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业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4 16:40:31

银行业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1篇

关键词:两岸金融合作 银行业 前景分析

一、台湾银行业发展现状

1997年6月的台湾金融统计月报显示台湾金融机构466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32家,分支机构共计2846个;截至2009年1月在接受存款的货币机构中,除台湾当地“中央银行”外,共有37家台湾本地银行(含中小企业银行):一类是台湾本地一般银行,如台湾银行等:一类是专业银行,即中小企业银行,包括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32家外资银行在台分行;264家农会信用部;25家渔会信用部;邮汇局一家,下辖分支机构共计5885个。金融机构在近10间扩充1倍有余,但是金融创新业务并未随着银行数量爆炸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台湾本土型金融风暴及近年来银行资产恶化、逾期贷款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从金融机构存贷状况看,截至2007年5月底,包括全体货币机构和邮汇局在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34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0.9%;贷款余额17.81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1.08%。就各类金融机构分析,台湾本地银行占有率最高,存贷款占有率分别达到72.7%和91%,农渔会信用部次之。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存贷款占有率仅占3.07%和3.18%。

从逾放贷款来看,2007年5月台湾银行总体逾放金额4168亿新台币,逾放比率为2.26%较之2001年的8.16%有了大幅回落,但是比上一年度增加11%。

从盈利能力来看银行的税前盈余在近10年间除2004年出现较大增长外其余年份表现平平,2002年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台湾本地银行的获利能力一直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体现在过去近10年银行资产报酬率几乎未出现增长,甚至在个别年份资产报酬率为负。净值报酬率虽然体现在原始值上波动较大。但是大起大落,总体上来讲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具体数字方面,2007年5月盈余为120.5亿新台币,但是在3月却有184.2亿新台币的亏损,所以2007年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从其近年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资产报酬率还是净值报酬率都呈现出增长不能逐渐减缓的态势。

在整体金融实力、银行的数量、软硬件设施、金融的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金融业的管理与秩序等方面台湾和香港、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台湾银行业务在现有条件下已经没有更大突破的空间。地理上临近两大国际化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都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使台湾的金融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获利能力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台湾银行业向大陆转移的动因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台当局推动经济金融自由化政策,岛内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服务业占台湾GDP比重迅速由1987年的52.2%大幅攀升至2006年的71.65%。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金融保险业作为台湾服务产业中的支柱行业,至2006年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0.33%。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岛内外环境的转变对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台湾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增速减慢,在1987年到1997年其平均年增率高达11.5%,是带动台湾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1998年至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骤降至2.6%,低于全体服务业的增长率。占岛内GDP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务业增速减慢,直接导致台湾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中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

如果作为台湾经济核心的台湾金融业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如果台湾服务业无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国际竞争力和拓展海外市场,就很难带动台湾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台湾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点:

第一,台湾海岛经济的市场容量有限,台湾金融业服务主要对象其一是台湾民众,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及人均收入增幅趋缓,台湾民众的消费扩张速度减慢,相应减弱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张。

第二,台湾金融机构的另一主要客户――制造业部门出现向大陆地区加速外移的现象,使得台湾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逐渐减少。

第三,自由化政策所导致的台湾银行开放造成了新设银行过多的问题,平均3700人就有一家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看,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却在逐渐紧密。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1847项,合同台资金额1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8.9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6036.9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024.5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5012.4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987.6亿美元。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贸易顺差的来源地,从2002年开始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在大陆设立的台商投资企业已超过7万家,有近60万台商及其眷属在大陆工作、生活。2006年两岸贸易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

三、台湾银行业布局大陆市场现状

台湾当局于1995年7月提出分三阶段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方案。入世后的2002年,台湾当局扩大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从而为台湾银行进入大陆及两岸银行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随后,符合条件的台湾大型银行开始积极争取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3月14日批准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和彰化商业银行在上海和江苏昆山设立代表处:2002年9月12日批准了华南银行在深圳、合作金库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2002年12月中下旬批准了土地银行和第一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以及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至2002年底。7家台资银行来大陆设立代表处的申请已全获批准。台湾地区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纷纷与大陆地区的各银行完成密押交换作业,建立关系。并开始两岸直接通汇业务的实际操作。至2006年12月获准申办授信业务的台湾本地银行31家,获准申办应收账款收买业务的为29家:外国银行分别为15家和14家。

台湾金融机构目前在大陆的布局很明显地带有“客户跟随”的现象,即目前在大陆开设办事处的台湾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了给在大陆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台湾在大陆的7家金融办事处分别分布在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昆山及北京等台商投资密集区,因此台湾银行在祖国大陆布局目前锁定台商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此外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初期主要业务为信息收集、与祖国大陆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为台湾总行开拓潜在客户等。台湾世华银行的主管就明确表示,大陆祖国办事处初期在

