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58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1篇

E-mail:

收稿时间:2013-08-23

导读:黎塘莲藕种植历史悠久,该地依托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独创了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莲藕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部门正在开展黎塘莲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黎塘荷香人间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打造工作,进一步带动莲藕特色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广西宾阳县黎塘镇素有“莲藕之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镇、广西小康示范镇和中国优质莲藕生产基地镇。黎塘农民有着传统的莲藕种植经验,近年来,在黎塘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三农经济为目标,以优化种植结构为中心,以提高产量和效益为宗旨,该镇大力发展水生蔬菜――传统莲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黎塘莲藕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黎塘莲藕在广西区内,广东、海南等周边省区以及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黎塘镇具有独特的优质莲藕生产自然条件,在同品种、同一生产管理条件下,在黎塘境内种植的莲藕在质量、口感上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黎塘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黎塘莲藕在南宁市及周边县市已小有名气,但由于当时种植的品种常年近亲繁殖,藕种老化,产量较低,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外销的莲藕数量有限。自1999年成立宾阳县黎塘莲藕专业协会后,协会每年适时引进莲藕新品种,先后从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鄂莲1号、鄂莲4号、鄂莲5号、9217号优良新品种,产量逐年增加,莲藕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种植面积从原来的约133.3 hm2迅速发展到约333.3 hm2,并辐射带动周边的王灵、和吉等乡镇。随着产量的逐年大幅增加,协会建立了莲藕批发市场,依靠协会先进的营销理念以及黎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销量也迅速增加,知名度随之提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黎塘莲藕在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已家喻户晓,并成为市场上热销的农产品。进入21世纪后,黎塘莲藕迅速进入区外市场,黎塘莲藕从此名声鹊起。

黎塘有着悠久的莲藕种植传统,过去在生产上为分散种植,产品销售上大多以零销为主,由于没有固定交易市场,营销价格常常出现波动,从而阻碍了黎塘莲藕产业的发展。1994年10月,在宾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引导下,三李村委雷响第一村民小组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广西第一家民营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黎塘朝阳蔬菜批发专业市场,次年8月竣工交付正式营业使用,市场占地面积约26 000 m2,建筑面积

2 000 m2,市场内共有铺位68间,经营户180多户,主要交易产品有莲藕、大白菜、萝卜、番茄、香芋类等蔬菜。本着“先繁荣,后规范,先投入,后收益”的原则,为广大农户、客商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为健康价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硬件支撑,保证了营销价格的相对稳定,维护了藕农的经济利益,带动了藕农的生产积极性。1999年成立了宾阳县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后,建立了“协会+基地+农户+市场”产业化模式,同年巧妙地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利用作物不同阶段对阳光、水肥的需求进行套种,独创了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模式;2002年开始走向成熟并在全镇示范推广,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平均每667 m2新增粮食350~500 kg,新增产值1 000元以上,667 m2产值达7 000元以上,实现了藕粮并举、钱粮双增。2001年以来,黎塘镇莲藕农民专业协会投资40万元,先后从武汉引进了高产品种鄂莲1号双季莲藕、鄂莲3号、鄂莲4号等进行引种繁植示范与推广,莲藕的均产翻了一番,每667 m2产量达2 500~3 000 kg,单产创历史新高。在黎塘莲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注册了“荷塘月”莲藕品牌商标,使黎塘莲藕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400 hm2发展到2011年的1 200 hm2,成为黎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了黎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莲藕产品的营销策略及销售方向

黎塘莲藕以淀粉含量高、藕身粗壮肥大、皮光滑、藕身洁白微带金黄色、味甜入口无渣、炒食香脆、炖吃粉绵、香味浓郁、风味佳享誉全国,深得各地客商的青睐。随着宾阳县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当地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协会会员,会员人数从开始的48人发展到现有的1 170人,涉及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并建立了由16人组成的农产品营销队伍,为藕农提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服务,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市场年销售量达8 000万kg,成交额9 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南宁、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带动了周边的饮食、服务、修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1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民办协会的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在同行业中树立了好榜样。

3 莲藕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随着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黎塘莲藕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及横县、邕宁、贵港、来宾等县市莲藕产业的发展,形成2 000 hm2的莲藕种植区域。创新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模式,每年为黎塘新增粮食达500万kg以上,全面解决过去“种藕无粮、种粮无藕”难题,其新亮点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节约成本,免耕耙、省工省力,达到经济、生态、环保作用;三是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08年,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模式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创新技术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2008年、2009年全区莲藕套种晚稻技术培训班和测产验收现场会在黎塘召开。2009年11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团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现场参观指导,莲藕套种晚稻模式得到了中国农业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等院士以及区、市、县领导的好评和赞扬,袁隆平院士在听完套种模式介绍和现场参观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题词“稻藕套种很妙,钱粮双增更好”。2010年11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指导工作。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研讨会在黎塘召开,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国高效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实施的《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广西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实施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南宁市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贡献率。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多次荣获区、市“文明市场”荣誉称号;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并多次荣获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次成为区、市、县参观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2篇

