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26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平面设计;实践探索

为贯彻学校提出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地方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近年来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平面设计教学一直结合时展,积极探索,其中在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收获了不少心得体会。

一、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合所有教学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行动体系教学模式,体现能力本位特点,从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中学”“教中做”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转变。

近年来,平面设计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思维仍未脱离传统学科体系教学的束缚,没有结合市场需求,没有创设平面设计真实情境下探究学习环境,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成长为适合行业需求、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质量、高标准地落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探索型”转变,实现教学环境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设计工作室”转变。

二、现行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平面设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体现出了众多的优越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设计教学和职业要求不能无缝对接,教学实践和真实的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的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根据教程模拟一些平面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制作,学生对平面设计的成品形态,设计中涉及的专业细节问题,尤其是对整个平面设计的工作流程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因此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有效适应技术的更新,造成教学实践和真实的行业需求脱节,只能局限于模仿性设计训练,谈不上对专业工作深入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相关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质量需求。

2.平面设计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大多数平面设计教师任教平面设计课程时往往要等到一个模拟项目完成才集中评价一次,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形成一个总评成绩来终结性地评价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的中途会比较容易偷懒,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影响教学效率。

三、深入推进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贯穿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为了解决平面设计教学和真正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我选择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进行“一体化”教学,以解决设计中具体问题为目标。项目是以具体的教学模块为基准,选择在威客、任务中国等网络上的平面设计项目,保证项目任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在标志设计模块的教学中,我不是简单地讲授标志设计的特点、要素、流程、注意事项,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设计案例,而是在课前在互联网上精心筛选有明确设计诉求,适合学生制作能力的项目引入,再通过课前教师精心准备的设计成品案例启发学生理解标志设计的特点,明白设计诉求信息和标志结构要素的关系。像列举中国银行的标志体现银行行业概念,造型安全稳重反映行业特点来给学生深入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把握如何用图形准确传达信息。然后学生根据案例自主协作探究设计真实项目,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讲究项目的时效性,避免项目过时或者与学生生活无关。真实项目的制作是追求效益的,所以选择项目时也要考虑具体的效益,能够给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竞赛类的为首选,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能够在行业真实要求水准下客观认识自己,提前进入真实的职业状态。

教学中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课堂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为目标,所以学生学习完全是自主自觉,积极性很高。真实项目的制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的重要场所。美国教育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著名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创造性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合。基于平面设计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把“三元智力理论”引入一体化教学中。根据平面设计的流程,在开始阶段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项目制作引导图表,学生根据图表指引,分组自主地对项目进行深入思考,收集设计素材进行分析,提高素材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能力,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集中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设计切入点,打开思路进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发展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2.建立融“展示、质疑、阐释”为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利用多维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用评价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设计中的不足,提高设计综合能力。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展示、质疑、阐释”为一体,对学生的整个进程进行跟踪评价。项目进行中的各个阶段性时间点,在教师引导下集中展示,让学生自己对比发现问题,让老师、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然后由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阐释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帮助学生明确、拓展设计思路,提升设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究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生制作的是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学生在项目结束时,把设计制作的成品上传网络参与竞标或者比赛,不管结果如何,都至少让学生对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推进落实“一体化”教学是我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现有“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真实项目贯穿教学过程,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凸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2篇

本文从平面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着手,分析了字体设计教学在平面设计教学当中运用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对于字体设计类型的提炼和诠释、加强对于字体设计类型的讲解等发展策略。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字体的组合结构、意象特征和清晰平衡度等内容,其地位是不容小觑的,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不论是海报设计、包装设计还是广告设计和标志设计都离不开字体设计,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导致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之下,字体设计所具有的具体化与灵活性特征,使其能够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平面设计的基本内涵

所谓平面设计,我们也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作为视觉的表现方式,将多样的平面材料作为载体,通过平面展示、印刷和喷绘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形成一种包含着图片、文字和符号等传达媒介的一种造型活动,这种造型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受众主体传达出来一种想法或者信息。平面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在表现方式上,和图片相比较,字体具有更为具象化的特征,尤其是在对于相对抽象的事物进行记录的过程当中,人们更多的还会倾向于字体的表达方式。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平面设计教学当中,正是因为字体设计的存在,才会使得前者的教学更为具体化。