政策范围内主要以服务台商、拓展客户和征信业务为主,同时该行也会积极与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与当地银行合作,建立更便捷的通汇管道服务台商。

台湾银行通过在大陆建立支行或者代表处的形势不仅可以利用其熟悉台湾企业业务状况的优势,通过大陆市场更好的为台商服务,提高其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布局大陆。利用台商资源为起点,逐步熟悉大陆市场,为其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就投资经营环境来讲,台湾银行业在大陆的投资相对于大陆银行赴台投资也有很大优势。首先是政治环境,不同于台湾当局对于外国投资银行业的诸般限制,大陆政府对于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一直秉持支持态度,不仅在设立审批等环节上,还在经营条件上给予最大的优惠。相对于台湾银行业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的快速实现,在2003年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赴台设立办事处的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至今尚未正式登台。

四、台湾银行业与大陆展开金融合作的前景分析

通过在大陆建立分支机构处理台商在大陆的资金问题,可以使银行监控大陆台商的经营以及资金使用状况,在授信管理方面的成本将减少,同时经营安全性、经营效率也较之前有所提高。在大陆投资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直接对其大陆办事处提出贷款申请,减少了取得贷款的成本,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使公司盈利可能性增加,反过来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些改变也能使台湾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大陆的发展更加平稳。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2篇

一、光热发电技术简介

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原理是利用大规模镜面汇聚太阳光能产生高温、对导热工质进行加热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其区别于光伏发电的突出特征是通过物理过程而非光伏效应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化。目前光热发电的主流技术包括塔式、槽式和碟式三种,其中塔式、槽式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有商业化运营案例。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当前国内光热发电行业正处于由实验性向商业性过渡的阶段。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单位研发的千瓦级光热发电系统(塔式、槽式)陆续在北京、南京等地投运,积累了我国首批光热发电运行数据;2011年,我国首个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在北京延庆投入运营;2013年,中控太阳能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国首个10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已获50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核准电价为1.2元/千瓦时。其他已启动前期工作的部分项目情况如表2所示。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目前塔式技术是最为成熟的光热发电技术,以该技术为例,若项目位于青海等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单位千瓦造价控制在20000―30000元,上网电价确定为1.2元/千瓦时,则项目能够依托自身现金流实现商业化运营,取得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为10年左右。典型的10兆瓦塔式项目模拟测算指标如表3所示。

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变量包括发电利用小时数、上网电价等。发电利用小时数每下降100小时,内部收益率降低约0.8%;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300小时。偿债覆盖率用于衡量项目贷款偿还期内自由现金流对贷款本息的保障能力,按全周期平均偿债覆盖率不低于110%进行控制,则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000小时。见图2。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光热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于常规光伏项目,因此其对运营期发电量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电价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已调低至0.9―1元/千瓦时,且仍具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在系统成本未出现显著下降之前,光热发电尚不具备与光伏发电平价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光热发电对于光照资源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数需要达到2200―2500小时才能保证基本的收益水平,因此该技术更适合在青海、宁夏等我国西部的光照资源富集区运用,与光伏发电相比其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考虑到行业起步期的高风险性,信用结构应在传统光伏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是提高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央企可适当放宽);二是除项目自身收费权质押、资产抵押外,要求股东等关联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补充土地使用权、存单等其他抵质押物;三是引入偿债准备金等风险缓释措施。

(五)建立评价机制,落实贷后监管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3篇

中国的融资渠道到目前为止还是以银行为主,银行资产占所有金融资产的75%以上。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正式被安排在开放的列表中。然而中国向WTO承诺,到2005年将全面开放银行服务贸易的各项内容,消除贸易壁垒,允许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银行业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态势。迄今为止银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已经六年有余,中国向WTO承诺的壁垒消除对中国的行业效应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外资银行曾经面对的贸易壁垒进行估算。根据世界银行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调研数据分析,FengXiaobing等(2011)①通过设计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实际测度了外资银行的贸易壁垒大小。在该项研究中将服务贸易壁垒细分化为进入壁垒和进入中国市场后银行进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操作壁垒;同时,按照WTO的规定服务贸易壁垒又可以分为歧视性的和非歧视性(discriminatoryornon-discriminato-ry)两类。由此就形成如表1所示的服务贸易壁垒2×2的矩阵:有关银行服务贸易限制自由化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壁垒对银行利差的影响。由于壁垒的存在,导致受保护的国内银行业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壁垒的废除会导致利差即价格-成本差(anetofprice-costmargin)下降(HongD.N.,2000)。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取消银行服务贸易壁垒的效应会同时在收益和成本两方面体现出来,而利用利差的方法则无法分离这两种效益。也就是说,取消银行服务贸易限制的效应既有“租金产生效应”(rent-creating)又有“成本提升效应”(costesca-lating)两者同时存在。(AdamsD.,2003;Dee,P.K.Hanslow,T.Phamduc,2003;Dihel,N.,B.Shepherd,2007;Dee,P,H.Dinh,2008;Dinh,2010)“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是“租金产生效应”的,因为它限制增加了银行的赢利空间。这些限制在原有价格上产生一个加价(markups),又称“租金产生”。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其处理为“准税收”,国内银行获得的垄断利润相当于进口品的关税加价,即“税收等价”(taxe-quivalents)。该效应对应于表1中的进入或设立壁垒。

