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04 03:23:46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1篇

一、表达同情、怜悯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值得怜悯”。

如陈陶《陇西行》中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出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又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既表现出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中的诗句:“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二、表达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呈现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惹人喜爱、令人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诗人用“可怜”表达出对秋夜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表现“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

三、表达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

如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讽了统治阶级的浪费人才、不顾苍生。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破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一词增强了惋惜、遗憾的感情,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四、表达赞同、羡慕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羡”。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2篇

关键词:芭蕉;禅寂;杜甫

1“俳圣”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松尾芭蕉丰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为俳谐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而被尊称为“俳圣”。芭蕉对中国诗文很有素养,他喜爱庄子的蝴蝶梦以至王齐物论的哲学,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诗境,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蝴蝶哟,蝴蝶,请问何为唐土徘谐?”“你哟蝴蝶,我哟庄子,梦之心”。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来敲门” 此句是将贾岛“僧敲月下门”改作的。“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这句有杜牧《早行》残梦的意境,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诗句。

2“禅寂” 和“悲秋”

芭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机的统一起来,浑然成为一体,不仅使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过平淡的东西体现了“禅寂”和“悲秋”的主题。以下例举芭蕉几首有代表性的俳句与中国古诗词进行比较。

2.1芭蕉俳句中的禅寂

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芭蕉的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坛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俳。它体现的意境是:在极幽寂的境界突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水声。以一瞬间的小动作水声波动了大静的周围。

闲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寂静里蝉声渗入岩石。以上两句都是用“动”反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幽寂、闲情、余情、纤细的情境,体现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以水声和蝉声反衬了周围的寂静,与梁朝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重九奈良风光好,古佛长伴香。这也是淡雅之作。“寂”与“禅”结合,带上宗教性的色彩。体现了禅宗的“孤绝”精神。此句淡淡写来,使人仿佛身历其境,得闻黄花清香,具有幽雅和宁静的情调。试看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著名的诗句,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也妇孺皆知。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在葱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见。那悠扬的钟声在诗人听来是多么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抑郁满怀的诗人更增添几分哀愁呢!

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憎》)。唐诗这种“禅寂”的思想,早就影响着日本古代和歌,比如藤原俊成编撰的《千载集》中“寂”句就已经带上这种“禅寂”的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到《新古今和歌集》就更加明显,出现积极肯定“寂”的歌,于是出现西行、慈圆的“寂”形象化。芭蕉的“风雅之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和汉两种思想的接点上,确立在风雅之城上,贯彻其风雅之寂。

2.2芭蕉俳句中的悲秋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母题,写秋之悲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表现苍凉与寂寥也是“蕉风”的一大特点。芭蕉的俳句中有很多是描写秋天的,其中最典型的两句是:枯枝に 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 秋の暮/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この道や 行く人なしに 秋の暮れ/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这两句是芭蕉闲寂句风的名作,与寒山的“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耿的“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不无关联。读此俳句,秋天暮色中黑色乌鸦栖息于枯枝上的寂寥情景跃然进入我们的想象,它写尽了暮秋的凄凉光景。凄风冷雨中,旅人独自走在无人的路上,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之作,元人周德清曾评之为“元人之冠”。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色,其感受也是传统的秋天的忧思。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从的意境、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到中国古诗“孤”“、寂”的诗境的深刻影响。

3杜甫对芭蕉的影响

在汉诗人中,杜甫对芭蕉的影响最大。他的俳句“忆老杜(杜甫)――西风拂续时,感叹秋声者无子”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句法相似。芭蕉隐居的草庵最初由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取名为“泊船堂”,芭蕉的俳句「芭蕉野分してに雨をく夜哉(风狂雨暴卷芭蕉,大盆听雨秋夜遥)显然是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感而作。而芭蕉与杜甫的思想、人生,尤其是他们的境遇、以及各自的旅行都有非常多相似之处。

