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5 16:54:07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成效

引言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学成效较低,这成为亟待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研讨创新的第一要务。在历史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应试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针对这些问题,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革。考虑到要改变以往学生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境况,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当前最需要做的便是创新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

1.创新教学理念的意义

理念属于人的思想,指导着人的具体行为,同时也指导着创新,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导和主宰。从现在实际状况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进而达到素质教学的程度。目前,对学生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学工作者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改革。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往的历史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理念,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创新教学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2.创新教学理念的主要方面

由于历史教学活动一直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者对于工作缺乏创新和研究,最重要的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鉴于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有效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教育的强化

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对于思想教育的强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历史与地理、体育等学科被视为较不重要学科。考虑到这样的现状,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强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第一,是要使学生清楚,对于学生生活学习的这个社会有一定的认识,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第二,以具体事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透彻掌握历史发展中存在的必然趋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确切地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历史发展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增强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鉴赏判别能力。这样的思想教育在学生中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2.2优化教学手段

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透过这一过程不断充实和表现自身。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于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多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利用为初中历史教学做了硬件上的充足准备。但是,一些学校虽然为教师和学生准备了多媒体,但是多媒体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纯属浪费时间和经历,其实不然,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抓住重点,以及打造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加强模式创新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多半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化模式,毫无趣味,使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不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很难活跃起来,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摆脱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积极生动的历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打破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方式,用学生讲解来取代,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办法主要有:第一,注重课前的预习,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先预习上课所讲的新课程,收集相关资料,对疑点难点进行标记,等待课上教师的讲解。第二,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研究,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或者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检验,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

2.4强化主题活动

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在强化学生思想方面历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一方面历史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关键所在,是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载体的创新,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应用。可以应用于的教学主题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竞赛和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理念

课堂有效教学是用于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的解释通俗易懂,他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提高,有收获,有进步、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记忆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学习,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无效与低效令很多教师头疼,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引起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一、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巧用成语,典故,诗词,俗语,实施有效教学。

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成语,诗词,俗语等,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突出教学重点,又能简化深奥的道理,满足学生对美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例如,讲授“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内容时,可以引用成语俗语诸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伴君如伴虎”等来进行形象化的讲解;讲授。焚书坑儒%这件事时,可以借助唐代章碣的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来说明焚书坑儒对秦王朝的危害;讲到经济的巨大力量时,可以用“有钱能使鬼推磨”,“财大气粗”等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讲到东汉末年军阀混乱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时,可以用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诗句来阐释;讲到皖南事变的题词时,可以引用曹丕的故事。七步诗%或者“同室操戈”这个成语来说明,加深学生对消极抗日,积极的策略理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学。

创设自由质疑的课堂环境、适宜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和谐,积极的感觉,促使学生情绪高昂,呈现最佳的思维状态、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有疑问就要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理解历史、例如,在讲授“中古欧洲社会”这节课时,给学生讲述“丕平献士”的故事,学生通过此故事了解到西欧封建社会时,罗马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学生联系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封建时期,皇权会凌驾于一切呢?由此引导学生对中西历史背景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对中西历史了解得更为透彻。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讲授《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节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诸如哥伦布船队要到什么地方?最后的结果怎样?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呢?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促进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美国的诞生》这节课时,可以板书。独立战争前的美国%,同时在。美国%两个字上加上引号,然后让学生看看这个标题有无特殊之处。学生很快就会质疑美国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学生心里有了矛盾,就会激发求知的欲望,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4.系统化历史知识,实施有效教学。

系统化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复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历史知识是孤立的,零碎的,如果只是零碎地记忆,很难提高学习效果,只有把历史知识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系统化历史知识要全面了解历史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因此,需要师生相互配合,贯穿起前后的历史知识,使之系统化、。横%的方面要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有效教学是要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规定课程目标主要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得来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由封闭性教学走向开放性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总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才会焕发生机,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3篇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1、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2、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W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学生讲授法。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14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初中生比较热衷于历史的谈论和研究,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存在参与程度低、兴趣不高等现象。这个问题是比较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外,更多的是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方式上来进行剖析。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要对目前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 现代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在这种要求下,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应更加重视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就对于传统的根据教学大纲传授所有的知识点产生了巨大的颠覆,通过知识点与实际联系设置和构建历史课程的体系。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通过课堂活动或课堂探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人文思想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