二、字体设计教学对平面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一)使信息得到完整的表达和传递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当中,字体始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具有帮助人们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与知识的重要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字体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会具有差异化的特征,甚至即便是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不尽相同的。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当中,所设计到的内容大多存在抽象性的特征,很多时候也需要搭配相关的字体信息来进行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信息更加容易理解。

(二)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尽管艺术画面具有较为直接的视觉冲击的效果,但是字体设计所带来的视觉传达的效果和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传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说,一个字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大小,以及色彩浓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当中,吸纳字体本身固有的功能和属性,无疑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强平面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甚至能够通过较为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来强化平面设计的说服力。

(三)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如果在平面设计当中只是单纯的具有图画或者是色彩,那么观者在看到这些设计作品的时候,往往并不能够理解其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和内涵。如果能够在艺术设计作用旁边添加一些字体“旁白”,那么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平面设计当中的内容,使平面设计作品所传递的主题更加醒目鲜明,一目了然,直抒胸臆,强化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增强识记性,还能够帮助人们强化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理解。

三、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从现阶段的平面设计教学状况来看,教师关于字体设计方面的引用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地分析,并且与此同时,也找出适当的分解教学方式,使得字体设计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能够更为明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对于字体设计运用的相关思考。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主要所采用的方式就是老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听讲。但是伴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再加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侧重点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对于字体设计类型的提炼和诠释

对于一些相对来说较为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来说,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都是较强的,因此,在具体的平面设计当中,并不单纯是要对于一些字体设计进行添加或者是删减,而是一定要教会学生充分了解各种字体的类型,然后来对其进行分类。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有必要将每一个类型的字体设计理念与意义告诉学生,或者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相关字体设计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灵活转换。事实上,通过这样一种训练方式来进行教学,会使得学生在日后作品设计环节当中,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更能够和设计主题以及所要传递的相关信息凸显出来价值,使得每一个欣赏者都能够看到设计理念所在。

(三)加强软件设计教学

对于现代设计领域来说,关于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是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平面设计软件也已经成为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当中,有很多学生都有较好的字体设计创意,但是却并不能够将其在设计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软件进行字体操作。因此,教师应当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着手,通过对于日常字体的处理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教会其使用软件进行字体造型设计与版式的编排等。

四、结语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 平面设计 创新

1前言

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设计时代,许多数字化设计工具也随之产生。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可谓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并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新的设计形式以及设计语言;其次,新媒介促使着平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数字化时代中针对平面设计教学的计算机辅助作用则日显重要,并且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成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应该与数字化设计时代相适应,其应做出顺应时势的先调整,尽量体现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工程的概念,保证思维训练、专业设计、工具软件以及实践等课程的相辅相成,以期培育出更为满足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优秀平面设计人才。

2当前我国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教学理念是课程能否有效进展的根基,我国在平面设计方面的传统教学理念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投入以及对计算机身份认知的两个方面中。其一,相关教育部门在人力资源投入过少导致其课程缺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未能够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其二,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尚不熟悉,或是急于求成地只掌握了简单程度上的多媒体技术,或是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工具中直观而简易的设计方法,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2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轨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创意型学科,平面设计的教学应以实践为主,需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锻炼,然而我国许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的设置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轨,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过于以设计理论性知识为主,而忽略了计算技术在实践能力上的教导;其次,在软件供给方面欠缺专业化的计算机设计的软件,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更缺乏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转化的有效指导。

2.3数字化师资力量的欠缺

由于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教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各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稳固。其表现主要在于: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的平面设计教程与计算机辅助作用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只能片面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缺乏经验,有时过于注重其各种特效的制作以及软件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数字化背景下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课程设置多元化

在数字化设计时代的趋势下,平面设计的教学在内涵以及外延方面都超越了以往的教学内容,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平面设计的形式更为多元化,所以需要在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里加强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是扩宽平面设计课程的领域,对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的落后课程进行大胆调整,并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二是尽量具备专业化的设计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模拟设计,或是提高课题的仿真度以及时效性使之能够与实践性的运用接轨以满足数字化进程的需要。

