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3 17:12:30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non-computer majors undergraduated"Computer Basic"course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analys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and propose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efore concep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alog case.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trategies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2篇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图1 化合物电解概念图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图2 Na的性质概念图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3篇

〔关键词〕本体 概念检索 矢量检索模型

〔分类号〕TH18

Research on Vector Retrieval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Concept

NieHu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LongZhaohui

Lingnan College,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Abstract〕For obtaining a document's feature value of vector space model, this paper pust forward an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document's feature value, which is not based on term space but concept space. This methodis supported by field ontology, and the words of document are firstly mapped to the ontology concept spac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each other. Then, unlike normal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weight of term is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thematic conceptual vector retrieval model.Since document's feature vector is constructed in the light of semantic content of Doc,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oncept VSM is better than normal VSM.

〔Keywords〕ontologyconceptual retrievalvector retrieval model

1引 言

目前文本检索最常用的是基于关键词的矢量空间模型,该模型利用出现在文本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及表征关键词重要性的权值构成矢量,表达文本与查询需求的语义内容[1],并采用矢量内积计算文本特征矢量与查询矢量间的相似度,以此给出中选文本的排序。由于矢量空间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容的特征描述,又以词匹配策略为检索机制,因此往往存在某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矢量空间模型以文本中出现的词形表达文本的语义内容,其相关性判断只是词语的字面匹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情况难解决;②缺乏具有语义特征的规范词汇集,抽取索引词的方法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索引关键词语表达语义的能力有限,致使文本的特征矢量并不能有效地代表文本的语义内容。另外,因为没有具有语义特征的规范词集,检索请求的矢量描述随意且不精确,也不能有效代表用户的信息需求[2]。这种检索模型的性能自然不佳。

在检索机制中引入语义处理技术,是文本检索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即针对矢量检索机制中的语义处理展开研究。为了使构造的特征词矢量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用户查询或文本原义,我们将文本及查询表示为概念的矢量表达,化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为基于语义的概念矢量检索模型,不仅能解决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等问题,而且经过语义处理的文本特征矢量与查询矢量更准确地表达了其内容的原义,沿用矢量内积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相似度也更能体现文本间的语义关联。另外,大量研究表明,本体作为表达语义的基础是合适的[2]。基于此,在本体支持下,我们构建领域知识的概念空间,利用本体概念间的相等关系、同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及其他相关性归纳融合文本词条,重构本文及查询语句的特征描述,实现基于概念空间的矢量检索模型。

文章的第2部分给出矢量检索模型的一般定义。第3部分探讨在本体支持下的文本及查询的概念矢量表达及概念权重的计算方法,给出概念矢量模型中的相似度计算。第4部分与传统矢量检索模型进行比较,实验分析该方法的检索性能及效果。

2矢量空间模型

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以词形为基础选择索引词,再运用一定的项加权策略(通常为tf-idf)设定索引词的权值,构成文本及查询的特征矢量。一般情况,文本被表达为词条( Term )空间中的某个矢量T{ti, dtij},

公式(1)中的tfi为词条ti在文本dj中出现的频度,表示一个词出现在文本中的次数,其值越大越能体现文本的特征。但如果一个词出现在多个文本中,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则该词的特征表现力不强,应抑制tfi的作用[3]。因此,增加权控制log( n/dfi ), n为文本集的总数,dfi为包含词条ti的文本数。dtij随dfi值的增大而减小,特征表现能力减弱。

可见,传统矢量模型评价一个词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的是孤立词本身出现的频度tf [3],因为没有对表征内容的词条进行进一步的基于语义特征的规范与融合,由此构造的文本特征值难以有效地反映本文的语义内容,检索性能难保证。另一方面,索引词条数量庞大,使得基于词条频度的文本特征向量维数过大,导致实际匹配计算产生困难。