1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商洛地处秦岭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绿色宝库”之美誉,农业特色产业品种繁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核桃、板栗、药材、茶叶、食用菌和蔬菜产量分别为:6. 37万t,2. 53万t,17. 98万t,0. 27万t,15.9万t,48.58万t。农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7 706元,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商洛核桃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核桃品种,使得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年底,商洛核桃产值超过16. 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核桃收人超过1 000元,主产区人均核桃收人约27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的13%。商洛核桃已然成为商洛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是商洛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   

板栗是商洛的特色产业之一,它既是“干果之王”,又是果、菜、粮、药。全市七县区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镇安、柞水、山阳等县。尤以镇安大板栗驰名中外,年产6 000多t,栗农人均收人600元,镇安板栗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主产品。2015年底商洛板栗产量2.53万t,占陕西省的2/3以上,居本省第一。这个绿色特色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商洛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中药材种类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五味子的重要产地,年产中药材4 500 t。早在2002年,商洛中药材产值占CDP的比重就达9.9%。商洛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材料、生态旅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众多药材基地。   

商洛食用菌种植规模从2000年的0.7324亿袋发展为2015年的1.5亿袋,年均增长15. 42% ;产量从11万t增长为15. 9万t,年均增长7 . 65 %;总产值从8. 8亿元增长为15. 4亿元,年均增长11. 84% 0 2015年商洛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了5万多户,十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和6. 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目前,全市有食用菌专业镇72个,专业村390个,专业合作社21个;商洛有9家农业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生产,2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3家食用菌专业大户从事专业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2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农L心增收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技术、资金等原因,使得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商洛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它的发展需要以差异化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良种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不够。根据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 69亿元,增长22.8%。其中,跨区固定资产投资20. 75亿元,增长76.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 61亿元,增长0. 1 %;固定资产投资731.33亿元,增长20%。由此可以看出,商洛对于农村固定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人有限,使得农业产业投资困难,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加之商洛农村的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人水平偏低,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扶贫政策,但是着力点不够,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就直接阻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2. 2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商洛的显著特征就是人多地少,全市耕地总面积24. 24万hm2,人均0. 10 h m2,低于全省人均0. 13 h m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人均0. 11 h m2的水平。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整体结构是小而全,境内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茶叶等特色产品很多。但是,能成为区域支柱产业的少之又少。另外,商洛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主要是以传统经营为主,大多数还是依靠农户的分散经营,在栽培和管理技术上各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因受经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在采摘、分级、加工、包装等方式上缺乏规范的引导,致使产品的商品率降低。总体来说,初级化特色产业的比重较大,广大农民群众的经营模式传统,缺少现代科技力量,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间小。

2. 3特色产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经济欠发达、地形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限制,引进外来新技术的速度缓慢,产品技术的积累薄弱。目前,商洛农民对于特色产品的种植方面技术水平偏低,基本都是分散的、互相沿袭的一种模式,主要采取人工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导致部分特色产业效率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差。因为缺乏专业的加工企业、销售公司和产业经济组织等经济服务实体。没有对特色产品进行专门的管理,没有产品品牌效应,无法做大做强产业。另外,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无技术含量,产后不善管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投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其经济效益较低。

2. 4市场发育不健全   

目前,商洛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产业交易体系,在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渠道上还比较落后,大多数的销售渠道都是商贩先从各农户或者集市上收购,然后再销售到异地或卖给大型企业。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市场波动率较大,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在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渠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农民收人的增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河南西峡的市场发育就值得借鉴,他们围绕“果、药、菌”三大支柱,精心培育产业“龙头”,着力拉长产业链,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衔接国内外大市场,精心打造产业集群。

3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如何利用商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商洛特色产品的竟争力,从而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目的的实现。发展战略和主要对策要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依托,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政府职能,落实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科技推广;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3.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    

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应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开展服务行动。加大资金投人,积极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农户关注和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扶持农民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可行、设施到位、监督到位,为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2做好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积极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和选择。积极推广优良的特色产品品种,对其进行规范化生产管理,使商洛特色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借助EDA , SSM , AHP、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科学的选择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扬长避短,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促进区域产业的良好发展。

3. 3积极发展“互联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它的组织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所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谋求最大的利益。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商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规范、分散、参加农户少、不愿参与、作用低下等问题突出。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农村淘宝”平台的搭建,农村迎来了一种崭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即“互联网+合作社+农户”,这种合作组织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更好的发挥了网络功能,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省人力、物力,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为农民打开了销售特色产品的新天地。

3. 4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驱动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快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改造和提高产业科技队伍能力,激励科技人员进行特色产品创新。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创新;利用各种途径引进科技人才,进行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一条适合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道路。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3篇