这类壁垒的消除会导致服务贸易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服务贸易限制”又是“成本提升”(costescalating)的,因为壁垒的出现使银行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上升。该效应对应于表1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正常营业中的操作壁垒。这类壁垒的消除会导致服务贸易提供的效率提高,此效应又被称为“效率等价”(productivityequivalents)。如果使用利差进行效应分析,壁垒的收益效应和成本效应就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换句话说,如果采用这种单一指标的约化形式(reducedform)就无法追索由于壁垒设置导致银行服务提供供应曲线垂直移动的过程和分析壁垒自由化的完整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将就“税收等价”和“效率等价”两方面对壁垒消除的效应进行分析。

二、银行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

FengXiaobing等2011年的研究是通过设定银行业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来测算取消外资银行的直接效应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主要采用Sealey和Lindley在1977年的经典研究成果,他们假设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厂商”,银行的“产出”是提供给债务人的各种无形服务。这种“产出”的度量通常是能够产生收益资产的货币价值,它们就相当于制造业的物质产出量,如一家银行所投资的贷款量。在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中,银行的产出包括能够产生利息收益的资产和能够产生非利息等其他收益的资产。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投入”,它是为了吸收存款而投入的各种成本,包括资本、劳动力、其他中间投入,以及利差。这里的利差是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与借款量的乘积。“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是以成本加价(markup)的形式进入成本方程,它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式(1)是收益方程的表达形式,银行服务贸易的进入壁垒以超过正常利润之上的垄断利润形式加入到原有方程内:方程(3)表示了成本是所有各种费用的加总,它类似于非银行机构生产所产生的各种投入要素的费用总和。这里的银行服务贸易壁垒指数是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限制度量,作为成本加成进入成本方程。

三、直接效应的估计: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

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测算了由于税收限制政策导致成本和收益的百分比变化率,它们是壁垒的直接效应,为CGE全面计算壁垒的经济效应做准备。其方程如下:Productivity_Equivalent=(C1–C0)/C0×100%Tax_Equivalent=(P1–P0)/P0×100%(4)其中,C1,P1是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C0,P0是没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方程(1)~(4)的估计首先将利用BankScope数据库。该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上市银行的标准会计报表信息,本研究主要用到的是资产平衡表和现金收入表。但是每家银行有完整数据的年限各异,所以我们识别了每家银行的数据年限,最后得到统一样本年限为2000~2009年。

四、SIC-GE框架下消除银行壁垒效应估计的模型设计

1.SIC-GE模型简介本文使用国家信息中心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IC-GE)。SIC-GE模型是一个大型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核心模块基于ORANI模型(Dixon,P.B等,1982),动态模块基于MONASH模型(Dixon,P.B等,2002)。模型基于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122部门划分,并对农业部门进行了细化,目前包括137个生产部门和产品;在生产要素投入上,除了劳动力和资本,某些部门如农业、矿业还包括土地要素;根据我国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对全国劳动力进行细分,包含农业劳动者、农村非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城镇非技能从业者、城镇技能从业者共5类就业人员;在对现实经济中价格链条的模拟上,既包括生产税、增值税、进口关税、出口税、所得税等5大类税收变量,也包括道路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保险共8类流通费用(张亚雄,李继峰,2010)。

2.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直接效益引入SIC-GE模型的方法利用SIC-GE模型对此进行分析,需要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两个直接效应导入到模型中,具体做法如下:在SIC-GE中,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金融服务可看作是银行业的进口品。其国内价格Pimpfin主要包含成本价以及用关税形式表示的银行壁垒带来的价格扭曲,如公式(5)所示:Pimpfin=Pciffin×(1+Tarifffin)(5)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就相当于缩小了公式(5)中的关税税率Tarifffin,而其他成本Pciffin基本不变。因此,SIC-GE模型主要通过调整金融服务的进口关税税率Tarifffin的方式描述这部分直接效应。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竞争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减小(6)式中的Afin来实现:Outputfin=Inputfin/Afin(6)其中,Inputfin表示银行业所有初始要素投入和中间投入成本之和;Outputfin表示产出。本文假设外资银行壁垒下降后,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会从整体上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前面已经测算出,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Tarifffin和Afin的变化,因此应用SIC-GE模型测算经济影响时,可直接通过公式(5)和(6)将这两方面冲击带入模型。