3本体支持下的文本特征描述

为了使构造的特征词矢量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用户查询或文本原义,同时降低特征矢量的维数,我们在构造矢量的过程中引入本体。本体,尤其是领域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定义,具有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和可共享的特点,它将领域知识抽象为概念、关系、实例等一组元素,以概念关联建立起领域的知识体系,其核心为一组描述领域知识的规范术语。由于规范的术语概念不受词汇语种、多义性和歧义性的影响,利用概念的抽象性将数个同义词条归结为同一概念,以概念来表征文本特征,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其本质内容[4]。

3.1词条-概念的映射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词条空间-概念空间的映射,借助本体中的类属关系及同义关系,将一组有关联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某个概念上。

文本的预处理。采取排除法,剔除对表达语义内容无贡献的虚词、助词及普通词,将语义处理的对象定位在一组表征内容的实体词上。

映射。利用本体概念间的各种关联描述,以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表征文本内容的实体词条映射到领域本体的概念空间。规范流程如图1所示:

构建“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TC。经过规范,建立起概念与词条的对应关系,由此生成 “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TC。设k,m分别代表概念及索引词条的数目,有

(2)式表明,当ti为描述概念cj的规范词条时, 对cj的表征程度最高,为1。当ti的近义词为描述cj的规范词条时,表征cj的程度在0-1之间(a的取值根据ti的同义词与cj的关联程度设定,若简化处理,a的经验取值为0.8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所采用的同义词典或词汇本体量化词条与概念间的相似度或关联度,并依此进一步细化a)。关联矩阵TC将文本中的一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中的某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基于概念的向量空间模型。

本计算模型,我们只考虑了类属关系和同义关系的概念融合,事实上本体词汇的关联丰富多样。对复杂的情况,更合理的处理应该依据本体定义中具体的概念关联,量化词汇间的语义相似度,并以此为度量的标准,建立映射关系及关联矩阵。

3.2构建概念矢量空间模型

得到每个词条所对应的概念后,我们建立概念基础上的文本特征矢量。文本 di 被描述为一组概念C{cj,dcij}, cj为概念,dcij为cj的权值,表征cj对文档di的特征描述程度。设文本的数目为n,m为特征词条的数目,k为概念的数目。则:

dcij表示文本di中概念cj的特征权值. 该公式的意义为首先将文本集映射至特征词条空间,即建立文本-词条关联矩阵DT,dtij表征文本di中词条j的特征权值,求解方法采用传统的tfi×df。再利用词条空间到概念空间的映射,即建立词条-概念关联矩阵TC,tcij的求解见公式(3)。由(1)(4)式得:

基于同一概念空间的矢量描述,经过归一化处理,我们以两个矢量的夹角余弦衡量文档与查询矢量的语义相似度[5]。

4实验与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的矢量空间模型,因此实验建立在已构建的领域本体之上,测试数据选取的是受限领域的相关文本。

实验一:选用Protégé3.0为本体开发工具,参照相关的计算机词典及《中国规范主题词表》,手工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术语本体,涉及领域概念术语约50个。层次化的本体结构规范了概念的描述及概念的类属关系(术语本体结构的部分内容,见图2),同义词典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规范用词及同义关联。

实验二:选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相关科技文献。为了更清晰地明确主题,我们取文摘部分为具体的测试文本。经过文本预处理,抽取文摘中的相关词条为索引,建立以词形为基础的矢量空间模型。进一步,将抽取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概念空间,化传统的矢量空间模型为概念矢量空间模型。对这两个模型,统计词条频度与概念频度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见图3)。

图3为期刊论文“基于弹簧质点模型的二维/三维映射算法”(软件学报,1999年 02期)文摘部分词条频度与概念频度的分布图。全文抽取索引关键词,映射至术语本体的相关概念。如图,经过概念的融合与归纳,矢量空间高频义项的分布得到加强并趋于均衡。比较看出,一般词条统计下的高频词少,最高频度集中在0.6附近,占词条总数的23%。而概念统计的平均义项频度就达到0.6,高频概念集中在0.9附近,占到40%。这说明,一方面,基于本体的词条-概念映射法则不仅过滤了一部分领域知识外的低频词,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低频词条通过语义关联抽象为概念,文本中的语义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归纳与提炼,高频概念频度增加,由此生成的文本特征表达更符合文本的实质内容。