[摘要] 文章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认为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纳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并分别阐述了九方面的人才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关键词]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人才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既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也是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物质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所谓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而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通过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机制,构建发达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一

项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要靠体制和政策,二要靠科技,三要靠投入,关键在于人。因为,体制需要人来建立与完善,政策需要人来正确地理解与执行,科技需要人来掌握与使用,投入的资源需要人来管理与经营。显而易见,人才对于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然后阐述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纳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并分别阐述了九方面的人才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壮大,呈加速发展态势。

1.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布局

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区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初贯彻自治区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决定后,针对过去产业发展“大而不优、优而不特、特而不强”的状况,按照“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效益更好、农民更富”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最适宜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或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格局。全区粮食生产10个优势主产市粮食面积占全区粮食总面积的86.1%,产量占了全区总产的86.7%,已初步形成以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稻产业带,以桂西、桂南、桂中地区为重点的玉米和旱杂粮产业带,以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冬种马铃薯产业带。桑蚕业方面,河池、来宾、柳州、南宁、贵港五大优势区域桑园面积154.16万亩,产茧量16.81万吨,产值42.01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5.36%、90.52%和93.64%。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187万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预计糖料蔗总产量5459万吨,增长10.8%,创历史新高。其中崇左、来宾等10个主产市均扩大糖料蔗面积,呈现出近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水果产业方面,在桂北、桂东北建立夏橙、脐橙和金橘优势产区,在桂中、桂东和桂南建立早熟柑和沙田柚优势产区。同时,乘势而上建立左右江和桂东南香蕉优势产区,力争几年内把柑橘、香蕉产业做大做强,争创全国第一。食用菌、中草药、烟叶、蔬菜等优势产业,也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2.传统优势农业保持强劲发展。优质粮食、畜牧水产、高效经济作物、商品林等传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弱化,全区推广和使用水稻免耕、抛秧等不少于十项种养技术(面积、数量)。优质品种和水稻免耕抛秧技术、马铃薯覆盖稻草免耕栽培技术等种养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猪、三黄鸡、优质水产品等形成规模养殖。以玉林市为例,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养殖户达8.3万户,规模养殖量占社会养殖总量的60%以上,牧业产值增长9.3%,渔业产值增长8.2%。香蕉、果蔗、荔枝、肉桂、八角、沙田柚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扎实推进以速生桉为主的商品林发展,林业生态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

3.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就玉林市来说: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全区领先地位。一是农业生产步入无公害、基地化生产轨道。仅玉林市就有36个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建成12个广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49家企业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二是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增强。市里有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发展2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49.82万户;有15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经营方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自治区“合作之星”称号,占全区的1/5。三是信息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建立1个市级、7个县级农业信息平台,开通 “农家乐”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热线、农业专家人工服务热线以及“移动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建立农业专家队伍和农业信息员队伍,在全区率先开展“三电全一”农业信息服务。

4.试验区建设开启“三农”新篇章。玉林市的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自2006年4月10日批准设立以来,玉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交流不断升温,先后接待台商经贸考察团15个,签约合同项目5个,合同投资额5.73亿元,台资企业增加到36家;成立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启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业新品种示范基地、发东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春茂公司花卉基地等项目,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交流服务示范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云天文化城花卉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试验区建设带动了农业合作交流,先后有深圳晨光乳业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在北流建设奶品加工厂和奶水牛养殖基地,北流凉亭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维康公司合资建设肉鸡贸易加工中心等等。

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产业化是指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政策的重心一直是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甚至有学者提出“农业企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提出了很多创新,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但就具体的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占到了近50%。虽然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确实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这种经营模式,在现实国情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建立的困境。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仅靠农民和私营经济自身的力量发展和建立龙头企业,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层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强力的扶持,每个省或者县都选择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但这种行政的强力扶持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是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未被选为龙头企业,而一些缺乏潜力的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被误扶;二是行政力量向企业的渗透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选择;三是政府扶持产生软预算约束问题。从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大都不成功,并成为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2.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忽视配套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忽视企业成长环境的培育。强调农业产业链的纵向连接,而忽视了居于同一环节上的各主体的横向联系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

3.农业产业结构,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许多地区在主导产品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依据,未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更没考虑到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有些地方采用行政指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破坏了市场的自我平衡机制,违背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某种农产品热销,各个地方就“一哄而上”,导致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有的地区同时存在多个主导产业,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都不高,导致了地区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小而全的生产布局,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

4.农户规模小而分散,龙头企业的规模亦小而分散。广西有3984万农业人口,农户约为990多万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而农业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经营也非常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同时,企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

5.毁单现象与分配机制的困境。由于农产品的多变性、组织协调的困难以及对违约行为规制成本过高等原因,农户与企业的契约约束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在产业化的实践中,订单农业的违约率比较。同时农户在合约订立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和企业的联结而得到分散,不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