3.2教学模式双向化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吸收,还应加强学生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方向转变。其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制作的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排版、图形图像的特效处理、制版等方面的计算机辅助学习方法;其二,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以及过于拘泥于软件所提供的基本工具,而应善于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意及思维,将计算机的辅助功能以及个人的创造性融为一体,呈现灵活而创新的视觉形态。

3.3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性学习会造成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现状的需求,所以专业院校应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以期增强平面设计的实效性。现场实践的教学在平面设计教学的设置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学校培育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成为开展平面设计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使之发挥与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良好的补充作用,从而达到校企之间有效合作、学生学有所用的双赢效果。

4结语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企业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平面设计的教学也面临着从内涵到外延变革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教学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及多媒体的技术有机结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职业精神,以力求在激烈就业环境下具备核心的竞争力,并在数字化不断变迁的进程中具备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高源. 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2,(7):27-28.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4篇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举世瞩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阶段的艺术界、书法界、设计界享誉盛名。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开始将书法艺术元素运用于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并获得相应的教学成效。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书法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设计艺术和水墨文化元素,成为现阶段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重点。为此,针对书法艺术元素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不断提高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书法艺术元素;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法艺术属于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艺术,对现阶段的平面艺术设计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推动平面艺术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富盛名,是世界文化领域的一个瑰宝。在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在字体黑白、虚实等形式的变化过程中,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加上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平面艺术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导,推动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书法艺术元素,将相关的元素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进行教学和推广,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书法艺术元素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1.1增添平面艺术设计的传统性艺术形式

在平面设计中,书法艺术属于一种传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主要是通过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用笔或用墨进行点画而形成的一种汉字,具有一定的笔画结构、书写章法,从而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造型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书法家的个人品质、情操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从内容上看,书法所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因此,书法艺术元素在属于平面设计元素中的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可以有效的丰富平面设计的内容。

1.2书法艺术能与平面艺术设计结合起来

在平面设计中,书法艺术属于一种线条形设计元素,在汉字演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平面设计中,线条形设计是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不可取代的一种设计元素。书法艺术元素中的线条形设计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师所追求的一种艺术造型,为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

1.3提升平面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在平面设计中,将书法艺术元素融合到平面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增强平面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书法艺术元素融合到现代平面设计商品中,体现出书法字体的灵活变化,为平面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实际的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更加注重各种书法字体的灵活变化,并将汉字字体变化的各种元素作为平面设计的创作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商品的品牌价值,还能更好的向消费者展示平面设计的内涵,扩大现代平面设计商品的市场影响力,推动平面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书法艺术元素在中职《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增强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在现代平面设计商品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平面设计作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得良好的平面设计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获取灵感和创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增强现代平面设计商品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向消费者诠释出一种全新的广告文化内涵,提升现代平面设计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扩大平面设计的品牌传承力

在现代平面设计商品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字体,可以有效的扩大商品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商品的亲和力,使得平面设计商品的品牌价值得以传承。比如,可口可乐、斯柯达等著名的商标。

2.3拓展平面设计的创意表现力

在现代平面设计商品发展的过程中,平面设计的创意显得至关重要,要将书法艺术元素的相关内容融合到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增强平面设计艺术的人文价值。同时,汉字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可以很形象的将平面设计内涵呈现出来,增强平面设计创意的表现力。

3书法艺术元素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3.1设置专门性的书法艺术元素课程教学

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面设计市场的实际现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更新平面设计的理念,将书法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炼出全新的设计元素,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创意表现力,推动平面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设计方法、创意技巧等方面的传授,不断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创意。书法艺术元素属于平面设计元素中的一种,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书法艺术元素进行提炼,选择合适的艺术元素,来指导学生的平面艺术设计。此外,书法艺术具有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属于一门独立性的艺术学科,教师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艺术元素的提炼,并设置相应的平面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创意,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2不断丰富学生的平面设计理念和创意

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平面设计理念应该是平面设计教学的重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理念进行专门性的培养,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增添一些新的设计元素,不断提升学生的平面设计创意。书法艺术元素中,汉字、图形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平面设计元素,为平面设计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推动平面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书法艺术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并通过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实际的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出相关的设计元素,对平面设计艺术产生一种全新的理念。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参加书法协会,学习一些基本性的书法艺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平面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一些书法艺术元素,增强学生平面设计作品的竞争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书法艺术元素运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平面设计创意、培养学生全新的平面设计理念,为平面设计教学增添更多新的教学内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书法艺术元素运用于中职《平面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选择艺术元素,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平面设计灵感,丰富学生的平面设计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书法艺术元素融合到平面设计作品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平面设计创意,推动平面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显洲.书法艺术元素作为设计语言符号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

[2]周红旗,王琦.浅议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31).

