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41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都市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还要进行绿色营销的研究,扩大市场效应,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以保证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观光农业园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发展形式。

    (一)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和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都市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是指镶嵌在都市内部或围绕在城市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区。都市观光农业园依托并服务都市,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与传统的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都市观光农业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效益显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这使得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都市观光农业园为城市游客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环境空间,游客可以在此间观光、娱乐参与、品尝美食,还可以亲自体验、劳作,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情操。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经营者则通过销售旅游产品和农产品,提供服务增加了收入。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购物需求,又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农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真是效益显着。

    2.高效、高科技特色农业。一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农业有高科技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合理的策划和规划,由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是典型的“三高农业”。这种农业不仅在育种、栽培管理技术、农业生产工艺、景观特色等方面,是一般传统农业无法相比的。而且,游客在此中游览,通过赏心悦目的景色和学到的高科技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环保知识,会留下高科技农业经济的深刻印象。

    3.保护环境,持续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应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产品为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观光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观光农业园区中,生物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业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使得都市观光农业走了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然类型多样,又是多民族国家,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吸引城市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进行商贸洽谈,开创了中国观光农业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兴起发展,这可以从我国历年旅游主题与农业、农村有关看出,如1995年“民俗风情游”,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生态环境游”,2002年“民间艺术游”,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中国乡村游”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的郊区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民俗游接待村已发展到330多个,大大小小的农业观光园2 000多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2005年接待游客893.9万人次,郊区观光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新景观,这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投资者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在当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一些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如北京市的“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 “庞各庄绿海甜园”;上海市“浦东孙桥农业高科技园”、“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广东省珠海高科技农业公园、番禺区龙乡农业大观园;四川省成都市的龙泉驿农家乐、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等。

    二、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绿色消费”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开始走进百姓生活。绿色消费是人类业已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费形式,是消费者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态而产生的绿色需求,将逐步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更反映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进行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显示, 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经营者开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今后“绿色”将成为所有的商家抢占市场的—个热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企业要强化绿色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产出的产品使用前和使用后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要实施绿色营销,更好地满足城市游客的绿色需求,抢占旅游市场,实施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市观光农业园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场所,包括几层的涵义: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为游客提供乡村自然美和生态美;培养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生态系统不遭破坏;通过旅游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促进农业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都市观光农业园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都市观光农业园通过绿色营销,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有利于促进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观光农业园对于城市和全国的观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来说,观光农业园呈现出的田园风光景观是对都市景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都市观光农业园能防止或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都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起到防护与保育作用,还能通过加强农业的自净和自维持能力,维护和保持城市生态。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可以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对于全国的观光农业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凭借市场、技术、资金和人才等优势,其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其它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可以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健康发展是今后研究和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内容。

    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通过营销环节向观光农业园传达讯息,促进观光农业园加强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实现循环农业,开发出高标准的绿色产品。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必将促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的功能,推动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的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形象是指游客的印象中,对观光农业园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与评价。绿色形象是观光农业园开拓市场、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产品绿色形象、绿色服务形象、文化形象、质量形象、品牌形象、价格形象等。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综合性特点,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塑造。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2篇

作者:季光照 乌春华

农场重点发展了以奶牛为主的“围山牧业”,全场11000头奶牛全部按照“工厂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模式入住奶牛公寓,并创办了首家托牛所,其成功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中进行宣传报道。另外,大力发展以山缘溜达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使农场成为北安管理局第一畜牧大场。充分发挥城镇优势。按照总局“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战略,农场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及撤队复垦等政策,建立宜居城镇布局体系,全面实施“七通一美化”民生工程,目前全场40余栋住宅楼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新建成的巴黎商业街与正在建设中的荷兰城住宅遥相呼应,增添了城镇建设的欧洲风格与特色。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现有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农业资源与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为农场今后致力于开发生态创意旅游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准确定位加快融入农场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农场将大力实施创意农业发展战略,迅速提升观光、休闲、旅游、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加速将各类农业资源融合转化为观光旅游市场优势和观光旅游经济优势,推动农场观光旅游产业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发展理念与定位。农场将突出“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理念,充分发挥农场垦区林业经济示范场优势、北大荒柳编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势、生态农业与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将农场打造成为垦区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促进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发展格局。

依托五大连池旅游名镇建设,充分利用和延伸北安、五大连池等旅游客源,构架起北安、五大连池与农场之间的旅游信息、交通与旅游资源互补通道,构建北大荒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景观旅游、生态森林城镇度假”四大观光旅游功能发展格局。发展目标。将农场发展成为全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建设绿色农业多功能发展,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优美,大农业、大柳编业与大旅游业“三业繁荣”,职工群众富裕的长水河生态创意农业旅游观光区。到2015年,“三业”观光旅游增加总值接近3亿元,旅游客源数量达到5~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约达到2500万元~3000万元,“三业”观光旅游总收入年均总增长速度为25%~30%;农场实现生产总值约1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万元;农场旅游农业总收入可达1.04亿元(按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乘数效应测算)。融合创新强力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强场在垦区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推进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与北安管局建设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农场将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复合一体化载体,大力推进“三带、三业、八区”建设,培植旅游名镇新亮点,把农场建设成为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打造“三带”亮点。一是打造“北大荒生态森林文化长廊景观带”。

在二井子至农场45公里主干公路两侧栽植杞柳、白桦、云杉、灌木等树种,树立宣传牌宣传北大荒精神,建设绿色文化景观长廊。二是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生态作物景观带”。在第二、五管理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观光化且具有特、优、稀、新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作物景观带。三是打造“长水河生态漂流体验带”。利用南北河资源,在南北河建设一条由南向北绵蜒15公里的漂流体验带。推进“三业”发展。一是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按照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要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追溯体系,为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提供原料供给。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生态畜牧业,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展示区,推广托牛所养殖管理模式,发展特色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场,为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特色餐饮提供绿色有机畜产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示范场,推进生态林建设与完善苗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杞柳种植和“三林”经济,为推进生态森林城镇观光旅游提供生态林业物质基础。二是推进柳编产业化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柳编产业,在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态势下,积极开拓国内中低端市场,将其打造成为农场骨干支撑产业和立城主业,建立集“种植、加工、成品、工艺品展览”等于一体的工业观光示范点,使其成为吸引旅游客源的北大荒柳编文化展示区,建立北大荒柳编文化旅游节。继续做强做大农场食品工业骨干区,大力发展旅游绿色有机食品与旅游纪念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型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北大荒工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三是推进观光旅游业发展。依托农场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交通、通信、宾馆、餐饮、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农业节庆等基础性旅游服务业,繁荣农场以城镇为主要载体的旅游经济。

