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5 16:54:18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1篇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2篇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对这一物流形式学校利用浙科物流管理软件给我们一个更广泛的了解机会,软件中分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运输中心、四个角色来模拟现实的物流公司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学生成立物流单位,各单位在同一市场下竞争来完成订单。通过路线优化、运输陪送、仓储规划、危险处理,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由教师控制和调整市场环境的各种因素来增加各物流公司操作难易度来增强学生实验兴趣,使学生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能更好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与实际所学的物流知识相结合。

1.系统基础知识了解:通过对机房里计算机中物流实训上机手册的阅读,基本了解上机模拟实训的步骤,流程,各个只能部门的业务范围与操作。

2.业务流程:

公司总经理:合同管理、总经理通过系统中合同的招标进行报价,若中标可对合同签订。订单的受理;针对系统发放的订单(托运单,发运单)进行接受或拒绝处理,并把信息发给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对订单进行处理。物流设备管理;首先要租借,自建,购买仓库将信息发于仓库中心进行仓库分配,购买或租借卡车,招聘司机,叉车,搬运工等。还要开通各种运输路线。进行财务管理。

调度中心:对总经理发送过来的货运单,托运单进行处理,对货运单进行补货将货源信息于仓库中心进行补货,对托运单进行暂存入库或直接生成运输单将信息发送至运输中心,另外调度中心还担有信息查询、风险管理、报表、财务结算等职能。

仓库中心:首先对总经理发送来的仓库信息进行仓库设定、对调度中心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入库操作(入库通知-运输单确认-入库卸货-开具入库单)、出库操作(出库通知-出库备货-运输单确认-出库装货-开具出库单-发货)、另外还但当这货物存放、拣货装配、货物移库、库存查询、仓库盘点、增值业务、财务结算、报表统计等工作。

运输中心:对调度中心发送的运输单处理、车辆管理(是否要采用其他公司的回程车)、当所用的车源不足时向总经理请求购买或改变运输方式。对司机管理的要认清是否有相匹配的司机,车辆提醒、风险管理、报表等。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3篇

关键词:无机工业流程题;特点;价值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82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专家将化学工业流程题表述为:根据化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化学工业实际流程、方法、技术和设备等要素,根据所要评价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认识发展阶段水平进行简化处理,形成简洁明确且符合学生阅读理解基本能力的流程图,并根据该化学工业流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与化学课程及其评价目标相关的化学问题进行设问[1]。其实,化学工业流程题就是模拟、简化真实工业流程形成简洁的流程图形式,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系列化学问题的一类试题。笔者对这类试题进行考察研究与思考,形成了以下基本认识。

1 化学工业流程题的溯源

工业流程题主要涉及无机物制备较多,因而也被称作“无机工业流程题”。现在的工业流程题是在无机框图推断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95年以前的高考,无机框图推断题作为必考试题,它着重考查学生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试题对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知识建构等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类试题“人为编造”痕迹较重,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真实生产原理的转化,一度为大家所诟病。

寻根溯源,化学工业流程试题在1996年首次出现在上海高考化学卷中,是关于“AgNO3的工业制备”。从2007年开始,工业流程题出现在广东卷和山东卷中;到2010年,全国有9套高考卷中使用工业流程题:京、粤、鲁、闽、皖、川、沪、苏、琼等;到2016年,理综高考或者慰聘呖季碇屑负醵际褂昧苏庵痔庑汀

笔者以两个单科卷地区:上海和江苏为例(如表1、表2),分析这两个地区使用工业流程题的情况。

20多年来,上海高考中工业流程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命题专家的肯定,从表1中显示仅有3年没有出现工业流程题,其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以无机物合成制备、提纯等为载体的情境占据90.5%(18次考试的21个试题中,无机情境占19题);二是经典工业制备占据主要地位,甚至重复出现,如纯碱制备、胆矾制备、合成氨原料气制备等;三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重要生产资料成为主要情境载体,如净水剂、钾肥、自来水生产等。当然,可能由于命题组成员的变化,2003年、2012年和2015年工业流程题被其他相关题型取代。

表2显示了近11年江苏高考共考查20题,其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每年工业流程题的题量较稳定,一般在1~3题左右,以2题为主,没有明显规律;二是从2006年开始涉及工业流程题,还是有机背景,2008年开始明确成为必考题型,作为过渡年份,还是保留了1条框图题,直到2012年不再出现框图这种形式;三是流程形式有所创新,2014年开始将流程表达成“环形图”形式;四是工业“三废”处理成为考查的重要载体,废气――硝酸工业尾气、废液――含碘废液、废渣――钡泥池和粉煤灰等,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五是与元素化合物的核心知识联系紧密,重要金属――铁、铜、镁、铝等均有涉及,重要非金属――氯、硫、氮等均有考查。由表中也不难看出,阅读容量、情境来源、呈现形式也制约着命题的进一步创新。

