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贷款自我总结

贷款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2 13:43:37

贷款自我总结

贷款自我总结第1篇

一、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予规范的基本会计问题

(一)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标准作出规定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关键环节在于“真实出售”,即证券化发起人将经过组合的贷款卖给特设机构(SPV),从而将贷款回报风险同贷款发起人自身的风险相隔离。对“真实出售”的认定涉及到证券化在财务报表上的列报方式,如果贷款转让是一项融资,则转让人所获得的资金被当作负债处理,贷款仍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如果转让被看作是出售,则贷款账面价值将从资产负债表上划去。证券化作为一项创新金融工具,在贷款转移过程中,发起人银行可能仍以各种方式与已转移的贷款或受让人发生关联,该贷款组合的转移能否被确认为销售,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终止确认?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均认同“金融合成分析法”,即当企业不再“控制”已转让的金融资产时,应将相应的转让交易核算为一项“销售交易”;反之,则应核算为一项“融资交易”。我国是否认同“金融合成分析法”,对于“控制权”转移如何把握,会计准则应给出比较易于操作的、具体的标准,以便于尽早帮助准则使用者判别证券化交易的实质及规范会计处理、报表编制。

(二)对贷款转移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目前贷款转移在国内已经出现,但对其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尚未规范。这里涉及的一个会计问题是贷款公允价值确认问题,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买卖双方公平交易自愿达成的价格。在现行剥离不良资产实务中,银行将已发生事实减值的贷款按账面价值确认长期债券投资成本,按期结计投资收益,这种处理方法尽管操作简单,但高额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有悖于稳健原则,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剥离损益即转让日贷款公允价值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予以体现。

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说,在我国金融工具市场不活跃的国情下,可以研究采用国外金融市场中已比较成熟的技术??折现现金流分析和期权定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在买卖双方协商基础上确定贷款出售价格并结计损益。同时,建议对损益表目前的栏目和内容进行改进,单独设置反映贷款转移或处置损益的项目,以便于增强损益表可理解性和有用性。

(三)对证券化带来的会计报表合并问题予以规范

为证券化交易而建立的特设机构(SPV),其作用在于破产风险隔离,存在形式多样,与发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在高级一次级证券发行方式下,发行人/特设机构发行两类资产支持证券??高级证券和次级证券。高级证券优先享有相关贷款的现金收入,所有的损失将首先由次级证券承担,当高级证券持有人得到完全支付的情况下,次级证券才能被支付,发起人通常通过保留次级证券(低信用证券)来承担信用风险。由贷款组合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偿还高级证券固定数额的本息后,剩余利润全部归属次级证券持有者。这时发起人就通过承担风险成本和接受方案的剩余利益而获得交易的剩余风险和报酬。根据现行以控制权作为判断合并与否的会计标准,对于证券化结构下如何判定发起人与发行人/特设机构的关系,以正确判定特设机构应否并入发起人会计报表内,会计准则应给出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判断标准。

(四)规范证券化结构下会计信息披露

建议会计准则对住房抵押证券化结构下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规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披露贷款转让的金额及转让目的、转让所产生的损益,有否回购协议及条款,以使证券化从一开始就走入比较规范的轨道。

二、对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问题的思考

从会计实务角度对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设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考虑: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处理方案设计原则

由于证券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推进还难以做到一步到位。商业银行在特设机构(SPV)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宏观背景下,在其内部尝试这一创新金融工具,从会计处理角度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真实出售”问题,其次是如何在避免混合收账的前提下,确保收款程序迅速而高效。

1.关于“真实出售”,笔者建议在现行实务下,核算处理宜绕过贷款出售带来的损益确认问题。理由如下:首先,如果商业银行是在其内部尝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承担最终风险,由于其几乎不存在破产风险,虚拟特设机构不论在形式上成立与否,都不会是准证券化结构意义下具备资格的特设机构,因此“真实出售”也就不再具有存在的基础;其次,从技术处理角度看,在证券化较普遍的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化是一种市场行为,对贷款转移的判定和交易损益的确认计量,具有较为客观的基础。在我国商业银行总分行体制下,即便在总行设立虚拟SPV或类似机构,由于总分行之间不是一种公开市场环境下的平等交易关系,因此其贷款转移价格只能是“非正常交易”价格,其实质是总分行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其确认的技术难度很大,并且在相关税收政策不明朗的环境下,还会带来税收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尚未出台等现实条件下,人为对贷款转让按出售进行处理,即难以体现“真实出售”在证券化结构下所起到的作用,又人为加大证券化交易成本,意义不大。

2.在避免混合收账的前提下,确保收款程序迅速而高效,这是与证券化结构下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同时作为服务商所承担的操作风险相联系的。在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要不间断地对所转让的贷款提供服务。借款人按期向发起人支付贷款本息,发起人须将所收得的款项及时正确入账,将收到的资金定期交给发行人,对于不能按期支付本息的借款人努力寻求补救措施。发行人与发起人通过契约达成此种责权关系,发起人为此获得服务费。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总分行制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结合我国现实,研究总分行制下如何避免混合收账,及迅速有效地集中贷款库本息以偿还债券本息,是一项崭新而有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此问题上,我们应与提高会计处理科技含量相结合,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技术手段为贷款库收贷收息及上划提供保障。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贷款库账务处理方案及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核算面临的难点问题是如何进行贷款库的核算,以避免混合收账,确保贷款库收回本息及时正确集中于总行。结合上文,笔者就贷款库核算提出两种账务处理方案:

方案一:(入选贷款库)贷款账保留在分行。贷款账仍然保留在经办行,总行不建立贷款账,经办行定期将收得的贷款本息以借款(或其他)方式转入总行专设存款账户,用于偿还债券本息或进行投资运作,同时,由总行对贷款库所涉及的分行依据其贷款本息实收情况进行单独考核并支付服务费。对涉及到的与披露有关的会计信息专设科目,由总行通过行内信息系统予以掌握。