强化“八区”建设。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区。重点发展智能化温室大棚,展示现代化大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带;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延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耕文化教育、采摘体验、养生保健等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二是建设奶牛饲养中心示范观光区。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小区,建封闭瞭望观测台(塔台)或采用现场视频播放方式让游人参观。三是建设绿化苗木生产示范观光区。在农场第二管理区建设10公顷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游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苗木花卉展示区、绿色苗木花卉观光区。四是建设林业经济生产示范观光区。发展森林回归休闲、大棚提子采摘、“名人林”与“非名人林”公益性植绿及水库垂钓等活动,建设绿色森林度假、旅游观光区。五是建设现代工业示范观光区。继续做强做大农场四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长水河”、“兴安岭”、“浓波”、“北大荒”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旅游食品、柳编工艺品与纪念品,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创建低碳循环工业观光示范区。六是建设欧式生态森林城镇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西桥水库、卧虎山植物园、凤凰岭松林、巴黎商业街、文化广场、龙潭公园、荷兰城、柳编展厅、工业园区等城镇旅游观光主要景区。七是建设湿地景观旅游休闲区。对现有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生态湿地休闲景观,对游客进行生态与环保教育。八是建设南北河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一河口、二河口、三道湾等南北河旅游景点公路、沙石路、土路等道路建设,以及餐饮、临时性休息帐篷、木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等基础性设施建设。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3篇

中心词汇:绿色家园、植物选择、绿化形式

1社会主义新乡村树立需求绿化、美化乡村

乡村地域辽阔,是今后生态环境树立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开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寓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高涨。但是乡村绿量缺乏和景观效果完善,与新乡村树立目的有一定差距。在新乡村绿色家园树立中要针对不同绿化用地特点和乡村天文位置确定绿化重点,以到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乡村经济开展,构建自然谐和社会的目的。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完成农民寓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美丽,构成村风文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家园,不只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新乡村树立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党中央提出“谐和社会”树立以来,人们愈加追求与自然的谐和相处。随着城乡经济迅速开展,广阔农民对树立绿色生态家园,开展区域特征经济要求日益迫切。

目前,在乡村绿化中普遍存在人口密集区及主要交通沿线,绿量缺乏、绿化跟不上基础设备树立速度、乡村绿色景观单一、缺少生机和生机等效果,经过乡村绿化中的植物选择研讨分析,对绿色家园树立有一定的理想意义。

2树立美妙绿色家园需求搞好植物选择

2.1树种选择统筹生态、经济效益栽树植绿是人工改善生活环境、为农业继续开展提供平安有效生态保证的自然改造进程,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乡村经济开展发明条件的基础性任务。在乡村绿化中,多选择既能发扬生态防护作用又有经济产出和景观欣赏性的树种,并规模开展经济果木林,既改善美化家园,也为农民经济增收奠定基础。

2.2维护、改造、应用相结合,添加绿色总量经过几十年的疆土绿化,乡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散布着数量庞大的林木,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扬了重要作用。应充沛维护生长良好的原有树木,尤其是分散存在的古树名木。经过添加丰厚栽植种类,使乡村的绿色总量快速提高,生态环境变得愈加谐和自然。

2.3乔灌草合理搭配,突出景观欣赏价值乔灌草搭配,可以构成物种丰厚、层次复杂、生长动摇的复层群落结构。在树立以乔木树种为骨架的前提下,依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准绳,注重针阔叶、常绿落叶、乔灌藤花草的混合配置和不同颜色的枝、叶、花木的合理搭配,应用植物叶片、花朵、枝干富于变化的颜色,构成复层平面植被结构和群落,发扬绿色植被的生长动摇性和景观协调性。

2.4针对外地自然气候,选用可以反映地域特征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经过临时自然演替是最顺应外地自然条件的适生树种或为外地的原生树种,散布普遍、材质稳固、树形美丽,深受群众喜欢。因此,在绿化树种选择方面,应优先思考乡土树种。

在绿化植物选择时要针对外地的自然条件,思考植物的生长特性,做到适地适树。优先配置顺应性广、生长快、成活率高、生长动摇、景观特性强的优秀树种,防止自觉引进外来树种尤其是跨地域调运书中的做法。

城郊、川塬、山区自然条件悬殊,依照一村一品、一路一个主栽树种的配置形式,培育可反映外地地域特征的主干树种,既美化了家园,也可构成新的绿色景观。

3搞好绿色家园树立要以迷信开展观为指点,使绿化形式迷信化

3.1要树立城郊园林型接近郊区、县城、经济重镇的村庄,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兴旺,硬件设备完备,但土地需求紧张、也存在注重固定修建的更新改善、淡化绿化美化等软环境的改观。

绿色家园树立时应优先思考生态景观价值高的树种,注重植物的颜色、形体、季相组合,实行乔、灌、草、藤平面绿化,采取行植、丛植、散植、植物外型方法,插空植绿、墙面屋顶平面绿化,添加景观园林植物总量,构成三季有花可赏、四季绿树成荫的景观。经过树立园林式村庄,使农民的生活寓居环境清爽整洁,村容村貌愈加恼人、谐和、美丽。

3.2要树立旅游观光型临近国度和省级森林公园、景色名胜区及具有共同生态旅游资源的村庄,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是近几年城镇居民假日休闲度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新场所。

绿色家园树立时应依托成熟的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突出田园自然风景特征,围绕观光旅游业,优先思考生态景观价值高的树种。以绿色通道树立和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配置富于叶色变化和外型美丽的灌木,花期长、色泽艳丽多彩、种类单一的草本、草本花卉,可观花赏叶品果的经济果木及藤本植物,注重植物的颜色、形体、季相组合,实行乔、灌、草、藤平面绿化。在村庄周围开展无公害小型果圃、小植物场圃、鲜食果木园,构成绿茵夹道、五彩斑斓的景观。经过环境绿化和美化,使村庄、庭院终年掩泱在绿色气氛中,为展开农家乐、农趣体验、自然认知、观光农业、果品自采等旅游活动提供基础。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4篇

关键词:珠三角 观光农业园 绿色营销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非物质。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舒缓身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具有生态性、观赏性、参与性、经济性、文化性特点的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它有机地结合了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促进了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具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保护与美化环境,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为农业的发展带提供新思路,为旅游的开发阔宽渠道的作用。

1.珠三角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珠三角农业历史较为悠久,自然类型多样,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吸引城市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进行商贸洽谈,开创了中国观光农业先河。经过近30年的发展,珠三角观光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包括在建的农业观光景点已有40多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过亿元。

但是珠三角许多观光农业园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营销知识,导致营销缺乏系统性,没能充分利用新的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营销效率低,效果差。

2.绿色营销的概念和作用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逐渐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绿色营销概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观光农业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对观光农业的管理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在其宏观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管理的思想是必然的选择。现代农业主要业务之一是开发经营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现代观光农业开展绿色营销还具有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绿色消费意识;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功能。

3.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

3.1.1提升观光农业园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业本身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者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对相异文化的体验。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应紧紧围绕主题整合各种设施、有形产品、服务和互动过程,给游客创造一个能明确感受到主题的整体环境。具体可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几个方面引导旅游者对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行有效地整合,并借助色彩、音乐、风格、设施与形象等工具来达到理想的感觉体验效果。如听觉方面可通过播放能反映乡村特色或者岭南风味的背景音乐、举办民歌会、专场的唱演表演等形式加深游客的体验。视觉方面,在进行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时,要重点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从乡村景观着手,紧紧围绕主题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就地选取绿色材料,如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和特色材料如石材、木料、活植物等,还要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建筑的比例、色彩、质感及材料等视觉的审美因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此外,整洁的环境是旅游者对各类旅游景点最基本要求之一,所以除了创造正面的视觉刺激,还应避免反面的视觉刺激,如卫生条件差,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在味觉与嗅觉方面,可在景区内、各种建筑内或者特定区域内栽种带有地方特色香味的植物,容易让旅游者抵达后觉得温馨自然,身心放松。