由于受农业政策的局限性,不断扩充产业化的内涵,扩展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但只是在单一链条上修补和延伸,仍是一种单维、线性的连接和组织模式,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的考虑。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的局势更加严峻,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广西区域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

三、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大批懂政策会经营的乡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就不可能有上述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不难发现,造成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人,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足造成的。如果说,地方政府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公平公正,把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选为龙头企业,就会避免形成大量不良贷款;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业务素质高,就能够整体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和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好,就会利益和风险合理分配,信守承诺,减少毁单现象;等等。因此,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收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以下九方面的人才。下面分别阐述这九方面的人才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1.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的人才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的推广应用。从现在开始,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主推工程”,针对每个产业的发展瓶颈,选择1―2个关键技术、品种,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在研发、引进方面,要通过公开招投标优选团队,整合科研力量,力求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在科技推广方面,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力度,使先进实用的主推技术、品种进村入户,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格局。

2.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与工业化联动发展之路。要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农林资源型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并搞好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科学引导特色效益农业与加工业的联动发展。当前,要突出发展茧丝绸、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重点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有较大的增长,增加值也有较大的增长。

要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引导,以效益为中心,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按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要求,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在进一步做强甘蔗产业的基础上,要在桑蚕、速丰林、优热水产品、中药材、木薯等产业发展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下大力气打好“特色牌”的人才

根据广西区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要求,近年来,自治区农业部门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整合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抚持资金等财政资金,强化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地在配合自治区实施“十百千万”计划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培育和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充分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基地,打造产地品牌,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4.开拓市场销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的人才

要及时收集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建立定期价格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卖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分析预警,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相对较快、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及早向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宣传通报,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农业系统自身优势,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要直接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的人才

首先,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主要推广以超级稻农业新品种、水稻、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为主的农业良种良法,改造优质果蔬、畜禽产品,增创新的优势;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立足于布局调优、规模调大、质量调高、效益调好,粮食生产朝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方面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扩大蔬菜、马铃薯、香蕉、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比例,扶持发展畜牧水产业,促进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第三,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围绕建立猪、鸡、鱼种源基地,开展特色品种、主导优势品种改良;积极引进台湾和国外优良品种,加大玉台农业合作与交流,重点打造超级优质稻、香蒜、桂圆、优质荔枝、沙田油、三黄鸡、陆川猪、中药材、灵芝和食用菌、商品林十大农业品牌,推动特色农业上水平、上档次。

6.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人才

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第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引导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在精深加工方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争新上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第二,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培育打造50家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效益突出的特色专业村;第三,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能在全区形式相对集中、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果品蔬菜、中药材和禽畜产品等生产基地,推进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第四,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引导、支持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专业流通中介组织,扩大农家店,逐步在农村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人才

首先,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水利工程和集雨节灌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第二,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继续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第三,抓好农村水路气电等基础建设;第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8.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增收本领的人才

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重点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把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现代生产经营者,激活广大农民创业的热情。

9.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务实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

注意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数字农户”、“骨干农民”、“中心农户”,以带动千家万户。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和成功经验,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而言之,广西是一个农村人口比较大的农业省(区),现有总人口4925万,其中:农业人口3984万,农村劳动力2275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如何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如何发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民如何共享改革成果,如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性问题。而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广西日报,2008年2月26日

[2]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时空,2008(12):50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4篇

特色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农业产业是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经核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宜发展区域总面积1135万亩,年底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基地786.95万亩,其中核桃265.6万亩、花椒173.9万亩、油橄榄15.51万亩、中药材81.31万亩、蔬菜50.73万亩、茶叶12.7万亩、苹果48.67万亩、马铃薯138.53万亩,出栏牛13.56万头、猪95.18万头、鸡345.5万只;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8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87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53.5亿元,增加值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一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很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宗产品流通不畅,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数量少,且服务功能弱,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谋划特色农业发展,做到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

----坚持自我发展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基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大、扶优、扶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与打造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发展本地市场,积极开拓扩展外埠市场,围绕市场谋划,围绕市场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健全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建、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180万亩,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年出栏牛新增4万头、总规模达到18万头,出栏猪新增21万头、总规模达到120万头,出栏鸡新增240万只、总量达到610万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具体任务为:

(一)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框架。“四产区”即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区和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为中心,辐射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即以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三县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为主,继续在“两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在半山区、深山区、林缘区等海拔1500米—1800米区域发展优良晚实核桃生产基地,以上区域的175个乡镇新发展基地64万亩,总规模达到350万亩;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换优,在适宜区域的175个乡镇改造原有基地61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23%。到年,核桃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

(2)花椒。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无刺花椒新品种,在“一区五片”(区、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适宜区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区的104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1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对原有的134万亩基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77%。到年,花椒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