实验三:检索性能的评测与分析。我们选取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有关文档50篇,利用实验一建立的术语本体实现基于本体概念的矢量空间模型。依据给定的查询语句,检索并返回相关的文本。为评测检索性能,我们将检索结果与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进行了对比。图4显示的即是准确率与召回率曲线(本实验中映射函数的参数,设定为0.8)。从中可以看到,基于概念的矢量检索模型的检索效果明显优于面向词条的矢量模型。因为,经过概念的融合与归纳,文档的矢量描述有效地表达了文本的主题内容,语义内容更明确,检索性能得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概念检索建立在领域本体基础上,同时评测数据也为受限领域的相关文本,因此检索性能与领域本体的定义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同一个测试环境中,对于大多数查询,概念矢量模型都具有较之传统矢量模型更好地表现。个别例外的产生多是由于构成文档的词条关联丰富,采用简单的上下位及同义映射所获取的文本特征矢量不足以表达文本的真实语义,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检索结果。因而,利用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联更细致的刻画词条-概念的映射关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细化模型,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

5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本文针对传统矢量空间模型文本特征值的计算,给出了将文本的评价由基于语法的词条空间转化为概念空间的方法和策略。考虑到本体在语义检索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利用了本体概念间的各种关联,以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概念空间,构建出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而基于词条统计的文本特征矢量经过词条-概念的矩阵变换,实现了词条特征权到概念特征权的转换。该方法用概念统计和语义归纳替代传统的词频统计[6],从语义层次构建文本的特征矢量。理论和实验证明,较之传统的矢量空间模型,这一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利用本体的语义关联,计算本体概念间的语义相关度,进一部细化词条与概念间的映射关系,优化检索模型,以期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军,金千里,徐波. 面向文本检索的语义计算. 计算机学报,2005, 28(12):2068-2077.

[2]宋峻峰,张维明,肖卫东,等.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1(2):190-197.

[3]罗三定,陆文彦,王浩,等. 基于概念的文本类别特征提取与文本模糊匹配.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6:97-104.

[4]张敏,宋睿华,马少平.基于语义关系查询扩展的文档重构方法. 计算机学报,2004,27(10):1395-1401.

[5]Karypis G, Han Eui-Hong. Concept indexing:a fast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lgorithm with applications to document retrieval and categorization. [2007-01-24]. glaros.dtc.edu/gkhome/fetch/papers/cicikMoo.pdf.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4篇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是宗成庆研究员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自然语言理解”课程时使用的讲义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历时三年多。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最新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经典的论文,包括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ACL)的最佳论文,给予了详细介绍。作者在该书中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实验结果阐释统计方法的基本理念,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评述,提倡多种方法兼收并蓄。对很多专著中已有详细阐述的经典算法,该书没有多述,只是简单地提及或给出参考文献,避免了与其他专著在内容上过多地重复。

全书内容包括15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面临的困难和研究现状;第2章简要介绍自然语言处理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包括概率论、信息论、支持向量机等基本内容;第3章介绍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语料库技术、词汇知识库概念和语言知识库建设中的本体论;第5章介绍语言模型的基本概念、性能评价方法、数据平滑方法和模型自适应方法;第6章介绍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概念、构成和相关算法;第7章介绍汉语自动分词中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命名实体识别与词性标注方法等;第8章介绍句法分析的基本概念、算法及评测方法等;第9章介绍词义消歧的基本概念、策略和评测方法;第10章全面详细地介绍机器翻译的基本概念、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和系统实现方法;第11章概述语音翻译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和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第12章至15章分别简要介绍文本自动分类、信息检索与问答系统、自动文摘和信息抽取、口语分析与人机对话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31位国内外专家和10多位在读博士生或硕士生校对了全书的内容。全书引用参考文献816篇。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5篇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既有确定性现象,又有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而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成为必需。2001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统计与概率”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4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主要是在近几年硕士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性的研究工作,以此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与学。