3.1.2生产多样化的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观光农业园的绿色产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游客的消费习惯看,观光农业园中产品包括必选产品、可选品、特殊品和非渴求品;从游乐方式特点分,观光农业园产品包括展示型产品、体验性产品、互动式产品和复合型产品等。观光农业园应该通过游客的绿色需求与产品分类,适量生产,指导消费者正确消费,建立全新的生产美学观念。为减少资源的消耗,还应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产品实体中也不应添加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原料、辅料;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消除或减少"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包装,力求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现循环农业。

3.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因素,实施绿色营销就必须研究绿色产品价格的制定。珠三角观光农业的绿色产品在市场的投入期,生产成本会高于传统的同类产品。但是产品较高的价格是暂时的,随着各种环保措施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逐步下降并且趋向稳定。观光农业园的客源大部分来自于珠三角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压力大,向往休闲的生活,所以会选择利用周末或者“黄金周”在园区内体验田间劳作的欢乐、欣赏大自然的优美风景、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人们收入较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可接受的价格观念会逐渐地与消费观念相协调。因此经营者对绿色产品项目的定价应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在初期可以采用低价扩大市场策略,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旅游项目,既能够增强观光农业园的口碑,又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随后可以采用分档定价策略,以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合理拉开旺季和淡季的差价,建立公正透明的价格体系。

3.3渠道策略

3.3.1积极参加各地农产品交易会,启发和引导绿色意识

农产品交易会是由农产品卖方企业摆摊设点,买方企业参观、洽谈和购买的集贸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会集农产品展销、会议展览、商务探讨和学术探讨于一体,参会者既有各地的经销商,农产品厂商,也有媒体人士和展销地的广大居民。观光农业园在参加农产品交易会时应积极宣传绿色概念,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的利益关系,不断发现和选择热心的绿色营销伙伴,逐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有利于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向当地企业和居民宣传绿色观光农业项目。

3.3.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销渠道管理

国际互联网络上的旅游预订与销售潜力巨大,符合绿色营销中短渠道、宽渠道的要求。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旅游营销,通过建立高质量的观光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向潜在旅游、出游游客提供信息。这样既提高观光农业园的知名度,又减少了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

3.4促销策略

绿色农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主要手段的技术性革命。观光农业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融的产业,观光农业开发的产品即是旅游观光产品又属于农产品。观光农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所以,观光农业园所生产的农产品必须也要走自然、安全、环保、健康的绿色品牌路线。

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的促销应以绿色为着眼点,借助绿色传播媒体(如关心环保、生态和健康的媒体),以绿色品质为核心,通过量大、面广的绿色广告,营造市场营销的绿色氛围,引导游客的绿色消费观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过“绿色”沟通与促销方式,不仅会提升观光农业园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而且能传播绿色生态文明、增强受众的环境道德观。

此外还可以进行绿色推广和绿色公关。观光农业园的营销人员从销售现场到推销实地,直接向消费者进行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示范农业园产品的绿色功能,讲解观光农业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回答潜在旅游者的咨询。和可以进行观光农业园游览项目的影视资料的播放,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组织社交联谊等,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进. 观光农业园规划与经营[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任昕竺. 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王兴水. 广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4]韩笑. 生态旅游及其绿色营销策略[N].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5]袁平. 旅游市场营销[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6]郭剑雄. 农业发展[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吴易明,徐月芳.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8]郑维,董观志. 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9]Williams L S. Experiential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at home: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and Standards, 2006, 2(1)

[10] Schmitt B.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feel,think,ACT,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9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5篇

1本课题选题背景及其价值

本研究选题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增长极,而且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农业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河横先后获得“全球500佳”、全国科教兴村试点村、全国绿色千佳村、江苏省重点绿色食品基地、江苏省生态示范村、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他们又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立体化设计,依托生态农业优势,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河横村已经成为农业旅游胜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河横的示范意义既在于他们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又在于他们为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农村平原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示范作用。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情况及其主要经验;其二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启示,河横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中要注意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主要有:其一是如何搞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互动设计;其二是如何在生态农业“立体设计”的情况下,使特色农业既有利于农业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民致富;其三是如何在加强引资和引进特色农业项目的同时,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如何创新旅游经营机制。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对河横生态农业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事实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资料法、考察法、座谈法等多种形式。研究报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实践与经验为样本。

2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经验

生态农业旅游是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而开发出的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型手段之一。近年来,河横依托“全球500佳”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先后在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内打造了蝴蝶兰成花基地、河横葡萄园、千亩油菜花、灰天鹅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场、循环经济示范园、特种观赏鱼基地等十多个生态旅游景点。自2003年农业旅游试营业以来,河横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都有几十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互动设计。河横的生态农业旅游是与生态农业发展同步设计和建设的。河横的生态农业发展为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随着河横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交流的扩大,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成功验收,河横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整合、包装,把河横建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旅游为景观,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内涵,融风景游览、休闲度假、消费购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近年来,河横又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拿出更多高、新、特的种植和养殖品种,以丰富园区的生物资源,增强园区的观光功能。目前,河横已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河横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畜禽、粮油、水产基地覆盖全村,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2)创新投入机制,引进特色项目。改变传统的种植与养殖项目,积极探索生态园市场化投入的新机制以及社会化经营的新模式,建立了运转高效、服务一流的固定管理机构。目前,河横已经建成全省高新农业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展示、新产品展示、常规技术展示四个区,先后引入了10多个含金量较高的现代农业项目,特别是河横新引进的观赏鱼项目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河横建成的葡萄园、水蜜桃园基地、蝴蝶兰基地,都集中了国内先进的品种和设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观赏性。

(3)开发绿色食品,扩大生态影响。目前,河横生态科技园拥有的绿色食品,占姜堰市的80%,泰州市的60%,部级无公害粮油、水产、畜禽生产基地覆盖园区全部耕地和水面。据调查,河横已有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畅销苏果、联华、家乐福、农工商、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并被驻港部队和南极科考队列为采购食品。一个园区同时拥有这么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在全省乃至于全国也不多见。目前,河横绿色食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天鹅宴”、“生态宴”等特色餐饮正在开发之中。