[3]应雪婷.试析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及其走向[J].科技信息,2013,(18).

[4]沈袁达.论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传统艺术语汇的发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信息平台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56-02

在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的今天,信息教学平台引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让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新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顺应信息化潮流推动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和科学评价信息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为广大教师构建一个优良的教学平台。

一、信息平台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发展与应用的必然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了教师—信息平台—学生之间的三元对话,迅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凸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要求,基于信息平台的新教学模式以其先进的优势迅速建构起来,并以显著的教学效能得到广泛的肯定。世界知名信息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在谈到信息化教学时指出:信息教育平台有潜力开设全球性的课程,让教学和培训个别化,学习行为个人化,实现人类教育全方位的开放。信息平台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逐渐显露出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其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多样的展示方式、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为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除了具有开放性和智能化特征外,具有更重要的互动性,通过信息化的数字平台实现教师、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和专门化的培养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简化设计程序,将学生从大量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上。信息教学平台基于数字技术环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障碍教学的广阔舞台,与传统教学平台相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环境艺术教学以更为丰富逼真的画面语言、轻松自如的训练手段,激发起学生更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挥出强大的教学支撑功能。例如,将Auto CAD和3DS MAX运应用于教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对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进行深入解析,针对学生设计方案中存在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在课题完成上,学生可以直观地传达设计理念,免去手工制作的繁琐,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易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有效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下的产物,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发展应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一)信息教学平台是适应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每一次进步都以各种新的工具开发和利用为表征,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的更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必定在设计教育领域集群并应用,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到现阶段的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信息教学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地整合,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信息教学平台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立体化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通过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块黑板开展,教学方式和过程非常单一,信息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立体化。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含量,让教师授课更具个人特色,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对教师和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延伸,教学的空间也不再仅仅限于教室与课堂。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能够将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生动形象地直观地表现出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专业知识。

(三)信息教学平台是充实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的需要。信息教学平台拥有海量的数据库,能够备份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板,为教师备课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学生在专业领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激发创新能力,拓展设计思维空间。信息教学平台开发的教材之外的资源、设计课题布置、模拟案例、讨论答疑等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调整学习的进度和侧重点,强化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全天候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以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良的学习条件。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打造高智能化和高安全度的信息平台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新形势下要顺应信息化潮流推动的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和科学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意义。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投入精力切实发展多媒体教学,努力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集约化三大目标,以精益求精的原则为指导,不断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后期的保养和维护。教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信息教学的主导力量,要自觉利用各种条件系统地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自觉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为熟练地使用相关硬件、软件设备,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对多媒体教学的分析研究越透彻,对教学效果的预见就会越精确,教师应从中不断总结、吸收和积累有益经验,运用多媒体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智慧,与设计市场紧密结合,凸显多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方法以及跨越式的思维方式,注重多媒体辅助手段与环境艺术课程的有机结合,处理好技术创新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发展。

(二)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平台的后期维护升级。许多院校在大力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教学平台时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设施的速度和规模,而往往忽略后期对设施的维护和故障的排查,平台的许多设备过早老化,在需要再次投入资金升级维护的时候,却不愿意投入专项维护经费,这直接影响到教学信息平台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从根源上造成了无法长效持续地发展。教学信息平台的维护包括硬件升级和软件管理等两个方面,一些院校片面认为只要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多购买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就能够一劳永逸,没有科学全面地意识到信息平台维护的重要性,缺乏合理的维护机制,大大阻碍和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在信息平台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课件的制作,加强对现有信息教学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更为合理地配置、维护硬件设备,全面优化信息教学环境。根据多媒体辅助设备使用周期短、更新换代频繁的特点,在满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质量,减少硬件的数量,实现少而精,更新换代快。同时,硬件设备的功能不宜追求多而全,避免不必要的功能性投入,而要抓住重点,实现操作和管理的简约化,避免因操作不便导致的时间浪费或者操作失误而造成的设备损耗。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而且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优良的教学平台,让学校也能及时掌握信息平台的状态情况。