芭蕉把他的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他一生喜爱旅游,在旅行中,芭蕉写出了很多游记的名作,在游记中写了很多闪烁着珠玉般的俳句。他多年漂泊各地,接触山野人民生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芭蕉的俳句和杜甫诗的对比。

旅に病んで 梦は枯野を かけめぐる/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枝。据说这是芭蕉的绝笔,流露了客中沾疾自知不起的绝望心情。老病随身,凄楚孤独,梦魂无处可托,只能在荒郊绕枯树野枝,异乡寒夜凄凉的心情跃然之上。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像一片浮云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作伴,共度漫漫长夜的片云和孤月。芭蕉和杜甫的晚年情境何其相似!

初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寒雨衣尽湿,行人冷凄凄。猿鸣声哀苦,想是要蓑衣。此句是松尾芭蕉1684年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俳句。芭蕉的这句“猿句”令人想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首诗用猿猴鸣叫声的悲哀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拖着病弱之躯、孤独地旅行的情景,体现了羁旅者的悲凉、孤寂。叶渭渠先生说芭蕉的这句“猿句”是“松尾芭蕉模仿杜甫诗歌从形似到神似的完成,反映了芭蕉俳谐向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靠近,是芭蕉‘尝李杜之心酒’创作理想的实现”。

4结语

芭蕉开创的“蕉风俳偕”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芭蕉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

参考文献:

[1] 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

[2] 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3篇

一、古诗词默写失误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默写题一般分为直接默写题和理解性默写题。直接默写题就是给出诗词的前半句或后半句,要求默写后半句或前半句话;理解性默写是给出内容方面的提示,要求默写出与提示内容相符的诗词句子。从历年阅卷分析看,学生在默写古诗词时,主要失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错。书写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同音字而错,如:“勿施于人”中的“施”误写成“失”,“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误写成“汉”,“会当凌绝顶”中的“凌”误写成“临”“零”等。二是因形近而错,如“天涯若比邻”的“涯”写成“崖”;“白发搔更短”,“搔”写成“骚”或“挠”;“海内存知己”中的“己”写成“已”等等。三是书写时添笔少笔不规范,如“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燕”漏写笔画,“舟”“丹”“凌”的点,漏写或者多点;“于”“千”连笔的不规范书写,导致字形变形;还有“淡”“凝”中三点水、两点水的连笔书写让评卷老师很难判定到底是几点水,或者又是“讠”字旁等等。

2.记忆错。把诗词中的关键字词与平时其它文章中常见词语混淆。如“长风破浪会有时”误记成“乘风破浪会有时”;“似曾相识燕归来”误记成“似曾相似燕归来”;“留取丹心照汗青”误记成“留取丹青照汉心”等等。

3.理解错。理解错有两种情形:一是对题目要求(即命题者意图)理解错误,导致不能按题目要求作答。如《岳阳楼记》中表明范仲淹政治抱负的名句,有学生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上去。二是对诗词意思理解错误,把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答上去。如请写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学生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上去。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出现上述错误是因为教学上对某些能力的关注不够。中考古诗词多考默写,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多半是叫学生背诵,其它基本不作要求,因而常常出现古诗词教学只背诵轻理解、轻运用、轻书写现象。

二、提高古诗词默写得分率的策略

如果在古诗词教学或者迎考复习中过好以下三关,学生默写的失误就会减少。

1.过好诵读关,让学生记住古诗词。诵读的目的就是熟读能背,但老师往往只要求背诵,因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多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知其音未晓其意,加上单调重复背诵,引起学生厌烦。过好诵读关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意思”。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兴趣读、喜欢读。古诗词是最适合诵读的作品,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因为它们讲究押韵平仄,节奏规整,读来抑扬顿挫。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重音、语调、停顿、节奏,学生就能体会和享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有意思、有味道地读着、背着,就能更加记得住、记得牢。二是要“有方法”。对要求背诵的古诗词进行“分类”背诵,如可以按年代,从诗经《关雎》开始背到《已亥杂诗》,可以把同一题裁的诗词名句归类:描写类,抒情类,送别类……或将同一主题的名句归类:山,水,花,鸟……或把同一作家作品归类等等。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采用以唱助背的方法,以唱歌的形式背诗词。许多诗词本已被谱曲传唱,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我们鼓励学生仿照这种形式为古诗词配曲,用唱的形式把诗词背下来。此外,还可以把诗词背诵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学会引用古诗词,或者把古诗词改写,以此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从而提升积累的量与质。