2 工业流程题的特点

2.1 工业流程题的结构特点

工业流程题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题头、流程、问题。题头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原料背景和流程目标。在原料背景部分常常隐含原料的组成介绍,可利用物质、待分离或者除去的杂质等,流程目标中主要介绍所制备的目标产物的组成等。流程部分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如图1):原料的预处理、通过核心反应进行产物制备、物质的分离及提纯获得目标产物。在预处理环节中一般涉及基本预处理反应(酸浸、盐溶液浸取等)、初步分离(去除滤渣等);在核心反应制备环节一般涉及核心转化反应、二次去除滤渣等;在物质分离及提纯环节一般涉及具体操作等。问题部分一般按照流程的逻辑顺序进行设问,设问内容主要是信息反应方程式书写、反应原理分析、提纯及分离的操作选择等。

2.2 工业流程题的命题内容与立意特点

从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有8个方面内容的运用:(1)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涉及反应速率、原料的利用率、物质的稳定性等。(2)化学反应原理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复杂的复分解反应书写等。(3)实验条件控制的运用。如利用控制pH进行分离除杂,涉及溶度积常数的数据应用等。(4)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运用。如反应中的热效应、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等。(5)实验基本操作的运用。如除杂、分离、检验,蒸发、浓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实验手段的选择。(6)物质转化和循环的运用。如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循环物质的确定等。(7)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如滤渣的处理等。(8)部分定量问题。如结合给定数据或图像,进行简单计算或判断,如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等。

从试题整体立意看,主要有4个方面:(1)真情境。命题者以真实的化学工业生产为背景,通过对该工业流程背景的简化,再进行简约表述,编制成适合学生阅读的化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也正以其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2)新信息。为体现化学工业流程题的应用性,题干中一般介绍该工业产品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用途,或者最新的生产工艺,或者是新老工艺的优缺点比较等。在流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化工术语,例如煅烧、粉碎、酸浸等。有时还会根据学生理解该工业流程或者答题需要,给出部分理化数据,例如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金属阳离子沉淀的pH范围,不同温度或酸碱性下的物质性质表现等。(3)大融合。流程题就像是一个“大拼盘”,将高中化学主干知识有机融合,内容遍布高中化学教材的各模块,尤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够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化学背景或流程进行多角度认识的能力”,能有效考查考生对物质性质、结构、转化原理及应用四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如图2),问题设计有效融合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4)高效度。试题中涉及的化学工业情境部分来自于教材的加工,或者是最新工业合成或制备工艺,对任何考生均有陌生感,它比传统的无机推断题阅读量更大,对考生在短时间内综合运用四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考查,有很高的效度。这四种能力是:阅读理解信息能力,筛选有价值信息能力,迅速进行知识关联能力,运用化学语言解答设问的能力。这种题型对指导一线教学,提升学生更高的化学素养有很强的导向性。

2.3 工业流程题的解题特点

研究题型解题策略者从解题流程角度提出了“泛读、精读、标注、解答”的四流程法(如图3)。也有学者采用“物质线-实验线-生产线”的解题思路[2]。

在泛读试题时,题头部分介绍该生产线的原料以及生产目的,设问中常常隐含一些有价值的解题信息。因此,在解答题目前,要明确生产目的,要圈点有用信息(如原料的成分、杂质的组成、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等),要整体浏览工业流程,要在重要环节进行适当转化和标注。

在精读流程时,要逐问解决,一般不要跳跃解题,因为试题设问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一是精读原料的预处理环节。题中所涉及的原料,主要是矿石、工业“三废”等。常见的预处理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是高温煅烧、灼烧、焙烧,即在一定的温度下,在空气或者惰性气氛中,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其作用主要有:物质分解或被氧气氧化,原料物之间发生高温下的反应等。方法二是将原料中的某些组分转化成溶液中的离子。常设计的工艺有:水浸-让可溶物溶解,酸浸-让可溶于酸的物质溶解,碱浸-除去原料表面的油污,或者让可溶于碱的物质溶解,某些盐浸,如使用FeCl3溶液提供强氧化性的离子等。

