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最新的科学技术

最新的科学技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56

最新的科学技术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1篇

关键字:艺术 科学 现状 趋势 关系 影响

伟大的斯坦因伯格曾经说过:“艺术与科学是不同的,艺术与科学也相同,但他们到底还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你设计的是哪方面。”(出自《艺术 科学 真理》李建盛著)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他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灵魂的产物。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们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全面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艺术与科学分开而论,大多数人认为艺术与科学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爱因斯坦谈论真理,艺术家毕加索也谈论真理,虽说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肯定的真理肯定不同于毕加索的立体画所意味的真理,但它们都是人类所需要的,是可以互补的,所以说与科学是并存的,是相互依赖的,相互联系的。

我们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出自《艺术 科学 真理》李建盛著)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艺术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自已多才多艺的天赋。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留下的大量机械类的手稿就可以看出,它对人类进步的欲望非常高。而且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艺术与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他对人体解剖学也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他绘制的人类解剖图和所做的研究对医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同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进去,与传统的相比大不相同,很多人在拿到书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出自《艺术与科学思维》英国马丁.约翰逊著 傅尚睦 刘子文译)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浅薄的理解。

在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我认为在科学与教育并重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而一个科学与人文艺术日益融通的社会就恰恰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影响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生活乃至包括艺术在内的影响日益强大,科学技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一切,艺术也不例外;影响、变化总是双方的、互相的,因此,事物、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在当代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在这样的情势下,艺术原有状态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在从表层走向深层,如多媒体艺术、信息艺术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例;而艺术研究也同样面临着变革:一方面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新材料、新形式、新问题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战,传统的方法、视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视,并需要建构新的方法、新视角,研究新的问题。(出自《艺术 科学 真理》李建盛著)在更深一层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解决两者关系的失衡问题,从艺术着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随着当代科技爆炸式的发展,前沿科技对于大众而言也越来越陌生,如何提供最基础的前沿科技普及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而当代科技所创造的艺术正好是最能够体现科技魅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极佳的科技知识传播方式。

作为新媒体艺术最前沿的当代科技艺术,正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许多新媒体艺术家积极地尝试将各种科技手段应用于艺术的创作;而许多科学家也借助高技术手段实现着精彩的创意,跨入艺术家的行列。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科技手段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使得新媒体艺术家必须接受与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创作,而艺术理论家以及观众同样需要了解科技艺术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及正确地评论艺术作品。

其实,在当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出自《艺术 科学 真理》李建盛著)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出自《艺术与科学》李砚祖著)由此可见,艺术与科技的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

总之,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在艺术与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建盛著.艺术 科学 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2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涵,邓路.R&D存量、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3).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科研成果 产业化 模式 生产力

每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希望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以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企业也希望获得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生产服务过程产生效益。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这就造成,一方面是很多项目在等待转化,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空闲资金在等待着项目,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成为我国科学和经济事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部门的科技成果向应用部门输出并与之进行交换的过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可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品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的诞生。

1、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意义

高校科学研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经济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机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中,教师申请立项、政府拨款、课题研究、学术性论文产出、专家论证,构成了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封闭式系统,企业资金与社会支持难以参与。

要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就是要让科研理论走出实验室,进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新身份参与到商业化运作中,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承担风险,创造价值。

2、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企业、市场等各要素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资金在所有环节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必然是一个在规范管理下的经济利益驱动的运转系统。如果缺少了经济利益这只无形的手,科研与商业之间只能隔河相望。用资金作杠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宏观调控手段,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作用才能使这一复杂的系统高效率运转,推动产学研结合,使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需选取合适的模式

根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和高校与环境的互动融合程度,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从产权形态上可分为两类:合作型态和非合作型态。合作型态包括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非合作模式包括自建经济实体和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

1、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是早期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主要模式。高校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和规范技术转移,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市场,形成了技术市场网络,建立了以《技术合同法》、《成果转化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与行政法规相配套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利用高校的创新成果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利用资金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缺点在于高校与企业的互动融合程度较低,不利于高校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同时企业也无法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不利于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2、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并把它作为“九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工程。近十年来,产学研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是技术合作成功的例证。

技术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对资源集中使用能有效地控制资源的投入规模,减少了由于单个单位因资源不足或资源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创新滞后,因而能够缩短创新时间;三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创新过程,能有效地分担创新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3、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大学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最高级、最紧密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有:高校提供技术、文化等软件条件,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作为合作一方的高校对共建的经济实体有自己可接受的管理方式和思考;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的关系。在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而且这种方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企业。