五、情景设置及仿真结果

根据WTO原则,中国自2005年以来逐渐取消外资银行的行业壁垒。但这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FengXiaobing等(2011)的测算,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所有取消外资银行壁垒的努力整合在一起,才相当于进口金融服务的关税税率下降了1.9%,引起国内银行业技术效率提高1.8%。由于本文是首次使用CGE模型对该问题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的研究,本文对该过程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1.9%和1.8%的冲击在2005年当年就已经完成。

1.基准情景设置本文基准情景设置参考Yinhua.M(2006)的工作,表2显示了2003~2009年的基准情景中宏观经济变量的设置结果,均按2010年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进行设置。

2.政策情景设置政策情景设置侧重于剖析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后对经济的影响路径以及影响大小。考虑到外资银行壁垒的取消有两个直接效应,本文设计了两个政策情景。情景一主要考察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根据前面测算,假设2005年国内银行业的效率提高1.8%;情景二是在情景一的基础上加上外资银行服务关税价格下降的影响,假设2005年进口金融服务关税税率下降1.9%。理由主要是:国内银行业中外资银行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外资银行的服务仅占国内银行服务总量的0.3%,因此我们认为,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会是这两个效益中最主要的。具体来说,本文设计的两个政策情景如下:

六、消除外资银行壁垒促进国内银行技术效率提高的经济影响及分析

1.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

在介绍具体模型结果之前,我们参考P.Dixon,M.Rimmer(2002)的工作以及张亚雄、李继峰(2010)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定性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该框架源于SIC-GE模型,但经过了高度抽象和简化,便于梳理出一条逻辑思路来分析政策冲击的影响。为构建该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将国内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抽象成一种综合产品,该产品既用于国内,也可以出口;将各种进口品和服务也抽象成一种综合进口品,既用于中间投入,也用于居民消费和投资,但是不用于出口。在该假设下,银行业的技术进步可以看成是经济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公式(7)为生产法GDP计算方程,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实际GDP的生产既来自资本K和劳动力L的投入,也受到技术进步A的影响,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能够令产出增加。公式(8)和(9)定义了生产过程中初始投入的实际回报率。其中,RW是实际工资率,由名义工资率W除上消费者平均价格Pc得到;ROR是资本的实际回报率,由名义资本利润率Q除上资本品平均价格Pi得到;Pg是GDP产出价格。Fl(K,L)和Fk(K,L)分别是产出对生产要素L和K的偏微分,经济学意义为边际产出。方程(10)表明国内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与产出水平正相关,APC为平均消费倾向,作为简化处理,这里使用GDP替代GNP。方程(11)为计算当年投资的方程,每年的投资水平决定于当年的实际回报率ROR。方程(12)为GDP的支出法平衡方程。方程(13)为出口需求方程,出口需求决定于我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者价格,随价格下降而增加。在一般均衡的假设下,出口品的购买者价格与国产品的生产价格有正相关关系。

利用公式(7)~(13)建立起来的框架,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路径如下:首先,根据我们的假设,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式(7)~(9)中的A都会减小。(8)式是实际工资的表达式,假设短期内政策冲击对实际工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考虑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与国产品平均价格受到的影响趋势相同,二者比值Pg/Pc的变化会相对较小。因此,根据(8)式,A的下降意味着短期内Fl(K,L)会下降。短期内一般假设资本存量不受影响,因此Fl(K,L)的相对下降实际上意味着就业需求的相对增加。根据(12)式,在就业增加、A减少的双重作用下,短期内GDP产出相对增加。

同时,在(9)式中,就业的增加意味着Fk(K,L)的增加,在与A相对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令实际资本回报率(rateofreturn)提高。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根据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来决定当前的投资规模。SIC-GE模型采用静态预期假设,即假设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决定于当前的实际资本回报率,如(11)式所示。因此,随着实际回报率的提高,投资需求I也会出现相应的正增长。在支出法恒等式(12)中,已经知道GDP和投资需求一定会是正增加;同时,又根据(10)式可知,消费也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只剩下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对于进口,根据本文假设,进口品只用于国内生产、消费和投资等最终使用。由于国内生产和最终使用都在扩张,可进而判断出进口需求会随之扩大。对于出口的影响,需要从价格入手分析。如图1所示: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供应曲线从S平移到S'''',其与需求曲线交叉的均衡点从A移动到B。在产出从X扩张到X''''的同时,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会从P下降到P''''。在SIC-GE模型中,国内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传导到最终用户,因此出口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公式(13)可知,出口受到正面刺激。但是,这样的定性分析还不能判断出净出口的变化,需要通过模型测算得出。