二是精读核心化学反应以及产物的制备环节。认真解读主化学反应所涉及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由于所考查的化学方程式陌生度很高,但又在考纲规定和学生能力的范围内,考生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原理、基本酸碱理论等),由反应物推导出生成物,并结合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规则,运用基本的配平原则与技巧,在正_表达化学式的前提下,即可正确写出陌生的化学方程式。陌生情境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如图4):物质分类联想确认反应类型依据规律判断生成物依据守恒进行配平补充完整相关介质写清反应条件和添加必要符号依据原理检查合理性。

五是绿色化学问题。化工生产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很多,如原料的选取便捷性、设备的腐蚀和损耗、成本的核算等。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如原料来源的广泛性、可再生性、生产条件对设备的要求等;从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考虑,包括废弃物的排放处理,通常涉及到“绿色化学”的思想,如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有毒物质的处理与排放等。

3 工业流程题的价值思考

工业流程题有很好的价值导向,真实性化学工艺流程试题能将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使选拔考试渗透人文教育,在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中感受愉悦,感悟真实化学问题及其解决之美,使解题的过程价值得以提升[3],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有3个问题必须关注:一是流程简约处理中的科学合理性问题;二是与中学既有知识与能力的匹配问题;三是流程题的表现形式问题。

因此,作为一种有存在价值的试题,除了要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外,也应反思此类试题的消极因素,如增加了考生的阅读负担(减少了化学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教师平时训练中的试题命制负担(教师也模仿命题者的思路进行原创),增加了课外随意拓展的风险(有些教师引导更多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增加了命题者遴选有效情境的难度等。基于此,笔者以为,立足教材情境,立足经典工业制备,立足中学生基本化学能力是未来此类试题必须坚持的命题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剑淳.高中生解答化学工业流程题的错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4~15.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4篇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5篇

—、K:知识与理解

大学教师首要的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成果,“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角色的经典概括。教师以知识传递为基础,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学业活动,将“储存文化”转化为“活文化”。在此,教与学是一种传承关系,从而使教学具有传习性。这种教育传习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它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从而产生教育的规模“生产”劳动力。因此,我们在实施物流专业教学工作时,首先注重对未来人才基本物流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应遵循描述情景一叙述事实一解释概念一论证原理一阐明规律的教学流程,以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来实现新知识的掌握,其关键是理解,能动的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现代“物流”的思维意识时,通过引入经济领域中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理论,将教学导入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四大环节,叙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循环回路,向学生表明物流在四大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推出物流的标准概念;接着从物流的一般构成切入分解,论证其六大功能要素和运作原理,阐明现代物流的思维意识是系统性和整合性,从而把握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完成现代物流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自觉地去认识社会实践与知识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实证分析展开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理解是知识传递和注入的关键,这也是“Knowledge”第二层含义,它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解去促进学生的理解,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理解教学通常是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体验现实环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范式与知识讲授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更具有计对性、实效性和扩展性。我们认为,在以知识传递和理解体验的教学范式中,应遵循理论知识的结构和顺序,并按照教学规律作局部调整,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的形成具有合理的逻辑性,从而使教学从传统的“传授一接受”走向“阐释一理解一建构”知识。

二、P:练习与实训

加强职业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我们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将职业技能引入到教学环节,有利于理论课程与能力实践相结合。它是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知识,形成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是现代高职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肩负着将“活文化”转化为“技能文化”的任务。在此,教与学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关系,具有实践性,其教学方式有场景模拟法、演练法、仿真法、顶岗实习法等。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要将高职教育办成“准企业”运作,即工学合一。实训教学工作应按照单元演练——集成模拟——综合训练——素质养成进行构思和安排。具体讲:——是单元演练,以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为目的,通过单元演练使学生对生产过程或服务活动的具体环节形成明确的认知,有目的地强化生产或服务活动中的某一个(项)或几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二是集成模拟,以培养学生的项目综合能力为目标,是在单项学习和演练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模拟和项目仿真等,形成在校内安排具有情景融合的实训模拟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训的虚拟学习场景;三是综合训练,是在前两项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地参与完整的工作(工程)项目训练,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提高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衔接、职业技能与工作实践结合的能力;四是素质养成,是特指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涉及未来人才在职业规范、爱岗敬业、交际礼仪、语言艺术、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完成职业行为规范的建构,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合格劳动者。

