、国内外劳务需求、招商引资项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涉农部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外开设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旅游、扶贫、民政、气象等窗口或一级域名的专业网站,由政府网专门采集整理信息、 专门开发维护,保证网站活力。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抓紧抓好农业信息知识的推广、普及和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要立足实际,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为前提,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用人环境,落实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采取分期分层次的方法加强培训[3],抓好各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专业大户、重点农户的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农业信息解读能力。重点加强信息员培训,使他们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解答疑问等。

3.4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好坏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建设好乡镇信息服务站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他们可以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乡镇信息服务站这一载体,发挥其“二传手”的功能。还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在农村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并指导他们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专家体系,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县政府网要有巨大的资料数据库可供查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5鼓励多元化投入力度,加大网络延伸力度

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步伐,将政府网站建设资金纳入每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绥德县财政薄弱,在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及民间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4],走资金筹措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抓住机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投资。

3.6切实做好服务渠道扩展,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组织县内农业专家、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专家、农技110。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推荐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技专家担任农业信息网的兼职咨询专家,以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开发、处理、咨询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各大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县广播电视台、联通、移动电话声讯系统要开设农业信息服务栏目,增加农业信息内容。各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要落实职责,联系好一批农业大户和企业,在当地人员聚集的地方创办农业信息专栏等,把有用的信息及时予以传播。农业网站根据绥德县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将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及各地结构调整经验、农产品产销趋势、行情分析,继续以《绥德农业信息》刊物的形式,发送到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手中。各信息员要及时把单位所在地的农业信息上传到省市网平台。

3.7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绥德报、绥德农业网、墙报等宣传应用农业信息化手段发展致富、创业成功的典型,以及组织报告会、展示会、演示会、信息技术应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制订必要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开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先进评比活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农业的信息化,集中表现为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结果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

5参考文献

[1] 罗拥兵.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37-38.

[2] 郑国清,程永政,冯晓,等.河南省农科院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2-216.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3篇

>>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建设探讨 我国数字动漫与信息化水平的典型相关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探讨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 刍议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与改进建议 探讨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阶段与路径 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机遇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措施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与整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7]杨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 现代 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 农村 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www.invil.corn)实现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量增加了7.5倍,观光体验网(tour.invil.corn)的销售在2年间实现了17倍的增长。使村级收入和农民收入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和渔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和渔村的 经济 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 发展 。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 中国 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 参考 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 科学 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 企业 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 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SWOT分析;战略组合;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93-02

2015年朝阳市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3万hm2,分别占全国设施农业总面积379万hm2的3.25%,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74.6万hm2的16.49%,位列全省第2位(仅次于沈阳),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542万t,产值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朝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在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以信息形态存在的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的形式来挖掘与研究,再根据找出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4]。为把握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全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

1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资金支持力度大。2010年省政府专门安排10亿元资金,在朝阳市启动了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2011年省财政下拨4 420万元,扶持建设36个设施农业蔬菜育苗中心,并制定了从2012年起连续3年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的扶持政策,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4 000万元。2013年,“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50万元项目资金;2014年,“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30万元项目资金。朝阳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0.8亿元,其中银行部门投放贷款41.28 亿元,下拨省补贴资金8.53亿元,市县乡投入资金19.29亿元,农民自筹88.05亿元,企业投入23.7亿元。2013年,市政府拨付182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市政府拨付50万元“农业信息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专项资金。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工作得到强有力资金保障。

1.1.2 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颇见成效。2010年年底初步建设完成朝阳农业信息网,共设8个栏目。2013年,改版后的朝阳市农业信息网全部纳入市政府管理,真正做到机房统一、数据库统一、出入口统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2015年,以科技情报所为依托,整合科技局全局人、才、物资源和情报所技术力量,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共设有9个栏目、23个子栏目。自2015年7月上线至今,总计信息条数7 947条,月均信息数660条,总点击量42 500多次;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以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依托,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总控制中心”。以朝阳县为试点示范,建立了4个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2008年5月,建设了北票市“农业科技110”系统;2011年,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

1.2 劣势(W)

1.2.1 信息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差,建设与服务滞后。全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缺乏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且实用性、指导性差,相关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科技部门围绕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设施农业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防控技术、模式、机械、物理设备、优良的品质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朝阳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严重滞后。

1.2.2 资源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低、范围窄。朝阳市各地方信息资源具有地方特色,但目前特色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由一个渠道很难获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信息,或针对某一群体的专门信息。在资源采集中也发现,资源分散,管理分割,一些涉农人员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能够获取的又面临信息匮乏的问题,从而难以开展信息增值服务。目前,缺乏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共享程度低,泛泛的科技类数据库多,缺少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的综合性能尚需完善。

1.2.3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未能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相关领导部门不够重视。

1.3 机遇(O)

1.3.1 设施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主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内容愈加丰富化,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推广,使设施农业进行精准、便捷、高效的环境控制成为了可能。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设施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这将是现在乃至未来设施农业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1.3.2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对朝阳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朝阳地区在政府扶持下,推行设施农业,发展菜篮子,既不与粮争地,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一举多得。这一发展思路效果明显、经验可贵,对全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全国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作为设施农业建设重点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及其服务体系,政府从财政政策、投入政策、扶持政策和联动机制等方面均给予重点支持。

1.3.3 农村电商、物联网等飞速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觉醒无疑是21世纪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物联网+农业”的模式也大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物联网开始了对整个农业体系的重新整合。物联网技术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元素和系统支持,利用感知、信息传输、反馈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处理系统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多维度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和信息沟通水平,加快农业新成果的交流和良性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设施农业能够飞快发展的根本。