2.模型测算的宏观效应

利用SIC-GE模型对政策情景一进行定量测算,模型结果基本符合定性判断,如图2所示。外资银行壁垒取消后,国内银行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短期内能够带来就业相对基准情景增加0.22%,并使得GDP增长0.2%,同时,居民消费、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0.25%,0.06%和0.22%。进口也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张而增长0.09%。与此同时,国内价格水平都相对基准情景小幅下挫,其中,GDP平减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投资品价格和出口品价格分别相对下降0.13%、0.21%、0.08%和0.05%。进一步对比支出法各项的变化,居民消费的增长最多,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和投资、出口的产品结构差异。例如,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银行业的总产出中有77%用于中间投入之外,有20%以上是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用于出口很少,也基本不用于固定资本形成。因此,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金融服务价格大幅降低会更有利于降低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时也更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

3.分行业的影响差异:受损者与受益者分析

(1)国内银行业自身受到的影响:银行业产出的变化解析

短期内,国内银行业服务效率的提高对行业自身的影响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令银行业产出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下降。进一步分析服务价格下降,即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意味着产出增长较快,或者是投入量的相对下降。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大,随着服务价格下降,金融服务需求能够迅猛增长,那么产出的增长会是主要的;反之,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刚性,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投入量的下降。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但同时金融服务价格相对下降5%,这说明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一定刚性。对模型测算的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的结果解释如下:2005年,银行服务基本都用于中间投入和居民消费,其中有80%用于中间投入,20%用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对银行服务价格相对敏感,由于价格下降了5%左右,居民金融服务相应增长了4.5%,拉动银行业产出增长0.9%(4.5%×20%=0.9%);而剩下的约0.1%的增长则来自作为其他行业生产过程投入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用于中间使用的金融服务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总体上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二是银行业技术进步使得自我投入的金融服务数量的下降。GDP的0.2%的增幅,可以看作是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在中间投入不可替代的假设下(Leontief函数假设),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量也将增长0.2%。另一方面,银行业技术改进(-1.8%)令产出增长(1%)的同时,也使得所有中间投入和初始要素投入将减少(0.8%),即银行业自用的金融服务数量将下降0.8%。考虑到所有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中有8%是银行业自用,因此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减少0.064%(0.8%×8%=0.064%)。综合两方面的作用,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增长约0.136%(0.2%-0.064%=0.136%),折算成对总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贡献为0.11%(0.136%×80%=0.11%),表明宏观结果与微观结果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

(2)与银行业关联较大的行业受到的影响

根据2005年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的金融服务主要投入到贸易(16.4%)、房地产(10.4%)、金融业自身(8.3%)、发电部门(4.2%)、公共管理(3.9%)、水利(2.6%)、公路运输(2.4%)、水泥产业(2.3%)、建筑业(2.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2.2%),其他行业(127个行业)占比为45.1%。由于金融服务价格的下降,这些行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如图3所示:4.政策情景二的宏观经济结果及与政策情景一结果的比在政策情景一中,只考虑了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在政策情景二中,则进一步取消了国外银行的关税壁垒。首先,这两个政策情景短期宏观变量的结果相差不大。如图4所示,情景一和情景二中,无论是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相对基准情景的变化值,还是宏观名义价格变量的变化,都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银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国外金融服务占国内金融服务总产出的比重仅为0.3%,因此,即使其关税壁垒下降,服务价格降低,对整个金融业和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是不大的。此外,国外金融业关税壁垒的下降,从理论上会利好国内宏观经济,这与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的方向和影响路径基本一致,本文不再赘述。其次,对比情景一和情景二中,使用金融服务的十大行业的产出结果,如图5所示,主要行业产出受到的影响基本一致。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国内银行业的产出,其在情景二中的结果比在情景一中略小0.004个百分点。

七、结论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4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当前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趋势也将对我国银行的管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冲击。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可以发现,随着银行建立起来一套相对自主化的价格机制,对于银行未来的长远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流通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其也不可避免的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产生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银行从内部积极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完善现有经营管理机制,保证银行经济的健康持m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管理策略

一、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概念

所谓利率市场化改革,指的就是银行结合市场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并分析自身的银行储备金情况,对银行的利率形成有效的调控。可以发现,这种利率调节模式产生了对传统银行运行过程的根本性变革,其变化的指南是市场经济的实时变化,而不是政府政策的宏观太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管理过程要结合其基本型忒单,对银行资金关系进行有效的控制研究,促进银行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升银行管理的决策准确度

结合相关的数据研究,我国的几个主要银行已经初步完成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各个银行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变革,将会以利率市场化为基准,进行对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优化设计,来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市场导向的趋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各个银行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价格参数的影响作用,以市场化信息为导向,对利率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在进行利率制定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可以对市场信息进行动态化的分析,根据市场的实际行情,做出最有利的利率,进而极大的促进银行内部资金的流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这一角度进行考虑,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结合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管理决策度的提升。

(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各个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银行都是各司其职,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已经化身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先的合作者变成了直接竞争者。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的结合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内涵,丰富银行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银行管理所关注的核心区域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银行势必会认识到利率市场化的优势和作用,我国的各个银行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丰富自身的管理手段,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三、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发展策略探析