(三)加强管理,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是一个新型的教学载体,还比较缺乏现成的质量保障机制,使用上过于随机,管理上显得较为滞后,如一些院校缺少集体备课和课件审查等环节,造成信息化教学质量低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管理制度的缺失、监控考核力度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专业教师对信息教学平台的认识误区,因此构建信息教学平台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与考核制度,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要健全信息教学平台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信息教育技术理论、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研发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建立信息化教学的申请准入制度、课件审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同时形成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展信息教学竞赛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有效组织,合理设计,准确客观地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完善。坚持学科适应性原则,密切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对信息教学平台实施监控和管理,制定出符合课程实际的管理制度。坚持指导性和系统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制度应体现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特征,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对提高信息教学平台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信息教学平台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加以整合,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展现环境艺术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空间限制,将宏观、微观和主观的世界统一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开拓专业视野,将更有利于他们设计感觉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乔培,高岭.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与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2]郑旭翰,何明珂.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孙亚男,翟艳.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5)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化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强大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平面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无可避免地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教育的变革首先发生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层面,但必会落实在课程上,并通过教学活动呈现。

一、“课程群”相关概念释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意指学习是长期的行为,需要紧凑合理地加以计划;“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则指要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花大功夫认真地实现它。此处的“课程”虽泛指学习,但确带有课业、进程,以及学习方法之意。作为一个术语,“课程”一词在今天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小单位,但唯有抓住了它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大系统的质量。《现代汉语辞典》中,课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1]。它不仅是教程,更是学程,是动态的教与学双向流动的实践过程。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即发展资源[2]。它不仅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总结,更是对该学科在现、当展前沿做出的理性反映。课程群简称“课群”,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提出。强调课群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继承模块[3]。北京理工大学自1990年开始课程群建设,其课程群在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总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建设。课群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它从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跨学科课群的建设是方法,被某一专业课程群所吸收的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除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元素外,还须在适应时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它不仅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也注重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教育内容。

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纵观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关于设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讨论业界基本上达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在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毕竟,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哪一种设计教育模式可以具有无障碍的普适性。因为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生态是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土壤,而个性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正是实现设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课群建设的本质在于确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科观、新的专业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程观,而非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补”,更不是把原有专业课程依据相似度而进行简单的分群建设。对此,我们应着重于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厘清各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良好的逻辑关系,摒弃与市场脱节的纯理论或纯技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搭建开放灵活、系统合理、完整高效的平台。课群建设是与某一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包括下设课程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设等内容。关于课群建设,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某学科内多个课程的集合,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也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例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即以专业作为划分群界限的依据[5]。但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将“封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拉入另一个“封闭”的课程群教学,其局限性无可避免。此外,虽然平面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但高校不是社会某行业的专业培训基地,其教学与科研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沦入另一窠臼。一个开放的课群,其系统内的所有部分均相互关联,“开放”意味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课群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灵活的适应性正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所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地作出选择。

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原则

(一)恰当的课程群规模作为一个行业的平面设计,不仅设计理论更新速度快,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快。反映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上,就要求我们立足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群内课程间的目标一致性,也要统筹规划课程群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既要考虑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避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荷,也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课群是若干门在知识、方法、拟解决的目标问题的方面彼此存在逻辑关联的课程。因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性学习目标不同,课群的规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若少于三门便难以成群,反之,群内课程数量过多也会因课程群规模过大而不利于管理,且会因彼此间差异加大反而不易体现课程群的特色。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为4-6周,如果群内课程数量多于5门,则意味着一个课群的学习必然会跨学期展开,如此必不利于课程群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认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规模当以3-6门为限。

(二)合理设置群内课程

现有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重视微观视角下某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每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虽有前后置逻辑关系,但难免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群建设更注重群内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群的设置可以依据知识型、方法型、项目型进行大的分类规划,并在此框架内进行更加细化的课群建设。知识型课群多强调同学科、同专业课程的组合;方法型课群强调以逻辑关联为前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项目型课群是以专业设计项目教学为基础,强调实践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某设计项目长期或短期设置的课程群,虽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有着不容忽视的强化功能。此外,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分层级地进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如通识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拓展层次、个性化发展层次。

