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0 16:36:35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1篇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社会文化学、心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 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 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文化学、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地位和功能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原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紧密围绕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基本任务,厘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需要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等不同层面,阐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于网络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保障和导向、整合和渗透、控制、调节和转化等社会功能。同时,需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既包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直接的思想理论依据,又包括要以教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治学、、文化学、学、、心乃至网络技术原理等作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载体研究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会因“数字化生存”而消解,它们必然影响到网络社会的建构;同时,虚拟社会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超时空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可以放大或缩小现实社会的某些因素和人的某些行为心理特征。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环境的变化,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从虚拟社会中各种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特性等不同层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变化及其作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需要深入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一青年网民的行为心理,探寻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揭示他们的网络行为方式,以利于指导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在积极性或主动性。信息网络作为“第四媒介”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和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凯文·凯利曾对“网络化”(ne工working logic)的性质作了生动的描述:“原子是过去式了,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动态的网络……。原子代表了干净的简单特质,网络则引导了复杂性的散乱力量…… 。网络是惟一能够没有偏见而发展,不经引导而学习的组织。其他的形态均限制了可能性。网络的群集四周都是边缘,因此,无论你由哪个方向接近,都是开放性的。事实上,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的组织……。事实上,各种纷杂多样的成分,也只有在网络里才能够维持一致性。信息网络结构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自组织性、去中心化等逻辑特性,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传播载体、途径,更为深刻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单向教育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途径乃至教育模式的研究无疑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原则和规律研究一

网络文化的特性深刻地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整体的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虚拟性、交互性、创新性构成了信息时代的行为文化的新方式,开放性、自治性、自律性凸显为信息时代制度文化的特色,信息交流自由、平等、共享的理念正逐渐演化为信息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开放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全时性等;同时,也要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政治性、引导性、性、渗透性、生动性、安全性等主要原则。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这在网络社会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网络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经验来看,现实与虚拟、一元与多元、自由与规制、遵从与失范、民主与集中、崇高与庸俗等等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正确地解决和处理这些矛盾,兴网络之利,去网络之弊,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依据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首先必须贯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主导的教育内容,但是,在网络这一新的文化环境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复制这些教育内容,而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讨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宁化、网络化的规律性,并且着重加强网络观教育、网络伦理和网络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在方法和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既要运用传统的理论交流教育、榜样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教育方法,更需要探索网络互动交流、网上引导、网络群体组织教育、网民自我教育、网络内外教育统一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既包括各种传统的文化教育艺术,义需要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艺术。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培养研究

面临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任务,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着重网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途径与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丁作者素质的自我养成等问题,以推动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2篇

处于不同年级的高校大学生因其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认知,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存在差异性,但仍能总结出一定的思想行为特征。对于大一年级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个性鲜明、活力四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活跃、独立、开放、不稳定。大二年级高校学生因深入了解与熟悉了社会环境、专业知识,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表现为:适应性、沉稳性、自豪感。大三年级高校学生的精力更多放在学业与校外实践上,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更多呈现出:积极参与、勇于表现、敢想敢为。大四年级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形成,其思想观念、心理发展也基本成熟,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视野开阔、新思想与新观点突出、反应灵敏。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1.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首要条件。当然,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设置课程;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针对性地划分层次性,区分侧重点。对大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而大二、大三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选修课,以时事政治、职业指导为主要教学内容;大三、大四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选修课,教学内容以就业指导、社会分析为主。

2.革新教学形式与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时需要革新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交流与讨论中,以引导不同年级大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培养不同年级大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来灵活选择多样性的授课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改革考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学习。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评方式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与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为此,高校需要革新考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设置不同的考评标准,如加入平时表现的考核、开卷考试、答辩等考评方式,将这些考评方式应用在不同年级当中,以引导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理性学习,应对挑战。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考评中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案,进而不断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如辩论竞赛、文体活动、网络宣传等活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与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当然,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也需要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设计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升自身能力。

三、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3篇

【关键词】系统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对策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寓于辅导员的导向功能和价值定位

1.1 高职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背景阐释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组成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方向,而高职教育更加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旨在通过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技能并实践于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突出,其“直接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职业体验的速度快,效果鲜明,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体现了高职生的职业拓展。