(3)油橄榄。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为重点区域的40个乡镇和向西汉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区延伸的27个乡镇新发展基地14万亩,总规模达到34万亩;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2%。到年,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4)中药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为主的优势区域110个乡镇,以道地中药材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半夏五大名药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区的82个乡镇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黄连等优势小杂药。以上共新发展基地25万亩,总规模达到110万亩。到年,中药材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5)畜牧。以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措施,在、省列养牛大县和、两当等县的67个乡镇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养牛,在三县区交界高寒阴湿区域8个乡镇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建成草原肉牛、羊生产基地;在九县区的120个乡镇发展规模养猪场(户)和养猪小区;在林缘地带及草山草坡区域的98个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在城郊、公路沿线的67个乡镇发展肉鸡和蛋鸡规模养殖。到年,出栏牛18万头、猪120万头、鸡610万只,总产值达到14亿元。

(6)蔬菜。以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坝河谷区的131个乡镇,突出设施栽培,建立稳定的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61万亩;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浅山区、高半山区的10个乡镇,发展山区蔬菜4万亩。到年,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7)茶叶。以无性繁殖苗木栽植为主,在阳坝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以品种更新、茶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措施,对适宜区13个乡镇的5万亩原有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9%。到年,产茶量达到0.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8)马铃薯。以种植脱毒种薯为主,在“两江一水”川坝河谷区的49个乡镇新发展冬播马铃薯8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等县的半山和高半山区135个乡镇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到年,马铃薯总规模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62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

(9)苹果。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县的26个乡镇新发展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成龄果园树冠改形修剪为主要技术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个乡镇创建标准果园11万亩。到年,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不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积极开发地方性特色产品。在、等四县16个乡镇的水库、湖泊、人工塘坝网箱养殖虹鳟、金鳟、鲟鱼,其它中低海拔山涧溪流发展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滩、沼泽发展莲藕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的11个重点乡镇发展以推广桑园密植高产技术为主的蚕桑产品;在全市适宜区域发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同时要努力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龙头企业建设

围绕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通过自筹、入股、参股、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新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龙头企业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既要注重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又要积极启动当地民资参与建设;既要注重建设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促进产品流通的营销企业。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产重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到年,新创建市级标准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改扩建25家;每年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以上,力争覆盖所有特色农业产业;每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覆盖面由目前的茶叶、油橄榄、中药材产业扩展到核桃、花椒、马铃薯、畜牧产业。

(三)专合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的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

(四)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核桃、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大县都要建成专业批发市场,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尽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年,新建专业市场47个,改造升级29个,总数达到76个。特别要注重在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兴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五)名优品牌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所有特色农产品制定市级、县级生产标准,力争将油橄榄地方标准升级为部级标准,茶叶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注重对注册认证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5项,总数达到9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6户,总数达到10户。

(六)科技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每年引进60个以上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抓好经济林嫁接换优、园艺化作物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酵床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亩,花椒良种苗圃2820亩,油橄榄采穗圃19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畜禽良种繁育场60个,黄牛冻配点70个,无性系茶叶扦插苗木基地250亩,苹果采穗圃500亩、种苗繁育基地75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2万亩、组培中心3个。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5篇

文县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湿润区的一部分,东南部高温多雨,西北部干旱,境内平均气温在14.9℃以上,年降雨量450~800mm左右。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多样,国土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76万亩,占4.28%;林地441.7万亩,占58.96%;草地120.21万亩占16.05%;水域9.27万亩,占1.24%;其它145.5万亩,占19.47%。近年来,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根据全县资源配置,制定了“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布局。2011年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分别为412元和38.8%。截至2012年2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累计达到79.4万亩,基本实现了各产业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水产养殖网箱达到1237口,规模养殖场达到87个;建成大鲵养殖场7个,养殖大鲵1.2万尾;完成了代元纹党加工厂GMP、鲟鱼、金鳟鱼、红鳟鱼等无公害产品认证和629亩有机茶叶认证,中寨牌纹党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展“多千田”3.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4个;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刘家坪乡优质核桃、丹堡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的措施,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了“钱粮双增”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面积大,处在半山干旱区和高山阴湿区,有面积,无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开发的路子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花椒、中药材、核桃、草畜等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好四大产业(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养殖),建好七大基地(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茶叶基地、花椒、核桃、水产养殖、油橄榄)。

2.调整和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

要把草食畜牧作为我县的重要产业来培养,扩大优良种畜的引进和繁殖规模,建设基础畜牧良种繁殖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私营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殖良种,解决文县良种畜,尤其仔猪缺口大、外运价格高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抓住文县可开发面积广的水域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进行饲料的配方和加工。

3.走标准化路子

文县已有629亩被国家认定为有机茶园,3.93万亩茶园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尚德为中心的白水江沿岸1.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级认定。在以上被认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新观念,突破自我,转变方式,集约经营,使文县成为农产品的“绿色宝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水平接轨。