(三)群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专业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准决定着课群建设的最终效果。作为课群建设的主体,相关教师应具备对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课群的全部内容,并有能力驾驭整个课群的教学设计。再者,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不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等在教育过程中施加多大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还得依赖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6]。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更像头脑风暴,教与学的关系更像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管理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也是群内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重视实践教学,分层建设实训基地

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视觉设计专业与近百家单位在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设计方向均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国立HF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课程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邻专业和领域的课程,即跨专业自主学习。这些课程通常由教授主持,在相关技术人员或助教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教学,授课方式极为灵活。众所周知,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指导性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将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分层级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强调对学生观察、认识和表现事物能力培养的基础型能力实训基地;强调科学的设计理念养成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各课程群的总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引领学生深入而敏锐地把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技能型实训基地。

(五)完善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 平面设计 美国平面设计教育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教育规模和稳定的教育模式,影响着亚非拉美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世界 平面设计史和平面设计在美国的发展史做了系统调研,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阐述。本文重点研究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阐述美国平面设计教育所经历 的变革,最后归纳平面设计教育模式的阶段性特征。笔者以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为线索,将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一、1850-1929 年:现代艺术的影响与美国早期的设计教育;二、1930-1949年:美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与平面设计教育的萌芽;三、1950-1959年:美国现代 主义平面设计的繁荣与平面设计教育的确立;四、1960-1980年: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泛滥与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成熟;五、198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 运动与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1850-1929年:现代艺术的影响与美国早期的设计教育

19世纪的美国,尚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态,美国艺术可以看作是欧洲发展的一面镜子,经历着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艺术风格、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到法国新艺术的装饰主义风格的变迁。20世纪初,受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美国设计家尝试进行一些试验和探索,但由于缺乏思想的高度和意识形态力量,美国并未出现真正的现代主义;而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美国平面艺术在发展之初就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

19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成功的商人预见性地认为艺术教育将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他们要求传统的绘画教育应当增加工业和机械制图训练,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美国早期的一些艺术院校开始采取折衷主义的方法,以传统自由绘画为主导,辅以少量的应用艺 术课程,如插图艺术、构成课程等。20世纪初,一些欧洲设计形式传播到美国,促进了美国平面设计行业和教育事业的变革。一些激进的艺术院校以构成教学为课 程核心,同时进一步增设应用艺术相关课程,包括插图设计、字体设计、基础装饰设计等,并邀请许多杰出的设计家担任主讲教师。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教 育家相信学习艺术的抽象法则不仅可以促进艺术生产,还能提高青年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艺术学校中,构成课程开始成为美国初期艺术教育的基础和 共同课程。在课程改革基础上,一些艺术学院尝试通过设立夜校或学院的方法来整合改良后的课程内容,建设综合的课程体系,其中以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改革最为激 进,影响深远。

二、1930-1949年:美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与平面设计教育的萌芽

20世纪30年代,受 欧洲移民潮的影响,许多杰出的欧洲设计家直接将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带入美国,从而影响了美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到40年代,美国迎来了现代设计的重要转折阶 段,一方面,美国设计界开始全面接受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对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改良,以适应美国大众的需求,通过努力逐渐形成了 美国自己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法,促进了平面设计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三、1950-1959年:美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繁荣与平面设计教育的确立

从50年代初开始,由于现代主义之间现出清晰的、有创造力的前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在美国普遍流行,并与纽约的现代平面设计流派相互影响、融合发展,美 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意识也更为明显。至50年代末,在平面设计先驱者的教育下,美国新一代平面设计家开始出现,推动美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终于形成自己的 成熟风格。