运用专业技术的实践动向和从业领域直接诠释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导向特征,高职教育的职场化特征明显,除了体现所学的专业理论,背后还潜隐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感情观等,这些会直接间接影响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重视实践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诉求,从学理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1]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行业中的专业服务于实践其实就是点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无意的呈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现的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实习就业的能量储备,其思想、态度、情感及性格的熏陶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不无关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寝室教室督查、法纪意识强化等众多领域直接影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趋形成。

辅导员工作内涵和外延赋予其艰巨任务,其育人过程必须自行“先育”,而先育的方向和素养集中体现于思想政治理论层面。这样才能对高职生“后育”,帮助其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纪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力量和精神品质,如自强、自爱、自律、自信等优良品格,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高职学习、实习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在班级建设中,积极维护好校园安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生涯指导与服务工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想、精神、道德等其实践特征不由自主地带上了思想政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观念认知,而此从一定程度上归结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核心指引。

2 系统技术优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元素构设

2.1 系统技术实施的理论渊源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系统技术优化视角首要要求就是整体性。[2]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本质属性是整体性。而思想政治理论内在的专业知识面即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同样,系统论视阈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结构内容决定功能的发挥。辅导员岗位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间和视角能够依据学生工作的平台进行不断扩容和整合。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在思想、精神及文化领域的表现。

2.2 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组合和功能实现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讲,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帮助高职学生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元素涵盖了多种元素,而各种元素的灵动与组合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效果。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专业理论和知识面涉猎到育人的多种元素,思想和精神层面是首要的,其直接关系到核心的思想与精神取向。这无疑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结构元素的首要构成,其内容涉及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其次,针对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与建设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体”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班团管理、信息管理,日程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是常态形式,是系统的运行元素。同时,对于高职学生的辅导与咨询是“思想潜于心灵”的不断补充,涉及到学业、生活、就业,感情等咨询与解答,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微观表达。这些系统元素的宏观指导与微观组合决定辅导员工作的能量范围,直接决定辅导员工作评价效果。

3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外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对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为思想政治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内部运转和外部交流的理论钥匙之一。在实践层面,系统有自己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丰富与外化工作就是目标、过程、结果的协调。[3]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先育”之后“后育”,在学生中形成这种认知力量的思想与精神支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互育”,构成系统元素与能量的交换与支持。

内置辅导员工作进程,系统化路径则鲜明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引作用。在面对高职学生,需要体现直接的“高职性”,在鼓励和引导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将思想先驱化,在行动导向的实践中加深和体验思想和精神要求,以便形成高职生“只缘身在此山中”行为实践;②从系统优化整体和外在角度来看,辅导员工作依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班级管理,日程事务及心理情感引导都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状况,归结到对高职人才的能量供给。③现代教学与育人实际构成一个整体,师生互动,在辅导员工作中也有可取之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与其经常谈心,真正建立“平等自由”的系统协同关系,在师生互动系统中获得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

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营养能量”扩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在“90后”高职生成为高职生学生主体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软实力”。而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是一个内外部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中探究和实践,能够合力迸发内化思想与外化工作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许丽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D].2011.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4篇

【关键词】 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较多,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效果的弱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为此,探求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与类型

1、自我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对自我教育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第一,方法维度。以邱伟光,张耀灿为代表,他们认为自我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开展。第二,反省维度。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教育是“自我”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对行为合理性的反省,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达到提高道德水平、提高思考的理性程度的目的。第三,^程维度。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错误的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改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学习并深入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2、自我教育的类型

根据主体的不同,自我教育的类型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两大类。个体自我教育即将个体自身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发生于个体自身上的自我教育,强调个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通常包括写心得体会,写感受,工作或学习日志,学习先进等内容。集体自我教育即将集体或群体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强调集体或群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通常包括集体参观红色地区或先进地区,集体开会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学习先进事迹等集体进行的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

在明确自我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教育的特征,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一概念。自我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教育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主体性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和范畴。主体性指的是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或作用,是人们自身的自主、主动等特性的体现。客体是指人们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客体性即指所具有的客体的性质。主体性与客体性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在个体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为个人,个人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在集体自我教育中,集体以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集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因此,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2、自我教育体现了针对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针对性是指活动的开展可根据主客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与目的性联系密切,活动的针对性越强,就越能更好的实现该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自我教育可根据主体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减少或避免走更多弯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合理的计划与组织引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计划,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动力,也是提高教育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

三、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哲学层面的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即自我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有效是指在某一活动中能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效果。自我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自我教育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自我教育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在自我教育中,个人、集体或群体本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因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对象所需,少走弯路,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具有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针对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正是实践中自我教育有效性的体现。