(4)完善旅游体系,增强景区魅力。近年来,河横一直把生态农业旅游当做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多年的努力,高标准建成的省级生态科技园区成果斐然,绿色蔬菜、瓜果、无公害优质水稻、鱼、虾、鳖等特种养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观光服务体系。为了解决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不足的问题,河横计划在循环经济园和河横大道(文化广场、生态小区)两侧建成经营农家菜餐饮的农家乐30处,经营旅馆业为主农家客店60家,可同时接待1000人就餐,500人住宿,2000人参观。同时,还将建设特色小吃店4家,农家超市2家,组建河横农民文化俱乐部,进一步完善河横生态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强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5)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旅游项目。近年来,河横生态旅游一直注重外部观看与内部参与结合。除了让游客欣赏生态农业文化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外,还注重配上农家生活,让游客观赏娱乐。在观光区内建设农家乐园,内设仿古农家庭院、农业耕作区、传统农机具展示区等。除注重观光景点的打造外,还建成20处“以农为根、以家为乐、以乐为魂、以富为本”的农家乐旅游点、20个垂钓点、10处商业网点、生态景观长廊、花卉园、自采自摘园,游人可以到垂钓中心边垂钓边舒展身心,也可以步入田园,采摘瓜果蔬菜。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设计,为游人创造了与大自然和动植物亲密接触的空间,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6)健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2005年起,河横专门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配备专业导游5人,服务人员20人。公司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30多个旅行社建立了联系,各旅行社纷纷组织旅游团来河横观光游玩。为了保证河横旅游事业的发展,姜堰市和沈高镇还各明确1名负责人挂钩联系河横旅游工作,并先后多次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南京江心洲、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和无锡太湖花卉园、龙寺果园考察学习,以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管理水平。

3河横实践的启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正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3.1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理念转换上下功夫

(1)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意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将“大路货”的农业生产品种调整为有特色的生产品种,才能引起游客兴趣。当然,发展特色农业也要注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尤其要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如这几年河横建成了有机葡萄产业区、油菜观光区、设施蔬菜示范区、稻麦良种繁育区、水生蔬菜示范区、花卉苗木区、棉花种植区、绿色特禽养殖繁育基地、绿色特禽规模化养殖小区、特种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等13个种养殖区域,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的更新改良。

(2)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重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姜春云指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也是我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之举。”[3]发展生态农业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也“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要求和差异性发展、特色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新趋势”[4]。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农业不仅表现为一种文明生产,而且表现为绿色产品的增值。如“河横大米”的市场价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仍供不应求,沈高的小黄瓜、鸭蛋等农副产品也摇身价高。河横园区现代农业项目的引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沈高经济和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到目前为止,该镇有近一万户农户选择了从事无公害稻米、大棚葡萄种植和灰天鹅、河横鸡种养殖。近两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可见生态农业对增加农业收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为现在和未来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如果不走绿色农业之路,那么,不仅农民难以致富,生态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河横的经验就是:“宁可慢一点、不吃子孙饭”。

(3)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农业生产内部的小循环境,还要实现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是以农业为起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相结合,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作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5]。这种闭环流动型经济具有很强的开放度。事实上,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变农业生产自循环的“小农业”为与工商贸一体化外循环的“大农业”,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河横以大力推进河横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走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路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关研究也指出,推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创新首先要突破孤立的生产模式,实现农、工、贸、科技、信息等多要素、多行业的合作与链接。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从传统农业的“孤岛”中走出来,实现由单一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

3.2要在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农业旅游与一般文化旅游不同,它需要当地农民的配合与参与,这就要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要把实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作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着力点。[6]从河横的经验来看,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要特色,更要效益。事实上一个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仅靠好看效低的油菜花是解决不了长久旅游问题的。这方面河横的经验很重要。如,目前河横园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达约366.67公顷(5500亩),其中大棚西瓜约53.33公顷(800亩),避雨栽培葡萄约66.67公顷(1000亩)、大棚蔬菜约13.33公顷(200亩)、自动化温湿调控大棚约6.67公顷(100亩)、高效特种水产养殖约33.33公顷(500亩)。现在河横沈马路沿线已经发展成近约66.67公顷(1000亩)的成片葡萄园,收益高的每亩达到万元,一般的也在5000元左右,比一般种植增收近50%。河横农户饲养的灰天鹅每只可获利20~25元;饲养娃娃鱼养殖户,每亩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调整思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切切不能依靠铺天盖地的“大路货”来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近年来河横将旅游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集淮扬古民居特色与现代新民居特色于一体的生态别墅区。同时,河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农家小居外,还建成水上舞台、文化广场等设施。此外,河横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辩论大赛华东(河横)赛区的比赛,每年举办的“中国•河横”菜花节、生态文化展、农民体育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也受到了群众的喜爱。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给河横人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会,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价值的认识,调动了人们发展生态农业、参与生态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围绕“三农”问题来搞好“顶层设计”。

(3)发展农业旅游要提高文化含量。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的创意产业,也是发展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也是现代人追求的、较高品位和较高格调的文化消费方式。一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景区的魅力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生态农业旅游竞争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而现在无论是河横,还是兴化搞的农业旅游,文化含量偏低,这是一个弱点,应该有效加以解决。

3.3要在探索农业与旅游结合的规律上下功夫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1)要解决好景观建设问题。从旅游景区建设的角度来说,景区应该是由相关景观元素串联和组织起来的“大观园”。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一般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不同,生态农业旅游要以农业为基础,生态农业要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这不只是文明生产问题,还有一个农业项目选择问题。河横的特色就是大力度引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以此来丰富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看点,这一做法很好,但必须拓展。本研究认为,搞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局限在生态、农业层面,可以在生态与农业要素之外寻找新的项目,丰富生态农业旅游内涵。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景观结构的安排。农业旅游景区的魄力不仅取决于景区观赏元素的品极,更取决于元素的组合,而这种组合不是景观的简单堆积。事实上,农业旅游景区蓝图的填充、细节的安排也有一个极具技术性的问题,为此必须对农业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而目前不少农业旅游景点,包括河横生态农业旅游区,景点都是由农业生产的布局“自然”生成,杂而无序,尤其缺少技术层面上的布局;各个农业旅游看点,目前也基本上是“老板”意志,“老板”风格,没有相对统一的旅游市场文化风貌。这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发展潜力。

(3)要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市场。“购”是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各农业旅游区都重视了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如河横已将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摆到了旅游区。然而,到了河横,我们只看到河横的绿色产品;同样,到了兴化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兴化的特产(溱湖风景区好一点),这是不符合旅游发展的规律的。如泰州的“金三麻”、泰兴银杏、黄桥烧饼、溱湖簖蟹、河横绿壳草鸡蛋等土特产品,都已是倍受游客喜爱的热销旅游产品,泰州的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都应当将这些产品打造成旅游产品引入景区,不能各打各的锣,各卖各的糖,所以搞农业旅游包括文化旅游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地域局限,构成相对统一而又丰富的游购品市场。

3.4要在加大支持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发展农业旅游需要农民的参与,但不是纯农民的个体行为,它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宣介和服务。客观地说,发展农业旅游,或走生态农业旅游之路,不仅涉及到政府理念的转换、职能的转换,还涉及宣传教育、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本研究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

(1)做好规划的“文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牵头搞好规划。河横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发展理念,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河横农业科技示范园。河横旅游规划和定位经过了10多次论证和4轮反复修编。遵循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注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以及科学发展旅游事业来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说,这个规划对于促进河横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做好政策安排的“文章”。搞农业旅游涉及土地流转、农民的投资创业、外来投资与项目的引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安排。本研究认为,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土地流传、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农民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要在引进外来项目的同时,鼓励农业创业,调动农民投入生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旅游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农业旅游区内的企业发展也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在基地建设上给予扶持,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流的宽松环境,引导企业逐步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 传统能源;绿色;创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和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下跌,延安能源经济的发展也举步维艰,这更导致了整个延安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经济指标下滑,财政收入不断萎缩,已经成为延安面临的最大问题,据延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86.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8.10亿元,比上年增长8.2%,而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98.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1.17亿元,下降4.1%;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落差,除了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延安能源经济一元独大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延安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据延安市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石油企业目前是延安市政府最大的“财主”,2014年上缴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2%。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是未来延安的必须选择,同时随着多元化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延安的传统能源经济也将逐步退居幕后 ,进入“后能源经济”时代。