2.过好赏析关,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因为中考古诗词多考默写基本不涉及鉴赏,所以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就不上鉴赏课,直接要求背诵默写以应付考试。殊不知这种舍本求末的方法,不但违背了古诗词的教学规律和课标要求,也让学生厌学。只有过好鉴赏关,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好古诗词。根据课标要求,古诗词鉴赏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鉴赏课时不要作过多或过深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特征,了解古代的人和事,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鉴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内容方面包括“知人论诗”“故事典故”“情感意境”等等。比如“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及其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如李白的大气豪放,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形式上主要从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语言可以从平仄、音韵、格律、用典、炼字着手,表达技巧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手法着手。总之,要让学生喜爱,就必须进行赏析,不能为背而背、为考而背,要让学生因为喜爱而背。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4篇

一、整体感知诗意,应从诗题着手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这位学生领读了几遍,学生达到人人能背的程度)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5篇

通过诗词中“雨”这一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不同诗词中写雨句子的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雨是天空的眼泪,雨是河流的源头,雨也是诗人的笔墨。

雨从《诗经》中姗姗走来,传送着悲欢离合;雨从唐诗中款款走来,寄托着爱恨离愁;雨从宋词中纤纤走来,蕴含着人生况味。她,曾在王维的笔下飞舞;她,曾在陆游的梦里放歌。志和在斜风细雨中沉醉,元稹在寒窗冷雨中哀叹。因了雨,迁客骚人多了一份情感的寄托,才子佳人多了一份浪漫的情怀。雨中飘洒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飘洒在远古天空中的一场雨。

一.阅读欣赏《诗经・风雨》,领会“以哀景写乐情”的妙处。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指名读。思考:诗中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场景?

描写了一位女子与久别的意中人相聚的情景。

2、女生读。思考:诗中的风雨起什么作用?

以哀景写乐,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气氛,烘托出了女子忽然见到久别意中人的欣喜心情。

3、研讨:

(1)“以哀景写乐情”的妙处。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后一句都是“以乐景衬悲”,诗句脍炙人口,给读者留下了深切的感受。

(2)反复吟咏的好处。

本诗一咏三叹,逐层递进,反复咏叹,更加突出女子见到意中人的欣喜之情。

4、齐声读。

小结过渡:

《诗经》中的雨凄凉而幸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诗人,撩拨着他们的才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从唐代和宋代天空飘落的两场雨。

二.比较阅读欣赏《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和《约客》,理解先叙事后写景与先写景后叙事这两种不同的写景形式。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指名读。男女生各一名,看谁读得更有韵味更精彩。

2、研讨: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闻》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用“残灯”“冷雨”“寒窗”等意象,融情于景,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及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2)《约客》中的雨是“焦躁”的雨还是“闲适”的雨?

“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用貌似内心焦躁的动作,反衬出诗人闲逸的姿态。约客不来,听夜雨沙沙,蛙鸣池塘,也别有一番风味。宋代文人追求闲适淡泊,从下面一些诗文中不难发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闲人闲处住,载酒荷高情。崖前未有桂花开,观里闲寻道士来。――赵师秀

松江几闲客,日夕听波鸣。――赵师秀

(3)两首诗一首后写雨一首先写雨,各有怎样的妙处?