2、自我教育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选择,自我教育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任何学科而言,最终若是能为实践服务,能得到实践的检验,那么学科的价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但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体现的并不明显。将自我教育的方法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定意义上较好体现实践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自我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两统一、一结合”的显著特征。自我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自我教育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选择;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实现受教育主体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和效果的实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改善人们的思想的的行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罗洪铁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5篇

关键词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特点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一个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每一个方法论体系都由哲学理论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也不例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总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揭示了人类思维领域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指出了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其它一切哲学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它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思想变化发展规律。只有正确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变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以在研究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状况,必须掌握社会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必须以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人们的思想变化发展状况,分析思想发展特点,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掌握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辩证运动外,还指出参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人们的思想来源于在生活中的实践,在某种方面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不仅能动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对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路线;才能正确认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反对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又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机可循的,是各个方法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是横向纵向结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的系统性是指将诸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特征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仅是以往各种要素的简单的堆积,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化的、 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知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是具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它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总结而来的,是依据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总结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性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下,把哲学中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益的理论方法综合整理,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法、思维和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各个方面吸收了各个方面的理论,具有渗透性特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特征和抽象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普遍性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抽象性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征和特性而言的,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各个不同学科理论的辩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与人们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的,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生活需要来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此相对应的是精神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依据政策方针的制定情况下,制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每一个时期,不仅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不是一成不变成直线的,而且人们的心理特点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准确地把握心理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特点,才能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照本宣科地采用书本上的理论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3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出现不同的现象,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因此要充分尊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在依据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6篇

[关键词] 长征时期 党和红军 少数民族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在长征时期,这条“生命线”显得尤为重要。

一、长征时期我党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红军先后经历了湘、桂、云、贵、川、康、甘、宁、陕等11个省区和苗、瑶、彝、白、藏、羌、回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区。红军长征经历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社会政治形势也异常严峻。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在西南、西北地区,民族矛盾、宗教问题与现实政治相互交织,使这里的形势极为复杂。党和红军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事集团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和层层布防,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处理好这一地区特殊的族群关系。

做好沿途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对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红军战士和各族人民群众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关系。各路红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同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完成长征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二、长征时期我党关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长征时期,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坚持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并积极做白军中少数民族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

历史上,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奉行大民族主义,推行“羁靡”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用”“以夷制夷”“以夷伐夷”“分而治之”等策略,造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增加、冲突不断,使各民族间的信任减弱、隔阂加深。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立依然存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在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方面利用高官贿赂收买、扶植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土司头人、上层宗教人物,帮助其统治当地各民族;另一方面,又指使地方军阀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压迫和同化强制政策,这就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对立和仇视情况更加严重。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对汉人充满戒心,尤其对汉人的军队充满仇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红军想要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推行的反动民族政策,党和红军坚持主张各民族无论民族大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1935年1月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中就规定:“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反对汉族的地主财富佬的压迫。”[1]p43红军每到少数民族地区,都会颁布相应的政策文件,或用布告等形式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在红军进入康藏地区时,《中共中央告康藏民众书》就向广大康藏民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以此同国民党帝国主义的民族政策相区别:“国民党帝国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殖民地的奴役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主张解放各被压迫民族,因此主张彻底的民族自决,建立自由的选举的革命政府,并积极帮助一切的革命的民族运动。”[2]p234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和封建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及其贫困。“彝民生活之痛苦,远过于汉人。汉人还能耕平坦之田亩,彝民之田亩,日渐被川军之官长及当地官吏所侵占,而只耕植于山地。”“因其只耕种山地,故彝民平日所食者,亦只玉黍而已。至于彝民所居之家室,则更简陋不堪,以竹木编为壁,上覆松树皮,潮湿特殊,跳蚤成群。”[3]p409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彝族不允许汉族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红军想要通过彝区,困难重重。为了顺利通过彝民地区,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4]p29党和红军通过布告的形式,向彝族民众宣传党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1935年10月陈云在《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但赤军善用宣传政策,向白彝申明共党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汉人军阀压迫彝民,并提出为彝民所迫切希望之要求‘打刘家’(意即打刘文辉的军队,因刘文辉压迫彝民甚烈)……故当时我等日夜恐惧之彝民山地,如此竟安然地通过。”[5]p410红军顺利通过白彝区成为我党妥善处理同彝民的关系,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部落的典范。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7篇