三、C:交流与沟通

交流与沟通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教学方法,它是在上述二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的治学教学,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其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入者、策划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介绍前沿性和前瞻性知识,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技能,开拓专业视野,完善职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治学”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将“技能文化”转化为“团队文化”。在此,教与学是一种治学的导向关系,赋予其沟通性,其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演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讲法等。

交流与沟通主要有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之间自主交流、教师工作交流等三种形式。具体来讲:

一是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应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教师只针对事物或现象作一定的阐释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领会。如我们规定,教师在每次教学工作的实施中,必须进行相应的互动教学,与学生适时交互沟通,以落实“教”的目的。这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使其成为以教促学的“对称性”教学活动。

二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独立性的技能学习者,客观需要将结构化知识和过程化工作进行无缝“链接”。而过程化知识是合作性工作的总结与归纳,强调团队式活动与群体组合,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发挥学习主体之间的合作性交流。基于此点,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是KPCS法实施的有效形式。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网络交互、项目研讨等方式进行合作性互动学习,其学习效果更加显着,它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个性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例如,我们在《采购物流管理实务》教学中,增设了“采购沟通与礼仪”教学模块,采用场景模拟、仪表仪容展示、演讲辩论等互动式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又训练了学生的个人形象气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性教学活动。

三是在KPCS法中,教师之间的研究性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制度性的听课评教、教研议教、专题论教等活动,构建合力式教学工作团队以保证KPCS法的有效实施。教师之间就教学工作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界面的连接、新课程模块的开发、实习实训的研究等。例如,我们在规划物流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合理界定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避免同一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正确处理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使专业课程结构更趋合理。这种教与教的交流互动,更能进一步地提高教与学、学与学的教学效果,它是“教”在更高层面上的研究性成果。例如,2009年我校在湖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物流专业)大赛中,派出有2名教师带队的参赛代表队,师生同台竞技,3人获得一等奖、7人获得二等奖,还被大赛组委会授予组织优秀奖,检验了我们物流教学工作的效果。

可见,运用交流与沟通的KPCS教学法,就是将传习性教学、独立性学习、研究性教研合为一体,以对话为基础进行沟通式学习,在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环境中完成教学过程。

四、S:思考与推测

“思能解惑”,思考与推测是在上述三种教学方式实施后的一种反思性教学,具有知识迁移功能,它是以理解、经验、总结、表达为基础的“感悟”。我们通过教与学的反思,更能理性地认识知识与技能,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这是一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学习主体知识结构化的自我构建。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完成“技能文化”向“知识文化”的回归,这一回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高技能在文化层面上的升华。在此,教与学是一种递进关系,具有研究性。它是学生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去诠释他们在社会层面上的自我知识技能架构的形成过程。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学习主体。例如,我们设置了物流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有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冷链物流的原理与实务、超市生鲜物流实务、连锁经营的形式与运作、招投标采购实务等课程,使本专业学习更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拓展了物流知识范围、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完善了专业知识架构;再如,我们抽调骨干教师组建快递项目学习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速递快运物流学习,研究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快递物流的发展趋势; 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倡导学生提问质疑、思考分析、见解设想、推测创新。可见,思考与推测是KPCS法中的教退其次、学居主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刺激法、项目推进法、范例分析法、目标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6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物理仪器的使用和说明都是以陈述的方式进行介绍,对一个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原理、操作技能、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讲解陈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开展,没有学生自己去摸索使用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初中物理仪器的存在对于教学过程来说不是一项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工具,而是一个知识点,教师将仪器使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学生对物理仪器的认识就是作为一个知识点加以记忆和掌握的.但是物理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加以探索,在实践和实验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这样才能够学好初中物理.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能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摸索该物理仪器存在的价值,如何使用,学生自己按照说明书介绍来完成仪器认识和物理实验操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动脑进行思考,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对物理仪器说明书有一个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从而能够严格的按照说明书完成实验操作,加深了对于物理仪器以及所学知识的记忆,不断地吸引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潜在的能力.通过说明书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发挥聪明才智去摸索和实践,在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假设和猜想,然后自己设置实验操作步骤去完成验证.比如在学习电学这一章内容时,涉及到的物理仪器有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等,电流和电压表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就需要选择适合的电流和电压测量范围,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于某一个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测定教师直接告诉其使用多大范围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学生就会直接使用进行测量,根本不会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测量范围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也都是在教师的介绍下完成使用,根本不会提出任何疑问,对于电学学习内容也就缺乏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来选择适合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范围,这样学生就会先对自己的设计电路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通过大致计算来计算出所测量的电压和电流范围,然后就可以依据计算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选择适合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使得计算出的电压和电流结果更加准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于电学知识和仪器使用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其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学习过程,在物理仪器使用过程中懂得取舍.