4.培养龙头企业

要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多渠道项目上建立一批加工、包装、精选、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将产业链向着市场拉长,向着农民拉近。在技术服务上结成“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在产、加、销上结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通过政府促销、公司联销、广告引销、协会帮销、农户自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5.加快小城镇及中心集镇、集贸市场的建设

我们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6.项目引导与财力支持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弄明增收渠道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增加地方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争取上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

7.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市场、按企业的需求,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6篇

关键词: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3-03

1 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濉溪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部署,以及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的具体要求,发挥濉溪县农业资源优势,在狠抓粮食生产、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建设美好乡村、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1.1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异彩纷呈 各镇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引入工商资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果树、花卉苗木、瓜菜、食用菌、中药材、红薯等特色种植基地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县特色种植面积1.12万hm2,其中,果树0.13万hm2、花卉苗木133.33hm2、瓜菜0.85万hm2、食用菌12.33hm2、中药材600hm2、红薯400hm2,黑糯玉米266.67hm2。种植规模33.33hm2以上的特色种植基地22个,0.26万hm2。

1.2 特色产品市场化崭露头角 各镇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注重特色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开展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现已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182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26个。双堆集镇以淮北市浩强菇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工厂化珍稀食用菌产业园,以“浩强菇业+图形”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统一生产销售,年产杏鲍菇1 350t,年产值1 620万元,利润560万元。四铺镇颜道口村组建濉溪县四铺颜道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西瓜注册了“隋园蜜”牌商标,并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统一组织西瓜销售,辐射面积近333.33hm2,形成了以颜道口村为中心的产地销售市场。

1.3 特色农业产业经营农场化、产业化 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公司、合作社)以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为主要方式,逐步扩大经营规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集中资源、资金,使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和物资装备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农民增收。孙疃镇陈楼村农民陈印节发起组建黑糯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近133.33hm2,种植黑糯玉米,注册成立濉溪县金之田食品有限公司,订单收购、加工真空包装鲜食黑糯玉米,年加工能力达500万穗,销售额1 150万元。同时,农民种植黑糯玉米,667m2产值1 750元,纯收入1 200元以上。

2 存在问题

从对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还存在着基地分散、规模较小,产品品牌不响、市场占有份额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特色产业发展有待提升档次和水平。

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立足省内、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瞄准市场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有序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2.2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产业园。

3.2.3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加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协调性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3.2.4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目标,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5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发展目标 经过5a(2013-2017年)的努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每年新增1 333.33hm2,总规模达到2万hm2以上,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域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基地产能,提质增效。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1 600元以上,占13.5%。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濉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是建设路域经济带、提升特色产业园,发展一村一品,点状辐射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4.1 建设路域经济带 一是泗永路粮瓜菜立体多熟制。铁佛镇、百善镇、四铺镇沿泗永路的行政村,发挥隋唐运河两岸土壤质地优势,推广小麦套种西瓜、蔬菜三熟、四熟种植模式,面积0.67万hm2,形成粮瓜菜路域经济带。二是泗许高速沿途栽植果树,一边10行,形成林果经济带,面积666.7hm2。

4.2 提升特色产业园 一是建设百善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前营村、百善村设施蔬菜温室大棚进行改造,推广物联网技术,结合田间工程整治,实现美化、硬化、科学化,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是打造五铺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园。以生猪养殖为基础、沼气站建设为促进、设施蔬菜、果园无害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三是双堆集镇食用菌产业园提升产能。以陈桥村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为基础,扩大种植规模,发展生态猪养殖,建设沼气发电站和有机生物肥厂,利用沼渣、沼液生产有机生物肥,发展绿色果菜生产,提升产能。

4.3 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面积大、生产经营良好的村为核心区域,扩大种植规模,快速形成一村一品,并整村推进,多村联合发展,逐步壮大成为一镇一业。如孙疃镇陈楼村黑糯玉米,百善镇龙桥村设施蔬菜,四铺镇颜道口西瓜,刘桥镇小城村中药材等,将建成各具特色的666.7hm2小麦良繁――黑糯玉米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基地,666.7hm2西瓜基地,666.7hm2中药材基地。

4.4 以点带面,辐射发展 在现有的已具6.67hm2以上规模的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濉溪镇蒙村果树,韩村村设施蔬菜,小湖孜村莲藕+泥鳅,刘桥镇关帝庙村、四铺镇新庄村花卉,五沟镇北湖南村苗木,百善镇张庄村红芋等等,示范推广成功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并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实行企业建基地,订单式产销,形成一户带多户,一场带全村,一村带一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5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来抓,突出发挥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规划,科学确定本镇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县农林、发改、财政、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引导、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镇要立足各自的镇情,从实现出发,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方案。镇党委、政府要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考核,严格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5.2 加大资金投入 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国家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果树、苗木花卉、瓜菜、中药材、红芋等特色农业产业专项扶持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2 0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把财政支农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业产业聚集。

5.3 提升产业化水平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延伸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5.4 强化科技支撑 引导、鼓励县、镇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县传经送宝,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5.5 落实惠农政策 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家庭农场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种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它费用。