然而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除了拥有较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油气资源外,其自身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如何跳出传统能源经济时展的固有思维模式,真正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决策者的勇气和智慧,而近年来黄龙县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或许可以为延安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一些启发,作为一名党校的理论工作者,笔者亲自见证了黄龙的发展历程,也对黄龙的生态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希望通过对黄龙发展的思考为延安的发展提供一点启发。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的黄龙县过去是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口少、财力弱、县城基础设施落后的农业小县,而近年来黄龙却逆势而上,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尤其是延安经济发展几近失速的大环境下,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达到25000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年均增长15%,就在很多人还在思索为何黄龙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怎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时,黄龙的生态发展模式正在探索和完善中逐步成熟,同时它也给延安后能源经济时代的发展提供着有益的尝试和启发。

一、实现绿色发展要立足客观实际,以科学、开放 、创新的思维方式去选择规划发展道路

黄龙是一个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的农业小县,面积很大但人口很少,而且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原住居民不多,这在一般人看来,黄龙在发展经济上一无是处,毫无优势可言,但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优势与劣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和劣势是会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总是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来看我们身处的环境,毫无疑问,很多人会觉得黄龙没什么出路,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读一下党的十报告和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战略,恰好就是山区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开发不可避免的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和破坏,传统工业生产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黄龙的发展优势恰恰正是得益于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这样的短板,至今仍然是一片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净土,虽然没有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的优势和基础,但境内广袤的土地,丰茂的林草和高达91%的森林覆盖率,不仅使黄龙成为横亘在关中平原和陕北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更让黄龙拥有了黄土高原“绿色明珠”、“天然氧吧”的美称。境内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异的生态环境,让黄龙在延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备了后发的优势,当然黄龙的生态发展之路也是在经过不断探索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从最初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靠山吃山,大量采伐木材到靠地吃地大力发展烤烟、玉米种植开始,到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小工业开办橡胶厂、木螺钉厂、木珠厂直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零污染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新能源产业,这才突破了传统工业化时展经济模式思维的束缚,才使黄龙真正选择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要立足长远目标,创新发展思路,不仅要实现生态产业化,更要实现产业生态化

当然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更不能被大众化的观念束缚,所以黄龙在选择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之初就把发展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放在了第一位,这不仅与我国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也使黄龙发展经济的方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比如,黄龙在确立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之初就提出要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要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做好生态旅游的文章,更要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各个产业的生态化。为了给生态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黄龙编制和完善了《黄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黄龙县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深度交融,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的发展理念,山、水、园、林、路齐抓,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并重,使城区实现了“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有景,景景不同”的新景象。为了打破“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魔咒”,在做好“规划、建设、服务”的基础上,黄龙结合县域经济实际,提出了整合发展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全业旅游的全新目标。

目前黄龙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据统计,仅2015年前10个月,黄龙已接待游客78.5万人次,是2014年的2倍,综合收入3.14亿元,比去年多了2.5亿元,旅游在三产中占比达到20%,上升至60.5%。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能一条腿走路,多元化的发展才能持续,所以黄龙不仅仅只是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做生态旅游的文章,同时也不断的突破生态旅游这个核心产业,在绿色上做文章,将传统的产业生态化,让传统产业更加符合现代绿色发展的理念。所以黄龙在大力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不断的将传统产业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食品加工以及生态养老、生态观光农业等其它产业,力求实现多元化的产业格局,除此之外黄龙的绿色低碳工业不但实现了工业的突破,也走在了延安市各县的前列。

三、实现绿色发展要以生态建设和“零污染”为前提,以城乡统筹发展总揽全局,在大力发展“核心生态产业”的同时更要实现多元化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7篇

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综合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 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截至2013年,全国有贵州、辽宁、湖南、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湖南省长沙市、益阳市分别于2006 年、201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全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国家森林城市核验组分别来到郴州市、株洲市,对两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核验,对“创森”工作和成效进行了考察、评价和指导。本刊记者跟随核验组遍访株洲,写下此篇纪实报道,展示株洲市创森工作的作法与成效,同时也期待能为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永州、常德、张家界等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湖南株洲,因工业而闻名: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枚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 年来,她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 多个第一。

湖南株洲,还曾因污染而“闻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2004年、2005 年均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榜单。

然而今天,株洲的形象却是崭新而靓丽:土地被绿色浸润,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城市被森林拥抱,绿水青山醉游人。

这一切,都归功于株洲人的“火车头精神”,源自株洲“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理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成为株洲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一方梦醒 乘势而上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株洲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13个国家重点项目在这里布点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以工业强市,树立了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工业,也让株洲尝尽苦涩。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2004年该市清水塘地区有各类冶炼、化工企业108 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气277 亿立方米,占该市排放总量的72%。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湖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如一缕春风吹遍三湘大地。

“黑色之都”,如梦初醒。

2007 年12 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对于株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2008 年9 月20 日11 时,一根高180 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巨大烟囱轰然倒地。这根烟囱拆除后,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194 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在株洲的每一个“黑大粗”老厂区。

据统计,株洲以牺牲30 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 亿元税收的代价,采取“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5项举措,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还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堪称株洲历年来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的“一江四港” (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工程,经综合整治后已成为具有株洲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黑色”在大力铲除,“绿色”也在大势蔓延。

2005年至2007年间,株洲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绿化全面铺开;2008 年,全市实施十万大苗进城工程,先后栽植乔木11万余株;2009 年,“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启动,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达2.5 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项目188个;2010年,城市提质战打响,全市投入绿化资金1.7 亿元,完成园林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141个。

数据显示,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8.34% 上升至2013 年的4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05 平方米上升至11.69 平方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 天,占全年的94.5%。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出行改革同步进行。2009 年7 月,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目前,投入到市场上的数量达700多辆。

2011年5 月,前期由政府全额投资、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动。现已建立400 个站点、13000 个锁柱和10000辆自行车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随用随骑,骑后速还”,“3小时以内免费” 的用车理念,使得公共自行车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

一项项强有力举措,为株洲赢得多项荣誉。连续多年接力式的造林绿化强攻,使株洲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在2005 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后,株洲先后还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多项殊荣收入囊中。2012 年全国120 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株洲第69 位。

2012 年,新华社发表相关系列长篇通讯,其中对株洲的蝶变曾这样描述到: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同样,株洲的转变也在全省获得了首肯。在2012年举办的“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向大会作了绿色株洲建设的典型发言。

乘胜追击 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正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株洲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升级版’的关键要素。”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株洲人不满足于摘掉“黑帽子”,他们要变画上的碧水蓝天为现实的风景。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 登上新的高度。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部署、摸底,再到调研、学习,株洲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 年2 月,株洲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 年3 月19 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012 年4 月9 日,株洲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12月30日,“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省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描绘出创森成功的株洲,将是“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