这种共建经济实体的模式,是高校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环境作用较大的一种模式,与技术转移相比,这种模式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制约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使高校获得更大的创收效益。

4、自建经济实体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拥有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的高校纷纷开始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创办经济实体,如北京大学创办的北大方正、清华大学创办的清华同方、南开大学创办的南开戈德等。这些自建的经济实体由于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同时高校不断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使这些校办企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很多都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者。

近年,高校财力的增强、政府政策的宽松和支持,使得高校有可能自建经济实体。这种发展是在高校自有技术成熟、政府政策宽松、高校财务增强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自建经济实体里,大学能更自由和更灵活地执行其自身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文化,同时还可以达到自己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为高校与环境互动和融合的最高形式——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能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的高技术行业,如信息技术、新材料、软件等,由于起点高,技术先进,许多高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二是发展不平衡,在创办经济实体的全国400多所高校中,销售收入前十位的校办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校办企业收入的70%;占创办企业高校不足10%的36所高校,其校办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高校企业销售收入的90%;其余90%的高校企业仅占10%;其中北大和清华两校校办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高校校办企业销售收入的45%。可见,高校企业的集中度非常明显,几所著名的高校占有相对的优势。三是培育了一批科技企业家。与在其他类型企业中成长的企业家不同,在高校企业中成长的企业家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和技术前瞻眼光,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宝贵的人才。众多高校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过去都是高校的教师,他们通过创办企业得到实际锻炼,既是具有商业头脑的科学家,又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

5、自建大学科技园模式

目前,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更为成功的模式就是其利用自身的优势自建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利用其所具有研发人才、研发机构、研发场地、实验设备建立研发基地,吸引社会资金、企业及人才到园区创业,同时利用科技园把大学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科技部、教育部于2001年开始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近年来,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迅猛异常,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功能与定位日趋成熟,运作模式也逐步形成特色。

从理论上来看,大学科技园的产生是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高水平。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给高校最合理和最高效配置其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培养卓越人才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和最有效的组织结构。这种形式承载了高校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使命,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科技园的产生,是对高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以上是对我国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可选模式的描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功能的转变。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差距,抓住机遇,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并选择合适的产业化模式,尽快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着力解决高校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技术源头、市场开发、政策保证、资金投入等关键要素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就能加速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高杰、周敬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2] 丁同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3(4).

[3] 李庆祝、彭光铭、关铃、骆宏华: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4] 康敏:关于推进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究[J].山西科技,2011(4).

[5] 王喜媛、叶明、许权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计算机学科;科学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诞生对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影响,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尤其在教育领域,融入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创新模式为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及长远发展的意义。学生与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理论技术以及新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能够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加工的本领。

一、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建立和推动新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问题。以新媒体技术辅助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以及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也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丰富多样的学习,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新媒体的展现方式将知识的建立过程以及客观的本质能够牢牢地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策略分析

从一般意义来讲,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在智能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声形并茂的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计算机学科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能够综合展示教学用到的图、文、声、像等,可以方便学生交流、自学,为学习提供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本文将对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新媒体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都是先上计算机理论课程,然后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课程的不同特点,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例如,可以使学生先进行计算机实践的接触,教师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理,进而进行实际的动手练习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所在,并最终增强课堂效果。

2.新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

在计算机学科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只有通过计算机的实践学习,才真正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获得充足的实验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新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计算机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虚拟实验室,通过云计算等新型科技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硬件设备跟不上某些实验项目的问题。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一种新型媒体技术,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能够将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进行数字化和虚拟化。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在虚拟的计算机或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又可以自主进行实验。这样虚拟实验室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能力和科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计算机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以及课程网站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即时通信软件获得更多的相关的学习帮助。新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交流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熟练课堂知识。

总之,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并从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结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与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结合的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晓蕊.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1-112.

[2]郭文康.从复杂科学看新媒体技术引起的话语权重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0):78-79.