50年代,受到美国战后激烈市场竞争和欧洲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双重影响,许多高等院校逐渐认可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独立性和重 要性。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家在继承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构建理性的、科学的设计体系作为设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宗旨。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家 都集中在纽约,纽约成为美国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促进了纽约周边高校内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如耶鲁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雪城大学等,其中以耶鲁大 学平面设计教育最具代表性。受到欧洲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耶鲁大学成为最早授予平面设计专业学位的大学,并提出将各种不同的专业整合于设计之中的教育 目标,通过积极聘请杰出的美国平面设计家讲课,加强与欧洲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合作,促进美国设计教育与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成果的交流。在课程构架方面,受到美 国新一代平面设计家的影响,耶鲁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以摄影、印刷和字体排版为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在这三个设计领域中充分竞争。这种将设计学习作为整体强化内 部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形成合作团队的教学模式,使耶鲁平面设计教育与当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继而耶鲁平面设计课程结构和教育 模式,成为当时大多数教育机构改革平面设计专业的范本。

四、1960-1980年: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泛滥与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成熟

60年代是一个现代主义泛滥的时期。受到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和美国第一代平面设计师的影响,第二代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现代主义理念。进入70年代,受到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逐渐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纯粹的现代主义者;一是更加生动的、个人的设计方式。尽管这一时期充斥着不同声音,但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领袖的号召下,许多现代主义设计传统得以延续并保留下来。

自50年代起,随着平面设计教育的职业化, 平面设计师开始成为美国全国公认的新职业,同时促进了平面设计教育由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都市向许多中小城市发展,高等院校内的平面设计教育进入更为 系统和活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平面设计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较为稳定,其核心课程的构建包括一系列分析的、形式的和感性的设计体验范围。其中一年级为综 合课程,二年级重点探索图形、字体、色彩等视觉原则;三年级注重理论学习,开设传达理论、视觉系统、信息设计等课程,在课程中有序地增加与课程形式和结 构、信息和内容相关的理论。部分设计院校或机构的平面设计专业开始探索和发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通过与企业或机构合作和参与城市经济发展,为商业活动提 供支持。一些设计院校还对教育管理系统做出了相应调整,如在70年代,雪城大学视觉传达系教授John Seller不满于广告设计和插图设计的研究生教育状态而提出改革,并设计出独特的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专门为在职设计师提供独立的学习计划和研究生学位。

五、198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运动与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受到设计理念转变的影响,美国平面设计教育也就自然全面转向后现代主义。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呈现专业细分 化、学术化以及数字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各设计学院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革,逐渐形成相应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在学位设置方面,许多院 校逐渐提供平面设计专业的MFA学位,哈佛、卡耐基、梅隆等五所大学还为研究人员提供设计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模式方面,为了突破耶鲁大学在高水平教育方 面的培养模式,克兰布鲁克设计学院、加州艺术学院、卡萨斯城市艺术学院和罗得岛设计学校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始彻底改造他们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开设更为高 级的实验性设计课程,并鼓励学生将平面设计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受到数字革命的影响,许多设计院校开始改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从形 式的视觉教育转变为培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课程,以数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一些新的方向和交叉学科,教育课程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如何融合现代主义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和理论的探索二者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设计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张力。

纵观历史,受欧洲现代主义的洗礼和对理性主义设计传统的继承,美国现代平面设计逐渐发展出成熟的设计风格,促进美国平面设计高等教育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结 构、系统的学位管理体系、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家普遍认为,设计师是连接消费市场和信息传达之间的关键角色,职业教育的目 标是将设计师培养为合作解决问题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正如杰出平面设计家和教育家Massimo Vignelli所指出的,未来设计师不仅是市场战略的重要参与人,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家,通过产品向社会和企业输出而展露出属于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R.Roger Remington.American Modernism Graphic Design.Yale University Press,1920 to 1960.

[2]Barbara Jaffee,Before the New Bauhaus: From Industrial Drawing to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hicago.Design Issues.Volume 21.2005.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第8篇

艺术类院校教育过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就是平面设计教学,而字体设计教学则是PS教学的重点。文字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PS软件教学及设计特征,重点阐述如何在PS课程中融合字体设计。

关键词:

设计原则;教学研讨;实际应用;具体措施

一、PS软件的功能简介和特征

PS课程看似简单,但是要较好这门课却很有难度。平面设计与美术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时因为平面设计时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次那个程度的产物。设计作品在符合审美的同时还要具备实用性,最重要的是设计产物要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装饰装潢。平面设计过程中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设计者应该从细节、创意、色彩以及材料上下功夫,有机组合多种设计元素,最终实现艺术化设计的目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具备调动视觉元素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PS平面设计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PS平面设计技术。