(一)有效控制银行管理成本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业务组成,达到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具体的来说,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可以筹集大量的现金,并通过合理调控存款利率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控制银行的管理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存款数额是保证银行后续运行的最基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客户存款利率的设定将是整个利率市场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过往数据的汇总研究,我国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维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数值,是根据国家统一宏观划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往往会使用一些变相手段,来吸引人民群众存款,进而为银行带来很多的额外负担,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结合这样的数据案例,可以发现,取消统一的利率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呼唤,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设定不同的存款利率,将发展成为银行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将银行的发展“放到阳光下晒晒”的基础性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存款利率的变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各个银行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合理制定存款利率,在保证自身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自身业务发展。

(二)丰富银行管理业务

在进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现有的银行组织管理方式、结构的优化设计,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具体的来说,当前银行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包括贷款业务和负债业务,这两项业务也占据了银行解决百分之九十的份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我国银行要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银行管理工作的综合、系统发展。所谓中间业务,指的就是银行通过自身管理组织,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金融经济服务,提升银行的口碑、服务人民群众。与此同时,银行通过中间业务可以充分的丰富自身的业务架构,提升银行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代化背景下下,为了保证银行获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把中间业务拓宽发展,将中间业务转化成为现行银行管理组成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可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的改革发展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利率市场化的时代背景,我国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银行内部业务组成结构,动态性的解决银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重视对于信息数据的调研,做出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银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琛.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宁夏大学,2014.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5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6篇

>> 利率市场化下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 中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挑战、机遇与应对 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探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研究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利率市场化下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浅谈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参见中华行业研究网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意义重大》一文,.

③参见程瑞华的《银行业协会》,.

④参见马树娟的《全国首家农信社破产实为“壳破产”》, http:///index.php/Index/article/id/456.

⑤参见《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七十六条:法人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向法院申请破产前,应向银监会申请并获得批准:(一)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自愿或应其债权人要求申请破产的;(二)因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发现机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应申请破产的。申请破产的,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参考文献]

[1]张书杰.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方金融,2012(5):5760.

[2]罗乐忠.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 三农金融,2013(4):4952.

[3]马英姿.基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环境及竞争战略分[J].金融经济,2010(12):8485.

[4]胡北谦,刘美玲.农村信用社改制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及政策思考[J].武汉金融,2011(11):3940.

[5]Hunjak Tihomir,Jakovcevie Drago. AHP Based Model for Bank Performance Evalution and Rating[J]. ISAHP,Berne,Switzerland,2001(8):149156.

[6]柴瑞娟.民营银行:发展障碍及其法律对策:以民营银行开闸为时代背景[J].法学评论,2014(3):154160.

[7]毛定荣,安文.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3):89.

[8]郭德香.法律视野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研究[J].河北法学,2010(10):117124.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7篇

【关键词】公众预期 不良贷款 时间序列 协整分析 VAR模型

一、引言

金融资产质量是实体经济运行的风向标。近年来实体经济积累的一些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反映到银行信贷质量上,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可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显现。

衡量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质量的直接指标就是不良贷款率,然而不良贷款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始终是业界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和阐述了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但是鲜有学者从公众预期层面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故本文的研究角度具有明显的新意。

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对储户、银行家、企业家等公众的问卷调查的2009Q1-2015Q3的季度数据,借助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众对未来的就业信心、收入预期、银行景气信心及企业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贷款需求程度、资金周转效率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波动有着明显的影响。进一步地,公众的就业、收入信心对不良贷款率波动趋势的影响最强;银行家对行业的信心同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决策,企业的贷款需求与不良贷款率正向相关。在实体经济不振情况下,公众行为成为了商业银行经营困境一个重要关注点。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相关研究回顾;第三部分是变量解释与实证过程;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营方面的原因。总体来说,大致分为银行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与不良贷款

第一,政府行政干预。李建军等(1998)分析认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产生的根源。政治晋升的激励、地方分权和财政分成制的改革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动机和能力

第二,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逃废债严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信用文化在我国一直处于较薄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落后、信用评级体系的严重匮乏,整体社会信用道德相对较低等几个方。

第三,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间接融资体系。尽管社会对信用的需求多样化,但我国的融资体制由国家通过国有银行高度垄断,大多数信用需求最终都只能由银行贷款或间接性贷款来满足。

第四,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宏观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风险;同时,法律保护水平越高,银行信贷规模越大,银行业绩也更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国有企业利润等宏观经济因素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房价与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我国,提高利率会推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二)内部因素与不良贷款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是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以行政授予而非资产授权实现的,其产权为临时产权,国家仍是单一的所有者,,最终导致无约束的信贷管理。其严重后果是信贷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良贷款也在不断产生此外,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相对集中的股权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第二,银行效率、多元化水平、资本充足率等特征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水平。更进一步地,银行的利润效率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不良贷款水平,而多元化水平与银行不良贷款之间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以上的研究因素已经涉及到多个方面,却没有与公众预期相关的任何描述,因此还需要新的研究思路。