[3]罗伯特・塞缪斯,王祖友.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自主性与自动现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4(09):100-101.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评价

一、引言

在日益讲求创新绩效的今天,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而且是要将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即市场回报。技术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这些投入要面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对技术创新效率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之比,技术创新效率实质是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转化效率,它反映某单位技术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也就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将通过建立辽宁省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辽宁省及辽宁相关层次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二、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的DEA基本模型

DEA方法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具有多项输入指标和多项输出指标的复杂问题,DEA方法相对于其他评价方法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应用DEA中的C2R模型如下: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若θ+=1,并且Si-*= Sr+*=0时,称DMU 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若θ+

三、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参考科技效率评价方面相关文献,首先对辽宁省整体科技水平进行分析测评,选取辽宁省主要投入及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分别进行投入及产出模糊聚类分析,得到投入及产出树图如图1、图2所示。这样可以得到辽宁省科技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X1科技活动人员,X2R&D人员,X3科技经费筹集,X5R&D经费,X6政府资金为投入指标;选取Y1专利申请受理量,Y2专利申请授权量,Y3中文科技论文数,Y4技术市场成交额为产出指标。

然后按辽宁省科技项目技术创新效率来源的主要构成及所占份额,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的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层次展开测评,对辽宁省科技效率及各个层再次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查询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辽宁省科技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全国统计年鉴(2002-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2002-2008年)以及辽宁省科技统计信息网。

四、基于DEA的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

1.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有效性和规模收益分析

(1)辽宁省整体情况2002-2009年除2004年为非DEA有效,辽宁省其他年份为DEA有效,在其他年份说明技术创新效率高,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但是2004年辽宁省DEA值仍高达0.96,在2002-2009年辽宁省科技情况均为规模效益递增;

(2)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2002-2009年中2002、2006、2008、2009年为DEA有效,其他年份为非DEA有效,其中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情况2003、2004年DEA值为0.93,2005年DEA值为0.96,2005年DEA值为0.83。在2002-2009年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情况均为规模效益递增;

(3)辽宁高等院校2002-2009年中各年份均为DEA有效,且均为规模效益递增;

(4)辽宁政府科研机构2002-2009年中各年份均为DEA有效,2004年出现规模效益递减,其他年份规模效益均递增;

(5)辽宁高技术企业2002-2009年中除2002年均为DEA有效,2004年为非DEA有效,说明了现有投入水平下产出不足,或在现有产出水平下,投入闲置,但其DEA值高达0.99,规模效益均为递增。

2. 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DEA有效单元的分析

(1)DEA有效单元分析

①辽宁省整体科技活动情况,均符合DEA有效定义,说明辽宁科技活动整体情况在2002-2009年科技运作效率高,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科技经费筹集额、政府资金、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专利申请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最优水平。此时的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②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均符合DEA有效定义,说明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整体情况在2002-2009年科技运作效率高,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工业增加值率、R&D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专利获准数)达到最优水平。此时的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③辽宁省高等院校科技活动情况,除2008年均符合DEA有效定义,说明辽宁省高等院校科技活动在2002-2009年(除2008年)科技运作效率高,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科技著作、学术论文、技术转让成交金额、专利成交额)达到最优水平。此时的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④辽宁省政府科研机构科技活动情况,除2006年、2007年、2008年均符合DEA有效定义,说明辽宁省高等院校科技活动在2002-2009年(除2006年、2007年、2008年)科技运作效率高,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科技成果登记数、应用技术成果、净利润)达到最优水平。此时的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2)弱DEA有效单元分析

①辽宁省高等院校科技活动情况,2006年为弱DEA有效。

2006年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冗余量达到0.3408亿元、R&D经费支出冗余量达到0.7757亿元、科技著作不足量达到17.4部、合同技术成交金额不足量达到815.9万元、专利成交额不足量达到96.4万元。

②辽宁省政府科研机构科技活动情况,2006年、2007年、2008年为弱DEA有效。2006年净利润不足量为844.8万元;2007年净利润不足量为3466.8万元;2008年净利润不足量为1866.4万元。

3.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非DEA有效单元分析

(1)辽宁省非DEA有效单元分析

辽宁省除2004年为非DEA有效,从科技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别对辽宁省2004年非DEA有效的投入量和产出量的配置问题进行研究。辽宁省在2004年科技经费筹集发挥了充分的效用,国内中文期刊的科技论文也达到了较为满意的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同样也达到了满意的产值,说明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较强。辽宁省在其他方面投入虽然出现闲置,但是闲置率都很低,比如科技活动人员闲置率为0.098,R&D人员的闲置率为0.092。产出方面虽然部分指标出现了产出率不足的情况,但是同样辽宁2004年产出率不足的值很低,比如专利申请受理量为0.034,专利申请授权量为0.12。不论闲置率还是产出不足率都非常低,这说明了2004年辽宁科技活动技术创新效率是非常高的接近DEA有效。