论文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争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个体差异理论,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所谓个性心理,是指人在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第一,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有多种。懂得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就可以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要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要注意人的能力特征。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研究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必须做到: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真道理,不讲假道理。第二,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教育者要注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讲究艺术性,增强感召力。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心理相容表现为互相信任、感情融洽。如果教育者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多一些人情味,多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则道理更容易被接受。第四,对青年人的好奇心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第8篇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已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三农”工作将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也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2]。农村城镇化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因此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必然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也随之产生大量因拆迁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面对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以往传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城镇化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效力。很多农民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对拆迁与征地这一政府行为理解不够,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抗拒政府拆迁征地相关政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进一步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其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更好地适应当前城镇化新形势下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式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拆迁与征地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层推进,广大失地农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以往的强硬式拆迁逐渐陷入困境,也同时给基层政治生活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3]。因此,如何从维护基层政治稳定的高度,探讨一条拆迁与征地工作向“柔情拆迁”、“和谐拆迁”转变的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而“柔情拆迁”、“和谐拆迁”的实现,加强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一直以来,拆迁与征地问题都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拆迁与征地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与根本利益,是关系到农村能否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也是新一轮农村城镇化建设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而无数拆迁案例表明,思想工作是拆迁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拆迁户在拆迁前后的思想干预与教育是整个拆迁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当前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也是一个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时期[4],而失地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这些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随着失地农民这一队伍的日益庞大以及政府“硬式拆迁”步伐的加快,这一矛盾由双方共存逐渐向激烈对抗状态发展,并由此衍生了大量社会问题。暴力与自焚抗拆、群访与群体事件以及对政府的不信任与不合作,这些问题加重了政府行政成本,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滞缓了农村城镇化的脚步,甚至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提高物质补偿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亟待找到一条把加强失地农民的思想工作与制订合理的补偿政策相结合的路径,才能使城镇化走出当前困境。

二、对当前问题以及背后所暗含的思想根源的阶段性分析

(一)在拆迁与征地之前,一部分农民守旧思想严重,对自家房子和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故土难离”和“金窝窝,银窝窝比不上自家的土窝窝”的思想就是其具体体现。同时,由于长期受农本位的封建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务农是农民的本分,所以很大部分年纪稍长的农民不愿意离开也舍不得转让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也不愿意搬到别的地方居住和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乎,这部分农民打心底里很排斥“拆迁干部”的思想工作,对地方政府的种种拆迁政策更是嗤之以鼻。如果政府思想工作不到位,他们很容易转变成拆迁与征地中最顽固的一派,不管政府补偿多么丰厚,拆迁动机多么合理,死活守着那五亩田和三间房不放,甚至拿性命相威胁。还有一部分农户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认为自家的宅基地是一块“风水宝地”,随意拆迁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厄运。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甚至还要求政府安置房的建设位置符合某种“风水标准”,当要求达不到时,就千方百计阻挠拆迁。另外,少部分农民由于其小农思想的立场不坚定性,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思潮”的影响,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追求,缺乏大局意识,投机倒把,把拆迁与征地看成是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在与基层政府谈补偿问题时漫天要价,当其过分要求被政府拒绝时,就散播谣言,中伤政府的拆迁征地政策,甚至花钱雇用闲杂人员上街游行示威,借此给政府施加压力。这些行为损害了政府形象,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阻碍了拆迁与征地工作和城镇化的进程。

(二)在拆迁与征地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得到补偿款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地耕地和宅基地被政府征用后,许多农户获得几十万至几百万元的补偿金。而他们缺乏商业头脑和市场经济理念,不懂得如何去利用这笔资金。因此,不少农民因征地“暴富”后,开始互相攀比购买家用汽车、高级服装和金银首饰等,其中有些人还参与、地下和放高利贷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种炫富心理与炫耀性消费想象,实则暗藏着返贫隐患。当这笔补偿金被挥霍一空时,又没找到一条合适的致富门路,他们便彻底失去了住所与收入来源而成为社会闲杂人员,也同时成为威胁农村治安与稳定的“不和谐音符”。此外,还有一些农户在拆迁与失地后,由于土地价值差异和地方财政拮据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所得补偿款偏少。于是这部分农户不知所措,开始变得过分悲观起来,对前途感到迷茫,对“城镇化”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地劳作了半辈子,除了种田再无其他一技之长,当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如果政府不从思想和就业上加以引导,他们很容易将自身境遇的不利,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不力”,进而走上一条长期和政府“对抗”、“专业上访”的道路。而且他们这种悲观的情绪,会降低整个失地农户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城镇化事业的信心,对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针对当前问题,加强拆迁与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可行措施