1.4 威胁(T)

1.4.1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将使省内外其他落后地区与本区域农业竞争加剧。互联网的特点为开放和共享,在获得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在分享着自身的优势资源。这意味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地区的竞争力。朝阳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以及农业专家,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将是增强本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4.2 科技人才素质不匹配。随着辽宁省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朝阳市为农业大市,近年来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人口逐年递减,多数农村子弟更趋向于一、二线城市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已不能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则更加短缺。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科技信息化亟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证设施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1.4.3 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许多农业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展现出巨大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由于网络的开放和共享机制[1-3],以及农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朝阳市为辽西北欠发达地区,以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为主,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努力减少信息安全隐患或成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

1.4.4 投入成本高,资金无保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为周期较长,需要扶持资金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科学规划使用资金。但政府扶持资金或者重点项目的投入一般都存在一次性、短暂性等问题,尽管各级财政都增加了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人,但扔然很难解决资金问题。

2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分析

SWOT分析将研究对象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了4种可行SWOT的备选战略:①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主动进攻型战略,也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②劣势-机会(W-O)战略,它是通过抓住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薄弱环节,从而逐步获取发展优势,达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渐进式发展战略。③优势-威胁 (S-T)战略,它是通过利用自身优势[5],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对应防御型战略。④劣势-威胁(W-T)战略,是一种防守或撤退型战略。

2.1 S-O战略(最大限度发展)

一是发挥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充分利用资金和技术支持构建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依托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2 W-O战略(利用机会,回避弱点)

一是利用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带动信息化水平提升;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推进信息化标准建设,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试;三是通过政府协调,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扩大共享程度和范围;四是利用政府资源加快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2.3 S-T战略(利用优势,降低威胁)

一是做好政府工作,把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性不强和后期合理化使用等问题解决好;二是利用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构建竞争力强的信息化平台;三是通过政府层面吸引有关科技人才;四是保障具有高度信息安全监管的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

2.4 W-T战略(收缩,合并)

一是加强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人才的重点利用;二是加强本地资源的整合,并建立区域性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将可用资源放在建设基础性平台设施方面,包括服务水平、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等方面;四是引进其他区域科技信息技术及人才开发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对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的系统分析,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较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劣势-机会(W-O)战略”,应据此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

3 参考文献

[1] 杜华章.江苏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952-957.

[2] 崔淑贤.辽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36-39.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6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因子分析 影响因素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38-031 引言

农村信息化是指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1]。发达国家在完成农业工业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广泛开展了农村信息化工作,从农业硬件基础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利用,到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无一不渗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市场贸易,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2]。这些国家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农村信息化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各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影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仍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控制。

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分析

2.1 指标选取

本文结合《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有针对性的选取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社会固定资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移动电话数量、农村家用计算机数量、农村投递线路长度、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农村广播节目的比重、农村电视节目的比重、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参加新农合人数、村民委员会数量、村卫生室数量等共13个指标作为分析因子。

2.2 KMO和Bartlett检验

经SPSS分析得出在KMO检验中KMO=0.772,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单位阵(见图1),由KMO统计量在0.7以上适合做因子分析[3]可知,本文中所选取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2.3 公因子确定及命名公因子

通过总方差解释可以得出,前五个公因子共可以解释原来31个指标变量88.676%的信息量,基本保留了原始31个指标变量所反映的信息情况[4]。因此,可以选择前五个公因子对全国31个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做到简化多指标数据结构的目的,有利于对各省市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图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利用Varimax对变量进行旋转后得到旋转成分矩阵[5],对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可以得出,第一公因子主要包括参加新农合人数、村民委员会数量、村卫生室数量三个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包括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农村广播节目的比重、农村电视节目的比重三个因子;第三个公因子主要包括移动电话数量、家用计算机数量、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三个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包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两个因子;第五个公因子包括全社会固定财产对农业投资、农村投递线路长度两个因子。将降维后的公因子重新命名,命名采用公因子对所包含的指标因子进行属性归纳总结的方法,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第二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资源环境,第三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农民素质,第五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保障环境。

2.4 计算公因子得分

2.5 因子得分及地区排名

每个地区因子得分的计算方法就是用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做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然后加总得到每个地区的总因子得分[6]。最后按照得分的多少进行排序,以反映各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差异水平。计算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得分公示如下:

F=F+F+F+F+F

λ=λ1+λ2+λ3+λ4+λ5,

其中,λ为各主成分初始特征值的解释方差,1≤λ≤5。最终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分模型为:

F=0.379F1+0.26F2+0.172F3+0.099F4+0.091F5

由得分模型得到各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1)。

3 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成因分析

从总体水平看,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是影响各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农村信息化资源环境,再次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最终得分,可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5类,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类包括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四川;第二类包括陕西、湖北、北京、广东、福建、湖南;第三类包括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第四类包括上海、云南、广西、新疆、宁夏、天津;第五类包括重庆、甘肃、内蒙古、青海、贵州、海南、。

结合各公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处于第一类的省市其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均位于全国前茅,并且各公因子在全国排名均处于上游水平,相互之间差距不大;处于第三类的省市其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排名均为中游水平,各公因子排名差距出现轻微差异,而处于第五类的省市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明显落后,各公因子排名差距明显,并且大多数排名都比较落后。综合最后得分及得分公式可以看出,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为关键因素建设不足,其次是各公因子不能均衡发展,建设程度参差不齐。

4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economic/">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信息化技术研究;任务;目标;措施

1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 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2] 许声毓.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新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0(z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