《闻》诗先叙事后写景,情景交融,在凄风冷雨中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担忧与挂念,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约客》先写景,后叙事,缘情设景,在雨落蛙鸣的背景中,引出诗人的闲适人生,韵味绵长。

3、朗读背诵。

小结过渡:

宋代的雨飘洒进崇尚闲适、淡泊的文人心中,迸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催生了许多写雨的华章,而其中独步词坛的则是宋末元初的词人蒋捷写的《虞美人・听雨》。

三.阅读欣赏《虞美人・听雨》,理解相同的意象在同一首词当中表现的不同的情感。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指名读。思考:词中写了几幅画面?

三幅画面

2、听录音。思考:词中写了哪三幅画面?(可以从时间、地点、境况三个角度概括)

少年寻欢作乐享受陶醉;壮年四处飘泊触景伤怀;老年寂寞独居孤独悲苦。

3、集体读。各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幅画面的特点。

浪漫,沧桑,无奈。

4、总结这首词的精妙之处。

高度的浓缩性,鲜明的画面感,高超的技巧性。

小结过渡:

雨滋润了诗人的心田,雨激发了文人的情怀,雨浇灌了诗歌的原野。雨洒落在诗的国度上,汇成了一条大河。

四.拓展延伸。

1、还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

2、朗读并选择背诵下列写雨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赏析交流。

运用这样的句式:我喜欢“ ”,因为这一句中的雨 ,表达出了诗人 。

示例:我喜欢“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因为这一句中的雨清新、细腻,雨中融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小结过渡:

中国现代的诗人也钟爱写雨,酷爱吟雨,其中给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戴望舒的《雨巷》了。

五.欣赏视频《雨巷》,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意象。

淅沥的小雨,悠长的雨巷,淡淡的哀愁,惆怅的姑娘,诗人用这些朦胧优美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诗意盎然的境界,也为自己留下了“雨巷诗人”的美名。

六.课堂小结。

下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带着情感把它采撷到诗里,创设成了优美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的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传送出不同的情感。雨和风、花、雪、月等美好的事物一起,都成了诗人的心爱之物,汇成了诗意的海洋,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栖居,尽情享受着诗意的芬芳!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我非常喜爱的校园歌曲《三月里的小雨》,与大家一起分享。

七.播放视频《三月里的小雨》。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古诗词阅读欣赏课,旨在通过对五首诗词中“雨”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不同情感,进而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

雨,飘洒着诗情,流淌着画意。雨是富有浪漫气息的一种物象,为迁客骚人钟情之物,也倍受普通百姓青睐。触摸春雨,感受爱意温情;沐浴夏雨,享受舒心酣畅;凝望秋雨,涌动才思诗情;品味冬雨,回眸人生况味。听雨、观雨、吻雨、品雨,都能给你心灵的悸动。选择“雨”作为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切入口,无疑为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写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读雨、赏雨、品雨中读出了雨的多情、赏出了雨的浪漫、品出了雨的意境。一节课,学生畅游雨中诗海,愉悦地读、尽情地赏、快乐地品,在诗中乐而忘返。身为语文教师,愿做那位永远的“丁香”,在诗巷中带领学生尽兴踱步。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6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 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86-01

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悲剧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反映婚姻生活不得意,有情之人最终难成眷属的“姻缘悲剧意识”;第二种是反映背井离乡,至亲之人之间离别的“离别悲剧意识”;第三种是反映家破人亡,生活颠沛流离的“亡国悲剧意识”。