(一)在拆迁与征地之前,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地针对当前农村广泛存在的以小农思想为代表的各种不良思潮。1)对于传统守旧思想严重的拆迁户,这一类拆迁户虽然顽固但本性善良,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和以说服教育为主,要以那些在城镇化当中思想觉悟比较高的先进农户为典型进行模范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社区生活与工厂集体劳动相对于单家独户与家庭式耕作的优越性。另外,基层干部可以邀请那些拆迁农户当中的党员积极分子一同上门开展思想工作,要让他们认识到跟着党的政策走是没错的,要让他们放弃过时守旧的思想,要让他们意识到城镇化这一“新事物”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大势所趋,是先进生产力的进化方向。2)对于那些迷信思想严重的拆迁户,我们在尊重其某些合理的宗教信仰的同时,要大力反对封建迷信,可以联合其家族中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开明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3)对于那些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漫天要价的拆迁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道德法制教育相结合,要让他们懂得利用虚假宣传,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补偿金的行为是违法的,也是要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对于个别极端分子,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法律的威慑力量,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此外,我们可以运用道德舆论的监督力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他们因漫天要价、骗取政府补偿等行为受到父老乡亲和主流民意的谴责与质问时,自然就会主动放弃那些非分之想,也就会明白城镇化这个“大局”的重要性,对待政府拆迁与征地的工作态度也就会由消极转为积极了。

        (二)在拆迁与征地之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进一步围绕培养进取精神,塑造“城市人格”而展开。一种思想体系的接纳,一种价值观的改造必定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因此对整个拆迁与征地农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具体到某一时期、某一特定背景下的某一项具体思想政治工作又有其独特的阶段性。所以我们在利用其阶段性对拆迁前后不同思想状态的失地农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加强拆迁与征地之后的后续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进取精神。针对拆迁农户用政府补偿金进行炫耀性消费的现象,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向其宣传科技致富的思想,大力宣扬国家的“三农”政策和“节约型社会”理念,鼓励他们合理投资,尽量选择风险性较小的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炒股、炒房等泡沫经济行业,更不要涉足、“”和放高利贷等一些违法乱纪的“地下行业”;要让他们对城镇化有信心,有一种敢闯敢创新的精神,一种在城市开辟一片新天地的决心[5]。另一方面,进行人格教育,塑造“城市人格“,重视“精神上的城镇化”。有的拆迁农户虽然住进了小区,进了工厂,但是他们的心还是留在农村,没有社区理念,缺乏城市人格。所以,我们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跟着转变角色,可以试着把大城市的先进社区文化引进来,使拆迁农户摒弃原来在农村那套“家庭与宗族至上的封建观念”,并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当中去,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拆迁农户到城市新居民的转变。

(三)基层政府党政干部作为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群体,更要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支针对失地农民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方面,培养服务意识,尊重失地农民的城镇化主体地位[6]。拆迁与征地工作中政府与拆迁农户的种种矛盾都是干群关系疏远的直接反映。所以基层干部在开展拆迁户的思想工作时,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人民公仆的一员,要把拆迁与征地工作看成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好机会。比如有的地方乡政府定期举办“拆迁小组专训班”,着重培养拆迁人员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只要服务意识加强了,干群关系理顺了,拆迁户把党和政府当成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就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工作,甚至不需要干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会自己主动拆迁。另一方面,强化廉政意识,杜绝拆迁与征地中的腐败行为。拆迁与征地往往涉及政府公共权力与民间资本的密切交流,因此一直是腐败问题的“高发之地”。拆迁与失地农户为了公共利益和顾全城镇化的大局,本来就对自身利益做出了一些暂时性的牺牲。基层干部在拆迁与征地中的腐败行为,将直接导致干群关系高度紧张以及农户对政府拆迁与征地工作的强烈对抗。针对这一情况,基层政府可以对拆迁与征地相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开展“拆迁征地廉政集训班”,利用拆迁与征地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对他们工作中可能滋生腐败的环节“打预防针”。

参考文献:

[1]段羡菊.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j].半月谈,2010,3:4-6.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01.

[3]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8-27.

[4]石云霞,陈曙光.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j].政工研究动态,2009,4:17-19.

[5]魏津生,盛朗.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