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10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4篇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休闲农业

一、引言

走“产业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推进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升级传统农业产业的现实选择。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出,要“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农业与旅游业领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前提是,找寻到两大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通过改变既有农业产业结构并弱化产业边界的同时,来重构产业新边界。休闲旅游产业是以满足都市型游客为主的消费者为目标,使其在观光旅游的同时放松心情,回归精神家园,这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氛围在文化层面相契合;与其他旅游形式的首要差别在于,休闲旅游令游客享有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旅游时间来观瞻自然与田园,这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场所在空间层面相重叠。因此,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存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实现现代旅游业丰富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旅游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它起源于1830年代的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并在1960年的兴盛于欧美旅游产业中。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产业发端于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后,在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之后,逐步形成以乡土生活体验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经济新增长点。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主要依托那些旅游资源具有优势,生态环境相对优美的农村和农业来展开休闲旅游活动,游客可以从中体验现代农业生产、享受乡土农村民俗文化和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我国的国内旅游人数在近五年以来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国内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32.6亿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44.4亿人次,年均增长10.8%。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的收入亦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56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逾7100亿元,年均增长33.65%。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可以达到年均20%左右的增长率,到“十三五”期末突破一万亿旅游收入大关。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速度远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速度,是旅游产业中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正猛,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仍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效能增长缓慢,产业发展未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系列问题有待完善。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问题剖析

1.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缺乏规划性开发。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为“自发性”特点,缺乏在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落实力度有限,导致农业旅游资源开发陷入盲目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门槛较低,这令部分经营者产生“开发成本较低”错觉,由此在短时间内容大面积涌现出众多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各类同质化农村休闲旅游项目。农业旅游项目的蜂拥而上产生了众多的重复性项目并导致行业内在低水平进行恶性竞争,从而妨碍整个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2.休闲创意农业旅游项目模式陈旧且缺乏创意特色。根据艾瑞咨询公司在2017年对全国旅游用户的出行行为与选择因素所做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旅游用户在选择景区时,其首要的选择倾向是诸如自然风景(79.2%)和森林公园(47.7%)等自然景观,其次是民俗古镇风情(56.6%)和历史遗迹(52.3%)等人文景观。游客对景区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景区风景特色(68.4%),其次是特色民俗活动(52.3%)。这表明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于自然生态型、民俗风情型的旅游景区,且对具有风景特色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的景区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旅游景区整体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融合全功能的综合性农业旅游体验型项目稀少。具有文化创意能力的旅游企业多在发达地区,而特色化农业旅游资源却藏在偏远山村,二者的空间分离导致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不够,未能触及农业文化底蕴和农耕文明的深层次需求。

三、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构

(一)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

1.统筹布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点在于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克服产业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通过改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方式来提升供给效能,确保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兼顾景区农户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有机融合。为此,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者需要“向下看”,以增加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进程中的方式,来确保规划方案接农户的“地气”,创出地方的“特色”。

2.特色开发与特色开发相融合。在设计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时,设计者需要规避传统的“看景、拍照、购物”等陈旧的旅游模式,而应当将传统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要素升级为“感知、了解、体验、品味、探索”等五特色,结合不同乡村的差异化自然景观特色,风味各异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传统来设计差异化的旅游方案,以此帮助游客实现“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乐”的“五求”旅游目标。

(二)突出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

1.以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来重构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核。农村乡土民俗文化来源于聚居区内农户自发性创造、共享并传承的特色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属于普通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者要着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的外显层,并将其与农业旅游整合为一体。农业旅游经营者可为游客提供观赏农村风景、品尝农家土特产、参与农作劳动,帮助游客放松心情,将乡土旅游活动的外显层活动内化为游客的感情趋同和价值观认同。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我精神需求,而且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持久繁荣做出实质性贡献。

2.加大对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力度。农村民俗旅游文化是当地农民长期历史生活的积累,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游客对旅游活动内容和质量也提出回归传统、突出个性的新要求。旅游项目运营者满足人们超越传统观山玩水的观光式旅游需求,充分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并打造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开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体验诸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传统积淀下来的农业作业文明,用风土人情、人文魅力来感染游客,增加其重游率。

(三)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部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部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