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创森大幕开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3 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63.34 公顷,封山育林530.67公顷,中幼林抚育260 公顷;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 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截至目前,株洲完成了湘江风光带、炎帝陵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6 个森林公园、141 个义务植树基地、887个市级绿色村庄(社区)、15 个生态公园、160 多个街道小游园。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7.3 万公顷,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730 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森林蓄积量达2047.56 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9 平方米。

一个又一个扎实醒目的数据,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正奏响株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凯歌。

公共休闲 幸福绿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我们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 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 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200 公顷的建设区域内,多达160 公顷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 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 年11 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 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休憩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场所,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株洲在“创森”过程中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公园15 个,打造街头小游园160 多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外人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提质改造 四处透绿把近郊建成森林屏障

进入株洲大道,层次丰富、造型精致的绿化景观,给穿行的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条连接湘潭县和京珠高速的交通要道,被称之为株洲最漂亮的城市主干道。

“为达到最理想的景观效果,相关部门多次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提升改造。”株洲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许望生说:“根据四季变化的需要,在不同路段配置了开花季节不同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让株洲大道一年四季都呈现出自然生态、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株洲对街道绿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改变原有道路景观的单调性,株洲在城区之中打造了紫薇一条街、花石榴一条街、红枫一条街等10条道路景观。

近年,株洲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提质改造,不仅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在人工化较强的班块上种植乡土花草灌木,而且在黄河广场、嵩山广场、泰山广场等街旁绿地上,建起了数十处仿古廊亭,既提升了景观效果,也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实,无论是大到面,还是小到点,株洲的绿色无处不在。从桥下到桥上,从屋顶到墙体,从墙内到墙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株洲的绿突破空间局限,更加浓郁。

在芦淞大桥上,两侧的迎春随着桥面一路延伸,勾勒出大桥蜿蜒的形态。

2012年,株洲先后在石峰大桥、芦淞大桥、田心立交桥、王家坪立交桥4座桥体上安装了钢结构的种植槽,通过实施自动滴灌和集中排水等新工艺,迎春、爬山虎、紫藤等攀爬类植物,最终在桥上“安家”。

开展桥体绿化,株洲打破了以往传统且单一的绿化模式。在积极的尝试下,株洲开始推行屋顶和墙体等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的绿色景观。据了解,全市已新建了130 处屋顶绿化、共计1.5万平方米,1处墙体绿化、共计1200平方米,4座桥体绿化、共计22公里。

可以说,株洲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为的是增加城市绿量。而全市积极增绿,为的是实现绿色共享。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头下,机关、企业、院校、社区积极响应,通过拆除阻隔满园春色的一道道围墙,让墙内大片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连接成片,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从2008 年至今,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2处,城市公共绿化总量大大提高。

“绿地、树林、花木不仅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的生态福利。”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曾表示,要让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创新机制 植树造林把远郊建成秀美山川

盛夏的株洲,到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株洲的农村绝不缺少绿,但株洲“创森”仍着力城郊与农村绿化的提档升级,让绿色延伸得更有张力。

“连续五六年,株洲农村造林规模每年保持在1.5 万公顷以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株洲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十分自豪。

株洲保持这一发展速度的关键在于造林机制的创新。近年来,全市结合林改,推行社会化造林,通过鼓励大户造林、公司造林、联营造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造林,解决造林规模不大、资金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市非公造林达到60%,成为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

站在醴陵市船湾镇大界村的山头远眺,成片的湿地松覆盖了远近山头。这片153.34 公顷的湿地松,是2007 年冬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培育起来的基地林。

随着松香、松节油的广泛应用,作为国内大型以松脂为基本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品牌企业,“松本林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基地负责人胡攸林表示,近年来,公司主要从四川、广西等地收购松脂,不仅成本高,而且供应量无法得到保证,大大限制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松本林业”开始大面积种植培育湿地松林。目前,醴陵市已发展湿地松1333公顷,未来几年,公司根据规划将在全市建湿地松采脂基地6667 公顷。

“在政策上,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向造林企业和大户倾斜。”站在基地中一块标有“国家抚育试点项目”的牌子前,醴陵市林业局副局长谭书良说,“松本林业的这块基地第一年就享受到了每公顷4500元的造林补贴,现在列入试点项目,每公顷每年还可享受1500 元的抚育补贴。”

在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株洲公司造林、大户造林遍地开花,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全市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株洲近年涌现出的造林公司、造林大户达1256 户,累计造林面积4.82 万公顷。

从山上到山下、从路边到水边、从城市到农村,株洲生态环境整体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在“创森”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边”造林工程构建出了林路一体、林水相依、林居相邻的森林生态美景。

2009年,株洲针对路边、水边、城边的荒山、迹地,启动了第一轮“三边”造林工程。通过以奖的方式,株洲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经过3年多的攻坚,全市共完成‘三边’造林7020公顷。不仅有效地增加了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

2012年,全市“创森”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株洲再次发力,启动了第二轮“三边”造林工程,重点针对农村范围内的路边、水边及屋边进行大规模的绿化。

作为全国绿化小康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攸县罗家坪村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全村实施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庭院整洁等一系列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生活环境的大改善,使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前不久,村里对刚通车的高速公路两侧的村属山体进行了绿化。县里免费提供苗木,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共栽植苗木1.6 万株。”罗家坪村村主任董爱荣说。

攸县注重生态保护,不但全县封山育林不砍一棵树,而且对造林项目给予大力支持,除上级拨付的项目资金外,所有配套的造林资金,全部由县财政买单。近年来,攸县每年固定投入四五十万元,用于“三边”造林,一条条通道、一座座村庄被绿色覆盖后更加充满生机。

按照《株洲市“三边”绿化三年攻坚行动造林规划》,全市将投资6000 余万元,完成“三边”新造4667 公顷,将造林工程与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到节假日,特别是每年的7月至9 月,驱车前往荷塘区仙庾村赏花度假的市民络绎不绝。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如画的风景,让不少市民对仙庾村情有独钟。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仙庾村实现了村美民富。通过典型带动,2012 年,株洲以“创森”为抓手,全力推进绿色村庄的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创森”意识,提升农村绿化水平,从而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什么样的村庄才能称之为绿色村庄?主要干道和河道两侧的绿化率要达95% 以上;农户的房前屋后及庭院要做到见缝插绿,可绿化面积的绿化率要达100%;各行政村要开展公园和休闲绿地建设,面积要求300平方米以上,乔木比重超过50%。这是市级绿色村庄的“硬性指标”。

株洲共有行政村(涉农社区)1774 个,“创森”锁定目标,力求通过3年的建设,让50%的村庄(社区)达到市级绿色村庄标准。

在“创森”的宣传发动下,株洲各地积极开展村庄绿化活动。芦淞区投入450 余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株洲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全县280 个村全部列入绿色村庄建设范围。

目前,绿色村庄建设任务已全面告捷,株洲887个村庄将展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丽景色。

帮扶增效 为民增富把山区建成绿色银行

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一场生态与产业的双赢战,正在株洲上演。

株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创森”搭台,把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2013年,株洲林业总产值达149.97 亿元,逐步实现了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