1关于教师教的研究

由于概率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时间较晚,因此关于概率的教学研究相对稀少。李俊认为:“教育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步伐除了开展研究时间短之外,还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与概率相关的有些错误概念比较隐蔽,不易觉察;二是有些错误观念貌似合理,符合逻辑;三是因为要弄清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过程中的真实思维很困难;四是从事概率思维研究的人员很少,很多国家中小学的概率教育都刚刚起步。”[1]我国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如何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确定性数学向随机性数学转变,充分发挥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如何将概率的知识向一种随机性意识进行转化,指导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中学概率中的教师如何教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教师的知识

新一轮课改的进行,不仅要研究教材的可行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任何革新课程的尝试,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作用”[2]。另外豪森等人对以往的改革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最近注意到的与教材改革时期有关的教训是,大多数在实践上进行激进改革的企图,都遇到了麻烦和曲解,原来的意图很少实现。如果今后的革新要进展得更令人满意些,那么基本的一条是我们应确保教师对革新要有更好的理解与接受。”[2]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能否达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专业知识等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进行概率统计教学,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有必要的。

要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概率知识储备情况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统计内容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统计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2)教师较熟悉概率的古典定义和频率定义,对概率的几何定义这个名称不太熟悉;(3)农村教师对概率的认识水平低于市区教师,城乡师资力量差别大;(4)教师中“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和“等可能性偏见”错误不明显,但“预言结果法”和“简单复合法”错误较严重。(5)新课改情况下教师受到培训的机会及人数很少。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不能很好调控教学过程,课堂活动难以组织,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2)很少教师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3)农村教师没有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3~6]。

1.2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做一个计划。并且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组织概率教学,以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意义、有用而不是抽象、不相关的,因此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7]。对各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目前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为:(1)借助游戏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兴趣;(2)引导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结合学生实际和区域地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加强概率统计教学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5)加强阅读指导,提高理解迁移能力。有的研究还提出应用试验来增进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应用案例分析对概率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数字特征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讨论清楚等[3,6,8~10]。这些研究还针对所研究内容对课程开发者及教师提出一系列建议,主要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过程评价观,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加强统计与概率思想的培训[6,11]。

以上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而教学评价也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7],因而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评价策略进行研究甚有必要。

2关于学生学的研究

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教师教得好,更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认知水平。数学教育的所有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才能深切地关注和改进课程教材的编制,为教师的教学及评价提供确切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因此,非常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这方面展开研究,了解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认知特点及学生的概念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实施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以及指导统计与概率课程的设计。

2.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在理解概率方面存在哪些错误概念以及需要经历怎样的认知发展过程,对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很有帮助。这一方面文[1]已经做了深入地研究,认为学生使用的错误概念按照认识上的共性分为14组,主要介绍了最主要的4组错误概念:(1)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2)等可能性;(3)预言结果法;(4)用自己的方法比较机会(简单复合法)[1]。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揭示了理解概率概念通常会经历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按照SOLO分类法把学生的回答水平分为前结构水平(P),单一结构水平(U),多元结构水平(M),关联水平(R),进一步抽象水平(E)等5个水平进行研究得到学生对概率概念的认知发展框架表。而对学生的统计学习进行研究认为:(1)学生对统计课程的特点、思想、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2)学生统计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应用意识不强[3]。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教,但对于学生的概率与统计的认知心理研究较少。

2.2学生的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2]。数学理论研究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学法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概率相关概念理解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相关研究认为学生对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掌握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主要表现在对统计定义没有产生实质的理解,对古典概型的本质一等可能性方面把握不够。从而得出两点启示:(1)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概率概念教学的需要;(2)淡化计算,决不是淡化对概率概念的理解[9]。

有的对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以及学生利用概率值进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综合表示难以接受。(2)进一步的教学使倾向于理论概率的学生增多,使认为大数次的频率有稳定趋势的学生增多,使倾向于主观概率的学生减少,使用预言结果法进行决策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用正确方法决策的学生增多。(3)预言结果法非常顽固,教学能减少部分预言结果法的使用但不能完全依靠教学解决。(4)学生利用概率值的意识不是很强,不同的题目背景和数据可能对学生利用概率值的能力有一定影响[13]。