二、字体设计的基础理论

PS平面设计教学文字构成艺术设计过程中有几项原则需要遵守。笔者结合实际对其总结,为后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1.较强的辨识性。字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视者可以完全识别设计处理过的文字,然后可以给人一种清晰的视觉感受,最终将文字诉求准确的传达出来,即不同的文字诉求在设计中给人的印象也不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该考虑文字信息与视觉效果的平衡。

2.包容性。字体设计的目的是传播信息,字体设计重点在于满足表述主题的要求,也就是说与要求表达的主题内容相符,两者不能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更不能相互冲突将文字诉求的效果破坏掉,这就是字体设计的包容性最显著的特征。

3.视觉符号感的直观性。能通过视觉感官进行作用的事物均可以用美丑来衡量,人的意识中都有一个衡量美丑的标准,因此字体设计美感不是体现在某一方面的,而是要通过整体具备符号感而体现出来。优秀的字体结构设计可以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并对视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影响。

4.延续发展性和创新性。字体设计中设计师需要不停的创新,总是不改变的话会被市场淘汰与抛弃。设计字体时要不断探索字的形态特征及组合编排,对不满意的地方要用心修改与雕琢,同时不断创新设计出独特的文字艺术造型。

三、字体设计的类型

1.字体的表象化设计。根据字或词的含义添加具体形象。这种表象化的设计手法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给人印象深刻,同时要注意具体形象在字体空间中及图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起到加强字体表象的张力的作用。

2.字体的拟态化设计。拟态化设计又可称为相近化变化的字体设计。它以强调相似特征或提示的方法对文字加以艺术处理,给人以想像,妙趣无穷,这需要对文字设计有独特的理解与创意,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3.字体的美感化设计。字体的美感化设计是通过点缀和增加任何形式的图案和纹样,对字体的本身或字体后面的背景框架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用加工手法来美化字体,较高程度的形态堆积使之值得玩味。字体美感化设计表现手法很多,有装饰手法、镂空等等。

四、融合字体设计的PS课程教学方法

字体的独特性会让平面设计作品的信息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高的补充,所以在PS课程教学中也要把字体设计重视起来,不能为了让整体图形更加统一而抛弃或者忽略字体设计,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只会让平面设计作品的内涵性空洞无物。在日常教学当中,要紧紧围绕上述的字体设计类型并做好分析和解构,在PS课程教学期间的图形制作和创意过程中把字体设计的教学进行具有层次性、计划性的穿插,也就是所谓的融合、加强、升华的过程。最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三点:

1.要主动地对字体进行解构和升华。首先把具备符号特征的字体,解构成可辨识的图形部分,也就是分解成具备图形点缀和表达功能的元素,即在不失字体的辨识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图形的一部分,与画面中其它图形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为加强画面意境和内涵的表现力而服务。

2.合理安排画面的图形和字体之间的比例、位置关系。画面包括图形、字体和空间三大元素,其中空间元素是由图形和字体的比例关系产生的,如图形过大,字体过小和图形过小、字体过大产生的心理感觉是有本质的区别,也产生了所谓的空间感,空间感对于观者对设计作品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是影响心理感念的潜在作用之一。因此可以得知空间感是图形和字体之间的不同比例、位置关系而产生的。为了让画面具备符合视觉要求的空间感,就要合理安排好图形和字体之间的比例,也同时安排好图形和字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条不紊地组成合理的空间,才会让空间感得到最恰当的表现,观者才能得到愉悦的观感。

3.处理好文字和图形之间的主次关系。根据画面需要,可以把文字放大,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成为主要元素,此时图形元素就要处于次要和补充的地位,形式为缩小处理,或者元素形态的虚化、分解、形体的弱化的等等,让字体更加突出,形成默契的表达关系。也可以把图形放大,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同时把文字缩小,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为图形传达的信息做有力的补充,也能取得良好的观感效果,因此好的设计画面本质上就是图形和文字之间的主次关系处理得是否舒适,合理。

结语

PS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字体设计教学,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过于死板,应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重点凸出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向艺术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被社会淘汰,缩短毕业后适应身份转换的时间,尽快的熟悉岗位职能。

作者:曲震宇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