此方式适应“分步尝试,逐步到位”的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业务特点,对贷款库本息收回情况通过财务手段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账务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同时由于不存在对账环节,降低了会计操作成本。

方案二:(入选贷款库)贷款账集中到总行,经办行辅之以表外账,总分行之间定期对账。在总行设立(入选贷款库)贷款账,总行和经办行之间建立委托关系,总行以账面价值转入(入库)贷款,在账务处理上表现为分行在总行存款增加,总行住房抵押贷款增加,经办行负责收取贷款本息、登记表外账并按期上划总行,由总行记入相应账户,总行和经办行定期对账,以保证双方账务处理准确一致。此方式下,对贷款库专设一级科目以满足披露需要。

此方式在形式上将证券化结构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但在贷款转移环节,由于总行将发债所得资金用于弥补相关分行,从而限制了调度发债资金的自由度,并且传统方式下对账环节的存在,加大了会计处理的繁琐程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上,笔者认为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满足“分步尝试,逐步到位”的业务现状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核算成本。在不设立具备资格的特设机构(SPV),由商业银行内部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情况下,要求贷款库账务处理取得准证券化结构下的隔离效果是不现实的。

贷款自我总结第2篇

    通常情况下,居民获得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房产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受托业务,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因此本文讨论的个人住房贷款限于银监会统计口径的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同时,由于商用房贷款的占比较低,且按揭成数较低,亦不再单独讨论。

    一、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

    发达国家开办个人住房贷款的历史相对较长,且由于数据积累较为充分,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早,便出现了较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早期学者Jung(1962)认为贷款价值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Gau(1978)用借款人特征维度、房地产特征维度和融资特征维度的64个变量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分类模型;Foster(1984)认为权益价值(住房价格+借款人违约所需承担的费用-抵押贷款价值)可以解释主要违约原因,研究方法主要为期权理论和或有求偿权理论(国内学者一般称此现象为理性违约,相对应的借款人无力偿还称为被迫违约);Terrence M. Clauretie和Mel Jameson综合考虑借贷双方的交易费用和利得,建立了再协商模型(或者称为再协商理论);Smith,Sanchez&lawrence(1996)则利用马尔科夫递推过程(Markovian recursion)为按揭贷款违约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Quercia和Stegman(1992),Quigley、Van Order和Deng(1993)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与贷款价值比、借款人特征(婚姻、收入、学历、年龄、职业等)、房地产特征(区域、一手房与二手房等)、贷款特征(金额、首付比例、期限、剩余期限)、贷款利率(固定或者浮动利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次贷危机发生前,国外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违约对按揭资产池(或者证券化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国内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较系统和较规范的研究见王福林(2005)的著作。另外,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时将提前还款风险纳入其中,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提前还款风险属于利率风险和资金再运用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问题。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一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Tobit模型、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期权模型,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较为经典的研究总结见表1。

    

    1.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根据已知个人住房贷款分类(违约贷款或正常贷款)和表明贷款分类特征的变量推导出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函数对未知贷款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应用判别分析可以研究各个变量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进而达到判别未知分类贷款可能所属类别的目的。

    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判别函数分析的程序首先是将所调查的样本分为违约贷款组和正常贷款组,根据组内离散性最小、组间离散性最大的原则建立判别函数来预测未知分组属性的样本可能所属的组别。判别函数可用判别指数检验,判别指数越大说明判别函数越重要。判别函数的系数可用标准化判别系数,哪个变量的标准化系数绝对值大,说明对判别值有更大的影响,从而可比较各变量对判别值的相对重要性。

    2.Log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解决了因变量不连续回归的问题,特别是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时非常适合使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可识别自变量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的影响方向,达到识别影响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主要因素的目的。Logistic模型由Logit模型变换而来。Logit模型采用的是逻辑概率分布函数(cumulative 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具体表达式为:

    

    Logistic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回归系数的检验采用Wald统计量检验,Wald值越大表明该自变量的作用越显著。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个人住房贷款本身特征将借款人分为不同风险类别的方法。聚类分析的原则是同一类别中的个人住房贷款样本具有较大违约风险相似性,不同类别中的样本具有较大的违约风险差异性。因此,应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对个人住房贷款样本进行违约风险分类,进而达到对不同违约风险等级贷款的本质特征进行识别的目的。在聚类分析中,对距离的测度可采用欧氏平方法。

    

    (二)变量的选择

    变量的选取大体包括四个维度:一是借款人特征维度,二是贷款特征维度,三是房产特征维度,四是地区特征维度。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各维度变量的选择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总体来看,以上主流研究成果的分析逻辑可作如下总结:从违约驱动力来看,分为理性违约和被迫违约两种;从被迫违约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考虑了利率、收入、职业、年龄等因素;从理性违约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考虑了贷款期限、房地产价格周期和交易费用等因素。但相对于我国的国情,以上研究方法和结论存在以下不足或者不可借鉴的地方:一是没有从全国的角度去研究银行业面对的整体风险;二是简单地套用国外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宏观经济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的模型风险;三是没有从购买动机进行分类,而是将所有购买者均视为自住需求;四是研究结论常常相互矛盾,且未经得住现实的检验(如很多学者自本世纪初就指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已较大,但实践证明这些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二、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分析一般方法修正

    从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积累看,以上提到的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由于东西方信贷文化和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差异,加之个人住房贷款发展阶段的不同,以上方法的应用需有所取舍,并且需要加入新的自变量和调整变量。

    1.房产特征维度应加入政策性住房贷款变量。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保障房政策,而上述几种住房的产权特征、单位价格和购买人群差异明显,因此需要单独作为一类进行分析。