概率统计的利用日趋广泛,但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注重概率的计算,不注重概率的表示、解释和利用。而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可能不同,只有了解学生对概率是如何思考的,才能正确地展开教学和合理地编制教材。

3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强,概率与统计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编写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很重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14]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统计与概率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的研究认为虽然一些教材的编排达到要求,但还是有一些问题:(1)认为“统计与概率”编排的层次、梯度不够清晰,“小步子”的现象比较明显,且有简单重复,如对“统计图”的编写;(2)《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规定太宽泛,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认为第二、三学段概率目标重合过多,螺旋上升幅度偏小,给教材编写者造成困境,不易处理;(3)教材素材选取较单一,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过于强调概率的古典意义,相应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难度太大;(4)从教学实践上看少量题材的可操作性和活动的可控性有待加强[4,11,15]。这些问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探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材。

4进一步研究展望

不难发现“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已经受到教育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有实践方面,也有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展。但许多研究仍待进一步努力开展,许多规律仍待进一步揭示。

(1)目前研究的角度相对狭窄,缺乏整体上的宏观研究,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统计与概率研究的进展。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认知水平与统计与概率难度的提升之间的关系、教学和学习评价、关于教材编写及实验效果的研究和学生概率思维研究都尚显不够,使得统计与概率研究在某些方面有突破,而其它方面进展缓慢。

(2)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研究相对偏少。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实施策略,而对教学准备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少了。缺乏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同时探求统计与概率教学和学习规律。

(3)研究方法普遍采用了调查法,但对教材改革可以采取实验研究法,这样更有利于编写出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如对各个学段的教材都可进行实验研究,这有待于我们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进行艰苦的探索,为丰富和完善数学教学理论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研究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宏观研究,研究的角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重点开展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推动“统计与概率”理论研究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豪森G,凯特尔C,基尔怕特里克J。数学课程发展[M]。周克希,赵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熊永梅。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程伶俐。中学教师对概率概念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黄红缨。新课程初中生统计观念培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曾莉。中学概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郭朋贵。关于概率概念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赵国庆。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概率教学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李善良。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8。

[13]吴惠红。中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6篇

(中信银行唐山分行 063000)

【摘要】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三论”的基础上对涉及会计信息化在发展中相应的定义进行了解析,以期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研究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 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 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 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 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学术和教学领域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目前,学者们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观念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另一种观念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这两种观念的模棱两可使得人们对其定义与关系疑惑丛生,由于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只能盲从于现有的文献和教材,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确切、教学概念不清晰、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确,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及使会计信息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认真的剖析意义重大。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观点比较一致。吴水澎教授对会计中“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这两者的概念及作用极为相似可以“合二为一”。李树林指出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上对“三论”的实施条件全部符合,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并兼具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中南财经大学的郭道扬教授运用“三论”的理念,在其会计控制论一文中指出会计是为人类实现控制社会经济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2008 年,杨时展教授对会计信息控制论和反映论相互关系的评论被《会计之友》杂志转载。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需求内容之间的矛盾,建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理念中建立“需求决定型”概念。程宏伟等(2007)基于系统模块角度研究价值链会计,深刻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曾爱民和南星恒(2009)从广义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它集“三论”中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人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并统一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争论。