三、变量解释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解释

在变量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用B-loan表示)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来反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状况。解释变量则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在每季度对公民所做的调查问卷“城镇储户问卷”、“企业家问卷”、“银行家问卷”中选取了反映公众预期的6个指标: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未来就业预期指数、银行业景气指数、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资金周转指数、经营景气指数。由于数据的量差影响了数据的可比性,不便于趋势观察,本文将(各指数-50)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即收入信心指数(用income表示)、就业预期指数(用employment表示)、银行景气指数(用bank表示)、贷款需求指数(用loan表示)、资金周转效率(用fund表示)、经营景气程度(用manage表示)。

为排除金融危机对序列的影响,本文样本数据选取了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3季度的季度数据。本文收集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均来自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官网。

(二)实证过程

本文运用Eviews7.2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由于选用的样本数据是时间序列,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要多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 分别对各变量作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1 序列平稳性检验

注:检验类型(C,T,P)中C、T、P分别代表带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所采用的滞后阶数,滞后期根据AIC信息准则取值最小原则确定。

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大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其中bank、loan、manage、B-loan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因此,对检验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转换,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ADF检验中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说明原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也即原序列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表2 一阶差分平稳性检验

协整分析:

(1)协整检验: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B-loan、income、employment、bank、loan、fund、manage存在着一阶差分平稳的现象,而使用差分形式变换为平稳序列会忽略了原序列中所包含的有用信息,使得差分形式的关系式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只是短期状态,因而需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所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关系确定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迹检验)

注:None表示不存在协整关系,At most 1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以此类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最大特征值检验)

注:None表示不存在协整关系,At most 1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以此类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3和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检验,检验结果都接受B-loan、income、employment、bank、loan、fund、manage 7个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我们通常取第一个似然比协整关系,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表5 标准化协整回归结果

协整方程为:B-loan=0.001737*manage-0.00271*fund+

0.00048*loan-0.001461*bank-0.003158*employment+0.0046

*income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employment、bank、fund与B-loan是呈负相关的,manage、loan、income都影响着B-loan。收入信心指数弹性为0.0046,表明收入信心指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将提高0.0046%;其余结果以此类推,不再赘述。6个指标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因此它们间存在稳定的长期相关关系,可用VAR模型研究其内在机理。

(2)格兰杰因果检验。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与各解释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如表6所示,在滞后2期、5%的置信区间的情况下,B-loan与各解释变量间均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income、employment、bank、loan、fund、manage的变化都会引起B-loan的变化。

表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VAR模型:

本文选用VAR模型来具体分析各解释变量对B-loan的影响。VAR模型是通过把系统内每一个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以动态地分析系统内各变量相关关系和动态预测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本文采取AIC和SC最小的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在Eviews7.2中输入最大的滞后阶数,结果如表7所示,表7给出了直至最大滞后阶数的各种信息标准,用*表示从每一列标准中选的滞后阶数。

表7 VAR模型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由表可知,根据AIC和SC原则,结果都显示合理阶数为2阶,所以本文的VAR模型选用的阶数为2阶。最终得到如下VAR方程:

B-loan=-0.000816*income(-1)-0.000171*income(-2)+

0.000434*employment(-1)+0.000169*employment(-2)+0.000069

*bank(-1)+0.000085*bank(-2)-0.000122*loan(-1)-0.000112

*loan(-2)-0.000331*fund(-1)-0.000066*fund(-2)+0.000178

*manage(-1)-0.000024*manage(-2)+0.238922*B-loan(-1)+

0.633110*B-loan(-2)+0.009867

其中,R-squared为0.994,Adj.R-squared为0.986,Log likelihood为127.666,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2)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要求其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如果模型不满足稳定性的条件,许多VAR分析将会失效。直观起见,本文用Eviews7.2做出了单位圆的图形,如图1所示,满足稳定性条件,说明所建立的VAR模型是可靠的。

图1 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3)VAR模型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将利用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分析income、emplo

-yment、bank、loan、fund、manage与B-loan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动的贡献程度。运用Eviews7.2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表8 方差分解结果

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程度主要受到income、employment、bank的影响,B-loan的自相关性下降明显。Income、bank与B-loan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增强;其中收入信心指数的贡献率超过了50%,是最强的,就业预期指数和银行景气指数次之;而贷款需求指数、资金周转指数、经营景气指数与不良贷款率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并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一)实证检验的结论

基于2009Q1-2015Q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及公众预期指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未来就业预期指数、银行业景气指数、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资金周转指数、经营景气指数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

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正向相关,未来就业预期指数、银行业景气指数、企业资金周转指数与不良贷款率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收入信心指数对不良贷款率波动的影响最强,就业预期指数和银行景气指数次之;而贷款需求指数、资金周转指数、经营景气指数与不良贷款率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并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二)启示

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未来的主旋律,但要把目标重心从“总量的增长”转换到“人均的增长”,但控制失业率仍然是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

加快金融业改革,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要充分认识到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监管“宽进严管”五大趋势,抓住机会,突破困境。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加入公众预期的显性刻画;商业银行应随着公众预期的改变而调整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冯增炜,周学飞.国有商业银行与全球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绩效比较[J].金融时报,1998,(12).