    2.房产特征维度应对一手房或二手房进行区分。二手房由于贷款时评估价格的人为影响因素比较严重(如人为做高评估价格以获得高额银行贷款),且二手房针对的人群亦有其自身特征,应将该因素加入模型。

    3.房产特征维度应加入住房套数变量。购房目的不同住房贷款的安全性也会不同,自住房、改善房、投资房和炒房的贷款风险程度应该有明显差异,区别住房套数是区分购房目的和贷款质量比较可行的方法。

    4.贷款特征维度应加入首付比例变量。表2中仅把贷款价值比作为自变量,忽略了购房首付比例这个重要变量,由于首付比例是反映借款人购房实力和购房目的的重要变量,因此对该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另外,应加大对虚假住房贷款的关注和研究,利用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估计虚假住房贷款的总量和质量。根据笔者的调研,虚假按揭是住房贷款的重灾区,由于期限长、利率低、金额大,一些借款者会通过不真实的房地产交易套取银行资金进行投资,甚至进入股市进行投机,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虽然规模并不占主流,但违约比例较高,且违约损失率较大,应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应作为调整变量加入模型。

    借助完整规范的数据,修正后的实证模型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住房贷款的违约规律,并对未来信用风险状况进行预测。但是,作为常规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式,以上分析方法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限于数据的保密性,除了监管机构和银行内部相关部门,一般研究人员很难得到充分数据,因此需要寻找更为直接或者简单易行的方法;二是以上方法在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房价出现较多下跌的情况下很难规避趋势性的错误,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这属于系统性风险问题,下文将作专门分析。

    三、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异常繁荣的时期,房价不断上涨,成交量一再扩大,在房地产行业的上升期,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房地产遇到周期性拐点或者单边上涨过后出现深幅下跌,根据国外经验个人贷款资产质量存在较大滑坡的可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由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较大,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将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研究价格调整压力下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就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补充。显然,如何测度房价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个人住房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的变化,属于敏感性分析或者压力测试研究的范畴。

    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如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本文前两部分所述信用风险模型由于没有考虑或者很难考虑特殊时期信用风险参数的设定问题,常常不能有效发现和规避系统性风险,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压力测试成为常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的有益补充。在IMF和World Bank联合开展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框架下,压力测试已成为评估商业银行应对各类冲击能力的重要手段。关于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英文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压力测试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Marco Sorge(2004)对这类文献进行了较好的总结。另一类是则侧重于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大多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简化压力测试模型分析,如PetrKadeábek等(2008)对个人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行了压力情景下的分析。另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相对深入,为解决线性假设和前人在数据处理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Michael C S Wong and Yat-fai Lam(2008)利用KMV模型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历史违约数据的压力测试模型,以期解决监管机构压力测试结果的定制问题;Mathias Drehmann(2005)利用改进的Merton模型,对英国银行业的公司贷款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等。

    虽然银监会、各大商业银行均声明进行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压力测试,但国内对于个人住房贷款压力测试的公开研究尚非常少见,李树林(2010)对各大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方舟(2011)对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质量进行房价压力测试,均尚处于压力测试的探索阶段。总结国外对于个人住房贷款压力测试的文章我们发现,其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计量的方法确定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与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其中违约损失率常常按50%进行假设)的关系,然后按照历史事件或者假设情景设定压力情景下各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可能的取值,最后计算压力情景下的违约概率。例如,对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压力测试,我们可以将上文提到的模型的变量由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借款人职业等变量替换为国民收入增长率、贷款利率、房地产价格指数等变量,进而确定各变量与个人住房贷款违约概率间的关系。因此,如果拥有充足的数据,可先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分类,然后分别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类压力测试,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

    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没有经历过较严重的衰退,亦未形成较为完整、连续和相对稳定的房地产业长波周期,尤其难以确定在房价短时间内迅速上涨后调整的幅度和时间如何,压力情景下各变量取值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以国外流行的压力测试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其意义可能并不大。

    四、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整体信用风险定性判断

    结合前文的讨论,本论文不再采用常规的计量方法进行信用风险估计,而是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分析宏观和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以简单数据的逻辑推理方式对压力情景下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情况进行总体判断。

    (一)判断依据一: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的数据显示,2002年美国家庭债务为8.5万亿美元,2007年扩大到14万亿美元,高达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创历史新高。其中,家庭抵押贷款从2002年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20 07年的10.6万亿美元,家庭消费信贷从2002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万亿美元。2001年,美国次贷总规模仅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5.6%,2006年则上升为20%。同期,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持续下滑(图1),2005年至2007年间接近于零,分别为0.4%、0.7%、0.6%,2005年仅次于1932年负0.9%和1933年负1.5%的历史最低纪录,创下自“大萧条”时期以来历史最低点。

    

    图1 美国个人储蓄率(1929-2007)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图2 我国个人储蓄率(1992-2007)(单位:%)

    资料来源:王毅、石春华(2010)。

    由经济学常识及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储蓄率的变化是衡量购房者最终偿债能力的最终和重要指标,虽然近几年我国住房贷款额迅速攀升,但是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简单从储蓄率判断,虽然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成交量一再扩大,个人住房贷款迅速增加,但从宏观整体情况来看,负债的增长并未超出居民的最终承受能力,居民在迅速上涨的房地产市场中购房,损失的是总体福利水平,并没有严重危及个人住房贷款本身的安全。