一、姻缘悲剧意识

在我国古代,我国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在我国古代是不存在的。但是,无论我国的封建礼教思想防范的有多么严密,青年男女之间爱的火花一旦迸发出来,是很难轻易遏制下去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自由爱恋的青年男女和封建保守的家长就会产生剧烈的冲突,这就势必会引发出婚姻上的悲剧。在这个悲剧之中,无论是热恋的青年男女双方,还是横加干涉的封建家长,都是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以男方为例,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干扰,男性心中最纯真的爱望和对爱情的最美好向往在受到层层干扰之下最终破灭,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以《诗经・秦风・蒹葭》为研究对象,其中的诗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宛在水中坻”之中,就体现出了诗人心目之中的“女神”离自己忽远忽近,自己难以把握,诗人心中的爱情和现实的残酷就通过诗句体现了出来。在这句诗词之中,传递出来的悲剧意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描述事物方位的不同变化,展现出自己追求目标的虚无缥缈;第二,通过描述诗人不断的眺望,展现出诗人不懈的追求意识;第三,通过描述诗人最终还是一无所得,体现出在现实之中追求爱情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再如,曹植在《洛神赋》之中的名句“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就充分体现出了诗人想去追求自己所爱,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却充满艰难险阻的无奈,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所蕴涵的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识。

二、别离悲剧意识

在我国古代,古人对于合家团圆的意识很重视,“和”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无数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念。但是,在实现“和”的过程之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却又不得不踏上背井离乡的征程,这就有了别离的一幕。在这样的背景下,别离时产生的别离之情也就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在这些悲剧的意识之中,还包含着含笑的离别悲剧和含泪的离别悲剧。

例如,我国唐诗之中名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之中,积极奋进,并坚信虽然在此时的别离很让人悲伤,但是这里面的悲伤只是很浅的,这就是所谓的含笑的离别悲剧。这种离别的悲剧蕴涵的色彩并不是特别浓厚,甚至有一些强颜悲怆的感觉。至于含泪的离别悲剧,这就是充满了痛楚的离别悲歌。以柳永柳三变的名词《雨霖铃》之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为例,在这些句子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柳永对于此时的离别完全没有准备,也是柳永内心深处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是一个本身处于极度的安逸状态,却突然被一个事件打入了不安定的状态,从本身的温馨生活转换成为了凄凉独处,自然会给人们一种离别的悲剧意识。在悲剧意识的表达过程之中,又以在秋季的离别更让人感同身受。这是因为在秋季,诗人的心境恰好和秋季外界萧索的形象完美契合,触景生情,诗人的离别哀思也就更容易抒发出来。

三、亡国悲剧意识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古代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有着一种天然的使命感,国家一旦出现了朝代的兴替,在诗人的诗词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王朝兴替悲伤之情的流露。例如,在《诗经・黍离》之中,作者借描述故土不再,只留下了满地的青青黍苗而发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再者,我国著名的皇帝诗人“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这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国破之后,对于曾经过往生活的无线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如中唐时期,目睹奸相李林甫误国发出的“屈原辞赋昭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感慨,都是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于国破家亡的深深痛楚。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史上,悲剧意识一直是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于悲剧意识的应用,也为我国的古典诗词增添了色彩。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懑,让读者也透过诗人的笔锋体会到古人心中的无奈与悲怆。

【参考文献】

[1]孙昱璐.从“乌”“鹤”意象看唐诗中的悲剧意识[J].云梦学刊,2007(S1):12-15.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7篇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在求知的道路上传承经典文学,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内涵。在美德方面,真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高标准、高素质要求自己,做一个新时代的国家栋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华好诗词观后感,请您阅读。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1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残暴凶残;有的热情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有的直抒报国之志,表现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抒亡国之痛,去国之恨,思国之情;也有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所有这些内容的诗篇,可以说诗人都使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祸害,只是担心国家会一败涂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泣涕长叹,只为人民的艰难。在《国殇》一诗中,屈原更是刻画了忠勇刚强,冒死迎敌进行惨烈搏杀的战士形象,讴歌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写出了千古以来炎黄子孙所崇尚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深情,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爱国诗一直在诗歌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辉。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杂诗七首》中也表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晋代傅咸《左转诗》中也有“死而利国,以为己荣”的句子。我们初中教科书中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为国杀敌的豪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等。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统治阶级拓疆掠土,唐王朝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这种背景下,立功边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为向往的。这种豪情在李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南园十三首》中大抒报国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宝剑名;凌烟阁,唐太宗曾记叙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烟阁。)身体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贺也要拿起利剑,攻城拔寨,博取万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也写了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如《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任上所写的《金错刀行》。此前一年,陆游在南郑前线参加了火热的抗金斗争,心潮澎湃,久难平静,故作此诗。诗人以不能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为耻辱,但这不是只为个人功名,而是一心报国。在汉水之滨的南郑从军,看到积雪如玉重峦高耸的终南山,更是豪情万丈,并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发誓虽剩三户也要灭亡秦国,难道我们堂堂大宋帝国就没有能人了吗?”把收复失地的信心和“中国”必胜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