三、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化的自身含义和外延含义都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关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哲学的观点看,概念即为人类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概括。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一般用简明的语句说明其内涵。概念的逻辑方法是对其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进行揭示。用一般定义概念的公式进行如下概念定义:被定义概念= 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为一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因此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AIS)。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最优,会计信息系统按模块讨论其集成性,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各模块间的层次结构等;将物流、资金流、人员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网,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存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通过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会计信息的来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数据的处理及利用过程;控制论主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并进行反馈,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映,必要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 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处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开发监审会计信息系统者等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为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被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会计业务,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以及加工,对会计利益相关者输出会计信息并实时反馈,指导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以及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杨周南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书中对计算机会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对数据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因此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以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定义公式和演绎推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定义。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三论”角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这四个方面,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过程。首先,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即为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会计的各要素都产生了影响,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建。其次,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会计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要素,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再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利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辅助建议,以此来反映、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审等会计功能。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提高。最后,不断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还有加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实现最大的组织经济利息等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通过会计信息提高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层次都有应用,会计信息一般被我们划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以及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2. 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了信息论的特点,会计工作不仅是生成、供应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管理的一项活动。会计管理具有对自动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活动的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所以会计核算层的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重新建造会计管理模式,使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了使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开发,以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 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对会计决策和预测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决策信息系统中。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运用会计核算数据参与企业决策并综合分析企业所在领域内其他企业经营和竞争状况、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国内外大环境的经营数据,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认清其核心竞争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决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电子商务会计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来界定电子商务会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了包含电子商务会计为主题的论文并查阅相关书本及资料,发现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概念的论文少之又少。宿静和苏亚民在《论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描述电子商务会计是关于电子商务与会计学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种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的监督和审计非常及时,是为在线理财和电子商务事项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一步,我们从被定义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方面来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

根据普通意义上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公式为:被定义概念= 种差+ 邻近属概念。该公式中的“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义概念为电子商务会计,而本文中对电子商务会计所应用到的邻近属概念即为会计学。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属性还是会计学,可以说是会计学大类的一个细分学科;而电子商务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种差,以区别于会计学大类下的其他细分学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会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会计。但是倘若从另外一种角度剖析被定义概念,即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方面来看,上述的被定义概念没有科学性,如何对上述的被定义概念进行界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从以下这种角度出发,假设电子商务会计是一种对会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集和加工以及处理,则电子商务按理来说是临近属概念。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还是电子商务,那么会计就成了上述被定义概念公式中的种差。如果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电子商务,而会计是种差,则对应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服务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劳务。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则分别与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对应,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买卖信息来进行交易,即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易。根据汉语的主语以及定语的语法规则,会计电子商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被定义概念。但是该被定义概念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宿静和苏亚民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先定义技术基础,即“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接着定义基本内容,即“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最后定义目的,属于一种为电子商务事项以及在线理财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宿静和苏亚民关于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可是该定义仍然没有将基本内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逻辑思维要素表达清楚,不能够清楚地界定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临近属概念。同时,笔者也对其他关键词为电子商务会计的文献认真研读,从中得知大部分文献是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献研究电子商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电子商务会计这一概念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电子商务会计由于是新产生的学科,目前对于其概念的定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从教学的视角来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种多样,比较为大家熟知的有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名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名称和概念太多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无法适应,会产生教学概念模糊,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会计信息化相关教材名称的第一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其从“三论”的角度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符合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命名为会计电算化,如果把以电算化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为会计信息化,会使教材有名无实。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 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 模型 [J]. 会计研究,2003(10).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7篇

摘要:对现代汉语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加强对会计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会计术语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本文首先对会计术语概念和三个层面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代汉语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以此来为今后现代汉语会计术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现代汉语;会计术语;基本特征

一、会计术语的概念和种类

1.会计术语的概念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术语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的区别。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术语的涵义逐渐由此转变为通过语音或者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术语的长度并没有严格标准,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但需要注意的是,术语并不是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但是,术语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概念是先于术语而存在的,也可以说,概念是术语产生的基础,只有将某个事物用概念将其本质进行揭示,才能够用指定的语音或文字来对此概念进行表达。而术语的形式也可以因此表现为“概念+语音或者文字”。而所谓的会计术语,则主要是对会计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专业限定的语言或者文字的约定性符号。

2.会计术语的种类

就目前会计术语的分类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单义会计术语、多义会计术语和等价会计术语。首先,单义会计术语主要指的是仅仅代表一个会计概念的会计术语,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针对性。比如说,“商誉”一词,仅仅只是代表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预算”一词只是代表以数量形式对未来作出的计划等等。其次,多义会计术语主要指的是一个会计术语对应两个或多个会计概念。在这些所对应的概念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多义会计术语主要出现在范围比较广的会计概念中,尤其是我国当前经济市场中,尚有许多会计领域的研究都处于空白阶段,相应的会计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中,提到了术语的单义性。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无论是人们的日常习惯还是现实需求,对于多义会计术语的需求都是不可避免的,以“现金”一词为例,所谓“现金”,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时点所持有的现钞。然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在最初“现金”涵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外币现钞”和“银行存款”等等。由此可见,当前“现金”一词所能表达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术语范围。最后一个是等价会计术语,这种类型的会计术语主要是指同一会计概念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术语。举例来说,会计原则中的稳健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记账基础中的权责发生制和应收应付制等等会计术语就是等价性的会计术语。