[2]陈暮紫.我国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计量模型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3]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4]郭永济,唐建民.房地产泡沫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1,(12).

[5]刘平,梁瑜.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2).

[6]卢盼盼.利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研究[J].银行管理,2012,(6).

[7]王鹏.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J].经济研究,2012,(5).

[8]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以某国有商业银行1988-2005年的数据为例[J].管理世界,2012,(7).

银行业前景分析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电子银行;服务质量

基于“互联网”战略思想引导的背景下,社会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电子银行,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将银行的各项服务展示给客户。通过各项服务的不断完善,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并且增强与客户之间的粘性。当前,电子银行从现有的交易渠道开始分析,并且逐渐成为银行的运营平台。不管是开展内部协同管理,还是外部的服务工作,都更加依托于电子银行。由此可知,电子银行会逐渐成为银行发展的主流业务,并促进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融合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电子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化与发展,银行业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进一步优化现代的金融服务方式。在此过程中,除了引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之外,还需要创新信息化科技系统,逐步增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以便于能够通过电子银行,随时的开展信贷、转账以及查询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搭建健全的网络化平台,建设虚拟银行,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银行提供的服务,电子银行应运而生。在建立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基础上,银行逐渐将大部分产品转入到电子银行渠道当中。下面以工商银行为例,该银行的电子银行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个,在整个电子银行系统中,占据的比例会超出40%。现阶段,根据中国银行全球门户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电子银行中的个人用户比例不断提升,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受到了广大客户群体的青睐,电子银行逐渐成为生活、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服务渠道。在产品功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出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特点,使银行的客户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提高服务质量,推进银行发展。

二、当前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客户体验性的关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银行都纷纷开展了电子银行服务。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银行将主要人力投入到信息维护与管理、电子银行的功能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客户的体验感受。还有一些老年人群,对电子银行的操作不够了解,这都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

(二)业务审批制度有待改进在电子银行系统中,客户的各项操作都需要经过核对与审批。如果操作流程较长,响应速度较慢,就会影响审批速率,降低体验感。如果缩减审批流程,又会影响安全性,因此在审批速率和安全性方面,应当进行进一步平衡,使业务操作更加安全、快捷。

(三)信息安全风险问题电子银行会使客户的银行信息暴露在网络空间中,这就会使客户质疑安全性。因此,信息安全性问题始终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强重视。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电子银行发展对策

(一)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在传统银行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普遍存在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内部的管理机制也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电子银行来说,只有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提升客户的体验满意度。在电子银行成立之后,就能够直接的为客户服务。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一定差异,传统银行就是为人们提供柜台服务,而电子银行的后台程序一旦出现风险问题,相关的服务人员就需要将自身的工作职能发挥出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然而,随着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显现出了一定的缺陷,例如缺乏银行人员协助,也对客户的需求不够了解,其中含括功能喜好、使用时间等。电子银行的后台数据端能够存储许多用户的一手资料,还能开展数据分析的工作,并且适当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的基础上,将数据作为重要的支撑,才能为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奠定稳固基础。在深化海量数据分析与存储的基础上,对电子银行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管控,以此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使数据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只有采用线上与线下渠道的互相融合,进一步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才能推进金融服务的精准服务。

(二)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主体,完善业务审核制度电子银行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主体,能够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能力,并将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基础的保障,实现电子银行的动态化发展目标。电子银行通过不断强化容量管理力度的方式,在资源整合之前就做好科学化的规划工作,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急方案,以此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强化对注册客户身份、注册资料的确认与审核工作,并且严防假冒的问题发生。通过强化付款凭证的审核,确定付款指令与使用数量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漏打、重打的问题,就可以在设计电子银行系统交易日的基础上,完善业务审核日志,并且安排工作人员负责分析与审核工作。如果发现可疑的交易,就能够及时的利用相应的控制措施。要想避免电子银行不受到地域的限制,并设置客户的交易量,根据实际的需求,限制客户的现金流、账户等。

(三)强化信息安全建设,防控风险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传递的速度,还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许多便捷之处,但是其中也蕴藏了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数据信息挖掘与整理的工作。电子银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重要的信息也可能出现被人窃取的现象。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了电子银行的持续发展。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电子银行也是通过无线网络开展的,也蕴藏了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所以,强化信息安全的引导与宣传活动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