另外,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都是爱国诗的杰作。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明末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而从他的诗中,我们更能领悟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在禁烟受挫被贬伊利的途中,林则徐给友人陈子茂写了两首诗《次韵答陈子茂》。在其中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闻江东战鼓声。在《示家人》一诗中又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伟大的爱国诗人们所抒写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巨作,必将激励着后人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的祖国!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临死前留下的千古佳句。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示儿》便是其中一首。在挫折之中,陆游从未忘记自己的思想,直到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也还想着自己的抱负。

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句子,自然是《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致意思是说:朝廷的军队在收复了沦落金人手中广大土地的时候,家里祭奠的日子里,别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陆游至始至终都想着国家的统一,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细细品味着陆游的《示儿》,不禁想到了20--年奥运会,我们国家体育代表队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辉煌成绩,金牌榜上是第一,而且超过了美国,中国人得到了从所未有的最高尊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变得更加耀眼,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的激动,为什么呢?源自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祖国强大,体育才能强大,体育强大证明我们祖国在不断强大。我也为陆游感到惋惜,一个大诗人,不能为收复中原出力,也不能看到中原回归,在忧患悲伤中度过了晚年。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你的子孙后代已经实现了你的梦想,在五千年文化底蕴下,我们迎来奥运开幕,在举世瞩目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我看来,《示儿》是一首经典的诗文,陆游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示儿》几乎概括了埋藏在他心底的所有爱国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陆游这样的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3读完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更加让我为之动容的是短短四句话,却强烈地表达了陆游那炽热的爱国情怀。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诗人对国家的爱是多么强烈而真挚啊!这种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度的,境界达到顶峰的,任何事物和感情都没法阻止这种感情升华。从根本上去想,爱国的感情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多样的感情,因为爱国就是爱国,国家只有一个。可是想一想,无数的爱国的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他们的爱国却不为所有人知道,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也不全都是载入史册的;但是,诗人的爱国被人传颂千古,并且成为了爱国的典范。典范之所以称作典范,是因为这种爱国具备了所有爱国者的精神品质:面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坚信国家安定的决心,还有时时想要报国的渴望。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诗人的爱国思想中,具备了一样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一种高境界的信仰。这种信仰完全地将诗人与国家连在了一起,表示国家的一切不一定全是诗人的,但诗人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诗人知道,死去之后没有复活的可能,而且死后将没有头脑和一切感官,一切都将是空虚。然而,诗人并没有就让爱国思想和精神随着他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埋葬自己的肉体,让对国家的爱永远在人间。是什么证明了这一点呢?——诗人把所见所想以及意愿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啊。遥感先人们的爱国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古诗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很敬佩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他们腹有诗书,品德高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们腹有诗书,谦恭有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腹有诗书,胸怀大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两三岁还在牙牙学语时,我就开始背古诗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口齿不清的我被客人夸得原地打转,一屁股摔在地上,还不停地咯咯笑着。每当吃饭时,桌上掉了饭粒,只要妈妈一开口:“谁知盘中餐”,我就会马上接上“粒粒皆辛苦”,然后就赶紧把饭粒拾起来吃掉。

上学以后,随着古诗越背越多,我逐渐领略到了古诗文的魅力。李白把我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使我融入如画的意境;孟郊的拳拳报恩之心、陆游的殷殷爱国之情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在古诗文的天地里如痴如醉地翱翔。