    (二)判断依据二:LTV仍处于合理范围

    根据笔者对国内某银行的调研情况,如果按2008年的房地产价格对抵押物价值进行调整,该行部分分行贷款余额/抵押物价值比在80%以上的比例不足1%,且主要是部分政策性住房(部分享受10%的首付优惠政策)。根据我国政策性住房的相关政策,政策性住房的单价较低,月供较少,主要面向有当地户口的家庭(收入不高但相对稳定),由于贷款总额较小,且借款人收入稳定,即使出现风险影响亦有限。以上情况与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密切相关,即使在政策最为宽松的2008年,首套房首付比例也不能低于20%。根据李树林(2010)的研究,2009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自付比例达到46.2%;另根据方舟(2011)的研究成果整理,按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年3月31日数据,LTV大于80%的比例仅为3.28%。同时,随着2010年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2008-2009年发放的首付比例在20%的个人住房贷款其贷款余额/抵押物价值比亦已大大下降,相应风险进一步降低。另外,虽然2010年以来在房地产价格相对较高的时期住房贷款仍持续增长,但国家相应出台了针对多套房的住房信贷政策,导致风险仍然可控。

    (三)判断依据三:理性违约可能性小

    理性违约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房地产价值小于剩余的贷款余额,理性借款人将宁愿放弃对房屋的拥有而不再还款。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阶段基本上是不会大面积出现的。首先,我国目前的信贷制度规定,除被抵押的房屋外,个人是以连带责任对银行贷款承担责任的,假设贷款前期调查时认为该借款人以其自身收入可以归还月供,那么房地产价格下降影响的是借款人的资产净值,而不是月供能力(当然部分炒房者除外);同时,由于我国没有个人破产制度,不会出现像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大规模个人破产导致的债务逃避行为;即使房地产价值下降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借款人有理性违约的可能,还需考虑失去住房给借款人带来的代价,以及借款人大都认为房地产价格经历短暂的下跌后仍然会反弹的预期,以上两项因素决定了大多数借款人不会放弃还贷从而放弃对住房的拥有,我国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临房地产价格的深度下跌时极低的违约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另外,假设房地产出现30%的下跌幅度,经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知道,绝大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其贷款余额/抵押物价值仍然是小于1的,当然不会存在大规模的理性违约问题。

    (四)判断依据四:被迫违约可能性不大

    被迫违约通常是借款人收入下降,导致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如果房地产行业出现严重衰退,那么GDP增长速度将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国民收入减少或者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削弱。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贷款价值/抵押物价值比较低,即使发生违约银行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借款人结构并不像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一样,贷款大量发放给没有实际偿还能力,仅依靠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维持信心的借款人,而是严格按照监管机构的首付比例和借款人相对稳定的收入水平发放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是可控的。另外,虽然近一年多来人民币利率处于上升通道,2010年来进行了5次加息,但基准利率仍低于2007年和2008的水平,因按揭成本上升导致大面积违约可能性也较小。同样根据李树林(2010)的统计数据,2008和2009年,国内借款人月供和月收入之比分别为35.3%和34.2%。由于数据取得的难度问题,我们未得到受调研银行一手房住房贷款客户结构相关数据,仅得到二手房客户结构数据,考虑到整体来看二手房贷款质量差于一手房贷款,从保守角度考虑,可以二手房贷款质量分析一手房贷款风险状况。某银行二手房个人住房贷款按职业分类图如图3所示。

    

    图3 某银行2008年二手房个人住房贷款按职业分占比

    图3的启示是,目前商业银行对借款者收入稳定性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即使对资产总额较高的个人业主,仍然不作为积极营销对象,而对于工作不十分稳定的从业人员,则要求大幅提高首付比例。同时,这个统计结果也可以从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观察,目前我国个人按揭贷款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大量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由于不愿意接受高房价而没有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各大商业银行开拓个人住房贷款的重点不是像美国那样放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标准,将借款人按偿债能力分级发放所谓次级债,我国目前发放的个人贷款都是在严格审查并符合监管机构规定基础上发放的,营销重点仍然是以楼盘开发贷款为基础的房地产卖方市场下的优质客户群体,因此发生大规模被迫违约的可能性同样很小。

    四、小结

贷款自我总结第3篇

   

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汇报

   

x银监分局:

   

根据你局《关于召开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部门经理联席会议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我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至XX年8月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大部分是自建房贷款,其次是住房二手楼贷款,住房一手楼贷款很少。自截止XX年8月末我行个人住房贷款(含个人商用房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一手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住房二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二手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自建房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

   

年初至8月末个人贷款发放收回情况:年初至8月末全行只发放x笔个人住房贷款(住房二手楼贷款)共x万元。今年以来全行个人住房贷款共结清销户x户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自建房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

   

二、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

   

XX年8月末我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住房二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自建房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下降x个百分点。

   

我行前8月新发生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共有x户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x户x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x户x万元,自建房贷款x户x万元。

   

由此可见,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一手楼贷款虽然贷款余额占比小,但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较大,不良占比较高,风险较大。相较而言,我行自建房贷款不良占比较小,且比年初有所下降,而住房一手楼贷款和住房二手楼贷款的不良占比均比年初有所上升。

   

总体而言,我行XX年前8月在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个人住房贷款累计收回x万元以及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只有x万元的情况下,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从贷款品种来看,全行现有三类个人住房贷款品种的不良占比均在x以上,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占比甚至高达x,均高于省农行规定的单个贷款品种不良占比不能超过x的比例。

   

三、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风险分析

   

1、收入证明存在虚假现象,且x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一还款来源风险明显。为取得住房贷款,借款人千方百计取得所在单位的虚假收入证明,很多单位也应借款人的要求出具不实证明,导致银行无法真正把握借款人的风险状况,第一还款来缺失,形成信贷风险。

   

2、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不尽人意,执行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往往遇到起诉清收难,抵押物处置损失大,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现显。对贷款抵押物起诉清收要经过受理、审理、判决、申请执行、执行、拍卖抵押物归还贷款本息等一系列过程,持续时间长,难度大。同时,由于执法环境不佳,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由于部分房产评估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不实房产价值评估书,个人住房贷款在发放时抵押物评估价就过高,导致抵押物拍卖价款不足以全额收回不良贷款本息,形成贷款损失。