5.6 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建立镇土地经营权流转调控中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7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江西南丰;蜜橘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30

1前言

农村城镇化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繁荣稳定的战略性举措。目前,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等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偏弱,农村经济增长相对偏慢,各种“空心村”频繁出现,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普遍不足,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实际科学、快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路径。

特色产业是以区域内的特色产品或资源为基础,依托技术、区位、市场、政策等优势,形成具备地域性、独特性、优势性、可持续性等特征的产业体系,特色产业的产业特征能有效实现经济要素的迅速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催生大量非农就业岗位,稳步提升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终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实现。本文通过运用规模经济、知识溢出、金融抑制、产业发展等理论,以江西南丰县为研究对象,对如何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有助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找到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2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机理

21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211发挥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众所周知,特色产业往往具备地方特色或技术特色,并充分利用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一般来说,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可持续发展性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特色产业能有效吸引国内外资本的进驻,进而为区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结构调整奠定基础,特色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随着特色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内部各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将会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区域内厂商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与此同时,极高的投资回报率又将进一步吸引外部资本的进入,最终形成一个经济要素自我累积机制。特色产业通过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形成的自我累积机制将极大地促进经济要素的区域集聚,从而扩大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为区域经济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最终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即有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212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

通常,县域经济中往往缺乏大型高技术性企业,县域工业的发展载体多为中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都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缺乏问题,最终导致县域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合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的空间集聚,将极大增强县域小微企业的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特色产业集聚将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即外商投资、跨国贸易等对区域小微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管理控制水平、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效应;其次,随着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中小微企业的外部运营成本将大幅降低,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最后,信息流滞后、闭塞、不对称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一旦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将极大地促进产业内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直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有效提高小微企业的应变决策能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奠定基础。

213提高非农化就业岗位容量,实现农民就业非农转移

一方面,在特色产业的形成期,随着特色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扩大,从而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一点与前文所述一致;另一方面,当特色产业进入成长期,产业内部分工将不断深化,产业链条也迅速延伸并逐步完整,这将直接催生大量非农就业岗位;这两种影响路径都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最终提高了县域就业总容量,能有效吸收从土地中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保障县域居民的充分就业。特别要指出的是,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使得特色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且稳定性较强,此类农业人口非农化就业转化具备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等优点。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投入到特色产业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并从侧面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对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效果明显。

22推动农村城镇化,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221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集聚提供硬保障

当前,农村城镇化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紧密相连,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将获得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布局,大幅增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城乡联动发展机制。与此同时,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直接推动区域电力系统、通信体系、交通运输、水利工程以及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这为特色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222加速各层次劳动力集聚,为特色产业升级创造软环境

人口的空间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将为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解决劳动力要素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这为特色产业的迅速扩张和崛起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完善,县域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教育条件、居住环境都将逐步改善,这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县镇落户,为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为特色产业从形成期迈入成长期提供前提和保证。

3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南丰县农村城镇化思路

31南丰县蜜橘产业发展概况

南丰县位于江西东南部,属抚州市辖县,总面积约为1909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288万,南丰县素有“中国蜜橘之乡”、“世界橘都”的美誉,以“圆润秀小、色泽金黄、皮薄、酸甜适口、少核化渣、清香独特、营养丰富”优良品质享誉古今中外的品牌形象已经让南丰蜜橘畅销海内外。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南丰蜜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蜜橘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9的168万亩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13年的70万亩,同期总产量由12亿斤增长到26亿斤(见下表)。与此同时,南丰蜜橘的销售范围也逐步拓展,由最初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到销售范围囊括东南亚、中东、北美、欧盟等38个国家和地区,蜜橘直接产值每年超过30亿元人民币,整个蜜橘产业综合产值已经超过80亿元,已成为南丰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基于SWOT分析法,本文将对南丰蜜橘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逐一分析,南丰蜜橘产业的优势在于蜜橘种植历史悠久,产品蜚声海外,蜜橘品种优良,产量极大,已初步形成一条集产、运、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南丰蜜橘产业的劣势在于当前蜜橘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为初级加工品和鲜果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且生产、深加工以及贮存保鲜技术相对落后,产业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南丰蜜橘产业的机会在于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电子商务也得到迅猛发展,水果保鲜技术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南丰蜜橘的威胁在于国内几大蜜橘主产地都得到迅猛发展,如浙江的“黄岩蜜橘”、湖北的“宜昌蜜橘”、四川的“资阳蜜柑”、湖南的“雪峰蜜橘”等。综合南丰蜜橘产业的发展现状,现存在扭转战略(WO)、扩展战略(SO)、保守战略(WT)以及转型战略(ST)四种发展战略(见图1),由于南丰蜜橘的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蜜橘产业总产值连年上升,因此只要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可以摆脱其发展劣势,消除发展威胁,所以建议选择扩展战略(SO)或转型战略(ST)。