二、会计术语的三个层次

1.术语层

这是会计术语中比较专业的一个层面,是术语化程度最高的,最具专业色彩的一个层面。处于该层面的会计概念,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受到了相关部门严格的界定。这部分会计术语不仅语义精确、稳定,而且相应的交际范围也不是很宽。由于其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大多适用于学术交流和教科书等方面。比如说“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核算形式”等,这些都属于术语层范围内的概念。

2.准专业层

相对于术语层来说,准专业层的术语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稍稍偏低,但是相对于普通层来说,其术语化和专业化程度却依旧很高。同术语层的会计概念一样,该层次的会计概念也可以大范围的使用在学术交流和教科书上。比如说“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以及“资金运动”等。除此之外,该层次的会计概念也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充分的反映出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会计学领域,使得当前两个学科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共同的词汇。

3.普通层

相对于术语层和准专业层来说,处于该层面的会计概念主要是指术语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在全民族范围内常用的词语。通常情况下,对于该层面的会计概念,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较高的约束,它包括从全民共同语中完全借用的,和完全进入全民共同语中的那些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和运用,如“记帐”、“结算”、“经费”、“工资”等等。

三、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

1.单义性

在会计领域中,涉及到的会计概念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会计术语所能表述的概念只能有一个。也就是说,每个会计术语有且只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概念。这样便能够帮助人们对会计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不容易出现歧义。虽然在众多会计术语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个词语有多种意义的情况,但是,如果将其应用到会计领域中,那么其所能表达的涵义仍然具有单义性。以“传票”一词为例,如果我们单纯的解释“传票”,既可以指法院或检察院签发的传唤与案件有关的人到案的凭证,也可以指会计工作中据以登记账目的凭单,但是运用在会计领域中,“传票”却只是解释为后者。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歧义。同时,要尽量避免各个术语之间存在同音、同义,或一个术语多义的情况出现。一旦违背的单义性原则,那么会计术语的应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误解。

2.专业性

会计术语的专业性特征主要取决于词语的适用范围和术语化程度。通常情况下,词语的适用范围越宽,那么就说明其专业性较低。反之,则较高。举个例子来说,“土地”一词,一般是指“田地”,然而其在会计领域中所指的却是一种固定资产。由此可见,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应用范围中的语义内涵也是有一定差别的。在特定的应用环境中,词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色彩更加明显。然而,并不是所有产生于特定环境下的词语都是专业术语。其次是词语的术语化程度,在这一方面,会计术语表现为同一概念只用一个语言形式,避免同形异义或者多义一形。这是术语性构成的基本条件。

3.系统性

会计术语是一个系统,涉及到了会计领域中各种各样的概念,与诸多概念相对应的会计术语也是不计其数。会计术语系统是和会计核算过程的程序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相适应的,整个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会计术语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了能够确保各个会计术语间协调统一,满足相应的系统性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系统性也是会计术语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4.准确性

由于会计术语是对专业概念进行限定的约定性符号,那么,就必须在充分体现会计概念本质的基础上,注重术语的准确性。

5.简单性

为了确保人们能够更好的对会计术语进行掌握,其内容要尽可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冗长晦涩。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中,准确性和简单性是相互矛盾的,利用专业术语来对某个事物进行限定的时候,内容表达的越详细,对概念的定义也就越完善。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就会显得冗长繁杂。因此,在对会计术语进行创造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对这两个基本特征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二者之间的矛盾,要做到确保会计术语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内容进行简化。