2. 综合性

在新课改中,要求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性,这样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在课堂讲述正文知识前,都要进行一个导入来铺垫正文的内容。如分析社会热点或者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陌生感以及在学习时的难度,同时也体现出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知识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1. 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新课改出现以后,对于教材都进行了创新和编辑。以前的历史教材为了适应考试,历史知识点比较分散和片面,历史观念也相对陈旧。对于历史的进程,主要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物质资料等晦涩、抽象的知识点,这加深了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在改革后,新的历史教材降低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了解,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为了考试而单方面讲解各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注入,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十年内乱》时,教师不应该讲解引起的细节,比如思想方向偏离这些抽象性的原因,而应该就对国家造成的伤害来进行拓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并带入一定的感彩,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地体会和感受那段历史,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 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顺序来进行学习,地域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到外国的相关历史进程,这样就可能造成教材内容对于我国的学习比较多,但是更加注重的是从某件历史事件或者知识中反应出来的历史理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等。这些历史理念晦涩难懂,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学生就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历史课堂效率偏低。在新理念的历史教学中,则会对历史的教材内容进行板块的编辑,这样就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借助一些信息设备对历史教学进行辅助,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通过相关的影片片段来播放,使学生能够了解在当时的危急背景下,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如果仅凭借教师对一些故事的描述,所展现的情境不够详细和直观。通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能够还原当时的情境,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些场景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同时也能理解和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样就达到了学习历史的目的。

3. 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讲解,对于一些知识也不去扩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课节奏来学习,这使学生学习知识比较被动。在新课标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当下的一些社会热点分析,讲解它们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当前形萁行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干戈不息》这一课时,教师讲解了以色列民族的由来:由于千百年来,犹太人的生活颠沛流离。在二战中,纳粹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这使犹太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抗战胜利后,在犹太人的呼吁以及联合国的帮助下,在中东成立了以色列,这结束了犹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这引起了阿拉伯民族的不满,造成了中东现在干戈不息的局面。历史不是与社会脱节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教师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进行一定的拓展,这样学生才会从中发现历史的趣味性。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各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加深与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有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使学生丰富见识与开阔视野,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要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是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运用启发式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反问式启发、多媒体启发、辩论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身和不同历史之间的联系没有了解清楚,容易在学习中将已学的历史事件混淆,记不住或弄错历史事件。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时间串联、历史人物串联或社会矛盾串联,将所有相关联系的事件和人物串联在一起,并根据这些串联的知识点组成小模块,分配给学生去查询,启发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对历史内容的有效联系,加强记忆,促进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引导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就对故事性的知识情节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教学,将重点的、特定的历史情节运用情境教学法,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相应的历史情节,以达到加深理解与掌握。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情节演绎对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这样诙谐的课堂演绎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例如,“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法

“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地讲,学生在台下不停地记,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先让学生把平时学习、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或疑点提出来,由学生一起讨论,或老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认真构思讨论的内容和目的,设计好教学环节,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重视发展学生的开口能力及思绪能力,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历史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历史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胜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12).

[2]常国强.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学园,2012(10).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2012(01).

[4]吴春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3).

[5]王召军.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J].新课程,2010(10).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好的导语可以瞬时把学生带进学习探究的状态,我在讲“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时,出示《时局图》,让学生分析各国在我国的势力范围,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通过这个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图存,义和团运动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情景化了,学生的动机也被激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在上《春秋战国》这一课时,我在想怎样导入才能迅速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来我采用了一种形式,给学生四个关键词的提示即西周、虢石父、周幽王、褒姒,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历史故事,学生立即就说出来是“烽火戏诸侯”,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二、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易中天、纪连海的百家讲坛赢得叫好声一片,他们的讲解生动,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可以增强趣味性。在讲《鸦片战争》,分析中英贸易状况时,我讲到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所接受,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这个情节,学生兴趣盎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到《灿烂的青铜文明》时,初一的学生对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后)母戊鼎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跟学生介绍了大方鼎从发掘到更名的过程,学生兴致很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学科前沿的探索精神。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就能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来再现历史,把书本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的多媒体教学,使形、声、图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讲到《》的内容时,我节选了电影《我的1919》中的中日激辩的精彩片段,学生看了以后被顾维钧的睿智所折服,认识到他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青年外交家,当然学生也对当时中国的贫弱和日本的强势表示了感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要让祖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如在学习“战国七雄”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七个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结果让人惊喜,学生生动形象地将其概括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这一课,条理很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列出来(“公车上书”康、梁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光绪帝不做“亡国之君”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变法失败),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提纲方式,学生对于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改良运动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好提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

我国学者赵恒烈认为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与史学家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在判断某件历史事件时,不会盲目地只考虑一方的观点,而是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收集信息,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等于只是起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趋于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讲《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时,课本提到李鸿章参与签订《马关条约》,学生都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于是我让学生课下去搜集关于李鸿章的资料,去更深层次挖掘这个历史人物,学生们通过查资料、看书,走进历史的深处才明白原来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清朝贵族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通过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如讲到《女皇武则天》时,提到她的“无字碑”,我让学生来讨论、评价她一生的功过是非,有学生这样写道:“虽为女子但为帝,身在其职促发展。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代女皇武则天,打破了这千百年的铁门。我们骄傲多半基于我们无知,武周的傲骨像历史扉页,虽没激烈的火花,却已光照千古。”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第8篇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