(2)辽宁各层次中非DEA有效单元分析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为非DEA有效,但从总体上看,在2004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投入指标的闲置率,还是产出指标的不足率都非常低。投入指标科技经费支出、投入指标中间投入的闲置率为0,说明该指标投入得到充分的利用,未造成该指标的相对闲置;产出指标总收入、产出指标工业增加值的产出不足率为0,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在2004年该产出指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较高;其他投入及产出指标的闲置率或产出不足率虽然不为0,但最高值也没有超过0.004,说明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投入和产出效率相对较高,虽然处在非DEA有效,但是整体水平基本达到DEA有效。

五、结论

结合对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结果不难看出,辽宁省近年来的技术创新活动基本处于相对有效状态,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增长趋势。但同时也发现,辽宁省的技术创新潜力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创新效率不稳定,创新资金的利用、科技人员的素质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还需要改善。而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率和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财政支出结构也亟待调整。

DEA评价模型并不只从最后的输出指标的高低来评价技术创新效率,而是从影响效率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客观地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此评价模型,不仅可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而且有利于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钱燕云.中德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和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47

[2] Ahuja G, Katila R.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 stud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5):197-220

[3] Griliches Z. Patents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 28(4):1661-1707

[4] 盛昭翰,朱乔,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6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6篇

一、科技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信息工作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向导参谋作用、交流传递作用,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资源保障作用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科技创新必须在掌握大量科学知识,特别是本学科知识和最新科研信息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要掌握大量科学知识,不仅要对现有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技术水平和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科技工作者从事自主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有效的信息保障和支持。因此,科技信息工作是自主创新的坚强后盾,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中为专家学者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2.向导参谋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专用性差,因此人们要获取有序、有用信息或最新信息,单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科技信息人员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同时,应该负有正确引导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的职责,帮助技术创新人员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过滤掉无用信息,摒弃伪科学知识和垃圾信息,吸收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就可以准确地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抓住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因此科技信息工作对科技创新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3.交流传递作用

人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要交流思想、交流技术方法,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共同提高。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信息服务机构如何做好信息供给,以适应不断膨胀的网络系统的检索需求,首要任务就是使知识信息有序化地进行交流传递,不断扩大辐射面。积极发挥科技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交流和科技信息交流,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二、利用科技信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分析确定企业科技信息需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情报需求,是利用信息情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步骤。通过信息情报人员与研发人员就有关课题的关键情报展开商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明确自己的情报需求,帮助科技信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情报的搜集、加工和具体分析工作,为研发部门提供所需的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情报需求的侧重点为:(1)国内外有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2)当前相关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对未来研发产品的市场预期;(3)本企业内部目前的技术力量、R&D投入与回收预测等情报。

2.利用科技信息分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情报分析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因此要对行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地商品化。采用竞争对手跟踪方法可以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挑战,以便本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对产品研发、销售等进行动态调整。信息情报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竞争情报系统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

三、科技信息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作用

通过对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关产品技术水平、消费者对新产品偏好程度、竞争对手技术能力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对未来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科技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选准最佳的增值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创新构想、创新决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与转移扩散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情报的支持与保障。(1)在创新构想阶段,有效的科技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敏锐感知市场机会。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情报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把握正在研发的产品的新颖性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2)在创新决策阶段,科技信息能够优化企业创新决策。创新决策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企业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识别和把握程度。通过信息情报的获取与分析,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识越全面、越及时,那么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越准确,因此有利于做出最优的创新决策。系统地搜集、分析有关的技术情报,不断地向企业科技人员提供竞争对手的最新产品信息、预测市场需求动向、技术发展趋势,从而为修正研究开发方向、不断调整开发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3)在新产品的生产销售阶段,有效的信息情报能够提高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来反映,有效的信息情报能够帮助分析市场中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策略及销售现状,针对竞争对手的销售策略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7篇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49-0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的衍生与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并在包含科技馆在内的各行各业迅猛、广泛、深入的展开。利用科学技术开展科普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化科技馆建设的重要标志,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成为建设新型科技馆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科普展厅及其资源做数字化、虚拟化处理,打破时空限制,汇聚、分享、研讨优质科普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普档案资源服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到科学传播之中,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馆科普档案的管理与发展。