6.稳定性

虽然会计术语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被公认,便不会被轻易改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然而,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对会计术语进行改动,则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而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指的是会计环境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经济背景下,最初制定的会计术语,很有可能无法满足会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新对部分会计术语进行修改。

7.衍生性

衍生性也是会计术语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上文提到,在会计领域中,每个会计术语都有其对应的会计概念,以此作为基础,当最初的会计术语要衍生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概念的下位概念的时候,就必须注重其自身的合理性。这样就能够同时确保会计术语和会计概念二者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对会计术语的研究也必然会得到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对会计术语进行进一步规范,不仅能够使会计概念在语言学方面更加规范,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会计界的交流和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会计术语的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基本特征,希望对今后会计术语的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题项目:

本文系辽宁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A2013018)“任务式教学法在医学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金根.简论现代汉语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J].《现代商业》,2012(11).

[2]牛宇欣.会计术语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05).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8篇

一、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相较一、二批本科院校要差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但是对于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的数学类课程,更是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放到同等的地位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不要太拘泥于定理、定义的理论性,而是从直观上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至于对这门课产生畏惧感。

1.改革教学大纲,编写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材由于独立学院还是个新生事物,所以现在很多独立学院的课程大纲和教材还是沿用其母体学校的教材和大纲。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其母体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原来的教材和大纲针对性不强,难度较大,不适合基础相对弱的独立学院学生使用。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来说,一般一、二批次的本科院校的大纲内容多,而且难度较大,讲授的知识面面俱到。如果这样的大纲直接搬到独立学院,会使得学生们感到学起来很乏力,反而达不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所以说要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大纲,简化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难度较大,在讲解中只要简单介绍即可。一些主要章节较难的概念,定理也是直观上介绍,不要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

2.有的放矢,简化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旁征博引,用以丰富其讲课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在一般的本科院校较适用,它可以使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但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样的方式就略欠妥当。因为,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知识理解都存在困难,更不要说额外的知识了。所以说,要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真正能学会,弄懂知识。

3.推广分层分级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和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一些同学“吃不饱”,但另一些同学已经“吃不消”了。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说,可以尝试在开学之初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摸底,把基础好并且自愿的同学抽出来组成一个强化班。在强化班授课时,授课内容都可以相应增加,以便于和一般类本科院校的授课强度持平。还有,对于有志于考研的同学,简化的教学内容可能和考研要求的内容相差很多,难度也有很大差异。可以在学生大三的时候(考研的前夕),组成一个类似于考研辅导的数学提高班,授课内容上尽量紧靠考研的大纲,并且在难度上、解题技巧上都要有所加强。

二、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特点,进行有特色的教学

1.简单复习高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古典概型部分很大程度要依赖排列组合知识,在以往本科的教学过程中,这部分知识都是让学生作为自学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一带而过,不做深层次的讲解。但是就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首先,他们的理论基础较差,在高中时候就可能没有吃透排列组合相关知识;其次,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很多同学都不会去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这样,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大麻烦,一旦涉及此类内容,学生就很难听得懂,从而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初期,就使学生对这门课丧失了兴趣,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应该用一定的时间,讲解一下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唤起学生们高中时的记忆,尽可能和以后的知识连接上,不破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多用了时间,却使以后的教学更加顺畅了。

2.细讲、慢讲概念,把学生带入“门”基础性概念尽量不用数学式语言讲解,尽量使语言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总会接触到很多新的概念,有些概念本身就很晦涩,如果再不加以深刻的讲解,那么这些新的概念很可能成为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说,就有很多概念要深入的理解。统计量的概念,概率论部分和数理统计部分可以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但二者很有很多不同。很多学生反映概率论部分较为简单,而数理统计部分则比较难学,难理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们在学习数理统计的初期,没有很好的理解数理统计的相关概念。

3.习题不求难,但求有特点、有针对性要想学懂,学透一门知识,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做题恰恰是他们的软肋。如果说给学生们留下大量的习题,而且习题的难度还比较大的话,势必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还不能抛弃习题,如果不做适当的练习,也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素质、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比较简单,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争取做到既能达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