近年来,株洲成功培育了以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林产化工为主的林业支柱产业。其中,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7334 公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民是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强推动者。

“这个村的村民既不种粮也不种菜,只要是能种苗木的地方,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路边水岸,全都种上了以绿化为主的苗木。”走在云田镇云田村的乡间小路上,夏昌武告诉记者,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让云田村的村民率先奔上小康,全村花卉苗木人均年收入达1.45 万元,占总收入的61.45%。

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作为云田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领头人,董事长易仕林对市场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及市场行情,他毅然决定加大投资,在攸县规划新建一个面积134 公顷的温控大棚和花卉研发中心,提升了花卉苗木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作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云田镇,在农民的积极参与下,全镇苗木种植户超过了800 户,培植品种1000余个,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如今,云田镇已形成了“10 多公里花木走廊、近700 公顷花木基地”的格局,加快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成为株洲城郊森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醴陵市清水江乡杨木档村,数十个山头开垦成水平梯田,种满了油茶树。“只要是山头插有红旗的地方,都是我们公司的油茶基地。”湖南醴陵市恒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梓峰,几乎天天都要到基地察看油茶的生长情况。

几年前,在外做装饰装潢生意的张梓峰决定和老乡一块回乡创业,几番考察过后,最终选择了发展势头正强的油茶。

“一开始打算发展134 公顷,我的北京和重庆等地的朋友来考察后,都觉得这产业有前景,纷纷投资入股。”张梓峰告诉记者,先后8个外省的朋友入了股,公司油茶基地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到334公顷。

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大户及企业种植油茶的热情。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大户集中流转开发模式,醴陵市油茶经营面积达4.7 万公顷,培育油茶开发大户近40 个。

醴陵是株洲油茶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各地整体发展油茶的力度和规模都在逐年扩大。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发展油茶产业,也已成为株洲的一大亮点。

投资1.8 亿元的湖南红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是茶陵县从长沙市引进的一家以油茶基地、茶油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公司计划发展高标准油茶示范林6667公顷,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致富。据统计,株洲油茶经营面积已达13.7 万公顷,油茶产业已成为优势产业。

在“创森”的推动下,株洲林业产业开始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具活力。

刨花楠是茶陵优良的速生乡土树种,全县种植面积6667 公顷。2007 年,为了充分发挥优势,茶陵积极引进了拥有30年专业制香历史的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熏香加工产业。通过“公司+ 农户”的形式,古城香业与农民签订了原料供应协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种植农户的收入,还大大促进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公司生产以竹签香为主的祭祀香,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茶陵的一大林业品牌。

前不久被评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株洲乃至湖南林业产业的一张名片。随着公司产品的供不应求,近年来,公司逐步扩大原料林的种植规模,将在全市发展湿地松原料林基地3.4万公顷。随着松本林业上市时间的临近,在公司的带动下,株洲林产化工业将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在攸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香樟木为原材料的奇瑞实木家私有限公司,成立不到10 年,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8 个分厂和15 个大型直营店的家私企业,公司50% 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株洲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2013 年,株洲涉林省级龙头企业增至20 家,全市林业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实现了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加强管护 多措并举让森林经营更加健康

株洲重建重管的创建理念,让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加扎实。封育,是株洲提高“创森”水平的制胜一招。

在醴陵市的带头示范下,株洲森林资源的增长在不断加快。

站在醴陵市仙岳山森林公园半山腰的凉亭俯瞰全城,浓浓的绿色将城市包围。

从2010 年开始,醴陵市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所有林地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了封育的范围、时间及要求,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部门的具体责任。”谭书良告诉记者,“政府封山育林的态度非常坚决,谁违反规定,就追究谁的责任,并配套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

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后,醴陵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弥补封育后的林业建设经费缺口,取缔了林区的非法加工企业,并多次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

近5年来,醴陵市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09年的200.3 万立方米增加到2013 年的243.7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2.34% 提高到54.68%;猴面鹰、白鹭等部级珍稀保护动物数量逐年增加,野生鸟类栖息地由封育前的寥寥数处,增加到50 多处。

据介绍,“2013年,攸县对全县13.4 万公顷山林实行20 年的禁伐育林。”醴陵明年将启动第二轮工程,并且将封育时间延长至10年。

保成果,还要重防林火。在“创森”过程中,株洲措施得力,各地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建立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2009 年,醴陵市以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业化森林消防大队。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消防大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扑火装备日益齐全,通过军事化管理,60 人的消防队伍被打造成为一支技能水平高、能征善战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大队建设模式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2013 年,茶陵投资200 万元建设的省级一流、首个县级森林防火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应急反应能力,茶陵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有效降低了损失。

炎陵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创造了全社会关注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围。仅2013 年,炎陵就发放宣传画册6 万余份,发送防火短信9万余条……

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使株洲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1‰以下。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说:“目前全市已建有125 支市(县)级扑火队伍,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森林火灾防控、扑救网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创新森林防火工作理念,着重提高科学防控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如何建设健康森林?这也是“创森”工作中的一个考题。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株洲不断强化科学经营的理念,促进了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增长。

黄丰桥国有林场是株洲森林科学经营的示范样板。林场以占全县1/6 的林地,培育出全县2/5 的森林蓄积量,实现了森林资源量和质的同步增长。

在漕泊分场东坡大径材基地,一棵胸径大约40 厘米的杉树,笔直地树立在杉木林中。黄丰桥国有林场党委委员陈拥军告诉记者,这株杉树的蓄积量有1.2 立方米。

通过采取遗传增益、立地量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林场摸索出一套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定向、高产、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值。林场精心培育的杉木大径材每667 平方米平均蓄积量可达38 立方米,比普通杉木林高出近30 立方米。

在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下,林场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7.97 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2.5 万立方米,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科学经营让黄丰桥国有林场发展之路越拓越宽,也助推林场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2013 年底,首批15 家全国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名单出炉,经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层层考核和严格筛选,黄丰桥国有林场在全国4800 多个国有林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唯一代表。

几乎同一时间,黄丰桥被列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根据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森林经营方案,林场计划到2018 年完成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4000公顷。

以林场为示范和带动,近年来,株洲森林资源持续保质增量。如今,株洲的绿更加浓郁,株洲的美更加瑰丽,株洲人更加自豪……

开展宣教 挖掘文化让生态文明灿烂绽放

又是一年植树节。

3月12日,株洲城区。虽然迎着风,虽然飘着雨,但丝毫影响不了大家植树的热情,“绿色株洲,万人植树”活动照常开展。湘江风光带、奥林匹克公园、石子湖公园和玉龙路、迎宾大道等植树点,处处留下了市民俯身挖坑、填土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为这座城市添绿,种植樟树、桂花、樱花、杨树、银杏、碧桃等树木共3000多株。

同天,株洲市政协也种下了一片新姿摇曳的“团结林”,炎陵县5 个义务植树基地热火朝天,还有醴陵、攸县……

以植树节、爱鸟周等生态文化节庆为载体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宣教传播、开展活动等形式,生态文明理念在全民心中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绿色株洲绵延开展。

神农公园、湘江风光带、石峰公园、粟雨休闲谷、株洲植物园、云峰湖、大京风景区,正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核心基地;炎陵县桃源洞部级自然保护区、湘山公园等地,将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普馆。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都市;规划;凤泉区