32基于特色蜜橘产业的南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

321制定特色蜜橘产业中长期规划,突出南丰县蜜橘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虽然南丰蜜橘产业产量持续增加,产值高速增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品牌意识不强,品种纯度差异性大,且混合性品种布局现象普遍,严重降低了南丰蜜橘的质量;第二,分散化经营普遍,个体户果农为确保增产,农药、化肥、激素的使用量骤增,越来越多的蜜橘农残超标,绿色果品率低,且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保鲜和加工技术条件落后,优质蜜橘的损坏率较高,劣质蜜橘的加工率偏低,不能及时依据国内外市规律和消费者需求做出应对策略。在理想市场环境中,蜜橘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图2中的D曲线),即蜜橘价格越低,蜜橘需求量越大。但是,供求理论存在隐含前提条件――商品同质。若商品同质的假设条件消失,那么需求曲线将不再完全向右下倾斜,转而向左弯曲(图2中D曲线的虚线部分)。这种情况下,即使蜜橘的价格再低,由于蜜橘质量偏低,蜜橘的需求量反而降低(见图2)。

图2南丰蜜橘供求分析

通过对南丰蜜橘的供求分析,我们知道南丰蜜橘产业应该要注意产品质量的提高,真正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因此制定特色蜜橘产业中长期规划是目前南丰蜜橘产业的当务之急。南丰特色蜜橘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首先,推行组织化生产,由公司和合作社牵头制定以“绿色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并积极培育“果型均匀、肉质优良”的新品种,从品种上确保南丰蜜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降低,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由“名优产品”向“名优商品”的转变;其次,积极探索南丰蜜橘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并发展“果农+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的蜜橘“生产+协调+经营”的运作模式,切实做到龙头牵引、合作社沟通、农户联营,树立特色蜜橘产品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蜜橘的产量和质量;最后,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加快水果保鲜和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南丰蜜橘的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南丰蜜橘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制定三管齐下的中长期规划,扶持企业不断壮大,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容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果农持续增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22完善蜜橘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乡镇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二元结构特征显著,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较为严重,金融机构总体数量少,创新水平低,服务质量与效率不高,存在资本短缺与资本外流并存的怪象,这是制约特色产业有序、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交易障碍多,加上金融中介(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数量和服务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见图3),所以南丰小微蜜橘企业大多面临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截至2014年,南丰县注册成立的蜜橘专业合作社约130多家;自营出口企业30家;重新认定和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家;但南丰的蜜橘产业仍缺乏集生产研发、加工保鲜、市场营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蜜橘公司或组织,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经营资金短缺而被迫改变市场发展战略的难题。

图3农村金融交易障碍简析

完善蜜橘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乡镇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具体来说可以分为3个方面。第一,县乡财政加大对蜜橘产业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蜜橘产业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予适当风险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稳健经营;第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依据法规进行适当减免;第三,设立蜜橘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尝试构建蜜橘产业保险体系,提高蜜橘产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总而言之,政府要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扶持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微融资担保机构,注重互联网金融业态,重点支持村镇银行合理延伸,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金融保理等新兴金融业态,为蜜橘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最终促进农民非农化就业,确保农民稳步增收,实现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323注重特色品牌和技术研发建设,提高南丰特色蜜橘产业的产品附加值

南丰蜜橘产业是南丰财政和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2013年南丰县蜜橘产业综合产值已经超过80亿元,已成为南丰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南丰蜜橘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南丰蜜橘产业利润低、规模小,多数蜜橘种植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少果园靠天吃饭;与此同时,南丰蜜橘基本以鲜果出口为主,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而鲜果上市时间短且集中,销售压力大;此外,蜜橘包装企业设备简陋,标准化程度低,分选水平低、包装水平粗糙、贮藏保鲜技术较差。结合目前南丰蜜橘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知其正处于产业微笑曲线的底部,即原材料销售和初加工产品阶段,属于低获利区间,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见图4)。

从图4中的产业微笑曲线图可知,通常产业的上游和下游属于获利高位区,而产业的中游属于获利低位区,南丰蜜橘产业要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在政府扶持、公司引导、合作社协作、农户支持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南丰蜜橘品牌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南丰柑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施南丰蜜橘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形成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统一化、立体化、品牌化销售,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所以培育蜜橘产业龙头企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政府应该扶持一批集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蜜橘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南丰蜜橘的技术研发建设,注重培育新型优良新品种,并逐步实现多元优质品种发展战略,不断改进生产加工技术,加快蜜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进程,引进并研发新的包装和贮存技术,着力提高南丰蜜橘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从而为带动南丰农村城镇化提供经济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在农村“四化”建设进程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色产业发展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农村城镇化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农村城镇化缺乏足够的牵引力,因此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借助地区特色产品、技术、文化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立足于区域农村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主导产业培育,是全面推进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第8篇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__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