   

3、信贷人员对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形成操作风险,甚至涉嫌假按揭现象。业务操作风险,直接导致我行住房贷款风险,教训十分深刻。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去年末,省行对所有个贷品种进行整合,编印了《个人信贷产品操作手册》,该手册不仅是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规范性文件,更是个贷从业人员学习信贷规章制度的教科书。我行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认真学习,熟悉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和房地产业务知识,了解相关行业信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2、强化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采取在线监测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预警信号,在异常风险发生前后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共享本行其他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上的失误等信息,将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保证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同法院执行部门、拍卖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存量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3、要积极探索住房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方法与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良性竞争,适度发展我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二手楼业务方面,我们要切实利用我行实行的抵押物内部评估、取消公证等减轻借款人费用支出的优势,努力拓展优质个人住房贷款客户,重点支持以自用为目的的购房和与自身经济能力相适应的购买行为。在适当时机,选择优质房地产发展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配套发放一手楼按揭贷款,增强我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贷款自我总结第4篇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 银行信贷 信贷配给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现状

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会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前几年在国家的行政干预下将大量款贷给国有企业,导致不良贷款率较高,因此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加大了风险管理力度,惜贷行为较为突出。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增多247亿元;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3月份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而同期本外币存款余额有23.3万亿元。可见,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银行存款数额都远远大于贷款数额。第二,目前银行“惜贷”主要是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对国有企业却照贷不误。尽管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摆脱不了政府的干预,其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断投向国有企业。有些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并不好,因此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效率。例如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主要表现为:我国银行的资金配置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其中国有企业得到银行贷款39202.6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60613.2亿元的较大比重,而非国有企业包括很多中小企业从银行那里得到的贷款却很少。银行信贷的结构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20世纪末,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99.68%,工业总产值占61.6%,从业人员占72.9%,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中小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有力支持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新增产值76.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自身资金积累的并不多,急需银行贷款的支持,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效益不佳甚至濒临亏损的国有大型企业却能轻而易举的从银行贷到款项。银行信贷的倾斜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对完善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信息是对称的。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产品的生产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该产品的信息。商品市场是这样的,银行信贷市场同样如此。本文在分析银行信贷市场时,假定利率是自由浮动的。

面对信贷市场,我们通常认为有两种类型的银行贷款――高质量贷款和低质量贷款,首先假定借贷双方都知道贷款的质量,并且认为高低质量的贷款各占50%,这样就会像图A和B那样显示两个不同类型的市场。在A图中,DH是信誉较好的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曲线,SH是高质量贷款的供给曲线。同样,在B图中,DL和SL分别是低质量贷款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DH曲线均低于DL曲线,这是因为对于信誉较好的借款者来说,较高的贷款利率不能接受,所以在同样的利率条件下,其贷款需求必然比信誉较差的借款者要少。同样,SH要低于SL,因为银行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贷款。如图所示,高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是I1,低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为I2,I2>I1,两种类型的贷款均衡数量都是Q1。由此可见,在信贷市场信息对称时,银行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根据贷款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利率,信用状况较差的企业尽管借款利率提高了,但仍然能够从银行借到款。

实际上,银行的贷款者对企业贷款的质量并不像企业这么了解,企业在借款时也会想方设法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以有利于借到款。起初,银行可能会想,他们贷出去的款是高质量的可能性为50%,因为在信息是对称的情况下,每种贷款的均衡数量都是Q1。因此,在发放贷款时,银行预期该笔贷款的质量中等。(当然,贷款一段时间以后,银行会知道该笔贷款的质量)在A图中,对中等质量的贷款供给用SM表示,它低于SL但高于SH,就如数字显示的,现在将较少的高质量贷款Q2和较多的低质量贷款Q3贷出。当银行明白,大多数贷出去的款都是是低质量贷款时,他们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化,如图A所示,新的供给曲线可能不断向上移动,使贷款的组合进一步转向低质量。供给曲线的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银行贷款全是低质量贷款为止。此时,贷款利率太高,使得信誉较好的借款者不愿意通过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可以正确的假定,他们贷出去的款都是低质量的,而供给曲线就是SL。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端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高质量贷款的比例会比银行在贷款前就预计到的要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低质量的贷款会充斥信贷市场。

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预计贷款大多数为低质量贷款,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来补偿风险。但是,提高利率又会导致企业贷款出现“逆向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会因为贷款成本提高而改用其他途径筹集资金,这样会导致信贷市场上剩下的都是信誉不好的企业,从而导致低质量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因此银行就更不可能通过利率手段使信贷市场“出清”。面对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信贷配给”,使得信贷市场上贷款供给远远小于贷款需求。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上很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麦尔斯(myers)和马吉劳夫(majlus)考察了非对称信息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建立了“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债务融资所占企业融资总额比重越高,则企业的质量较高,信誉较好;反之,企业的质量比较低。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要到期还本付息,而股权融资只是根据企业的利润进行分红,没有偿还债务的压力。对于低质量企业来说,债务融资压力较大,股权融资压力较小;而对于高质量企业来说,会首选债务融资,因为债务融资只需还本付息就行了,而股权融资却要根据利润进行分红,利润越高,分红的数额就越大。但是,以上理论不太适用于我国,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有很大的障碍。既然这样,只能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中小银行

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更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有信息上的优势,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于这种优势,学者Banerjee曾经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银行一般为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能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在我国,应该首先在东部地区发展中小银行,然后逐步推广到中西部地区。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生了大量的贷款需求。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显示,小企业的数量,东部、中部各占42%,而西部只占15%,产值东部占到66%,中部占26%,西部只占8%。如果东部的中小企业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首先要满足东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东部设立中小银行就是当务之急。