一、 科学技术内涵及作用

科学技术是利用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最终实现高效、低耗、高产、便捷等特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科学技术主要涵盖的基本内容有: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精神四方面。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了新型的传播载体,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影响着社会生活。近年来社会快速的进步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着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重点体现在科学技术创造工具,档案管理中融入科学技术,创造了档案管理的载体工具、管理、保管工具以及信息工具,继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地位和社会关系产生较大影响。

二、 科技馆核心任务

科技馆是践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是创新性、现代化的科教事业,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科研成果的展示场所。科技馆的主要功能就是向社会展示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成就,向社会公众传递科学信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科技馆向公众展现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演示着各种科学技术,带领公众参与并体验活跃的科学过程。科技馆以向广大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原理、应用及其发展历程为核心。在科技馆展品展示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公众,如何实现最佳的科技宣传效果,达到科技馆的最大价值与作用成为当前科技馆管理的重要任务,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科普培训、科普试验等传统形式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数字化科技馆等多种形式,将成为未来科技馆的主流方向。

科技馆最具生命力的展览内容就是科学性,科技馆的科技展览凝结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馆应积极开发公众对新科技、新产品的期待,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明方向,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科技展项、科技展品都在极力展示着数字化及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内涵,同时也推动着科技馆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 数字科技馆的特点

数字科技馆是科普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平台,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科技教育,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向受众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科普档案资源服务。数字科技馆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资源管理系统,以数字化科技为依托,创建以数字化档案资源为中心的资源体系,社会公众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过网络进入数字图书馆,浏览查询自己所需的科普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使公众获取除实体科技馆之外的科普档案信息,这种信息可高度共享,并且更新速度快、更新性能好。其特征及作用如下:

(一) 科普资源实现数字化。借助先进的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深入浅出地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展现,达成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数字科技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知识性、科学性、创新性与互动性。以“做科学”为指导,利用多种互动模式,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大型实地科普场馆更多的内容,更佳的效果。因此,数字科技馆是对传统形式的科技馆最大的改革创新及有效的补充完善。

(二) 信息传输实现网络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传输系统的发展,互联网协议与网络传输协议共同构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传输结构,在网络的推动下,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现代科技馆档案展出方式出现质的变化,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优质、便捷的科学沟通交流与科普服务平台。

(三) 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化。科学技术使信息传播拥有了更广泛的覆盖面,不受时空、环境限制,任意随意选择所需要的内容,相较于实体科技馆,这种科技馆可以为公众提供更自由的浏览方式。将实体科技馆的服务延伸为超越时间、空间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验不受限制、自由自在、简洁便利的信息资源优势。

四、 科技馆中的科普档案管理

档案是科技馆的核心,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重要工程,档案是将科普活动中的图、文、像、实物模型等进行收集,并做好系统处理与归档。科技馆中建立并完善科普档案是科学展览、培训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和坚实后盾,是引领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谋,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展品设计的重要指南,是科技馆开创新局面的必要部分。

科学展览与展品是发挥科技馆科学展教功能的关键性载体,是建设科技馆的软件基础与灵魂所在,科学展品的更新与换代是保证科技馆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和必备因素。科技馆中的科普展品档案可保存信息,记载历史、启发后人,是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内容。公众从科普档案中可充分了解到不同时期科技馆所进行的不同的科普活动内容,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状况,行使科普活动功能,使科普档案真正地成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成为科普宣传的新方向、新形式。

五、科学技术在科普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科普档案作为科技馆的基本要素,涉及科技馆的构成,推动科技馆的未来发展,是科技馆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第一,熟悉掌握科技馆的档案资源信息,了解其特点,能满足工作发展的需求;第二,利用科普档案资源,尤其是科普展品档案可为科技馆领导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发展科普事业,开展科研活动给予充分且有力的新的支持。

但是需要正视的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随之不断加快,多数单位遗留、积累大量音视频资料,图片和文件资料,以及科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往往较为繁琐,而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检索、提取、归纳能力不强,不利于科普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科普档案管理面临新型挑战。