2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物理仪器使用说明书教学过程,教师扮演好引导角色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针对物理课程的复杂和枯燥的特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需要从简单知识的积累到复杂知识的探索中不断进步,比如在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让学生按照说明书进行认识和完成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比如学习距离测量或者是物体长度、宽度测量过程中,初中物理课本上最先讲述了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测量的单位、刻度、量程等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知识,之后才学习了木直尺、游标卡尺等比较复杂的测量工具,这样设置仪器学习进度和说明书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基础测量工具的学习和认识基础上,就能够学习游标卡尺等复杂的测量工具,这样学生也能够依据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再加上自身的认识能力不断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游标卡尺由主尺和副尺组成,然后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刻度间距与副尺刻度间距读数的,由主尺和副尺读取的数据之和可以得到所测量的长度大小.学生在探索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仪器说明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使用游标卡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读数的精确度,同时在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过程中,在开始测量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对基准测量点进行归零处理,学生通过对仪器说明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新课标要求展开学习过程,同样教师也可以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完成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从物理中学会生活.

3将学生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的能力纳入到探究实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过程中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7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孟丽君(1982-),女,浙江诸暨人,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张宝友(1977-),男,浙江金华人,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2009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物流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8-0098-01

目前,“物流”一词已在我国流行起来。在运输与仓储行业内,冠之以“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等企业组织不断涌现;在制造与零售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公司设立了物流部门;而政府和学术界也愈来愈认识到物流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将日益显现,它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效率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3年,“物流管理”专业就取代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第一次在我国高校的专业目录中出现。同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此,我国大学开始进行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对非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物流管理的教学这一问题,武富庆、唐凯就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问题进行了谈论。[1]钟波兰分析了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从精心准备教学案例、有组织地展开案例讨论、适时的点评与总结、客观的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2]陈建军、范小君、张平也就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3]卜苏华则认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注重“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4]胡健歆、李树田则认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应着重以技能应用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5]王智利从物流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就互动式教学如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展开运用进行了探讨。[6]侯思萌就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7]

中国计量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高校,本身并没有物流管理专业,仅开设“物流管理”课程作为中国计量学院经管学院管理类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学校的校选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选修课,如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是教师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计量学院“物流管理”校重点课程的教师通过社会调研,并结合四、五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生学习“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

对于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讲,本课程仅能提供他们认识物流管理的一个平台。该课程的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普及为主要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身边的物流现象,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时不能片面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使得内容过于庞杂且枯燥。应针对所选课程的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的取舍、难易程度的确定,并利用身边生动的案例来讲述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并借用这些案例阐述物流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小组教师在总结多年物流管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非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课堂传授部分和自学部分。具体内容见表1。

三、授课原则

基于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了解一些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握一些授课原则。

1.教材的选取

“物流管理”是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并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课程。其中,定量分析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工具,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授课过程也会相对枯燥。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和参考资料时应多选择案例较为丰富、知识阐述更为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视情况向其推荐其他参考书籍供其自学。

2.授课内容

本课程为选课课程,授课时间为32个学时,时间较为有限,不可能在课堂讲解所有物流管理知识。因此,对于课程内容要有所侧重,适当删减。删减的原则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3.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知识引入点,以其感兴趣的相关物流现象及相关问题可用哪些物流知识来讲授相关知识点。此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一些物流视频,增加学生对物流过程的直接感观。增加企业实践的案例教学讨论,通过“提前一个星期向学生提供案例资料―课堂知识点讲授―案例分析问题引入―课堂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作业布置

对于非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习“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为激发其兴趣,本课程的作业题目并不由教师指定,而是学生自由发挥,就其所接触到的物流现象用物流知识去解释或给出一些管理建议。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第8篇

三个月物流专业的实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们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以往对于物流管理概念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浅显的书本知识。对于物流的本身感到很神秘,难以想象现实中的物流业和心目中的物流业有那些不同之处。对于物流,知道它是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的简单。通过这几天上机实习的简单了解,使我对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突破于书本上固定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实际操作中的繁琐步骤,一个企业的运营所包含的诸多部门和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着。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与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学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平常我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学习和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然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特别的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就业形式极具尖锐的时期,我们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的经验,不至于到以后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实训课上接处了浙科软件,它把我们日常学习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紧密的接合了起来,这让我们深刻明白学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以便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