中图分类号:F590.75;TU985.12+8(614F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70-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重要的旅游经营模式之一的都市休闲农业也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喜爱[1]。都市休闲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与旅游、各类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其主要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市民前来观光、体会、娱乐、休息等;具有改善生态、高效生产、观光休闲、餐饮度假、文化体验、活动参与、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与特征[2],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该园区现状已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农田;项目区定位是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园区东临新中大道、北临区府路、西面是新乡市化纤厂,总面积8.2 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1 园区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紧邻新乡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新乡市是中原经济区内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较为发达,市区人口有100万。良好的城市基础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市场。项目区所在的凤泉区为新乡市的风景旅游区,规划面积为12 km2的新凤泉湖风景旅游区位于园区南300 m处,旅游区的建设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园区周边基础建设齐备,交通便利,给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电力与通信设施基础较好。而且新乡市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都市农业园区,园区不存在同类竞争。园区场地现为农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2 劣势

园区的西侧为新乡市化纤厂,属于中度污染企业。厂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对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新乡市化纤厂先后进行了环境保护治理,增添了先进的环保生产设备和污染处理装置,使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工厂景观对园区景观仍然会造成一定的视觉影响,需要进行遮档。尽管园区地势平坦,适合种植,但是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使景观显得平淡,需要根据景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

1.3 机遇

2006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内容中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鼓励改变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鼓励并支持发展观光农业。为此,郑州市专门出台了《强力推进城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用以指导都市农业规划,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农业观光休闲需求。新乡市政府在《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3]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4 威胁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园区发展的前提[4],因此,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游客的消费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项目建设资金是园区顺利开发的保障,资金筹集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合理分配投资收益,从而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激发投资热情。都市休闲农业园区以有机、绿色和高效农业为目标,在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上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园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高效管理,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上不到位会使园区的发展受到拖累。园区要通过加强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联合来解决智力支持难题。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保护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位于新乡市规划区内,将会纳入新乡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园区的建设应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相一致,在建设中除了满足观光农业的要求外,还应发挥城市生态保护的功能。

2.2 复合功能原则

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集生产、休闲、餐饮、自种体验、采摘、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走复合功能的道路,以满足城市公众多样化的休闲游憩需求[5]。

2.3 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优质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品牌、绿色旅游品牌、餐饮特色品牌、文化品牌以及反映农耕文化[6]、民族风情、田园文化、乡村风貌、农事民俗等人文景观文化范畴[7,8];必要时应向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文化展示等方面进行延伸。

3 规划设计

根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和景观特色要求,园区划分为设施农业区、市民菜园活动区、果园采摘区、休闲垂钓区和特色餐饮区(图1、图2)。

3.1 功能分区

3.1.1 设施农业区 设施农业区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生产,以农业部颁布的《蔬菜标准园》[9]为指导,进行蔬菜示范种植。逐步建设蔬菜生产设施、管理用房和冷库,选择优良蔬菜品种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蔬菜产品的营销采用供应本地高档宾馆和超市为主、游客购买为辅的模式。

3.1.2 市民菜园活动区 市民菜园活动区主要是为了使市民能够切实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集“休闲、劳作、收获和科普”于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市民每年缴纳一定的认种费用后,就可获得18 m2菜地。管理上采用园区管理加市民自理的方式,管理者为认种者提供农具、种子、肥料,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通过在认种的菜地耕种、收摘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锻炼身体,享受丰收的喜悦,让市民们增长农耕知识和种菜技术。

3.1.3 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在露地种植桃、樱桃、葡萄等果树,供游客进行采摘。选用名优果树品种,实施绿色无公害管理。果园采用行间套种,进行立体种植,下层种植紫花苜蓿、红薯、花生、辣椒等作物。平时散养鸡、鸭、鹅等禽类,既可以节省养殖场地,又可以除草施肥,还可以形成“果满枝头,鸡鸭满园”的农耕景象。同时,将“绿色”禽蛋产品推向市场,也是一种园区宣传的手段。

3.1.4 休闲垂钓区 休闲垂钓区临近特色餐饮区,可形成“赏翠荷、品美食、休闲垂钓”的特色,主要提供观鱼、嬉水、垂钓、观光等休闲方式。规划设计休闲垂钓长廊、亲水平台、亭廊栈道等垂钓设施。组织开展钓鱼赛事,提供优质垂钓服务,垂钓中心提供鱼竿出租,有各类鱼饵出售,在垂钓池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与垂钓相关的人性化服务。

3.1.5 特色餐饮区 新乡市的长垣县餐饮历史悠久,特色美食名扬天下,被誉为“厨师之乡”,长垣烹饪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碗、油旋等被列为新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资源建立特色餐饮区,主要汇集河南省各地的名优特色小吃,其中以原阳特色美食为主打。相应地设计有生态餐厅和地方老字号街区,并在特色餐饮区规划一处水景,优化就餐环境。

3.2 空间布局

空间的整体布局旷奥相济,开合有致,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融于一体。通过流线型设计来组织、引导人们的视线。园内不断变化的游憩线路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视觉景观观赏范围,设计时通过视觉范围的收放变化使各个区域的景观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生动的画卷。

3.3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能营造出瓜果飘香、红满枝头的丰收景象,所以园区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桃园、樱桃园、柿子园、梨园、葡萄园等小园区。园区的景观绿化根据主题特色,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季相和色彩等自然美的同时,结合水体、建筑、地形进行合理配置,使园区四季芬芳、清新淡雅;做到全方位多种类绿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灌木植物与藤本植物、水生植物与草本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等合理配置、疏密相间,使四季植物皆有景可观。

3.4 设施规划

建筑设计突出田园风格,以木石结构为主,采用大坡顶来取得与环境的协调。为了增加景观观赏面,立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塑造内外统一的优质就餐环境。道路由主干道和游步道两级组成,主干道采用彩色沥青路面,游步道采用青石材料铺垫,道路线形流畅,移步换景,时时形成良好的对景。园区给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通过管网和市政供水管网直接联通,建设遍布全园的自动喷灌系统;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排放和污水排放等子系统;通过改造地形,将全园雨水汇集到垂钓池内,并对水量及时进行补给,污水则直接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内。

3.5 夜景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园的夜间游览需求高。园区夜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高柱式庭院灯,主要分布在主干道路、游步道以及休闲小广场范围;②景观照明,包括园区入口和主要建筑的轮廓照明、建筑小品和景观树木的投射照明等;③安全照明,主要分布在台阶及坡道等处,提供补光照明;④水景照明,垂钓区水系的四周设置水下投光灯,打造优美的水景。灯具尽量采用LED灯以节省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喜波,郭 伟,李建东,等.凡河都市农业区功能定位与规划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3-484.

[2] 邓键剑,范俊芳.湖南休闲农业园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分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6-19.

[3]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4] 孙娴娴.湖州太湖“渔人码头”休闲渔业旅游改造项目的SWOT分析和市场定位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4):110-112.

[5] 孙晓刚,郝立群,万 友,等.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20-1924.

[6] 徐筱婷,王金瑾.生产性景观演化的动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41-143.

[7] 孙白露,朱启臻.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173-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