秋风习习,月朗星稀的夜晚,坐在小区的凉亭里乘凉,不禁吟诵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眼前仿佛看到了在皓月当空、人迹罕至的幽静竹林中,王维独自一人,弹着琴,和着歌,有明月相伴的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心情平静而放松下来。

我常常惊叹那么区区几行诗,寥寥几十个字,竟能蕴涵那么丰富的感情。就拿送别诗来说吧,能让我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真挚,也感受到了诗的多姿多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如此的洒脱、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又是如此的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却把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李白和汪伦展现在我们眼前。古诗的奇妙真是让我赞不绝口。

现在,我已经七年级了,诵读古诗文已成为了我生命成长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每来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色,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诗来。跟妈妈比赛背诗是我的一大乐趣,并挑战着背更难的诗。《行路难》、《将进酒》、《短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背出一首长诗都会令我欣喜若狂。《弟子规》、《三字经》早已不在话下,现在正向《百家姓》、《千字文》挑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并内化更多的诗歌吧!那我们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5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主要考察了选手们对国学文化的掌握程度。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冷静对待老师出的国学题目,对答如流,使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堪比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大片,吸引着我。有遗憾的感动,有温馨的力量,这是一场重塑我们精神的启蒙运动。“创意诵读”展示了选手们的独特个人魅力,让人赞叹不已;一项项公益活动,更形象直观地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爱记诗词”环节中,小选手对答如流,妙语连珠,观众禁不住热烈鼓掌,更激发了我学习习国学的兴趣。特别精彩的是“楹联对决”,小选手个个才华横溢,令人羡慕。小选手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如上联“一元二气三阳开泰”,对出的下联是“四书五经六艺贯通”、“四海五洲六合同春”,评委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真让我大开眼界,也明白了什么是平仄。原来小小的对联,蕴含着那么多丰富的知识,这与选手们平日对诗词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观看《国学小卫士》,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经典诗文和它们的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满招损,谦受益”已深深印在脑海中,我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我前进;“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将我折服。每一句诗词都给了我前进的动力,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启发着我们去开发更美好的东西。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第8篇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中的精读篇目,是一首激昂豪壮的抒情诗。鉴于《唐诗宋词选读》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的教学要求;以及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本课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把教学本课的主要方法确定为 “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②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③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①参读赏读美读比读;②知人论世、考析词意、疏通章句、比较鉴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诗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②培养积极乐观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歌曲《满江红》、《满江红》朗读、岳家军作战的画面;学生预习课文,参阅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岳家军作战画面,同时播放歌曲《满江红》。

教师满怀激情的引导:同学们,八百多年前,有位民族英雄以“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这个人就是岳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书写怀抱的诗篇《满江红•写怀》;我们将通过赏读他的词,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炽烈爱国情怀。(教师板书:满江红•写怀)

二、播放朗读带,布置学生参读并检测:(参读就是参阅课本注解及有关的各种资料,初步把握诗歌内容,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此环节有助于学生考析词义、疏通章句、了解大意。)

⑴ 解释下列加点词:

怒发冲冠( ) 凭栏处( )潇潇雨歇( )臣子恨,何时灭( )

(2)概括本词的大意(可分上下两片概括)(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内容)

点名让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发:头发

处:……的时候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灭:平息

上片书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三、教师介绍作者及背景:(对课本注解做必要补充,帮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补充课本注解①)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20岁应募入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官至枢密副使。因力主北伐、反对议和,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年仅40岁。孝宗时追封鄂王。工诗词,但流传甚少,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代表作《满江红•写怀》、《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等。

满江红,词牌名。此曲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为苏辛词派人所喜用。

2、背景信息(补充课本注解①)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1136年,岳飞率军取得节节胜利,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即刻班师,岳飞痛感坐失良机,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满江红》。其词英勇悲壮,高亢激越,唱出了千百年来爱国热血之士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四、师生赏读