基于此形势,需要科技馆工作者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借助各类高科技软件,简化档案的收集、处理、保存、整理、存档工作,利用数字化系统中的网络技术建立电子档案。由于电子档案强大的信息检索、保存、管理优势,可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科普档案的管理,便于查找和修改。另外,在网络的推广普及下,以科学知识为背景的虚拟科技馆应运而生,现如今俨然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相关档案资源的快捷方式,系统全面的检索系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阅览方式,使公众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在虚拟的数字科技馆中尽情遨游,成为探索科学奥秘的主体,使科普档案真正融入广大公众生活之中,优化档案管理发展实质,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例如,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衍生发展的数字科技馆,相较于实体科技馆数字化科技化档案管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使用户通过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递技术展现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档案信息,用户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科普档案中的各种信息。数字科技馆以其高度互补性和独特优势,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目标,推动科普档案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优化了科普档案的存储技术,简化了管理过程,拓展了用户对科普档案资料的搜索阅读途径,利用光盘存储功能,借助数据交换技术,突破了传统档案阅读利用的单一化束缚。当前,国家上很多高水平的科技馆科普档案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完成档案的收集、保存、管理与利用,最大化的实现了科普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为科技馆科普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智能、便捷的平台,使科技馆走上了一条科技化与特色化相融合的现代档案管理之路,为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给予了各行各业更加新颖的管理建设方式,在科技馆建设管理中成为新型的科普管理模式,融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虚拟技术将科普档案管理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从内容到形式得到全方位的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科普档案管理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称心舒心的服务场所,在科普教育中充分发挥管理价值和功能,实现科普档案管理的先进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科技馆事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祖爱香.科学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 科学之友,2012(13)

[2]于冬艳,周子艺.科技馆展品档案的管理与开发[J]. 兰台世界,2014(14)

[3]于冬艳. 谈科技馆展品档案的管理和开发――以辽宁省科技馆为例[J]. 黑龙江档案,2014(03)

最新的科学技术第8篇

一、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

1.大学是吸纳教育科技资源的创新主体。从本质上来说,世界各国设立和支持公立大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大学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创新主体;二是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公共投资领域,着力培育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拥有了众多的学科、先进的基础实验设施,聚集了优质、丰富的创新资源;大学同时也是科技精英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是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库。

2.大学是供给资源的创新主体。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点,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活跃的教育、学术组织,通过吸引优秀的学生、科技人才,在科学的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了各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所创造的“产品”,包括前沿科学知识、高新技术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包括大学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因此,大学的产品输出,本质上是创新资源的供给。这使得大学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之一。

二、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把大学作为一个创新资源体系,就涉及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

1.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最终体现在其所创造的产品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大学所提供的能否满足外界的需要,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学与社会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体现。而且只有资源的供给是有效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学才能有更强的吸纳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

(2)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能力。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建立最大范围的宏观资源体系,提升创新的效益。创新能力强的大学,在资源竞争和配置中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对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是大学办学能力的根本体现,关系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作为一个创新主体,大学要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并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和配置机制。建立科学的体制、高效的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制度和体制的效率,从而具有显著不同的产出效益。大学在增加教育、科技资源的总量同时,必须认识到内部的资源组织和配置方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大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源能力。创新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由于分工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互补、集成才能实现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益。从创新体系建设角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的质量和配置具有全局性,其中大学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和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流动和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学的创新“产品”本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资源,大学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大学的资源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机制保证,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求大学必须加强资源能力建设。

(1)大学自身发展对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一是资源总量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面临着教育、科技创新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是投资主体,但并不能包办高等教育;在科技资源方面,企业是投资主体。大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必须吸纳更多的非政府资源。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保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办学能力,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二是资源效益的提升。大学有限的教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作为一个体制化的社会系统,大学创新资源的总体配置存在着因行政体制以及因人力组织方式、学科布局、学术组织设置、基地建设等形成的分散,也存在着因制度、管理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在教育创新方面,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办学体制的重要课题。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从大学获取科技成果能力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学所应发挥的科技创新效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三是资源结构的完善。大学的资源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特别是缺乏来自市场和产业前沿的信息及充足的研究开发资金。企业拥有丰富、优质、独特的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市场和技术信息正为大学所欠缺。

(2)大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由于大学自身资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在创新体系内的角色分工,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形成较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也难以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源危机。

三、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

1.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重要的创新主体。一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基地。二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型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大量介入并将更大程度地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型大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强化。三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层次完备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四是研究型大学是先进文化辐射和传播的重要源头,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和着眼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就是整合和开发资源优势,建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机制,构建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和强势吸纳的能力体系,提高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p#分页标题#e#

2.研究型大学要把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更多地从资源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优势。资源能力建设涉及到大学的办学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大学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二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之一,从整个创新体系来说,科学技术的水平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教学的创新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要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用于教育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保证。三是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研究型大学要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战略,以自身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和市场资源,建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匹配机制,提高自身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