发展资本市场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所造成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比如,《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发行人股票上市的审批条件之一: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0万元,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达到此要求。因此,我国应发展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新的渠道。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专门设立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筹资,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并且优先考虑那些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建立中小企业诚信记录档案

建立诚信记录档案后,银行就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贷款记录来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及决定是否对该企业发放贷款。假设银行会根据企业前几次的履约情况对它安排这次的贷款,如果企业有过哪怕一次的违约行为,银行这次都不会贷款给它。为了分析问题简便,假定企业每次借款去投资所得收益均为R,每次贷款应还本息为D,借款期限为一年,市场利率为m 。如果企业违约了,则银行得不到任何本息。如果企业这次违约了,那么它就不用还本付息了,得到的收益R全归自己,但是企业以后再也不能从银行贷到款了。如果企业每次都履约,那么得到的利润是R-D,以后每次都能从银行贷到款,折算成现值为 (R-D)/(1+m)+(R-D)/(1+m)2+(R-D)/(1+m)3+……,整理后得到(R-D)/m.如果R

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贷款,而许多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资金的匮乏直接制约其发展,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已经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措施都是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方法。另外,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应该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时,应该认真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以保证贷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J].经济研究,2000(1)

贷款自我总结第5篇

截至2012年7月末,根据支行上报及A银行广州市分行对外报表数据显示,全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共240.94亿元,占比17.8%。A银行广州分行2008年至2011年对公房地产类贷款迅速增长,贷款余额从95.45亿元增至310.39亿元,增幅约225%,远超总贷款增长速度(65%)。房地产贷款占比也一路攀升,从13.3%增至26.1%,直至本年度才开始回落。根据统计及普查结果,截至2012年7月末,全辖贷款余额1,349.9亿元,对公房地产投向贷款余额为261.27亿元,占比19.4%,较年初减少约47亿元,主要原因是统计校准、到期收回、延期放款等原因。如图1所示。A银行广州分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61.27亿元,远超同业平均值,事实上,银行隐性房地产在房地产企业改头换面各出其谋承贷后,实际数据远远不止20.33亿元。若再考虑50亿房地产信托投资,以及代销的13亿房地产企业理财产品,以及隐性的房地产企业用款的信托或理财投资,则A银行广州市分行房地产行业授信集中度占比严重超标,行业集中度风险非常突出,亟须通过考核导向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量的增长,化解系统性风险。

二、A银行广州市分行贷款结构分析

截至7月末,全辖对公房地产投向贷款总额实际约为261.27亿元(不含信托投资)。总体而言,A银行广州市分行房地产贷款存在以下总体特征:一是房地产贷款总量大、占比高,行业集中度风险突出;二是综合客户群体、担保方式、项目地段等因素进行个案分析,大部分贷款风险可控,但因有约42%的贷款期限超过3年,风险仍可能滞后反映;三是部分优质客户授信金额大,且存在未封闭运作或未按销售进度还款等风险,需重点关注。A银行广州市分行超过90%的房地产贷款为抵押担保方式,总体风险可控。但因单户大额贷款占比较高,单户贷款余额超过3亿的共有28户,金额达105亿,约占40%,即使一户出险也将给A银行广州市分行不良指标及经营责任带来巨大压力。从贷款期限角度看,A银行广州市分行房地产贷款期限结构以中长期为主,风险可能滞后反映。其中,贷款年限为三年内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53亿元,占比58.6%;贷款期限超过3年,约占42%。按到期时段情况,2012年下半年到期的房地产贷款共计22.52亿元,占比8.6%;2013年上半年到期的房地产贷款共计45.49亿元,占比17.4%。其中,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到期贷款约68亿。2012年到期的房地产贷款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番禺等支行,其中上半年到期的贷款大部分已申请展期续贷。本年大额到期客户主要为天建房地产3亿元、瑞华集团2.75亿元、珠江侨都房地产2.4亿元、置业南雅房地产1.92亿元等,如考虑按月/季定期供款的到期情况,则本年及2013年上半年到期房地产贷款远不止68亿,需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项目销售进度和到期还款能力。按项目地段,销售地段总体比较良好,投向广州市区的贷款规模为151.63亿元,占比58%;投向广州郊区的84.24亿元贷款项目主要分布于番禺、增城、花都、从化,其中投向市郊非中心城区的偏远地段(主要是度假性房产)的贷款约为35亿元,总体占比约13.4%;投向异地的25.4亿元贷款项目主要分布于清远、广西、中山等地。按项目类型,主要为商品房,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别墅占比仅0.6%。按项目运作,非封闭运作房地产贷款占比48.6%,不利于对项目整体的风险管控。2014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541期)Times

三、A银行广州分行防范和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流程银行对房地产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商业银行都选择了以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和管理为主的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几乎都采用总、分、支行的“部门银行”机制,管理层级繁杂,服务效率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加重视其环节多少、耗时长短和金融产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流程银行建设,对于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占比较重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经验,结合我国现实,进行房地产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将房地产信贷业务集中整合经营,细分市场,重组客户群,提高房地产信贷业务客户经理的专业性,增强营销深度,改善客户体验。同时对商业银行总行和下属的所有分支行在其分布的地理区域内的房地产信贷业务统一规划和配置资源,提高银行对有限资源的配置和经营管理效率,强化对细分市场后的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管理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二)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银监会于2010年2月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银行要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从根源上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银行工作人员在与贷款申请人面谈的过程中,能够更直接、更有效的鉴别客户身份,了解申请人的收入水平、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详细询问贷款的真实用途。

(三)采用独立评审制度独立评审制度,是指总行授信评审部直接向分支机构派驻信贷审查官,通过其所领导的分行授信评审部对贷款申请进行审核,同时实行贷款审批权与贷款发放权分离。独立评审制度可以使商业银行减少审批环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贷款效率,降低不良贷款率。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尝试推行与独立评审制度相似的改革措施,优化信贷业务。