朗读本词,鉴赏词中重点语句:(学生分组讨论,委派代表作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答案)

1、试分析上阕“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两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怒发冲冠”运用《史记》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典故,表明有不共戴天之仇。“潇潇雨歇”点明此时秋雨乍止,风清烟净,光景澄澈;但诗人此时心情郁闷,只能仰天长啸,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长啸”则是诗人心灵深处迸发出的一声怒吼,是岳飞雄武个性的有声化,音乐化。“壮怀激烈”是诗人的内心活动。这两句从外貌神情、动作到内心活动,多角度地展现了英雄的形象,具有先声夺人的审美效应。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明确:

“三十功名尘与土”是回顾过去。绍兴四年(1134),岳飞正值30岁,回首往昔,数十年抗战,艰危险绝,尘满征衣,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当下的功名、事业犹如粪土,微不足道;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这是课本采用的说法。教师还可补充另一种为大众所认同的看法,即“三十功名尘与土”是作者的激愤之词。是作者在抗金取得节节胜利大有直捣金国老巢之势时,却因宋高宗一心议和而被迫班师回朝的愤激之语,是多年的努力化为尘土的不甘,是作者感到痛失良机的牢骚话)。

“八千里路云和月”, 是瞻望前程。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这两句诗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自己以及抗金将士的勉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教师小结上阕:上片写诗人远眺失地心潮澎湃,涌起为国杀敌的豪情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板书:壮志难酬精忠报国)

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教师明确:表达诗人挥师北伐,驾战车,踏破险关要塞,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与对金人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痛恨。

4、“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收拾山河为什么说要从头再来,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教师明确:“旧山河”指的是沦陷的中原地区,“收拾旧山河”意思就是收复失地,是夺回自己的江山,因此作者说“从头收拾”。“朝天阙”指的是朝拜皇帝。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心,又表明了诗人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

(教师小结下阕: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板书:雪耻复仇还我河山)

教师对照板书小结: 这首词,通篇贯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如果说苏轼的词豪放,那岳飞的词则是雄壮。它表现了一个爱国将士的凛然正气和崇高境界。

五、美读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本诗,并尝试当堂背诵。(或再次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跟读,背诵)

2、个性化阅读:

《满江红》是一首穿云裂石、激昂悲壮的杰作,其中很多名句至今仍具有激励人心、启迪人生的作用。请从中摘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你喜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举例如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惜时)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自信)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们都说“文如其人”,通过学习《满江红》你认为岳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积极意义?(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举例:爱国、自信、珍惜时间等等。

六、比读 (本环节属于课堂自测,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体会岳飞的爱国情怀)

阅读《小重山》,回答下面问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蛩qióng]蟋蟀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明确: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词中说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抗金报国)

教师补充:岳飞的抗金事业,不仅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忌恨迫害,而且还受到一些同僚的阻挠,故岳飞有曲高和寡、知音难遇的慨叹,这首词就是书写这种心情的。词的上阕写忧深思远之情与阮籍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意境相近。下阕“白首”二句,表面看,似有消极情绪,实则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用比兴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凄怆情怀,甚为沉郁。

3.这首词与《满江红》在思想情感与风格底蕴上有何异同?

教师明确:①思想情感:表达的都是诗人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雄怀壮志,但心境有所不同。《小重山》表现了建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满江红》词则侧重抒发了对敌人的怒与恨,及抗金救国的信念与壮志未酬的悲慨。

②风格底蕴:《小重山》蕴藉沉郁;《满江红》情词慷慨、悲壮激昂

教师补充:现代词学家缪钺在《灵G词说•论岳飞词》中有绝句:“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

七、课堂小结:

岳飞的词大多雄壮悲慨,表达都是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深沉慨叹,意气豪迈 。

八、课堂延伸(本环节属于拓展部分,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岳飞其人其诗,并见识一下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赏读水平)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高考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上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教师明确: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教师明确: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教师明确: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