(四)强化贷后管理,防范和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对房地产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连续跟踪,防止发生违规使用房地产信贷资金的情况;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要分阶段发放,对于阶段性开发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检验,以保证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进度和质量;要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对于企业发生的重大财务事项,应及时分析其对企业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的影响,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防止风险扩大;加强对贷款抵押物的管理及抵押物价值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对抵押手续不完善及抵押物不足额的部分及时追加有关担保。对于个人,由于其贷款时限长,随着时间推移,其违约风险会加大,因此,应及时关注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一旦发现借款人出现失业、固定收入下降、意外事故等造成还款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要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并与保险公司联络,启动保险程序。

贷款自我总结第6篇

本文选取1990年-2011年的信贷资金总量与存款总量作为样本进行检验。实证分析通过eviews5.0取得,对时间序列取对数,降低不规则因素变动的影响,减小数据波动的趋势,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明显数据符合平稳性检验。统计结果:信贷资金与存款的标准差(Std.Dev.)分别是1.196366,1.216618。偏度(Skew-ness)分别为-0.199516、-0.273616,小于0,说明序列分布有长的左拖尾。峰度(Kurtosis)分别为2.092445,2.062353,说明序列具有一定的厚尾及聚集性特征。

2ARCH效应检验

因ARCH不能使用标准的OLS估计,可是忽略ARCH影响将会导致模型的有效性降低,所以在选择模型拟合前需要进行ARCH效应检验,使用ARCHLM检验。以取对数以后的信贷资金总量为因变量:Y1,取对数以后的存款总量为自变量:X1,为考察变量间的动态影响,故采用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反复试验,选取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模型形式),其形式为:Y1=α1X1+α2Y1(-1)+α3X1(-1)+ξt(1)通过eviews5.0得参数估计及相关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所有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于95%的置信度均通过,且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达0.9993,AIC和SC分别为-3.987417,-3.838199,整体效果较好。对残差作p=2阶的序列自相关LM检验时,得到的相伴概率为0.214999,故不存在自相关。进一步,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通过χ2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1),ARCH(2),ARCH(3),ARCH(4)效应。并且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统计量为-6.6378,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时的临界值-2.7175,可认为分布滞后模型估计的残差序列式平稳的,进而得到序列Y1和X1,Y1(-1),X1(-1)具有协整关系。长期来看,存款总量与信贷资金的上一期数额,以及存款的上一期数额都会对当期信贷资金规模产生影响。

3Granger检验

研究信贷资金与存款的起点是两者的相互关系,而研究两者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通过Granger检验,检验结果主要是如果对存款的研究对信贷资金的预测有帮助,利用F统计量:F=(RSSR-RSSUR)(n-k)/RSSUR*q来考虑存款的过去是否对信贷资金有所作用,从而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Granger检验结果是通过比较F统计量与临界值的大小,若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就拒绝零假设存款是信贷资金的Granger原因。否则接受零假设,结论为存款不是信贷资金的Granger原因。利用eviews5.0软件回归得到的Granger检验对存款与信贷资金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结果,分别对滞后1期-滞后6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存款滞后1期-6期的波动与信贷资金滞后1期-6期的波动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深化,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两者之间托媒现象越发明显。

4结论

贷款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 经济危机 扩大内需 增加就业

2007年4月,随着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申请破产,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了。这场危机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进行传导,影响深,范围广,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稳中趋降。

长期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轨道。2009年的几个月里我国出口依存度高于40%的行业就有7个,中国的许多企业依靠出口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而生存,对外出口的停滞和下降使这些依靠出口的企业陷入财务上的困境甚至倒闭,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及时出台了一揽子扶植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来扩大国内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转变了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的歧视性观念。

2002年,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几乎覆盖了所有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0.5%、中小企业的存在占据了经济生产的重要地位,销售收入总产值占全国的57%、实现利税总产值占全国的40%、出口总额占全国的60%,并且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中小企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总数占我国全部企业总数的99.1%,占工业总产值的64.5%主营业务收入的62.9%,资产总计的60.9%,利润总额的55.9%,当年,中小企业从业者占我国总就业人数的76.6%。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中小企业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仅仅UF贸易出口就占我国全部出口总额的52.7%。而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超过2.2万亿元,只有3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贷款的15%。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民营加外资中小企业上百万家,潜在资金需求2万多亿元,银行仅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资金的40%,而95%的中小企业仍处在资金缺乏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处在转轨经济阶段的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银行业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

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5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扩大内需的需要。

小额信贷最早是在1976年・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创立的,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在央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全面铺开,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发展。

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发展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5月8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营点,弥补商业银行在当地中小企业客户群中资金来源的不足,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开始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一、小额贷款扩大了内需,在我国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出口增速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小额贷款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小额贷款的稳步进行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衡现象。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2009年中小企业创造的商品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二分之一,中小企业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在国家税收中占税收总额超过了二分之一,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70%以上。小额贷款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明E#F降,从2004年的35.4%直线下降至2009年的8%,小额贷款扩大了我国内需,对抑制我国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图1为199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长率情况。

2、小额贷款市场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利率弹性降低,利率形成机制得到改善

在以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为原则的前提下小额贷款市场化有了明显的提高。小额贷款在银行间贷款市场引入,为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市场化的发展,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达到一定条件的自主创业个体户,贷款额度可以逐步放宽到5万元―10万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内需,小额贷款市场进一步改善小额贷款制度,灵活掌握贷款额度和期限。同时,小额贷款利息规定于同期央行基准利率的0.9―4倍。从短期来看,小额贷款利息率-呈现出单向从高向低逐渐降低的有向波动态势,弹性不断降低。

二、小额贷款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

1、受“只贷不存”业务模式的局限性限制,小额贷款的成长性受到政策性的约束

小额贷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额贷款资金来源有三个途径: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资金不能吸收存款,后续资金无法得到补充,融资渠道也受到众多限制,因此在发放完资本金之后,后续资金不足造成当前小额贷款持续进行的困扰和烦恼。一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3个月期间内2个亿的资本金就全贷完了。仅靠现有资本金运作,等待贷款到期,回收后再贷出去,严重缺资本的情况在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都在继续发生。同时,小额贷款机构面临资金风险较大,并且资金回收可靠性低,这制约了小额贷款以及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

2、小额贷款面临税负重和利率矛盾难以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营的项目单一,而且利润一般都比较低,而小额贷款利率又太高,降低小额贷款利率,小额贷款公司赔钱;提高贷款利率,中小企业借款者赔钱,二者之间利率关系的矛盾很难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应当采取税负减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扶持,但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非但不如此反而还对中小企业超过一定利率的收益

部分进行征税。以浙江省为例,地方政府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利润超过3%的部分进行额外征税,这无疑阻碍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3、小额贷款机制不完善

小额贷款对发起人自身资源、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和合规经营理念意识都有一定标准要求,必须由法人单位发起,发起人不能独资经营,同时作为发起人的企业法人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业绩良好,没有不良信用记录,这种政策的出台严重制约了小额货款业务的发展。据了解,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各地政府规定小额贷款主要发起人股权3年内不得转让、质押,其他股东一年内不得转让、质押的规定,而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股东退出机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未来经济形势不明,控制风险的难度较大,难免有些股东对小额贷款经营业务的风险有顾虑,制定合理有效的小额贷款退出机制是小额贷款业务未来长久发展的需要。

三、调整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

1、改善小额贷款业务模式,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拓展小额贷款用途

解除小额贷款业务模式的局限性,有借有贷,不局限于一种经营模式,保证小额贷款业务能持续进行。同时,在推进小额贷款时,进一步积极拓宽小额贷款投放的宽度,在支持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的同时还要将小额贷款的对象扩展到一些运输户、小作坊及农耕户等农民赚钱的一些途径。在支持农村农民农业贷款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有效发挥贷款的作用,拓展小额贷款的用途,帮助农民解决一些日常消费需求。

2、提高小额贷款额度,培育农村信用文化

对个别小额贷款者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小额贷款额度。在适度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的同时,积极为小额贷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把信用存户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对信用额度好的用户,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等鼓励政策。

3、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

在充分考虑小额贷款者的实际需要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可视实际情况延长贷款期限,可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风险水平,资金回报及管理成本等因素下,贷款机构可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贷款利率授权,在利率浮动区间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4、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完善小额贷款机制

在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下,可适度增加小额贷款柜台,缩短贷款审查时间,开辟农村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方便小额贷款者快速申请小额贷款。还可根据农村季节收成情况,按不同的月份季节,等额或不等额灵活还款方式,对于交通不方便的小额贷款者,可采取上门服务方式,定期公布小额贷款授信和履约还款情况。同时,制定合理切实的小额贷款公司退出机制,解决小额贷款发起人的后顾之忧。

贷款自我总结第8篇

关键词:存贷款期限错配利率结构货币供应量

一、引言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

期限错配,就是指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是短期性的居民储蓄,而资金运用则多投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在经济繁荣期,这种“短存长贷”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则会放大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

引起错配的原因有:

(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影响

近10年来,利率水平的不断调整使我国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都呈现出逐渐水平的趋势。2004年10月29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各期限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幅有所增大,但总体而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仍然相当严重。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比存款利率更厉害,目前商业银行6个月短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22%,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6.12%,两者之间相差仅0.9个百分点,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2002-2008各年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整理

图22002-2008各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就居民存款来看,由于长短期利率之间差距不大,居民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短期化倾向。从企业贷款来看,由于各期限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更小,企业偏好于申请更长期限的贷款,表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长期贷款比重不断上升。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倾向就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周期长的社会项目,银行仍服务于“准公共投资”。我国的各大企业还是以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所以资金的长期运用加剧了问题的凸显。如图3、图4显示。

图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二)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金融托媒”趋势的增强

我国金融市场近年来呈现发展飞速的势头,金融创新愈演愈烈,人们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分散了流往银行的资金。而银行本身的管理体制虽然在改革,但是速度明显很慢,这就导致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很弱,慢慢就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银行“脱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一系列挑战。

(三)政府政策导向加大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一直以来,政府推行的巨额投资刺激经济计划需要配套资金,但信贷总规模却受到监管层严格控制,令银行放贷时很自然倾向“扬长避短”,多放中长期贷款,压缩短期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购房者居多数是按揭贷款,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贷款。

(四)银行考核系统迫使工作人员更倾向于放长贷

我国把不良贷款问题放入到了银行贷款责任考核中,责任具体到个人,一度出现“贷款责任终身制”和“贷款本、息回收率必须达到两个100%”等考核机制。严厉的考核使银行负责人更倾向于长期贷款。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三、期限错配之我见

(一)最根本的是银行本身体制的改革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银行主导型的体系暴露出很多弊端,如业务的单一性。我国银行主要靠吸收存款的发放贷款来维持其运行,必然导致在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就要改变其业务结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是商业银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 银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负债策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中长期负债的比重。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规避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主动负债的能力。从减少贷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号召,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二是严格贯彻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压力。三是积极推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二)政府和银行的界限要分明

央行,是政府的银行,这是我国一条铁的纪律。央行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当然受其管制和调配。而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间接地在管制和参与商业银行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和实现经济稳定。但是,政府和银行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却使政府过多地干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商业银行成为政府的一个工具,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三)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改变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于依赖的局面

目前,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从融资结构角度考察,压缩中长期贷款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在健全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田艳芬,邵志高.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当代经济,2008(6).